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器是誰發明的
人類最早的工具和武器是同一類物品!
作為最早期的人類,主要以漁獵為主。棍棒、石塊就是最早的武器,也是最早的工具!
Ⅱ 兵器的發展
《百年兵器•百年戰爭》集合了百年來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歷次重要戰爭以及百年來(戰爭中)所出現和使用的主要兵器,全部由珍貴歷史紀錄片組合而成,絕大多數 是首次在國內公開出現。編者以科學扎實的研究功底以及詳盡生動的闡述,嘗試著從科技、歷史、現實及發展的角度,對戰爭、兵器進行了全面回顧和全景式的展 現。
機槍大炮飛機戰艦導彈衛星核武器 百年兵器全面再現兵器威力與神秘
陸戰海戰空戰電子戰網路戰信息戰 百年戰爭淋漓演繹戰爭血腥與殘酷
百年兵器大全(32片)
第一集:槍械 兵器家族中最大的一個家族,威力"射穿百孔,聲動九天"!
第二集:火炮 現代戰爭中最主要的武器。火葯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火葯的發明促進了火炮的發展。
第三集:地雷 地雷是戰場上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是"坦克的天敵",地雷是一種造價低廉、殺傷力強和戰術效果顯著的常規武器,
第四集:坦克 "鋼鐵怪物"的產生,成為陸戰之王,並揚名於世。坦克攻擊力高,防禦力低,移動力低,發射速度快。
第五集:外軍坦克 "陸佔新主角"向您一一介紿,英、德、意、韓、日、等國家的現代坦克型號。
第六集:中國坦克 1959年,中國擁有了自己生產製造的坦克,使得中國的坦克史由傳奇變為神奇……從"功勛坦克"與"人民英雄坦克"等"坦克元老",到國產59式、62式、63式以及國產80式主戰坦克,逐一展示中國強勁的新型裝甲系列。
第七集:外軍裝甲車 僅次於坦克的戰車,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而發展。自古: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第八集:中國裝甲車 本片將從第一輛國產軍車的誕生開始,逐一推介火箭裝彈車、火箭佈雷掃雷車、重型舟橋車、防化偵察洗消車等用於作戰的特種車輛以及其它用途的軍車系列;詳細 公開展示81式裝甲指揮車、01型履帶式裝甲補給車、輪式裝甲車、坦克架橋車、裝甲輸送搶修車以及反坦克導彈發射車等裝甲戰車,剖析它們各自的戰術技術性 能與特點,全貌顯現中國裝甲戰車的威武形象
第九集:水面艦艇 快艦、護衛艦 驅逐艦 巡洋艦 戰列艦 兩棲戰艦艇以及航空母艦。向您展示'水上兵器家族"。
第十集:潛艇 潛艇是人類仿生學在海戰兵器研製中的傑出創作,而"遨遊大海"則是對潛艇巡航的最恰當的比喻。自它問世之日起,便成為令海戰對手驚心動魄的"隱形殺手",成為大中型水面艦只的天然剋星。
第十一集:航空母艦 海上霸王航空母艦有"大海上的飛鳥"之稱,航母戰斗群,其海威力無窮。
第十二集:二戰時期的日美艦船 通過"中途島嶼戰役"和"萊特灣戰役",展示日、雙方海的艦船和戰法。
第十三集:美國艦船 向您介紿美國的護衛艦 驅逐艦 巡洋艦 戰列艦 兩棲戰艦艇以及航空母艦等。
第十四集:俄美等國艦船 向您介紿俄美的護衛艦 驅逐艦 巡洋艦 戰列艦 兩棲戰艦艇以及航空母艦等。
第十五集:中國艦船 中國海軍從昨天的白馬廟到現在走向世界,從當年的小木船到當今的威武艦隊,開辟了一條舉世震驚的新航線。從先鋒號、長江號及海上"四大金鋼"、"濟南艦"等戰斗序列到人民海軍新型導彈驅逐艦"哈爾濱艦"及其姊妹艦"青島艦",顯示了現代中國海軍強大的海上打擊威力。
第十六集:高技術海戰武器 有"海上影子"之稱。導彈,雷達,隱形技術,電子技術等新技術也應用於現代海上軍事設備.
第十七集:軍用飛機 飛機在軍事領域里是打開制空權的鑰匙。向您介紿飛機的起源和各種軍事飛機的特點和威力.
第十八集::美國軍用飛機 向您介紹飛機強國美國的F11戰斗機為主的系列軍用飛機。全面展示美國航空及武器供應系統中最先進的技術,遍覽三個主要空軍司令部,熟悉各種飛機的性能,觀看夢幻般的飛行表演,讓你全面了解當今的美國空軍
第十九集:俄羅斯軍用飛機 從前蘇聯軍用(噴式)飛機到現代全新一代攻擊型軍用飛機同時與西方飛機的對比,介紹了各個時期的戰爭機特點和空軍實力.
第二十集:各國軍用飛機 二戰時期著名的空戰--不列顛之戰,揭開了戰爭歷史的新篇章,軍用飛機成為空戰的致勝武器。 目前世界的軍用飛機,五花八門,它們是爭奪制空權的主要角色。本片解說各國飛機的命名和代號,是您全面了解軍用飛機的知識寶庫。
第二十一集:各國武裝直升飛機 軍用武裝直升飛機以西歐國傢具有領先地位,美英法意國的"眼鏡蛇、小羚羊、小黑豹"等一一向您介紹。
第二十二集:中國航空兵器 回顧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沿革,解述中國各種飛機的試驗定型,讓您充分了解我國航空兵器的必要知識。向您介紹中國空軍的飛天之夢,和人民空軍的光輝歷程。
第二十三集:中國軍用飛機 是航空兵的主要裝配之一。系統向您介紿:殲機機、轟炸機、殲機轟炸機、偵察機、運輸機、空中加油機、戰斗機、直升機等,揭開中國新型戰機的神秘面紗,真正體現中國空軍的強大威力。
第二十四集:空中爭奪 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近四分之三世紀的空中爭奪戰,是一部鮮活的軍用飛機發展史。從二戰時期的低空低速的慢鏡頭 "空中芭蕾"、到現代高科技空戰及科學幻想小說般的未來空戰。向您一一介紹各國空軍力量,從"海盜船"、"B-1B"" B-52"" 鷂""隱身飛機"等,各國之間的技術競爭,也表明了戰斗機將繼續發展,末來空戰將是科學幻想小說。
第二十五集:數字化空戰武器 制空者勝,現代的空戰將從原來的有形至無形,電子干擾,數字化等高科技武器裝配將是現代空中戰斗機的主流。
第二十六集:導彈 尾噴火焰的怪物,具強超強的爆炸性,就是導彈,它成為兵器家庭中的新成員。(本片介紹了導彈的首次亮相,導彈發展沿革,各種制導方式及導彈的分類的各個方面的知識,並全面展示了各類導彈的性能特點及執行任務的神威,是您了解導彈的必看選。)
第二十七集:各國導彈 導彈是現代戰爭中以最小的代換取最大的勝利的武器,向你展示各國高科技制導原理及相關導彈。
第二十八集:中國導彈 本片將帶你走進中國的空空導彈研製基地,看清中國近距離格鬥利銳--"霹靂"九型空空導彈;詳細介紹中國第一代導彈"東風一號",地對空導彈"紅旗二號 ";展示中國的地對艦、艦對艦導彈,中國的戰略、戰術導彈的發展全貌;走近梁守盤、黃先祥、唐西生、黃秉華等等一大批火箭專家和火箭官兵,整體認識打破超 級大國核壟斷、核訛詐的中國"天盾"!
