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沒有發明瓷器

沒有發明瓷器

發布時間:2020-12-19 20:18:46

1. 除了瓷器,我國還有哪些發明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發明

火葯、造紙、指南針,水稻種植,最近獲諾貝爾獎的抗痢疾葯青蒿素。

2. 為什麼瓷器沒有列入中國的四大發明的行列

絲綢抄、瓷器、茶葉、香料是科學技術的突破不假,但這種科技僅是提高了奢侈品的質量,其功用並不能直接帶來生產力的大飛躍,帶來人類歷史的大進步;而四大發明的功用,則與歷史的進步方向,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因素緊密捆綁在一起。

3. 瓷器是誰發明的

瓷器是誰發明創造出來的這應該是沒有辦法考證的,但瓷器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這是毋庸置疑滴。

4. 瓷器究竟是誰發明出來的

中國人最先掌握了燒制細瓷器的技術,那大約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們在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時候距今並不算久遠,是在15世紀——中國明朝的時候。

5. 瓷器是誰發明的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乾後,用火燒出來的,是泥與火的結晶。我們的祖先對粘土的認識是由來已久的,早在原始社會的生活中,祖先們是處處離不開粘土,他們發現被水浸濕後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曬干後變得堅硬起來。對於火的利用和認識歷史也是非常遠久的,大約在205萬年至70萬年前的元謀人時代,就開始用火了。先民們在漫長的原始生活中,發現曬乾的泥巴被火燒之後,變得更加結實、堅硬,而且可以防水,於是陶器就隨之而產生了。陶器的發明,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紅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殼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還有秦代的兵馬俑、漢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壺、琉璃、法花器及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是別具一格,倍受贊賞。
但是陶器始終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點土成金,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亨有盛譽的中華古瓷,已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里的明珠,也將越來越廣泛地成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的研究對象,並受到廣大收藏家和陶瓷愛好者的珍重。
中國瓷器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著從低級到高級,從原始到成熟逐步發展的過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出現了原始青瓷,再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終於擺脫了原始瓷器狀態,燒制出成熟的青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發展,到了唐朝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的進步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系。同時唐代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出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艷的局面,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品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興起。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所珍。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獨特,各領風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好局面,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在景德鎮設「浮梁瓷局」統理窯務,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制出大型瓷器,並成功地燒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紅及樞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宋、金時戰亂後遺留下來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窯仍然繼續生產,其中龍泉窯比宋時更加擴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龍泉窯的上乘之作。還有「金絲鐵線」的元哥瓷,應是仿宋官窯器之產物,也是曠世希珍。
明代從洪武35年開始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200多年來燒制出許許多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窯廠的存在也帶動了民窯的進一步發展。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保持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不但恢復了明代永樂,宣德朝以來所有精品的特色,還創燒了很多新的品種,並燒制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間,層次分明的青花。郎窯還恢復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制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蘭、灑蘭、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聞名於世。
雍正朝雖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藝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緻,成為與號稱「國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種。
乾隆朝的單色釉、青花、釉里紅、琺琅彩、粉彩等品種在繼承前新的基礎上,都有極其精緻的產品和創新的品種。

6. 為什麼瓷器沒有列入中國的四大發明的行列

四大發明是外國人在不了解中國文化科學技術的情況下總結的,很片面。
中國的發明很多,比四大發明重要的發明也有很多。
樓主不要在意那些外國人總結的東西,他們畢竟是老外。

