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航海家在航海中使用了古代中國人發明的什麼科學
指南針
指南針又稱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針的發明由三部件組成,分別是司南、羅盤和磁針,均屬於中國的發明。 據《古礦錄》記載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的磁山一帶。
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磁石磁性認識的結果。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對人類的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展,起了無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指南針起先應用於祭祀、禮儀、軍事和占卜與看風水時確定方位。
② 史上的航海大發現是什麼時候的事,誰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為了生存和發展,就頑強地堅持對海洋的探索。在埃及人和腓尼基人聯合探索非洲,在秦始皇派人東渡尋找長生不老葯,在漢諾開辟西非航線的時候,人類已經開始了最早的海洋探險。當腓尼基人完成從紅海出發環繞非洲的旅行;當東渡求仙的人們落戶日本;當漢諾建立了6個西非殖民城市後;人類對海洋的認識開始從懵懂的孩童進入了懂事的少年時代。
古老的中國使航海誕生了許多航海的先驅。唐朝的鑒真和尚曾經六次東渡日本講經說法。明朝的鄭和曾經七次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艦隊七下西洋,把一條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非洲東海岸。明朝的戚繼光曾經在我國沿海打造戰船大勝侵犯我國的倭寇。
歐洲人自從受到馬可·波羅的啟示,就開始了到東方探險的旅行。14世紀中期,葡萄牙王國的亨利王子派人沿著歐洲海岸向南向北探索通往東方的航線。15世紀,葡萄牙成為歐洲的海上強國。在許多葡萄牙航海探險家不懈的努力下,葡萄牙人達·伽馬終於繞過了非洲的好望角抵達印度。從此,西方人通過海上貿易和戰爭逐步打開了通往東方的道路。
在漫長的充滿危險的探索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偉大貢獻。當時,人們認為地球是平坦的,海洋的那邊是深不可測的無底洞。麥哲倫和哥倫布為了尋找一條通往東方的捷徑,從歐洲西部起航一直向西航行。雖然哥倫布沒有完成他的航程,但是麥哲倫的努力卻成功了。他的船隊完成了首次環球航行。從此,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③ c大陸是哪位航海家發明的這位航海家的遠航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
請觀察下圖,回答問題。
(1)C大陸是哪位航海家發現的?(1分)這位航海家的遠航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1分)
(2)從B至C航線,販運的「黑色貨物」是什麼?(1分)販運這些「黑色貨物」的目的是什麼?(1分)
(3)三角貿易持續了幾百年,這種滅絕人性的行為對B地區造成了怎樣的後果?(1分)
==============================================================
答案:(1)航海家:哥倫布(1分)事件:新航路開辟
(2)貨物:黑人或黑奴(1分)目的: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
(3)三角貿易持續了三百多年,使非洲喪失了難以計數的人口或造成了非洲的貧窮和落後
④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著名航海家是誰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
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屬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
之後,他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阿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多數歐洲人知道的大陸。但是,在命名上這塊大陸卻用了證實它是歐洲人所未知大陸這種情況的人的名字命了名:阿美利加洲。哥倫布並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新大陸」狹義上對哥倫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陸」,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大約是在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不管是那個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里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有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要意義。哥倫布的發現對世界卻產生了當時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響,也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哥倫布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
雖然還沒有實錘,但是哥倫布這個答案沒有辦法確定100%的准確了。
「李兆良的「宣德金牌」已經收藏多年,最初的發現地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一個名叫「Asheville」的小鎮。在小鎮教堂附近的一座墳場的土裡,當地人發現了這座銅牌。後來,李兆良用不高的價格,從發現者的手中收購了這枚金牌。」
「中國古文中,「錫」與「賜」相通,「大明宣德委錫」,就是「大明宣德皇帝委賜」的意思。按照《明史》的記載,歷代皇帝登基,都會派使節通報給外國的國家元首。金牌出土地點是美洲大陸原住民——印第安切諾基人的居住地。而鄭和七次下西洋,最後一次是於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南京龍江關(今南京下關)起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出海之初,宣德皇帝朱瞻基剛剛登基沒多久。」
「如果李博士的這個推論成立,意味著將改寫歷史:是鄭和船隊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過程中(1431-1433)發現了美洲大陸,而不是哥倫布。公認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時間是1492年。」
「李兆良在「Asheville」小鎮附近做過考察,發現了很多與中華文化巧合的地方。他指出,切諾基人的鄰居,靠海岸的卡托巴族人以擅長製造精美陶器而聞名,這個民族製造的某些陶器式樣,和中國宣德年間的「三足宣德爐」極其相似。卡托巴人在陶瓷工藝方面的成就,甚至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人,這讓人產生聯想:他們也許得到了來自「瓷器之國」——中國工匠的指點。而那些工匠,就隸屬於鄭和船隊,他們教會卡托巴人製造類似於宣德爐模樣的陶器。」
「李兆良還發現,切諾基語的英文音譯為「unaker」,與中國南方方言「堊泥」發音相類。「堊泥」,也就是「堊土」,是陶瓷製作的原材料;切諾基人古時候有兩面族旗,白底上有紅色北斗星的為文旗,顏色相反的是武旗。這在印第安人族群中,是獨此一家的,而鄭和船隊在海上航行時,竟也使用文旗、武旗進行導航;切諾基人一般有兩位酋長,一個掌文,一個掌武,這竟和明代的官制相似;切諾基人的旗幟上有北斗星,這些土著除了北斗星外,不認識任何星座,而中國古代皇帝儀仗中,也必然有北斗星旗,反觀其他世界各國,包括美國歷代旗子,在十九世紀以前,竟沒有一面是用北斗星的;北卡羅來納當地有一條河,名叫名叫「Santee」,與漢語中「山地」同音……」
「如此多的巧合交織在一起,使李兆良大膽推斷:鄭和船隊曾經到過美洲,留下了「宣德金牌」,並影響了當地土著人的文化,不僅教會了他們制陶,而且使他們開始使用北斗星旗。李兆良說:「金牌只有一個,可能是孤證,歷史學者可以不承認。宣德金牌可以假冒,美洲土著的文化痕跡,如何假冒?一個例子是偶然,兩個例子是巧合,那三個四個例子又如何解釋?那就不太可能是孤證了罷?」」
不只是文物遺留,連文化方面也有交流痕跡,所以鄭和很可能會是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美洲的航海家。
⑤ 航海的航海歷史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
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以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