第二十九集:雷達和軍用衛星 雷達是戰場上獲得各種信息的"千里眼",軍用衛星有現代戰爭中的"偵察兵"之美稱。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
第三十集:激光和粒子束武器 激光武器是兵囂家族中最令人畏懼的死光;粒子束武器是熱核武器的剋星。(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第三十一集:電子戰和夜視武器 電子戰是現代戰爭中"致命的捉迷藏"游戲,如果你能發現它,你就能消滅它!夜視武器是征服黑暗的紅外光源,是不為內眼所見的神奇之光。(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第三十二集:核武器 核武器是兵囂家族中超極神秘的武囂,堪稱世界超極"炸彈",它足以使整個地球振顫,"小男孩""胖子"在日本上空的爆炸,核武器得到了嚴酷的報償,令世人瞠目結舌。
百年戰爭(34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西洋海戰 地中海角逐 馬恩河戰役 凡爾賽戰役 索姆河戰役 日德蘭大海戰 33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 ,雙方面1400餘艘艦船被擊沉,傷亡人數3000餘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德國閃擊戰 英法對德宣戰 大西洋海戰爆發 邱吉爾倖免遇難 蘇芬戰爭 德軍入侵丹麥挪威 德國入侵荷蘭 敦刻爾克大撤退
德國法西斯戰略進攻 德國閃擊蘇聯(巴巴羅薩計劃 ) 蘇西南方面軍血戰 英美蘇反法西斯聯盟 希特勒重大指揮失誤 德軍功占基輔 莫斯科對空防禦戰 真假總統 英意錫爾特灣海戰 德國實施"戴希曼方案"
日本法西斯戰略進攻 日本實施南進計劃 日本偷襲珍珠港 日本進功菲律賓 日軍攻陷馬丹半島 日本佔領同新加坡 珊瑚島航母大戰瓜島戰役
反法西斯戰場(上) 美首次轟炸日本東京 中途島海戰 英美"火炬行動" 商船巧奪頓河大橋 丹麥人民反納粹 阿拉曼戰役 真假蒙哥馬利 山本五十六斃命
反法西斯戰場(下) "狼群戰術"失敗 朱可夫實施火力反功准備 坦克大會戰 盟軍功戰突尼西亞海峽 英美對德轟炸 營救墨索里尼 日本慘敗瓜島
盟軍的戰略反功(上) 蘇軍發起基輔戰役 德黑蘭會議 刺殺希特勒 "桑樹A"和"桑樹B" 諾曼底登陸 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 戴高樂率軍解放巴黎 日本"神風敢死隊" 美對日本實施"飢餓戰術" 中國遠征軍
盟軍的戰略反功(下) 東普魯士戰役 雅爾塔會議 萊茵河大空降 希特勒發布"尼祿命令" 美用燃燒彈轟炸東京沖繩島戰役"蘇軍進功柏林" 墨索里尼被處決 希特勒自殺
法蘭西戰役 1940年5月,德國納粹希特勒向法國發動起一系列勢不可擋的戰爭攻略,改寫了戰爭史上空戰的新篇章,此戰役是納粹德國成為「可怕的戰爭機器」的第一步,從此,鋒火綿綿,硝煙四起!
不列顛戰役 1940年6月至10月,納粹德國為了打開入侵英國的通道,同英國爭奪制空權,在英國和英吉利海峽上空展開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高科技水平空戰。此戰役納粹德國栽在了英國皇家空軍的手上。
蘇德戰爭 本世紀規模最大的閃擊戰 德軍謀劃17周內完成對蘇聯的佔領
Ⅲ 漢代的兵器是什麼做的,哪國發明的
鋼鐵。 在戰國時代鋼鐵就漸漸取代青銅武器, 鑒於樓上幾位答案不全,我補充下,世界上專最早使用鐵器的事中屬國,而最早發明鐵的是在 「西商」 。 只是那時也沒幾把鐵做的武器全世界也沒幾把。 所以很多人以為是戰國發明的。
補充一句,漢朝以前的工業,中國絕對處於世界頂尖(你可以理解為現在的M國)。基本你能想到的在那時基本就是中國發明的。
Ⅳ 中國發明的武器有哪些
北斗衛星導航(全球只有三個)
殲20,殲31隱形戰斗機(全球只有三個國家有)回
答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BDS)和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是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已認定的供應商。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並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已經初步具備區域導航、定位和授時能力,定位精度10米,測速精度0.2米/秒,授時精度10納秒。
2012年12月27日,北斗系統空間信號介面控制文件正式版1.0正式公布,北斗導航業務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無源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Ⅳ 武器是誰發明的他受到什麼啟發發明
首先你說的是什麼武器,冷武器的出現可就早了,原始社會就有了,啟發當然是為了生存了,用木棍或者石頭可以打獵,慢慢的武器越來越先進。
Ⅵ 古代的武器是怎麼發明的!
