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葯
北宋年間,火葯在中國已較普遍地用於戰爭。公元1000年,一個名叫唐福的人發明了火蒺藜,在黑火葯方子里加入砒霜、瀝青、鐵蒺藜等製成原始的炸彈。火葯主要原料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它被火點著或用力敲打之後即刻產生化學反應,生成比原有體積大數千倍的氣體,產生猛烈的爆炸。我國在公元前後就發現或使用這些基本原料,但將它們配製成火葯則是煉丹家的功勞。到唐代末期這三種原料相混的黑火葯方子已經出現。公元1132年南宋人陳規發明了火槍,它是近代槍炮的前身。至公元14世紀初,中國火葯武器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經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活字印刷
公元1040年前後,畢燒土製造了已知的最早的活字。畢升是一位優秀的刻字工人,在長期的刻字實踐中總結出了活字印刷術,其原理與現代印刷術完全相同,分三個步驟:先是制活字,其次是排版,最後是印刷。
活字印刷術在畢之後不斷發展,在活字材料、揀字方法方面都有不斷改進。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創造了木活字印刷術,並於1293年用此法試印了他本人的著作《旌德縣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印了一百部,印刷速度大大提高。
活字印刷術通過維吾爾人傳入高加索,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埃及的亞里山大里亞以及歐洲。公元1450年以後,歐洲才開始了活字印刷的歷史。
指南針
指南針的製造技術在沈括(公元1031—1095年)的《夢溪筆談》中最早提出。沈括指出,在磁石上磨過的小鐵針具有較穩固的磁性,因此決定採用這種人造磁針代替天然磁石製造指向工具。沈括討論了磁針裝置的四種方法,而且他在製造指南針的過程中還發現了磁偏角。他寫道:磁針「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磁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現。有了指南針,遠洋航行才成了可能。所以對早期的航海家來說,指南針是一件無價之寶。
船閘
船閘在我國北宋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公元1000年前後,在京杭大運河的西河第三堰上創建了一座大型船閘,史稱西河閘,有上下兩個閘門,結構原理與現代船閘相同。此後又在真州、北神、邵伯建立了三個大型船閘,這三個船閘都是在堰埭旁新開運道建閘,與現代在攔河大壩旁建船閘相同。西方到12世紀才在荷蘭出現第一座船閘。
算盤
珠算的正式出現並推廣應用是在宋元時期。最詳細記載算盤的製造方法及規格是十五世紀中葉的《魯班木經》。16世紀柯尚遷《數學通軌》(1578年)中有「初定算盤式」,所繪十三檔的珠算盤,其形制與現今通行的算盤相同。明代時珠算開始流行,並因其簡單易學,運算方便而流傳於東亞各國。
簡儀
由元代科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創造發明。簡儀是類似渾儀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由赤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和日晷三部分組成。儀器除了北天極附近之外,全部天空都可不受遮攔地觀測。簡儀的設計和發明在世界上領先了三百多年。直到1598年丹麥天文學家第谷才製造出能與之相比的儀器。現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一架簡儀,是明正統年間(1437—1442)年所造。
煉焦
南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煉焦和用焦炭冶煉金屬,這樣冶煉成的金屬純度大大提高。焦炭是用煤經高溫干餾後所得的固體產物,主要成分為碳,含揮發物(硫分、灰分)很少。用焦炭冶金,保留了煤的長處,避免了煤的缺點。1961年,在廣東新會發掘的南宋咸淳末年(1270年左右)的煉鐵遺址中就有焦炭出土。這是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最早實物。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煉焦和用焦炭冶金的國家。歐洲人直到18世紀初才知道煉焦並把焦炭用於冶金,比中國晚了400多年。
元代大紡車
元代人發明的大紡車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車。元人王禎在元貞元年至大德四年(公元1295-1300年)寫成的《農書》中對這種紡車有詳細記載。這種紡車以人力、畜力或水力作動力。與舊紡車相比,紡車的錠子大大增多,達到32枚,生產力顯著提高。原有的腳踏三錠紡車每晝夜紡棉僅七八兩;五錠紡車每晝夜紡麻不到2斤,而大紡車卻可以一晝夜紡麻100斤,大大提高了效率。大紡車的傳動已經採用現在的龍帶式傳動相類似的集體傳動,西方的同類機械要比中國的這種水力大紡車晚幾個世紀。
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鈕經義等人,於1965年獲得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經鑒定,人工全合成的牛胰島素其結構、生物活性、物理化學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牛胰島素完全一樣,這是世界上人工合成蛋白質首次獲得成功。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的成功,標志著人類在探索生命奧秘的征途中向前跨進了重要的一步,為世界蛋白質的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由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袁隆平等發明。獲1981年國家發明特等獎。該項發明是利用普通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作母本,矮桿秈稻為父本,經過連續回交,育成二九南一號、V20、珍珠97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通過廣泛地測交篩選,選育一批優良恢復系,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配製南優二號、三號;秈優二號、三號,V優6號等雜交組合,還研究出一整套有關雜交稻繁殖制種和雜種一代的高產栽培技術。1980年,該發明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
㈡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佔世界比例
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如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年;南朝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精密數值(准確到小數點以後的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北宋沈括創制「十二氣歷」比歐洲早800年;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元朝郭守敬對地球公轉的精密推算比歐洲早300年。總之,我國古代的科學文化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許多發明創造被世界公認,在世界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所以,我們祖國不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們的祖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使我們祖國成為世界上文化發達的最早國家之一,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充分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個具有特別旺盛生命力的偉大民族。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為祖國的這一歷史而驕傲、自豪,並由衷地熱愛這一歷史。
㈢ 新中國重大發明創造新一覽表
我這里只有五個抄!
