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創造唐詩最多的是誰
白居易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一位大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他是唐代詩人中作品最多的一個。
㈡ 唐詩的代表人物是誰
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
㈢ 古詩涉及的人物
樓上搞錯了吧,
第一個是元二(君),作者王維,題目《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個是陸游(乃翁),作者陸游,題目《示兒》
第三個是李廣(飛將)。作者王昌齡,題目《出塞》
㈣ 古詩涉及到的人物
全詩四句話,粗粗讀來似乎都是在詠古:在這易水河邊英雄荊軻告別了太子丹,他怒發沖冠踏上了刺殺暴君的征途,發誓一去不回。雖然這位古代的英雄已經長眠地下,但他的英名,他的高風亮節和易水一樣與世長存。然而細加品味,這些詠古詩句又都是在述今:戰友呵,你可知道?在這里,當年荊軻壯別太子丹,義無反顧地出發去刺殺暴君,今天我和你也是在這里將要悲壯地分手了。昔日的荊軻已經死了,易水呵仍然冷風森森,寒氣逼人,嚴酷的現實,壓抑的環境激起了滿腔的義憤,我們也將和古人一樣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悲歌一曲,踏上征程。
㈤ 詩歌發展史的著名人物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白話詩八首》,現代詩歌誕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適劉半農沈尹默的白話詩
1920年3月 胡適的《嘗試集》出版,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個人新詩集,此後更多的詩人開始白話詩的創作
1921年7月 文學研究會:新文學運動中最早的文學社團成立,代表詩人有魯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
1921年7月 創造社/早期浪漫主義:郭沫若等人成立創造社,前期的創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傾向,後有馮乃超等參加
1922年3月 湖畔詩人: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四人在杭州結成詩社,形成了歷史上的湖畔詩派
1923年 新格律詩派/新月派: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現代格律待
1925年 早期象徵詩派:受法國象徵主義的影響,以李金發為代表的中國早期象徵詩派出現
20年代代表詩人 徐志摩 聞一多 李金發 穆木天 馮至
20世紀20年代 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詩人,曾任《新月》主編:《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
20世紀20年代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曾與梁實秋等成立清華文學社:紅燭》《死水》…
20世紀20年代 李金發,1900-1976,原名李淑良,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人:《微雨》《為幸福而歌》…
20世紀20年代 穆木天,原名穆敬熙,現代詩人翻譯家:《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
20世紀20年代 馮至,1905-1993,原名馮承植,1925年成立沉鍾社出版《沉鍾》:《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
1932年 《現代》:《現代》雜志在上海創刊,成為詩人發表詩作的重要刊物,施蟄存任主編
1935年 現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徵派演變而來,孫作雲首次提出現代派概念,代表詩人有戴望舒卞之琳等
㈥ 唐詩詩體誰創造的
從《詩經》開始,詩歌就開始以它特別的韻律和節奏美在深受個階層人士的喜愛和熟知。從漢樂府詩,到漢末的《古詩十九首》,再到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三曹的四言詩、五言詩,(而作《燕歌行》的曹丕,不少人認為其是後世七言詩的始祖)但他們三人的詩,始終殘留著樂府的氣息。再稍晚點的竹林七賢,他們用比興、象徵、神話等手法抒寫胸臆和描摹山水清音,留下了很多精美詩篇。再到南北朝,這個大分裂的時代,是詩歌由古體到律詩的轉變過渡時期,如當時的沈約、宇信等一批詩人,為對偶和聲律的發展作出了不少探索。在齊梁時,出現過以宮廷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宮體詩」,情調上傷於輕艷,風格柔靡。至於初唐,王勃、盧照臨、楊炯、駱賓王這四傑的刻意五言詩創作,追求詩的聲辭之美,考究詩文格律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題材上更多地選取了雄渾的江山和邊塞,內容的豐富,使詩歌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他們的大量創作,是五言詩律詩這一形式得到發揮並固定下來,更有數量不菲的七言傑作,也將七言詩推向了成熟的階段。。
