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牛根生5年創造了一個神話

牛根生5年創造了一個神話

發布時間:2021-08-12 05:59:56

㈠ 他創造了一首歌狂賺一個億的神話,如今卻淡出歌壇,為什麼

在網路歌手時代,一首歌往往能讓一個人紅起來,很多音樂作品就誕生了。大家時不時能聽到這樣的歌,傳遍大街小巷,龐龍的《兩只蝴蝶》》等。在這些歌里,有這樣一個人,靠一首歌,

現在好像很少有人聽過這么感人的歌了,這首歌的原唱也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視線。在互聯網時代迅速成名,被人遺忘,也是不可改變的事實。然而,徐譽滕用一首歌創造了一億元的神話,這也是令人驚訝的。你聽過這首《等一下》嗎?你覺得這首歌怎麼樣?說說吧。

㈡ 牛根生的創業故事

1999年,牛根生遭到伊利董事會免職,從此選擇了創業的歷程,同年8月成立「內蒙古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最初的啟動資金僅僅有900萬元,通過整合內8家蒙瀕臨破產的奶企,成功盤活7.8億元資產,當年實現銷售收入3730萬元。

當蒙牛小有成就、呈現良好成長勢頭的時候,牛根生意識到在快速消費品市場依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有可能會錯失良機,作出了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軍國際金融市場的決定。但是對於一家民營企業,面對國內金融工具極度匱乏和嚴格的金融限制的環境下,蒙牛開始了曲折的融資之路。

2002年9月,蒙牛的發起人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成立了金牛(BVI)。同日蒙牛的投資人、業務聯人系和雇員注冊成立了銀牛(BVI)。金牛和銀牛各自擁有開曼群島公司50%的股權,而模里西斯公司是開曼群島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10月,摩根、英聯、鼎輝三家國際投資機構以認股方式向開曼群島公司注入約2597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1億),取得了90.6%的股權和49%的投票。

該筆資金經模里西斯公司最終換取了大陸蒙牛66.7%的股權,「內蒙古蒙牛乳業有限公司」得到境外投資後改制為合資企業,而開曼群島公司也從空殼演變為在中國大陸有實體業務的控股公司。

在企業重組後他們對蒙牛的控股方式由境內身份直接持股變為了通過境外法人間接持股,這種安排為開曼群島公司以「紅籌」方式在海外上市輔平了道路。

獲得第一輪投資後,蒙牛的業績增長令人驚訝,2003年蒙牛凈利潤為2.3億元。迅速成長中的蒙牛對資金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三家機構再次通過「可換股證券」向蒙牛注資3523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9億元。

2003年,蒙牛進行上市前的股權重組,蒙牛管理團隊及關聯人士將在上市公司合共持股54%,金牛和銀牛分別設立了「牛氏信託」和「謝氏信託」。

2004年6月蒙牛股票在香港持牌上市,共發售3.5億股,獲得206倍的超額認購率凍結資金280億港元,充分說明香港乃至國際資本市場對大陸優秀快速消費品企業的投資熱情及接納能力。這給蒙牛的融資故事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2)牛根生5年創造了一個神話擴展閱讀

牛根生1978年成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廠的一名養牛工人,1983年任內蒙古伊利集團(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廠長,1992年擔任內蒙古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1998年底被內蒙古伊利集團免去生產經營副總裁一職,1999年至今創辦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兼總裁職務。

牛根生獲得的榮譽有:「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2002年中國經濟最有價值封面人物」;「中國民營工業行業領袖」;「2003年中國企業新領袖」;2003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4年「中國策劃最高獎」等。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資,採取發起設立方式於 1999年8月成立。