太多了,摘自 http://club.campus.sohu.com/r-144731910-82100-0-11-0.html 的部分內容
還有一些資料
http://www.gudai.org/html/gudaibingqi/
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6/0815/article_1217.htm
http://hi..com/aiwozhh/blog/item/91931d73728ca71d8701b0bd.html
中國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發現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址最多的國家,在大約180萬年前就出現了最早的原始先民。在原始社會時期,生產工具和兵器並不分家,但由於生存競爭,氏族或部落之間常會發生流血的暴力沖突,於是具有殺傷力的生產工具,也被用於人類的戰爭。到後來,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財富,部落聯盟之間的戰爭愈發激烈。以生產為目的的工具已經不能勝任越來越殘酷的戰爭,人們開始研究製造專業格鬥武器和防禦衛體武裝,從此,兵器逐漸與生產工具分離開來,出現了正式兵器。這一變化大約發生於原始社會晚期,約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在舊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產生了眾多的文化遺址。最典型的有距今約180萬年的西侯度遺址。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以粗厚笨重、器類簡單、一器多用為其特點;到了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石器趨於小型化和多樣化,器類增多。舊石器時代有代表性的兵器有石刮刀,石錘,尖嘴石鑿;石箭鏃。古代文獻《易經*系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1)。弧,就是木製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桿(弓和箭桿都是採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一般不能保存至今天),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鏃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製,形狀多樣。新石器時代遺址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的文化遺址有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元前5550~前4900年);其中紅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前後),獨具特色。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能,能琢磨成鋒利並且稜角分明的石質工具;同時也提高了用石質工具加工木器、骨器的技術,為製造兵器准備了工藝方面的條件。當時由生產工具轉化成的兵器主要有:石刀,石箭鏃,石矛,石斧,石錛,石戚,石鉞;石錘,石戈,等等。箭鏃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應用和狩獵活動的普遍存在。弓箭的用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箭鏃,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武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被一枚骨鏃深射進去達2.7厘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鏃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5600年前的遺骨上。至於骨兵,蚌兵,角兵,一般在石兵出土地點都可以發現,但因為容易腐爛,所以完整的很少。主要種類有骨鏃,骨錛,骨刀,骨斧,骨刺兵,貝鏃,貝刮刀,蚌刀,角兵。原始玉兵是中國特有的兵器,深具特色,晶瑩剔透,精美絕倫,是中國兵器中的瑰寶,作用為禮儀器或陪葬品,存世不多。主要品種:玉鉞,玉刀。
夏商時期,服裝、禮儀、語言、生產方式相近的族群逐漸認同,有了諸夏的概念。原來生存於諸夏中間而又外於諸夏的族群,即成為四夷。西周末至春秋,諸夏曾受到四夷嚴重的威脅。 「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2)」。諸夏不可能指望周王來保護,周王本身,正是由於擋不住犬戎而遷都的。這種現實刺激了華夏的民族情緒之高漲,夷夏之辯興起,「尊王攘夷(3)」在神州大地上第一次被提出,春秋五霸出現了。管仲輔佐齊桓公「存亡繼絕,北伐山戎,以開燕路(4)」。齊國登高一呼,實際上代替周王承擔天下共主的實際責任,使諸夏從各自為戰、各個擊破的可怕前景里解救了出來。這些成就的背後策劃人便是管仲。有了霸主挺身而出,一度危亡的民族形勢得以扭轉。因此雖然管仲的道德並不完美,孔子仍要贊賞說:「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5)」。有了管仲,華夏民族從第一次危機中挺了過來,並且不斷壯大。生存在中土的四夷經過五霸及七雄的討伐,逐漸消滅或融入華夏,中土農耕基本經濟區趨於形成。大一統的時代就要到來了.古書上有「杼作甲」、「杼作矛(6)」說法,謂杼注意兵器的製造。,《國語·魯語》也有「杼能禹者也,夏後氏報焉(7)」的說法,認為杼能繼承禹所開創的事業,因此用隆重的「報」祭來祭祀杼,以懷念他的功績。還有學者推測「二里頭文化」中包括夏朝文化,由此推斷當中出土的兵器為夏朝兵器。但缺乏有力的證據。夏朝存在著製作精良的兵器是毫無疑問的,關鍵是目前的研究資料還不能為確定夏朝兵器的存在拿出有力證據,實為一大憾事。但流傳下來的夏代玉兵確是晶瑩剔透,極為精美。《左傳》曰:「國之大事,在祀在戎(8)」。在商代,青銅是用來製作祭祀用的禮容器及事關生死的兵器的。兵器攸關生死,所以其對新興質材的運用,絕對要比祭祀禮容器要更敏感。在中國,最早嘗試用紅銅和銅錫合金者,就是兵器和工具,這是華夏文明進入青銅時代的重要標志。此外,它決定中央共主之興替,以及列國存亡。中國幅員遼闊,青銅兵器的出土資料類別瑣碎而龐雜,在名形,分類與分期上。研究成果粗精不一,各區域特性的探索也繁簡不同,欲建立較客觀的青銅兵器發展史殊非易事。就目前的考古資料顯示,二里頭三期,中國已進入使用青銅兵器階段。到商朝末年中國的青銅兵器至少已經出現了600年了。現在發現最早的鐵兵器是西周時期的玉柄鐵劍。到東漢末年青銅兵器已經完全被鋼鐵兵器所取代。因此,中國青銅兵器最少發展了約1500年。此期間,隨著功能的復雜化以及殺傷力的增強,因時因地各具特色。它們反映了鑄造技術的改進,作戰方法的變遷,主力兵種的取代等等。青銅兵器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二里頭三期商晚期、西周至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到戰國三個階段。青銅兵器的器名,功能與分類一向並不統一。我所採用的分類方法是根據敵我雙方的距離遠近不同而對兵器有不同的設計與要求,區分為長兵:
