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校園音樂劇劇本
重廣之戀(音樂劇)
——改編自泳兒的《喜歡一個人好累》
人物:A秦羽欣 B戴成飛 C莫可然
Charter 1 相識
1廣東工業大學圖書館旁空地,大一新生晚會上
戴成飛 :(唱)還記得昨天,那個夏天,被風吹的一瞬間,是否吹翻一切,只剩寂寞肯沉澱。
秦羽欣:(唱)如今風依舊在吹,秋天的雨跟隨,心中的熱卻不退,彷彿繼續閉著雙眼,熟悉的臉又會浮現在眼前、、、、、、熟悉的臉又會浮現在眼前,
秦羽欣:(獨白)和所有的故事一樣 認識你是在廣工迎新舞會上。親切的音樂 你輕盈的舞姿 還有那令人心醉的微笑。你看我那眸子里, 有一種讓我獨自理解的含義 。
戴成飛:(獨白)與她不同的是 在那次舞會上 我只把她當作一般的舞伴 真正讓我感動卻一次尷尬的意外
秦羽欣:(獨白)意外? 意外中認識 也是一種浪漫的開始 然而這次意外 或許是我憂心太多、、、、、、那時候,我就在你旁、、、、、
(背景音樂:秦羽欣(唱)同學愛新鮮,只知戀愛大過天,想不想也日夜懷念,連甜夢也不夠甜,怎麼閃,同學始終會遇見))
(戴成飛很酷地站著,秦羽欣大膽地走過去)
秦羽欣:(略帶羞澀)你、、、、好,需要舞伴嗎?(顫抖著緩緩伸出手)
戴成飛:上帝從來不創造孤獨的人,是因為孤獨的人還沒找到另一半。算了吧,其實我、、、、、
秦羽欣:既然上帝不創造孤獨的人,那麼你一定不孤獨。我叫秦羽欣,來自重慶,不知道今晚我有沒有榮幸成為你的一個知己?
戴成飛:我和你來自一個不同的國度。我是羊城人,還沒有外地的知己。
秦羽欣:另一個國度?羊城?
戴成飛:校園卡中不是有羊城通嗎?廣州就是羊城,羊城就是廣州,我就是廣州人。對了,你還沒告訴我你是哪裡人耶。
秦羽欣:(微怒,柳眉倒樹),記住,我是重慶人,你的心往哪裡去啦,我不是剛說得嘛?
戴成飛:(傻笑)哈哈,這么巧,我也是剛忘的!
(秦羽欣莞爾一笑。雙方跳舞,秦羽欣(唱)祈求與他車廂中私奔般戀愛,到車毀都不放開,祈求在路上沒任何的阻礙,令愉快旅程變悲哀、、、、)
Charter 2 一個偶然的機會,秦羽欣在南亭吃東西時忘記帶錢,正好被戴成飛碰到。
店老闆:(看見漂亮女生故意調侃):在南亭村吃東西啊, 你得先看看有沒有錢。沒錢你吃啥?我是出了名的南亭第一霸,大學城一枝花,看你怕不怕!
秦羽欣: 對不起,我不怕。但、、、、、我真的帶了錢。 但錢包掉了。
店老闆:錢包掉了。這理由太過時了吧。
秦羽欣:請相信我,我是附近學校,就是廣工的大學生。
店老闆:廣工的學生怎麼啦,自己是女孩子長得好看,習慣了周圍那麼多男生疼,就能騙同情,就能吃白餐?
秦羽欣:我、、、、、阿姨,你真的誤會了、、、、、
店老闆:什麼阿姨啊?叫姐姐!
戴成飛:(看了很久,鼓起勇氣,走上去輕松地拍拍秦羽欣肩膀)喂,欣兒,你的錢包我拿了,你又走丟了,找你不著。 不好意思老闆,我是她的男朋友。剛才我拿她錢包買東西去了。多少錢?、、、、、
店老闆:100!
戴成飛:(數錢不夠,雷聲)請問台下誰有多10元的?、、、、、老闆,一卡通可以嗎?
店老闆:(淫笑)不行。
戴成飛:(迅速拉起秦羽欣)走
中環西路上廣工旁情人橋上(背景音樂:暗戀,喜歡一個人好美,想像你輕輕摟我的肩,走在人擠人的街,抓緊你的手甜蜜無限。
暗戀,喜歡一個人好累,流淚在數不盡的黑夜,想念變成了習慣,想你一遍遍你卻好遠。)
秦羽欣:(心裡默念:我不是欣兒, 但是你讓我變成了欣兒, 但是那卻是我見過的最漂亮的名字。 你更不是我的男朋友,但那一刻, 我覺得你成了我的男朋友)
戴成飛(心裡默念:那叫、、、、、)
秦羽欣:啊,對了,你的名字。
戴成飛:不好意思,連一個人的名字都不認識,又怎麼叫相識呢?我叫戴成飛。
秦羽欣:哦,成飛,很好記的名字嘛。謝謝你,成飛,要不然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戴成飛:那店老闆是明擺著故意為難你得。其實你只要打個電話,要同學來一下就可以了。
秦羽欣:對呀。但是我沒想到。
戴成飛:其實生活就是這樣,當局者迷。。。。(女孩用期待的眼神望著他)那好,秦、、、、、、不,欣兒,我送你到西區吃宵夜
秦羽欣:好是好,不過你看我現在沒、、、、
戴成飛;怎麼那麼見外,這餐我請,要多少盡管說,我要把你喂得胖胖的、、、、、、
秦羽欣:你這人,好壞曳!
(背景音樂:曖昧讓人受盡委屈,找不到相愛的證據、、、、、)
Charter 3 2月7日
秦羽欣的生日秦羽欣獨自盯著蠟燭,然後接電話
秦媽媽:假期你不回家嗎?
秦羽欣:我在這里等成飛給我過、、、、、、、
秦媽媽:成飛,誰是成飛?羽欣,快回來,我們這里今年雪下很久,過完年還在下呀。
秦羽欣:真的嗎?好奇特啊。媽,你記得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秦媽媽:我當然知道,今天是個好日子。你記得你當初不是說廣州的人比較輕浮,很不願意跟他們交往嗎?我問了,幫你在重慶找到一個學位,當初不是說去廣工後悔了嗎?現在可以開心地回家鄉讀書了。不過這個月中旬你就得回家了、、、、、喂,羽欣,羽欣!
秦羽欣:(獨白)怎麼沒人記得我生日,偏偏在這日子遇上這種傷心的事。如果是在半年前我有機會就會選擇留在家鄉,但是現在我有了成飛,我愛上了這片土地,很想留在廣工和他在一起再也不分開了。這個月中旬,不就是情人節嗎?唉,我們只有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了、、、、、(惆悵)好久沒看過雪了,不知廣州什麼時候會下雪呢?
(唱)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拼出你我的緣分,我的愛因你而生,你的手握住我的心疼。
莫可然:我們廣州從來都不下雪,但是不會說沒有浪漫,。我叫莫可然,是你隔壁班的,今天是我記住你的生日了。(深吸一口氣)因為,借你的生日,我是特地來向你表白的、、、、、、
(唱)我戀的都是你,心裡都是你,小小的愛在廣工里好甜蜜。心裡都是你,全部都是你,小小的愛在廣工里只為你傾心。
秦羽欣:你,干什麼,放開我,好煩啊。我有男朋友啦!
莫可然:(漠無表情地)戴成飛嗎?(唱)一人有一個夢想,兩人熱愛漸迷惘,三人痛苦戀愛。一人變心會受傷,兩人願意沒惆悵,三人痛苦戀愛不再問事實與真相。
Charter 4 2月13日 經歷了一個星期的離別曠日持久
秦羽欣:你晚到東區的情人坡,因為明天是情人節、、、、、
戴成飛:(鎮定地)對,我也知道明天是情人節,我也有話對你說。
秦羽欣:真的嗎?沒什麼了,來了我再跟你慢慢談。
戴成飛:其實我、、、、、
秦羽欣:你、、、別想太多了,來了,我就會跟你說的了。(掛)(獨白)唉,不知道成飛知道我在明天就要離開他,他接受得了嗎?成飛,真希望今晚不會讓你太傷心、、、、、
秦羽欣:(等了很久)怎麼是你,莫可然!
莫可然:哈,那個,其實也、、、、、你看上去那麼小,我還是叫你小妹吧。
秦羽欣:(無精打采)隨你。
莫可然:秦小妹,(嘆氣,臉色凝重)你跟我說實話,你真的那麼喜歡成飛嗎?
秦羽欣:我是喜歡,(狐疑地看了我一眼)你、、、、、、、是不能代替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的!
莫可然:(嘆氣)那麼,秦小妹,你是喜歡他長得帥,、、、、、嗎?
秦羽欣:(嚴肅)不,我是喜歡他的氣質,(滿臉閃過幸福)(唱):看他的眼睛,寫著思緒,有時侯狂野,有時候神秘、、、、、
莫可然:(低著頭低聲地說話)好,我明白,或許他不能自已地給予你足夠的幸福感,所以你似乎並不在乎他(收住)、、、、、。(唱)愛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只要成飛他給你溫馨,你的愛就有意義、、、、、、嗎?欣兒!
秦羽欣:(掩耳搖頭)不,不要叫我欣兒,我不要做你的欣兒,我只想做成飛的欣兒!你快叫成飛出來,他在哪?
莫可然:(冷冷地)聽好,秦小妹,我今天來不是向你表白的。但、、、、、你已經不再是成飛的欣兒了,他也不再是你的成飛了。
秦羽欣:什麼?
莫可然:其實在認識你之前,成飛在就一直暗戀著他高中同學,後來她考去了隔壁的大學。正是因為這種時間的距離,產生了最不可思議的美感。今天他鼓起勇氣要讓那女孩知曉他的心跡,同時他也想澄清自己一直真正愛的都是她。、、、、、在他心目中,一個與他親近的人可以給予他快樂,而能帶給他愛情卻是一個離他遙遠的人、、、、、他叫我跟你說,很感謝你一直來對他愛得那麼、、、、、、
秦羽欣:騙人的,難道他一直跟我過的不是男女朋友的生活嗎?