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系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
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志,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應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
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
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系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
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何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
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
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
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
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凈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台風。
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
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系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
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應用。
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應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應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應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元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指南針應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
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
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針的應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應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准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里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准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制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只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制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應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明《東江疏揭塘報節抄》:「除一而移會登萊巡撫(袁可立)外,既經委臣查勘前來,合行覆請,伏乞皇上亟賜冊號封典敕於該部,速遣使臣航海前來,不致風高浪阻,誤敕封大典,並誤疆場大事也。」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雲:「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歷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制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
在航海應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系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
「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
⑥ 帆船的發明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大什麼發明
1
、帆船的發明,來是人類航海源史上的一大創舉。
探究活動
材料:准備空瓶一個、筷子一根、兩塊長條形的硬紙板、幾張厚紙片、一根彩繩、膠帶及剪刀。
1
.首先,把空瓶的瓶口剪去。將瓶身豎著剪開,接著,將兩塊硬紙板粘貼在瓶身的內側。
2
.將厚紙片的一邊剪成斜邊,在筷子的頂端系好彩繩,將筷子的下端貼在硬紙板上。
3
.最後,把彩繩分別向瓶身的兩端拉緊,並粘貼好。
提示:在製作的過程中,每個部分都必須粘貼牢固。彩繩一定要拉緊粘牢才能使船體平衡,否則,帆
船很難立穩。
⑦ 中國航海四大發明是什麼
造紙是蔡倫,、火葯來源於練丹術的副產品 活字印刷 畢升。 雕版不好考正,指南針司南
⑧ 第一個發現新大陸的美洲的航海家是誰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
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屬於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聖薩爾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
之後,他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阿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多數歐洲人知道的大陸。但是,在命名上這塊大陸卻用了證實它是歐洲人所未知大陸這種情況的人的名字命了名:阿美利加洲。哥倫布並不是最早發現美洲大陸的人,「新大陸」狹義上對哥倫布和西方人是「新大陸」,對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來說並不是新大陸,他們早在4萬年前就已經到達美洲大陸,大約是在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不管是那個哥倫布還是其他西方人登上的美洲大陸,都不是「首先發現」,在他們來之前這里不僅有幾千萬的居民。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有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重要意義。哥倫布的發現對世界卻產生了當時人所料想不到的巨大影響,也成為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⑨ 在航海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最早被利用在什麼時期
(1)材料中的「三種東西」分別是指什麼?(3分)
(2)這「三種東西」再加上東內漢發明的什麼合稱為容四大發明?(1分)
(3)其中在航海上產生重大影響的發明最早被利用是在什麼時期?當時被製成的儀器叫做什麼?(2分)如何評價它?(1分)
(4)四大發明由中國在向外傳播過程中,誰的貢獻最大?(1分)請你用一句話評價四大發明。(1分)
答案
(1)印刷術、火葯、指南針
(2)造紙術
(3)戰國;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4)阿拉伯人;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⑩ 宋朝發明了什麼應用了航海
(1)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運用到航海上.
(2)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利用蒸汽機發明了火車機車,1814年,他研製的第一輛蒸汽機車「布拉策號」試運行成功.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成功製造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取名「飛行者1號」.被譽為「航空飛行器的先驅」,幫助人們實現了在天空翱翔的夢想.
故答案為:
(1)指南針.
(2)史蒂芬孫.
(3)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