㈢ 牛根生的發家史

你好!網上找的,僅作參考。

創業奇跡

蒙牛乳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我國乳業史上的一個顯著品牌,牛根生伴隨著蒙牛乳業一舉成名。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視2004年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會上,牛根生猛砸3.1億元,一舉奪取了「標王」。外界在評論牛根生領導下的蒙牛集團高速成長時常用的一個詞彙是:「奇跡。」這個「奇跡」的軌跡是:3年時間,蒙牛乳業從行業排名千名之外到躋身四強,並成功打造出一個中國馳名商標。
當蒙牛以3.1億元人民幣的中標額連續奪得《新聞聯播》後、《焦點訪談》前和21點檔電視劇中插等廣告位置,成為2004年央視廣告標王後,蒙牛不容置疑地成為2004年中國乳業發展的標桿。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共發行3.5億股。當時香港主板市場市道低迷,蒙牛跑贏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國際認購踴躍,認購價落在價格區間的最高端定價,即每股3.925元,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其中,個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間身價過億。
蒙牛完成融資後,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後會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的一系列運作收購兼並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業,收購後蒙牛會繼續使用這些品牌,然後再慢慢統一到蒙牛的品牌上來。牛根生曾經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個飛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麼只能掉下來;只有超越環繞速度,企業才能永續發展。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壯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對手拋在後面。牛根生的目標不單是要做到全國前列。他對能夠參加APEC會議感慨萬千:「一個賣牛奶、賣雪糕的可以參加這個國際盛會,不容易啊!」他說蒙牛是代表中國120萬名奶農,走向國際市場。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於他的速度,短短幾年跨越千倍的成長;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於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環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於他的嗅覺,無論商業的、還是政治的機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00萬。2002年,蒙牛乳業被北京一家著名財經媒體評為中國市場成長最快的企業,從4000萬元到85個億,用了不到24個月,財富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巨無霸的微軟帝國,締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在探究蒙牛乳業飛速成長的原因時,有個身影一直牢牢占據著我們的視線,他就是蒙牛掌門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誰,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麼。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個月,就以50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牛姓人家。牛姓父親的職業是養牛,從此他的生命便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未生孩子,養父期望通過抱養來栽根立後,給他取名「根生」。
敗走伊利,萬念俱灰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團的副總裁,也是當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他主管的事業部。牛根生在伊利員工當中的威信也相當高,人們對牛根生的信服來源於他的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資源方面卻感到了某種不順暢,就是調動很小的一部分資金,也有眾多部門來掣肘。最極端的時候,連買把掃帚都要打報告審批。牛根生找到總裁鄭俊懷反映問題,第一次從老大哥眼神讀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識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勢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鄭俊懷遞交了三次辭呈。前兩次,鄭俊懷都說了一些挽留的話,牛根生收回了辭呈。牛根生發現自己的環境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惡劣。牛根生第三次遞交辭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會上。
牛根生將辭呈放到鄭俊懷的面前,他對鄭俊懷說:「鄭大哥,如果你想讓我離開,我現在就正式辭職,至少不能因為我個人影響企業的發展。」鄭俊懷臉色有些難看,說:「我並沒有這個意思!」牛根生說了:「那我就收回這個辭呈!」他伸手去拿辭呈時,鄭俊懷迅速地用手緊緊摁住,對牛根生說:「你先迴避一下,我們討論後再做決定!」牛根生一離開,很少激動的鄭俊懷突然流著淚對在座的人說:「伊利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事隔多年後,牛根生回憶起這件事情都心如刀絞,他說:「我當時非常難受,一生當中我非常難受的有那麼三次、兩次,這是其中的一次,幾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鄭俊懷何以對輔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內憑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來,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對外界三緘其口。
揭竿而起,暗渡陳倉
牛根生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後,回到了北京大學進修。在北京大學的那段時間里,牛根生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40多歲的「老牛」坐在教室里聽課,望著身邊那些風華正茂,甚至略顯稚氣的「同學」,內心非常難受。「我必須首先化解掉內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靜下心來融入到陌生的校園環境當中去。」牛根生在心裡如此告誡自己。在北大進修的過程,他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種經驗和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遠,經過在北大的沉澱與升華,「蒙牛王朝」的宏偉藍圖在心底醞釀成熟。