莫可然:(斬釘截鐵地)你快醒醒吧,羽欣!沒錯,可是他有對你說過我愛你三個字嗎?(語氣放緩)你和他之間、、、有的只是曖昧。既然你那麼喜歡這種感覺,那就隨你吧、、、、、、(走)
Charter 5 2月14日 去成都的旅途中
秦羽欣:(惆悵與絕望)(唱)今晚我愛的人在散心,可惜我太不幸沒有份,而他此際可能和情人擁吻,人在慶節我卻箭穿心。:偏偏愛我的人沒有等,彷佛那個丘比特是有心,何解我約的人突然全部都躲開我,榨不出一滴吻。
㈡ 中國音樂劇發展從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音樂劇內容製作更具本土特色。由於嚴格的版權制度、演出制度等因素,國外音樂劇的中文版發展一直很緩慢。自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國內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後,引發了國外音樂劇中文版製作的熱潮。從中文版製作機構來看,亞洲聯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演出機構與國外音樂劇製作機構合作不斷加深,這從邀請國外知名導演、購買國外經典音樂劇版權、成立中外合資公司等方面都得以充分體現。最近,亞洲聯創公司與英國真正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歌劇魅影》等一系列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音樂劇中文版製作步伐將不斷加快。
其次,國內原創音樂劇與話劇、戲曲等元素的融合度不斷加強,原創音樂劇的題材更加多樣化和本土化。
最近一兩年,國內原創音樂劇開始嘗試與話劇、中國傳統戲曲等融合,或在話劇劇情中加入音樂、舞蹈元素推動情節發展,或者將中國傳統戲曲的唱腔與現代流行音樂、舞蹈等元素融合,各種創新不斷涌現,體現了音樂劇本土化的新發展(詳見表一)。
同時,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劇目的題材也更加多樣化,主要是改編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古老傳說、經典故事、現代小說、漫畫、影視劇等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如根據花木蘭代父從軍故事改編的《花木蘭》、根據梁祝愛情故事改編的《蝶》、根據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的《白娘子愛情四季》以及根據武俠小說、漫畫、電影改編的《天龍八部》、《三毛流浪記》、《杜拉拉升職記》等。
㈢ 有沒有香港群星為了宣傳抵抗愛滋病而創作的音樂(音樂劇)
香港群星愛心無國界大匯演主題曲--《愛》.mp3
世界愛滋病日-愛在陽光下音樂電影1.mp3
下載:www..com或www.kugoo.com
㈣ 關於法國音樂劇<<鍾樓怪人>>里的歌曲
近年來自法國的音樂劇作品逐漸獲得世人的喜愛,當亞倫波布里爾和克勞德米榭勛伯格以《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與《西貢小姐》(Miss Saigon)造成轟動之後,改編自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鍾樓怪人》)的音樂劇新作,又在國際上引領矚目的風潮。
此劇由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詞曲家Luc Palmondon及法意混血的歐洲歌手Richard Cocciante合作,一九九八年九月在巴黎國會大廳隆重首演。這出戲沒有華麗的場景,但是燈光和活動道具的設計頗富巧思,音樂更是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因此上演之後佳評如潮。短短不到一年內就售出了兩百萬張門票和七百萬張音樂原聲帶,成為法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音樂劇,打破了過去由《悲慘世界》所締造的記錄。
這出音樂劇已先以法語版締造佳績,又於99年九月起在法語系國家(包含法國,瑞士以及比利時)舉行巡迴公演,累計超過一百萬人次觀賞的亮麗票房。此劇在十月起開始跨過大西洋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法語區)巡迴演出,同時創下三十萬張的驚人成績。而英語版在2000年元月起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演出半年,並在同年五月正式移師倫敦西區。
㈤ 法國音樂劇歷史,概況,越詳細越好
■個人簡介
原名維塔利·弗拉達索維奇·格拉喬夫(Виталий Владасович Грачев)
拉丁轉寫:Vitalii Vladasovich Grachyov
Vitas,生於1981年2月19日。 他的真名幾乎沒人知道,也沒有人知道能在哪裡找到他。 他很神秘,因為他不接受媒體采訪。 他很另類,因為他敢於塗上最鮮亮的口紅。 他很有魅力,只要他站在舞台上,只要他開口唱歌,你就無法不去注視他。 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間就讓你如中了咒語般失去抵抗能力。他成為俄羅斯在克里姆林宮舉辦個唱的最年輕的歌手。他被認為是alien,他自己從來不提Vitas,他特別喜歡魚,而且令人佩服的是,他是個服裝設計師。
維塔斯第一次出現在俄羅斯舞台上是在2000年12月,成名曲《歌劇2》。
■作品成就
1、發布了六張CD專輯(《思考之哲學》《微笑吧!》《媽媽》《我母親的歌》《永恆的吻》及《回家》),官方統計的銷售量獲得了01至03年的最佳銷售前三名。
發布了兩張單曲集(《歌劇2》和《Goodbye》)。根據官方統計的銷售量,單曲集《歌劇2》由於其在01至03年度創造的的最佳單曲銷售量而獲得了「錄音」獎(該獎項由唱片業製造商設立)。
2、根據《共青團真理報》及論壇2001展開的網際網路調查,Vitas獲得了年度音樂探索獎。
3、獲得了音樂節「年度歌曲2000」「年度歌曲2001」及「年度歌曲2002」的桂冠。
4、2001年由《歌劇2》,2002年由《微笑吧!》分別獲得「人民金唱機」獎。
5、01至03年由於其在流行樂領域最流行而三次取得「指揮台」音樂獎金。
6、01至03年間分別獲得年度的「人民金曲」獎金,作品《歌劇2》《微笑吧!》和《星星》分別是當年點播率最高的歌曲。
7、01至03年間獲得「百分之一百金曲」獎(該獎項由「金曲FM」廣播台設立)。
8、根據2002年「喝彩」國家音樂獎金他成為了「年度獨唱歌手」。
9、截至之2003年10月,他共舉辦了527場個人演唱會,演出國家包括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以色列、德國、哈薩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喬治亞、塔吉克、烏克蘭、白俄羅斯、紐西蘭、法國。
10、2002年3月29日,他在克里姆林宮的第一次對外售票演唱會刷新了在克宮舞台上進行表演者的年齡記錄。他是所有有此殊榮的藝術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
11、他拍攝了9個音樂MV(《歌劇2》,《歌劇1》,《俄羅斯岸邊》,《聖徒》,《微笑吧!》,《星星》,《媽媽》,《幸福鳥》和《永恆的吻》)。
12、2002年,在世界聯盟委員會「無毒品智力」的私人邀請下,Vitas及其製作人謝爾蓋•布多夫金加入了該組織的管理委員會,並成為該組織的名譽會員。該組織的會員還包括所有俄羅斯的教長,達賴喇嘛,Koffey Annan,Tina Turner以及20多個國家的總理。在Tashtar-Ata聖山腳下的凈化儀式上,Vitas被授予了有三億五千萬年歷史的「世界石」。傳說中,這塊石頭吸收了全世界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的好事。
13、2002年9月29日,Vitas在克里姆林宮的舞台上舉辦了他的服裝發布會「秋天的夢」。這次表演共包含了42套女士服裝,其中有些已經在阿爾瑪-阿泰,維爾紐斯,柏林,塔什干,特拉維夫,阿詩克隆 展出。現在布多夫金先生正在同西方的公司就推廣Vitas品牌,安排服裝生產線的事項進行談判。
14、2002年12月,Vitas出演了由Dontsova夫人的小說《被愛的惡棍》改編的電視系列劇。他飾演的角色是個由省城來到首都的藝術家,以他獨一無二的嗓音與歌聲在流行舞台上引起了轟動。Vitas為這部片子的音樂創作了兩首歌曲。拍攝期間這個系列劇的製作人就向謝爾蓋•布多夫金提出了延長合同到下個系列的拍攝。
15、2003年春,根據Rogeur Vitraque的舞台劇改編的話劇「維克多,力量中的孩子」在馬雅克夫斯基大劇院舉行首演,Vitas出演了主角 — 一個九歲的男孩。Tatyana Drubich,Renata Litvinova和Romanov先生都應Dmitry Tchernyakov(舞台導演,三次金面具獎得主)和Pavel Kaplevich(劇院製作)之邀參加了這次活動。
16、2003年1月,Vitas參加了6號到11號在德里舉辦的印度電影節。在電影節的活動中,他舉行了一場個人表演,還參加了開幕式。
17、受Lucio Dalla —「紀念卡魯索」的作者的邀請,Vitas在克里姆林宮舉辦的「聖雷蒙在莫斯科」音樂會上與他一起合唱了這首著名的歌曲。Vitas的聲音不僅征服了觀眾,也征服了Dalla先生本人。所以他還邀請他去羅馬參加《托斯卡》的排演,這個傳統歌劇劇碼的現代版。
18、2003年9月,Vitas在莫斯科的俄羅斯音樂廳舉行了他的新獨唱晚會「我母親的歌」。這次晚會包含了超過30首的作品,其中19首是Vitas為這次首演特別創作的。他的兩張新專輯也錄制好並且開始發售。一張里包含了精選的傳統俄羅斯流行金曲,比如《國王萬能》《冬天》《菊花》《一個吉普賽人在行進》《幸福鳥》等;另一張只包含了Vitas創作的新歌:《秋天的葉子》《星星》《天啊,我多麼的愛!》《甚至星星也顯出了書信的樣子》《媽媽》。
19、2004年至2005年間,布多夫金製作中心為晚會「我母親的歌」安排了一次空前的巡迴演出,遍及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哈薩克,以色列以及波羅的海諸國。2004年「我母親的歌」共演出了250場,他的巡迴演出行程表已經排到了2006年10月27到29號 — 下一主題演唱會的首演前。
20、從2004年到2005年,Vitas成為了俄羅斯最受歡迎的巡迴演出藝術家,他的首演被稱為「年度最佳音樂晚會」。他的專輯「永恆的吻」在2004年10月8日發售,在俄羅斯及獨聯體取得了空前的銷售量記錄: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超過二百萬的光碟銷售一空。他的CD銷售到現在總數已經超過一千萬。
21、2006年10月,Vitas將舉辦新的演唱會「成功七年」。這個演唱會將包括專輯「吻」里那些膾炙人口的著名歌曲,以及更多初次公演的歌曲,據Vitas自己說,那將是真誠的愛的頌歌。為這次紀念活動Vitas將推出一張新專輯,它將包括的不僅是Vitas的「精選」,而且還將有新的作品比如像《鶴的哭泣》《我的天鵝》《我喃喃你的名字》《溫柔》。 彷彿一夜之間,俄羅斯魅惑男高音Vitas的音樂便在網路上悄然風靡,他以傳說中橫跨5個八度、接近超聲的音域以及絕美的姿態和隱藏在他背後神話般的故事顛倒眾生。但在Vitas流傳最廣的幾段故事裡,有的竟幾乎都是神秘的問號和驚嘆號。
他是在克里姆林宮舉辦個唱的最年輕的歌手。
他很神秘,因為他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
他的真名幾乎沒人知道,也沒有人知道能在哪裡找到他。
他住在地下室,在黃昏的時候才像蜘蛛一樣從棺材裡爬出來開始創作。
他有一副酷似閹伶歌手的唱腔,渾然天成,高音部分雌雄難辨。
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間就讓你如中了咒語般失去抵抗能力。
他特別喜歡魚,所以有人猜測Vitas能飆那麼高的音會不會因為他是有鰓的。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還是個服裝設計師。
去年6月,Vitas前往西藏逗留了三周,來自印度的僧侶聽了他的歌極為震撼,甚至說在他唱歌時廟宇里的東西都飛了起來,並稱Vitas是印度十一世紀一個著名詩人、音樂家、哲學家的轉世。
這個神秘的俄羅斯男高音身後的真相的確如傳聞中一般嗎?會不會是他的製作人「炒作」出來的驚天大陰謀?他的演唱到底是真是假?
