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畢嵐發明

畢嵐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1 21:51:37

① 三國時曹魏發明了什麼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人。出身貧寒,不善言談,但極富觀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流水作動力,可連續自動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由於他在機械製造方面造詣頗深,在當時被譽為「天下名巧」。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曹魏人。生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生卒年不詳。機械學,馬鈞少年游樂,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當博士時,生活貧困,於是改進綾機,並因此而出名。後來,在魏朝擔任給事中,同時研製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鑽研,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綾是一種表面光潔的提花絲織品。在曹魏時的舊織綾機上,為了織出復雜、精美的花紋圖案,經線要分成幾十組,每組經線由一「綜」控制,每一「綜」由一「躡」操縱,因此,50綜需要50躡,60綜需要60躡。綜控制著經線的分組、上下開合,以便梭子來回穿織;躡是踏具。考慮到舊綾機「喪功費時」,即勞動強度高、效率低,馬鈞重新設計,把幾十綜的綾機,一律改為12躡,從而簡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這種高效的新式綾機傳播到其他地區,被廣泛採用,促進了中國紡織業的發展。
指南車至晚在西漢時已出現,東漢時張衡再次製造,三國時已失傳。馬鈞擔任給事中時,一天在朝房裡,與散騎常侍高堂隆、驍騎將軍秦朗辯論,談到了指南車。高、秦認為,古書上關於指南車的記載是虛構的。馬鈞則堅信古代有指南車,只要肯鑽研,是可以造出來的。但他遭到了高、秦的譏笑和挖苦。馬鈞反駁說,空口爭論,不如試制一下容易分清是非。於是,高、秦奏准魏明帝,下詔命馬鈞造指南車。經過鑽研,他果然製造成功,以實際成果結束了這場爭論。從此,全國都信服他的智巧。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馬鈞在京城洛陽任職時,城內有地,可辟為園。為了能灌溉,他製造了翻車(即龍骨水車)。清代麟慶所著的《河工器具圖說》記載了翻車的構造:車身用三塊板拼成矩形長槽,槽兩端各架一鏈輪,以龍骨葉板作鏈條,穿過長槽;車身斜置在水邊,下鏈輪和長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鏈輪為主動輪;主動輪的軸較長,兩端各帶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動拐木,驅動上鏈輪,葉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將水排出,再沿長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環,連續把水送到岸上。馬鈞所制的翻車,輕快省力,可讓兒童運轉,「其巧百倍於常」,即比當時其他提水工具強好多倍,因此,受到社會上的歡迎,被廣泛應用。直到20世紀,中國有些地區仍使用翻車提水。造翻車之後,有人進獻一種「百戲」模型給魏明帝,造型精美,但不能活動。明帝問馬鈞,能否使它活動起來,並變得更精巧?馬鈞回答說,可以。於是,馬鈞奉詔改進「百戲」。他用木材製成水輪,以水力驅動旋轉,通過傳動機構,使女樂表演歌樂舞蹈,木人擊鼓吹簫;又出現山嶽模型,木人在其間跳丸擲劍,攀繩倒立,出入自在;另有百官行署,舂磨斗雞,動作復雜,靈活多變。「水轉百戲」的製作再次展示了馬鈞在機械傳動設計與製造方面的才能。
馬鈞還善於製造兵器。諸葛亮出師伐魏時使用了一種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十箭。對此,魏軍頗為驚奇。馬鈞則認為它雖然精巧,但未盡善,聲稱若經過他的改進,功效可提高五倍。三國時官渡之戰,曹操曾使用「發石車」攻擊袁紹的陣地,但只能單發,效率不高。馬鈞擔心敵方在城樓上掛起濕牛皮,就能擋住發石車拋出的石頭。於是他打算製造一種大輪,輪上系著數十塊大石頭,以機械驅動大輪急速旋轉,然後切斷系石的繩索,石頭便連續飛擊城樓,使敵方來不及防禦。他曾在車輪上系數十塊磚,進行試驗,結果磚可飛數百步,證明自己的設計可行。然而,這種設計卻遭到地圖學家裴秀的譏笑和發難,但得到文學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對安鄉侯曹羲說,馬先生要製造的是國家之精器、軍隊之要用,只要費一點木材,用兩個人,就能製造,不妨試驗一下,免得埋沒有用的東西。曹羲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把情況轉告給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對此,傅玄感慨地說,試驗一下,本來是極易辦到的事,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尚且不受重視,何況那些懷才的無名之輩呢?
馬鈞善於巧思,注重實踐,對技術問題有自信心,但不擅長辭令。

② 求翻車與筒車的發明時間與發展演變,謝謝

筒車最初發明於隋朝 .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內水流作動力,取水灌容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
翻車最初發明於漢代.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③ 下列古代生產工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耬車 出現在西漢 西漢趙過作耬
翻車 出現在東漢 畢嵐作翻車
筒車 筒車發明於隋而勝於唐
提花機 發明於東漢

④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
水力筒車。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先後又出現了戽斗、汲筒、龍骨車(又名翻車)。
翻車
據《後漢書·張讓傳》記載,東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畢嵐曾製造翻車,用於取河水灑路。

⑤ 介紹水排翻車耬車筒車的發明朝代,是用來幹嘛的歷史題,

耬車
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我國古代的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因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人在前面牽牛拉著耬車,一人在後面手扶耬車播種,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范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筒車。
唐朝時的一種提水工具,其水輪用木或竹製成,直立於河邊,底部浸入水中,受水流沖擊而轉動。輪周系有竹製或木製的盛水筒,筒在水中盛水後,隨輪轉至上方,水自動傾入特備的槽內,流入農田。這種農具歷史悠久,唐劉禹錫《機汲記》中已有記載。我國甘肅、寧夏一帶所用的筒車,輪徑有達20米以上的。當地稱為「天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水輪泵大量使用後,筒車已逐漸被淘汰。這種工具的最大特點是靠水的沖力來作為動力,完全不需用人力,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

