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它這個字誰發明

它這個字誰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1 23:37:55

㈠ 漢字是誰是怎麼發明

漢字是誰發明的?
http://..com/question/44659231.html?si=5

漢字,」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史官倉頡所創造的。他觀察萬物,依據物體的形狀造字。不過雖說古書上有記載,但這畢竟只是」傳說」而已。

http://..com/question/35756724.html?si=1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㈡ 誰發明的文字

倉頡發明的。

中國人(實際上遠不止中國人)所使用的漢字是倉頡所創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多種電腦漢字輸入法當中,就有一種名為「倉頡漢字輸入法」。

作為「中華文字鼻祖」,幾千年來,倉頡不但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於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的倉頡墓每天都迎來絡繹不絕的國內外遊客。

倉頡為黃帝的史官。為了記載事情,傳遞信息,黃帝命他造文字。倉頡首先發明了象形文字。後來因象形文字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他又發明了會意字、形聲字等。為人類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黃帝對倉頡發明和推廣文字的功勞非常看重,倉頡死後,他命人將其懸棺而葬之。

(2)它這個字誰發明擴展閱讀: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之前,人們都是結繩記事,大事大結,小事小結,相連之事打連環結。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各異,天長日久難以辨認,倉頡以繩結記錄的史書出了差錯,使得黃帝在與炎帝的議和中失利。

如此幾番,倉頡深感結繩、刻木記事已無法適應時事需要,故而決心創造出一種更好的記事方法。他終日苦思冥想卻毫無頭緒,一日天降大雪,他早起去山上狩獵,見漫山遍野盡是銀裝素裹。

忽然,林中竄出兩只山雞在雪地上覓食,走過之處留下兩行爪印,接著又有一隻小鹿跳出,也在雪地上留下清晰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忘得一干二凈。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

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想到這里,倉頡茅塞頓開。

此後,他回到故鄉白水(今陝西白水縣),獨居偏隅,「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素材,創造出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倉頡造字成功,卻發生一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

隨著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寫在何處也頗費思量,石尖、木板、獸皮均不合適。一日,有人捉住一隻大龜,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細看龜,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里。

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備時,爬進河裡去了。3年後,這只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上的字不但沒有被水沖掉,而且字跡更明顯了。

從此以後,倉頡命人捉到龜就把龜殼都取下來,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里,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黃帝賜他「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㈢ 文字是誰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相傳發明文字的,是一個叫蒼頡的賢人,漢代的《淮南子》這本書上記載,在蒼頡製造文字的時候,是「天雨粟,鬼夜哭」。這個出現這種非常特異的現象,就是說製造文字的時候,天上往下掉糧食,下糧食雨,鬼神都在夜裡邊痛哭流涕。拿我們現在的話說,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這樣一個壯舉。
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史管倉頡所造,距離今天已經有5000年歷史了。

文字的出現在人類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文明諸要素中,文字產生是最重要的標志。因此,中國古代在什麼時候發明了文字,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傳說黃帝史官倉頡發明了漢字。史實雖無法詳考,但它反映了漢字的出現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麼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畫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畫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㈣ 字是誰發明的

倉頡造字,這個傳聞比較真,但是我覺得是人類發展的結果,一代一代努力的結果,不能說是誰發明的!