■生活經歷
第1樂章 敖德薩的童話
每個傳奇故事都會有一個開始,這個故事要從Vitas的製作人謝爾蓋·普達夫金(Sergey Pudovkin)在烏克蘭的奇遇講起。
從前有個叫Vitalik的小傢伙,他住在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從小Vitalik並無雄心大志,如果沒記錯的話,以前他每天會去敖德薩的一個藝術學校上學。
敖德薩,這個位於烏克蘭的城市對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來說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因它的美、它的劇院而聞名。敖德薩曾經熱情接納過很多藝術家,還有很多人在那裡過著無所事事的日子,或者那才是藝術家的生活吧。
Vitalik也沒什麼兩樣,像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一樣,他也不是烏克蘭人。他已經過世的母親是俄羅斯人,他的父親則是來自波羅的海的拉脫維亞人。
實際上,Vitalik看上去不是很像俄羅斯人——他修長的鼻子和纖長秀頎的身材使他看上去更北方一點兒。
我是說,那是一個英俊的少年,並且非常有才華。他1980年或者1981年(這個至今不是非常確定)2月19日出生在拉脫維亞。上學之前,他每天和爺爺一起在敖德薩演奏手風琴。據說,演出的情形非常有趣,因為當時Vitalik還沒有手風琴高。
他學了三年手風琴,因此一進入敖德薩藝術學院,校長AnatoliiPaka就知道這個孩子是上天派給的禮物。不久以後,Vitalik便開始在一個有著奇怪名字的劇院當業余演員。不論如何,如果不是一位從莫斯科來的著名製作人謝爾蓋·普達夫金的到來,Vitalik也許直到今天還在諸如此類的劇院演出。
這個年輕聰明的製作人那時候創造出1971年出道的NA-NA樂隊的傳奇,但是別管這些,當他來到敖德薩時,他碰巧在舞台上看見了Vitalik.謝爾蓋並未想到,當Vitalik開始與他講話時,他看見奇跡落到了人間。V italik在小孩與老人的角色之間隨意變換,他的聲音一下就從小姑娘變成了年輕女士,然後變成了一個歷盡滄桑的男人,最後變成了一個老年婦女。他的面容從極其的美麗變成極其的丑惡,他的姿態從性感嬌媚瞬間變成強健有力。被驚呆了的謝爾蓋問他:「你叫什麼名字?」「Vitalik.」「我是謝爾蓋,想去莫斯科嗎?」「什麼時候?」「後天動身。」「你是做什麼的?」「我是經紀人。能聽聽你的磁帶嗎?」鋼琴聲,好像從灌木叢中傳來。Vitalik從書包中拿出四盒錄有歌曲的磁帶,其中就有著名的《歌劇2》。Vitalik用魔法預感到自己的路。謝爾蓋告訴他:「我要帶你去莫斯科,我要把你變成俄羅斯流行樂壇的大明星。」
第2樂章 克里姆林宮的神話
我不是很確定這個故事是不是真的,或許它只是謝爾蓋創作的美麗傳奇,能讓整個事情看起來更神秘,更加巧合。但有件事是真的,敖德薩的Vitalik以Vitas的藝名出道短短兩個月後就成了音樂奇跡———2000年時,Vitas成為在克里姆林宮舉辦個唱最年輕的傢伙。
Vitas在2000年12月2日播放的MTV《歌劇2》中第一次在觀眾面前露面,從那時開始,他便不斷地在現實與神話中穿梭———他的嗓音、音樂、詩、經歷及外表,所有他的一切都成為人們討論的焦點並引起了不可思議的傳言。
關於他的傳言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兩個。首先一個是——「那穿入雲霄的歌聲是不是Vitas在唱」?人們想問他的高音是不是電腦合成的?就連普加喬娃也這樣懷疑過,於是歌劇中的女主角決定自己去尋找答案,她直奔「聖誕節的邂逅」排練現場,發現是Vitas正專心致志地拿著樂譜演唱,普加喬娃非常震驚,懷疑也自然消失了。有時,Vitas還會因此在演唱中搞些惡作劇,比如在演唱會上他會突然拿走話筒,讓聲音一下子就沒了。
謝爾蓋說:「你們不會知道,Vitas不但是個天才,而且他熱愛工作並追求完美。如果他對那些歌曲有哪怕一點兒的不確定,他就會不安,直到弄清楚為止。比如說他演唱戈姆沙托娃的詩《外形上的朋友》那次,當亞歷山德拉·巴赫姆托娃第一次聽到Vitas演唱這首詩的時候說『我激動得流淚了,無論是因為音樂還是因為他的表演。』但她不知道Vitas在演出前整整一個星期都在對這個節目進行排練。
至於另外一個傳言,實話說,至今仍是他身上最大的謎團———他是個閹伶歌手嗎?
Vitas和謝爾蓋都沒有正面回答過這個問題,謝爾蓋只是說:「這個問題會傷害到他的內心世界,毀了他的前途,但也不意味著Vitas會永遠保持沉默,只是現在不是時候。我只能告訴你們,Vitas不抽煙,對酒也很一般:可以喝也可以不喝。那剩下的一種方式就是女人了,你們不是說他有5個女人嗎?」盡管這些說法不能代表什麼,但從外表上看,Vitas除了「美艷」,肌肉真的很美,而且他的男聲唱段很自然,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種震懾人心的詭異之美。更多人願意相信,他只是模仿閹伶歌手的唱法,他的嗓音只能被稱為上帝的賞賜。
而「Vitas是外星人,他有腮」的說法在他的崇拜者中也廣泛流傳。
因為當獨一無二的奇跡無法解釋時,我們只好將它與幻想世界聯系在一起。謝爾蓋對記者們解釋道:「這並不是完全杜撰出來的,實際上Vitas的咽喉與脖子構造確實很特別。這是真正無可比擬的天賦,說白了,好像是在地球外產生的一樣。」
第3樂章 無可奉告的結局
盡管從19歲那年Vitas就憑借《歌劇2》開始風靡全球,但至今他都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的采訪,據說這是謝爾蓋的意思,現在看來這個做法無疑是正確的。
「Vitas從來不接受任何人采訪」,這在俄羅斯是人人知道的真理。
謝爾蓋這樣解釋自己的立場:「我們不接受任何采訪,不是因為我作為經紀人想要給Vitas增加神秘感,而是因為我在娛樂圈這么多年,早就清楚大眾太注意名人們那些細枝末節的私生活,卻不願意關心他們的創作。而且專業報道音樂的傳媒在我們國家實際上並沒有,關於Vitas的新聞永遠只是一些淺層次的期待———跟誰上床了,吃了什麼東西,他的手機是什麼牌子等等。所有這些都是茶餘飯後的閑談,跟音樂無關,我不喜歡這樣的報道,我稱這些為『廚房問題』,與Vitas完全無關。」但按照《事實與根據》上的說法,當今俄羅斯樂壇上最神秘的歌手Vitas從來不接受采訪的原因是———當記者要求Vitas的經紀人謝爾蓋組織記者見面會時,謝爾蓋就會向記者提出數目幾千美元簡直不可想像的要求,因此直到現在關於這位歌手也只能收集到一些零星的謝爾蓋發布的消息,當然這些都是免費的。
於是,每一個舞台形象都神秘詭譎的Vitas,私人生活上也被附上了一層薄紗。
最後,我們只需了解的是,現在的Vitas工作安排得非常滿:准備話劇演出,在俄羅斯的各個城市舉辦演唱會,加上拍電影和連續劇,他自己從事的服裝設計,他要出版的詩集,還有世界巡演,經紀人正在醞釀當中的亞洲之行……
西方神話里,海妖是生活在海中的人魚生物,經常在暴風雨中或夜晚出現,用歌聲引誘迷航的水手.據說無人能抗拒那致命的誘惑歌聲.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我就想到: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海妖的歌聲的話,也就不過如此了.即使知道是致命的陷阱還是心甘情願被迷惑.
