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藝術欣賞的「再創造」
欣賞主體在受欣賞客體的制約的同時,又可以主動積極地突破制約,對藝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藝術形象因為象生活本身那樣豐富多彩,而且它是立體地、多向地、多層面地反映生活,所以,雖然藝術家只是從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來創造形象,但他們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的這種立體性、多向性、多層面性,往往比藝術家主觀上對現實的把握豐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躍得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形象大於思想」,或者「客觀思想大於主觀思想。」藝術家創造藝術形象的過程,就是由「面」到「點」,由「多」到「一」的過程,他要盡量做到以一當十,言有盡而意無窮,寓永恆於一瞬。藝術欣賞要求欣賞者能夠主動積極地體驗和想像,做到由一到十,由點到面,由有盡之言到無窮之意,否則,藝術欣賞就是失敗的。古語:詩無達詁。歌德:「一般說,我們都不應該把畫家的筆墨或詩人的語言看得太死,太狹窄。一件藝術作品是由自由大膽的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也就盡可能地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這種「自由大膽」的欣賞,這種被動中的主動、制約中的能動,就是藝術欣賞過程中的形象再創造、再評價。它表現在欣賞者不但能夠「復現」,領悟和理解藝術形象(與藝術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夠對原有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變動、改造、深化和提高(與藝術家「有所不似」、「有所遠」)。曹禺在話劇《雷雨》公演後曾寫過:「這一年來批評《雷雨》的文章確實嚇住了我,它們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識,令我深切的感觸自己的低能。我突地發現它們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自己要明切得多。……我不由自已地感覺一種局促,一種不自在……」敦煌莫高窟壁畫《割肉貿鴿》,說的是一個宗教故事:一隻被鷹追逐的小鴿子,逃到佛身上求救,佛用自己的血肉喂鷹,來換取鴿子的一息生命。但血肉割盡,直到全力投身到秤盤上,也還抵不上小鴿子的重量,於是大地震動,一切復歸原狀……壁畫中的佛身盤腿而坐,一手舉在胸前,一手托著小鴿,身旁是劊子手,周圍眾多人物,或悲傷或哀嘆或同情或恐懼。空中舞盪著飛天的飄帶,如和聲伴奏,襯托著這悲壯庄嚴的主題。當時宗教信仰的煽動力量(殉道精神),在現代觀賞者眼中早已不復存在,圖景本身的大含量、多義性和模糊性,為欣賞者創造出與壁畫主題相去甚遠的審美心象:或從中體味人間的悲慘世界,或從中參悟人生的苦難,或喚起某種痛苦而崇高的獻身精神,或激起某種懲治邪惡的正義感,或嚮往一種博大仁慈的胸懷……
Ⅱ 舉例論述藝術鑒賞具有再創造性的原因和含義
藝術鑒賞是對藝術品的欣賞,所以這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創造思想的過程
Ⅲ 為什麼說藝術鑒賞是一種審美的再創造活動
藝術鑒賞,又稱抄藝術欣襲賞,指人們在接觸藝術作品過程中產生的審美評價和審美享受活動,也是人們通過藝術形象(意境)去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
藝術鑒賞,是一種以藝術作品為對象,以藝術接受者為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藝術鑒賞是藝術接受者在審美經驗基礎上對藝術作品價值、屬性的主動選擇、吸收、接納、揚棄。
再創造,還有一層含義是接受美學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一切未進入欣賞者審美視野的藝術作品,都還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過藝術欣賞,通過欣賞者能動的藝術再創造,藝術作品才能確證自身的存在,才能將自身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從可能性轉變為現實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Ⅳ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能力可以通過模仿學習得來嗎
創造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大量的累積模仿學習加之改善整合加上自己的想法等
Ⅳ 論藝術欣賞中再創造
主要看自己的理解,有是別人的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同
Ⅵ 中國畫的民族特點什麼是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舉例說明
中國畫的民族特點總結主要有以下五點:
1.意境營造講究空靈,以詩為法。
2.行動申觀察自然,作畫靠目識心記。
3.突破時間制約運用散點透視營造畫面空間。
4.中國繪畫是講情義、重主觀意識轂現的意象性繪畫。
5.藝術語言運用線描造型,講究書法功力。
中國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徵,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
必然更新發展,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幾千年形成的民族性。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1)藝術欣賞「再創造」是指欣賞者由於藝術形象的誘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揮想像,豐富或提煉著藝術形象。
(2)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無論欣賞者的「再創造」怎樣發揮想像,「再創造」的對象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
(3)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地接受。
舉例:
欣賞者的「想像」是主動的;
欣賞者的生活經歷是各異的;
欣賞者的愛好興趣是多樣的;
豐富或提煉的藝術形象是「這一個」。
Ⅶ 《藝術欣賞》分析題20分 如何理解藝術欣賞的「再創造」,請舉例說明並加以分析。
大體跟你說兩句, 藝術欣賞再創造就是根據藝術作品的本質進行個人的加工與改變從而形成另回外一個藝術答作品的過程 。可以理解為模仿,但是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無論欣賞者的「再創造」怎樣發揮想像,「再創造」的對象其本質不會發生變化。舉例真不好弄,我個人認為對小說的改編可能是。比方說外國歌劇圖蘭朵根據中國茉莉花改編,帶有藝術家的個人主觀特點,而不是單純的模仿,就是再創造。
Ⅷ 簡述藝術欣賞過程就是欣賞者再創造的過程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① 藝術形內象是欣賞者發容揮想像的客觀基礎
首先要有藝術形象,要有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的美。(大的快樂來自於對美的作品的欣賞)
② 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接受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但藝術形象中的意蘊常常含而不露。為欣賞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Ⅸ 什麼是藝術欣賞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審美活動。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是實現藝術的美育社會功能的必要環節。
這種審美活動既包括對象(藝術形象),也包括主體(欣賞者)。
藝術欣賞是對藝術作品的接受,這種接受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包括了欣賞者的感知、體驗、理解、想像、再創造等心理活動。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所產生的愉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 對藝術家所創造的美的發現
藝術本身的的美不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心靈美和精湛的技巧;欣賞者面對一件精美藝術品的「拍案叫絕」,既是對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肯定,也是對欣賞者自身審美能力的肯定。
② 欣賞者對藝術形象的「再創造」
盡管藝術形象規定了欣賞者的感覺、想像、體驗、理解等認識活動的基本傾向和范圍,但欣賞者總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去感受藝術形象,理解作品的意蘊;欣賞者在藝術形象的誘導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馳騁想像,深化情感體驗,使藝術形象的生命在欣賞活動中顯得更加活躍和豐富,彷彿欣賞者與藝術家在一起共同創造;由於欣賞者的想像各不相同,因此,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比作品更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甚至可以用藝術的審美眼光去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和體驗人生。
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既是對藝術作品中的美的一種發現,又是欣賞者的一種再創造。
① 藝術形象是欣賞者發揮想像的客觀基礎
首先要有藝術形象,要有蘊含在藝術形象中的藝術的美。(大的快樂來自於對美的作品的欣賞)
② 欣賞者的審美活動是主動的,不是被動的接受
藝術形象不僅展現了自然的美和生活的美,而且凝聚著藝術家的感情。
Ⅹ 應該怎樣理解藝術欣賞中的再創造
藝術欣賞不只是藝術接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內再創造的過程。由容於欣賞者的個體差異使得這種再創造對藝術欣賞造成深遠影響。
西方有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反映了一個什麼藝術觀點呢?藝術欣賞不只是藝術接受的過
程,同時也是欣賞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一次再創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