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中國2000年來沒發明

中國2000年來沒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1 16:44:51

❶ 五百年來中國沒有領先世界的發明

多,比如現在的手機支付,再比如1521年,四川省嘉州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石油井。1596年,明朝發明了火爆法采礦技術。1590年製造的「水底龍王炮」,是世界上第一顆定時爆炸水雷。1597年,我國發明的第一種對付天花的方法,人痘接種法。可惜不然之後的牛痘。然後不得不提《本草綱目》...你可能說本草綱目什麼的不是發明。那我無話可說,還有請問您是從那裡聽說這么ZZ的話,如果是您的朋友,請幫我嘲諷他,謝謝。

❷ 近代100年來,很多重要發明。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7805407/answer/8603843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導讀
近代500年裡,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幾乎為零,不要說與美國、英國比,我們甚至連瑞士的一個零頭也達不到。再過五十年、一百年重寫世界發明創新史,中國能否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能否持續提升中國人享有的自由。

一、近代500年裡,中國的發明創新幾乎為零
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並且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古代中國有過輝煌的發明創造,為人類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過去500年,中國在發明創造方面乏善可陳。讓我用數字說明這一點。
根據英國科學博物館的學者Jack Challoner的統計,從舊石器時代(250萬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間產生了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中國有30項,佔3%。
這30項全部出現在1500年之前,佔1500年前全球163項重大發明的18.4%,其中最後一項是1498年發明的牙刷,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項重大發明。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經濟增長源自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的不斷出現。傳統的社會只有農業、冶金、陶瓷、手工藝等幾個行業,其中農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現在我們有多少個行業?
按照國際多層分類標准,僅出口產品,兩位數編碼的行業有97個,4位數編碼的行業有1222個,6位數編碼的行業有5053個,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這些新的行業全是過去300年裡創造的,每一件新產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在這些眾多的新產業和新產品中,沒有一個新行業或重要產品是中國人發明的!
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產業是1880年代中期由德國人卡爾·本茨、戴姆勒和邁巴赫等人創造的,之後經歷一系列的技術進步,僅從1900到1981年間,就有600多項重要創新(Albernathy, Clark and kantrow (1984))。
中國現在是第一汽車生產大國,但如果你寫一部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史,榜上有名有姓的發明家數以千計,里邊有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義大利人、美國人、比利時人,瑞典人、瑞士人、日本人,但不會有中國人!
即使像冶金、陶瓷、紡織等這些在17世紀之前中國曾經領先的傳統行業,過去三百年裡的重大發明創造,沒有一項是我們中國人做出的。
我要特別強調一下公元1500年之前和1500年之後的不同。1500年之前,全球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各區域之間基本處於封閉狀態,一項新技術在一個地方出現,對其他地方的影響微乎其微,對人類整體的貢獻非常有限。
比如說,東漢的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了造紙,但中國的造紙技術到公元751年後才傳到伊斯蘭世界,又過了三四百年才傳到西歐。我上小學的時候,練字還得用「土盤」,用不起紙。
但1500年之後,全球開始一體化,不僅技術發明的速度加快,技術擴散的速度變得更快,一項新技術一旦在一個地方出現,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引進,對人類整體的進步發生重大影響。
比如,德國人於1886年發明了汽車,15年之後,法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國,又過了15年,美國取代法國成為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到1930年,美國汽車普及率已達到60%。
因此,1500年之後,創新才真正有了國家間的可比性,誰優誰劣一目瞭然!中國在過去500年沒有做出一項可以載入史冊的發明創造,意味著我們對人類進步的貢獻幾乎為零!比我們的祖先差遠了!
我還要強調一下人口規模問題,國家規模有大有小,國家之間簡單比較誰的發明創造多,容易產生誤導。
理論上講,給定其他條件,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越大,創新越多,技術進步越快。並且,創新之比與人口之比是指數關系,不是簡單的等比例關系。原因有二:第一,知識在生產上具有重要規模經濟和外溢效應;第二,知識在使用方面不具有排他性。
1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等人發現,在城市生活中,人類的發明創造與人口的關系遵循正5/4指數縮放規則: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是另一個城市的10倍,那麼,發明創造總量是後者的10的四分之五次方,即17.8倍。
以此來看,中國對世界發明創新的貢獻與中國的人口規模太不成比例。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瑞士的165倍。