7. 陶瓷器的發明出現有何重要意義

在中國現代陶瓷發展的坐標上,布滿了西方陶瓷的參照物,如果稍不留神就會掉進別人成果的陷阱里,消解掉自身的意義,這就是藝術的侵略性。 在當代美術經意和不經意之間,中國現代陶瓷藝術,隨著滾滾而來的各種美術樣式匆匆上路,在主流美術的邊緣不斷地增長著自信,參與並影響著中國現代美術的變革。 現代陶瓷雖然象各種現代藝術一樣,極力尋找自身未來的多種可能性,從而重新定義藝術,也試圖超越時代理性,用藝術的手段呈現精神的探險,為生命顯現力量。但是,藝術的成長,從來就不存在脫離外在影響的純自身建構,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多方面原因,中國現代陶瓷的價值和尷尬的處境並存。本文就潛藏在中國現代陶瓷價值背後的尷尬境況作如下論述。 缺乏認可自身價值觀的建設 中國傳統陶瓷從神奇的材質、製作工藝到審美形態,在世界文化現象中,以原創價值意義洋洋灑灑,譜寫了中國篇章。說這是閉門造車,但卻把自身的價值觀造得如此輝煌燦爛。 而如今中國現代陶瓷藝術面對的,可以說是蔚巍壯觀的西方陶瓷景觀。無論在材質范圍、工藝手段、形式語言和個體精神表現等方面,以及在對材料非單純可視性,媒材表現的多樣化,和在公共環境中的運用等方面的成就,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藝術的中國經驗。這使得中西方現代陶瓷無法同日言說。 在近二十年的啟蒙及發展中,中國現代陶瓷似乎是架起了與西方陶瓷對話的平台,但是,卻找不到現代陶瓷在中國發端的本土原由,和自身的價值標准。中國現代陶瓷近二十年的成果,是否被編織在西方價值體系內的「異國風情」,就象對威尼斯收租院的認可,是誰的價值觀在起作用? 目前,只可以說中國現代陶瓷藝術,走出了對自身傳統陶瓷語言樣式的反叛。以及個性精神對材料的介入的初級階段。未來的目標還取決於對自身價值觀的明確認證。面對西方已經日漸成熟的現代陶瓷盛況,中國的做陶人始終處於追趕的狀態,然而,藝術上只有差異,沒有超越。被動的追趕狀態導致自身價值取向的丟失。 在中國現代陶藝家的創作中,深藏著兩大毛病,第一就是對個人主義的盲目誇大,顯示出對嚴肅高尚審美的無知或者厭倦。對個體日常精神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個體對隨機生活方式和心理感覺的放任,形式語言被無辜重復濫用,使得藝術創造缺少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切入自我生存感受,或許這正是現代中國文化中普遍缺少的基本素質保障。這是中國「現代性」對個人主義的承認與發展成果所帶來的弊端。第二就是依然對技術的盲目追求,這本是中國古典陶瓷的遺憾。雖然現代陶瓷審美同樣表現在對材料的依賴,但是,一味地在材料上廢寢忘食的演繹與實驗,而僅呈現出材料景觀,卻也陰藏不了作品精神的蒼白。「陶瓷」就是陶瓷,泥做火燒,還能如何,材質是藝術的原料,其在作品中的意義如同文字在文章中的意義,文字的本身不能鮮活,陶瓷材料本身與藝術沒有直接的關系,與藝術理想更是相差甚遠。雖然對陶瓷材料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道路,但是,要建構當代文化語境中的中國現代陶瓷藝術的豐碑,就不能總停留在泥與火的材料實驗上。 創造基於對現實生存的依賴,現實生存的欲求是創造的動力。以自身的文化特徵參與當代全球文化的建構,實現對自身形態的認證,或許是當今藝術的目標。中國現代陶瓷藝術應該引領出我們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生存經驗,並且明卻指向當代和未來。 價值觀的建設同時還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是指不僅在理論上,要有陳述中國現代陶瓷存在價值的能力,同時在當下的批評上要有一隻強有力的隊伍。到現在為止,現代陶瓷理論上具有邏輯較為完整的文字沒有見到,批評上間或見到一些文字,大都將陶瓷的學科批評走斜為陶瓷的歷史評論和文化批評,而卻乏對學科本位語言建設的高見。 游離於體制之外 在中國政府主辦的全國大型美展的通知中明確地寫著:「石膏、陶瓷、紅磚、軟、硬泡沫材料的作品謝絕參展」。陶瓷和石膏,軟硬泡沫同類?因為材料的易碎而「廢」之,不知這和因咽廢食有啥區別。現代陶瓷藝術在政府行為的美術展覽中,竟然連點綴都不能成為,在這白