牛根生從北大出來,正好自己原來的那幫部下被伊利免職。他們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帶領他們重闖出一條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財務的負責人,伊利各個事業部的頭都到了牛根生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名字是「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蒙牛一成立,許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老部下們義無返顧地加入了蒙牛的團隊。
在呼和浩特市一間53平方米的樓房內,牛根生從家裡搬來了沙發、桌子和床,蒙牛傳奇由此拉開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勢是「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也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人才」。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激凌、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設備方面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老牛決定採取「虛擬經營」的方式,用「人才」換「資源」。因為伊利從中作梗,開始「虛擬經營」的幾次談判被攪黃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這家公司。通過他們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1999年1月到4月,身處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邊對遠在哈爾濱工廠的8人團隊遙控指揮,開始生產第一批蒙牛產品,同時搖身一變成了民工頭,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較遠的地方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奇招迭出,血路拼殺
伊利統治了市場,蒙牛隻能夾縫中求生存,要想擴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賴於常規的營銷手段,難以實現重大突圍,只能以奇招制勝。蒙牛提出了「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創意。當時內蒙古乳品市場的第一品牌當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見經傳,連前五名也擠進不去。但是,牛根生的過人之處就表現在此,蒙牛通過把標桿定為伊利,使消費者通過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個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覺醒來,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邊的300塊廣告牌全是蒙牛廣告: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層浪,而300塊廣告牌同時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場巨浪。「蒙牛」成了內蒙古老百姓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人們記住了蒙牛,也記住了蒙牛是內蒙乳業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討論「蒙牛」的余熱未散之時,48塊「蒙牛」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當然明白這是伊利人乾的,聰明人善於把壞事變為好事,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牛根生利用廣告牌被砸事件讓社會關注蒙牛的熱情再度掀高,蒙牛開始變得「愈神秘,愈美麗」。廣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廣告印在產品包裝紙上,對手應該無可奈何了吧。於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裝上,打出「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蒙牛表面上似乎為伊利免費做了廣告,實際上為自己做廣告,默默無聞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業的「勢」,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盡老東家伊利的刁難和打壓,硬是在重重圍剿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蒙牛乳業憑借著牛根生的過人智慧,實現了高速地發展,從原先的「借勢」蛻變成了「強勢」。
乳業奇才,鑄就輝煌
2002年,蒙牛贏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長,短時間內成為強勢品牌的目標。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號」順利返回,6時46分,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宣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幾小時之後,伴隨著「舉起你的右手,為中國喝彩!」的口號,蒙牛「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便鋪天蓋地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築上,全國30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廣告隨處可見;蒙牛的電視廣告也出現在了全國幾十家電視台的節目中,「發射——補給——對接篇」在央視和地方台各頻道同步亮相,氣勢奪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的電視廣告攻勢;「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一時之間占據了中國大大小小的超市各個顯要位置!
2004年第一屆「超女」比賽時,對於蒙牛決定作冠名贊助商的選擇,廣告業和乳業的大腕們嗤之為「離經叛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牛奶品牌總是與賢惠的主婦、健康的孩子、溫馨的家庭等等傳統元素聯系在一起;而現在蒙牛卻選擇了與時尚、勇敢甚至「出位」的「超女」站在一起。
2005年之後,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歷過無數挫敗與成功後,牛根生已經是寵辱不驚,淡定自若。從有到無的財富渙散,這需要強大的事業心與高度的社會責任心作為支柱,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自己50周歲時,從董事長的職位退下來,而那時的蒙牛搭乘奧運會的列車,定能完美地把「中國牛」演繹出「世界牛」的風采!

