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蒸汽機是誰發明的我記得在上學時老師講過,是他媽媽在燒水的時候他看見鍋蓋在動,於是他就發明了蒸汽機
蒸汽機是一個名叫紐克曼的鐵匠發明的。瓦特只是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改良了蒸汽機。你小時候聽的故事是傳說而已。。
望採納!!
㈡ 鍋盔是誰發明的
鍋盔,又叫鍋魁、鍋盔饃、干饃,(英文:guokwei)是陝西關中地區城鄉居民喜食的傳統風味麵食小吃。鍋盔源於外婆給外孫賀彌月贈送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食品。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 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省外人編成的順口溜「陝西十大怪」中,有一怪為「烙饃像鍋蓋」,指的就是鍋盔。關中較為著名的有乾州鍋盔、長武縣鍋盔、岐山縣鍋盔。
鍋盔,是陝西八大怪之一。人稱「鍋盔象鍋蓋」,即象頭盔狀,顧名思義又叫鍋盔。鍋盔製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干硬耐嚼,內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鍋盔是陝西、甘肅等地流傳已久的民間小吃,由源於外婆送給外孫賀彌月而贈的禮品,後發展成為風味方便的食品。 人常說,「乾縣有三寶,鍋盔、掛面、豆腐腦。」
鍋盔的傳說:
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取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後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徵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朴實,很受鄉鄰的稱贊。誰料後來父親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干,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技藝。修建乾陵徵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鉅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㈢ 鍋巴是誰發明的
鍋巴的來源
鍋巴,就是「燜飯時緊貼著鍋結焦成塊狀的一層飯粒」。它又香又脆,是我國漢民族的一種有特色的食品。可是,鍋巴的發明,卻是由一個小和尚燒飯不慎引起的,你想到了嗎?據說是好多年前,大約宋朝的時候,南京城外有座寺廟。每天由一個大和尚領著幾個小和尚「做齋」。古時候,廟里和尚比較清苦,頓頓喝粥。用一大鍋水,倒入一些米,煮成稀飯。有一年春天,一個煮粥的小和尚,向鍋里倒的水少了一些,在灶下添了幾根柴火之後,大白天發困,竟不知不覺地靠在灶邊睡著了。大覺醒來,日近中午,下田、念經的和尚都回來用齋了。大和尚走過來揭開鍋蓋一瞧,頓時傻眼了:稀飯燜成了干飯,一個板桶也裝不滿,怎麼夠吃?更可氣的是,鍋底還有一層硬梆梆的焦飯粒,誰吃?小和尚眼裡含著淚花,默不作聲地站在鍋邊,他知道這是因為自己做了錯事。大和尚很生氣,用責怪的眼光瞪了小和尚一眼,說道:「那麼,今天中午你就不用吃了。」等到其他和尚回屋休息時。飯桶已經底朝天,空空如也。這時,小和尚飢腸轆轆,難以忍受。他望了一下鍋底的硬東西,這東西能不能吃?吃了肚子疼不疼?他有點害怕,但是他實在太餓了。就用手掰下一塊,塞進嘴裡。呵!好香啊!不禁轉悲為喜,大口大口地吃起來。
小和尚還俗之後,他就在南京夫子廟前擺小攤,專門出售這種焦黃、香脆的食品,一時傳為趣聞。到了我國明清時期,從南到北,各寺廟的和尚都喜歡吃一種叫做口磨鍋巴的素菜。有一首詩贊道:「隔江船尾競琵琶,金帳寧知雪水茶。新婦美湯多得意,老爹自合嚼鍋巴。」現在,鍋巴已經成為著名的佳餚和小吃,比如四川的名菜:三鮮鍋巴;陝西某食品廠生產的太陽牌鍋巴,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鍋巴,等等。
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可是,它的啟發性還是值得品味的。」『世間多少偶然事,要說偶然不偶然」,從古到今,有一些發明和創造,常常是由於出錯而被發現的。常言道: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科學規律是必然的,可發現它時帶有偶然性。細心往往是發現的第一起點。如果我們在遇到事的時候都不「馬大哈」,從偶然中去尋找必然,那麼總有一天是會獲得成功的。
㈣ 高壓鍋發明前發生了什麼事情發明過程是什麼樣的
300多年前,一個法國青年醫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國外。有一天,他走到一座山峰附近,覺得餓了,就找了一些樹枝,架起篝火,煮起土豆來。水滾開了幾次,土豆依然不熟。幾年後,他的生活有了轉機,來到英國一家科研單位工作。阿爾卑斯山上的往事,他仍記憶猶新。物理學上的什麼定律能夠解釋這個現象?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什麼關系?隨後,他又設想:如果用人工的辦法讓氣壓加大,水的沸點就不會像在平地上只是攝氏100度,而是更高些,煮東西所花的時間或許會更少。可是,怎樣才能提高氣壓。