8. 瓷器還沒發明的時候外國人管中國人叫什麼

沒發明瓷器前,還沒有外國人能到中國來呢!但是在china之前的確是有別的名字的: 1.Seres(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有本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2.China:中國的英文名是 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種說法是,十八世紀以前,中國昌南鎮(今景德鎮)的精美瓷器在歐洲很受歡迎。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瓷器(china)和生產瓷器的「中國」(China)的代稱,久而久之,歐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記得它是「瓷器」,即「中國」。3.Chink(清國人):源於清朝的「Ching 」,在英文的俚語中也是中國人的意思,但帶有貶義的味道。因為,中國在清末時是最受人欺負的國家,而中國人在外國人眼中也成了清國奴。4.Chinoiserie(中國風):法語中的一個詞,指18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種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很多設計師和工匠大量採用中國題材,如中國服飾、龍、寶塔,結合藝術家想像創造出新形象。後來演化的意思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瑣;中國風格,中國工藝品;也有中國的,中國人的意思,5. Chinees(西內遜):「西內遜」是荷蘭語中專指華人的詞,也含著對中國的貶義,這是由於那時中國的老弱、保守、落後。現在「西內遜」這個詞的意義已僅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到中國餐館里去吃飯」,二指「中國人」。6.(掌櫃):韓國有種說法,19世紀初華僑到朝鮮之後,當地人曾用「掌櫃」一詞來代表中國,意思是中國人精於做生意,精於算計,也稱中國人是「守財奴」,認為中國人掙錢不花。這個詞在韓語中有些貶義,現已幾乎不用。7.Nuoc Tau(船國):越南民間有種說法,將中國說成是「船國」,將在越南居住的華人稱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國人是坐船來越南的,而且中國的船舶製造業讓越南人羨慕。8.Blue-Ant(藍螞蟻):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在廣大解放區流行「列寧裝」、解放裝。文革時期的服裝,以軍裝和藍、黑、灰、黃的單色調為主流,這種抹殺個性的政治化服裝時尚被推向了極至。一時間,中國人的著裝被外國人譏稱為千篇一律的「藍螞蟻」、「灰螞蟻」。 我國祖先們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公元前1600-前1046年),利用主要成分為氧化鈣和二氧化碳的白堊燒制白色陶器過程中,可能是偶然發現了燒成的陶器表面,時有光亮、堅硬而美麗的一些物質附在表面,爾後又通過不斷改變陶土原料進行試驗探索,根據陶器表面釉層不斷增多的情況,找出了產生釉子的原料,再把這些能夠產生釉子的原料進行反復配比煉制,最終發明了「釉」。釉質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氧化鈣、三氧化二鋁、氧化鉀以及鐵、鈦、鎂、鈉等微量元素的混合體。當遠古先民們把釉汁施用於瓷土製作的器物上進行燒制後,就發生了與陶器不一樣的本質變化,從而創造了瓷器。

瓷器的創造發明,是我國遠古先民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實驗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它對世界人類文明生活的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瓷器的發明和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器具,促進了人類的健康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全世界的人都因此而受益匪淺,所以,發明和製造瓷器的中國,就被「China」所代替。

China之稱可能始於唐朝,甚至更早。China就是「昌南」的譯音。而昌南,是景德鎮在宋真宗景德年以前的名稱。因其地理位置處於昌江南岸,故稱昌南鎮。唐朝貞觀之治及中唐時期,中國的外交活動達到鼎盛階段,物產豐富,絲綢、瓷器、金銀器等各種工藝品技藝精湛。昌南鎮燒制的白瓷進貢宮廷,倍受器重,稱其為假玉器。在外國人眼裡,唐朝時的中國,是全世界人都神往的地方。因此中國人被西方人稱為「唐人」,昌南鎮燒制的白瓷器,更被外國人視為天賜神物。所以,出產神物的昌南鎮,就被外國人用來代表中國。

