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玻璃鏡子是誰發明的
13世紀初,義大利的玻璃工業格外發達,特別是威尼斯城生產的玻璃馳名世界。版1317年,他們在試制彩色玻璃的過程中,偶權然發現加入二氧化錳以後,會使混濁的玻璃液變得清澈,從而發明了透明玻璃。
有了透明玻璃,玻璃工匠們便開始摸索用玻璃製造鏡子的方法。他們先將金屬板磨得既平整又光滑,然後將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試圖製成玻璃鏡子。剛做好的時候確實不錯,光潔照人。可是沒過多久,鏡子裡面的人像就變得模糊不清了。原來這是由於水分和空氣從金屬與玻璃之間極細的縫隙中鑽了進去,金屬板被氧化了。後來,他們又開始將各種金屬熔化後倒在玻璃上,以期與玻璃結合而製成鏡子,結果都失敗了。
1508年,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達爾卡羅兄弟終於研製成功了實用的玻璃鏡子。他們先把錫箔貼在玻璃面上,然後倒上水銀,水銀是液態金屬,能夠很好地溶解錫,隨後,玻璃上形成了一層薄薄的錫與水銀的合金(稱為「錫汞齊」),這種錫汞齊的本領高強,能夠緊緊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為真正的鏡子。
B. 玻璃制的鏡子,最早出現在哪裡,我國最早的玻璃鏡子是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朝,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沒有實物。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穿衣鏡則通過達官貴人傳播到宮廷,成為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故從清初起,銅鏡慢慢被玻璃鏡子所取代。
詳見下文:
我國古代用來自鑒的鏡子是銅鏡,自殷商以來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輟,考古資料多有證明,不復贅述。中國的玻璃鏡子起於何時?是舶來貨,還是起源於我國?這就需要作一番考證了。
玻璃鏡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和石灰石,加熱後經冷處理後便成為鈉鈣玻璃:起折光作用的塗抹劑,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煉丹家所稱的硃砂。這些原料我國先民早有發現。戰國墓出土的串珠、晉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製成品。汞在煉丹術和醫學上早有所用。我國古代的玻璃製品經過化學分析,多為鉛玻璃,這種玻璃多屬於半透明的混濁體,很難使之做到全透明: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無機化學不發達的中國,也很難提煉成純潔的水銀。這就是為什麼在清初,在廣大內地,還廣泛使用銅鏡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鈉鈣玻璃出現在我國,這便是西方傳教士攜帶的玻璃鏡子。說它是舶來品,還真有依據可尋。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清之際,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這種歐式玻璃鏡由於要經歷數萬裏海路,一路顛簸,考慮到易碎的緣故,鏡面一般比較窄小,便於攜帶;其鏡多用於刮臉剃須,鏡面僅夠影照局部胡須即可。17、18世紀的歐式鏡,其鏡框還保留著路易十四時代洛可可文化痕跡。鏡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從歐洲到亞洲東端,走海路常達數月之久,為了使鏡面牢固在船艙牆面上,鏡面鑲嵌在較大的可折疊的背板上,然後釘在船艙牆面,可做臨時的梳妝台。鏡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國哥特式建築模樣,很有時代特點。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婦人用的修飾鏡和穿衣鏡也出現了。早期的婦人修飾鏡是法國製造的立掛式鏡子,鏡面長28厘米,寬20厘米,鏡邊包銅,鎏銀,鏡框兩端各有一對樞軸,連接支架,上翻,可掛在牆上,下翻,可立在梳妝台上。早期的穿衣鏡是由衣架和鏡面兩部分組成,中間由樞軸連接。因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較高大。框架由堅硬的橡木、柚木製作,通高2米,寬60厘米。取哥特式柱礎作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鏡上有鏤空卷葉紋雕飾。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穿衣鏡則通過達官貴人傳播到宮廷,成為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能夠將其製成器皿。到了中世紀,義大利威尼斯人已經發明了玻璃鏡,至1234年,義大利人已經發明了眼鏡,此時法國已經製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紀前半葉,歐洲已經出現望遠鏡,1620年出現酒精式溫度計,1643年出現水銀式溫度計。在17世紀20年代,伽利略已經利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發現了木星上的兩顆衛星。由此證明,歐洲人在製造玻璃工藝上,遠遠走在國人的前面。我們發現和研究這些清初的舶來鏡,目的是要釐清這一歷史史實。
C. 世界上的第一面玻璃鏡誕生的時間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鏡,是在「玻璃王國」---威尼斯誕生的。它的做法是在玻璃上面鍍上一層水銀。
威尼斯的鏡子轟動了歐洲,成為一種非常時髦的東西。歐洲的王公貴族、闊佬顯要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搶購鏡子。當法國王後瑪麗·德·美第西斯結婚的時候,威尼斯國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鏡作為賀禮。這在當時要算是非常珍貴的禮物,它的價值高達15萬法郎!