㈣ 高曉松說過Billboard排榜中有一首歌創造了一個神話,在榜單中停留了30年,誰知道那首歌名的

The wall 迷牆 英國前衛搖滾樂團平克·弗洛伊德的第9張錄音棚專輯,這是一張概念專輯/搖滾歌劇,於1979年發行。這個專輯在榜單上停留了30年。

㈤ 關於蒙牛牛根生的問題

關我鳥事

㈥ 1998年底牛根生 被內蒙古伊利集團免去生產經營副總裁一職,為什麼啊

這個我來回答:
談到牛根生,我想先談談伊利是如何發家的,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清真食品廠,其生產體制一直制約了工廠的發展,鄭俊懷在這樣的背景下帶領大家對企業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其發展成為內蒙古著名的乳製品機構。伊利也正式誕生。
但此時的伊利仍然是內蒙古的一個地方品牌,牛根生的誕生打破這樣的一個狀況,作為冷凍廠的主要負責人,他成功打造了伊利的冷飲製品,走向了全國。至此,伊利的全線的產品全面開花,大家也都認識了伊利。
可以說,伊利的今天離不開鄭俊懷,也離不開牛根生。
但是隨著企業的做大做強,企業的路線方針在高層的管理中出現了分歧,這使得牛根生也鄭俊懷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劇。為此,牛根生為了不影響企業的發展,也為了能夠有更好的發展空間,帶領自己的手下創業成立了今天的蒙牛。
我佩服今天的蒙牛,因為她的成長證明了牛根生的智慧和蒙牛人自信的動力。同樣,我也尊敬今天的伊利,她同樣將內蒙古的乳製品帶到了全國,解決了數萬人的就業,為國家創造了財富。
這里沒有誰對誰錯,因為他們都創造一個財富的神話。

