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環境創造人的典故

環境創造人的典故

發布時間:2020-12-19 22:10:46

① 古代一位母親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而幾次搬遷的典故是什麼

孟母三遷,即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② 選擇環境的故事典故

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為「亞聖」。

③ 古代關於環境成才的例子

1、蘇秦

戰國時期的蘇秦,雖然他有雄心壯志,但是由於他學識淺薄,於是造成他跑了許多地方最後都得不到重用。再後來他下定決心要發奮讀書,有時他讀書讀到深夜的時候,實在是感到疲倦、快要打盹的時候,他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刺得鮮血直流。

他用這種「錐刺股」的特殊方法,驅逐睡意,振作精神,堅持學習。黃天不負有心人,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政治家。

2、宋濂

宋濂小時候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

3、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4、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研讀書法,他對東漢的大書法家張芝非常崇拜,一有時間就揣摩字體的間架結構和氣勢,心裡想著,手指在衣襟上畫著,時間一長,連衣襟都劃破了,正因為如此,後人稱之為「書聖」。

張芝尤擅長草書,他的治學精神非常嚴謹,他練習書法與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復書寫,書寫完了以後,再染色裁衣,他堅持每天在池塘邊蘸著池水磨墨寫字,天長日久,池塘里的水都變成黑色了,所以人們稱他為「草聖」。

王羲之決心要趕上張芝,他一邊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一邊用心學習前人的書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他每天寫完字後,都要到家門前的池塘里洗刷筆硯,天長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深黑。人們把這個池塘叫做墨池。

5、孫敬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④ 環保綠色的歷史典故

關於環保的資料、故事、作文有很多:
在http://www.zuowen.com/redianhuti/huanbaozw/作文網上就可以查到很多
下面還有一些例子: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⑤ 求幾個關於「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典故。不要動植物的,要古人的典故。謝謝

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吳王闔閭戰死。其子夫差即位,發誓要報仇。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夫差任命大夫伯嚭為太宰,向他學習戰射,要雪恥檇李之戰之辱。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春,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而率軍攻越,在夫越(今浙江紹興北)打敗越軍,越軍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越王勾踐率披甲持盾的5000名士兵守衛,同時賄賂吳太宰嚭而求和。越國又給夫差進獻美女求和,伍員認為不妥,但夫差有志向北方擴土,不納伍員之言,與越媾和。勾踐與范蠡作為人質留在吳國,卑事夫差,而把治理國政之事交給文種。勾踐在越三年,到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吳王夫差赦勾踐歸國。他苦心積慮,立志報仇雪恨,為了磨礪志氣,不忘屈辱,他把苦膽掛在室內,吃飯之時一定要先嘗苦膽。睡覺時候身下墊著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喪失報仇雪恨的決心。他親自與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讓夫人織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飾采,與民同甘共苦。經過長期的艱苦奮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從失敗中重新崛起。周敬王三十八(前482)夏,越王勾踐乘夫差遠出,以大軍攻吳,大敗吳師,破吳都。周元王四年(前473),勾踐再次大舉攻吳,擊敗吳軍,夫差自殺。此後,周元王封勾踐為伯,即為諸侯之長,勾踐遂稱霸於諸侯

⑥ 四個描寫自然環境的成語,四個描寫人物心情的成語,四個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四個寓言故事的成語

自然環境:層巒疊嶂 山清水秀 崇山峻嶺 草長鶯飛
人物心情:心亂如麻 心如刀絞內 心如死灰 心潮澎湃
歷史容典故: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希望能幫到你

⑦ 昔有孟母三遷擇鄰的典故,足可看出環境對於人是多麼

孟母三遷,說的足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擇居住環境的故專事。這則屬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孔子認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這和「孟母三遷」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等等。「孟母三遷」成為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