長兵必須安裝木柄才能完成其功能。戈是最主要器類。戈頭,分為援、內、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來勾啄敵人,是戈的主要殺傷部。長約8寸,寬2寸,體狹長,多數體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銳利的前鋒。內:位於援的後尾,呈棒狀,用來安裝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彎曲的。內上面有穿繩縛柄的孔,稱為"穿"。為了邀兔在揮殺時向後脫,有的在援和內之闊設有突起的"闌"。朗:戈援下刃接近闌的弧曲下延,並沿闌側增升縛繩的穿孔,這部分稱為胡。開始時,胡只是為了增加穿孔而設,齲越長穿孔越多,柄和戈頭縛綁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來越長。兩周時期將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長度一般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戰圃時期,胡的長度又有所增加,成為長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為了便於前砍後勾,多用扁圓形柄,以利於把持。戈柄的長度不一樣,根據實戰需要,步戰用的柄短,車戰用的柄長。片尊:早期的片尊只是為了便於使戈在不用時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個銅制蹲,並不能殺傷敵人。戈也可能用於刺擊,但它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隨著兵器和戰術的發展,戈被逐漸淘汰,後一度成為儀仗兵器。這種形制就是《周禮-考工記》中說稱的「勾兵」。據《考工記》記載,戈的規格是:戈廣寬度 2寸,內長七寸,胡長6寸,援長8寸,重1斤14兩。柄長6尺6寸。但實際上戈的尺寸並不一律。標準的戈,由戈頭、柄、銅尊三部分組成{圖}。中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青銅戈。·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據考古學家測定,其年代距今約五00年。曲內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其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沒有闌,裝上柄以後,容易脫落,商以後被淘汰。直內戈:中國商周時期的一種戈。它開始在援和內之間沒有明顯界限。商以後,為了防止脫落,增添了闌,後來又增設了胡,不容易掉頭。商以後。直內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區出土的2!件直內銅戈中,11件有胡。
戟的命名,來源於安徽舒城九里墩出土的「蔡口戟」。《說文》:「戟,刺兵也(9)。」古人經常將戈,矛或斧系縛在一起使用{也有鑄為一體的},使其兼有鉤、啄、刺、割四種功能,殺傷力強於戈和矛。基本形制是戈、矛聯裝在木柄上。這種新型的兵器就叫做戟。但曾乙侯墓出土的多戈戟,有戈無矛,但自名為「戟」,這應該是戟的另一種形式。戟的木柄很長,約在330公分左右{注}。據《考工記》記載,西周時期的規格是:戳廣寸半,內長4寸半。胡長6寸,援長7寸半,刺長6寸,重1斤4兩,柄長1丈6寸(10)。中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是河北棠城台西商代遺址出土的一艾矛、戈合體銅戳。普遍使用於商、周以至漢、晉各代。南北朝後逐漸被槍代替,變為儀仗兵器,唐代以後被淘汰。整體鑄戟是一種將「矛、戈合鑄為一體的兵器」。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以矛為主體,旁邊生一橫刃,柄裝於矛體的骸部"這種戟殺傷力強,但鉤啄時容易掉頭。另一種則以戈體為主,突出前邊的鋒刺;有的戳把鋒端鑄成反卷的鉤狀。這兩種戟的製造工藝都很復雜,技術要求較高,而且青銅質地易脆,折,使用起來總容易掉頭,是商周時期製造的較原始的戟,後來很快地被戰爭實踐所淘汰。分鑄聯裝戟:戈矛分鑄聯裝的戟。出現於春秋時期,它的戈,矛部分分別鑄造再聯裝在同一木柄上。這種戟直刺有力,橫鉤也不容易脫落,因而殺傷力大大增強。其柄有木製的,也有竹製的。積竹柄戟:以竹、木、漆等復合材料為柄的戟。其構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較租約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蔑與木棒平行地包在木棒外邊,然後用絲線纏緊,再塗上黑漆或紅漆,使其光亮平滑。這種竹木兼用的柄,剛柔相濟。比單純的木柄堅韌而有彈性。1971年湖南長沙。溯城橋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銅戟中有一部分這種積竹柄戟。鉤戟:亦作勾戟、鉤棘。古代兵器。《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淡於勾戳長鑲也」。裴驅集解引如淳曰:「長刃矛也」。亦曰:「鉤 似矛。刃下有鐵,橫方上鉤曲也(11)。」「謝靈運《撰征賦》:「鉤棘末耀,隕前禽於金塘。(12)」三戈戟是一種矛、戈分鑄聯裝戟。戰國時期出現。由三戈一矛安裝在同一柄上,也有二戈一矛戟。它與春秋時期單戈戟的區別除了由單戈變為雙戈、三戈外,戈身更加細雨尖銳,而且只有最上端的戈有內,其它戈無內。溯北隨縣曾候乙墓中曾出土。卜字戟:鋼鐵製成的戟。鐵戟的戟刺尖銳細長,側旁小枝由原來寬肥而有中脊變成象前鋒一樣窄長尖利。"內"已消失,用來縛柄的胡加長,整個戮近似於「卜「字形,故又稱」卜字戟「。這種鐵戟刃鋒尖利,殺傷力強,是步騎兵的主要兵器。繁戟是中國古代儀仗用戟。根據漢代儀注將領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邊。皇帝命親信大臣到外地巡視,或統兵征伐。常常賜以繁戟,「以代斧鉞」。允許他專征、專伐,代表皇帝處決有罪官吏。為了表示隆重。在這艾皇帝新賜的戟上,罩以赤黑綢布制的戟衣,這種有衣的戟就叫做繁截。後來,繁戟成為高級官員表示崇高身份的儀仗物。根據隋制、唐制「三品以上,門皆列戟(13)」。唐以後,文武官員郡以門前列戟為榮。門戟是儀仗之物。用木頭製成,設在門外的戟架上。天子宮殿門、國學、文宣王廟。武成王廟及各州公府門口都設門戟,以示隆重。儀仗閑的戟,造型華麗,多帶戟刀,戲曲舞台上武將手持的「方天畫戟」,就是按照這種戟的樣子設計製造。