本人的觀點,不足之處還請您多多指教。
我的經濟小窩:blog.sina.com.cn/gutongji

㈦ 牛根生的主要成就

蒙牛乳業迅速崛起,一躍成為我國乳業史上的一個顯著品牌,牛根生伴隨著蒙牛乳業一舉成名。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同年11月18日,央視2004年黃金段位廣告招標會上,牛根生猛砸3.1億元,一舉奪取了「標王」。外界在評論牛根生領導下的蒙牛集團高速成長時常用的一個詞彙是:「奇跡。」這個「奇跡」的軌跡是:3年時間,蒙牛乳業從行業排名千名之外到躋身四強,並成功打造出一個中國馳名商標。
當蒙牛以3.1億元人民幣的中標額連續奪得《新聞聯播》後、《焦點訪談》前和21點檔電視劇中插等廣告位置,成為2004年央視廣告標王後,蒙牛不容置疑地成為2004年中國乳業發展的標桿。2004年6月10日,蒙牛集團在香港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共發行3.5億股。當時香港主板市場市道低迷,蒙牛跑贏大市,激活了一度低迷的香港股市,國際認購踴躍,認購價落在價格區間的最高端定價,即每股3.925元,募集資金近14億元人民幣。蒙牛集團管理層的大多數人立馬成了引人注目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其中,個人持股6.1%的牛根生一夜之間身價過億。
蒙牛完成融資後,牛根生表示,蒙牛今後會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的一系列運作收購兼並一些大的地方品牌乳品企業,收購後蒙牛會繼續使用這些品牌,然後再慢慢統一到蒙牛的品牌上來。牛根生曾經有一句名言,蒙牛有一個飛船定律,不是在高速中成長,就是在高速中毀滅。如果達不到環繞速度,那麼只能掉下來;只有超越環繞速度,企業才能永續發展。牛根生的品牌理念是:逆其道而行之,借力壯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把對手拋在後面。牛根生的目標不單是要做到全國前列。他對能夠參加APEC會議感慨萬千:「一個賣牛奶、賣雪糕的可以參加這個國際盛會,不容易啊!」他說蒙牛是代表中國120萬名奶農,走向國際市場。牛根生的魅力之一在於他的速度,短短幾年跨越千倍的成長;牛根生的魅力之二在於他的忍性,在伊利光環下的「勇做第二」;牛根生的魅力之三在於他的嗅覺,無論商業的、還是政治的機遇都很好的把握住了。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金100萬。2002年,蒙牛乳業被北京一家著名財經媒體評為中國市場成長最快的企業,從4000萬元到85個億,用了不到24個月,財富增長速度超過了世界巨無霸的微軟帝國,締造了令世人敬畏的「蒙牛速度」。在探究蒙牛乳業飛速成長的原因時,有個身影一直牢牢占據著我們的視線,他就是蒙牛掌門人牛根生。
牛根生至今不知生父生母是誰,更不知自己究竟姓什麼。只知道自己出生不到一個月,就以50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個牛姓人家。牛姓父親的職業是養牛,從此他的生命便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由於未生孩子,養父期望通過抱養來栽根立後,給他取名「根生」。
敗走伊利,萬念俱灰
1998年,牛根生是伊利集團的副總裁,也是當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營業額來自他主管的事業部。牛根生在伊利員工當中的威信也相當高,人們對牛根生的信服來源於他的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同年上半年,牛根生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在使用資源方面卻感到了某種不順暢,就是調動很小的一部分資金,也有眾多部門來掣肘。最極端的時候,連買把掃帚都要打報告審批。牛根生找到總裁鄭俊懷反映問題,第一次從老大哥眼神讀出「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突然意識到自己深陷困境,局勢岌岌可危。牛根生一共向鄭俊懷遞交了三次辭呈。前兩次,鄭俊懷都說了一些挽留的話,牛根生收回了辭呈。牛根生發現自己的環境不僅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惡劣。牛根生第三次遞交辭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會上。
牛根生將辭呈放到鄭俊懷的面前,他對鄭俊懷說:「鄭大哥,如果你想讓我離開,我現在就正式辭職,至少不能因為我個人影響企業的發展。」鄭俊懷臉色有些難看,說:「我並沒有這個意思!」牛根生說了:「那我就收回這個辭呈!」他伸手去拿辭呈時,鄭俊懷迅速地用手緊緊摁住,對牛根生說:「你先迴避一下,我們討論後再做決定!」牛根生一離開,很少激動的鄭俊懷突然流著淚對在座的人說:「伊利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事隔多年後,牛根生回憶起這件事情都心如刀絞,他說:「我當時非常難受,一生當中我非常難受的有那麼三次、兩次,這是其中的一次,幾乎到了欲死的程度。」鄭俊懷何以對輔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內憑空打造出蒙牛?
揭竿而起,暗渡陳倉
牛根生被總裁鄭俊懷掃地出門後,回到了北京大學進修。在北京大學的那段時間里,牛根生整天騎著一輛破自行車穿梭於各個教室之間。40多歲的「老牛」坐在教室里聽課,望著身邊那些風華正茂,甚至略顯稚氣的「同學」,內心非常難受。「我必須首先化解掉內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靜下心來融入到陌生的校園環境當中去。」牛根生在心裡如此告誡自己。在北大進修的過程,他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審視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種經驗和教訓,讓原本在企業中形成的應激反應模式轉換成理性的思維模式。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牛根生原本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遠,經過在北大的沉澱與升華,「蒙牛王朝」的宏偉藍圖在心底醞釀成熟。