9. 瓷器的發明史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國,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勤勞智慧的先民已經會製作和使用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標志。先民把制陶用的粘土用水調合,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塑造成適合生活的容器,經火加熱到一定溫度,燒出比較堅硬的陶器。陶器的出現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發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國又是世界上發明瓷器最早的國家。瓷器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世界物質文明的重大貢獻。瓷器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經過不斷改進原料的選擇和處理,提高燒成溫度和器物表面施釉,創燒出與陶器有別的原始瓷器。到公元二世紀的東漢後期,一種具有瓷質光潤、透光性較好,燒成溫度在1310℃左右,敲之聲音清脆的瓷器燒成了,並在浙江省大量出現,這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中國陶瓷從新石器時代至南北朝,重點在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如陝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魚紋盆;河南陝縣廟底溝的花瓣紋盆;甘肅永靖馬家窯的漩渦紋罐及半山、馬廠類類型的幾何紋罐。它們只用紅、紫、黑等簡單色調描繪出精奇瑰麗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統一體,至今仍令人贊美不絕。陝西秦始皇兵馬俑也是優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蓮花尊等,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燒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是中國陶瓷處於繁榮發展時期,唐代浙江越窯青瓷,河北邢窯白瓷馳名於當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點。花瓷與絞胎等裝飾手法也在北方出現,進一步豐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種。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漢代以來單色釉的影響,到唐代發展為黃、綠、白、藍、紫、黑等多種色彩,因為使用最多的為黃、綠、白三種色彩,故稱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國瓷器蓬勃發展的時期,各地涌現了數以千計的瓷窯,有汝、官、定、鈞、耀、龍泉、哥窯等以其獨樹一幟的特殊成就成為宋代最著名的瓷窯。它們對後世制瓷藝術有深遠影響。 而元明清時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窯有的停燒,趨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區制瓷業則有很大發展,工匠來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鎮為中心,制瓷技術逐漸上升為全國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國瓷器已達到成熟階段。清初制瓷技巧更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明代以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宮廷和民間用瓷均為青花瓷器為主,器型輕巧玲瓏,淡雅優美。在明代還出現了鬥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繪的豐富裝飾品種。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礎上也有很大發展,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藍彩及金彩也出現在五彩瓷器畫面上,並創造了琺琅彩、粉彩等一些新的裝飾品種,色彩淡雅是它的特點,從而豐富了清代的瓷器裝飾,使中國陶瓷走向了輝煌。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火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黑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旋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范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須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了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這些豐富多彩的陶器,充分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

比彩陶稍晚的胎質細膩,漆黑光亮、造型靈巧、薄如蛋殼的黑陶,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推向了頂峰。

黑陶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炤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鬶、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鬶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鬶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甗、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①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斝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庄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甗、鬶、鬲、盉、罐、杯等,鼎、斝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盉、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又光。

白陶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凈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罍、觶、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應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漸漸消失。 在制陶工藝的基礎上,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瓷器。據考古材料證實,中國在商代就已經出現了瓷器,考古學上稱為「原始瓷器」。這種瓷器是以高嶺土作坯胎,在高溫火焰中焙燒,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色質呈青綠而略帶褐黃,紋飾有方格紋、直線紋等,裝飾方法有刻劃和模印等幾種。 到東漢時期,出現了成熟的瓷器,釉青瓷器胎薄而堅實,扣之有聲,釉色透明,呈淡青色或草綠色,還有在陶器上會有硃色與白色彩繪的彩繪陶器,圖案紋樣大多是幾何、植物、動物紋樣組成,瓷器的造型單純樸素,矮闊敦厚。

中國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稱青釉磁)。這種青瓷因釉中所含氧化鐵,經一定溫度的氧化焰,燒製成黃色,再在還原焰中燒成青色。而且燒制的器物種類繁多,造型也豐富生動。裝飾紋樣有鋪首紋、蓮花紋、聯珠紋、波浪紋等等,其裝飾方法十分豐富,有壓印、刻花、堆貼、塑飾、雕鏤、蘭彩。青瓷以其素雅、清麗、明凈的釉色和豐富多彩的裝飾及生動多變的器物造型,在中國陶瓷史上起到了決定作用。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已有很大發展。現存南朝《覆蓮小罐》,體積雖小,但造型簡朴優美,蓋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蓮蓮瓣,蓋有荷葉梗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通體施青釉,泛黃,開細片紋,釉色晶瑩明澈。