來自俄羅斯的Vitas以傳說中橫跨5個八度、接近超聲的音域以及絕美的姿態和隱藏在他背後神話般的故事顛倒眾生。但在Vitas流傳最廣的幾段故事裡,有的竟幾乎都是神秘的問號和驚嘆號。
他是在克里姆林宮舉辦個唱的最年輕的歌手。
他很神秘,因為他不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
他的真名幾乎沒人知道,也沒有人知道能在哪裡找到他。
他住在地下室,在黃昏的時候才像蜘蛛一樣從棺材裡爬出來開始創作。
他有一副酷似閹伶歌手的唱腔,渾然天成,高音部分雌雄難辨。
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間就讓你如中了咒語般失去抵抗能力。
他特別喜歡魚,所以有人猜測Vitas能飆那麼高的音會不會因為他是有鰓的。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還是個服裝設計師。
他的高音部分有一種震懾人心的詭異之美。他似乎是模仿閹伶歌手的唱法,但他的嗓音只能被稱為上帝的賞賜。這是2000年10月2日Vitas在克里姆林宮現場演唱會演唱的。
"Vitas,不是閹伶,勝似閹伶。
Vitas,俄羅斯流行歌手,生於1981年2月19日,水瓶座。
他的真名幾乎沒人知道,也沒有人知道能在哪裡找到他。
他很神秘,因為他從不接受媒體采訪。
他很另類,因為他敢於塗上最鮮亮的口紅,艷若石榴。
他很有魅力,只要他站在舞台上,只要他開口唱歌,你就無法不去注視他。
他的眼神,如同鬼魅一般,瞬間就讓你如中了咒語般失去抵抗能力。
■傳媒說法
第1種,他被疑似閹人歌手;
第2種,他自己從來不提自己叫Vitas;
第3種,他特別喜歡魚;
第4種, 他還是個服裝設計師。
"這是互聯網上,有關他最多的介紹,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贅述。他的神秘,是從一開始就設置好了的。
公元2000年10月2日,他創造了有史以來,在克里姆林宮演唱過的歌手的最低年齡記錄,那年他應該只有19歲。也正是在那一年,Vitas憑借《Опера №2》開始風靡全球,這首歌是歌劇《Опера》的曲目中的《Опера №2》,其令人震撼的高音區讓人甚少演繹。而Vitas那比女人還要動聽、比鬼魅還要華麗的高音,令所有在場的觀眾驚呆。加之他的樂隊伴奏全部用黑紗蒙面罩身,靈異至極。直至2004年,互聯網才讓中國聽眾初步了解這個俄羅斯歌手。
最要命的是,他的「美貌」與舞台魅力能夠擊中和征服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他的歌喉從來不被評價為人類所有,更因為他的神秘,種種猜測如天花流傳,這其中最讓人側目的是他不辨雌雄的聲帶,天賦異稟,更被人傳為是「閹人歌手」。這位俄羅斯歌手是否為閹人歌手,應該只是坊間的傳聞,並無真憑實據,而且,一般的閹人歌手,男性特徵模糊,沒有胡須,皮下脂肪過多:有些閹人歌手的胸部十分豐滿,酷似女子。但Vitas除了「美艷」,肌肉看上去也很美,而且他前面的男聲唱段很自然,沒有什麼不妥之處,只是到了高音部分才雌雄莫辨,且有一種震懾人心的詭異之美。無論是與不是,高音真的特別抓人。如果他只是模仿閹人歌手的唱法,其嗓音只能被稱為上帝的賞賜。
關於vitas,因為他的神秘,還有許多令人費解的流言.曾經有人說,vitas曾經奇醜無比,後來做了拉皮手術才成了現在這樣帥氣的樣子。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vitas的打扮都有一個共的特點:他不是穿高領的衣服就一定會戴圍巾。據說那就是他為了掩蓋整容手術留下的傷疤。好像他是一個孤兒,不過被挖掘得很早。但是不管怎麼說,vitas都是一個很完美,很成功的歌手。超級超級的帥氣!
■專輯曲目
2001 <Философия чуда>
思考之哲學/The Philosophy of Wonder
1. Мечты / 幻想_Dreams
2. 7 элемент / 第7元素_The Seventh Element
3. Опера 2 Прелюдия / 歌劇2_Opera # 2
4. Прелюдия/序曲_Prelude
5. Карлсон / 卡爾松_Karlsson
6. Опера 1 (asian vers.) / 歌劇1_Opera # 1(Asian version)
7. День рождения моей смерти / 我的死亡的生日_The Birthday of My Death
8. Душа / 靈魂_Soul
9. Тело / 身體_Body
10. Старый граммофон / 老唱機_Old gramophone
11. Цирк / 馬戲團_Circus
12. Опера #1 (euro version) / 歌劇1_Opera # 1(Euro version)
13. День рождения моей смерти (remix) / 我的死亡的生日_The Birthday of My Death (remix)
2002 <Улыбнись!>
微笑吧!/Smile!
1. Улыбнись! / 微笑吧!_Smile!
2. Блаженный гуру / 聖徒_The blissful guru
3. Восковые фигуры / 蠟像_Wax Figures
4. Плачет чужая тоска / 別人的憂愁在哭泣_Someone Else's Melancholy Is Crying
5. Аве Мария! / 萬福瑪麗亞_Ave Maria
6. Холодный мир / 寒冷的世界_The Cold World
7. Остров затонувших кораблей / 沉船島_The Island of Sunken Ships
8. Фантастические сны / 幻想的夢_Fantastic Dreams
9. Goodbye / 再見_Good-bye
10. Счастье / 幸福_Happiness
11. Отцвели хризантемы / 菊花謝了_he Chrysanthemums Have Faded
12. Дождь в Тбилиси / 第比利斯的雨_The rain in Tbilisi
13. Слепой художник / 盲眼的藝術家_Blind Artist
14. Милая музыка / 親愛的(溫柔的)音樂_My Dear Music
15. Белоруссия / 白俄羅斯_Belorussia
16. До свидания / 再見_See You Later
2003 <Мама>
媽媽/Mama
1. Звезда / 星星_Star
2. Мама / 媽媽_Mama
3. Лист осенний / 秋天的葉子_An autumn Leaf
4. Через годы / 多年以後_Through the years
5. Птицы улетели / 鳥兒飛走了_ The Birds Have Flown Away
6. Посвящение / 奉獻_Dedication
7. Звездная река / 星河_Starry River
8. Боже, как я люблю /天啊,我多麼地愛_My God, How Much I Love Her!
9. Косички / 小發辮_Pigtails
10. Даже звезды покажутся письмами (Бессонница)
/ 甚至星星也顯出了書信的樣子Even stars show letters(失眠)
11. Инопланетный друг / 外星朋友_Extraterrestrial Friend
Bonus tracks:
12. Лист осенний (remix) / 秋天的葉子_ An Autumn Leaf(remix)
13. Подожди немного / 稍候_Wait Just for a While
10.2004 <Поцелуй длиною в вечность>
永恆的吻/A kiss As Long As Eternity
1、永恆的吻/A kiss as long as eternity
2、你去哪裡,我去哪裡/Where you go, I go too
3、不要安靜的如此響亮/Don't be silent so loudly
4、不幸的/Unlucky
5、黑夜一半,白天一半/Night in half, day in half
6、心跳/Heartbeat
7、汗衫短褲/In a top and shorts
8、咒語/Mantra
9、首都街/Streets of the capital
10、我相信愛/I believe in love
11、網際網路心情/Internet-mood
2007 <Возвращение домой>
回家/ Return Home
01 Lucia Di Lammermoor/拉美莫爾的露西亞
02 Оперная/歌劇_Opera
03 Лебедь мой/我的天鵝_My Swan
04 Я прошу всех святых/我問諸聖_I Ask All Saints
05 Где эти зимы?/
冬天哪裡去了?_Where Are These Winters?
06 Берега России/俄羅斯岸邊_Shores of Russia
07 Здравствуй, Родина любимая моя/
你好,我親愛的祖國!_Hello, My Dear Native Land!
08 Прости, Господь!/請原諒,上帝!_Forgive Me, Lord!