牛根生從北大出來,正好自己原來的那幫部下被伊利免職。他們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帶領他們重闖出一條新路。除了伊利人事和財務的負責人,伊利各個事業部的頭都到了牛根生這里。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冊成立,名字是「蒙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金100萬,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蒙牛一成立,許多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一批批地投奔而來,總計有幾百人。牛根生曾經告誡他們不要棄「明」投「暗」,他自己也不能保證蒙牛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但是,老部下們義無返顧地加入了蒙牛的團隊。
在呼和浩特市一間53平方米的樓房內,牛根生從家裡搬來了沙發、桌子和床,蒙牛傳奇由此拉開序幕。牛根生明白自己的弱勢是「無市場,無工廠,無奶源」,也知道自己的優勢是「人才」。跟隨牛根生的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態奶、冰激凌、策劃營銷的一把手,他們在生產、經營、銷售、市場、原料設備方面在行業內都是頂尖的人才,老牛決定採取「虛擬經營」的方式,用「人才」換「資源」。因為伊利從中作梗,開始「虛擬經營」的幾次談判被攪黃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棧道,暗渡陳倉」。1999年2月,牛根生經過秘密談判和哈爾濱的一家乳品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牛根生派8人全面接管了這家公司。通過他們的管理給這家企業帶來很好的效益的同時,蒙牛產品也由這家工廠「新鮮出爐」。1999年1月到4月,身處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邊對遠在哈爾濱工廠的8人團隊遙控指揮,開始生產第一批蒙牛產品,同時搖身一變成了民工頭,在距離呼和浩特和林格爾縣較近的地方熱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廠。
奇招迭出,血路拼殺
伊利統治了市場,蒙牛隻能夾縫中求生存,要想擴大蒙牛的知名度,牛根生知道要依賴於常規的營銷手段,難以實現重大突圍,只能以奇招制勝。蒙牛提出了「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創意。當時內蒙古乳品市場的第一品牌當然是伊利,蒙牛名不見經傳,連前五名也擠進不去。但是,牛根生的過人之處就表現在此,蒙牛通過把標桿定為伊利,使消費者通過伊利知道蒙牛,而且留下一個印象:蒙牛似乎也很大。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覺醒來,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邊的300塊廣告牌全是蒙牛廣告:向伊利學習,為民族工業爭氣,爭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一石能激起千層浪,而300塊廣告牌同時入市,自然掀起了市場巨浪。「蒙牛」成了內蒙古老百姓熱衷談論的一個話題,人們記住了蒙牛,也記住了蒙牛是內蒙乳業的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討論「蒙牛」的余熱未散之時,48塊「蒙牛」的廣告牌一夜之間被砸得面目全非。牛根生當然明白這是伊利人乾的,聰明人善於把壞事變為好事,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牛根生利用廣告牌被砸事件讓社會關注蒙牛的熱情再度掀高,蒙牛開始變得「愈神秘,愈美麗」。廣告牌可以被砸,但是把廣告印在產品包裝紙上,對手應該無可奈何了吧。於是,蒙牛在冰激凌的包裝上,打出「為民族工業爭氣,向伊利學習」的字樣;蒙牛表面上似乎為伊利免費做了廣告,實際上為自己做廣告,默默無聞的蒙牛正好借伊利大企業的「勢」,出了自己的「名」。牛根生白手起家,受盡老東家伊利的刁難和打壓,硬是在重重圍剿之中殺出一條血路。蒙牛乳業憑借著牛根生的過人智慧,實現了高速地發展,從原先的「借勢」蛻變成了「強勢」。
乳業奇才,鑄就輝煌
2002年,蒙牛贏得了「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打造「中國馳名商標」最短需要3年,而蒙牛恰恰只用了3年。這正是蒙牛追求高速成長,短時間內成為強勢品牌的目標。2003年10月16日,「神州五號」順利返回,6時46分,北京指揮控制中心宣布: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幾小時之後,伴隨著「舉起你的右手,為中國喝彩!」的口號,蒙牛「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便鋪天蓋地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築上,全國30多個城市的大街小巷蒙牛廣告隨處可見;蒙牛的電視廣告也出現在了全國幾十家電視台的節目中,「發射——補給——對接篇」在央視和地方台各頻道同步亮相,氣勢奪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的電視廣告攻勢;「航天員專用牛奶」的廣告一時之間占據了中國大大小小的超市各個顯要位置!
2004年第一屆「超女」比賽時,對於蒙牛決定作冠名贊助商的選擇,廣告業和乳業的大腕們嗤之為「離經叛道」。在人們的印象中,牛奶品牌總是與賢惠的主婦、健康的孩子、溫馨的家庭等等傳統元素聯系在一起。
