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列哪部作品是文學家曹禺創作的
日出
B. 曹禺的第一部作品是什麼啊
是《雷雨》,《雷雨》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
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偽善的資本家大家長周朴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的少年周沖,被冷漠的家庭逼瘋了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
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了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媽,單純著愛與被愛的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
(2)曹禺創造了擴展閱讀:
1930年9月,曹禺從天津南開大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插入二年級就讀。他從小就喜愛戲劇,曾積極參加劇社演出京劇《打漁殺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話劇。對戲劇的酷愛使他產生要寫一部大戲的強烈願望,他開始根據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見聞,構思話劇《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
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
C. 曹禺創作的戲劇作品有哪些
1933年創作了處女作四幕劇《雷雨》,暴露了具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腐朽和罪惡,揭示了舊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趨勢,以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現實主義的藝術力量震動了當時的戲劇界,標志著中國話劇藝術開始走向成熟.
1935年寫成劇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國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罪惡社會,曾獲《大公報》文藝獎。它與《雷雨》前後輝映於劇壇,奠定了曹禹在中國話劇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於南京戲劇專科學校,寫了他唯一的涉及農村階級斗爭的劇作《原野》。
抗日戰爭爆發後,曹禺隨校遷至四川,編輯戲劇刊物,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和電影廠編劇等職。著有《全民總動員》(合寫)、《正在想》、《蛻變》、《鍍金》等劇本,創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動人的優秀劇作《北京人》,並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成劇本,還譯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
1946年赴美國講學,翌年初回國,任上海文華影業公司編導,發表劇本《橋》,寫了電影劇本《艷陽天》,由他導演攝成影片上映。
他創作了話劇《明朗的天》(獲全國第一屆話劇觀摩演出劇本1等獎)、歷史劇《膽劍篇》(執筆)、《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選集》、《曹禹論創作》、《曹禹戲劇集》等。
D. 簡述中國戲劇家曹禺在創作方面所受到的外來影響
曹禺,原名萬家寶,字小石,筆名曹禺。湖北潛江人,1910年9月24日出生在天津。
曹禺出身於萬家這一個舊式的封建官僚家庭,經常接觸到的自然都是社會的上層人物。曹禺幼年時代經常出入這些官僚、買辦家庭,有機會接觸、了解象《雷雨》、《日出》、《北京人》中所描寫的那些人物和那種生活。在腐朽的舊社會和「沉靜得象座墳墓」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曹禺,厭惡家庭,憎恨社會,心中滾動著渴望社會變革的陣陣「雷雨」。是對剝削者、壓迫者及其附庸們的恨和對被壓迫者、被踐踏者的同情與愛;是對舊中國的否定和對新中國的嚮往,促使他開始了《雷雨》、《日出》等劇本的創作。
從抗日戰爭爆發,到新中國誕生前夕,隨著民族民主革命斗爭的風雲變幻,曹禺的思想和創作,也經歷了起伏曲折的變化。《蛻變》,《北京人》就是在那時候寫的。
但創作《家》之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曹禺被迫痛苦地放棄了話劇創作。這是因為他無法回答現實生活中許許多多復雜的問題,陷入極度的痛苦與矛盾之中,而這種痛苦與矛盾,又困抗戰勝利以後的復雜形勢變得更加尖銳,終於迫使他擱筆。直至解放後才重拾創作熱情。
E. 曹禺的作品風格