隋唐時期,中國瓷器工藝有新的發展。隋代出現了邢窯白瓷。邢窯白瓷瓷胎體堅硬細薄,釉色潔白勻凈,有「類銀類雪」之譽。現存的隋代白瓷《龍柄雙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質潔白,釉面光潤,胎釉已經完全看不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痕跡,可見其工藝之精細。唐代以越窯青瓷最為著名,它是中國唐、五代至宋初的瓷窯產品。越窯青瓷的生產除唐時隸屬越州的餘姚、上虞、紹興和諸暨外,現在的寧波、鎮海、鄞縣、慈溪、臨海和黃岩等地也仿燒越窯青瓷,實際上已形成一個以上林湖一帶為中心的具有相同風格的龐大青瓷窯系。 唐代越窯青瓷,其器物多以茶酒具為主,諸如茶甌、茶托、執壺、杯、盤等都是越窯廣為燒制的產品。其裝飾紋樣取材廣泛,有牡丹、蓮花、卷草、鸞鳳、鴛鴦、鸚鵡、飛雁、獅子、龍、魚、人物及山水等。而裝飾方法多用剔花、印花、劃花、堆貼等,堆貼以近似浮雕的手法,堆貼出各種紋飾。 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的生產規模更大。當時部分窯場為吳越的錢氏王朝所控制,成為中國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窯,它們專門燒制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的所謂秘色瓷。吳越統治者就用這些精美青瓷,向實力強大的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及北宋諸政權納貢,以期換取偏安的局面。由於這一政治上的特殊需要,五代的越窯更是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此時的秘色瓷從以往青中微微閃黃的一種不太成熟的色調,進而燒成比較純正的,有如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綠色,而且釉層非常均勻,為宋代青瓷追求類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礎。 越窯青瓷在唐、五代時期,產品除在國內銷售外,還不斷地向海外輸出,遠銷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東南亞等地。現在國外的一些古城遺址和古寺院中都曾發現過它的殘片。入宋以後,因其他瓷窯的發展,宮廷用瓷已無須仰仗於越窯,而其商品瓷在競爭中亦逐漸失去了市場,故至北宋中期以後,越窯日趨衰落,其盛名亦為其他青瓷窯所取代。

而唐代最為傑出的是唐三彩,它是以一種低溫多彩的鋁釉燒制的陶器。唐三彩具有淋漓變幻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富麗堂皇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的製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的形體圓潤飽滿,俑類涉及廣泛的社會各階層的人物,人物造型精練概括,而動物形體塑造的比例准確,結構分明,生動傳神,成為當時唐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流傳於世。 宋代是我國瓷器工藝的高峰時期。瓷器生產呈現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現出許多生產優質瓷器的名窯,自古就有「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稱,事實上遠不止這五大名窯。這些名窯對中國制瓷工藝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

鈞窯

地處河南省的鈞窯,它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南省禹縣神垕鎮,該地宋代屬鈞州,故名鈞窯。釣窯瓷器原屬青瓷系統,後吸取唐代花釉瓷器復色釉的技藝,通過燒制過程中的窯變,其釉色取得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釣窯瓷器的種類主要有碗、碟、爐、瓶、花盆等,以後者的造型最為優美,且變化豐富,有圓形、海棠花形等樣式。瓷器的釉色一般為青中帶紅,即青釉中往往出現或深或淺的紅色,有的則是天青與玫瑰紫、海棠紅錯綜相間,似藍天中的紅霞,甚為美麗。鈞窯瓷器中出現的這種紅色,乃是釉料中加入了銅的元素所致,至於紫色則是青釉與銅紅釉相互熔合的產物。鈞窯以銅的氧化物為著色劑,經燒制後所呈現的紅斑、紫紅斑等復色釉,即窯變,突破了青瓷的單一色釉,使其形成對比妍麗的藝術風格,為宋代青瓷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 龍泉窯

龍泉窯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其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五代時受越窯、婺州窯和甌窯的影響而興起,至北宋中期,因越窯的衰落,而獲得進一步發展。又由於南宋建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其產品作為貢品及外銷量的激增等,遂使龍泉窯生產達到鼎盛時期。龍泉窯的瓷器品種有瓶、壺、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瓶的造型最為豐富。其瓷器釉色在南宋中期後,創燒出梅子青和粉青釉,從而形成龍泉窯自身的獨特風格。龍泉窯瓷器在裝飾上多採用堆貼、浮雕等方法,另外也有鐵褐色的斑點作裝飾的。 哥窯