按照知識創造的指數縮放法則,中國的發明創造應該是美國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國的42.3倍,瑞士的591倍。但實際情況是,近代500年裡,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幾乎為零,不要說與美國、英國比,我們甚至連瑞士的一個零頭也達不到。
瑞士人發明了手術鉗,電子助聽器,安全帶,整形技術,液晶顯示器,等等。中國人民銀行印刷人民幣使用的防偽油墨是瑞士的技術,中國生產的麵粉有60%-70%是由瑞士布勒公司的機器加工的。
問題出在哪裡?難道是中國人基因有問題嗎?
二、中國的體制扼殺創造性
顯然不是!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古代中國的輝煌。
問題顯然出在我們的體制和制度,中國體制的基本特點是限制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扼殺企業家精神。
無論政府管制、反壟斷法,還是產業政策、國有企業、宏觀經濟政策,都是阻礙我們國家創新的一些重要的體制和政策,如果這些障礙不清除,中國創新的潛力不可能發揮出來。
1、政府監管
從古到今,政府監管一直是阻礙人類創新的重要因素。產業革命早期,英國議會通過的法律曾明文禁止生產印花棉布,阿克賴特不得不走上法庭為自己生產印花布辯護;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政府曾禁止生產和進口棉布,有16000名企業家因違反此法被判死刑。
政府監管通常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的名義出現,但實際上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不是消費者。
這是因為,創新作為創造性的破壞,意味著用新產品代替老產品,新產業代替老產業,新企業代替老企業,一定會動既得利益者——現有企業、現有行業的乳酪。
監管部門打著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借口,但這個借口是不成立的,因為它忽略了市場的聲譽機制。它假定市場上每個人都在試圖騙人,其實企業家明白,商業上的成功要靠好的聲譽。
2、反壟斷法
《反壟斷法》其實應該叫《反競爭法》,因為反壟斷法所反的那些行為正是市場中企業的競爭手段,尤其是通過創新來競爭的措施。
傳統經濟學把壟斷和競爭的定義完全搞錯了。經濟學教科書中講的最理想的競爭是 「完全競爭」!所謂的完全競爭,就是眾多廠家以相同的技術、相同的成本生產完全相同的產品,收取相同的價格。
正如哈耶克指出的,這實際上是沒有競爭。這樣的完全競爭和創新是不相容的,只要有創新,競爭一定是「不完全的」,一定會導致所謂的「壟斷」,因為創新就是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情。
市場份額其實是對創新成敗的最好檢驗,越成功的創新,吸引的客戶越多。但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定義,客戶多了、市場份額大了,就限制了競爭。所以不難理解,歷史上受反壟斷法折磨最多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
中國人幾乎都在用微信,騰訊獨此一家,但是它仍然得不斷創新,因為總有人虎視眈眈。可以設想,如果馬化騰高枕無憂,認為自己享有壟斷地位,可以剝削消費者了,我想用不了一兩年他的公司就會徹底完蛋。
反對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優勢地位,其實就是反創新,因為所有創新,按流行的經濟學定義,都會形成壟斷,而且越大的創新,越有商業價值的創新,壟斷程度越高。如果你做了一個小的創新,也起不了大作用,但顛覆性的創新,就會形成所謂的壟斷。
3、產業政策
我曾經講過,由於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註定會失敗。凡是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行業,不搞砸是不會罷手的。這里講一下產業政策如何扭曲企業家精神、阻礙創新。
首先,產業政策一定會導致尋租行為。有產業政策就有市場准入、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區別對待,誰能得到支持,誰不能得到支持,完全由政府官員說了算,這就帶來壟斷租金,實際上也是政策性的套利機會。最擅長尋租的人就會與政府搞關系,拿到優惠的人通常是尋租高手,而不是創新能手。
其次,產業政策使套利比創新更有利可圖。創新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投入,要熬很長的時間,套利則容易得多。比如說政府補貼新能源汽車,想辦法弄到牌照就可以拿到補貼,有些企業不生產汽車仍然得到每輛車20萬的補貼。有這么好的套利機會,為什麼要創新呢?
再次,產業政策會誤導企業家的投資選擇。本來在市場中,企業家投資什麼,或者創新於哪方面,要看市場前景,產品是不是有利可圖。而有了產業政策的誘惑,企業家投資什麼不是看其市場前景,而是看是否容易得到政府的資助和支持。這就像大學教授申請研究課題經費一樣,不是看什麼題目最有意義,而是看什麼題目好拿錢。
最後,產業政策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得到政府支持的企業處於優勢地位,而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企業處於劣勢,即使後者的產品更有市場前景。前一類企業由於政府補貼可以賣得很便宜,更優秀的企業、更具創新的企業反而競爭不過不具創新力而只會尋租和政府搞關系的企業。
4、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由於激勵機制的扭曲和管理體制的約束,一定是短期行為,不可能有積極性創新。創新是先虧損,熬過很長時間才可能盈利,國有企業領導人不可能有這樣的耐心。
國有企業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民營企業的創新。這有六個原因:
一是為了維持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就要對市場施加准入限制,導致民營企業不能進入一些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壓縮了民營企業的創新空間。
二是國有企業擠佔了民營企業創新需要的資源,特別是信貸資本。時至今日,大部分的銀行貸款仍然是流向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融資很難,而且融資成本很高。
三是國有企業的低效率給民營企業提供了套利空間。如果一個地方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套利很容易,就不會有動力創新了。
四是當國有企業作為客戶存在的時候,民營企業作為供應商,產品是否賣得出去與其創新能力、產品質量關系不是很大,這些民營企業更可能靠找關系賣東西而不是靠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優勢來賣東西,這本身就使得民營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降低。
