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磁能燈李進怎麼樣
什麼,說清楚?
『貳』 中國古代的名人有多少大神們幫幫忙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鐵木真,古代蒙古族軍事家、政治家。出生於蒙古孛兒只斤族的貴族家庭。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他統一蒙古各部,1206年被推為大汗,尊稱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1227年病死於今甘肅六盤山下的清水縣行宮。元朝建立後,被追為元太祖。 松贊干布:(617-650)是西藏地區歷史上著名的統治者。在位時,創文字,定法律,立官制,建成吐蕃奴隸制政權。641年與唐文成公主聯姻,與唐來往密切。在他的影響下,內地的一些先進生產技術傳入西藏,促進了漢藏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友好關系的發展。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即清聖祖,清代較有作為的皇帝,1661-1722年在位,年號康熙。在位時,派人編修《明史》、《康熙字典》、《全唐詩》等;進行全國性土地測量,完成了《皇輿全圖》的繪制。 嬴政:(前259-前210)即秦始皇,秦莊襄王子。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創建者,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他鎮壓了醪噯叛亂,進行了統一戰爭,消滅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李淵次子。626-649年在位。始封秦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繼帝位。在位期間,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府兵制,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發展科舉制。他以「亡隋為戒」,較能任賢、納諫。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復,被史家譽為「貞觀之治」。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濠州種膏(今安徽鳳陽東)人。明朝的創建者,1368-1398年在位。他移民墾荒,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同時抑制豪強貪吏,減輕對工匠的奴役;制訂《大明律》,廢除宰相職位,加強中央集權,使明初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編訂了〈詩〉、〈書〉、〈易〉、〈禮〉等文獻,刪修了〈春秋〉。 孟子:(約前372-前289)孟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一書記述了他的思想觀點和主要政治活動。孟子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有「亞聖」之稱。 老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生卒不詳。多數研究者認為他就是李耳,俗稱老聃。 莊子:(約前369-前286)莊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人,戰國時期唯心主義哲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者。他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所不同的是把客觀唯心主義改造成了主觀唯心主義。老子和莊子,合稱「老莊」。 荀子:(約前313-前238)荀況,趙國人,戰國時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書。 墨子:(約前468-前376)墨翟,相傳為宋國人,長期住在魯國。他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反對派,墨家的創始人。 韓非:(約前280-前233)出身韓國貴族。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著有〈韓非子〉。 王安石:(1021-1086)世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著名的改革家。 曹操:(155-220)字孟德,即魏武帝,譙(今安徽毫縣)人,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曹操精於用兵,對《孫子兵法》頗有研究,並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予以闡發,著有《孫子略解》和《兵法》。他還擅長詩歌,對文學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劉邦:(前256-前195)即漢高祖,沛縣(今屬江蘇)人。漢王朝的創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曾任泗水亭長。前209年響應陳勝起義,與項羽同為反秦主力。前206年,推翻秦朝統治,被項羽封為漢王。前202年戰勝項羽,建立漢朝。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出身「細族孤們」,曾做過幾任小官,後「仕路隔絕」,居家著述。王充著《論衡》,全書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是我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 孫武:春秋時齊國人,著名兵家。他總結前人和自己的作戰經驗,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據史書載,孫武兵法原有八十二篇,可惜多數失傳,現僅存十三篇。《孫子兵法》早已越出國界,被外國軍事家、哲學家重視和研究。 孫臏:是孫武的後代,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人,戰國時兵家。著有《孫臏兵法》。這本書曾長久失傳,近年從出土漢墓中發現此書,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轟動。從這些新發現的材料可以看出,孫臏確實是一位傑出的兵家,他繼承了孫武的思想,並有很多創造發展。 