㈤ 『她』字最遲發明哪年是誰發明的為什麼發明這個字

劉禾在《跨語際實踐》一書中,曾別有趣味地談到劉半農對「她」字的發明,以及這一發明與周作人、魯迅等的關系。她還在有關注釋里,特別提到1920年《時事新報》和《新人》雜志上討論「她」字的幾篇文章。後來又有一些短文提到此事,並將五四時期劉半農等發明該字的過程及有關討論之來龍去脈做了簡要的歷史復原。由於筆者對此問題也甚感興趣,故擬在前人有關文字的基礎上,再對「她」字的歷史做兩點小小的補充。 首先,「她」字的正式創生雖在五四時期,但有關第三人稱單數的男女性別區分詞之類問題,卻早在19世紀初期的中國就已出現。以「伊」字來明確對譯「She」,使該字特別帶上女性性別意義,同時使「他」字獲得代表男性的專門含義,也並非如他們所說乃五四前後才有之事。依筆者讀書所見,至少在19世紀70年代就已經有了發明人。「她」字的創造,實則既是晚清以來中西語言接觸之後的自然結果,又不免帶有某種偶然性。 1823年,第一個來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語語法書——《英國文語凡例傳》里,就已將漢語中沒有字與「She」相對應的困境凸顯了出來。該書譯He、She、It分別為「他男」、「他女」和「他物」,譯His、Her、Its則分別為「他男的」、「他女的」和「該物的」。同時譯Isawher為「我見他(婦人)」,Thisishis為「這個是他(男人)的」;Thatishers為「那個是他(婦人)的」(見該書64-66頁)。像這樣以括弧的方式特別說明不同性別的「他」字之性質,在當時沒有專門性別區分詞與之對應的情況下,實屬一種迫不得已之做法。1879年,對洋涇浜英語頗有研究的楊少坪著《英字指南》一書,遇到此類情形時,也只能作類似的處理(見該書卷6,第3-5頁)。 本來,在中文裡,表示第三人稱單數的代詞,除「他」字之外,文言中較常用的還有一個「伊」字。尤其是在吳方言區,「伊」字在口語中的使用還甚為流行。不過,該字卻並不具有明確的性別區分含義。這一點,從1874年上海人曹驤出版的《英字入門》一書中將He、She、It統統譯成「伊」字,將They譯為「伊們」,可見一斑。 晚清以降,隨著中西語言交流的不斷深入,人們不得不努力去創造一些新字(如有些化學元素),或改造一些傳統漢字的用法,以適應中西語言詞彙對應的需要。1878年,廣州人郭贊生翻譯出版英文語法著作《文法初階》一書,就在「伊」字的女性專用限定方面,邁出了具有創造性的一步。書中不僅多次自覺地將「伊」與「他」在性別上加以區分使用,明確譯He、Him為「他」;譯She、Her為「伊」,It為「彼」;譯「His、Her、Its」為「他的、伊的、彼的」(見該書40頁,90頁);還在一些涉及到She和He字的具體語句的翻譯時,注意對兩者加以區別,如「Heisinthegarden,butsheisinschool」就被譯為「他在園內,但伊在書館」(見該書48頁)。不僅如此,書中還有一段譯文清楚地寫道:「男人意思是(HE)他,乃是屬陽類的;女人意思是(SHE)伊,乃屬陰類的;小子意思是(HE)他,是屬陽的;女子意思是(SHE)伊,是屬陰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書出版於香港,作者也並不屬於吳方言區人,可見這種創造使用的地域范圍,可能比想像的還要廣泛一些。 郭贊生對英語中的性別區分有較為准確的理解,他譯Gender為「生性,陰陽別」和「男女分類」,離現代「性別」一詞的創生尚有一步之遙。他在「SHE伊」後面,曾專門以括弧方式註明指代「女子」(見該書53頁),這表明當時以「伊」來專指「女人」似乎還屬特異現象。不過盡管如此,五四時期的周作人反對劉半農創造的「她」字而主張使用「伊」字來對譯「She」,與晚清以來此種類似的發明,大約也不無某種直接或間接的關聯。 其次,劉半農在1920年創造「她」字之後,贊成之人固然眾多,且不幾年社會上就流行開來,但反對之聲也並非如目前所揭示的那樣僅來自於語言文字學界內部。同時,重要的非議也不只限於「他」與「她」字聲調難以區別這一方面,更有來自於男女平等運動方面的政治性抗議者。即便是在「她」字已很盛行的30年代中期,這種抗議之聲也仍然存在。如1935年,影響很大的《婦女共鳴》雜志,就始終拒絕使用「她」字。認為該字的構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婦女當人看,是對婦女人格的公然侮辱,因而旗幟鮮明地表明了將堅持把「伊」字使用到底的態度。 1920年,劉半農在創造「她」字並建議取代「伊」字時,其所述理由主要有三:即「口語中用『伊』字當第三位代詞的,地域很小,難求普通;『伊』字的形式,表顯女性,沒有『她』字明白;『伊』字偏文言,用於白話中,不甚調勻」。其中,第二條大概不會有什麼爭議,它體現了一種去籠統、求精確的現代性分別原則。但在字形結構上,它對另一個現代性原則——男女平等的反映,卻很明顯是不如「伊」字的。 不知劉半農當時在創造該字時,是否考慮到後一個因素,假若他當時真正重視男女平等的因素,不曉得能否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來。不過從現在的「後見之明」來看,劉半農「她」字的創造之所以能夠較為成功地被社會所接受,除了他本人所陳述的那些理據外,可能與該字結構的簡潔明了,尤其是與「他」字同聲的發音,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後一點,最初正是當時一些人反對「她」字的重要理由,也是劉半農自己所不能完全滿意「她」字的地方所在。他正是由此建議讀「她」字為Tuo音,以示與「他」字發音之別的。 但事實證明,劉半農的這一不同讀音的建議不僅是多餘的,而且很可能是錯誤的。在這一點上,中國語言的發展恰恰表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特點。「伊」字與「她」競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恐並不在於其字形,而恰恰正在於它本來就存在與「他」字不同的發音,無法另行隨「他」字發音之故。新造字則沒有這一困難。對於第三人稱單數詞來說,或許「同音異形」乃是漢語自身的潛在要求。就好比在漢語中,動詞只能是單音節或雙音節,而不能超越此種限定一樣。在這方面,劉半農順手所創的另一個「它」字,雖略顯漫不經心,卻也同樣成功,未嘗不可以視為此論一個有力的旁證。

