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容道是誰發明的
華容道游戲屬於滑塊類游戲,就是在一定范圍內,按照一定條件移動一些稱作「塊」的東西,最後滿足一定的要求。滑塊類游戲究其起源,最早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重排九宮」。那應該是產生於出現河圖洛書的時代,有數千年歷史。1865年,西方出現「重排十五」游戲,特別是薩姆.洛伊德在1878年推出「14-15」游戲,風行一時。此後,各種各樣的滑塊類游戲不斷涌現。哈代(L.W.Hardy)發明三角旗游戲並在1909年取得專利。再往後,法國出現紅鬃烈馬游戲。可以設想,這個游戲傳到中國,本土化成為華容道游戲。
最早系統研究游戲華容道的是蘇州大學數學教授許蒓舫先生。1952年,他在《數學漫談》中對這個游戲作了詳細的分析,總結出8條規則。這8條可以歸納為以下4點:
1,四個小兵必須兩兩在一起,不要分開;
2,曹操,關羽,大將移動時前面應有兩個小兵開路;
3,曹操移動時後面還應有兩個小兵追趕;
4,以下三種狀況,其中各塊都可局部(不妨礙其他地方)任意移動。
在此基礎上,許蒓舫提出了100步解法。下就是許先生的解法,可能由於初始狀況的不同,這里只需要98步。
後來,美國一個律師托馬斯.萊曼(Thomas B.Lenann)發現一個新的解法,由加德納公布在1964年3月《科學美國人》上,有81步,稱加德納解法。
游戲華容道有不同的開局,根據5個矩形塊的放法分類,除了5個都豎放是不可能的以外,有一橫式,二橫式,三橫式,四橫式,五橫式。
Ⅱ 張飛是畫家、書法家嗎關羽是發明算盤的人嗎
是的,在正史上張飛不是演藝里那眼虎頭環眼,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而是一位書法很好,文采不錯的儒雅將軍,還有學者考證張飛相貌還很不錯呢!
直到現在還保留有張飛的字跡呢!
關羽並不是算盤的發明人。
算盤的發明人是徐岳(?~220)字公河。東漢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世界第一位「珠算」提出者和「算盤」記錄者。東萊(今萊州市)人。東漢靈帝時,著名天文學家劉洪「按數術成算」創造了「乾象歷」,並「親授其法」予徐岳。徐岳潛心鑽研晦、朔、弦、望、日月交食等歷象端委,進一步完善了「乾象歷」,後又把該歷法傳授給吳國中書令闞澤,使歷法得以在吳國實行。歷法的鑽研為徐岳以後從事算學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他搜集先秦以來的大量數學資料,撰寫出《數術記遺》、《算經要用》等數學著作。《數術記遺》詳細地記錄了他與劉洪算術問答的精華,介紹了14種計算方法。第一次記載了算盤的樣式,並第一次定名為「珠算」。漢獻帝延康元年(220)病逝。
Ⅲ 中國古代有名的歷史人物的故事
諸葛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人物,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的故事廣為傳誦。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准備的中國古代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古代著名歷史人物的故事篇1: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Ⅳ 張飛牛肉是不是張飛發明的
張飛牛肉,為閬中市一大名食,相傳,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時,曾大擺酒席,為有可口的下酒菜,張飛把他多年製作牛肉的方法說出來,供廚師製作。原來,張飛不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飪好手,他鹵制的牛肉麵黑心紅,味美可口。宴席開始,弟兄們一邊飲酒,一邊吃牛肉,猜令劃拳,好不高興。都稱:「張飛牛肉好吃!張飛牛肉好吃!」
Ⅳ 諸葛亮發明的東西還有那些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南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Ⅵ 三國時期的張飛是張家的祖先嗎
張姓,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目前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6.83%,為世界最大的三個同姓人群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4位。但根據中國大陸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二大姓。最早出自於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姬姓。是炎黃子孫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姓源自於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孫的揮公。因發明弓箭司弓矢之長(正),而賜姓揮公姓張於青陽(今河北清河)。
Ⅶ 饅頭是誰發明的張飛、劉備、朱葛亮
我國人民食用饅頭的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用饅頭祭祀瀘水神的記述。饅頭是我國的傳統麵食,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一般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饅頭叫做包子,而普通的饅頭叫白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如蒸餅、炊餅、餑餑、饃饃、大饃等等。
Ⅷ 諸葛亮都發明過什麼
一、木牛流馬
諸葛亮從漢中北伐曹魏,由於征途崎嶇,軍隊不便運輸糧食,五齣祁山時為了便發明了這種運量工具,稱為:木牛流馬。其構造極其像牛、馬。腿由粗木製成。
(8)張飛發明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關發明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後世紀念
墓地
諸葛亮之武侯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諸葛亮墓,在陝西省勉縣(沔縣)定軍山腳下,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游覽定軍山;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
祠堂
四川成都市武侯區和武侯祠,1991年,經政府批准,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正式成立,區名取自轄區內的武侯祠(原為漢昭烈廟,昭烈為劉備死後的謚號)。武侯祠因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而得名,明初與昭烈廟合並,為蜀中著名的歷史旅遊名勝之一。
南陽武侯祠,又名「諸葛亮庵」,位於河南南陽市卧龍區卧龍崗,始建於魏晉時期,是投魏之蜀漢故將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卧龍崗上修建而成的是紀念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陝西省漢中市武侯祠,位於勉縣(沔縣),始建於公元263年,為最早的武侯祠(早成都武侯祠約50年),故而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
廟宇
諸葛亮廟位於諸葛亮逝世之地今寶雞岐山縣五丈原,是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嚴謹,氣宇軒昂,又因歷代名人雅士題聯贈匾,成為一處文化氣息濃厚的歷史人文景觀。廟群面南朝北,山門為諸葛亮廟大門,由正門和東西兩個耳門組成,廟門古樸厚重,正門楣上書法家舒同書寫的「五丈原諸葛亮廟」赫然在目,門兩邊是一副對聯「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對諸葛亮的一生作了很好的總結。
景區
隆中風景區位於全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襄城區,距襄陽市區13公里,總面積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里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口的《隆中對》和劉備「三顧茅廬」的史事都發生在這里。
廣場
諸葛亮廣場是湖北省襄陽市人民為弘揚歷史文化傳統,紀念三代下一人諸葛亮而建。襄陽市標志性景觀之一,襄陽市政府塑諸葛亮銅像於廣場。既彰顯我們中國人民智慧的象徵,又是中國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
紀念館
諸葛亮故里紀念館,位於臨沂市沂南縣磚埠鎮諸葛村,佔地面積3360平方米,館內有諸葛亮塑像,陳列著在陽都故城遺址出土的代表龍山文化、周代文化、漢代文化三個時期的重要文物5000餘件和諸葛亮及其後裔的有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