李贄:(1527-1602)號卓吾,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明朝後期進步思想家。著有《李氏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對男尊女卑。明統治者把他的言論視為「惑世誣民」的「亂道」。在他76歲時,被逮捕下獄,迫害至死。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或雲自太子文學徙太常寺太祝,不就。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浙江湖州苕溪,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全唐文》有《陸羽自傳》。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石申 天文學 戰國時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戰國時期的天文學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漢後,人們尊稱「天文」一書為「石氏星經」。書中標有 121 顆恆星的位置,書中還記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及交食等情況。石申編制了最早的星表。並稱之「少陽」已認識到能自身發光。 劉焯 天文學 隋代 《皇極歷》 劉焯--隋代天文學家。創制了《皇極歷》,他首先考慮到了日、月視運動的不均勻性,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視運動的速度。同時他把差歲改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學 唐代 《大衍歷》 一行--唐代天文學家。他編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大衍歷》,它包括十篇歷議,是古代非常先進的歷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紀,中國人以太陽和月亮運動為依據,創立了一種陰陽歷法。 楊忠輔 文學家 南宋時期 《統天歷》 楊忠輔--中國南宋時期天文學家。他創制了《統天歷》,他確定回歸年長度為 365.2425 日。並發現回歸年長度有消長現象。 洛下閎 天文學 漢代 赤道式儀器 洛下閎--中國漢代天文學家。改創了赤道式儀器,定下了赤道式渾儀的基本結構。 蘇頌 天文學 宋代 天象儀 蘇頌--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和韓公廉合作製成了天象儀及水運儀象台,是中國古代第一架天象儀。有 8 人高,每層有門,一到時間門開,木人出來報時。(後面有漏壺和機械繫統)。 莘七娘 10 世紀 孔明燈,走馬燈 莘七娘——在10世紀時發明了松脂燈(孔明燈)作為打仗時的信號燈,這是中國人最早利用熱氣球。同時發明了走馬燈,這是航空燃氣渦輪的始祖。 裴秀224~271 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 裴秀——在中國最早創立了繪制平面地圖的理論「制圖六體」。並繪制了《禹貢地域圖》。 馬鈞 機械設計 三國時代 龍骨水車(又叫翻車) 馬鈞——魏國人,傑出機械設計和創造家。三國時代創制了龍骨水車(又叫翻車),他能連續提水,灌溉用的水機具——桔槔。結構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稱 李春 橋梁設計 605~617 趙州橋 李春—— 605~617 年,首創了在主拱圖上設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橋。有名的趙州橋就是他設計的。 丁緩 發明家 漢代 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 丁緩——漢代,在 180 年生於長安。發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爐、常滿燈、旋轉風扇,有長安巧工之稱。 沈括 科學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學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倫62~121 紙 蔡倫—— 62~121 年,蔡倫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成功。 105 年將此發明報皇帝。於 114 年被皇帝封為龍亭侯。當時人稱紙為蔡侯紙。 12 世紀,造紙術間接傳到歐洲。 13 世紀,蒙古人用蔡侯紙在波斯發行第一批紙幣。 14 世紀,朝鮮、越南、日本也開始使用紙幣。紙牌然後經由阿拉伯國家再傳到歐洲。 畢升1041~1048 活字印刷術 畢升—— 1041~1048 年,中國北宋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杜詩91~不祥 水力鼓風機 杜詩—— 91 年,河南人。首創了水力鼓風設備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動風扇鼓風。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風機,比歐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國時期 淬火技術 浦元—— 300 年,三國時期。首創淬火技術,使鋼刀堅而有彈性。 孫子 三國時期 孫子算經 孫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題為「物不知數」,寫了「孫子算經」一書系統論述了籌算記數制。 秦九韶 數學 1202~1247 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國數學家。寫有《數書九章》,創立解一次同餘式的「大 衍求一術」和求高次方程數值解的正負開方術。 李治 數學 測園海鏡 李治——中國數學家,著有「測園海鏡」是中國第一本系統改述「天元術」的巨書。 沈括 宋朝 沈括發現用細線系在磁針的中央(指南針),並將其懸掛起來。經過觀察、發現,寫進了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以後人們把用磁鐵製作的針成為指南針,還有指南桌。 13世紀到東方玩的義大利人馬可、波羅見到了指南針,並把它傳到了歐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書論述了杠桿平衡,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論點。 中國古代的名人不計其數,只列舉一二。請採納!