五是當國有企業作為上游供應商時,像電信行業、公用事業部門,它們的法定壟斷地位會阻礙下游企業的創新能力。
六是國有企業的存在降低了整體經濟的自由競爭程度,也導致民營企業創新的動力不足。
5、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貨幣政策也會阻礙企業家創新。
根據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經濟的發展一定是新產品、新技術、新企業淘汰老產品、老技術、老企業的過程,創新周期決定了商業周期。用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一定會延緩和阻礙這個淘汰過程,從而有害於創新和經濟的長期增長。
有研究顯示,許多創新活動在衰退的低谷開始。原因是,當市場已經飽和的時候,企業無法從舊有和已經成熟的產品中獲利,便只能求助於通過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或推出新產品。
當企業因為產品銷售不好出現困難的時候,如果政府用信貸政策救企業,就會使得套利比創新更有利可圖,從而阻礙創新。
三、創新說到底就是自由
其實創新說到底就是自由——有胡思亂想,那就會有創新,你不會為了你的想法去冒險的時候,創新是不可能的。
中國人最具創造力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和宋代,這不是偶然的。這兩個時代也是中國人最自由的時代。
公元1500年之前,西方不亮,東方昏暗。公元1500年之後,西方一些國家經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我們卻原地踏步,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我必須強調,自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心靈不自由的時候,行動不可能自由;當言論不自由的時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創造。
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今天,飯前便後洗手已成習慣。但是,1847年,匈牙利內科醫生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提出醫生和護士在接觸產婦前需要洗手的時候,他冒犯了同行,並因此丟掉了工作,在一個精神病院死去,終年47歲。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的觀點基於他對產褥熱的觀察,當時他所在的醫院有兩個產房,一個服務於富人,由專業醫生和護士精心照料,這些醫生不斷在接生和解剖屍體之間轉換工作;另一個服務於窮人,由接生婆負責。
他發現,富人得產褥熱的比例是窮人的三倍。他認為,原因是醫生不洗手。但他的看法與當時流行的醫學理論相矛盾,他也不能對自己的發現給出科學證明。
人類的衛生習慣是怎麼改變的?這與印刷機的發明有關。 1440年代,德國企業家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機。印刷機使得書籍和閱讀普及開來,許多人突然發現,他們原來是「遠視眼」,由此對眼鏡的需求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印刷機發明一百年後,歐洲出現了數千家眼鏡製造商,並由此掀起一場光學技術的革命。
1590年,荷蘭眼鏡製造商JANSSEN父子把幾個鏡片累在一起放一個圓筒里,發現透過玻璃所觀察的物件被放大,由此發明了顯微鏡。英國科學家Robert Hook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引起了科學和醫學一場革命。
但最初的顯微鏡解析度並不高,直到1870年代,德國鏡片製造商Carl Zeiss生產出了新的顯微鏡,它是基於精確的數學公式構造的。
正是藉助這種顯微鏡,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等人發現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細菌,證明當年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的觀點是正確的,由此創立了微生物理論和細菌學。正是微生物學和細菌學的創立,逐步改變人類的衛生習慣,並由此導致人類預期壽命的大幅度延長。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初古騰堡的印刷機被禁止使用,或者只被允許印刷教會和行政當局審查過的讀物,那麼,閱讀就不會普及開來,對眼鏡的需求就不會那麼大,顯微鏡和望遠鏡就不會被發明出來,微生物學就不會創立,我們不可能喝上消毒牛奶,人類的預期壽命也不會從30多歲增加到70多歲,更不要幻想探索宇宙空間了。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成就是建立在西方世界過去300年發明創造所積累的技術的基礎上,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每一項重要技術和產品,都是別人發明的,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我們只是套利者,不是創新者,我們只是在別人建造的大廈上搭建了一個小閣樓,我們沒有狂妄自大的理由!
牛頓花了30年的時間發現了萬有引力,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搞明白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宣稱自己用三個月的時間走過了牛頓30年的道路,你們一定覺得可笑。如果我再反過來嘲笑牛頓,那隻能說明我太無知!
我們常說中國用世界7%的可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我們需要問一問:中國何以做到這一點?簡單地說,就是大量使用化肥。中國人食物中大約一半的氮來自無機化肥。如果不使用化肥,一半的中國人會餓死。
氮肥的生產技術是那來的呢?是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弗里茨·哈伯和BASF公司的工程師卡爾·博什發明的,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後,中國與美國做的第一單生意,就是訂購13套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合成氨尿素生產設備,其中8套來自美國的 KELLOGG公司。
我想用一下泰勒•考恩教授說的比喻:我們制度改革為什麼這么快?我們採集了大量的「低垂的果實」,但這個果實是會採摘殆盡的,所以未來還是要依賴於我們自己去栽樹,讓世界其他人也能採摘我們種的樹。
再過五十年、一百年重寫世界發明創新史,中國能否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能否持續提升中國人享有的自由。因為,只有自由,才能使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中國變成一個創新型國家。