製造鏡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保密的。他們制定了這樣的法律:誰要是把製造玻璃鏡的秘密泄露給外國人,立即就要處以死刑。後來駐威尼斯的法國大使突然收到一封來自巴黎的密信,叫他想盡一切辦法,從速收買幾個威尼斯鏡子技師,偷運到法國去。法國大使費盡心機,總算完成了使命。1666年,在法國的諾曼底出現了法國的第一個鏡子工廠。
然而,製造水銀鏡子太費事了,要整整花一個月的功夫才能做出來。況且,水銀有毒,鏡面也不算太亮。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利比喜發明了鍍銀的玻璃鏡---這就是你現在用的鏡子。
鏡子,從水面,到青銅鏡、銀鏡、鋼鏡,再到鍍水銀的玻璃鏡和鍍銀的玻璃鏡,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極、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學家們正在試制一種鍍鋁的玻璃鏡。這樣的鏡子將比鍍銀的鏡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此外,人們還用金子、鋁合金及其他金屬,製成了黃色的、玫瑰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彩色鏡子。
D. 鏡子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朝,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沒有實物。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
但是鏡子中國自己就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鏡。
經過商周、漢唐以至明清,銅鏡在我國流行了數千年,直到近代玻璃鏡被大量使用,銅鏡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在古代,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它不但可以用來照容整妝,有人還將它作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為一件裝飾品掛在胸前,鏡子的文化含義在我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
(4)玻璃鏡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漢代銅鏡在中國銅鏡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為後世銅鏡製作工藝提供了範本。而且在製作形式和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了很大發展。
三國六朝銅鏡,基本上是東漢以來傳統的延續,且有退化衰落的趨勢。直至隋朝統一,才出現新的振興氣象。
入唐之後,國勢大盛,銅鏡工藝也步入新的局面。如孔祥星、劉一曼兩先生《中國古代銅鏡》所論,新風格「開始的時期應在唐高宗及其稍後一段時間。
銅鏡作為古代中國人照面的一樣平常生涯用品雖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所傳承的人文內在,所記錄的鑄造手藝、政治制度、對外來往以及社會民俗等信息已無聲地沉澱在方寸之間。
E. 玻璃鏡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玻璃的發明,與青銅冶煉技術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錫礦石和木炭,冶煉溫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卻、固化的硅酸鹽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還有純鹼和石灰石等,冶煉溫度在1200℃。在冶煉青銅的過程中,由於各種礦物質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質在排出的銅礦渣中就會出現硅化合物拉成的絲或結成的塊狀物。由於一部分銅粒子侵入到玻璃質中,因此其呈現出淺藍或淺綠色。這些半透明、鮮艷的物質引起了工匠們的注意,經過他們的稍稍加工,便可製成精美的玻璃裝飾品了。這樣經過長期不斷地實踐和探索,古代中國人終於掌握了玻璃的生產技術和規律。
中國古代稱玻璃為「琉琳」、「流離」、「琉璃」,從南北朝開始,還有「頗黎」之稱。根據《廣雅》和《韻集》的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琉璃」是用火燒的玻璃質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質的統稱。而明、清以來人們所說的「琉璃」是不透明的,當然和玻璃是有所區別的。
宋以後各朝,玻璃器皿種類增多,用途與人民生活的關系更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硤元代玻璃作坊遺址和山東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發現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時期,玻璃生產中心在山東淄川縣顏神鎮(今博山縣)、廣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時設立了宮廷玻璃場,已能生產透明玻璃和顏色多達15種以上的單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等,都是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
中國古代玻璃雖為中國古人的獨立發明,但其發展緩慢,並一直保持著固有的特點,既具有絢麗多彩、晶瑩璀璨的優點,又有輕脆易碎、不耐高溫、不適應驟冷驟熱的缺點。這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是鉛鋇,燒成溫度較低所致。鉛鋇玻璃不適合製作飲食器皿,只適合加工成各種裝飾品、禮器和隨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銅、玉石器來,玻璃器具用途狹小、發展不充分。
中國古玻璃是由本國工匠獨自發明製造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精美的造型、獨特的成分自成體系;但是,中國古玻璃與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遜色之處。考古發現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鈉鈣玻璃為主,耐溫性能較好,對驟冷驟熱的適應性較強,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產量都遠大於中國古玻璃。望採納!