綜上,唐詩。不是哪一個人來創造的,也不是哪一個時期的人創造的,而是歷史對詩歌文化的一脈相承延續和發展下來的產物,在此之前的每位詩人都曾為之做出過他們的貢獻。這其中,初唐四傑厥功甚偉。
㈦ 關於人物的古詩
詠懷古跡
作者: 杜甫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台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相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㈧ 南北朝時期文人詩創作代表人物有
一、山水詩旳興起
南朝文人詩歌從劉宋開始。江南不僅物產富庶,經濟繁榮,而且山水秀麗;士族文人們廣建園林別墅,登臨山水,流連自然,特別是到了謝靈運,由於政治上鬱郁不得志,肆意遨遊山水,所到之處,「輒為歌詠,以致其意」,山水成為吟詠、描寫的主要對象,完成了從玄言詩到山水詩的轉變,成為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進步,對唐代王維、孟浩然的山水詩有明顯的影響。
二、七言和雜言樂府詩的發展
追溯文人的七言詩,最早的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但因夾用「兮」學,還沒有從楚辭中完全蛻變出來,而後有曹丕《燕歌行》,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也最完整的七言詩。到了宋時的鮑照,才自覺地繼承和發揚漢魏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精神,來反映現實,抨擊門閥制度,創作出七言或以七言為主的雜言樂府,形成新的詩歌體裁,更適合表達自由奔放,豪邁慷慨的思想感情,完成了五言到七言的轉變,對七言詩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齊、梁詩人步其後塵,並不斷興盛。
三、格律詩的開瑞——永明體
文人詩歌發展到齊門二小時期,產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這就是出現了有理論指導的講求聲律的新體詩,即永明體。
齊永明年間,周顒依據和模擬佛經的讀音,把漢字定為四聲(平、上、去、入),著有《四聲切韻》。接著,沈約等詩人又根據四聲和雙聲迭韻來研究詩中聲、韻、調的配合,提出了詩歌聲律中應該避免的「八病」(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的主張,並結合建安以來詩歌逐浙講究對偶、詞藻、用典、雕琢的技巧,創作出一種新體詩。因它產生於永明年間,被稱為永明體。
聲律說的產生,永明體的創作,右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是一件值得重視的大事。有號稱「永明之雄」的謝眺,繼承和發展了謝靈運的山水詩,寫了一些清新工麗的作品,為後人所傳誦。
四、宮體詩的出現
南朝文人詩歌發展到梁陳時期,宮體詩的出現了。《梁書•簡文帝紀》記載他的話說:「餘七歲有詩癖,長而不倦。然傷於輕靡,時號『宮體』。」宮體詩的名稱來源於此。這種許主要吟詠描寫女人的容貌、形體、心靈、裝飾、姿態等,以雕藻綺靡的形式寄寓色情放盪的內容。是他們放盪生活的寫照。
五、北朝詩壇的概貌
北魏統一北方以後,經濟、文化逐漸得到發展,詩壇也逐漸有了起色。直到西魏、北周時,南方詩人庾信、王褒到了北方,北朝詩壇才有了新的轉機,因而詩歌創作便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南北的詩風,具有南朝詩歌的華美精密和北方民歌旳質朴剛健風格,它對唐代詩人的影響是直接而顯著的
㈨ 唐詩的代表人物
一、山水詩,主要景物的描繪,抒發了自然美。
唐代以王維為代表的山水詩派,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山水詩派的創作及其藝術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中國詩歌的特質。
二、詠物詩,看似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往往寄託詩人的情懷與思想。
賀知章,李商隱,等等。
三、田園詩,主要是寫田園風光或勞動場景、農家的生活。
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四、懷古詩,一般不僅敘古事而融入詩人的感受與評論,有時則是借古諷今,曲折的反映出詩人自己對現實的關注。杜甫,劉禹錫為代表人物
五、送別詩,一般表面詩人或友人離情別緒或是留戀或安慰、囑咐、惆悵、期望、傷懷的心境等等。李白,王昌齡,王勃等等。
六、行旅詩,主要是表現行旅生涯詩人的旅程寂寞,艱辛以及對故鄉與親人的思念之情。韋應物使其代表人物
七、邊塞詩,一般是表現思婦徵人的憂怨與擔心,熏染邊塞苦寒的邊境,壯寫士兵的艱辛生活與保家衛國的高度熱情與英雄的氣概,抒發了詩人的同情之感,另有表現邊塞生活的孤苦孤寂,反映出當時社會的弊端等等。
這些分類主要是按照詩的取材范圍來分的,當然唐詩的分類還有其他的,重要是這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