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對西方文學藝術發展走向的影響
他的模仿說是創造性的模仿說,模仿不是抄襲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藝術就是創造。他在自然過程的基礎上探究藝術,說藝術是一種從質料發展成為形式的有機過程。模仿是對運動萬物過程本身的模仿,與認識的過程相同,又在深層上與自然本身過程統購。認識過程與藝術模仿是相平行的,他的或然律和必然律成為藝術真實的兩大標准。他拋了柏拉圖以歷年為核心的邏輯結構,將理論劃界為普遍和一般等概念,並指出這些概念不是先驗的,而在於感性的個別之中,在藝術的創造之中。 最古老的藝術學說,主要認為藝術的本質在於模仿或者展現現實世界的事物。「模仿」是希臘語mimesis的譯文(因此把這種理論稱為「藝術的模仿說」)。Mimesis有時也被譯為「再現」(representation)(因此這種理論也被稱為「藝術的再現說」)。模仿說為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首倡,在浪漫主義興起之前一直在藝術理論中佔主導地位。這種學說包含一種深層的形而上學內容,所關切的是認識事物是如何成其所是的,同時還認為藝術具有一種認知作用。然而,關於「模仿」與「再現」的確切含義以及與再現本質相關的種種問題,一直存在許多爭論。有些作家認為模仿就是描繪自然界的可見形式,而有些作家則認為模仿需要理想化的描述。對模仿說提出批評的基本論點是:並非所有藝術形式都是模仿或再現。譬如,音樂在本質上就不是再現性的。當代抽象畫與模仿或再現理論更無多少關系。盡管如此,模仿說仍然有人為其辯護。N.古德曼就曾發展了一種頗有影響的學說。他認為再現意味著外延。根據這一觀點,藝術作品與其再現之物間的關系,類似於描述與其描述對象之間的關系。
Ⅱ 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對西方文學藝術發展走向有什麼影響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原則也是建立在「模仿說」基礎上的,只是其含義和性質與乃師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亞里斯多德確立了文藝模仿的本體地位,並使模仿說的性質發生了轉變。亞里斯多德指出,「詩的起源……出於人的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在於人最善於模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得來的)」14亞里斯多德這一認識是對柏拉圖文藝觀念的發展,它把文學創作活動歸結為人類先天具有的稟賦,從發生學的角度肯定了藝術創造是每個人類個體都具有的能力,這就給「人人都是藝術家」提供了明確的理論支持。在此意義上,亞里斯多德的模仿說是一種徹底平民化的藝術哲學。亞里斯多德這一認識使模仿說在性質上發生了根本轉變,模仿既是一種先天的創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種偶然的自然行為(德謨克利特),也不是復制自然對象的機械行為(柏拉圖),而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活動,是人類知識(不是與真理隔了兩層的「影像」)的來源和文明的開端,這是對模仿說的最高肯定和贊賞。
第二,亞里斯多德明確限定了文學模仿的對象范圍,亦即文學作品的題材范圍。「詩人……必須模仿下列三種對象之一: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應當有的事」15。「過去有的或現在有的事」,是指歷史或現實題材;「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是指神話或寓言題材;「應當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虛構題材。
Ⅲ 柏拉圖的模仿說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淵源關系
柏拉圖在洞穴神話中塑造了一個理想世界,並闡述了理想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差別。我想這就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源頭也是分水嶺。樓主有時間的話可以認真研究下柏拉圖的理想模型,他的洞穴神話。
Ⅳ 藝術起源的模仿說
這是一種關於藝術起源問題的最古老的理論,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Ⅳ 藝術起源於模仿的代表人物及理論觀點
1、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愛利亞學派創始人克塞諾芬尼就」模仿」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人根據自己的樣子來造神,假如牛、馬和獅子有手,並且能夠像人一樣用手作畫和雕像的話,它們就會按照自己的模樣,馬會畫出和塑造馬形的神像,獅子會畫出獅子形的神像。
2、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以他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最早提出了「藝術模仿自然,顯然是如此:繪畫混合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顏色,從而描繪出酷似原物的形象。音樂混合著不同音調的高音和低音、長音和短音,從而造成一個和諧的曲調。
書寫混合母音和輔音,從而形成整個這種藝術」的論點。這種文藝模仿論首先是從人們對動物行為的模仿上立論的。
3、德謨克利特(Demokeritos)則將社會的「人」加入了「自然」這一模仿對象中從而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論,他說:「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做禽獸的學徒的。」同時也提出了「模仿壞人而甚至不願意模仿好人,是很惡劣的。」這一觀點。
4、蘇格拉底(Socrates)遵循前人觀點並對「模仿說」加以豐富,認為不僅要模仿人的外形,更要描繪出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質。再後來,人們更主要地在人對事物形象的模擬上來立論,認為文藝源於人對「自然」(世界)的模仿。