㈥ 中國漢字是誰最先發明出來的

倉頡最先發明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歷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頡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相傳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6)它這個字誰發明擴展閱讀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

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匯。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准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㈦ 『她』字是由誰發明的

劉半農。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早在1917年,劉半農就提出了用「她」字以對應「She」的建議,不過,在1920年以前,他雖有此非正式的提議,卻並沒有發表文章明確闡述有關見解。

倒是周作人於1918年8月5日出版的《新青年》上撰文,提及了劉半農的這個建議:「中國第三人稱代名詞沒有性的分別,狠覺不便。半農創造『她』 字和 『他』 字並用。」但周作人以「印刷所里沒有,新鑄許多也為難」等理由認為此事還需從長計議,而周本人也仍然樂於使用已經慣用的「伊」字。

(7)它這個字誰發明擴展閱讀

基本字義:

她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ā ,左右結構,部首為女,總筆畫數為6。「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人稱的女性。

組詞:

1、她們

讀音:tā men

解釋:在書面上,若幹人全是女性時用「她們」;有男有女時用「他們」,不用「他(她)們」或「他們和她們」。

出處:魯迅 《南腔北調集·上海的少女》:「這神氣也傳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們有時會看見她們在店鋪里購買東西,側著頭,佯嗔薄怒,如臨大敵。」

2、她經濟

讀音:tā jīng jì

解釋:她經濟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隨著女性經濟和社會地位提高,圍繞著女性理財、消費而形成了特有的經濟圈和經濟現象。

㈧ "她"字是誰發明出來的

「她」是現代漢語里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內這個字,只是容到了19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它。
在古文里,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時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一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一時轟動全國。「她」字一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認、稱贊,並被廣為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㈨ 文字是誰發明的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漢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一定遠在3000年以前。漢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一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一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范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范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漢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漢字跟漢語的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本身的構造看,漢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相傳發明文字的,是一個叫蒼頡的賢人,漢代的《淮南子》這本書上記載,在蒼頡製造文字的時候,是「天雨粟,鬼夜哭」。這個出現這種非常特異的現象,就是說製造文字的時候,天上往下掉糧食,下糧食雨,鬼神都在夜裡邊痛哭流涕。拿我們現在的話說,是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這樣一個壯舉。 傳說是黃帝時期的史管倉頡所造,距離今天已經有5000年歷史了。 文字的出現在人類歷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文明諸要素中,文字產生是最重要的標志。因此,中國古代在什麼時候發明了文字,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傳說黃帝史官倉頡發明了漢字。史實雖無法詳考,但它反映了漢字的出現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麼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畫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畫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閱讀全文

與它這個字誰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