⑧ 描寫自然環境、人物心情、來自歷史典故、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都有什麼啊

歷史典故:
愚公移山
後羿射日
女媧補天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圍魏救趙
南轅北轍
一箭雙雕
指鹿為馬
愚公移山
後羿射日
女媧補天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守株待兔
葉公好龍
負荊請罪
完壁歸趙
草木皆兵
四面楚歌
背水一戰
唇亡齒寒
望梅止渴
卧薪嘗膽
圍魏救趙
南轅北轍
一箭雙雕
指鹿為馬
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

自然環境:
山明水秀 山重水復 山高水長 大雨滂沱

萬紫千紅 天昏地暗 五彩繽紛 五顏六色

風平浪靜 風吹雨打 風雨交加 風和日麗

氣象萬千 鳥語花香 花團錦簇 花紅柳綠

花枝招展 蒼翠欲滴 汪洋大海 含苑欲放

沃野千里 洶涌澎湃 彤雲密布 窮鄉僻壤

人物心情:
大喜過望 心平氣和 平心靜氣 暴跳如雷 心有餘悸
驚魂未定 心安理得 心如刀割 心如死灰 心馳神往
心曠神怡 心亂如麻 心膽俱裂 心神不定 心神恍惚
心悅誠服 心驚肉跳 心花怒放 心慌意亂 心煩意亂
心驚膽戰 心猿意馬 心潮澎湃 樂不可支 樂以忘憂
百感交集 感慨萬端 歡天喜地 歡欣鼓舞 悲痛欲絕
憂心如焚 憂心忡忡 悶悶不樂 欣喜若狂 怏怏不樂
膽戰心驚 柔腸寸斷 悔恨交加 驚喜交集 喜不自勝
喜出望外 憤憤不平 悲喜交集 提心吊膽 悲不自勝
悲憤填膺 痛不欲生 痛心疾首 痛快淋漓 痛哭流涕 義憤填膺

寓言故事:
開卷有益 · 博而不精 · 百發百中 · 捕風捉影
· 必恭必敬 · 百感交集 · 兵貴神速 · 杯弓蛇影
· 不寒而慄 · 不合時宜 · 不自量力 · 不拘一格
· 不可多得 · 不堪回首 · 不可救葯 · 別開生面
· 不可同日而語 · 不倫不類 · 伯樂相馬 · 班門弄斧
· 白面書生 · 八面威風 · 不名一錢 · 拔苗助長
· 不屈不撓 · 不求甚解 · 髀肉復生 · 病入膏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拔山舉鼎 · 博士買驢 · 冰山難靠
· 背水一戰 · 半途而廢 · 不貪為寶 · 白頭如新
· 百聞不如一見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抱薪救火 · 標新立異
· 不學無術 ·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 不遠千里 · 不因人熱
· 別有天地 · 不遺餘力 · 百折不撓 · 百丈竿頭
· 不自量力 · 不知所雲 · 賓至如歸 · 拔幟易幟
· 殘杯冷炙 · 寸草春暉 · 草船借箭 · 乘風破浪
· 才高八斗 · 城狐社鼠 · 滄海桑田 · 草菅人命
· 草木皆兵 · 程門立雪 · 長驅直入 · 車水馬龍
· 乘興而來 · 沉魚落雁 · 乘人之危 · 車載斗量
· 大筆如椽 · 打草驚蛇 · 雕蟲小技 · 大材小用
· 多多益善 · 大腹便便 · 大公無私 · 當局者迷
· 大逆不道 · 大器晚成 · 當務之急 · 開誠布公
· 不得要領 · 拋磚引玉 · 二桃殺三士 · 爾虞我詐
· 罰不當罪 · 奮不顧身 · 分崩離析 · 風吹草動
· 覆巢無完卵 · 分道揚鑣 · 奉公守法 · 負荊請罪
· 發奸擿伏 · 返老還童 · 發蒙振落 · 風聲鶴唳