(5)提出文藝創造模仿說擴展閱讀:
藝術起源於模仿學說始於古希臘哲學家。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於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藝術不僅反映事物的外觀形態,而且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藝術創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從孩提時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學說。這種理論直到19世紀末仍然具有極大的影響。
Ⅵ 有關美的起源問題,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其中「模仿說」是由何人提出的
古希臘時期就存在模仿說具體沒有出處,就是一種典型的再現說文藝觀。
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思想家們認為文藝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過藝術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現的觀點。
模仿說也就是再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系,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模仿或再現。
(6)提出文藝創造模仿說擴展閱讀
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學四要素。」
即:作品、作者、世界、讀者。
1、作品
生活要經過藝術家的加工改造,這樣才能創造出有意義的文本。
2、世界
一切文學作品都有淵源,這就是生活。
3、讀著
如果把作品束之高閣,不能跟讀者見面,就不能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所以讀者也是文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Ⅶ 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學說——模仿說
中外藝術史上,對於藝術本質主要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模仿說」是現實主義反映論的藍本,這個在歐洲文學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學原則。 在文藝與世界的關繫上,西方文論最古老的一個傳統便是認為文藝是對外在世界的一種「模仿」。文藝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關系是古典文論不可迴避的最基本、最中心的一個問題,是文藝所面臨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一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文論的一個傳統是樸素地認為文藝是對外在世界的「模仿」、「再現」。早在前希臘時期,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便提出了「模仿說」,他說:「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歌唱。」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文藝應該仿效好人、好事而不應模仿壞人,他的這些主張奠定了西方文藝「模仿說」的基礎。 西方文化的源頭和集大成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提倡文藝起源於模仿。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源和最終的真理是一種永恆不變的「理式」,外在自然世界是對理式的模仿,而藝術則是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品是對理式「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與真理隔了三重,並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質。他說文藝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只反映到事物的表象,在《理想國》里他說「你馬上可以試一試,拿一面鏡子四面八方地旋轉,你就馬上造出太陽、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動物、器具、草木以及我們剛才提到的一切東西,」但這種鏡子的復現只是一種外觀的復現,不能模仿事物「實體」,因此這種模仿是不真實的,藝術家只是一個「影像製造者」,所以柏拉圖非常反感詩人的模仿,把這當成文藝的一大罪狀,要驅逐詩人出理想國。雖然柏拉圖是從貶低文藝的角度提出「模仿說」和「鏡子說」的,但他卻奠定了以後西方「模仿說」和「鏡子說」的文論傳統。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認為模仿是人的一種本能,文藝也是一種模仿的行為,他說「史詩、悲劇、喜劇和酒神頌以及大部分雙管簫樂和豎琴樂——這一切實際上是模仿」,並且認為悲劇是對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而喜劇是對比一般人壞的人的模仿。 柏拉圖全部思想奠基於「理念」這一核心概念之上,他認為文藝在本質上是對理念的模仿。柏拉圖繼承了蘇格拉底模仿說的精神,承認「詩的模仿術模仿行為著——或被迫或自願地——的人,以及作為這些行為的後果,他們交了好運或惡運,並感受到了苦或樂。除此而外,別無其它了」。但他又從理念論的角度對蘇格拉底的模仿理論進行了改造。他認為「理念」是世界的最終根源,自然萬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結果,文藝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結果,因此,文藝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實隔著兩層」。