❸ 為什麼中國兩千多年沒有文明歷史的進步

所有人類的歷史,其實質都應該是思想史。這雖然曾經是義大利哲學家克羅奇的一句名言,但現在看來,它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共識。盡管如此,兩千多年來中國產生了不少歷史作家,卻從來都沒有產生過一個真正像樣的歷史思想家。不說其他,迄今為止,中國連一本像樣的《中國思想史》的著作都找不到。中國人沒有思想,首先即沒有歷史思想。正是因此,中國的歷史寫作,全都是歷史現象的描述,而且全都是政治、軍事現象,更是帝王將相個人奮斗經歷的描述,根本就沒有人思考一下,關於中國歷史的思想應該如何?所以,中國全部現存的《歷史》,盡管文字是世界上最多的,卻全都只有現象的記錄,根本就沒有思想的探索。思想是發現、發明和創造之母,沒有思想的探索,就必然不會有任何歷史發現、發明和創造的可能,所以,中國人的《歷史》永遠都只能在「超穩定結構」的、「停滯發展」的自我永恆「惡性循環」的過程之中重重復復「抄現飯」地低級地再現,而根本就不可能會有任何真正人類文明形態的認知的「進步」。沒有認知的進步,自然就更不會有真正社會實踐的進步,所以中國人的歷史,永遠都不可能會有「進步」,換言之,即永遠「停滯」。

❹ 500年至2000年中國發明了些什麼

2000年至500年內共有東漢、三國、東西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後就有了五代十國、版然後就出現了遼 宋權 西夏,隨著遼國與宋朝的滅亡,中原南方出現了宋氏後裔創建的南宋,還有北方女真族創建的金朝,然後就有了元朝,然後就是剛好在五百年的明朝。
那時候是中國的文化、經濟、政治、發明等騰飛的年代,後來的到了晚明時期,因為封建的思想阻礙了發明的進步!
我只是簡單說一下那時候出現了的遺產:
東漢的紙、三國時期就有了拋石機、元代活印刷技術、唐代的火箭、宋代的紙幣、還有算盤、玉器、、三國時期發明了運用炸葯,明代是一個中國軍事時期的騰飛年代,在明代戰車代替了戰馬,七國時代是以馬制馬,在明代改成以車制馬,並且明代的火器代替了弓箭,同樣在明代也是文化 農業 製造業的騰飛年代,文化方面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本朝綱目等。並且這寫朝代的人民懂得如何改進發明的技術。

❺ 2000年前發明在中國的東西是什麼

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❻ 中國兩千年的科技發展為什麼沒有歐美國家幾百年的發展快和有成就