1934年曹禺的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志。之後,1936年曹禺發表《日出》、1937年發表《原野》,1938年發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總動員》,與宋之的合作),1939年發表獨幕劇《正在想》,1940年發表《蛻變》,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幾年時間,曹禺的創作水準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譽為「四大名劇」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藝術功力所達到的境界,迄今為止,尚無人能超越,而彼時他僅有31歲。1942年曹禺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為話劇,風格與《北京人》頗有相通處。此後,他所寫的獨幕劇《鍍金》,《橋》(未完成),以及解放後寫的《明朗的天》(1954)、《膽劍篇》(1961,與梅阡、於是之合作,曹禺執筆)和《王昭君》(1978)等劇,其藝術魅 力大不如前,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一個事實。 有許多學者認為,曹禺藝術創造力的衰退主要在於解放後受困於行政事務,加上無休止的政治運動的干擾,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從事創作,因此,1949年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學界一般趨向於認為曹禺藝術創作進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後。事實上,自從《北京人》之後,曹禺的創作就已經開始呈現出走下坡路的跡象,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的原創性作品已不復出現,人們現在依然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前期所寫的「四大名劇」。 應該說,曹禺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於他站在人類的高度去看待和表現人的生存困境,他是用一種人類所共同擁有的心靈語言去講述人的不幸遭遇,以一種深廣的悲憫情懷來看待人的痛苦。他的立足點,他的悲憫情懷,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都能深切理解並產生強烈共鳴。而曹禺創作生命力的衰退,與其說是他被困於行政事務與政治運動的結果,不如說是他前期的作品在當時中國特殊的社會語境中被廣泛誤讀的結果。尤其是當時過分強調切近時勢的文學批評理論,對曹禺產生了巨大影響。曹禺劇作中凡是與時勢相切合的內容受到評論界的高度贊揚,與時勢相對有距離的內容則大受攻擊 ① 。這些誤讀所形成的強有力的社會輿論最終使曹禺對自己的創作方向產生了誤解,並由此導致他的創造力偏離了自己所熟悉的軌道而進入了他人設定的軌道。也可以說,正是始於三四十年代並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占據社會主導話語的意識形態化的文學批評,使曹禺極富原創性的創作受到了嚴格的制約而無法自由發展。
F. 曹禺作品有哪些
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膽劍篇》、《王昭君》。
1、《雷雨》
《雷雨》是劇作家曹禺創作的一部話劇,發表於1934年7月《文學季刊》。
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劇中以兩個家庭、八個人物、三十年的恩怨為主線,偽善的資本家大家長周朴園,受新思想影響的單純的少年周沖,被冷漠的家庭逼瘋了和被愛情傷得體無完膚的女人蘩漪。
對過去所作所為充滿了罪惡感、企圖逃離的周萍,還有意外歸來的魯媽,單純著愛與被愛的四鳳,受壓迫的工人魯大海,貪得無厭的管家等。
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該劇情節扣人心弦、語言精煉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國話劇現實主義的基石」,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
2、《膽劍篇》
《膽劍篇》的是曹禺、梅阡、於是之同志合著。是歷史劇創作的一部好的作品。《膽劍篇》(與於是之、梅阡合作)取材於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歷史故事。
但作者真正的用意卻不在重新演繹這個關於復國的故事。1960年代初期,我國由於天災人禍使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為了鼓舞人民的鬥志,曹禺執筆創作了這部五幕歷史劇。
3、《日出》
《日出》是近代劇作家曹禺創作的戲劇,該劇1936年6月在《文學季刊》第一期開始連載,同年10月首次出版。
《日出》以抗戰前的天津社會為背景,以交際花陳白露為中心人物,以陳白露住的某大旅館(惠中飯店)華麗的休息室和三等妓院(寶和下處翠喜的房間)為活動地點,寫了黎明、黃昏、午夜、日出四幕。
描寫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恐慌影響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都市裡,日出之前,代表腐朽勢力的上層社會在黑暗中「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種種活動,和下層社會的悲慘生活。該劇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生活強烈的愛憎和迫切期待東方紅日的心情。
4、《原野》
《原野》話劇改編自曹禺先生經典名著《原野》《原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經典名著。這部創作於1937年的經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寫中國農村的作品,其風格顯然不同於他的其他代表作。
如《雷雨》、《日出》、《北京人》。這部作品已經和現實主義有了區別。這個冤冤相報、看似簡單的復仇故事,蘊涵著闊大淵深的人物情感並展現出復雜鮮明的人物性格:它不僅僅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被壓迫、被摧殘的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更深地發掘了人性的復雜多面性。