柏拉圖排斥文藝的認識論方面的原因,就是文藝在本體上離理念太遠,在實存上是對自然物的復制和抄錄,是比自然實體還要等而下之的東西。柏拉圖以精神實體理念作為藝術的最終根源,並把文藝貶低為比現實世界低一等的東西,顛倒了物質和意識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其理論錯誤性的一面;但在這一「錯誤」的理論中卻又蘊含著兩個方面的「正確」的認識。第一,柏拉圖強調文藝是對實在之物的模仿時,他沒有意識到他在從發生學的角度論證社會生活是文學藝術產生的直接根源;第二,當他堅持理念中心論,堅持文藝理念創造文藝現實時,實際上是在強調理想性高於現實性,藝術世界是人類在物質世界以外創造的第二自然,這又從價值論的角度抬高了文藝活動的意義。 而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藝術詩模仿的觀點,但卻對其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改造,並建立了自己的美學思想體系:拋棄了柏拉圖「理式」的概念,把模仿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肯定現實生活的真實性,認為文藝對世界的模仿也是真實的,而且文藝模仿的這種真實並不只是表面形象的真實,他是作家在「可然律」和「必然律」的原則下反映的生活的普遍真實,比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這奠定了西方要求真實、能動反映現實生活的文論傳統的基礎。他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人皆有的,不應該受到譴責,而且因其能給人知識,還應給其應有的地位;其次,他還認為模仿盡管是對現實的模仿,但卻比現實更高,而並不是像柏拉圖一樣給以否定;對於模仿的特點,他認為文藝創作必須反映生活普遍性的觀點,涉及到了文藝創作中的普遍性與個別性之間的關系問題;第四,模仿的方法,他提出了三種方法,即模仿「過去有的或現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和「應當有的事」;最後,在模仿的文藝的社會作用上,他除了繼承柏拉圖的「效用說」以外,還針鋒相對的肯定了文藝的認識作用和快感作用。 西方文論的這種模仿說在古羅馬時期時實際上變成了對古希臘文藝範例的模仿。賀拉斯在《詩藝》中強調「日日夜夜把玩希臘的範例」,文藝創作成了對古希臘的模仿。在中世紀封建神學時期,以阿奎那為代表的理論家也主張文藝模仿自然,不過又認為模仿自然就是模仿上帝。阿奎那說:「亞里士多德教導我們,藝術所以模仿自然,其根據在於萬物的起源都是相互關聯的,從而它們的活動和結果也是如此的。因此,藝術的過程必須是模仿自然的過程,藝術的產品必須是仿造自然的產品。與此同時,人的心靈著手創造某種東西之前,也須受到神的心靈的啟發,也須學習自然的過程,以求與之一致。」就這樣阿奎那把模仿自然和模仿上帝看成是一回事,因為上帝是一切的真正創造者。 總的來說,模仿說,它揭示了人具有模仿的天性,也揭示了模仿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採用的藝術創作方法。但受到時代的影響局限,存在一定的機械性和片面性,對原始藝術來說,模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將人模仿看做人的本能,而沒有找到模仿背後的動機。
Ⅷ 模仿說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400年)的出現標志著西方思想史的轉折。蘇格拉底反對一切不關心人的本質和生存的實證科學,宣稱自己和物理學的探索毫無緣分,他拒絕討論諸如宇宙的性質、宇宙秩序和天體產生的原因,卻熱衷於討論各種人文問題,從來不感到厭倦5。自此以後,古希臘思想的重心由自然本體轉向人類本體。
蘇格拉底徹底貫徹了智者的文化哲學思想,卻又與他們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稱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則認為只有思維著的人才有資格作為萬物的尺度。思維著的人具有自我決定的能力,這是人作為道德主體的本質所在。因此,蘇格拉底把哲學認識的目標定位在人類自身,並以一生的活動躬行了「認識你自己」這一哲學信念。黑格爾認為,蘇格拉底的人類學主體「原則造成了整個世界史的改變,這個改變的轉折點便是:個人精神的證明代替了神諭,主體自己來從事決定」6。
蘇格拉底認為,在主體的生存中,善本身就是目的。哲學的最高目標不是建立一個理論體系,而是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善惡,揭示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使人們能夠合理地選擇行動,安排生活。因此,他沒有留下任何形式的著作,而是把哲學化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倫理學,後人看到的他的思想材料只是其學生保存下來的一些對話記錄,如柏拉圖的《申辯篇》、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不過,蘇格拉底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善的問題,並把善歸結為知識(美德即知識),最終把西方哲學引向了認識論和科學主義的軌道,偏離了人生意義的探究。真個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千年以後,成為尼采生命哲學的第一個攻擊目標。
蘇格拉底把他對人的哲學思考運用於文藝領域,引起了文藝創作原則與批評標準的根本變化。蘇格拉底的文學思想大體保持在文藝倫理學的范圍內。
首先,就文學創作來說,人自身一旦成為世界的中心,自然對象作為模仿的根基就發生了動搖,模仿的方向不得不發生偏離和移動。蘇格拉底認為,人應當成為文藝模仿的對象,不僅人的外部形體動作可以模仿,就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質」也可以「模仿」7,不論這種特質是善的還是惡的;例如人的性格,美的善的可愛的如高尚、慷慨、謙虛、聰慧等可以模仿,惡的丑的可憎的如下賤、卑吝、驕傲、愚蠢等同樣可以模仿。蘇格拉底指出,從模仿的效果來看,如果能「把人在各種活動中的情感也描繪出來」,尤其是把那些美和善的情感描繪出來,更能引起「觀眾的快感」,因此,他認為文藝模仿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形式表現心理活動」8。這樣,文藝美的研究就從形式領域轉到了人的精神領域,人的精神領域成了文藝表現的最高目標。