記得採納啊
『叄』 急需美文 中考滿分作文等好文章 可以是抒情 散文 人生感悟 風景美文 等等 PS:我是個中學生 請找符合水平
作文題目「風雨過後才會見彩虹」
「風雨過後才會見彩虹」有失敗的傷心,才有成功的愉快和喜悅;有考試的錯誤,就有勇於面對的心;有撒謊的失敗,就會有承認的成功。
這些零零碎碎的道理,我從小學就知道了。可我卻從來就沒有去了解過它,我不知道它是怎樣的容貌;它是好的還是壞的;它可以怎樣幫我。我一點都不知道。現在,我大概知道了。它可以幫助我從哪裡摔著了,就從哪裡爬起。是它幫助我擺脫那惱人的不自信。帶給我傷心的是失敗。我最怕的失敗就是考試。我總怕自己沒有優秀的成績。會落下。以後我中考怎麼辦。我的腦子里每時每刻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有一次,數學才考了78分。這是我考得最低的分數。我哭了,我為自己的這個討厭的成績哭了。誰都知道,我是個堅強的女孩,可世上總有過不去的關。 但自從我學了這句話以後。我懂得了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有節奏。「失敗」和「成功」就是一對母子。先有媽媽再有孩子。媽媽的生存都是為了幫助孩子。你要想接觸「孩子」就得先過孩子媽媽的那一關。要是你接觸不到孩子,但你又不放棄,那你就放心吧!總有一天,你會見到的。因為你有著與常人不同尋常的堅持。 這個世界不公平嗎?不,是公平的。也許你會問,那為什麼好人和壞人都一樣,都會遇到曲折。不是說「好人有好報嗎?」對。可你有沒有想過。關鍵在於他們是怎樣去對待這個事物的,有怎樣的體會。好人是生活在樂於助人的世界裡,因為他們有經驗,所以曲折對他來說,只是一場考試,考驗他們生命的價值觀。。。對生活的「閱讀。」而壞人只知道去依靠別人和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目光永遠只停留在眼前,只看到自己現在的情況而不知道將來會。。。好人知道要著眼於明天。
我覺得「失敗乃成功之母」就是一個真理。它吸收了日月精華。它就是一位教師。失敗了,卻不把答案告訴我們。而是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結果,他們只是在一旁指引我們。等到我們成功之時,他們會和我們一起分享成功媽媽帶給我們的喜悅。
陽光總在風雨後。
『肆』 甘谷縣的歷史名人——要10個 簡介要詳細
1、太昊伏羲氏——伏羲: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早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
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
2、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號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縣十里鋪鄉)人。生於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歿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
自幼胸懷遠志,聰穎敏學,仰慕孔子。成年後,不遠萬里到魯國求學,投身孔門,得聖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藝,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
甘谷縣縣城大十字廣場孔子廟(位於原南街小學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3、楊 阜——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對抗馬超而出名,後期則多次進諫魏明帝。
4、姜 維——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東南)人。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軍事統帥。
5、尹夫人——西涼昭武皇後尹夫人(363~437),冀縣(今甘肅省甘谷縣)人,
十六國時期傑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隨父遷居姑臧(今甘肅武威)。
6、姚 萇——姚萇:(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後秦國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縣)人。公元384年攻滅前秦國,在長安稱帝,史稱後秦。
7、楊 機——楊機:字顯略,北魏名臣,天水冀人,今甘肅省甘谷縣。生於北魏孝文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死於孝武帝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8、鞏建豐——鞏建豐:(公元1673年--公元1748年)前清教育家,伏羌縣(今甘谷縣)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進士,
歷任翰林院檢討、國史館攥修、雲南學政、侍讀學士。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告老還鄉,以講學著書為樂,學生數百人,人稱「關西師表」。
9、王 權—— 晚清學者(公元1822年-1905年)甘谷縣人,晚清學者。
『伍』 [討論] 磁能燈與無極燈的區別
磁能燈發明創新的過程
用電磁感應實現無燈絲無電極的燈的研究從1920年開始,各國家一直在實驗室內進行。1935年美國、德國、英國在試驗室中獲得了實驗數據,當時限於真空電子管功率器件性能較低,磁性材料的物理性能指標不理想一直停留在實驗室內。至1990年高頻大功率MSFET半導體功率器件與大型驅動集成電路的高速發展使這項發明進入發展高峰,1996年三星、安森美、英飛凌等國發明了功率因數集成IC,世界在電磁感應燈、無極燈發起了新一輪的發明專利的申請。至2004年12月18號本人試驗成功閉合磁路磁能燈後,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專利事務所,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了三項磁能燈發明專利、兩項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四項外觀專利的申請。至2005年5月16日在深圳中知專利事務所提交了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英國、俄羅斯、印度、日本九個國家的PCT發明專利的申請。
磁能燈發明發明家李進 經過6年對應世界各國無燈絲無電極的用電磁感應方法發明的電磁感應燈、無極燈等等方面的發明、學術方面、理論方面的答辯,在2011年10月份先後獲得美國兩項、俄羅斯三項、印度一項、日本一項、中國三項磁能燈的授權發明專利。其他四項磁能燈的PCT發明專利均已進入九個國家的專利授權階段。2011年11月在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新區完成了磁能燈的中試試驗,現已進入磁能燈國內外的產品安全質量認證階段。歡迎交流合作。……電光源專家李進 2012年2月27日
『陸』 深圳市星輝磁能燈有限公司是個垃圾騙人公司
自己擦亮眼睛..