2005年之後,蒙牛的銷售額和市場佔有率超過伊利成為全國第一。歷過無數挫敗與成功後,牛根生已經是寵辱不驚,淡定自若。從有到無的財富渙散,這需要強大的事業心與高度的社會責任心作為支柱,牛根生打算在2008年,自己50周歲時,從董事長的職位退下來,而那時的蒙牛搭乘奧運會的列車,定能完美地把「中國牛」演繹出「世界牛」的風采! 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年度:2003年度
獲獎者名單如下:
網易創始人及首席架構執行官丁磊
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牛根生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
UT斯達康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吳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
東風汽車公司總經理苗圩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運祥
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發靜
年度人物大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張慶偉
年度新銳獎:盛大網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陳天橋
年度社會公益獎:重慶市雲陽縣人和鎮農民熊德明
2003年,被評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3-2007年,連續5屆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領袖」。2005年,獲「首屆中國十大年度環保人物」榮譽稱號。2007年,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指導發布的「中國十大慈善家」榜單,並在中國改革人物頒獎大典上榮獲最高獎「中國改革年度人物大獎」。2008年,入選「中國改革開放30年影響中國經濟30人」。2009年,入選「共和國60年影響中國經濟60人」。2010年獲中國慈善排行榜首次設立的惟一的「慈善終身成就獎」。 企業崛起後,牛根生逐步由企業家轉型為慈善家。2004年,創立「老牛基金會」。2005年1月,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成為「全球捐股第一人」。2006年2月,辭去蒙牛集團總裁職務,主要精力轉移至慈善事業;2009年8月,辭去蒙牛集團董事長職務,成為專職慈善家。《鳳凰周刊》將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牛根生並稱為「全球四大捐贈巨頭」。
老牛基金會以「發展公益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為宗旨,創立以來已發展教育、醫療、環保等方面的公益慈善項目50多個,呈現出七個特點:
一是致力於做「母式基金會」,為各類基金會當好「助產士」或「助跑者」。如發起設立「中國李連傑壹基金基金會」,創立「老牛師大英才培養基金」,為呼和浩特市慈善總會捐贈「創始基金」,資助東北財經大學建立「教育基金會」,支援姚(姚明)基金,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中國扶貧基金會、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內蒙古慈善總會、中國民族文化促進會等共同開發公益慈善項目。
二是致力於發展「基因式慈善模式」,通過改造「文化基因」來改造整個社會。如支持北京大學成立慈善、體育與法律研究中心進行立法研究,與壹基金等聯合創立「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為公益慈善提供「策源地」等。
三是致力於環保事業,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如與大自然保護協會攜手「給地球添衣」:在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規定限額內,老牛基金會在綠化上每出資1元,總部位於美國的大自然保護協會提供配套資金1元,首期兩家合計拿出6000萬元,用於中國西部的生態恢復。
四是致力於教育事業,讓欠發達地區的孩子們受到良好的教育、獲得幸福的童年。如在全國捐建20多所小學,捐建6所圖書館,支持高校學位點建設,資助「山花工程助學行動」,資助公益小天使愛心教育項目,資助貧困大學生入學經費,資助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一個完整學年的辦學經費等。
五是致力於醫療事業,給疾患人群雪中送炭。如在偏遠的草原牧區建立2所流動醫院,資助120醫療急救事業,資助聾兒進行人造耳蝸手術等。
六是致力於三農事業。如援建廣西旱災地區100個家庭100口水窖,援建貴州旱災地區兩個村鎮水窖引水工程……
七是致力於賑災及扶助弱勢群體,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援助南方雪災,在四川地震災區建立收養「三孤人群」的「根生博家之家」。
牛根生是「基因式慈善模式」的首倡者。他認為,國內外的慈善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種,一種是「輸血式」,一種是「造血式」;「輸血式」是「授人以魚」,「造血式」是「授人以漁」。所以,他於2007年首次提出並開始倡導第三種慈善模式,即「基因式」——它是著眼於改造「社會基因」(尤其是「文化基因」)的一種慈善模式,比如把慈善方面的立法研究、制度研究、文化研究等納入慈善事業的支持范圍,因為一部好的法律、一項好的制度、一個文化範式所改變的往往是整個國家的全貌,如有特色的市場經濟制度取代計劃經濟制度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與家人捐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創立「老牛基金會」。
2010年12月28日,中國蒙牛乳業有限公司在香港宣布,公司創始人牛根生已將其名下的境外蒙牛股權資產全數轉讓給Hengxin信託,以貢獻公益慈善事業。