09 Вишневый сад/櫻桃園_Cherry Orchard
10 Милостыня/施捨_Alms
11 Инопланетный друг/外星朋友_Extraterrestrial Friend
12 Дружба/友誼_Friendship
·
㈥ 急需:瓦格納音樂劇和浪漫歌劇的簡介
1813年5月22日理查德·瓦格納出生在萊比錫的一個愛 好藝術的警官家裡。出生後不到半年父親就去世。第二年夏天母 就改嫁給一位多才多藝的戲劇演員路德維希·蓋雅爾,全家遷往 德累斯頓。瓦格納的繼父在德累斯頓的一家劇院中工作。幼年時 期,瓦格納可以自由出入劇院,並經常陶醉在戲劇舞台之中。天 長日久,在這位未來戲劇家的幼小心靈中漸漸地點燃了戲劇創作 的火種。當瓦格納14歲的時候,竟然寫出了一部長達五幕的大 悲劇《萊巴爾德與阿德萊達》。這部戲劇雖然明顯地帶有莎士比亞 悲劇的印記,但作為一部少年習作,的確令人驚嘆。瓦格納接受 系統的音樂教育並不太早,11歲才開始學鋼琴。由於聽了威柏 親自指揮的歌劇《自由射手》又使他對音樂的興趣由鋼琴轉向歌 劇。使瓦格納立志走上音樂道路的真正動力還是貝多芬的音樂。 1828年,在萊比錫布商公所的音樂會中,瓦格納第一次聽到了貝 多芬的作品。充滿熱力而又富有進取精神的音樂使瓦格納大為震 驚,他第一次感到音樂的偉大,感到音樂中所蘊含的無窮的力 量。1829年,瓦格納在萊比錫劇院觀看了貝多芬的歌劇《費德里 奧》,史詩般宏偉的音樂使他再也無法擺脫這門藝術的吸引力。 瓦格納立志作曲,並以貝多芬為指路明燈,開始踏上探求音樂藝 術的征途。
為了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名真正的音樂家,瓦格納於1831年隨 托瑪斯教堂的音樂家梯沃多·魏利格學習和聲、對位。如飢似渴 的求知慾,促使他在非常短的時期內就掌握了這些理論,並且用 之於實踐。1832年,瓦格納創作了《C大調交響曲》由於這部件 品在萊比錫上演獲得成功,使瓦格納在音樂界的地位有所改善。 緊接而來的機遇,又使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出現新的轉變。1833年, 瓦格納應威爾茨堡劇院的邀請,擔任了該劇院的合唱指揮。不久 又先後在柯尼堡和里加歌劇院擔任指揮。這使他有機會廣泛地接 觸各種各樣的歌劇作品,並通過演出實踐,逐漸地摸索到歌劇藝術的特殊規律和當時流行的不同流派歌劇的藝術風格。歌劇院的工 作,使瓦格納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他不但提高了指揮能力,而 且在歌劇創作上也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在此期間他寫了兩部 歌劇:《女奴》和《戀禁》。盡管這兩部作品還比較幼稚,但它們卻 打開了瓦格納畢生從事的歌劇創作的大門。在柯尼堡劇院工作期 間,瓦格納與女歌劇家米娜·普蘭納結成夫妻。
1839年瓦格納來到巴黎。巴黎是當時歐洲文化的中心之一, 瓦格納久已仰慕這塊土地。並希望能在這里施展自己的藝術才 能。但事與願違,他完全被人材濟濟的「海洋」所湮沒了。瓦格納 沒有獲得上演自己作品的權利,只能以抄譜來糊口求生。在巴黎 的三年,是瓦格納一生中最貧困的時期。他曾因鞋底破洞,買不起 新鞋而無法外出。他甚至連最便宜的剃刀也買不起,並常常飢腸 轆轆。在他的自傳《我的生涯》中,瓦格納曾寫過下面一段令人傷 心的回憶:「有一天,我走到貧乏的尖端。由於真的身無分文, 很早我就奔出屋子,一直步行到巴黎。因為我根本沒有錢可以買 票坐車。我一直盼望著,即使能弄到五個法郎也是好的。於是我 整天在巴黎街頭游盪著,直到黃昏。最後我的使命還是落空,不 能不照原來那樣,再步行回到繆頓」。
貧困的生活和艱苦的環境並沒有挫敗瓦格納的創作決心。他 日以繼夜地工作,在短短的三年時間中,以驚人的毅力寫完了兩 部歌劇, 一部序曲和數首歌曲。
他廣泛納交社會上的文化名流,以此來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 作曲家李斯特、柏遼茲和詩人海涅都是瓦格納經常往來的好友。
1842年初,德累斯頓歌劇院准備排演瓦格納在巴黎完成的歌 劇《黎恩濟》,於是,瓦格納啟程回國,投入了這項工作。同年四 月,《黎恩濟》在德累斯頓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瓦格納一舉 成名,這使他生平第一次體驗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滿足。《黎恩 擠》的成功引起了德累斯頓劇院對瓦格納的興趣,他的另外兩部 歌劇《漂泊的荷蘭人》與《唐豪賽》也相繼在該劇院上演。在此 期間,瓦格納還被任命為德累斯頓劇院的指揮。
1848年,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情勢十分高漲,瓦慚鈉以極大 的熱情投入這場革命。他在《人民報》上發表了題為《革命》的 文章,把革命描寫為偉大的女神:「她乘潘風嫩的翅膀賓士著, 高高地昂著那被閃照著的頭,右手持劍,左手持火炬,目光陰 黯、冷淡而帶怒氣,但是對於那些敢於正視這黯淡的目光的人, 它卻發射出最純潔的愛的光芒。」瓦格納不但慷慨陳詞,以筆墨 投入革命,而且投身到戰斗第一線。他參加了1849年5月發生在 德累斯頓的一場街巷防禦戰。當時,炮火連天,形勢十分危急。 瓦格納不顧生命安危,和戰土們一起反擊政府的軍隊。戰斗期 間,瓦格納還冒著槍林彈雨在牆上和籬笆上張貼革命傳單,並且 還在克雷斯托夫塔上堅守了兩晝夜。結果,革命遭到了鎮壓,瓦 格納也遭到了追捕。德累斯頓的街巷上到處可以看到逮捕瓦格納 的通輯令:「本地皇家司樂官理查德·瓦格納,因參加本地發生 的暴動,應受法律審判,但至今尚未得獲。特提請一切警察機關 注意上述情節並請如在貴區所轄的地區找到瓦格納本人,立即予 以逮埔並通知我處。」
這樣,瓦格納不得不逃離德累斯頓。在魏瑪,經李斯特的幫 助,他獲得了一份假造的護照,離開德國國境,逃往瑞士蘇黎勝。
1849年秋夭,瓦格納來到蘇黎世,從此,開始了十二年的流 亡生活。當時,他沒有固定的工資,靠朋友的資助和少量的其它 收入來維持生活。但瓦格納生性好揮霍,因此,到瑞士不到五 年,他就背上了一萬法朗的巨債。不久,瓦格納應倫敦愛樂協會 的邀請,到倫敦指揮演出了八場音樂會,一度收入非常微薄。這對 負債累累的瓦格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憤怒地把倫敦比作 一座「地獄」。在國外最初的幾年中,瓦格納不但清貧困苦,而 且病魔纏身。 1852年至1855年間,他先後染上瘧疾和丹毒。這兩 次大病嚴重地批殘了瓦格納的身體,他在給朋友烏利希的信中 說病痛使他難以忍受,幾乎把他毀了。
在瑞士的最初幾年中,瓦格納的生活道路雖然十分艱苦,但 他山誕到了一些幸運。在蘇黎世,他一方面從事理論寫作和作 曲,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生活,他又將大部分的精力灌注在指揮事 業上。他積 極參與「大眾音樂協會」的演出活動,除了指揮以 外,還為貝多芬的作品和他自己的歌劇序曲寫一些啟蒙性的解 說.瓦格鋼由於廣泛地參加音樂會活動而吸引了一大批他的崇拜 者。他們給瓦格納以經濟上和輿論上的各種支持。在這些人中, 有一對實業家夫婦成了瓦格納在瑞士期間最親密的朋友。他們就 是奧圖·成森水克伽他的夫人瑪蒂德·威森東克。
1852年2月, 瓦格納在「大眾音樂協會」組織的音樂會上指 揮了貝多芬的作品,當時在場的威森東克夫婦聽了瓦格納指揮的 作品後深受感動。他們醉心於瓦格納的指揮藝術,通過一位德國 逃亡律師認識了瓦格納。奧圖·威森東克是一位經營絲綢生意的 大富翁,同時,他也是一位真正理解藝術、富有理性的人物。為 了幫助瓦格納解脫當時的經濟困境,財力雄厚的奧圖·威森東克 給了瓦格納七千法朗的貸款,並在其他方而給予他許多無私的援 助。1853年初, 瓦格納主辦了為期三天的「蘇黎世音樂節」,其 中中大半費用都由奧圖負擔。在生活上,奧圖屢次支付瓦格納休假 旅行的費用,這使他能夠在流亡期間開闊眼界。奧圖不但在金 錢上支援瓦格納,而且幾年後還買了一棟建在自家隔鄰的房子供 瓦格納居住。1857年春天,當瓦 格納搬進這棟新居後,立刻寫信 給李斯特,講述新生活環境給他 帶來的喜悅。他寫道:「工作桌 放置在一個大的窗子前面,外面 可以看到湖水和阿爾卑斯山,真 是太美了。」
瓦格納還因為與瑪蒂德·威 森東克夫人的志同道合而獲得精 神上的安慰。瑪蒂德是一位年輕 美麗的女子,她具有較高的文化 修養,對哲學、文學、音樂都有一定的見解。瓦格納十分仰慕這 位不尋常的女子,時常在黃昏五點到六點鍾之間出現在瑪蒂德的 客廳里。因此,瓦格納戲稱自己為「黃昏客」。他把瑪蒂德引為 知己,經常和她在一起討論藝術和人生。在共同的信念和藝術愛 好的基礎上,他們建立了日益深厚的友情。瓦格納於1853年6 月創作了一部。《降E大調奏鳴曲》獻給威森東克夫人;又在歌劇 《女武神》前奏曲的靡頁上寫下「G.S.M」(「祝福瑪蒂德」) 的字樣作為該曲的獻辭。在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創作 過程中,也凝聚了他們無比深厚的友情。在離開威森東克夫婦後 的幾年中,瓦格納曾經在給瑪蒂德的信中寫道:「對於《特里斯 坦》能夠完成,我將永遠由衷地感謝你!」瓦格納與成森東克夫 川的關系一直保持了六年,他稱這段時期為「鮮花盛開的日子」。 1858年4月,由於瓦格納的妻子米娜私自拆閱了他給瑪蒂德的一 封信,而在威森東克家引起了一場風波。從此以後瓦格納的處境 十分為難,他忍受不住無休止的爭吵,終於在8月17日離開威森 東克夫婦的住地,遷居威尼斯。
瓦格納在威尼斯住了七個月。1859年夏末,當他完成了《特 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全部創作後,又離開了威尼斯,第二次來 到巴黎。在巴黎期間,他為自己能夠獲得回國的許可而四處奔 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瓦格納終於重返祖國。
瓦林納歸國後不久,就來到萊茵河畔的比柏里赫著手創作歌 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由於經濟情況日益破落,他不得不在萊比 錫、維也納等大城市指揮音樂會,依靠微薄的收人來維持生活。 1863年,瓦格納前往俄國舉行音樂會,先後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公 演,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並得到一筆可觀的收人。但是,他回國 後不久又重新陷入困境,經濟來源斷絕,音樂會收入少得可憐, 財產也被債主們沒收。瓦格納成了一個狼狽不堪的流浪者,生活 幾乎到了絕望的地步。他在日記上寫道:「我已經完了,我將從這 個世界消失。」然而,就在這途窮日末之際,瓦格納碰上了鴻運。