找個機會把他們海扁一噸
『柒』 神機箭是誰發明的
不是,你可以看看這個帖子
http://www.anti-cnn.com/forum/cn/viewthread.php?tid=101261
有圖片,很詳細
《續文獻通考》引《明會典》提到,明初兵仗局曾造「一窩蜂」、「神機箭」。《明史稿》載:「天順八年(1464),延綏參將房能言麓川破敵,用火器曰九龍筒,一線然則九箭齊發。」《武備志》載:「木桶箭貯神機箭三十二枚,名曰一窩蜂」,可射三百步,「匯流排一燃,眾矢齊發。勢若雷霆之擊,莫敢當其鋒者」。
「一窩蜂」火箭(多發齊射火箭)
「一窩蜂」是個形象的名字,類似於現代的多管火箭炮:—具發射器中帶有多發火箭彈。書中的「一窩蜂」從3連發的神機箭,到100連發的百虎齊奔,規格多種,直看得人眼花繚亂。
《武備志》記載了十幾種多發齊射火箭。其中,有一次發射20支的「火龍箭」,一次發射32支的「一窩蜂」,一次發射100支的「百虎齊奔箭」等。這些火箭,都是裝在一個筒形容器內,待4支火箭燃燒將完時,把各支火箭的葯線連在一根匯流排上。作戰時常並架數十桶至百桶,「匯流排一燃,眾矢齊發,龍腹內裝火箭數支。勢若雷霆之擊,莫敢當其鋒者」。據《明實錄》記載,建文二年(1400),從而可藉助風力增大飛行高度和距離。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戰於白溝河,而且使火箭具有一定滑行能力,曾使用過「一窩蜂」,實行多發齊射。
『捌』 無錫中輝磁能燈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創新科技型企業,目前擁有:中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英國、印度、俄羅斯九個國家的多項PCT國際發明專利,有一條大功率磁能燈生產線,項目技術成熟可靠,已進入國內外產品安全質量認證階段,現可量產銷售。歡迎光臨無錫進行各方面的交流合作,謝謝!電光源專家李進8月6日1、磁能燈新光源用於室內外照明方面的產品;2、用於植物燈的種子培育、培養及在室內進行水稻糧食的生產的課題——《綠色農業無碳循環經濟產業園》的示範園區的建設和本課題的實施;3、特種磁能新光源在聚合物高分子方面的生成、光固化等生產。服務:4、磁能燈新光源的產品安全質量檢測執行標準的制定和設置世界范圍的磁能新光源產品的安全質量檢測執行檢驗的授權與檢測站的設立收費等服務。「中國磁能燈」項目獲第六屆國際發明金獎;《磁能燈及磁能平面電光源》獲2010年中國科技創業大賽企業組三等獎;本人獲全國高協頒發「改革開放30周年自主創新優秀人物」榮譽稱號與榮譽證書。「無錫中輝磁能燈有限公司」獲無錫「泛530」重點科技創新企業、是磁能燈及磁能平面電光源的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單位、獲國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立項證書》與基金驗收證書;
法定代表人:李進
成立時間:2008-07-11
注冊資本:3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213000097426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無錫市新區梅村錫泰路243號二層
『玖』 幫幫忙吧! 幾道小學語文題!
1.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壽命。
——魯 迅
我以為世間最可貴的就是「今」,最易喪失得也是「今」。因為它最容易喪失,所以更覺得它寶貴。
——李大釗
必須記住我們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有限,不只是由於人生短促,更由於人事紛繁。我們應該力求把我們所有的時間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賓塞
一個人越知道時間的價值,越倍覺失時的痛苦呀!