在中國。矛又名 銷、鍍,後進化為槍。矛由矛劈、骸、柄、韋尊四部分組成。矛劈,就是矛頭帶刃的部分,中線起脊,有的兩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路呈圓錐形。用來安插矛柄。柄為竹製或木製,長為2丈或2丈4尺。為了防止矛頭脫落,兩旁常有兩個環紐或留出兩個小孔,以便用繩索將矛頭綁牢在矛柄上,或用釘子釘牢。柄端有 [釜] ,用來插地。最初用尖形約石塊或骨角做矛頭,綁在竹木桿上,商周時期,矛頭改用青銅製造,分酋矛和夷矛兩種。戰國以後,改為鐵制。由於槍的出現和興起,矛的作用減弱,晉以後矛逐漸演變為槍。酋矛:中國周代銅矛。史料記載,酋矛柄長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國已出土的春秋、戰國步卒用於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間,最長者達297厘米。夷矛:中國周代銅矛。夷矛柄長2丈4尺(周制),是兵車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長的一種兵器。湖北隨縣曾候乙墓出土的戰國楚矛,柄長7米以上,摺合周尺恰為「丈八長矛」。正是《周禮-考工記》中所稱的「刺兵(14)」。
鉞主要盛行於商後期及西周早期。自命名者極少。「鉞」只是對這種直內弧刃的邊刃器的習慣性稱呼。而鉞,斧,戚三器形制類似,所以古時這三種名稱經常混用。從文獻中看,鉞的使用者及功能都非常特殊。鉞與征伐之權息息相關,具有徵伐權力的軍事首長,可以被賜而持有鉞,文獻中更記載:鉞的持有者最高是王。
大刀的典型形制是刀身長條形,上部厚而有脊,是為刀背,有的刀背上還有齒狀扉;下部為刃,刀刃分為凸凹兩種;刀尖前沖且微向上翹;刀柄如同扁莖劍一樣,由刀背部向後延伸出一段柄舌,便於安裝木或玉制刀柄;刀身上有時還鑄有目雷、饕餮等商文化的代表紋飾。
殳是先秦時代的車戰兵器,功能是用於撞擊,是打擊型兵器,不但用來防身自衛,還是裝備軍隊的重要實戰兵器。一般認為殳是由原始社會中狩獵用的竹木棍棒發展而成。東周時期使用普遍,有的史書上稱作「杵」或「杖」等。後來又稱作「棍」「棒」。商周時代,車戰盛行。早期的殳,是一根八棱形的堅實粗木棒,長度一般為一丈二尺左右。據史籍記載,商代末期戰爭中已大量使用殳。《尚書.武成》中有「血流漂杵(15)」等語,杵,就是商代士兵所使用的殳。史籍中有關殳之名稱的最早記載見於《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16)」周朝把殳列入「車之五兵」,是實戰兵器。帝王或諸侯出巡時,前導勇士也執殳開道,即所謂「旅賁以先驅(17)」。戰國兵書《司馬法》說「執羽從(18) 」,說明殳還同 旆並用,又是軍事指揮的一種標幟。殳的形制與尺寸,據《考工記》載,「殳長尋有四尺」(19)。東漢人鄭玄注曰:「八尺曰尋」(20)。因此,從古代文獻上看,殳的長度「尋有四尺」(21),即為一丈二尺了(約3米)。殳柄為竹木混合製成(考古學術語稱之為「積竹木 」),呈八稜柱形或圓柱形,在柄端安有青銅殳頭,稱為「首」。在柄尾安裝有起保護作用、使柄尾經久耐用不開裂的細長銅帽,稱做銅 (這種銅 還廣泛應用在東周時期的戈、戟、鈹、矛等長柄兵器的末端,作用相同)。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華夏大地烽煙四起。隨著車戰的流行,出現了青銅和鐵制的殳,戰鬥力也大大提高。這一歷史時期,是殳作為典型兵器的輝煌年代。《六韜.軍用篇》有「方首鐵(22) 」的記載,「方首鐵 」就是方形鐵頭的殳。《呂氏春秋.貴卒篇》也有關於中山國的力士穿著鐵甲、手持鐵杖作戰的記載(23)。春秋晚期,楚、蔡等國出現了兼有砸擊和刺殺功能的有刃銅殳,這種殳在3米多長的八棱形積竹柄頂端,裝有一個青銅殳頭,殳頭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 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是一種很有威力的車戰兵器。從出土實物來看,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制,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殳。曾侯乙墓共出土7件銳殳、14件晉殳。銳殳(器上銘文自稱為「殳」)為前端似矛帶刃、後端有刺球的青銅殳;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桿為芯,每個棱面貼寬約1厘米左右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桿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其中3件銳殳刃部較長,頂端有尖鋒,呈三棱矛狀,並在鋒後裝有帶尖刺的銅箍,一側的刃上皆鑄制鳥篆書一行:「曾侯越之用殳。」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惟一一次出土自銘為「殳」的兵器,真正徹底解開了殳的形制之謎。湖南省長沙市戰國楚墓出土的殳首,像一個平頂的圓套筒。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殳首在圓套筒頂端呈三角錐狀,長約10.5厘米,徑2.3~3厘米,深8.9厘米,用以裝長木柄。此種殳應為秦始皇衛隊的儀仗兵器。以上兩種殳都屬於儀仗兵器類的晉殳。對於殳之名稱的由來和殳實戰作用,漢代劉熙的《釋名》解釋說:「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桎於車上使殊離也。(24)」這就是說,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沖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今天考古學上東周墓葬的發掘證據表明,漢代劉熙的記載,是將禮儀用的「晉殳」誤作先秦車戰實用殳了,曾侯乙墓出土的實戰用殳,不但有棱,而且有鋒利無比的刃。從《釋名》對殳的定義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漢代,車戰實用的銳殳已然不傳。所以,殳的定義應為:殳,車戰兵器,分為實戰用「銳殳」和儀仗用「晉殳」兩類。銳殳刃部較長,多為青銅制,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 部厚重,帶有尖刺或飾以浮雕紋飾,可以砸擊。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晉殳(墓中出土的竹簡上稱之為「晉」)則無刃僅有銅套。兩種兵器的桿均為積竹木 ,即以八棱形木桿為芯,每個棱面貼薄竹片,外面密纏絲線、革帶或藤皮,再在表面髹上紅漆或黑漆。桿通長3.29到3.4米,粗2.8至3厘米。
鈹是古代的一種長兵器,起源於短劍的長柄兵器,過去很多出土的鈹兵曾被誤作短劍。我國最早的古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著)這樣解釋鈹的概念——「鈹者,劍刀鐔也(25)」。 鈹的外形極似短劍,鈹之鋒和短劍相同,平脊兩刃,鈹身斷面為六邊形,形制極像短劍,長約30~35厘米,後端為扁形或矩形的莖,用以裝柄,一般在莖的近端處開有圓孔,以便穿釘固定在長柄上。後裝長約3~3.5米的積竹柄或木柄,是一種極其銳利的刺殺兵器。從文獻資料看,鈹可能起源於殷周之際,盛行於戰國秦漢。鈹最早被稱為「夷矛」,春秋戰國時期名稱又演變為鎂、鈹、鈦等,東周時代的宋、吳、秦、趙、燕等國長鈹盛行,應用很廣。這種兵器古書記載頗多,但可惜長期以來一直無完整實物出土。秦俑坑中出土的銅鈹,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銅鈹和矛的區別,除頭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裝柄方法不同:矛是將柄納入矛筒(銎)中,而鈹是鈹莖插入木柄中,外用繩等捆綁。鈹的長柄末端裝有銅鐔,鈹身還配有保護刃部的鞘。西漢時鐵兵器逐漸取代青銅兵器,鈹亦改為鐵制,西漢中期以後逐漸消失。鈹之(即長柄)有積竹、木柄兩類。而鈹也有扁莖銅鈹和銅鈹兩種,銅鈹主要流行於戰國時期的趙、楚等國。扁莖銅鈹主要流行於秦國。