地處浙江省的哥窯青瓷器是中國宋代瓷器。據記載,哥窯與龍泉窯同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南宋時有姓章的兄弟兩人,各經營一窯,其兄所營者,以「哥窯」名之,其弟所營者,則以地名名之。哥窯瓷器的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魚肚白等色,其中以粉青為正色。哥窯瓷器的主要特徵是釉面周身布滿龜裂紋片,即通常所說的開片,是釉和胎在冷卻的過程中,因收縮率的不同而呈現出大小不同、顏色深淺不一的特殊效果,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天趣。由於其龜裂紋理形狀和大小的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稱。如魚子紋,即紋片細小如魚子,而蟹爪紋則是由於紋片大而呈弧形的緣故,另外還有百圾碎、金絲鐵線等不同名稱,頗受人們的喜愛,是宋代青釉制瓷工藝的一種創造。除開片外,哥窯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現大小氣泡的,稱聚球攢珠;也有葡萄紋銹斑的,稱為葡萄斑。哥窯的器物品種有爐、瓶、盤、碗、洗及文具等。 建窯

地處福建省,以燒黑瓷著名,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故又稱水吉窯。建窯在宋代瓷窯中以燒制黑釉瓷器著名。其器物多為碗、盞等茶具。建窯黑瓷在燒制中,釉層里的氣泡將鐵質帶到釉面,在高溫下釉層流動,含鐵質的部分流成條紋,冷卻時便顯示出赤鐵礦的小晶體,從而形成多種不同的褐色斑紋。其中以兔毫釉和油滴釉為代表。兔毫釉是在漆黑發亮的釉面上,並排地閃現著銀色光澤般的絲條紋,其狀若兔毫,這種以呈現兔毫狀的結晶來代替藝術加工,其美妙處並不亞於採用刻、劃、印花和彩繪等方法所形成的裝飾效果。油滴釉以美麗的結晶紋著稱,是在烏黑的釉面上呈現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不規則的散布著,在日光的照耀下,會發出閃爍的光澤,使人眼花繚亂,猶如菜湯中的油滴晶瑩透亮。另外還有呈羽狀斑點的鷓鴣斑等。因北宋時期上層統治者喜用黑釉茶具鬥茶,而建窯瓷器又因釉色漆黑,利於鬥茶,而深受重視;被作為貢品供御府使用,使建窯瓷器聲譽大噪,不少瓷窯也爭相仿造。 汝窯

汝窯是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境內,因寶豐在宋代屬於汝州而得名。汝窯本是一座燒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間窯場,其裝飾風格與陝西的耀州窯相仿。至北宋晚期,宮廷以定窯瓷器的口部無釉而為毛邊,不便使用,而命汝窯燒制供御用的青瓷,即史稱的官窯汝瓷。過去被譽為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就指此種瓷器。而民間所燒制的印花青瓷,現在一般稱為臨汝窯,北宋時專燒宮廷用品。汝窯胎土細潤,微帶紅色,釉料稠潤清瑩,如雨過天晴般的淡藍色,有細碎的開片,早期素麵無裝飾,高雅古樸,晚期有印刻花,別有情趣。汝窯因燒造時間很短,故流傳器物僅見盤、碟、洗、奩、尊、盞托。且均大不過尺,數量極小。汝窯瓷器不以裝飾紋樣為重,一般多以釉色作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 汝窯瓷器在燒制上已基本掌握鐵的還原性能,其釉色呈淡天青色(亦稱蔥綠色),它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暖,是一種寒暖適中,十分和諧的色調。這種青瓷所產生的清逸、高雅的色感,正是宋代上流社會的時尚愛好和審美趣味的反映。