——但 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曾國藩)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荒廢時間等於荒廢生命。(川端康成)
◇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
◇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華羅庚)
◇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別林斯基)
◇要找出時間來考慮一下,一天中做了什麼,是正號還是負號。(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高爾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文嘉《今日詩》)
美國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說過:「你熱愛生命嗎?那末你就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誠然,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他為社會創造的價值,但這種創造的價值卻是隨時間的延續來實現的。試想,歷史上那些為人類創造出許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科學巨匠文藝大師,哪一個不是通過「惜時」把自己的人生體現得豐富而有意義呢?這里我們還是先聽聽他們自己的體會吧。歌德是舉世聞名的大詩人,他的自述是他對時間的認識和感情的最好注腳:「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地。」
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日語、英語、世界語等幾門外語,完成了《海邊診所》的翻譯。一個身體的三分之二都失去知覺的高位截癱患者,一個殘疾者的生命為何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煥發出如此奪目的異彩?原因之一不是由於她抓緊了分分秒秒的富貴時光,增中了生命的活力嗎?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聚螢讀書
車胤,生於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後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幹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麼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車胤不斷苦讀,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後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麼集會或慶祝活動,如果車胤沒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意味深長的謎:"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這是什麼?眾說紛雲,捉摸不透。
有一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說:"最長的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於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於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後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後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時間到底是什麼呢?時間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對於活著的人來說,時間是生命;對於從事經濟工作的人來說,時間是金錢;對於做學問的人來說,時間是資本;對於無聊的人來說,時間是債務;對於學生、尤其是中學生來說,時間是財富,是資本,是命運,是千金難買的無價之寶。
怎樣贏得更多的學習時間?
要想得到更多的學習時間,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一、 早日立下志向:彼埃爾·居里說:"使自己想一個嗡嗡地響著的陀螺一樣急速地旋轉,使外物不能侵入。"對於那些立志獻身四化,攀登科學高峰的學生來講,必然會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而自覺地抓緊時間學習。
二、 善於制定計劃,明確學習任務:要根據學的進度和自己的學習狀況來安排計劃,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三、 用頑強的毅力,排除對學習的干擾:不少學生承認,學習時間抓不緊或者被其他事情侵佔,是由於自己缺乏毅力所造成的。因此,要想獲得更多的學習時間,就要在克服困難,實現志向的過程中磨煉自己的毅力。
四、 不斷檢查時間的利用率:每天要想一想:過去的一天在學習上完成了什麼任務?花了多少時間?時間利用率如何?效果怎樣?怎麼改進。不斷調整學習時間,使時間利用率得到提高。
五、 善於利用零碎時間:達爾文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一段時間"。一個人如果認識到學習的重要,看到自己水平不高,感到時間的緊迫,就會自覺地去利用零碎時間。零碎時間最好用來學習自己最喜歡的學科,以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六、 生活要簡朴,朋友要挑選: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應當在追求吃穿玩樂上浪費寶貴的時間。要與有抱負,有志氣,好學上進的同學多來往。如果交上了不求上進,只講吃喝玩樂的朋友,並仿效起來,那麼,自己的學習時間必然會一天天少起來。