· 覆水難收 · 赴湯蹈火 · 分庭抗禮 · 防微杜漸
· 負隅頑抗 · 負重致遠 · 管鮑之交 · 各得其所
· 感恩圖報 · 過河拆橋 · 刮目相看 · 瓜田李下
· 高枕無憂 · 各自為政 · 華而不實 · 好好先生
· 狐假虎威 · 汗流浹背 · 後來居上 · 合浦珠還
· 後起之秀 · 後生可畏 · 火樹銀花 · 堅壁清野
· 間不容發 · 井底之蛙 · 雞口牛後 · 江郎才盡
· 見獵心喜 · 雞鳴狗盜 · 九牛一毛 · 膠漆相投
· 舉一反三 · 開誠布公 · 空洞無物 · 沆瀣—氣
· 克己奉公 · 開卷有益 · 侃侃而談 · 口蜜腹劍
· 開門揖盜 · 空前絕後 · 克勤克儉 · 曠日持久
· 困獸猶斗 · 開天闢地 · 口若懸河 · 空中樓閣
· 刻舟求劍 · 膾炙人口 · 狼狽不堪 · 力不從心
· 兩敗俱傷 · 樂不思蜀 · 老當益壯 · 勞而無功
· 論功行賞 · 老馬識途 · 老牛舐犢 · 老嫗能解
· 老生常談 · 樑上君子 · 藍田生玉 · 濫竽充數
· 狼子野心 · 芒刺在背 · 買櫝還珠 · 馬革裹屍
· 門可羅雀 · 名落孫山 · 孟母三遷 · 馬首是瞻
· 毛遂自薦 · 門庭若市 · 木人石心 · 牛鼎烹雞
· 怒發沖冠 · 鳥盡弓藏 · 南柯一夢 · 弄巧成拙
· 窮兵黷武 ·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難兄難弟 · 南轅北轍
· 天真料漫 · 千變萬化 · 七步之才 ·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 曲高和寡 · 曲盡其妙 · 千金市骨 · 千鈞一發
· 千里鵝毛 · 黔驢技窮 · 千慮一得 · 巧取豪奪
· 七擒七縱 · 杞人憂天 · 曲突徙薪 · 千萬買鄰
· 犬牙交錯 · 千人所指 · 千載難逢 · 氣壯山河
· 日不暇給 ·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人給家足 · 如火如荼
· 人傑地靈 · 日暮途窮 · 入木三分 · 人琴俱亡
· 人棄我取 · 忍辱負重 · 任人為賢 · 人人自危
· 如釋重負 · 入吾彀中 · 人心如面 · 如魚得水
· 人言可畏 · 孺子可教 · 手不釋卷 · 士別三日
· 死不旋踵 · 師出無名 · 三寸之舌 · 水滴石穿
· 死而不朽 · 傷風敗俗 · 三顧茅廬 · 雙管齊下
· 死灰復燃 · 十行俱下 · 四海之內皆兄弟 · 屍居余氣
· 司空見慣 · 水落石出 · 三令五申 · 四面楚歌
· 三遷之教 · 三人成虎 · 殺身成仁 · 水深火熱
· 識時務者為俊傑 · 三生有幸 · 屍位素餐 · 塞翁失馬
· 上下其手 · 上行下效 · 隨月讀書 · 守株待兔
· 三折其肱 · 土崩瓦解 · 同仇敵愾 · 同仇敵愾
· 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 同甘共苦 · 同工異曲 · 天經地義
· 天下無雙 · 天涯海角 · 天衣無縫 · 一夔已足
· 窮兵黷武 · 莊周夢蝶 · 曾參殺人 · 以強凌弱
· 完壁歸趙 · 韋編三絕 · 無出其右 · 為虎作倀
· 刎頸之交 · 無可奈何 · 望梅止渴 · 五日京兆
· 危如累卵 · 萬死不辭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五色無主
· 亡羊補牢 · 未雨綢繆 · 妄自尊大 · 下筆成章
· 下車泣罪 · 先發制人 · 興高采烈 · 心曠神怡
· 朽木不雕 · 休戚相關 · 先聲奪人 · 小巫見大巫
· 小時了了 · 小心翼翼 · 一敗塗地 · 有備無患
· 一不做、二不休 · 一傅眾咻 · 一傅眾咻 · 以強凌弱
· 飲醇自醉 · 一代楷模 · 一發千鈞 · 約法三章
· 以古非今 · 葉公好龍 · 以管窺天 · 言過其實
· 一國三公 · 以規為滇 · 愚公移山 · 一鼓作氣
· 一揮而就 · 與虎謀皮 · 異軍突起 · 有腳陽春
· 以卵擊石 · 以鄰為壑 · 夜郎自大 · 一毛不拔
· 一鳴驚人 · 一木難支 · 以貌取人 · 羽毛未豐
· 有名無實 · 一諾千金 · 一暴十寒 · 一竅不通
· 一錢不值 · 予取予求 · 一丘之貉 · 一日千里
· 一日三秋 · 一絲不拘 · 一身是膽 · 以身試法
· 一事無成 · 一網打盡 · 義無反顧 · 一問三不知
· 一誤再誤 · 月下老人 · 憂心如焚 · 一衣帶水
· 一意孤行 · 一葉障目 · 有志竟成 · 一字千金
· 有恃無恐 · 飲鴆止渴 · 自慚形穢 · 專橫跋扈