時間 重大發明 發明者 意義
1939 侯氏制鹼法 侯德榜 世界上制鹼工業上的重大突破
1964 人工合成胰島素 鈕經義 為人類認識生命 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一大步
1973 中國雜交水稻 袁隆平 為水稻大幅度增產開閉了新的途徑
1992 漢字激光照排系統 王選 為漢字告別鉛字印刷術開辟了通徑
2001 數字機械化 吳文俊 國家和人民在新時期科技和創新的進步
㈣ 列舉20世紀中國的重大發明創造
1、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神舟一號」,次日15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在激光技術方面從1961年中國第一台激光器宣布研製成功,上世紀80年代華中科技大學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90年代初建立了第一個激光加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3、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4、中國第一架飛機是工程師馮如在1910年製造的一架雙翼飛機,此後中國只有零星製造飛機,並沒有大規模生產。直到1954年7月11日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完成試飛,並於8月末開始大批生產。
5、1965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
(4)中國發明創造比例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1、以階級斗爭為綱、曲折前進的三十年(公元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後,百業待興,從1949年開始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
為了適應未來建設的需要,必須培養各種專門人才。
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以後,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這條路線的指導下,國家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同時把「引進技術」作為發展科學技術能力的方向。
「一五」計劃完成後,中國的工業技術力量已經比較可觀。1956年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也是同年,中共中央把「百家爭鳴」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方針。
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大躍進」時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調整時期科學技術發展標志的三大成就:核技術、航天技術、人工合成胰島素。
1961年提前完成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又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十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標志科學技術發展又步入了正常的軌道。
196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及》,標志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是科學技術發展受到嚴重挫折的時期。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的幾十年(1978-)
鄧小平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重提他在1975年就曾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從根本上澄清了理論是非,確立了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982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
「文革」結束後,雖然也曾發生過關於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的爭論,但通過關於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大討論,在1984年已確立了「有限發展,重點突破」的戰略方針,並以此來發展我國的高技術。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繫上,確定了「注意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的方針,這些方針的確立,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㈤ 20世紀中國重大的發明創造
1.袁隆平雜交水稻(hybrid rice)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
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後被授予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殲-8Ⅱ戰斗機摒棄了機頭進氣的氣動外形,採用全金屬半硬殼機身,兩側進氣,三角翼下平尾雙腹鰭氣動布局,具有良好的綜合作戰能力,可遂行多種作戰任務,具有在晝間、夜間復雜氣象條件下的空中格鬥、空中攔截和對地攻擊能力。
㈥ 介紹一樣中國的發明創造
樓主你好!