應該珍惜時間
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貓頭鷹的啟示(如何科學地安排好時間)?
一年春天的某個早晨,太陽剛剛升起,喜鵲就來到了貓頭鷹先生的家門口,歡快地叫著"貓頭鷹先生,快起來,借著早晨明媚的陽光,練習我們的捕食本領,不要再睡懶覺了。"貓頭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身體一動不動地蜷屈在窩里,懶懶地說了聲:"是誰呀?這么早就上這來瞎叫,我還沒有睡醒呢,啥時練不行,我還得再睡一會。"喜鵲聽了這話只好獨自鍛煉去了。到中午,喜鵲又來了,一看貓頭鷹雖然醒了,但還是在床上躺著,喜鵲剛要說話,貓頭鷹搶著說:"天還長著呢,練什麼呢,趕趟,趁早還是休息的好。"喜鵲說:"已經不早了,都到中午了,你該捕食鍛煉了。"可是貓頭鷹還是不動。太陽落山之前,喜鵲飛到貓頭鷹家,看見貓頭鷹剛剛起床洗臉。就對他說:"天要黑了,我要休息了,你怎麼才洗臉啊。"貓頭鷹說:"我就這習慣,晚上餓了我才開始捕食。"喜鵲說:"這么晚了你還能捕到什麼食。"這時,天已經黑下來了,貓頭鷹拍打著翅膀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累得筋疲力盡,什麼食物也沒捕到,肚子餓得咕咕叫,他也哇哇地亂叫,聲音非常難聽。
當然這是個小小的寓言故事,如果貓頭鷹真的夜間去捕食,就要餓得從樹上摔下來了。可是這則寓言卻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珍惜時間。古人說過:"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昨天和今天沒什麼大區別,今天和明天也沒有不一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環往復,但是我們個子長高了,慢慢又變矮了,頭發由黑變白,這時才剛想起,該學的沒有學,該會的沒有會,該做的沒有做,但是過去的時間卻再也找不回來了,這樣的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青少年朋友一定要從小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才能成為有用之才,否則就難免要"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2.栽松二首
【唐】白居易
小松未盈尺,心愛手自移。
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
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
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
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
愛君抱晚節,憐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見,階前故種君。
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雲。
澗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
生在澗底寒且卑。
澗深山險人路絕,
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
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
但與之材不與地。
金張世祿原憲貧,
牛衣寒賤貂蟬貴。
貂蟬與牛衣,
高下雖有殊。
高者未必賢,
下者未必愚。
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
歷歷天上種白榆。
松樹
【唐】白居易
白金換得青松樹,君既先栽我不栽。
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
庭松
【唐】白居易
堂下何所有?十松當我階。
亂立無行次,高下亦不齊。
高者三丈長,下者十尺低。
有如野生物,不知何人栽。
接以青瓦屋,承之白沙台。
朝昏有風月,燥濕無塵泥。
疏韻秋槭槭,涼陰夏凄凄。
春深微雨夕,滿葉珠蓑蓑。
歲暮大雪天,壓枝玉皚皚。
四時各有趣,萬木非其儕。
去年買此宅,多為人所咳。
一家二十口,移轉就松來。
移來有何得,但得煩襟開。
即此是益友,豈必交賢才?
顧我猶俗士,冠帶走塵埃。
未稱為松主,時時一愧懷。
松
【唐】成彥雄
大夫名價古今聞,盤屈孤貞更出群。
將謂嶺頭閑得了,夕陽猶掛數枝雲。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四松
【唐】杜甫
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強。別來忽三載,離立如人長。
會看根不拔,莫計枝凋傷。幽色幸秀發,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籬,本亦有堤防。終然掁撥損,得吝千葉黃。
敢為故林主,黎庶猶未康。避賊今始歸,春草滿空堂。
覽物嘆衰謝,及茲慰凄涼。清風為我起,灑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姿,聊待偃蓋張。我生無根帶,配爾亦茫茫。
有情且賦詩,事跡可兩忘。勿矜千載後,慘澹蟠穹蒼。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松
【唐】韓溉
倚空高檻冷無塵,往事閑徵夢欲分。翠色本宜霜後見,
寒聲偏向月中聞。啼猿想帶蒼山雨,歸鶴應和紫府雲。
莫向東園競桃李,春光還是不容君。
古松感興
【唐】皇甫松
皇天後土力,使我向此生。貴賤不我均,若為天地情。
我家世道德,旨意匡文明。家集四百卷,獨立天地經。
寄言青松姿,豈羨朱槿榮。昭昭大化光,共此遺芳馨。