來源於統治階級的觀念
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發明和發現後說,「可以毫不費力地證明,中國的這些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15世紀之前更是如此」。但他感到奇怪的是,中國在科學理論方面的成就卻少之又少,甚至沒有發現邏輯學上的三段論。現在,這一令人費解的問題被人們稱為「李約瑟之謎」。
要破解「李約瑟之謎」,首先要探討技術發明和創新的原理。
根據「經濟人行為原理」,利益追求是人類行為的永恆動機,發明創造活動也是如此,只有那些預期收益顯然高於預期成本的發明項目,才會有人花費時間和精力去進行研製。人類發明計時鍾的過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原理。15世紀時,為確定遠洋航行中輪船在海洋中的位置需要測算經度,而測算經度需要精確的計時鍾。為發明計時鍾,西班牙、荷蘭、英國都宣布給予巨額懸賞。但直到18世紀,英國的哈里森幾乎耗費了半生精力才完成計時鍾的研製,獲得了這筆賞金。現在看來,即使哈里森未研製成功而突然患病死亡,計時鍾也會被其他人發明出來,因為高額賞金是刺激人們進行研製的基本動力。如果沒有賞金,發明人因成果被人仿製,所獲收益就會大大低於他所付出的代價,所以就不會去進行這種研製。仿製別人的發明成果具有一種「白搭車」的利益。受「白搭車」利益的刺激,人們都想等待別人發明出來之後直接進行仿製,所以社會只可能出現一些像魯班發明鋸子那樣的幾乎不需要什麼成本的簡單的或偶然性的發明創造。
高額賞金是刺激發明創造的好辦法。但政府懸賞的只能是重大而又緊迫的項目,事事都靠政府懸賞是不現實的,於是對發明創造活動給予經常性刺激的專利制度被人類發明出來了。假如沒有賞金和專利制度的保護,許多發明創造項目的預期收益是遠遠低於預期成本的,因而根本不會有人去進行研製。由於古代中國沒有形成保護發明者利益的制度,所以出現的發明創造大都具有簡單和偶然的性質。
不過,西歐一系列技術突破出現時,專利制度還沒有形成,所以技術突破並不是專利制度刺激的結果。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一書中闡明,西歐生產技術的突破來自生產中精細的分工,分工來自生產規模擴大,而生產規模擴大則是人們利用市場興起所造成的盈利機會的結果。下面簡單介紹這一過程。
中世紀前期的西歐,大部分地區還是人口稀少的廣袤的荒野。中心地區人口的自然增長導致邊遠地區的開墾。西歐小范圍內氣候差異大,新區之間以及新老地區之間生產了不同的產品,引起對交換的需求,於是在地區內和地區間首先形成了小范圍的商品交換市場;廣泛的水陸運輸運費低廉,糧食、木材、羊毛、咸魚、酒類等基本產品(低值笨重貨物)也能夠承受遠距離的運輸費用,逐漸形成了輻射范圍廣闊的大市場。市場擴大刺激了製造業的發展。靠近市場地區信息靈通,人們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生產,逐步形成了專業化的生產中心。製造業的專業化刺激了生產中的分工。羊毛織品是當時西歐主要的製造品,其製造過程可以分解為許多細小的工序,精細的分工使人們只需要重復簡單的操作,簡單的操作「將人們天生的發明欲集中在 有限的一些難題上」,促使人們考慮用機械代替手工,用自然力(水力和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發明那些從事簡單操作的機械,研製成本大大降低,而創新收益則因產品具有廣闊的銷路而十分可觀,吸引不少人進行研製,於是西歐出現了一系列技術突破。這樣,輻射范圍廣闊的市場既通過生產中精細的分工間接降低了技術創新的成本,又因大量銷售產品而直接提高了創新收益。沒有市場發展帶來的技術創新收益的提高,是不可能出現生產技術突破的。
長期以來,中國市場一直沒有發展到帶動生產規模擴大的程度,因而並沒有引起精細的分工,製造業還必須進行復雜的手工操作。直接研製和發明那些進行復雜操作的機械裝置難度很大,發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加上沒有利用市場獲利的前景,預期收益顯然大大低於預期成本,所以根本不會有人去從事研製,於是生產技術就陷於停滯狀態。可見,中國生產技術長期未出現突破,根本原因就在於市場長期不發展。
那麼,中國市場為何長期不發展?
不少人把中國商品經濟長期不發展歸咎於小農傳統觀念的影響、儒家保守思想的禁錮以及歷代統治者的重農抑商政策。其實,小農觀念、儒家思想和抑商政策都產生於社會經濟生活,用它們來解釋市場發展的狀況正好顛倒了其中的因果關系。根據「經濟人行為原理」,中國商品市場長期不發展,也應當是人們在特定資源環境下「合理選擇」的結果。