官窯

官窯是中國宋代由官方經營、所燒瓷器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窯。其窯有2處:①北宋政和(1111—1118)至宜和(1119—1125)年間設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窯址迄今尚未發現。②靖康之變後,南宋政權依北宋舊制在都城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設窯;繼續燒造,其窯在杭州的鳳凰山、烏龜山一帶,出土瓷片與文獻記載頗多吻合。官窯青瓷的釉色以粉青為上,其色調淡雅含蓄,紫口鐵足,並有蟹爪紋開片。 因其胎體中含鐵成分過多,故瓷胎均為稍帶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紫口鐵足的形成,則是利用釉的流動,使口邊只掛有極稀薄的一層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無釉而呈現鐵色。紫口鐵足與罩在瓷器表面上的青釉相映,色彩上形成對比的效果,既破除了青釉一色的單調感,又賦予器物以莊重的情趣,從而使官窯器物愈發顯示出青瓷的韻澤。官窯瓷器一般很少施加紋飾,僅瓶類器物在頸、腹等部位有數道間距不等的弦紋,而整個器體則大面積素樸無飾,具有一種單純、明朗的感覺。 官窯器物大都是一些仿古的禮器,造型簡潔雅緻,干凈利落,加之周身裂紋,即開片和紫口鐵足,使器物倍增古樸典雅的情調。

定窯

中國宋代瓷窯。位於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山村,因曲陽在宋代屬於定州,故名定窯,是宋代名窯中唯一燒制白瓷的窯場。定窯所燒瓷器多為日用器皿,有碗、盤、杯、盒、枕、瓶、壺等品種。其瓷器體較薄,燒制時易變形,故多用覆燒。其瓷胎質堅硬細潤,呈乳白色,且白中閃黃,滑膩滋潤。在裝飾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後多飾以精美的花紋,其紋飾主要有植物紋,包括牡丹、蓮花、菊花等,另外還有鴛鴦、游魚及瓷孩兒枕等,形成優美生動、富於變化的圖案或器形。其裝飾方法主要有:①刻花,因器體較薄,故多用淺刻法,所刻線條有深淺之分,既有利於表現所描繪的物象紋飾,又豐富了白瓷的色調,其工具為竹片和刀,前者刻線較寬,後者刻線較細。②印花,用到有花紋印模,趁坯胎未乾時印出所需花紋,其中以模壓陽紋居多。由於模印,故使器體表面具有微妙的光線變化。印花瓷器線條更為精秀規整,紋飾繁縛細致,結構嚴密緊湊,所印花紋清晰、一絲不苟,加之乳白色的器體,給人以清麗素雅、柔美秀逸的感覺。另外印花器口部皆不掛釉,露出的胎體,成為毛邊,常鑲以金、銀扣,因而又使瓷器增添華美之感。③劃花,用類似梳櫛狀的工具,在器物表面上創出各種花紋。一般以魚紋、波水紋居多。其線條勻稱,自然。除白瓷外,定窯還燒制醬釉、黑釉和綠釉等瓷器。定窯瓷胎質堅細,器體很薄而輕,為避免燒制變形,採用扣燒的方法,所以口沿不施釉而是澀邊,然後以以金、銀、銅鑲口謂之「金銀扣」。定窯釉色潔白,在胎坯上先塗白色的化妝土,然後施色透明的牙白色玻璃釉。多以印花、劃花、刻花為裝飾手法,頗具特色。 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因北宋景德年間燒制的精美瓷器而稱今名。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制青瓷,至北宋時以燒制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味,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其色調給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靖康之變後,隨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所產瓷器,胎體釉色純白如粉,有粉定之稱。受其影響,景德鎮窯所燒青白瓷,裝飾逐漸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紋樣的凹下處積釉稍厚而較青,胎薄的花紋在迎光下若隱若現,故又有影青、映青、隱青、罩青之稱。景德鎮窯青白瓷曾作為貢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種有碗、盒、盤、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狀,紋飾有牡丹、梅花、芙蓉、蓮花、鴛鴦、魚、鴨及兒童形象等,其裝飾方法為刻花、劃花、印花和貼花等種類。 到了元代,景德鎮窯繼續發展,已成功地燒制出了青花、釉里紅、紅釉等品種,並逐漸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明清時期,景德鎮窯獲得了空前發展,由於原材料的豐富和工匠技藝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種、器物類型,以及造型、裝飾等方面較之前代,均有極大的豐富、提高和創新,成為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鼎盛期。清代後期至民國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景德鎮窯的制瓷業出現凋零或停滯狀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重獲發展。目前景德鎮窯在繼承傳統工藝,恢復傳統品種,創造新的品種樣式等方面,進行廣泛深入地探索,並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元代景德鎮窯還發明了釉里紅瓷器,這是一種釉下呈現紅色花紋的瓷器,稱作「釉下彩」。由於釉里紅的銅紅不易控制,燒制難度大,因而能達到純正紅色的釉里紅瓷器很少,故屬名貴瓷器。在釉里紅瓷器的基礎上,明代燒成了鬥彩和五彩等瓷器。鬥彩瓷的主要成就是開創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新工藝。鬥彩是中國明清時期的彩瓷,又名豆彩。鬥彩有兩種含義;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拚鬥在一起;②青花和彩爭奇斗艷。它是先以釉下青花繪出主要花紋,燒成後再在釉上彩繪或用多種彩釉填染,最後入爐烘烤而成。裝飾花紋多為花果雞蟲人物等,成化後的「鬥彩」,色彩絢麗極至。如《鬥彩畜土圖杯》、《鬥彩花蝶紋蓋罐》。根據傳世瓷器研究,鬥彩創始於明成化年間,它的出現是受景泰藍工藝啟迪的結果。鬥彩是在坯上用鈷料勾畫紋飾的輪廓,上釉燒後呈現白釉藍色紋飾的輪廓線,與景泰藍用銅絲盤成雙線紋焊接在銅胎上具有相同作用。 鬥彩是在青花雙勾線內填各種色彩,景泰藍則於銅絲雙線之內填各種色料,兩者用料不同,工藝也相異,然而紋飾效果卻異曲同工。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種,「五彩」含多種彩色之意。就是以褐黑色代替青花勾描輪廓,或直接在釉上進行彩繪,顏色趨向濃艷,對比鮮明,絢爛多彩,瓷器造型追求復雜的變化,有的瓶身鏤空成圖案,再施五彩,成為玲瓏剔透的通花瓷。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現存萬曆五彩鏤空雲鳳紋瓶,紋飾復雜,但層次清楚,且集彩繪、浮雕、鏤雕於一體,紅艷奪目,十分絢麗。 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藝達到了頂峰。這時期除了青花瓷的燒造工藝有了進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澤更加鮮艷,層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豐富外,還創造了極其名貴的琺琅彩瓷器。