1864年5月4日下午,瓦格納被邀請到慕尼黑去見巴伐利亞 國王路易二世。路易二世是瓦格納音樂的熱烈崇拜者。自從他在 維也納觀賞了《羅恩格林》之後,就開始日夜渴望召見瓦格納。有 一天,宮廷秘書長問國王衷心希望的是什麼,國王竟然不假思索 地回答說,他希望見到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並聲稱這是他一 人生中最大的願望。當瓦格納出現在國王面前時,路易二世象遇到 了久別重逢的故友,緊緊抱住瓦格納說:「象神那樣了不起的瓦 格納兄呀!你是我許久以來一直尋找的人。我了解你的藝術。神 聖的歌曲大師呀,我在我的心靈深處緊緊地跟你結合在一起呢!」 路易二世對瓦格納的一片痴情使瓦格納獲得了一生中從未有過的 待遇。尊照國王的意願,瓦格納住進了慕尼黑附近的一座別墅, 這座別墅距斯坦貝格湖邊的夏宮不遠。國王幫助瓦格納還清了所 有的債,並滿足他一切需要。與路易二世的友誼,使瓦格納從絕 望的邊緣一躍而起,成為暢通無阻的成功者。為了能安心創作, 瓦格納於1866年再次去瑞士。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歌劇 《紐倫堡的名歌手》的創作。1868年6月21日這部歌劇在裹尼黑首演,由著名音樂家、瓦格納的朋友彪羅擔任指揮。路易二世出席 初演儀式,並把瓦格納請到自己的包廂里,並肩共賞這出歌劇 的初演。第二幕和第三幕落幕時,瓦格納在國王的包廂里,向鼓 掌的觀眾回禮。
這部歌劇上演結束後,瓦格納就從慕尼照回到瑞士。他在那 里又度過了四年,一直到1872年,為了興建拜雷特劇院才離開瑞 士特里柏興。興建拜雷特劇院是瓦格納後半生最重大的事件之 一,它與瓦格納畢生的事業緊緊地連在一起。
瓦格納在音樂史上品以歌劇藝術的改革者出現的,他以始終 不渝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力量為自己的藝術理想而奮斗。他反對 當時義大利歌劇中常見的空洞的聲樂技巧,也反對當時法國大歌 劇那種表面效果的堆砌,而主張音樂應與戲劇有機地結合在一 想,歌劇應該宣揚進步的社會理想。瓦格納創立了一種新的藝術 形式——音樂劇。
1849年以前,瓦格納在創作《漂泊的荷蘭人》、《唐豪賽》和 《羅恩格林》這三部歌劇的時候,已經開始實踐他的歌劇改革的理 想,1849年以後,在流亡瑞士的最初幾年中,瓦格納則對歌劇改 革的理想從理論上和美學上進行了思考。他先後寫出了《藝術與 革命》(1849年)、《未來的藝術作品》(1850年)、《歌劇與戲劇》 (1851年)等著作,以及為三部歌劇的劇詞(《漂泊的荷蘭人》、 《唐豪賽》、《羅恩格林》)而寫的序言《致友人書》(1851年)。瓦格納在這些理論著作中,闡明了自己的藝術觀點和歌劇改革的思 想。它深刻地體現了一個改革者的偉大魄力。他在《藝術與革命》 一書中指出:「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好鏡子。」「只有在我 們的偉大的社會運動的肩上,真正的藝術才可能從文明化的野蠻 的狀態中上升到它應有的高度。」《歌劇與戲劇》是瓦格納一生中 最主要的一部美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他闡述了把多種藝術綜 合為一體的藝術理想,他把自己的音樂劇稱做《未來的戲劇》」 他認為當附的歌劇已誤人歧途,音樂在歌劇中本來應是表現手 段,卻變成了目的,而戲劇本來應該是目的,卻變成了手段。他 認為,在未來的歌劇中,音樂和戲劇都要連續不斷地發展,而不 為個別獨立的曲子所打斷。
瓦格納關於歌劇改革的主張是他畢生事業的指導思想,他先 後創作了八部歌劇,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實踐了他的歌劇改革的 理論。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瓦格納一直夢想興建一所新型劇 院,這所劇院必須能夠適合他的音樂劇演出的要求。經過多年的 努力,終於於1872年在巴伐利亞的一座小城拜雷特破土動工。
早在1837年初秋,當24歲的瓦格納在里加劇院擔任指揮的時 候,就有興建劇院的設想。由於資金問題以及逃亡國外十幾年, 所以,此事一直到1864年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864年,巴伐 利亞國王路易二世在慕尼黑召見瓦格納時,向他表明自己正是實 現他的理想的君主。於是,聘請著名的建築家郭特失利·曾珀設計 草圖,決定在慕尼黑修建。設計圖十分完美,它使瓦格納和國王 都十分滿意,但因為建造劇院需要非常龐大的經費,這一計劃遭 到巴伏利亞政府官員的一致反對。所以,在慕尼黑建劇院的希望 如曇花一現,遂成泡影。
1871年,在朋友、指揮家漢 斯·彪羅的提議下,瓦格納帶著 妻子(後妻)柯西瑪前往拜雷特 鎮觀看。拜雷特給瓦格納留下了 非常好的印象,他在給朋友的信 中說:「拜富特的環境完全合於 我的希望,我終於決心要住在這 里,然後讓我在此實現自已偉大 的計劃。」瓦格納的這一計劃深受 拜雷特居民的歡迎,他們熱切希 望著一計劃能早日實現。由於民 心所向,各方面的工作都進行得十分順利。依照他的朋友、天才 的鋼琴家陶吉格的建議,瓦格納准備發行三百達拉的支援證券, 以此募捐集資。陶吉格,1871年把此計劃付諸實施,但因中途不 辛身亡而未能完成。然而了這一倡議已被繼承下來,在曼海姆一 帶的「瓦格納協會」和包括國外的其他域市,一些瓦格納崇拜者 群起效法,終於籌集了三十萬馬克的資金,相當於總預算的三分 之一。其中包括埃及國王捐一萬馬克,漢斯·彪羅叢自己的演奏 會收入中捐出四萬馬克,以及瓦格納自己的演奏會收入四萬七千 馬克。1872年5月22日,正當瓦格納59歲生日那天,劇院的奠基 式在拜雷特隆重舉行。瓦格納在宴會上講了話;並指揮了貝多芬 第九交響曲的紀念演奏。這項工程在中途因資金消費一光而遇到 了危機。直到1874年初,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認捐了三十萬元 馬克,再加上瓦格納自己開音樂會得來的十七萬馬克的收入,才 保證工程順利進行。
1874年4月,瓦格納全家遷進拜雷特,住在一座命名為「夢 幻庄」的別墅里。這座別墅離劇院很近,瓦格納時時刻刻注視著 劇院的興建進程,並積極籌備慶祝劇場落成的公演。在劇院還未 竣工的1875年,歌唱家已雲集在拜雷特排練《尼伯龍根的指環》 了。1876年8月,瓦格納終於實現自己多年的願望,《尼伯龍根 的指環》三部劇在新建的拜霞特劇院首次上演。劇院的落成和這 部歌劇的上演,吸引著各界人士光臨拜富特。德國皇帝威廉一 世,巴西皇帝彼得二世,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二世都出席了公演。 許多國家的著名音樂家也前來慶賀和觀賞。李斯特來自魏瑪, 聖-桑來自巴黎,柴科夫斯基則從俄國運道而來。
拜雷特劇院落成後,瓦格納開始著手創作他最後一部歌劇《帕 西發爾》這是一郎宗教神秘劇,它深刻地體現了瓦格納晚期皈依 宗教的消極的世界觀。瓦格納於八十年代初寫過一篇題為《藝術與 宗教》的論文。他在論文中斷言音樂只有和宗教相結合才能成為 真正的藝術。而《帕西法爾》正是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的藝術實踐。
1879年以後,因為健康關系瓦格納連續四個冬天都是在意大 利度過的。1881年春,瓦格納赴柏林參加《神異的黃昏》的公演, 在一片喝彩聲中他突然臉色蒼白,急忙退入休息室。一陣陣的心 臟劇痛威脅著他的生命。瓦格納頑強地活下來了,但從此健康狀況日益下降。1882年,瓦格納重返拜雷特,在那裡參加了《帕西法爾》的首演,在最後一場演出中他還親臨指揮。隨後,瓦格納又 回到威尼斯休養,終因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1883年2月13 日死於威尼斯。
瓦格納的遺體經慕尼黑運往拜雷特。2月16目下午二時,運 有瓦格納及其家屬的專車從慕尼黑開出,沿途每一個車站都有無 數的人匯集在那裡默默祈禱。晚上,在慕尼黑車站上,有數千名瓦格 納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當車子開出站時,數百面弔旗垂 下。奏出瓦格納的巨作《神異的黃昏》中的葬禮進行曲。當列車抵 達拜霞特時,巨大的哀哭聲淹沒了整個車站。每一戶人家門前都 拴了黑色弔旗,街燈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從街道上 緩緩而過。瓦格納死去的消息很快傳向全世界,吊辭從四面八方 飛來。威爾第得知噩耗後悲痛萬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 「悲!悲!悲!瓦格納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 偉大痕跡的那個名字!!!」雕刻家奧克斯達用石膏為死者拓取了 遺容。瓦格納的妻子何西瑪肝腸寸斷,剪下一柬金發放到靈柩中 永陪丈夫。
瓦格納歌劇及其它作品
歌劇:
結婚 Die Hochzeit (1832, 萊比錫1838)
仙妖 Die Feen (1833-34, 慕尼黑1888)
愛情的禁令(巴勒莫的見習修女) Das Liebesverbot (Die Novize von Palermo) (1834-36, 馬格德堡1836)
黎恩濟,羅馬的最後一個護民官 Rienzi, der Letzte der Tribunen (1837-40, 德累斯頓1842)
漂泊的荷蘭人 Der fliegende Hollaender (1840-41, 德累斯頓1843)
湯豪瑟與瓦特堡的歌唱比賽 Tannhaeuser und der Saengerkrieg auf Wartburg (1842-45, 德累斯頓1845)
羅恩格林 Lohengrin (1845-48, 魏瑪1850)
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Tristan und Isolde (1856-59, 慕尼黑1865)
紐倫堡的名歌手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 (1845-67, 慕尼黑1868)
尼伯龍根的指環:連演三日和一個前夜 Der Ring des Nibelungen (拜羅伊特1876)
前夜:萊茵的黃金* Vorabend: Das Rheingold (1851-54, 慕尼黑1869)
第一日劇:女武神* Erster Tag: Die Walkuere (1851-56, 慕尼黑1870)
