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四大發明的來歷
造 紙 早在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蔡倫發明「蔡侯紙」之前,中國已經出現了紙的雛形。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早期的紙,是現已發現的最早的紙。此外,新疆羅布泊和西安灞橋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但這些紙都比較粗糙,原料是麻或絲絮。
東漢時,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並加以改進,開創了以樹皮、破布、麻頭、魚網為原料,並以漚、搗、抄一套工藝技術,造出了達到書寫實用水平的植物纖維紙,稱為「蔡侯紙」。從此,紙逐步取代了竹木筒和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到公元7世紀初期(隋末唐初)開始東傳至朝鮮、日本;8世紀西傳入撒馬爾罕,就是後來的阿拉伯,接著又傳入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14世紀到義大利,義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紙廠,成為歐洲造紙術傳播的重要基地,從那裡再傳到德國、英國;16世紀傳入俄國、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19世紀傳入加拿大。造紙的發明與傳播,使文字的載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的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書籍製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火 葯
火葯的發明與中國古代發達的冶煉技術有密切的關系,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接觸和熟悉了許多礦物的性能,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從戰國時代(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起,就有人把冶金技術運用到煉制礦物葯方面,夢想能煉出長生不老的葯來,也有人想從礦物中煉出金銀來。雖然沒有煉出長生不老的丹葯或金銀,但是煉丹工匠們在煉丹的過程中發現硝石、硫磺與含碳物質在一起加熱後會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一次次爆炸中,人們逐漸認識到硝石、硫磺、木炭按一定比例配製,將會製成會爆炸的火葯。
火葯發明的具體年代已無從查考,但根據資料可以推斷,火葯發明的時間應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前。由於這種火葯的顏色是黑色的,所以叫做「黑火葯」。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火葯武器是「飛火」,即火箭。宋、元時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軍事上廣泛應用火葯,出現了許多火葯武器,主要有火箭、火銃、突火槍、火炮等。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時,出現了利用齒輪控制的觸發性地雷與線香控制的定時水雷。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時,火葯傳到歐洲,引起了武器製造業和戰略戰術上的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對歐洲社會經濟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指南針
中國早在春秋和戰國(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時期,人們在尋找鐵礦時就發現了磁鐵,並知道了它們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人們開始利用磁鐵製造指示方向的工具——司南。司南被製成勺狀,使用時將它放置在一個光滑、水平的底盤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其轉動;當它停止時,勺柄就指向南方,勺口則指向北方。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初期,人們發現了人工磁化法,用天然磁石磨擦鋼針,制出磁針。這種經過磁化了的鋼針就被正式叫做指南針了(由於磁針軸受地球磁極的影響,而且地磁軸與地球自轉軸有個11度多的交角,磁針所指示的南北方向實際上是地球磁極的南北方向)。指南針的製做方法各種各樣,有的把磁浮在水上,有的放在碗沿,有的放在指甲上,有的用線懸在空中。但較為精確的指南針,是把磁針裝在刻有方位的羅盤上,所以,指南針又叫做羅盤針。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以及後來的海船上,都裝有指南針。12世紀末,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後來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條件。
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一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一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製工藝