於是帕平動手做了一個密閉容器,想利用加熱的方法,讓容器內的水蒸氣不斷增加,又不散失,使容器內的氣壓增大,水的沸點也越來越高。可是,當他睜大眼睛盯著加熱容器的時候,容器內發出咚咚的聲響,他只好暫時停止試驗。
又過了兩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繪制了一張密閉鍋圖紙,請技師幫著做。另外他又在鍋體和鍋蓋之間加了一個橡皮墊,鍋蓋上方還鑽了一個孔,這就解決了鍋邊漏氣和鍋內發聲的問題。
㈤ 鍋蓋頭是誰發明的
鍋蓋頭的話,在傳說故事中,他是魯班發明的。像鍋蓋一樣的頭發也就有了
㈥ 發明鍋蓋的是誰
最早的鍋是用鼎煮的
大約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發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說是非常大的鍋子,無論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當時,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類為主,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讓食物煮熟,成為一大鍋的食物,當時叫做「羹」,這就是最早的火鍋了。到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沙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大的鼎最後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的發展是漸進式的,完全是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物料的發現引進,而加以變化的。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南北朝,「銅鼎」是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㈦ 鍋是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鍋n早就有了 沒有記錄了 能用火時候人就可以弄東西來盛了 也可以叫鍋了
發明高壓鍋的是法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發明家丹尼斯·帕平
㈧ 好奇於水的沸騰頂起鍋蓋而發明了蒸汽機的人是誰
當然是瓦特造的
㈨ 高壓鍋是怎樣發明的
在燒瓶中盛半瓶水,用一隻插有玻璃管和溫度計的塞子塞緊瓶口,再用一段橡皮管把玻璃管和注射器連通(或者連接一個小氣筒)。用酒精燈給燒瓶加熱,從溫度計上可看到,當溫度接近100℃時,瓶里的水就開始沸騰。這時用力推壓針筒活塞(或者壓氣筒活塞),增大瓶里的壓強,就會看到雖然仍在加熱,水的溫度也略有升高,但是沸騰停止了。這說明,水的沸點隨著壓強的增大而升高了。「高壓鍋」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造的,它又叫壓力鍋,特點是燒東西時間短、味道好、易燒爛。
提起高壓鍋的發明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呢。300多年前,一個法國青年醫生帕平因故被迫逃往國外。有一天,他走到一座山峰附近,覺得餓了,就找了一些樹枝,架起篝火,煮起土豆來。水滾開了幾次,土豆依然不熟。幾年後,他的生活有了轉機,來到英國一家科研單位工作。阿爾卑斯山上的往事,他仍記憶猶新。物理學上的什麼定律能夠解釋這個現象?水的沸點與大氣壓有什麼關系?隨後,他又設想:如果用人工的辦法讓氣壓加大,水的沸點就不會像在平地上只是攝氏100度,而是更高些,煮東西所花的時間或許會更少。可是,怎樣才能提高氣壓。
於是帕平動手做了一個密閉容器,想利用加熱的方法,讓容器內的水蒸氣不斷增加,又不散失,使容器內的氣壓增大,水的沸點也越來越高。可是,當他睜大眼睛盯著加熱容器的時候,容器內發出咚咚的聲響,他只好暫時停止試驗。
又過了兩年,帕平按自己的新想法繪制了一張密閉鍋圖紙,請技師幫著做。另外他又在鍋體和鍋蓋之間加了一個橡皮墊,鍋蓋上方還鑽了一個孔,這就解決了鍋邊漏氣和鍋內發聲的問題。
1681年,帕平終於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隻壓力鍋——當時叫做「帕平鍋」。這只高壓鍋做得十分堅固,鍋蓋是鐵制的,分量很重,緊緊地蓋在鍋上。鍋的外圍罩了一層金屬網,以防意外爆炸。鍋本身有兩層,中央擺有內鍋,要煮的食物就放在內鍋里。加熱以後,蒸汽跑不出來,鍋內氣壓升高,水的沸點也升高了,食物就熟得快了。帕平在訪問英國的時候,曾用他的高壓鍋作了一次表演。據在場的人記載,在帕平的高壓鍋里,就是堅硬的骨頭,也變得像乳酪一樣柔軟。
今天,許多家庭都用上了「高壓鍋」,用這種鍋做飯熟得快,很省時間。特別是在海拔高度很高的地區生活,煮飯必須用「高壓鍋」。因為高度越高,氣壓越低,水的沸點也降低。據測定在海拔6000米的地方,水的沸點只有80℃左右。在這里用普通鍋是很難把飯煮熟的,所以,必須用高壓鍋來提高水的沸點。
㈩ 美國人燒飯用鍋蓋嗎 誰發明的
美國人燒飯用鍋蓋
這個也要看煮什麼樣子的
美國菜而已人家一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