翻車
中國一種古老的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稱龍骨水車。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為東漢畢嵐所發明。三國時馬鈞又加以改進,使結構更加輕巧,效率更高,從而擴大了使用范圍。翻車是使用人力轉動輪軸提水的,小型的用手搖,稱為拔車;大型的用腳踏,稱為踏車。翻車結構除車架外,主要是一具20尺×1尺×0、7尺的木板槽,槽中架設行道板一條,長度比槽板兩端各短一尺,用以安裝大小木輪。行道板是由刮板逐節用木梢子連接起來,猶如龍的骨架,由人力驅動上端的大小輪軸帶動刮板,將水刮到木槽上端,連續不斷地流入田間。後來又發展成為牛轉翻車以及水轉翻車和車轉翻車。

⑥ 漢末三國時期,都有哪些發明創造,對後世都有啥影響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主要就有五大發明創造:華佗的全身麻醉術、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劉徽的割圓術、畢嵐、馬鈞的水車、鍾繇的楷書。

一:華佗的全身麻醉術

在醫學方面。有一個應用於全世界外科手術的治療方法——全身麻醉術。我們都知道最早使用麻醉術是春秋戰國的扁鵲,但對於他的記載其實是有些過於神化的,而出現在三國時期的華佗使用麻醉劑麻沸散卻是有明確的記載,當然也是更有說服力的。麻醉術的出現和應用無異於是對先進的醫療操作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二:張仲景的心肺復甦術

這個在今天很多醫療工作中都是很常見的名詞,其實也是出現在這一時期的,他就是東漢末年的醫聖張仲景所首倡並且推崇的,這種救人於危難的方法,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跟麻醉術一樣都是很重要的。

這些一直保留到現在的發明雖然我們也不能說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的,還有後人在不斷的改進,但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還是強大的,他們的能力和知識令人贊嘆啊!

⑦ 古代的筒車和翻車分別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筒車在春秋時期就已發明。莊周《南華經》記載的漢陰抱翁老人恥用的桔槔,即是豎於井邊的提水器械。隨著社會的發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來越被重視。

翻車在東漢時有宦官畢嵐發明,畢嵐所創造的翻車,雖未直接運用於農業生產,但「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用翻車灑水於南北郊路,來節省百姓灑水的費用),故對於國計民生也是有一定貢獻的。

(7)畢嵐發明擴展閱讀:

筒車立輪周圍斜裝若干小竹筒(或小木筒)。下部水筒在塘中裝水後隨輪轉至上部,自動瀉水入木槽灌溉田地。筒車由水力驅動。

還有一種高轉筒車,有兩個立輪,上下各豎一輪,下輪的一半沒在水中。當上輪轉動時,水筒盛水自下隨著木槽向上,將水瀉入上輪,空筒隨輪轉下盛水。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自動提水的工具,也有用畜力轉動的。簡車在黃河中下游一帶較多。

翻車車身以木板作漕為水道,槽中設行道板,環以龍骨板葉作刮水器,兩頭裝大、小輪軸。利用人力、畜力或風力帶動龍骨板將水刮入車槽,水沿車槽提升至高處而流入田間。在近代水泵發明之前,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對於灌溉農田、發展農業生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⑧ 中國古代鐵器和牛耕的使用開始於 。翻車發明於 。

1: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2:翻車是三國時馬君發明的!
請參考!

⑨ 馬鈞都創造了哪些偉大的發明

三國時曹魏的博士馬鈞(陝西人,生卒年不詳)發明了能把磚瓦和石塊拋射幾百步遠的內拋石容車,這對攻擊城頭敵人是威力強大的武器。馬鈞在看到蜀國丞相諸葛亮(181~234)製造的連駑(謂之元戎駑)之後認為,「巧則巧之,未盡善也」,對它作了改進。他還大大改進了當時的織布機。比他早半個世紀的東漢人畢嵐曾發明一種叫翻車的木質機械用以灑道,馬鈞則將這種翻車改進為後來被普遍應用在河邊為農田灌溉抽水的龍骨水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因而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它是水泵發明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

⑩ 翻車是什麼時期發明的

翻車
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
名龍骨水車

古代
著名
農業灌溉機械

漢書》記
畢嵐作翻車

馬鈞加
完善
翻車
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
龍骨
葉板用作鏈條
卧於矩形

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鏈輪
車身

沒入水

鏈輪
葉板
沿槽刮水



水送
連續循環
水輸送
需要

連續取水
功效
提高
操作搬運
便

轉移取水點

灌溉

排澇

古代鏈傳
早應用
翻車
農業灌溉機械
項重
改進
蘭州水車

車、翻車、
虎車
明嘉靖
間進士段續所造
據《皋蘭縣志》載
蘭州
段續


進士及第
曾宦遊南
數省
惠政
致仕歸
參考南
所見
創翻車
倒挽黃河水
灌田

巧思
沿河農民皆仿效焉
蘭州水車
與南
龍骨水車

外形酷似巨
古式車輪
輪輻直徑
20米左右
10米
提水達15—18米高處
輪輻
合抱粗
輪軸
圓輪四周斜裝
40—50
1米
寬、高30—40厘米
木斗
及比木斗

橫板
急流沖擊圓輪
橫板
車輪便緩緩沿逆

向轉
沒入水
木斗便盛滿


升至圓輪頂端
河水
傾入事先置
槽內
流入農田
空斗
隨圓輪返

進行
循環

閱讀全文

與畢嵐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