中國文明本部黃河流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等溫線、等降水量線都是東西方向。從現今陝甘交界向東一直走到山東半島大致1500公里范圍內,所經各地的氣溫和降水都相同,所以基本產品相同,沒有交換必要;雖說南北方向氣候差異較大,引起基本產品差異較大,但南北方向沒有天然河道可供通航,陸路運費又太高,南北之間不同的產品無法實現交換。由陸路運輸形成的農產品市場,輻射范圍不超過10公里。農民把產品運到有差異的地區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產品,比自己直接生產它們花費的代價更高,農民的「合理選擇」只能是調整產品結構來滿足需求,於是社會就長期維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在古代中國的自然地理和交通條件下,任何兩地農、林、牧、漁等基本產品(低值笨重貨物)生產成本的差額,都抵償不了兩地之間的運輸費用,所以中國不可能自發形成大規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場。
從經濟上看,能夠承受遠距離運輸費用的商品是有限的。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當然能夠承受遠距離的運費。除黃金、珠寶等貴重物品外,中國古代市場上交易的物品還有瓷器、絲綢、香料、茶葉等本身價值不高但產地有限的特殊物品,但由於運輸費用很高,它們到達最終消費地時都成了普通百姓消費不起的「奢侈品」,所以對市場發展的刺激作用並不大。在中國,也許只有經銷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鹽、鐵這兩種商品才有利可圖,但從春秋戰國時代起國家就逐漸壟斷了鹽鐵的經營,對私自經銷鹽鐵者要進行嚴厲制裁。由於經銷基本產品難以致富,所以商人只能依靠行奸弄巧或者販賣違禁物品發財,結果「奸商」和「私販」幾乎成了中國商人的代名詞。在統治者看來,商人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還抵償不了他們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商業稅收不能補償管理費用),所以直到毛澤東時代,國家仍然採取重農抑商政策。抑商政策當然會對市場發展更為不利。但由於上面已分析的原因,即使沒有抑商政策,中國市場也不可能自發發展起來。
被人看作難以破解的「李約瑟之謎」,即中國人何以缺乏理論創新成果,其謎底也可以歸結為中國經濟生活的狀況。首先,理論創新都建立在對基本原理科學歸納的基礎上。中國在理論創新上沒有多大貢獻,是因為沒有人去進行基本原理的歸納;之所以沒有人去進行歸納,是由於長期停滯於自給自足狀態的經濟生活沒有產生出對科學原理進行理論歸納的「需求」。邏輯上的三段論和探求因果關系四法(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剩餘法)都是如此。中國人也早已使用這些方法進行推理,探求事物的因果關系。之所以沒有人對其進行歸納,是因為這種歸納對當時的中國社會沒有作用——不但終生活動在幾公里范圍內的農民不需要它們,而且統治國家的軍政官僚和文人學者也都不需要它們,所以歸納出來寫成書也沒有人看,寫書人將得不到任何補償,所以沒有人進行歸納就是沒有人去做對人對己都無用的工作。這一歸納工作之所以由英國哲學家穆勒完成,是由於英國經濟生活的發展已經產生出對這些方法進行總結歸納的「需求」,為滿足社會需求而進行的這一歸納工作也能夠使個人獲得實際利益。
但是,沒有歸納不等於說沒有「發現」,斷言「中國人沒有發現三段論」,「中國人沒有發現探求因果關系的方法」,是不符合事實的。
在任何社會中,都有一些人安於現狀,另有不少人積極進取。因此,由歷史上中國缺乏理論成果而得出結論說中國人缺乏創新精神,是不正確的,正象我們不能由清朝皇帝、袁世凱和蔣介石連續實行獨裁統治就斷言中國人喜歡獨裁而不喜歡自由一樣。實際上,精神是一種無法確定的東西,我們可以由社會狀況的任何一個方面總結出一種對應的民族精神,例如,可以由古代中國的輝煌成就得出結論說中國人具有「勤勞」、「智慧」等民族精神,也可以由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停滯得出結論說中國人「缺乏」創新精神等。民族精神只在宣傳教育方面具有意義,而對科學研究沒有任何作用。
中國歷史上理論創新成果很少,並不是由於中國人缺乏創新精神,而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生活沒有為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創造出獲利的空間。這就是「李約瑟之謎」解答。