琺琅彩是中國清代專供御用的彩瓷。又名瓷胎畫琺琅。系仿照銅胎畫琺琅的特徵燒制的,是在紅、黃、藍、綠等色地上繪以花卉紋飾。初使用西洋琺琅料,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六年(1728)在造辦處琺琅作內仿煉西洋琺琅彩成功,自此即使用國產琺琅彩。琺琅彩瓷器用景德鎮御窯廠燒好的薄胎白瓷,由造辦處琺琅作的景德鎮名畫師從事描繪,紋樣都是指定的畫稿,畫好後再入爐火烘烤而成。 琺琅彩瓷器的底部均書寫年款,有藍色、胭脂色堆料款及青花款,字體有楷、篆書兩種,書4字者為「康熙或雍正御制」,書6字者為「大清乾隆年制」。琺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硅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琺琅彩中,加入適量的金屬氧化物色素,即可成具色澤的琺琅料。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康熙琺琅彩料做過分析測定,初步確定著色原素為:黃色為銻、鐵,藍色為鈷,白色為砷,鮮紅為金,粉紅為金、砷,紫色為鈷、金。在這基礎上,又創造了比五彩瓷更嬌

10. 下列關於一些我國古代工藝中,沒有涉及到化學變化的是() A.火葯的發明 B.瓷器的燒制 C.

A、使用火葯的過程中火葯爆炸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B、瓷器的燒制的過程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有新物質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C、活字印刷的過程中只是將活字組合在一起,將染料印刷在紙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於物理變化.
D、用鐵礦石煉鐵的過程中有新物質鐵等生成,屬於化學變化.
故選C.

閱讀全文

與沒有發明瓷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瓜誰發明的 瀏覽:108
莆田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490
職工安全生產保證書 瀏覽:951
顧亮馬鞍山 瀏覽:961
工商局胡小勇 瀏覽:996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