㈧ 牛根生的管理哲學

領導力就是影響力——蒙牛總裁牛根生給我們的啟示

蒙牛的成功故事是一個奇跡。從1999年到2007年,蒙牛以每年平均365%的速度飛速增長,在香港上市之後,其股票市值迅猛上漲,創造出數名億萬富翁、數十名千萬富翁和數百名百萬富翁。縱觀蒙牛的發展神話,我們必須認真思索兩個問題:蒙牛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牛根生對蒙牛所產生影響力的源泉又是什麼?

前不久,北大國際EMBA的部分同學到呼和浩特對蒙牛公司進行了一次實地考察,並與牛根生本人有一次面對面交流。問到蒙牛成功秘訣時,牛根生簡要總結出三點:第一,蒙牛發展離不開國家經濟發展的最好時機(天時);第二,蒙牛發展在內蒙古自治區,是最佳發展奶製品的地方(地利);第三,蒙牛聚集了一批聰明能幹、事業心強的人才(人和)。

孫子兵法說,上下同欲者勝。天時、地利、人和,關鍵在於人和。牛根生在經營蒙牛8年中,最偉大的成就是他對同事下屬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和親和力,乃至1000多名原伊利經理和員工跳槽到蒙牛。領導力不等同於權力,領導力就是影響力。權力者往往通過法律制度和行政安排對下屬發號施令,不管你是否心甘情願。而影響力與權力最根本的區別是領導者通過自己的行為、思想、品格和魅力去感染、激勵、影響下屬的行為、理念、態度,並使其自覺自願地完成組織的目標。老牛身上的影響力就具備這個特點。

那麼牛根生的影響力源泉是什麼?

對蒙牛現場的仔細考察,加上與牛根生開誠布公的交流,我認為牛根生的影響力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面:

1)超前的思想意識和超人的聰明智慧有思想的人具有很大的內在感染力,視野寬闊、眼界高明、思維睿智的人總是受到同事和下屬的敬佩,往往能夠在危急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古今中外,有思想的偉人身後往往有成千上萬的追隨者。牛根生在過去的8年中能夠及時把握中國和世界乳製品業的發展趨勢,提出對蒙牛未來發展的各種大膽設想,做出「先建市場,後建工廠」的經營戰略,其「大勝靠德,大智靠學,大牌靠創」的哲學思想,對蒙牛吸引優秀人才起了巨大作用。蒙牛的突出業績由此也很快為全國所矚目。

2)專業知識的力量知識就是力量,領袖的專業知識程度對下屬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中國,我們工作生活中所熟悉的著名醫生、教授、工程師、科學家、企業家等等,都會給下屬從內心帶來巨大的影響力,因為人們都願意相信專家的指點和觀點。牛根生出身貧寒,早期就與牛結緣,父親養牛送奶38年。他在1999年創辦蒙牛時已在伊利工作10多年,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對中國乃至世界乳制業的特徵、內涵、競爭特點、規律摸得門清。創辦蒙牛之後,牛根生又不斷走訪國內外幾十家著名奶製品企業,對世界乳業的發展趨勢、技術含量、產品性能、營養成分等均有深刻的體會和獨特的理解。知識是牛對下屬產生重大影響力的源泉。

3)卓越的品格和品質一個人的品格魅力涉及誠實、正直、堅忍不拔的毅力、盡職盡責的精神,換位思維的態度、寬容仁愛的胸懷、勇擔責任的義務等。領袖的這些品質是下屬追隨的重要原因。牛根生身上有很多突出的品格和品質,他生性好強,不屈不撓,勇敢頑強,堅忍不拔,「敢想、敢幹、敢探索」。在蒙牛,牛對下屬十分關愛,因為牛的人生哲學是「散財聚人,財聚人散」。在伊利和蒙牛經歷中,牛出手大方,多次為生活上困難的同事解囊相助。牛的行為感染、激勵了大批下屬。

㈨ 蒙牛老總牛根生說過的精典話

  1. 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肯定比三年做東、五年做西的人更容易成功。

  2. 一個人要懂點哲學,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任何人都少不了走這一步,包括歷史上的能人在內。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從有到無,我看我比許多人幸運。

  3. 潮流有淺層的,也有深層的。這就像海流一樣。當我們看到表層海流向西涌去的時候,深層海流往往是向東涌動的。

  4. 「散」的甜頭,「散」完之後才知道。人們不敢散財,是因為害怕散出之後就再也回不來了。其實,「大有」和「大無」是相通的。

㈩ 牛根生的一生

受關注的一生

閱讀全文

與牛根生5年創造了一個神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