南軒松
【唐】李白
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
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
扶風歌》(漢樂府)劉琨
南山石嵬嵬。松柏何離離。上枝拂青雲。中心十數圍。洛陽發中梁。松樹竊自悲。斧鋸截是松。松樹東西摧。特作四輪車。載至洛陽宮。觀者莫不嘆。問是何山材。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被之用丹漆。熏用蘇合香。本自南山松。今為宮殿梁。
《贈從弟》(三國)劉楨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詠史·其二》(東晉)左思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五十》阮籍
步游三衢旁。惆悵念所思。豈為今朝見。恍惚誠有之。澤中生喬松。萬世未可期。高鳥摩天飛。凌雲共游嬉。豈有孤行士。垂涕悲故時。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十三》阮籍
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松柏翳岡岑。飛鳥鳴相過。感慨懷辛酸。怨毒常苦多。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
《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六十五》阮籍
朝出上東門。遙望首陽基。松柏郁森沈。鸝黃相與嬉。逍遙九曲間。徘徊欲何之。念我平居時。郁然思妖姬。
《擬嵇中散詠松詩》(晉)謝道蘊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願想游下憩,瞻彼萬仞條。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厲響思清晨。遠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詠寒松詩》(南朝)范雲
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松柏篇並序》(南北朝)鮑照
余患腳上氣四十餘日,知舊先借傅玄集,以余病劇,遂見還。開袠,適見樂府詩龜鶴篇,於危病中見長逝詞。惻然酸懷抱。如此重病,彌時不差,呼吸乏喘,舉目悲矣,火葯間闕而擬之。
松柏受命獨,歷代長不衰。人生浮且脆,鴥若晨風悲。東海迸逝川,西山導落暉。南郊悅籍短,蒿里收永歸。諒無疇昔時,百病起盡期。志士惜牛刀,忍勉自療治。傾家行葯事,顛沛去迎醫。徒備火石苦,奄至不得辭。龜齡安可獲,岱宗限已迫。睿聖不得留,為善何所益。舍此赤縣居,就彼黃壚宅。永離九原親,長與三辰隔。屬纊生望盡,闔棺世業埋。事痛存人心,恨結亡者懷。祖葬既雲及,壙(土+遂)亦已開。室族內外哭,親疏同共哀。外姻遠近至,名列通夜台。扶輿出殯宮,低回戀庭室。天地有盡期,我去無還日。居者今已盡,人事從此畢。火歇煙既沒,形銷聲亦滅。鬼神來依我,生人永辭訣。大暮杳悠悠,長夜無時節。郁湮重冥下,煩冤難具說。安寢委沉寞,戀戀念平生。事業有餘結,刊述未及成。資儲無擔石,兒女皆孩嬰。一朝放捨去,萬恨纏我情。追憶世上事,束教以自拘。明發靡怡悆,夕歸多憂虞。撤閑晨徑流,輟宴式酒濡。知今瞑目苦,恨失爾時娛。遙遙遠民居,獨埋深壤中。墓前人跡滅,冢上草日豐。空床響鳴蜩,高松結悲風。長寐無覺期,誰知逝者窮。生存處交廣,連榻舒華茵。已沒一何苦,楛哉不容身。昔日平居時,晨夕對六親。今日掩奈何,一見無諧因。禮席有降殺,三齡速過隙。幾筵就收撤,室宇改疇昔。行女游歸途,仕子復王役。家世本平常,獨有亡者劇。時祀望歸來,四節靜塋丘。孝子撫墳號,父子知來不。欲還心依戀,欲見絕無由。煩冤荒隴側,肝心盡崩抽。
《斅顏魯公送挺贇歸翠微寺》(唐)盧綸
挺贇惠學該儒釋,袖有顏徐真草跡。一齋三請紀行詩,誚我垂鞭弄鳴鏑。寺懸金榜半山隅,石路荒涼松樹枯。
虎跡印雪大如斗,閏月暮天過得無。
《澗底松》 (唐)白居易
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澗深山險人路絕,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兩不知。
誰喻蒼蒼造物意,但與之材不與地。金張世祿原憲賢,
牛衣寒賤貂蟬貴。貂蟬與牛衣,高下雖有殊;高者未必賢,下者未必愚。君不見沉沉海底生珊瑚,歷歷天上種白榆!
《題遺愛寺前溪松》(唐)白居易
偃亞長松樹,侵臨小石溪。靜將流水對,高共遠峰齊。翠蓋煙籠密,花幢雪壓低。與僧清影坐,借鶴穩枝棲。筆寫形難似,琴偷韻易迷。暑天風槭槭,晴夜露凄凄。獨契依為舍,閑行繞作蹊。棟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棲。
《孤松》(唐)柳宗元
孤松停翠蓋,托根臨廣路。不以險自防,遂為明所誤。
《小松》 (唐)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詠松》(宋)吳芾
古人長抱濟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
今日若能增種植,會看百世長青陰。
《詠松》(清)陸惠心
瘦石寒梅共結鄰,亭亭不改四時春。須知傲雪凌霜質,不是繁華隊里身。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毛澤東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詠松》陳毅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別忘了採取我的回答哦``
『拾』 問高手:老電影《柳堡的故事》里男主人公副班長李進是誰扮演的,能否介紹一下
廖有梁
13歲參軍,1956年偶然被導演看中,在《柳堡的故事》中與陶玉玲演對手戲,扮演男主角李進,是個極有才華的演員。1963年在《霓虹燈下的哨兵》中扮演解放軍新戰士童阿男。「文革」開始不久便轉業到地方某郵電轉運處當搬運工。直到1982年才重返影視圈,最後的工作單位是上海青年話劇團。於2002年因病去世,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