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計時工具發明

計時工具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1 05:59:18

① 最早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② 人類歷史計時工具的發展史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人制訂了每年12個月,每月均為 30天的歷法。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天分為 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歷法,每月 29天和30天相輪。與此同時,瑪雅人創立了一年2印天和365天的歷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③ 日晷是古代計時工具,它是怎樣發明的

日晷是我們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它是由一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和一個指針構成,它是通過觀察指針在刻度盤上影子的位置,來計量一天中時間的變化。像我們的中華世紀壇,就是按照日晷的模樣來計算的。

人類使用日晷的歷史非常遙遠,古巴比倫在遠古時期的6000年前就開始使用了,中國是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是開始使用日晷計時了。

所以不得不說我們的祖先是很聰明的,會利用太陽的東升西落來計算我們每天的時間,讓我們現在可以有時間可計算。

④ 古代計時方法計時工具的演變是什麼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⑤ 計時工具發展的歷史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香鍾。

早期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古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倫人已製作日晷來紀錄。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300年:中國開始使用日晷。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歷,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歷。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古希臘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5)計時工具發明擴展閱讀

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

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里說刻漏度數因干、濕、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濕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

⑥ 古人又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計時工具有

日晷,刻漏,渾天儀,水漏,沙漏等。

⑦ 是誰發明了計時器

我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

⑧ 計時工具的起源(一·簡述 二·計時工具名稱 三·計時方法 四·優缺點的比較)

一定要給我加分呀,我是從網路全書上打字下來的 ................................名稱是我自己整理的
...........10分呀...........我看成100了 5555

我國計時器歷史

我國的計時器歷史
紀 元
朝 代
計時儀器史

主要文獻

公元前2357~2258年

圭表、日晷測時已達相當高的精度
殷墟出土卜辭「尚書·堯典」

公元前722~221年
春秋戰國
中國的漏壺記時已達很高的水平
「周禮」、「初學記」、唐孔款達「詩疏」

公元前201~公元9年
西漢
日晷和漏刻計時同時使用
「前漢書」、「中國科學技術史」滴、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85年
東漢
浮子和漏箭
「玉函山房輯佚書」、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

公元132年
東漢
張衡制漏水渾天儀
「晉書」

公元450
公元450
李蘭制「停表刻漏」,又名「馬上賓士」
「初學記」

「初學記」

殷夔制漫水或恆定水位漏
殷夔「漏刻法」

公元660年

耿詢、宇文愷制大稱式刻漏,獻於隋煬帝
「玉海」卷十一、「國史志」、「宋史」

公元665年

呂才制「多壺式受水壺刻漏」
「事林廣記」、「六經圖」

公元618~906年

唐代盛行赤道式日晷,並於十七世紀前傳入歐洲
元·楊禹「山居新話」、「中國科學技術史」、清·梅文鼎「日晷」備考三考

公元725年

梁令瓚,一行制擒縱機構
「新唐書·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公元1030年
北宋
燕肅制「蓮花漏」
初學記

公元1135年

出現復式多壺漫流刻漏
「六經圖」、「大清會典」

公元1050年
北宋
舒易簡、於淵、周宗制皇佑刻漏
「初學記」

公元1074年
北宋
沈括革新皇佑漏刻
沈括「夢溪筆談」、「浮漏儀」

公元1090年
北宋
蘇頌、輔公濂制水運儀像台
「新儀像法要」

公元1250年
南宋
「香篆」鍾和燈鍾記時在中國廣為流行
洪芻「香譜」、楊禹「山居新話」

公元1260年

地平式日晷由西方傳入(攜帶式日晷)
「元史·天文志」、「中國科學技術史」

世界歷史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公元前8000年:埃及文明制訂了12個月每月均為30天的日歷。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
30天,每天分為360個周期,每個周期為4分鍾。

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每年354天的月歷,每月29天和30天
相輪。與此同時,瑪亞人創立了一年260天和365天的日歷。

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明第一個移動日晷,將一天分為12個周期。
接著又發明一種叫漏刻的計時器。

公元前700年:巴比倫人把一天分為相等的12個部分。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現以一天24小時為基礎的機械漏刻。

公元200年:西方開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國發展了機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晷在歐洲得到發展。

公元1350年:德國鍾表匠發明第一個機械鬧鍾。

公元1500年:義大利教堂響起了機械鍾聲。

公元1510年:德國紐倫堡出現帶發條的懷表。

公元1583年:格里歷在羅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和荷蘭部分
地區生效。

公元1656年:荷蘭一位天文學家發明自擺鍾。

公元1700年:時鍾上除時針外又加上了分針。

公元1800年:計時精確度到1/100秒。

公元1840年:建立格林威治標准時間。

公元1850年:計時精確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華盛頓會議制訂全球時區表。

公元1928年:發明石英鍾。

公元1949年:發明第一台原子鍾。

公元1950年:計時精確到微秒。

公元1965年:計時精確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計時精確到微微秒。

公元1972年:建立全球協調時間時。

公元1990年:精確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銫原子鍾,比微微秒又要精確10萬倍。

計時工具的名稱

圭表、日晷、漏壺、浮子、漏箭、漏水渾天儀、停表刻漏、恆定水位漏 、大稱式刻漏、多壺式受水水位刻漏、赤道式日晷、擒縱機構、蓮花漏、多壺漫流刻漏、皇佑刻漏 、水運儀像台、地平式日晷、機械鬧鍾、秒錶、沙漏、懷表、自擺鍾、石英鍾、原子鍾、超冷銫原子鍾

優缺點比較

名稱中與往後越好,也越來越貴

閱讀全文

與計時工具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