短兵:
短兵不需要安裝木柄就可以使用。劍,《說文》:「劍,人所帶兵也。(26)」 《釋名-釋兵》:「劍,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27)」說明劍的功能是防身的。先秦時期,中國的兵器一般都用青銅鑄造,實戰用的都是銅兵器,特別是劍。數量龐大的出土實物證實,用青銅鑄劍的歷史一直延續到西漢前期,雖然鐵器在西周晚期就已經問世了,但是從秦始皇兵馬俑坑中出土的絕大部分仍然是青銅劍,可以說在這一漫長的歷史時期內,是青銅劍一統天下。根據全國各地出土的實物,歸納分析其長度、外形特點、裝飾圖案、花紋特徵,基本上可分為如下幾個系統。
中原系統
歷史上把黃河中下游地區稱為中原,包括河南、山東和山西、陝西等地區,漢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上述這些地區內出土的大量青銅劍,有著不同於殷商時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所流行的特徵,學術界把這類劍定義為中原古劍。中原古劍始於西周,原始形狀為為直身、扁莖、尖鋒,莖與身之間無劍格,劍柄需要另外安裝。春秋戰國時期,這類劍開始發生變化,劍的結構日趨完美,逐漸形成圓首圓莖、莖上有時有箍(箍是為了便於在柄上纏裹絲繩,握持更舒適有利),莖與身之間有劍格、劍身直而中間起脊、劍身的斷面為扁三角形、劍鋒圓尖的標準是揚。這類劍的另一種式樣則保持了西周時扁莖無格的特徵,劍身前部有的還略微收細,劍脊有時出現二條或三條,劍身斷面為扁平型或菱形,與這類劍一起往往還同時出土很多雕琢精美的玉製品,經研究和復原,全都是劍身和劍鞘上的裝飾,這類用玉制部件作裝飾的劍稱為玉具劍,在漢代十分盛行。玉具劍大部分仍是青銅劍,少數是鐵劍或銅柄鐵劍。
北方系統:北方系統的青銅劍分布地區很廣泛,在今南起河北,北至吉林, 東至朝鮮半島,西至內蒙古和山西北部等地區都有屬於這一類型的出土實物。這一系統的劍內部變化比較多,按照外型特徵的差異比較區分,基本可以分成三大類型,每一大型之內又可分為幾種或幾個支型。
曲柄劍
劍身平直,中脊起棱,曲柄,柄上多數飾幾何紋,柄首作羊、馬等獸首型,獸首下部一般都有環,柄與劍身之間有時一側,有時兩側都有凸出的小尖齒,以此作為劍格。這一型劍的實物很少,根據同時出土的其他青銅器的紋飾、器型推測,其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晚期,這種劍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劍,從以馬、羊等動物頭作裝飾的特點分析,基本可以確定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的物品。
柳葉劍
以其劍身形如柳葉而得名,劍刃平直,中脊起棱,劍身斷面呈扁長菱形,與曲柄劍相同,劍身、首、莖都是一次鑄成。按劍首、莖的特徵,柳葉劍又可分為兩種支型。第一種劍劍身和莖之尖有兩個尖角外撇的小齒,小齒連兩測劍刃處都有缺口,劍莖扁平,有的中間有溝槽,莖首作鳥獸頭、蘑菇、梳齒、三蛇糾結等形,莖上飾鋸齒、圓點方格、動物、獸面、夔龍等花紋。莖上花紋以前兩種為最多,後兩種只出現在極少的劍上。第二種劍劍身和莖之間有較明顯的向兩側凸出的劍格,格呈長方、橢圓、半月、鳥獸首等形,莖首作橢圓、雙環、獸面等形。
曲刃劍
這類劍劍身較寬,劍刃弧曲,莖與身之間沒有劍格,根據外形也可分為兩種:一種近似柳葉劍,莖與身連為一體,一次鑄成;另一種無劍莖,劍脊前長出一段用於安裝木柄,木柄的柄首(即莖首)很寬大,與柄成T字型,柄首頂部挖有凹槽,凹槽內嵌有用石料、赤鐵礦、磁鐵礦、青銅等材料磨製鑄造的,或用泥捏燒制的劍柄段加重器,又稱「枕狀物」或「枕狀器」。這兩種的劍身都有些像拉長的葫蘆,有的在劍身中部向兩側突起尖角,有的全部是曲線。
北方系統
北方系統的青銅劍,無論年代早晚,器型尺寸都比較短小,劍身加劍莖一般在35厘米左右,短的只有25厘米,最長的也沒有超過40厘米,在長度上遠遠落後於其他系統的劍。
巴蜀系統:今天的四川盆地,春秋戰國時存在著巴、蜀兩個奴隸制王國,流行於這一區域內的青銅劍即稱為巴蜀劍。巴蜀劍都是扁莖無格,莖上一般有一至二個穿孔,便於安裝木柄時釘釘之用。柄以兩塊木片夾在劍莖外,用小釘釘合後,外面纏以細繩並髹漆加固。劍身分為兩種,一種較寬,中脊成圓柱形隆起,脊側有的有較寬的血槽,劍身上大都鑄有虎皮、半圓形、三瓣花等花紋和手心、花蒂、人頭、虎、鳥等符號。另一種較窄、厚,表面無花紋、符號,也沒有劍脊和血槽,這種劍有的是雙劍,出土時兩把插在同一個劍鞘內。巴蜀劍的劍柄都很長,有的劍出土時殘存的劍柄就有16.5厘米,據考證最長的可達劍身長的二分之一,根據《漢書》等史籍的記載,這種長柄劍不僅可以手握刺擊,必要時還可以投擲殺敵。
西南夷系統
「西南夷」其名,取自《史記-西南夷列傳》。戰國至西漢中期,在今雲南滇池地區和洱海地區是西南少數民族夜郎、且蘭、滇、雋、昆明、邛都等民族的聚居地,漢帝國的統治者將其統稱為西南夷。西南夷劍根據外差異最顯著的特徵可分為三大類。
沒有劍格的劍、一字型劍格的劍和劍身與劍莖之間有三叉型脊棱的劍。這三個支型的劍,劍莖與劍身都是一體鑄成的,莖大部分為圓柱形,少數是扁莖,劍莖的造型千變萬化,有的直接用動物和人的形象組成,在劍莖和和身上一般都雕刻有虎、豹、猴、蛇、蛙、花草、人獸相搏等典型的滇池地區青銅文化圖案花紋。西南夷劍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銅柄鐵劍,尺寸一般比銅劍長,劍首與中原古劍接近,在銅劍莖與鐵劍身之間還有一段銅劍身,這段銅劍身有的做成尖齒狀劍格,有的在兩側鑄有乳釘和小圈,表面鑄有花紋,其作用很可能是為了加固鐵劍身與銅劍柄的銜接,所以長度有時超過了劍莖。
吳、越、楚銅劍
吳,越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制劍諸侯國,史籍記載兩國曾大量生產過「扁之諸劍」和「步光之劍(28)」,這兩種劍都因精良絕倫而聞名於世。越滅吳後,又為楚所滅,但是其鑄劍的技術代代相傳,影響十分廣大。七十年代在浙江長興、雉城、李家巷、吳山一帶出土的吳越楚銅劍,雖然在地下埋藏了二千餘年,但依然光澤如新鋒利無比,完全如史籍中所說的「鋒銳鍔利,以刺刺入,以擊則斷」。吳、越、楚銅劍按其外型可以分為三大類型。
第一種劍在劍身、劍莖和劍格上都鑄有花紋,劍格成方形或雙耳形,有的接近於中原劍格,劍身有兩種,一種從上至下直線收細,一種中部較寬,上部略窄。劍身中間有的起脊,有的脊變成了方棱,這一型劍與西南夷劍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二種劍外型與中原劍完全相同,但劍格裝飾比較華麗,劍脊的兩側有血槽,或者是雙脊;第三種劍具有西南夷劍的一字型劍格,這類劍外表樸素無任何裝飾。
刀為邊刃器,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劃、刮,或割獸皮之用。殷商的銅刀就脫胎於原始的石刀,並出現了大型的戰刀。周代所用的環首長刀,不僅漢代亦用,而且傳至日本、朝鮮。漢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復佩劍,可見刀的使用源遠流長。《說文》:「刀,兵
Ⅶ 近百年來的兵器上有哪些重大發明