第二日劇:齊格菲* Zweiter Tag: Siegfried (1851-71, 拜羅伊特1876)
第三日劇:神界的黃昏* Dritter Tag: Goetterdaemmerung (1848-1874, 拜羅伊特1876)
帕西法爾 Parsifal (1865-82, 拜羅伊特1882)
其它作品:《齊格菲的牧歌》、《韋森東克之歌》五首,等等
主要音樂論著:《藝術與革命》、《未來的藝術作品》、《歌劇與戲劇》
㈦ 貓的創作及演出
1981年5月11日,《貓》在倫敦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首次公演。舞台製作是柯邁隆·麥金塔和安德魯·洛伊·韋伯的真正好戲劇公司。導演是崔佛·農恩,副導演及編舞是吉利安·林,舞台設計約翰·奈普爾,燈光設計大衛·赫希。1982年10月7日,《貓》在紐約百老匯的冬園花園劇院公演,並於1997年6月19日以6138場的演出打破了以前的紀錄,成為在百老匯里公演最久的音樂劇。
這個記錄,後來在2006年5月9日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另一部音樂劇《歌劇魅影》給打破。《貓》最後於2000年9月10日在百老匯結束,2002年5月11日,也就是它21歲生日時,在倫敦落下幃幕。總計在紐約演出了7,485場,倫敦演出8,949場。 1998年官方拍攝的音樂劇《貓》錄像版。
由於其精挑細選的優秀音樂劇演員,精緻細膩的妝容,形象傳神的演出服裝,以及可通過後期剪輯和後期配音等手段使整部劇盡可能達到完美無瑕疵,使其成為世界范圍內流傳最廣的、最為經典的版本。
:
Admetus/Rumpus Cat —— Frank Thompson
Alonzo —— Jason Gardiner
Asparagus/Firefrorefiddle —— Tony Timberlake
Bombalurina —— Rosemarie Ford
Bustopher Jones —— James Barron
Cassandra —— Rebecca Parker
Coricopat —— Tommi Sliiden
Demeter —— Aeva May
Electra —— Leah Sue Morland
Etcetera —— Jo Bingham
Exotica —— Femi Taylor
Grizabella —— Elaine Paige(伊蓮·佩姬)
Gus —— Sir John Mills
Jellylorum —— Susan Jane Tanner
Jemima —— Veerle Casteleyn
Jennyanydots —— Susie McKenna
Mr.Mistoffelees(Quaxo) —— Jacob Brent
Mungojerrie —— Drew Varley
Munkustrap —— Michael Gruber
Old Deuteronomy —— Ken Page
Plato/Macavity —— Bryn Walters
Pouncival —— Karl Morgan
Rumpleteazer —— Jo Gibb
Rum Tum Tugger —— John Partridge
Skimbleshanks —— Geoff Garratt
Tantomile —— Kaye E. Brown
Tumblebrutus —— Fergus Logan
Victoria —— Phyllida Crowley Smith
Voice of Skimbleshanks —— David Arneil
Voice of Mungojerrie —— Paul Baker
Voice of Rumpelteazer —— Vikki Coote
Voice of Jemima —— Helen Massie 《貓》於1983年11月在維也納著名的維也納河畔劇院以德語公演,這也是此劇在歐洲大陸的首次演出。《貓》在維也納曾公演過兩次,第一次公演在1988年的10月,第二次公演從1988年11月開始到1990年的9月24日。
第一次公演期間亦集合了巡迴演出劇團,曾經訪問過當時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東德和蘇聯,巡迴劇團於1987年5月到8月期間在東柏林演出,之後在莫斯科演出至1988年5月30日結束。這部音樂劇在維也納的演出非常的成功。據統計,在第一次公演的500多場演出里,總共有539,745人次買票觀看。 在倫敦首演5年之後,《貓》於1986年4月18日在漢堡市的輕歌劇院開始了德國公演,此次演出一共持續了15年,據估計大約有620萬人次觀看。2001年元旦結束了在漢堡市的演出,移至斯圖加特,之後在德國各地巡迴演出直到2006年。
漢堡市的演出與倫敦的版本略有不同,比如貓的名字:傑米瑪(Jemima) 採用了百老匯版的名字絲拉巴布(Sillabub),卡布凱帝(Carbucketty) 換成了龐希沃(Pouncival),比爾貝利(Bill Bailey) 換成了堂布勒布魯塔斯(Tumblebrutus)。而且,倫敦版的傑米瑪(Jemima) 是比較安靜的小貓,而絲拉巴布(Sillabub) 較為頑皮。 《貓》於1983年11月11日在日本東京的新宿首演。公演1年後,開始在日本的大阪、名古屋、福岡、札幌等地巡迴演出。1995年,《貓》第三次入駐東京(品川),創下了長達2年的公演記錄。1998年福岡公演則是第一次在現成劇場演出,同時對編舞、服裝、舞美、燈光等300多處加以精心修改。此後又順勢在名古屋、大阪、靜岡、廣島、仙台等地長期公演。
2004年11月11日,也就是《貓》劇在日本公演後的21周年紀念日,該劇在東京的五反田再次長期公演。日本版的角色明顯地少於其他版本,只有24隻貓,尤其是公貓減少最多。服裝和角色的關系也與英美的版本略有不同。 《貓》中文版是除英語、德語、日語、韓語等不同語言版本後的第15個版本,由《貓》中文版製作方亞洲聯創攜手韋伯創建的英國真正好公司共同打造。此次《貓》中文版的製作,會沿用《媽媽咪呀!》的傳統,邀請已經製作了14個語言版本的最資深最權威製作團隊,從巨大的垃圾場布景、群貓服裝的使用的毛發纖維、演員的選擇到排練、上演,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關。打造原汁原味的《貓》,保證經典劇目的國際品質。
而這次坐鎮執導《貓》的導演兼舞蹈總監喬安,已經與「貓」共舞35年,對每隻「貓」的每一個眼神都了如指掌,親自參與製作了全部14個語言版本《貓》的製作。她將繼續以她嚴密到苛刻的標准全程把控中文版《貓》的製作。因此《貓》中文版也將成為從精神氣韻到外形外貌都最貼近原版《貓》的一版。讓《貓》的傳奇魅力在中國繼續延續。
該劇將於2012年12月21日 —2013年02月03日在北京世紀劇場上演 。
原版音樂劇《貓》曾到訪京城三次,此次的中文版在本土化方面下足了工夫。在翻譯方面,一些喜劇橋段中加入了時下的流行語與本地方言。因為在北京上演,「喵星人」還操起了「京片子」,比如海盜貓就用「回見了您吶」與觀眾道別。此外,《貓》中文版的舞台也暗藏玄機。1500個道具組成的「華麗垃圾堆」堆滿了各種中國特色的道具,有上海的月餅盒、廣東的獅子頭,還有京城的兔兒爺等等,為北京站巡演特別准備的糖葫蘆和鳥籠此次首度現身「貓窩」。
㈧ 經典音樂劇的片段
音樂劇世界
《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 1989
許多人認為不甚出名的《愛的觀點》是韋伯最成熟的作品。該劇無疑是他花費心血最多歷時最長的一個。因為一直想寫一部感人的愛情劇,韋伯在1983就已經開始著手寫《愛的觀點》,但在1986年他接下妻子 Sarah Brightman 的《歌劇魅影》,一起用去了幾首《愛的觀點》裡面的歌,直到《歌劇魅影》公演之後,韋伯才有時間繼續完成《愛的觀點》。
《安妮》 Annie
這部音樂劇的題材取自二十年代的漫畫《孤女安妮》,講述了女孩安妮從孤兒院逃跑到被收養的故事。曾經數次被排成電影。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根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再開始曾經受到非議,但是,之後這一出戲在各大州的十餘個國家演出,是近年來少見的成功作品。
《艾薇塔》Evita
《艾薇塔》是韋伯與Tim Rice 合作的早期作品,講述了 Eva Peron 從鄉村少女到名演員到阿根廷第一夫人的經歷。
《房租》Rent
這是寫於1995年的比較新的音樂劇。它是 Jonathan Larson 根據歌劇大師帕西尼(Puccini) 的 La Boheme 改編的。
《歌劇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1986
也譯作《歌劇院的幽靈》。該劇可以說是既《貓》之後,韋伯的又一個有世界影響的音樂劇。1988年,《歌劇魅影》在紐約公演,同年,日語版的《歌劇魅影》在東京公演。
《歌與舞》Song and Dance, 1982
《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花鼓戲》Flower Drum Song
《吉福斯》Jeeves/By Jeeves
《馬蘭花》, 1960
中國國產童話音樂劇之經典劇目。
《貓》Cats, 1981
《美女與野獸》 Beauty and the Beast, 1994
《俄克拉荷馬》Oklahoma
《潘贊斯的海盜》The Pirates Of Perzance
《漂亮比賽》The Beautiful Game
《平步青雲》A Chorus Line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
《微風輕哨》Whistle Down the Wind, 1998
《像棋》Chess
《西貢小姐》Miss Saigon
《星光列車》Starlight Express
《演出船》Show Boat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
《約瑟夫和他的夢幻綵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 1968
該劇是韋伯與歌詞家 Tim Rice 首次合作的結果,也是年輕的韋伯和 Tim Rice 在音樂劇業的頭一次成功。之後的許多年裡,從北美到澳大利亞,此劇一直是學校舞台的寵兒。
《芝加哥》Chicago
《蜘蛛女之吻》Kiss of a Spider Woman
㈨ 音樂劇 巴黎聖母院 的舞蹈特點
《Notre Dame de Paris》的創作群一覽
原著: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編劇:Luc Plamondont(天才!他的東西全是精品!)