F. 玻璃鏡子是什麼時候有的
約在明末清初之際,一種由玻璃製成的鏡子出現在早已習慣了銅鏡的傳統中國。第一次使用玻璃鏡子的中國人,一定在裡面看到了自己震驚不已的神情,因為鏡中人實在是太清晰了,簡直分毫不差。玻璃鏡子能在明代來到中國,一定頗費周折,因為那不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然而長遠來看,中國終歸要不可避免地進入世界體系。藉助波濤洶涌的大海,第一波歐洲文化的沖擊在16世紀湧向中國,天主教教士帶來的不僅有福音,還有西方的科學技術以及文化。那昂貴的玻璃鏡子,大概就在這一波浪潮中來到了中國。玻璃鏡子的出現,意味著青銅鏡的歷史已經接近終結。
G. 玻璃最早出現在什麼年代玻璃做的鏡子最早又是什麼時代出現的
玻璃最早出現於5000年前的埃及.中國最早的玻璃出現於西周早中期。經化學成份
分析,西周至漢代玻璃的助熔劑成份主要是鉛、鋇、及其他著色劑,與西方沿用幾千
年而不變的鈉、鈣配方完全不同.
中國古代銅鏡最早見於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直至清末民初玻璃鏡子才大量使
用,中國最早出現玻璃鏡是在明清時期.所以你們不用再爭了,呵呵.
H. 鏡子是誰發明的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中國收藏家協抄會會員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銅器發明以後,以銅盆盛水鑒形照影。《尚書》《國語》《莊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過古人「鑒於水」。《說文·金部》釋「鑒」為「盆」,因此可以說盛水的盆(鑒),就是最早的鏡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的出現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紀前,在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鏡。
(8)玻璃鏡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國銅鏡在唐代以前,以圓形為主,極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後除繼承過去的圓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鏡以六葵花為最普遍。它們的棱邊與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較直,形成六邊形鏡。此外還有帶柄鏡、長方形、雞心形、盾形、鍾形鼎形等多種樣式。
之後出現了很多花草、鳥獸、山水、小橋、樓台和人物故事裝飾題材的銅鏡,還有素麵鏡,窄邊小鈕無紋飾鏡,這些題材都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此外,還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鏡和八卦鏡等。
I. 水銀鏡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水銀鏡子是1843年德國科學家發明的。
1843年,德國科學家發明了鍍銀的玻璃鏡子。這回種銀玻鏡子背面發亮的東答西,是一層薄薄的銀層,這層銀不是塗上去的,也不是靠電鍍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種特殊而有趣的化學反應一.銀鏡反應鍍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銀溶液里,加上一些氫氧化銨和氫氧化鈉,再加上一點葡萄糖溶液。
由於葡萄糖具有「還原』的本領,能夠把硝酸銀中的銀離子還原成金屬銀微粒,這些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就製成了銀鏡。為了增強鏡子的耐用性,通常還在鍍銀以後,再在銀層上面塗刷上一層紅色的保護漆,這樣,銀層便不容易脫落和損壞。
(9)玻璃鏡什麼時候發明的擴展閱讀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又發明了鋁鏡,其製造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鋁蒸發,讓鋁蒸汽凝結在玻璃面_上而成為一層薄薄的鋁膜。這種鍍鋁的玻璃鏡,比鍍銀的玻璃鏡便宜、耐用,也更為光彩照人。
現代的裝飾鏡已經不以木材、塑料、玻璃等材料做邊框,雕刻、立線、絲印、粘貼等鏡面工藝為裝飾只是在造型上進行創新,標新立異。這種鏡子就主要以裝飾為主,「照鏡子」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