指 南 針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頁獻。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上圖是司南模型。
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工叫司南,戰國時已普遍使用。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正中,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使用時把長勺放在底盤上,用手 輕撥,使它轉動,停下後長柄就指向南方。東漢王充(論衡.是應篇)記載了它的形狀和用法。(鬼穀子.謀篇)里還談到鄭國人到遠處去采玉,就帶了司南,以免迷失方向。另外,指南車的發明亦進一步把這種儀器提升至更高的境界。下圖分別為指南魚想像圖及戀掛型指車針復原模型。
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這是指南針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下圖是清代所使用航海羅盤。
沈括對指南針放置方法也作過詳細研究,總結出四種不同的方法,並作了比較:
一,水浮法。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以指示方向,至於具體方法,沈括沒有說明。到北宋晚期,葯物學家寇宗的(本草衍義.磁石條)才有介紹,原來是在指南針上穿上燈心草,就可以把針浮起。水浮法的缺點是磁針會隨水搖擺不定。
二,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指甲上,可以靈活運轉,但缺點是容易滑落。
三,碗唇旋定法。把磁針放在碗口邊緣上,也可以旋轉自如,但同樣易掉落。
四,懸絲法。取一根新棉絲,用一點蠟粘在磁針中央,懸掛在沒有風的地方磁針即可指示方向。
比較之下,沈括認為這個方法最為理想。下圖為沈括指南針的四種試驗復原設計。
指南針在公元十一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頁獻,是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據考證,公元十一世紀末,指南針就開始用於航海了。大約在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知識產權主要指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對你有幫助,祝你天天快樂!
㈦ 改變中國的十個發明創造
萬里長城也叫發明?
㈧ 請問,近三十年間,中國原創的發明有什麼
自1985年4月1日至今,我國專利法實施走過30年歷程。30年來,我國專利數量實現歷史性跨越,專利結構不斷優化,專利競爭力長足進步,專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數量跨越增長
專利法實施以來,我國專利申請受理量連攀新高,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受理三種專利申請1545.5萬件,共授權三種專利872.9萬件。
30年間,我國專利申請受理量保持了高速增長,2014年專利申請累計受理量超過1500萬件大關。令人振奮的是,我國發明專利專利申請量依次實現了對歐、韓、日、美的超越,2011年達到了52.6萬件,歷經16載,一躍成為世界發明專利申請第一大國。2012年7月,我國發明專利累計授權量突破100萬件,僅耗時27年,成為世界上實現這一目標最快的國家。
截至2014年底,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到4.9件,比「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高出了1.6件。我國有效發明專利中,國內專利為70.8萬件,佔比接近60%,專利優勢明顯。
結構不斷優化
專利法實施以來,我國專利結構發生了積極變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穩固。
30年間,發明專利申請國內比重由不足五成提升為近九成,發明專利授權國內佔比已接近70%。2011年,有效發明專利國內所佔比重首次超過半數,實現了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授權和有效量相對國外在華量的全面超越。
同時,2014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職務申請比例提高到81%;國內發明專利授權中職務發明比例達到90%;國內有效發明專利中職務發明比例上升至90%。30年間,職務發明創造已由專利法實施之初的不足半壁江山,發展成為專利事業發展中的絕對力量。
30年來,國內企業累計提交發明專利申請209.6萬件(截至2014年底),占國內累計發明專利申請的54%;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累計授權44.9萬件,占國內發明專利累計授權的50%。近年來,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始終保持高速增長,2014年,我國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占國內總量的比例分別達到61%和56%,我國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日漸突出。
實力長足進步
2014年,我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達到2.5539萬件,佔全球總量的12%,自加入《專利合作條約》以來始終保持高速增長,世界排名已上升至第3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穩居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世界前三。我國創新主體海外專利布局能力顯著加強,為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2014年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於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有22個,比2006年的7個增加了15個,在所有35個技術領域中,國內所佔比重均有所提高,我國在占優領域繼續擴大領先優勢,在相對劣勢領域與國外的差距不斷縮小。(
㈨ 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
1、瓷器
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中國人於公元1世紀發明了瓷器,西方到18世紀才有瓷器,比中國晚了1700年左右。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重要的發明。雖然現在已經進入計算機時代,但是算盤依然有應用,算盤成本低,計算快速方便,是計算機不能媲美的,也是計算機不能替代的。
3、拱橋
中國的拱橋始建於東漢中後期,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造型優美,曲線圓潤,富有動態感。中國現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拱橋是由李春發明並建造的隋代趙州安濟橋,又稱趙州橋。比西方於1345年建造的維奇奧拱橋,早了700年。
4、豆腐
豆腐是我國大眾菜餚,營養豐富且價格低廉,適合老百姓消費,相傳豆腐是在公元前125年,漢朝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腐。豆腐在宋朝時傳入朝鮮,19世紀初才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國、韓國、日本等國家已成為主要食物之一。
5、墨水
墨水是一種含有色素或染料的液體,墨水被用於書寫或繪畫。公元前二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墨水。1834年英國的史蒂芬斯開始在英國製造出書寫用的墨水,15年之後才大量生產。1860年代,英德發明了人造墨染料。墨水的發明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