世界百年兵器史的十大發明 2007-06-19 08:25:26 大中小 標簽:軍事 兵器 發明 武器 裝備 核武器 激光 導彈 航母 20世紀,是充滿戰火硝煙的世紀。20世紀,是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世紀。 戰爭的需求,科技的帶動,使武器裝備不斷出現巨大的飛躍,新發明、新品種競相問世,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種種新兵器的出現往往對軍隊編成、戰爭樣式、戰略戰術產生重大的影響。 所以,回眸百年兵器發明,盡管這些回眸是掛一漏萬地概略掃瞄,但也不能不令人驚嘆百年兵器的劇變,驚嘆科學技術的無比神奇,驚嘆人類的無窮智慧和巨大創造力。如果人類都把心思、智慧、創造力和巨大的財力、物力用於和平發展該是多麼好啊!可惜這只是一種良好願望。現實嚴峻地表明,戰爭的陰雲仍遠未散去,軍事科研和武器裝備仍在加速發展。因此,居安思危,強化國防意識、科技意識、創新意識,發展國防科研,改善武器裝備,加速國防現代化建設,努力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仍是新世紀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使命。 1、戰鷹展翅飛 1903年12月17日,美國的萊特兄弟駕駛著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離地升空,標志著人類從此開始了航空新時代。 1911年義大利與土耳其的戰爭中,飛機第一次被用於空中偵察。從此人類開始進入空中戰場。 1915年發明的機槍槍彈能從高速旋轉的螺旋槳葉中射擊的裝置,宣告了真正意義上的戰斗機問世。此後,伴隨戰場需求和航空技術的進步,軍用飛機發展迅猛。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偵察機、運輸機、預警機、加油機、電子干擾飛機、無人機……品種繁多。飛機造型、結構、動力、火力、機上設備,日新月異,變化驚人。 軍用飛機的發明與發展,導致了一個新的軍種———空軍的誕生與發展。依靠空軍奪取制空權,進而開辟走向勝利之路,成為許多國家應用的軍事理論和作戰思想。空戰、空襲作戰、空降作戰、防空襲作戰、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樣式應運而生。海灣戰爭42天,38天是空襲與反空襲作戰,而世紀末的科索沃戰爭, 78天全部是空襲與反空襲作戰。 2、鐵馬顯虎威 坦克是20世紀初葉最重大的兵器發明之一。1915年8月,世界上第一輛坦克在英國問世。最早的坦克盡管裝甲很薄,行駛速度不快,但一投入戰場,立即顯示非凡威力。索姆河戰役,英軍將18輛坦克投入戰場。這個鋼鐵怪物將步兵難以逾越的鐵絲網、塹壕、機槍組成的陣地碾於履帶之下,迅速摘取了「陸戰之王」的桂冠。驕人的戰果,推動坦克製造技術迅猛發展。 1917年,第一支坦克部隊在英國誕生。英國人富勒總結一次大戰中坦克作戰經驗,提出了「坦克制勝」和機械化戰爭的理論。二戰中德國人運用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閃電戰,橫掃歐洲。在蘇聯的庫爾斯克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會戰,蘇德雙方動用坦克和自行火炮達1.3萬多輛。 戰後,主戰坦克群雄並起,爭奇斗艷。尤其是高技術進入坦克,更使這個陸地猛虎,如虎添翼。目前主戰坦克已經發展了3代。1991年海灣戰爭交戰雙方共投入坦克8500輛。實戰又一次證明,盡管坦克已經80高齡,但在地面戰場仍扮演著重要角色。機動性更高、火力更強、防護能力更好的新一代主戰坦克仍在一些國家研製之中。 3、海上巨無霸 航母是20世紀初葉,繼飛機發明之後問世的「浮動海上機場」。這個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兵器,「分娩」過程是比較艱難的。首先是富有冒險精神的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於1910年11月和1915年1月,先後駕機在軍艦上成功進行了起飛和降落的試驗,為航母誕生鋪墊了第一塊基石。接著1918年和1922年英國和美國經過反復探索試驗,相繼改裝出了全通甲板的「百眼巨人」和「蘭利」號,標志著第一代航母誕生。經過兩次大戰和戰後現代化的發展,採用了蒸氣彈射器、斜直兩段式甲板、助降裝置和核動力裝置等4大關鍵技術,航母的突擊威力和遠洋機動力大大提高。如今航母成為某些軍事大國海上兵力的核心、綜合國力的象徵和軍事威懾力量的縮影。 航母作為海上攻防兼備的強大軍事力量,在於它組成了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斗群。通常情況下一個單航母戰斗群配有2~4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4艘驅逐艦、2~4艘攻擊型核潛艇和一艘快速戰斗支援艦。 航母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弱點:目標太大;造價昂貴;攜帶大量燃料和彈葯,一旦遭敵方攻擊,很容易發生火災和爆炸,導致嚴重後果。 4、「神劍」可「穿楊」 1942年底導彈親哥倆———V-1(巡航導彈)、V-2(彈道導彈)在德國降生,從此,拉開了世界制導武器大發展的序幕。導彈以其射程遠、威力大、命中精度高的特點,迅速贏得軍事家們的青睞,並成為各國發展軍事裝備的重點。戰後50多年來,導彈已發展成為枝繁葉茂大家族。各國研製的在役、退役導彈超過 600種。制導方式越來越多,射程越來越遠,命中精度越來越高,其精確程度有人比喻為可以「百步穿楊」。 目前,導彈武器已發展到第四代。導彈的種類大體分為防空導彈、空地(艦)導彈、空空導彈、地地導彈、反艦(潛)導彈、反坦克導彈、反輻射導彈等。按作戰使用可分為戰術導彈、戰略導彈。 導彈的發明與發展,引起部隊編成的重大變革。許多國家專門建立了戰略導彈部隊。導彈戰已成為現代戰爭的主要特徵。80年代以來多次局部戰爭,尤其是 1991年的海灣戰爭、1999年北約轟炸科索沃的戰爭中以導彈為核心的精確制導武器使用量都不斷躍升。 5、神奇蘑菇雲 1938年末,德國物理學家證實了以高速中子撞擊鈾原子可以引起原子核分裂,同時可以放出巨大能量。根據這個發現,美、英、德等國開始研究原子彈。19 41年12月美國總統批准了研究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1945年7月6日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8月6日,美國第一次把原子彈用於實戰。日本廣島和長崎被夷為平地,45萬多人傷亡。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多種殺傷破壞效應引起世界震驚。 如今核武器已發展到第三代,第一代為原子彈,第二代為氫彈,第三代為以中子彈為代表的可轉換的特種彈。根據目標,突出某種核打擊效應,出現了「沖擊波彈」、「感生輻射彈」、「電磁脈沖彈」、「鑽地核彈」等。而且核武器正走向小型化。核武器可以說是威懾力最大的高技術兵器。它的出現使戰爭形態從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核武器時代。核威懾一直是某些核大國的基本國策。由於破壞力太大,核武器使用受到普遍反對。即使在核技術和裝備上佔有很大優勢的某些核大國,也不敢為所欲為。於是二戰後世界形成了長達幾十年的「恐怖的和平」。 