Ⅱ 一直說發明來源於生活,發明跟生活有什麼關系嗎
需求關系。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發明可分為有用發明和無用發明。
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2)發明從何而來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1、司南
司南是中國古代辨別方向用的一種儀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發明。
2、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3、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是一種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4、火葯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Ⅲ 四大發明的由來
造紙術據考古發現,我國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就已經有了紙,不過這時的紙只是紡織業漂絮漚麻的副產品,產量很低,質量也差,還不能用於書寫。到東漢時期,蔡倫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造紙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除了用麻作原料之外,還採用樹皮等一些含纖維的東西。並採用石灰鹼液蒸煮的加工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此後紙張開始代替竹帛,在全國推廣。公元6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不斷外傳。使朝鮮、日本、阿拉伯、歐洲等地先後學會了造紙術。紙從此成為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印刷術我國造紙發明以後,由於出版書籍的需要,印刷術也隨之產生。公元6世紀初的隋、唐之際,出現了最早的雕版印刷術。這種印刷術一般用木材為原料,先在木板上刻反字,再給字板塗上墨,印在紙上。由於節工省時。很快盛行起來。宋代雕版印刷達到鼎盛時期,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於成都板印《大藏經》,共印5048卷,雕版達13萬塊,用了12年的時間才雕印完工。如此浩大規模的印刷,足以表明雕版印刷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1041--1048年間,雕刻工畢?又創造了活字印刷術。即用膠泥做成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用這些活字排版,既節省費用,又大大縮短了時間,十分經濟方便。活字印刷的出現是印刷史上一項重大的革命。元代王禎又將膠泥活字改為木活字,創造了轉輪排字架。此後還出現了錫、銅、鉛等金屬材料製成的活字。活字印刷術從13世紀後傳到朝鮮、日本,到15世紀中葉,歐洲才掌握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是我國人民為人類做出的又一項重大貢獻。
火葯火葯是在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公元8~9世紀,煉丹家已經知道硫磺、硝石與木炭混合燃燒時,會發生劇烈的反應。這樣,在唐代就發明了以這三種物質為原料的黑色火葯。到宋元時期,各種葯物成分有了較合理的定量配比,並且先在軍事上得到使用,出現了最早的火炮、火槍、火箭、地雷、炸彈等火葯武器。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銅火鏡,製造於元年順三年(1332年)。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炮,由於靠火葯作為推動力,其威力較大,稱它為「銅將軍」。火葯在13世紀時傳到阿拉伯持國,阿拉伯和波斯把製造火葯的硝稱為「中國雪」。14世紀以後,我國製造火葯武器的技術經阿拉伯傳到歐洲。
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是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把它放在特別光滑的地盤上,用以指南,稱為司南。到宋代後期,人們又發現鋼鐵在磁石上磨過後,也會產生磁性。於是又出現了以此為原料的指南針。由於航海事業發展的需要,人們又開始使用了以此為原料水浮式指南針在陰雨天辨別方向。到元代時,航海已完全靠羅盤指南針指引航向。隨著對外貿易和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及應用技術先後傳到阿拉伯地區,並很快傳到了歐洲。
Ⅳ 「中國新四大發明」名從何而來
新四大發明是指「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2017年5月,來自「一回帶一路」答沿線的20國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這幾項不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卻在中國發揚光大。
Ⅳ 科技的發明來源於什麼
來源於人們的慾望!即人的本性使然!需求帶動生產,迫使技術進步!競爭也是!
Ⅵ 愛迪生的一生發明無數,他的發明資金是從何而來的