❼ 中國從1901年至2000年有哪些發明

中國從1901年至到2000年,有哪些發明太多了,科技發明數不勝數。

❽ 中國真的有2000年的歷史嗎

2000年的歷史是肯定有的
公元前841年就已經有明確的記載了
不過如果是按照"四個最古老的文明國家"的定義的話,那麼,我們中國,不要說四大,連前十大恐怕都排不上,它的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不過三千多年的時間,而其他幾大文明早於此之前已經分別存在了兩千到一千年,中東兩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尼羅河流域文明也開始於公元前3500年左右,希臘愛琴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這只是就大的區域來說,在各大文明區域周邊,還有更多次要文明如赫梯文明,亞述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猶太文明等(這些古代文明正是今天西亞很多國家的前身,這些古代閃米特人和波斯人也正是今日猶太人,阿拉伯人,伊朗人等的祖先)。要按照前面"四大古國"的定義的話,也只能是在這些文明和國家裡去排,那裡輪得到中國呢。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從上面列舉的文明開始時間來看,排在前面的"四大文明"分別應該是中東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印度文明。並沒有中國的位置。何以在中國官方的宣傳中,希臘的位置消失了,反而變成了晚於其後1000年的中國?

這並不是什麼無意的錯誤,實際上,這只是長期以來在官方操縱的反西方政治背景下,有系統有計劃地貶低西方文明的各種宣傳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已。因為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中國官方出於意識形態原因,不樂於見到任何錶現了西方文明優越性的信息出現,對西方文明的任何方面都要盡可能貶低,再加上掌權的"民族主義者"對西方文明那種極度仇視和嫉妒的心態,所以搞了這樣一個偷梁換柱的小手腳。

讀者可能會問:中國官方宣傳的不是"五千年文明"嗎?何以實際上只有3500年?

那麼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些考古學和歷史學上的基本常識和概念,而中國的某些"歷史學家"長期以來正是靠著混淆這些基本常識和概念來誤導愚弄民眾。這就是關於"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的問題,以及構成"文明"的幾個基本特徵。

考古學歷史學上所說的"文化"和"文明"這兩個概念是有嚴格區別的(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把它們混用)。簡單說來:"文化(culture)"是一個屬於石器時代范疇的概念,用於專指石器時代特別是新石器時代包括金石並用時代的原始部落人類遺跡,而"文明(civilization)"是屬於青銅時代范疇的概念,專指人類進入青銅時代以後的國家階段。

其實,從"文化(culture)"和"文明(civilization)"這兩個英文單詞的詞源上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兩者的區別。"文化(culture)"這個單詞的詞根"cult-"的原始意義是"耕作",這很清楚地表明了"文化"這個概念的本義是屬於與"農耕"相聯系的原始部落時代的范疇的;而"文明(civilization)"這個單詞的詞根"civ-"的原始意義是"市民",這也同樣清晰的表明了"文明"這個概念的本義是屬於與伴隨著"市民"的出現而同時產生的"城市"及工商業相聯系的青銅時代的范疇的。(城市city這個單詞就是從詞根"civ-"的變體"cit-"演繹而來的。)

而"文明(civilization)"的幾個主要特徵:文字,金屬冶煉術,城市國家(城邦),宗教禮儀,等等(雅斯貝爾的定義),正是與工商業的出現密切相關的。要判定一個文明是否開始了,什麼時候開始的,正是按照上述幾個標准來核定的,而且是按照考古發現來核定的,而不是用什麼神話傳說,民間故事,野史雜書,或者是像什麼《史記》之類的晚於考古年代兩千年之後的所謂"歷史紀錄"來判定的。這是一個考古學歷史學常識。

可能有人會問我這樣一種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用外國人的標准來判定我們自己的歷史,我們不能用自己的標准來判定嗎?完全可以,但是,"文明"和"文化"這些概念本來就是西方傳來的,不僅如此,整個考古學,歷史學的方法體系,都是從西方輸入的觀念,如果要用我們自己的標准,那麼我們就不能再用西方的概念來宣揚什麼"我們有五千年『文明'歷史",而應該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有五千年神話傳說的歷史"。

但是按照這樣的標准,我們倒是有"五千年歷史"了,而其他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國家地區及中東地區,他們就不僅是"五千年歷史"了,起碼都是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了。這樣我們還是占不到什麼便宜。

而中國的"歷史學家"長期以來正是靠著混淆"文化"和"文明"的標准來誤導愚弄民眾。比如說把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原始部落文化(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等)偷換冒充成是所謂"文明"時代,這樣中國的歷史一下子就提前了一兩千年,甚至兩三千年。而在介紹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時候,又用另一種標准,從人家文明開始的正式起點(文字,金屬冶煉術,城市國家出現)嚴格算起,這樣無形中就縮少了中國與那些最古老文明國家間的距離,甚至給人一種錯覺,似乎中國比這些實際上比中國文明歷史早得多的國家和地區反倒還要早些,而實際上,如果按照中國衡量自己的那種標准,很多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地中海周邊國家地區以及中東地區,起碼都是一萬年以上的歷史了。就是諸如此類的小伎倆小把戲。

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地從頭審視一下中國及世界的歷史。

首先從中國文明的歷史開始說起。先開門見山地闡明這個基本事實:中國最早的文明——商文明,開始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年,地點在今河南安陽一帶。考古依據:中國地區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成熟的青銅冶煉術,及出土的冶煉的青銅器;國家形態已出現。

要說明的是:這可不是我的發明,隨便找一本國際學術界的世界史著作或者教科書,上面講述中國文明都是從商王朝為起點開始的。

當然,中國自己的歷史教科書是從所謂的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開始算起的。但是國際學術界是不承認這個子虛無有的"夏王朝"的,因為沒有任何考古依據:既沒有文字出現,也沒有冶煉的青銅器發現,更沒有表明國家形態存在的任何依據,以及城市遺跡,等等。