⑨ 近朱者赤、環境造就人 的典故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語源自晉•傅玄《太子少傅箴》,原文中說:「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意思是說,靠近硃砂容易變紅,靠近墨容易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學好,可以見賢思齊;而接近壞人則很容易使人變壞。生活的環境如同一個大染缸,會將形形色色的人同化於其中。一個人處在修心重德、正氣的環境中,他會受到身邊人們的言行教化,自覺的約束自己,使自己不斷的長進;相反,一個人處在道德頹廢、弄虛作假的環境中,他也會受到身邊消極觀念的影響,使其正邪不分,隨波逐流。

宋朝歐陽修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散文和詩詞。尤其是他的散文,簡潔流暢,豐富生動,富於感染力。歐陽修在潁州府當長官的時候,有位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在他手下當行政助理。有一次,歐陽修的朋友范仲淹路過潁州,順便拜訪歐陽修。歐陽修熱情招待,並請呂公著作陪敘話。談話間,范仲淹對呂公著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應當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呂公著點頭稱是。後來,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此語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句格言。王朝的興衰自有天數所定,如果從人為的因素來講,親近什麼人與疏遠什麼人也能促成不同的因果關系。敬神敬天、親近修道與學佛的修煉人,就能種下修煉的機緣;幫助或保護修煉的人就能積大功德而得福報;與壞人為伍的人其結果不言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人不可不察之。
戰國時,孟子至宋國,便覺宋王左右少賢臣,非如先前宋王所言者,擬離宋他去。宋大臣戴不勝留之,並謂欲請一賢士名薛居州者薦於宋王。孟子就此喻之曰:「有一楚大夫請齊人教其子話齊語,但終不見效,何故也哉?其故乃『一齊人教之,頗多楚人以楚語擾之。』反之,若將其子置於齊都臨淄,雖日鞭之不話齊語,恐不可也。今宋王左右少賢臣,雖如薛居州者,亦無能為力也。」
原指一人教誨時,眾人在旁喧擾。後喻學習或做事時受擾,不能有所成就。或環境於人之影響甚大。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春秋》)
人成才也是這樣,要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1979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溫伯格曾說過,他之所以獲獎,是因為他們學校有一種人才共生效應。學校一調查,發現溫伯格那一屆有十來個人都是美國的著名物理學家。溫伯格說,那時學校教物理的老師特別棒,鼓勵他們自由思考,作業也少,讓他們學有餘地,當時學校還有個科幻俱樂部,他們都是俱樂部的積極分子。

恩格斯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這就說明了環境育人的重要性。
為什麼一些名校總是取得佳績呢?一方面是生源優秀,但還以一點不能否認:校風、學風好,這不就是環境的因素么?

⑩ 關於環境影響人的古語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這是

閱讀全文

與環境創造人的典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土地使用權轉讓協議書範本 瀏覽:877
銀川工商局上班時間 瀏覽:666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