6、太空添群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運載火箭沖破地球引力的束縛,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此後,航天技術發展迅速。各種衛星遨遊太空,載人飛船駛進「天宮」,人類登上月球「漫步」,航天站太空「安家」,太空梭往返天地之間。 航天技術迅速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軍用衛星和天戰兵器大發展。一是研製和使用光學成像偵察、雷達成像偵察、電子偵察、海洋監視、導彈預警等衛星對軍事目標進行偵察監視;二是研製和使用軍用通信、測地、氣象、導航定位系統等對地面海洋軍事行動進行實時有效的支援和保障;三是研製和發展動能、激光、微波、粒子束等武器反導、反衛星等武器,發展天基攻防系統。 伴隨軍事航天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又一個新的軍種———天軍處在襁褓之中。有的國家已經建立航天司令部,組建了軍事機關和航天部隊。 軍事航天技術的發展,使戰場從陸地、海洋、空中延伸升到太空,人們不僅要爭奪制海權、制空權,而且要爭奪制天權。 7、低空起「旋風」 直升機作為20世紀航空飛行器的一大發明,比飛機晚了30多年。1936年德國人成功製造了具有實用價值的直升機。二戰中直升機被投入戰場擔負運輸、救護和通信聯絡。二戰後期的德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美國、阿爾及利亞戰爭中的法國開始在直升機上試裝機槍、火箭。1965年美國研製出的綽號「眼鏡蛇」武裝直升機投入越南戰場,先後飛行130多萬架次,僅被地面炮火擊落22架,充分顯示出集攻擊力、防護力、機動性於一身的武裝直升機具有極大優越性。此後,許多國家競相研製武裝直升機。全世界現裝備使用的軍用直升機約有4萬架。 武裝直升機已發展到第三代。現代武裝直升機正向著高速度、高機動性、高過載能力、高安全可靠性、高殺傷力和隱形化方向發展。 隨著軍用直升機的發明與發展,許多國家出現了在陸軍編成內的直升機部隊 ———陸軍航空兵。陸戰領域也從地面延伸到距地面100米的低空,陸軍的機動速度大大提高,坦克這個「陸戰之王」遇上了「天敵」。 8、兵器隱形術 面對雷達等偵察監視技術的發展,兵器隱形技術的研究,在美國50年代就開始起步。最早是對各種偵察機採用隱形技術,降低其對雷達波的反射。接受越南戰爭中飛機被大批擊落的教訓,70年代美國開始有計劃地進行隱形技術研究。80 年代執行的「黑色」計劃是一個高度機密的、全面綜合的飛行器隱形計劃。它包括轟炸機、戰斗機、巡航導彈等一攬子進攻性武器,為對抗雷達、紅外、光、聲等各種探測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和分階段地採用各種綜合隱形技術。 隱形飛機由於擁有隱形性能,使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得到極大的增強。F-1 17A型隱形飛機在1989年12月20日,美軍在入侵巴拿馬作戰中首次亮相,長途奔襲幾千公里,躲過了高靈敏雷達的監視,一舉炸毀巴拿馬兩個兵營。各國軍界為之震驚。 隱形技術被迅速推廣應用於艦船、潛艇、導彈、坦克、武裝直升機等兵器之中,成為現代兵器裝備系統全面對付聲、光、電、磁等各種探測設備的綜合手段,成為衡量武器裝備先進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區分其電子對抗能力強弱的一個主要指標。 9、電子施魔法 電子戰,或者叫電磁戰,是利用電磁頻譜進行的斗爭和對抗。它隨著電子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首先是無線電的發明並應用於軍事,出現竊聽與反竊聽、破譯與反破譯的裝備與對抗;伴隨雷達的發明與發展,出現了雷達探測與反探測的對抗;光電技術在裝備上的應用,出現光電對抗;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出現了C3I技術和計算機網路的對抗。對抗基本形式是偵察與反偵察、干擾與反干擾、摧毀與反摧毀。 目前電子戰武器已發展為兩大類。一類為電子戰軟殺傷武器,包括各種信息偵察設備、干擾設備、欺騙設備以及計算機病毒等;一類為電子戰硬摧毀武器,包括各種反輻射導彈、反輻射無人機、電磁脈沖彈等武器。 由於現代戰爭的情報、偵察、通信、指揮、控制和使用的飛機、艦艇、火炮、導彈等都離不開先進的電子設備,電子戰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幽靈」,就可以乘機大施魔法,使對方通信中斷、雷達迷盲、指揮失靈、火炮導彈等武器失控,使對方「中樞神經」遭到破壞,變為聾子、瞎子,同時掩護己方部隊突破和攻擊,實施干擾,保衛重要目標,使己方電子設備充分發揮效能。軍事家們認為電子戰是一個戰略要素,是戰鬥力的倍增器。宣稱現代戰爭奪取制電磁權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奪取制空權還重要。 10、致命的激光 人類很早就幻想用光作為武器。但這一幻想在20世紀70年代才變為現實。1960年,激光器問世,一種比太陽還亮千億倍的威力巨大的光———激光誕生,將激光聚焦到鋼刀片上,幾毫秒就可將刀打穿。此後,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了軍用激光的開發和研究。 激光作為武器就是利用光束輸送巨大的能量,與目標的材料相互作用,產生不同的殺傷破壞效應,如燒蝕效應、微波效應、輻射效應等。目前比較成熟的激光武器主要有:激光干擾武器,用於迷惑和干擾敵方。比如用激光照射敵方導彈、炸彈引信或敵方光電偵察、通信、指揮、控制裝置,使其過早引爆或使其功能失調。激光致盲武器,使敵方人員眼睛受損,使敵方光學系統、光電感測器遭到破壞。激光防空武器,使用高能激光武器,用於摧毀敵導彈、衛星、飛機等大型目標。 激光在軍事上的應用還包括激光雷達、激光通信、激光制導等。激光制導,是繼雷達、紅外、電視制導之後當前精度最高的制導技術。它抗干擾能力強,能主動進攻,能極大提高武器命中精度。目前已經投入使用的有激光制導的各種炸彈、空地導彈、反坦克導彈、炮彈等。
記得採納啊
Ⅷ 各種武器是誰發明的
1 不好說 可能最早在古代中國就有了
2 英國海軍
3 最早是某位荷蘭工程師發明的
4 美國 萊特兄弟
5 我記得好像是德國人
6 可以追述到古代中國
7 德國人最早發明了V2導彈 美國人造出了核彈 核導彈應該是美國人發明的
8 最早的火箭出現在古代中國(萬戶飛天 聽說過沒?)
9 最早的坦克英國的 馬克坦克
10 航空母艦最早出現在英國(將一艘巡洋艦改裝後可以起降飛機,但是飛機回來只能在海面降落 然後回收)
11 汽車是德國的卡爾本次發明的
以上這些武器的最早發明人有些也許永遠沒有人能知道
Ⅸ 刀作為兵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石器時代的石刀跟不裝木柄的石斧,是難以區別的。到了斧頭加上木柄之後,那些不裝木柄而一邊開刃的石質劈砍器,才能被稱為石刀。這種東西在原始社會一般是作為工具使用的,當然也可以成為凶器。當銅器時代到來以後,人們開始嘗試用銅製造刀,但是天然銅和人工冶煉的純銅都比較軟,不適合作為武器,所以直到青銅,也就是含錫銅發明以後,銅制刀才得到實際運用。兩河流域的烏爾第一王朝成為青銅時代的先驅。不久,青銅刀和青銅劍都問世了,從此刀劍開始了它們的競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