5、《北京人》
三幕劇《北京人》以一個典型的沒落士大夫家庭曾家的經濟衰落為全局矛盾沖突的線索於戲劇沖突發生的具體背景,以曾家三代人為主人公,展開家庭中善良與丑惡,新生與腐朽,光明與黑暗的沖突。
通過這些沖突,深入封建家庭這一軀體深處,著力反映出封建主義精神統治對人的吞噬,人們在這種精神統治下對人生的追求,以及這種精神統治必然破產的結果。
劇本作者曹禺談到寫作動機時說道:「當時我有一種願望,人應當像人一樣活著,不能像當時許多人一樣活著,必須在黑暗中找出一條路子來。」
G. 下列戲劇作品由曹禺創作的是
1 2
3是郭沫若的
4是田漢的
H. 曹禺作品改編影視的有哪些
1934年曹禺的處女作《雷雨》問世,在中國現代話劇史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它被公認為是中國現代話劇真正成熟的標志。之後,1936年曹禺發表《日出》、1937年發表《原野》,1938年發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總動員》,與宋之的合作),1939年發表獨幕劇《正在想》,1940年發表《蛻變》,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幾年時間,曹禺的創作水準不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譽為「四大名劇」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藝術功力所達到的境界,迄今為止,尚無人能超越,而彼時他僅有31歲。1942年曹禺將巴金的小說《家》改編為話劇,風格與《北京人》頗有相通處。此後,他所寫的獨幕劇《鍍金》,《橋》(未完成),以及解放後寫的《明朗的天》(1954)、《膽劍篇》(1961,與梅阡、於是之合作,曹禺執筆)和《王昭君》(1978)等劇,其藝術魅 力大不如前,這是大家所公認的一個事實。 有許多學者認為,曹禺藝術創造力的衰退主要在於解放後受困於行政事務,加上無休止的政治運動的干擾,使他無法集中精力從事創作,因此,1949年成為他創作生涯的重要轉折點。學界一般趨向於認為曹禺藝術創作進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後。事實上,自從《北京人》之後,曹禺的創作就已經開始呈現出走下坡路的跡象,具有強大藝術感染力的原創性作品已不復出現,人們現在依然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前期所寫的「四大名劇」。 應該說,曹禺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於他站在人類的高度去看待和表現人的生存困境,他是用一種人類所共同擁有的心靈語言去講述人的不幸遭遇,以一種深廣的悲憫情懷來看待人的痛苦。他的立足點,他的悲憫情懷,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不同的民族都能深切理解並產生強烈共鳴。而曹禺創作生命力的衰退,與其說是他被困於行政事務與政治運動的結果,不如說是他前期的作品在當時中國特殊的社會語境中被廣泛誤讀的結果。尤其是當時過分強調切近時勢的文學批評理論,對曹禺產生了巨大影響。曹禺劇作中凡是與時勢相切合的內容受到評論界的高度贊揚,與時勢相對有距離的內容則大受攻擊 ① 。這些誤讀所形成的強有力的社會輿論最終使曹禺對自己的創作方向產生了誤解,並由此導致他的創造力偏離了自己所熟悉的軌道而進入了他人設定的軌道。也可以說,正是始於三四十年代並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時期內占據社會主導話語的意識形態化的文學批評,使曹禺極富原創性的創作受到了嚴格的制約而無法自由發展。 曹禺名言一時強弱在於力,千秋勝負在於理。 一個真正的人,應該為人民用盡自己的才智,專長和精力,再離開人間。不然,他總會感受到遺憾,浪費了有限的生命。 長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長相知。
I. 由曹禺創作1938年首演的話劇是
由曹禺創作1938年首演的話劇是《原野》,這也是曹禺唯一一部描寫農村生活的話劇作品,風格迥異於其他的任何作品,它講述的是一個復仇的故事,裡面有很多深刻的內容。
《原野》話劇改編自曹禺先生經典名著《原野》《原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大師曹禺先生的經典名著。這部創作於1937年的經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一部描寫中國農村的作品,其風格顯然不同於他的其他代表作,如《雷雨》、《日出》、《北京人》。這部作品已經和現實主義有了區別。
這個冤冤相報、看似簡單的復仇故事,蘊涵著闊大淵深的人物情感並展現出復雜鮮明的人物性格:它不僅僅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表現被壓迫、被摧殘的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更深地發掘了人性的復雜多面性。
(9)曹禺創造了擴展閱讀
原野上,戴著鐐銬的仇虎從囚車上跳下來。他砸開腳銬,准備找害死父親的焦閻王報仇,卻發現焦閻王已死,昔日的戀人金子也嫁給了焦閻王的兒子——自己的朋友大星。大星愛金子卻又懼怕母親,瞎眼的焦母心狠手辣,對金子異常狠毒。仇虎突然出現令焦母十分不安。深夜,仇虎潛入金子房中,表示復仇後就帶她遠走高飛。
這時,大星回到家,焦母要他用家法拷打金子,正在他進退兩難時,仇虎大模大樣地闖進來,大星與仇虎對飲,不久爛醉如泥。仇虎以為大星和焦母要加害自己,殺死了軟弱的大星。與此同時,焦母來到仇虎床前,舉起鐵拐打了下去,才發現是自己的孫子睡在那裡。
仇虎帶著金子跑了,焦母抱著死去的小孫子在黑暗中呼喊,仇虎陷入了良心的譴責中,甚至出現了幻覺。黑夜中,仇虎和金子在原野上奔跑,最終仇虎以死洗清自己的罪惡,用匕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