而中國的這些江湖騙子一樣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雖然把整個中國地區都翻遍了也沒找出什麼能證明所謂的"夏王朝"存在過的證據,但還是要厚著臉皮硬把這個幻想中的"夏王朝"塞到教科書和宣傳資料中去販賣給世人,又硬著頭皮把在二里頭等地發現的一些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包裝一番冒充成是"夏王朝"的所謂"都城"遺跡拿出來蒙騙外行人。

我們來看看中國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找到了些什麼?有一次我聽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演講,主講的"考古學者"給我們展示了他們宣稱是所謂的"夏王朝"的"都城遺跡"復原圖,我仔細一看,原來就是幾個爛草棚子,一個標準的原始村落,他們把這個叫做"偉大的""夏王朝"的"都城"?還有什麼呢,考古現場的幾個爛泥堆,那是什麼——夯土遺跡,夯土是什麼,就是把泥巴堆在一起壓緊做牆基,原始部落用來建造窩棚的最原始技術,俗稱"干打壘"。他們把這個叫做"偉大的""夏王朝"的"都城"?還有就是一些銅渣子,大量的石器,骨器!這問題不是很清楚了嗎?只不過是新石器時代的氏族部落遺跡。所謂的"夏王朝都城"純屬胡扯!

要是這算是"都城遺跡",那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都城遺跡"就太多了,瑞士汪金的湖居文化(早於公元前5000年),人們用五萬根木樁作地基建在湖上的大型村寨,那就比"偉大的""夏王朝"的"都城遺跡"大到不知那裡去了。看來西方人臉皮還是太薄了。

還有一些考古學家聲稱在中國其他地方發現了一些銅器,更是誤導,那是什麼?金石並用時代的用天然銅打造而成的銅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出現的產物,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中多的是,以此為標準的話,那我前面所提到的那幾個古文明地區的歷史更要往前提前一兩千年。

而其他那些古文明地區都發現有標志文明起點的大量完整的城市遺跡,而且都是磚石結構,埃及就不用說了,希臘,西亞,印度河,特別是希臘米諾斯文明遺跡的克諾索斯王宮(公元前2000年),其華麗,在各早期文明中是首屈一指的,我們中國直到四千年之後的現存很多近代宮殿建築都無法相比。這一點無須多說,實地參觀一下就知道了。

還有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哈拉巴文明(公元前2500年),在摩亨佐與哈拉巴等地發現了許多完整的城市遺跡,磚石結構,構造復雜。據考證當時城市人口已達到三四萬人。

還有埃及的南城遺跡等(公元前3500年,涅伽達文明時期)。某些書上錯誤地說埃及沒有城市,瑪雅文明印加文明沒有文字,實際上都有。比如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早就說過他這本書在細節上是錯誤百出的)

說老實話,所謂"商王朝"的殷墟遺跡其實也不過就是一些夯土遺跡而已,只不過規模稍大一點,根本還不是城市遺跡。要不是發現了甲骨文,冶煉青銅器,國際上也是根本不會承認商文明的。畢竟跟其他國家地區比起來,證據太少了。

中國有些人為此找了一種借口:說中國文明的早期建築都是磚木結構的,所以不容易保存下來,而其他國家地區特別是西方主要用石材建築,所以保存下來多一些,甚至還厚著臉皮反吹一把:中國的磚木建築比其他文明的石材建築技術程度更高。其實恰恰相反,我上面提到的幾大文明地區,其發掘出來的早期文明遺跡實際上都是大量使用燒制的磚塊建築的,最典型的就是那個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遺跡,以及兩河流域最早的的烏爾,巴比倫,蘇薩等城市遺跡,埃及的南城遺跡,希臘的米諾斯文明遺跡,等等,實際上西方建築的典型代表--古羅馬的建築,也不是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都是用石材建築的,也大量採用磚塊,混凝土等建築,如現今在法國西班牙等地都還保存著的高架水渠等,這些都很好地保存著。

而中國早期文明遺跡恰恰不是用磚建築,而是夯土加木材建造,當然不容易保存,但那正是因為其技術水平低下的原因。中東,西方等地用磚石建築比中國用泥土木材建築所需要的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要高得多,造價也要昂貴得多,也更堅固,當然便於保存。(希臘邁錫尼文明時期的城市遺跡,其巨石建造的城牆,厚達二十米。)

所以找不到所謂"夏王朝"的遺跡是毫不奇怪的,因為根本就不存在過,只有一些石器時代原始村落的遺跡。

而找不到更關鍵的兩個證據——文字的出現,和金屬冶煉術的出現,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❾ 2000以後中國有哪些重大發明發明人時間

袁隆平水稻 激光照排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一國兩制 侯氏制鹼法 青蒿素 請自行網路時間和發明人,拿來主義要不得,尤其你沒給懸賞金

閱讀全文

與中國2000年來沒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