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剩餘價值是由不變資本還是可變資本創造的
剩餘價值既不是不變資本創造的,是可變資本中支付勞動者工資通過勞動者的剩餘勞動創造的。
『貳』 企業的剩餘價值到底是誰創造的是工人創造的還是投資者所投入資本創造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一個老闆雇了一個工人生產某產品,一個工人的朋友本不想買這個產品,但因為認識這個工人就買了,這樣就給老闆提供了剩餘價值。 理論一點說就是例子中的老闆指的就是經濟生活中的資本家,剩餘價值學說就指的是加深資本主義固有的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的基本矛盾的手段,最終會引發經濟危機。
在資本論中它的原定義如下:
原理:
馬克思以前的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一個共同的局限,就是把剩餘價值的某些具體形式,例如地租、利息或利潤,錯誤地當作剩餘價值的一般形式,即剩餘價值本身。當然也更沒有「剩餘價值」這個一般的范疇或術語。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剩餘價值理論的突出的特點,則在於首先把剩餘價值歸結於它的一般形式,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步闡明了它的來源、實質和運動,以及它的各種具體形式。具體說來,我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剩餘價值理論大體可以歸結為以下這些要點關於剩餘價值的最一般的概念或規定。
剩餘價值的來源和實質:
剩餘價值在資本流通過程中是隨著產品及其價值的流通而流通和實現的。但是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剩餘價值從產品轉化為貨幣以後,就被資本家用來購買個人消費品而用於他的個人消費,從而不再進入下一輪的資本循環和周轉了。而在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條件下,剩餘價值至少要有一部分必須用來在轉化為資本,從而也就是合並到原有資本中去,繼續參加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因此在這里,剩餘價值分割為資本和「收入」(即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基金)的比例,對於資本再生產規模的擴大,就成為一個決定的要素。同時,從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角度看,這對於生產的總形態或產品和生產的總結構,也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因為如果剩餘價值中被資本家用於個人消費的部分增加了,社會總生產中的奢侈品生產、從而在這些部門中就業的工人的比例也就會相對地增加。因此社會上就會有更多的工人的生存要取決於資本家的個人消費和揮霍。
原定義耐心閱讀也會明白,希望能夠幫助你。
『叄』 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出來的
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剩餘價值是指剝削自勞動者勞動價值中的利潤,即「勞動者創造的被資產階級無償佔有的勞動」。
那麼剩餘價值是如何產生的呢?
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模型是:一個工人每天在工廠勞動12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12個物化勞動小時(馬克思用來衡量價值量的單位,以下簡稱為「價值單位」。工人每小時創造的價值量是一個「物化勞動小時」,即一個價值單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只有6個價值單位。資本家把新創價值的一半(6個價值單位)作為工資,支付給工人。另外6個單位的價值,即剩餘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成為他的利潤。
在這個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均為6小時。
剩餘價值率(馬克思用來衡量剝削程度的指數)是6/6 =100%
『肆』 論述題:什麼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生產出來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勞動過程即工人利用生產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最後生產出一個使用價值,這是一切社會所共有的,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他的勞動和勞動產品全部屬於資本家。資本主義的勞動過程同時也就是價值增殖過程。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了一定點而延長的價值形成過程,換句話說,當工,當工人的抽象勞動凝結在商品中所形成的價值超過了勞動力價值這個一定點的時候,價值形成過程就轉變為價值增殖過程。勞動過程是手段,他生產使用價值僅僅因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剩餘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增殖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H的,因此,價值增殖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本質特點。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工人的勞動一方面作為具體勞動創造出商品,並把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創造出來的產品中去;另一方面作為抽象勞動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這個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部分就是剩餘價值。所以,剩餘價值就是由雇傭工人所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分價值,它體現著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
剩餘價值就是這樣產生的。