愛迪生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叫做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是當地的金融大亨,摩根對於發明創造也很是好奇,非常感興趣,所以對於愛迪生的發明基本上是鼎力相助,他聯合了另外兩家有經濟實力的財團,共同支持愛迪生的發明創造,並創辦了新公司——愛迪生通用電氣公司並由新公司持有專利權。
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發明家,一生善於思考勤於工作,在他75歲的時候,每天還准時的到實驗室打卡上班。他生活的幾十年間幾乎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以上,每天晚上在書房讀四到五個小時的書。
當愛迪生發明了小型的第一台放映機,就獲得了發明電影放映機的權利,所以愛迪生手中有很多電影拍攝方面的專利這些專利。是愛迪生手中的一把利刃,而研究電影的人就要受制於愛迪生,所以大家都跑到了南加州來對抗愛迪生的這個行為,於是造就了現在的好萊塢。這也算是一個愛迪生一生的趣聞。
所以聰明的人不僅是發明家,還可能是一個資本家。
Ⅶ @的來源,發明者是
@的來歷——第一封電子郵件
就職於美國國防部發展軍用網路阿帕網BBN電腦公司的電腦工程師雷·湯姆林森帶來了這場劃時代的變革。他個性沉默寡言,小心謹慎且特別謙虛。1971年,湯姆林森奉命尋找一種電子郵箱地址的表現格式,他首先編寫了一個小程序,可以把程序的文件轉移協議與另外一個程序的發信和收信能力結合起來,從而使一封信能夠從一台主機發送達到另外一台。於是,第一封電子郵件就誕生了。 湯姆林森把程序最後搞定時,立即給工作人員發了一封郵件,告訴他們現在可以給其它電腦發信了。「所以,電子郵件是自己宣布問世。」湯姆林森說。
編輯本段@的出現
接下來,湯姆林森要完成的工作是如何確保這個郵件抵達正確的電腦。他需要一個標識,以此把個人的名字同他所用的主機分開。@——湯姆林森一眼就選中了這個特殊的字元,這個在人名之中絕對不會出現的符號。「它必須簡短,因為簡潔是最重要的。它出現了,@是鍵盤上唯一的前置標識。我只不過看了看它,它就在那裡,我甚至沒有嘗試其他字元。」這樣一來,既可以簡潔明了地傳遞某人在某地的信息,又避免了電腦處理大量信息時產生混淆,第一數字地址傳遞tomlinson@bbntenxa就應運而生了。 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電子信箱的表示形式:人名,代碼+@+電腦主機或公司代碼+電腦主機所屬機構的性質代碼+兩個字母表示的國家代碼。這使得電子郵件得以通過網路准確無誤地傳送,而且賦予符號@一個現在的全新的含義。 湯姆林森認為,盡管@使他成為傳奇人物,但這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給我帶來最大快樂的是,我找到了復雜系統中難題的解決辦法。問題越是難,我越是喜歡。」
編輯本段@本是容積單位,重量單位
@被用於電子郵件,無疑是湯姆林森的一大創舉。但在此之前,@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那或許才是@的真正起源。 讓我們把目光追溯到遙遠的中世紀。在佛羅倫薩附近一座名叫普拉托的小城裡,義大利學者在該市經濟歷史研究所的檔案中,發現了一份一位佛羅倫薩商人寫於1536年的信件,信中提到他發往西班牙的船貨,其中凡是涉及葡萄酒容積的地方,都是用@表示的,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使用這個符號的記錄。 專家們對中世紀的容器,酒價及當時的計量體系進行了分析比較後發現,當時在義大利,葡萄酒是按罐出售的。「酒罐子」在義大利語中是anfora,而@約合114加侖。直到今天,anfora在義大利仍然是酒的計量單位。 @本為西班牙的一個重量單位,讀音為「阿羅瓦」
編輯本段@也是at的替身
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印刷機尚未發明,如果要出版一本書,就需要當時僅有的掌握知識的階級——僧侶們用手辛苦地刻出來。雖然at這個單詞寫起來很短,但使用頻率卻很高。 為了能夠減輕手寫帶來的疲勞,僧侶們想到了作為葡萄酒計量單位的@,於是就用這個符號,後來隨著印刷設備的發展,人們不再用@來代替at了,其主要功能變為表示商品的單價,此時的@有了each一詞的含義。例如,「Sell@sixdollars」意即以6美元的價格出售。這時,@這個符號的使用頻率大大降低了。
編輯本段@的讀音
由於電子郵件的日益普及,符號@的稱呼也因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習慣而不盡相同。德國,荷蘭和南非把@叫做「猴子的尾巴」,俄羅斯人稱之為「小狗」,芬蘭人稱其為「咪咪」,法國和義大利人喊它做「小蝸牛」等等。不過,在許多母語為英語的國家,還是直接把@讀作at。 在我國,@的讀音也出現了多個讀法,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是圈a,二是「花a」。實際上,在電子郵箱的表示形式中,@有著at的含義,即「某用戶」在「某伺服器」。由此,我們應該根據此處@的具體含義,將其讀作at的讀音——「艾特」。 三是:「小老鼠」。
編輯本段@用於DOS批處理命令
表示不顯示@後面的命令,在入侵過程中(例如使用批處理來格式化敵人的硬碟)自然不能讓對方看到你使用的命令啦。 Sample:@echo off @echo Now initializing the program,please wait a minite... @format X: /q/u/autoset (format 這個命令是不可以使用/y這個參數的,可喜的是微軟留了個autoset這個參數給我們,效果和/y是一樣的。)
編輯本段@一個時髦的表情,示意符號
隨著網路在中國的迅速發展,@已經不僅僅是個郵件的符號,很多網友在進行聊天,溝通當中,他往往被當成一種表情符號,代表了開心,高興,也代表了一種心情,一種區別於一般笑的符號的新符號!同時也代表一種表情,大部分認為是大眼睛的標志,所以有時候會打上2個@的符號,以表示自己當時的一種心情和心境.由於該符號的特殊外表,大家還把這個符號的涵義進行一定引申,以表達人內心很復雜的一種心理狀態和情緒.