這樣,蘇格拉底的道德哲學觀幫助他實現了模仿從自然向精神領域的過渡,使文藝創作的原則發生了更新,這一新的創作原則經由柏拉圖的中介,在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體系中得到完善,成為西方歷史上牢不可破的文藝本質觀念,直到19世紀才被動搖。
其次,模仿說的變化必然引起文學批評標準的轉移。既然人是世界的中心和文藝模仿的目標,那麼,在評價文藝作品的效果時,人們就不應當再著眼於事物的形式關系,而應當著眼於事物與人之間的效用或目的關系,這也就是蘇格拉底所謂「每一件東西對於它的目的服務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務得不好,則是惡的和丑的」9。蘇格拉底以前,在文藝欣賞領域,事物因其真而美;到蘇格拉底時期,事物因其善而美。換言之,蘇格拉底時期,文藝批評的標准已經由真置換為善。由此,我們才能理解雕塑師的兒子蘇格拉底何以在論述藝術時,竟是一個十足的道學家的口吻:「即使修克西斯給我看他親手畫的漂亮女人的肖像,它所給我的快樂,也抵不上我默想眼前一個女人的美德時所得到的快樂的一半」10。
蘇格拉底對文藝創作具體問題的論述只不過是他的模仿原則的引伸。他曾提出文藝創造理想性的特徵:「當你們描繪美的人物形象的時候,由於在一個人的身上不容易在各方面都很完善,你們就從許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煉出來,從而使所創造的整個形象顯得極其美麗」11。蘇格拉底在這里談論的正是智者所說的使人「愉悅」的藝術與普通技術製作如工藝製作不同的地方:工藝製作在形式上並不刻意追求超出原物,「描繪美的人物形象」的藝術卻必須如此。換言之,塑造形象的藝術對自然的模仿不是照描,而是選擇中的變化與超越,這樣一來,藝術創作的界限就突破了前蘇格拉底時期自然模仿說的局限。這一思想為亞里斯多德所繼承,並在古希臘以後的文學思想史上不斷得到補充和發展,成為現實主義文學典型化理論的前奏。
蘇格拉底畢竟只是一個過渡人物,他雖然扭轉了古希臘文學研究的方向,但對一般文藝問題缺乏思考,對具體文藝問題的研究更嫌單薄,這與古希臘人豐富的文藝實踐是不相稱的。他未竟的事業是由柏拉圖接續,並由亞里斯多德最後完成的。
Ⅸ 評價柏拉圖模仿說
柏拉圖是文藝史上對文藝和文藝家譴責最厲害的一個人,他的「模仿說」也必將導致對文藝的否定。他認為,存在三個世界:理念世界、現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世界則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藝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圖認為,文藝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潤心靈」,並把它稱為「詩的魔力」,因而,他盡管將「模仿的詩」斥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張在起理想國中保留一部分「頌神的贊美好人的詩歌」。總的來說,他的觀點是唯心的。
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藝術詩模仿的觀點,但卻對其進行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改造,並建立了自己的美學思想體系:
首先是模仿的原因,他認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人皆有的,不應該受到譴責,而且因其能給人知識,還應給其應有的地位;
其次,他還認為模仿盡管是對現實的模仿,但卻比現實更高,而並不是像柏拉圖一樣給以否定;
對於模仿的特點,他認為文藝創作必須反映生活普遍性的觀點,涉及到了文藝創作中的普遍性與個別性之間的關系問題;
第四,模仿的方法,他提出了三種方法,即模仿「過去有的或現有的事」、「傳說中的或人們相信的事」和「應當有的事」;
最後,在模仿的文藝的社會作用上,他除了繼承柏拉圖的「效用說」以外,還針鋒相對的肯定了文藝的認識作用和快感作用。
Ⅹ 什麼是模仿說代表人物是誰
1、模仿說一般指再現說,在文學四要素中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系,即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
再現說主張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模仿和再現。在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就開始存在的模仿說,就是一種典型的再現說文藝觀。在【蘇格拉底】之前,希臘的思想家們認為文藝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過藝術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現的觀點。
2、代表人物: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他說:「我們從蜘蛛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年代稍後的柏拉圖也主張藝術是一種模仿。但他同時認為,藝術模仿的對象不是自然,而是使自然得以顯現的理念世界。
(10)提出文藝創造模仿說擴展閱讀:
再現說強調社會生活對文學的本源地位,強調文學對生活的依賴關系,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同時在一定意義上忽視了文學藝術與創作主體之間的關系,忽視了作家在文學創作中的主觀能動性。
而表現說與再現說相對,關注了作家的內心世界與文學之間的關系,強調了創作主體的能動性和自主性,同時它又忽略了生活對文學的最終決定意義和文學對生活的依賴關系。
如此說來,再現說和表現說的文藝觀念雖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同時存在著明顯的理論偏見,都沒有概括出文學歷史的全部事實。與上述兩種觀念不同,也存在著另外一種試圖避免再現說和表現說的理論局限的說法,即能動反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