作曲:Richard Cocciante (更加天才!法國現代經典的音樂劇大都出自他和上面那個天才的配合。)
法文作詞:Luc Plamondon
導演:Gilles Maheuk
編舞:Martino Muller
《Notre Dame de Paris》的演員陣容表
Helene Segara 飾 Esmeralda (Helene只擔任了一次演出,很慶幸買到這一版)
Daniel Lavoie 飾 Frollo
Bruno Pelletier 飾 Gringoire (這個人是個表演慾望極強的人,很出色!我喜歡!)
Garou 飾 Quasimodo (噶胡為這部戲犧牲了很多,把自己糟蹋的足夠丑了。)
Patrick Fiori 飾 Phoebus
Luck Mervil 飾 Clopin
Julie Zenatti 飾 Fleur-De-Lys
特色篇:
1、與眾不同的音樂劇,
當今著名的音樂劇大多是由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演藝公司包裝而成的,因此這些劇目也帶有了百老匯和西區特有的風格特徵和運作方式。而《巴黎聖母院》卻是一個例外,它是少數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影響的著名音樂劇。《巴黎聖母院》誕生於法國巴黎,遠離紐約和倫敦,先天就沒有受到百老匯和西區的影響。而作品誕生後,從包裝到製作推銷的整個過程,也全部是由法國公司全權包辦的,而不像《悲慘世界》和《西貢小姐》那樣在法國誕生,卻由倫敦西區的公司來包裝和運作。因而,《巴黎聖母院》中幾乎沒有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印記,觀看過該劇的人也往往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
2、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
《巴黎聖母院》的一大特色是採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離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員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員不跳舞。這與當今大多數音樂劇處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樂劇中,舞蹈和歌唱演員的角色分配會有側重,但基本上沒有絕對分開的情況,歌唱演員也會和舞蹈演員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員也會參與歌唱(更多是合唱),從而體現出歌舞一體的樣式。而《巴黎聖母院》則是將兩者完全的分離,整個劇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員演唱,他們歌唱的時候不參與任何舞蹈,個個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燈下的超級明星。舞蹈演員則完全不參與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 refugees)>, <愚人慶典(The Feast of Fools)>, <奇跡之殿(The court of the Miracles)>,<愛之谷(valley of love)>等幾個大場面的段落中,舞蹈幾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將舞蹈與歌唱完全分離,可以讓兩者更加投入於自己的演出,將各自的表演發揮到極致。而不需要因為歌唱演員的緣故而降低舞蹈的難度,也不需要因為舞蹈演員的緣故而影響聲音的質量。當歌唱演員用聲音表達情感時,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體表達復雜的感情糾葛。以愛斯米拉達一出場為例,當她演唱起<吉普賽女郎(Bohemia girl)>的時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熱歡快的舞蹈,這樣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現她內心奔放的思想。而當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時,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著背影跳舞,讓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內心和痛苦的抉擇。
在《巴黎聖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詞來表達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時表達了內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動作上,編舞還給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顯帶有自由發揮的成份。同時舞者在舞蹈時還運用了欄桿、棍棒等道具,體現出了寫實和寫意的雙重效果。
3、純流行化的演繹,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聖母院》完全運用了流行唱法,沒有融入一點美聲唱法。而在演奏樂器上,《巴黎聖母院》也全部採用電聲樂器,沒有一件管弦樂器。這兩者都表明了《巴黎聖母院》追求純粹流行風格的姿態。而在其他大多數音樂劇中,多多少少都會融入美聲唱法,在伴奏樂器上,也大多以管弦樂器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搖滾電聲樂器,很少見到純流行樂器
4、獨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聖母院》中特別偏重獨唱,整場50段音樂中,絕大部分都是獨唱,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而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結尾等少數幾個地方才出現過,而且採用的是事先錄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於沒有現場演員的參與,因此即便聽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實感。在大多數音樂劇中,為了更好地表現起伏的劇情和豐富的聲音層次,一般會將獨唱,重唱和合唱進行合理的安排,不會過份偏重於獨唱,也不可能過份偏重於重唱或合唱。《巴黎聖母院》對獨唱的偏好,會讓人感到聲音層次不夠豐富,在形式上略顯得單調了。
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離。 由於舞蹈角色不參與演唱,因此全劇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這7個人在劇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難了。好在劇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聽,這也多少彌補了歌唱形式上的簡單。
與眾不同的音樂創作手法 ,
《巴黎聖母院》中的音樂共有50段。作曲者對於每一首歌曲都是獨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與歌曲之間共同的音樂材料。除了幾首是完全反復之外,幾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創作。因而你在音樂上很難找到歌曲與歌曲之間的聯系,在欣賞時會有現場音樂會的感覺。如果在觀賞時沒有歌詞提示,你閉上眼睛很容易感覺這是一張法國流行音樂的精選輯,而不是一部音樂劇。說的專業一點就是,《巴黎聖母院》沒有採用大多數音樂劇採用的主題音樂素材變化發展的手法。
《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與大多數音樂劇的創作手法不同。如今,絕大多數的音樂劇還是採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作曲者將幾個主題音樂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節中進行變化,使其貫穿在整個劇目中,讓人感覺到有些音樂片段會時時縈繞在耳邊。這一手法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就非常明顯,在《悲》劇中真正全新的音樂只佔到了全劇音樂的三分之一,而全劇音樂就是根據這三分之一的音樂素材,將其進行變化和延伸而形成的。當耳邊不時地聽到自己熟悉的音樂主題,既感到親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印象。
在音樂劇的創作中,對立統一的原則是極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樂的不斷變化,又要有音樂的統一呼應。如果變化太多,會給人捉摸不定的感覺,如果統一太多,不免會讓人有厭煩情緒。 《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創作手法,給人的感覺是變化有餘,而相對缺乏統一。 當然也有這種可能:作曲者對自己的旋律寫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證每一首歌曲都優美動聽,但如果讓他運用主題素材變化的手法,反而影響了他對歌曲的自由創作,寫得不自由也不優美了。
5、不用伴奏用錄音,
《巴黎聖母院》中沒有使用現場伴奏,這也是很少見的。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中,基本上都是樂隊現場伴奏。 《巴黎聖母院》則是播放預先錄制好的配樂。這一做法一開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爭議,因為人們感到錄音會顯得死板而沒有生氣,類似於現在明星假唱的感覺。但事實證明,這並不影響實際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巴黎聖母院》的音樂全部是電聲樂器演奏的,對於電聲樂器而言,錄音與現場演奏的差別並不大。而且在劇中也沒有哪個地方需要音樂節奏上的松動,因此完全可以事先錄制好,用一樣的節奏數以萬次的演奏。當然,最重要恐怕還是省錢,本來需要許多人的現場演奏,現在只要一盤錄音帶就解決了,作為一個長期演出的劇目,這樣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筆費用。
還有一個特別之處是採用了耳掛式麥克風,演員把麥克風掛在嘴邊,暴露在觀眾面前,這種耳掛式麥克風常常用在勁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絕大多數的音樂劇中,往往把麥克風藏在頭發鬍子等看不見的地方,俗稱隱藏式麥克風,因為這樣可以感覺更象演員,而不是歌星。《巴黎聖母院》的這一做法確實讓許多人很吃驚。當演唱者每人一個耳掛式麥克風站在舞台上高聲歌唱,配合著舞者的舞蹈和燈光,讓人感覺就像是一場歌舞巨星的演唱會,很有視覺上的現場感,但相對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戲劇的感覺。
6、高空特技盡顯魅力,
劇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驚異。比如卡西莫多對著自己心愛的大鍾傾吐內心愛慕之情的時候,三個大鍾頓時從天而降,在每一個鍾裡面都有一個特技演員,他們扮演鍾擺奮力地搖擺,撞擊著大鍾,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看著特技演員掛在大鍾裡面,作著各種各樣的動作,配合著巨大的鍾聲,再加上卡西莫多熱烈而近乎嘶吼的聲音,絕對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場面。還有愛斯米拉達被弔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臨終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鋼絲上的演出,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說這多少歸功於高空特技帶來的震撼。這些動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他們中有許多是從運動員或雜技演員轉行過來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聲大噪的<高動能(YAMAKASI)>七人團,著名電影導演魯貝松曾經根據他們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電影《企業戰士》,在歐洲青少年中產生了很大反響。
7、抽象的布景:
《巴黎聖母院》的布景是簡單而有沖擊力的。劇目一開場,呈現在觀眾面前是一堵由幾十塊泡沫拼板拼成的大牆,再加上幾根大柱,就組成了巴黎聖母院,在燈光的映襯下,呈現出神秘幽暗的氣氛。這樣的設計顯然只露出了巴黎聖母院一個很小的部分,讓人不能馬上看明白,卻能給人更多的想像。像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大多數音樂劇,在道具上則更多強調模擬,讓人一看就明白,與他們相比,《巴黎聖母院》在布景的設計上要顯得抽象得多。
在長達3小時的演出里,這堵高大威武的大牆始終屹立在舞台上,由於舞台的高度和寬度完全被大牆占滿,已經不便於在縱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個劇目中,大牆的前面始終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來表演。這樣的設計使得舞台上大多數的時候只有演員,而沒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給人以現場音樂會的效果。
8、與眾不同的好劇目:
像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劇目,自然比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同絕大多數著名的音樂劇一樣,《巴黎聖母院》在誕生後遭受的指責也不少。比如《倫敦快報》評論說:幾根醜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牆來代表美麗的巴黎聖母院,實在有失水準。《電訊日報》評論說音樂聲音過於喧鬧,而演員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報》評論說歌曲的安排顯得雜亂而沒有層次等等。當然,贊揚和褒獎的評論要遠遠比批評的多得多。
《巴黎聖母院》在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它追新求異的姿態,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這不是一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國人自己製造的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