編輯本段@網路時代的代名詞
伴隨著國際互連網的迅速發展,@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是一個網路時代的代表符號,比如很多公司,機構稱E時代,有些人也稱為@時代,@符號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也有很多機構和個人把@做為自己的LOGO等等.相信遲早有一天@會完全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間.
編輯本段@在工程上的含義
工程中@代表相等中心距或鋼筋之間的間距,如2Φ 10@500,代表2個直徑為10mm的鋼筋間間距為500mm的距離。 在AutoCAD繪圖軟體中,@表示在第一點的基礎上的相對坐標,如選定第一點為1,1,則@1,1的絕對坐標則為2,2(1+1,1+1)。
編輯本段衍生詞——@一代
現如今,@一代是德國漢堡某休閑生活研究所提出的一個新名詞,泛指年齡在14~29歲之間伴隨信息時代成長起來的新新人類。在@一代中,網路是他們最最心儀的居所,網路使他們充滿淘金者的夢想和創造者的快樂。 但現實中,教育和醫學專家早就呼籲,人們如果長期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沉湎於網路而缺少活動,是很有可能發生致命的深靜脈血栓栓塞的,所以我們必須警惕這種@栓塞。
編輯本段T-SQL
T-SQL語句中代表局部變數。
編輯本段微博中的@
2009年09月25日 22:33:37 ,新浪微博官方博客發表博文《@功能上線,微博上交流更方便 》,從此,中國的微博@時代誕生了。 微博@功能,即「對他說」的功能,這一功能的上線,加強了微博發布的針對性。
@功能簡介
簡單說@在微博里實現了幾個功能: 1,當你發布「@昵稱 」的信息時,在這里的意思是「向某某人說」,對方能看到你說的話,並能夠回復,實現一對一的溝通; 2,發布的信息中「@昵稱」這個字眼,可以直接點擊到這個人的頁面,方便大家認識更多朋友; 3,所有@你的信息有一個匯總,你可以在我的首頁右側中「提到我的微博」中查看;
@功能詳細的使用說明
一,查看「提到我的微博」 進入「我的首頁」,可以在右側頭像下面的功能菜單上看到「提到我的微博」。微博上如果有人提及你,也即別人 提到我的微博
發布的信息中含有「@你的昵稱」的字眼,在這里都能看到(如圖)。 二,如何發布@信息 只要在微博用戶昵稱前加上一個@,然後「按空格」再輸入你要對他(或她)說的話,對方就能看到了。一定要注意,「@昵稱」後一定要加一個空格,否則系統會把後面的話認為也是昵稱的一部分。 比如,我跟微博小秘書說句話: @微博小秘書
@微博小秘書 你好啊(如圖) 這樣就對他打了一個招呼,他也許會回復你。 順便說一下,@這個符號用英文讀的話就是at,在微博里的意思也是「向某某人說」,跟原來的意思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 擁有了@功能之後,用戶之間的交流會更加緊密,也讓許多微博用戶用得更順暢。[
Ⅷ 「四大發明」的說法從何而來
火葯
用硝石、硫黃和木炭這三種物質混和製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葯物,所以取名「火葯」,意思是「著火的葯」。
火葯
自秦漢以後,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葯的配方。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馬鈞,用紙包火葯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葯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葯開始應用到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葯包點著以後,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火炮。後來人們將球狀火葯包紮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後,用弓箭將火葯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火葯、毒葯,再加上一些瀝清、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後,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後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製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活字印刷術
它開始於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並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後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後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後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後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後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後來,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後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後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傑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