『伍』 剩餘價值是怎麼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准確含義究竟是什麼呢?仔細考察「剩餘價值」出現的各種場合,發現其含義並不統一,至少有兩種:第一種是從價值的創造者而言,「剩餘價值」是與「自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如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不夠或僅夠滿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沒有一點剩餘,那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如工人創造的價值若還不抵其工資,他便沒有創造剩餘價值,只有創造的價值比工資多,他才創造了剩餘價值。馬克思說: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即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本質上也是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因勞動力價值是由維持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所需要的生活資料的費用決定的,其中包括勞動者本人的培養、教育費用和維持其家庭成員生活的費用,而這恰恰就是勞動者創造的價值中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價值。故對剩餘價值的新舊兩種解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區別僅在於:舊解釋是剩餘價值之特殊,無普遍適用性,僅可解釋資本主義的剩餘價值;而新解釋則為剩餘價值之一般,具有普遍適用性,可解釋一切與自用價值相對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還有第二種含義,是從價值的載體而言,是與「已用價值」相對的概念,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這種含義不如第一種含義常見,但在電視、報刊、書籍及日常生活中也時有出現。如2000年12月12日早上8時之前,中央電視一台的「東方時空」節目曾報道有人回收「電子垃圾」再利用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印度一男子竟用此而組裝成一輛摩托車,言此為利用垃圾的「剩餘價值」,這里的「剩餘價值」顯然並非指勞動者創造的超過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價值,而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把廢水的再利用稱為利用水的剩餘價值,把廢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稱為利用物品的剩餘價值,此「剩餘價值」也是指物品經利用後所剩的價值。
『陸』 剩餘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
錯誤。
分析思路:
1.先明確概念:
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可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勞動力的那一部分資本。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創造出補償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而且能創造出剩餘價值,使資本增殖。
不變資本:資本家用於購買生產資料的那一部分資本。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只是將其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不改變原有的價值量,故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稱為不變資本。
資本有形增值:即出資人投資建立企業帶來的超過原始資本和無風險收益之外能夠確認和計量的價值。它包括了風險報酬和超過經營預期所實現的收益兩個部分。
資本的無形增值:即出資人投資建立企業所創造無形資產所帶來的價值(如商譽、品牌價值等)。
2.題目中實際上是錯誤的將資本增值的概念等同於剩餘價值,即認為增值的那部分資本完全來源於剩餘價值。但實際上資本增值中有來自於額外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因個別商品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獲得的剩餘價值。)的部分,而額外剩餘價值很大一部分決定於資本家的設備技術等不變資本的投入。
同時資本的無形增值也不是源於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更多的來自管理、營銷等經營策略。而這部分的投入也不能算在創造剩餘價值的可變資本裡面。
3.生產資料是生產的根本,沒有生產資料而只有勞動力是沒法進行生產的。也就談不上產生剩餘價值。所以不變資本與資本增值無關是錯誤的。
ps這道題要是用現代的情況來解釋的話就有更多的說法了。與時俱進吧,馬克思自己也這么說的,所以其剩餘價值論有待被賦予新的含義。
『柒』 剩餘價值是由什麼僱傭的勞動者創造的
剩餘價值是由企業主僱傭的勞動者創造的。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餘價值的源泉仍然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
『捌』 論述剩餘價值是怎樣產生的
剩餘價值的產生
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需要和目的。因為資本的本質便是追求利潤(剩餘價值)。如果沒有利潤(剩餘價值),資本所有者便無法維持和擴大其生產,也就無法達到(或實現)其所追求的目標(諸如生活上的物質需求和文化上的精神享受)。 要生產剩餘價值則必須生產使用價值。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物質承當者。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的具體勞動改變了勞動對象的物質形態,生產了商品的使用價值,並把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到了新商品中。在這個過程中,勞動者的抽象勞動又形成了商品的新價值。如果形成的新價值只僅僅等於資本所有者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則斷然不會有剩餘價值的產生,資本家也是無法接受的。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實際上,雇傭工人的勞動分為必要勞動時間(用於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和剩餘勞動時間(用於無償地為資本所有者生產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生產的秘密就在於被資本所有者所購買的勞動力的特殊性,即勞動力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是由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創造的價值量大於勞動力的價值,資本家按商品價值出賣商品,不僅收回了資本價值,而且獲得了剩餘價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P71) 資本所有者為了獲得更大的剩餘價值,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一般通過提高工人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來生產剩餘價值(絕對剩餘價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人階級斗爭的深入,資本所有者調整了其剝削雇傭工人的方式,即在工人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達到其生產剩餘價值的目的(剩餘價值的生產)。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生產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就日益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