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雷達是根據什麼發明的
根據蝙蝠的聲波原理發明的。
雷達波碰到物體,反射回來以後,測出和目標版的距離,這權是雷達基本的原理。這和蝙蝠發出超聲波,接收回波,來確定、捕捉目標所在的位置的原理完全一樣。
雷達所起的作用跟眼睛和耳朵相似,當然,它不再是大自然的傑作,同時,它的信息載體是無線電波。 事實上,不論是可見光或是無線電波,在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都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都是光速C,差別在於它們各自的頻率和波長不同。
其原理是雷達設備的發射機通過天線把電磁波能量射向空間某一方向,處在此方向上的物體反射碰到的電磁波;雷達天線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設備進行處理,提取有關該物體的某些信息(目標物體至雷達的距離,距離變化率或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蝙蝠在水平地面上是無法起飛的,一定要有一點高低落差。蝙蝠的導航能力絕不僅限於回聲定位,它體內具有磁性「指南針」導航功能,可依據地球磁場從數千英里外准確返回棲息地。而此前,眾所周知,蝙蝠是著名的「夜行俠」,雖然它的視力非常差,但其擁有超常的回聲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導航覓食。
㈡ 雷達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雷達是世紀人類在電子工程領域的一項重大發明。雷達的出現為人類在許多領域引入了現代科技的手段。
1935年2月25日,英國人為了防禦敵機對本土的攻擊,開始了第一次實用雷達實驗。當時使用的媒體是由BBC廣播站發射的50米波長的常規無線電波,在一個事先裝有接收設備的貨車里,科研人員在顯示器上看到了由飛機反射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的回波,於是雷達產生了。
雷達是利用極短的無線電波進行探測的,雷達的組成部分有發射機、天線、接收機和顯示器等。由於無線電波傳播時,遇到障礙物就能反射回來,雷達就根據這個原理把無線電波發射出去,再用接收裝置接收反射回來的無線電波,這樣就可以測定目標的方向、距離、高度等。最初雷達主要用於軍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在海岸線上建起了雷達防禦網路。這些早期的雷達使英國人能夠不斷地成功抗擊德軍破壞性的空中和海底襲擊。
雷達被人們稱為千里眼。在現代戰爭中,由於雷達技術的進步,使交戰雙方在相距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人還互相看不到,就已拉開了空戰序幕,這就是現代空戰利用雷達的一個特點――超視距空戰。
由於雷達自身的工作原理,造成了雷達在使用中存在有捕捉對象的盲區,這也就有了在戰爭中利用雷達盲區偷襲成功的戰例。現代戰爭中,為了躲避雷達的監視,美國生產出了一種隱形轟炸機,它可以有效驅散雷達信號,使它對於常規的雷達系統保持隱形。正是由於這種矛與盾的關系,科學家在這個領域不斷探索研製分辨能力更高的雷達。
隨著雷達技術的不斷改進,如今雷達被廣泛用於民航管制、地形測量、氣象、航海等眾多領域。面對日益擁擠的天空,擁有精密的雷達監測系統至關重要。使用雷達設備可不受天氣的影響,不分晝夜進行監測。民航管制員通過雷達直接獲取飛機的位置、高度、航行軌跡等信息,及時調節飛行方位和高度。在雷達的使用科學原理中,雷達與目標之間有相地運動,回波信號的頻率有多普勒頻移,根據多普勒效應的原理可以求得其相對速度。這也是交通警在公路上測量汽車速度的測速雷達工作的原理。
我國在雷達技術方面發展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探地雷達就是我國研製的,它可適用於不同深度的地下探測。目前,探地雷達已經廣泛應用於國防、城市建設、水利、考古等領域。中科院電子所研製成功了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模擬樣機,並對1998年長江中下游特大洪澇災害進行了監測,獲取了受災地區的圖像,為抗洪救災提供了准確的災情數據。隨著高科技的不斷發展,雷達技術將在21世紀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雷達的歷史
1922年 美國泰勒和楊建議在兩艘軍艦上裝備高頻發射機和接收機以搜索敵艦。
1924年 英國阿普利頓和巴尼特通過電離層反射無線電波測量賽層的高度。美國布萊爾和杜夫用脈沖波來測量亥維塞層。
1931年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利用拍頻原理研製雷達,開始讓發射機發射連續波,三年後改用脈沖波。
1935年 法國古頓研製出用磁控管產生16厘米波長的撜習
㈢ 雷達是怎麼發明的
真正的實用雷達是英國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發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出現,一些國家在抵禦它的進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有的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遠距離尋找飛機的儀器,這就是後來的雷達。
不過,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不過,當時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訊突然中斷了,幾分鍾後又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通訊又恢復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只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
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 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㈣ 為什麼雷達的發明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雷達作用廣泛,功能強大。雷達的優點是白天黑夜均能探測遠距離的目標,且不受霧、雲和雨的阻擋,具有全天候、全天時的特點,並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雷達在軍事上可用於搜索偵察、通訊、干擾、指揮控制、敵我識別,民用領域包括航空航天、航海、地質、資源勘探、交通、氣象、環境監測等。
這么強大的能力還不算世界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嗎?
㈤ 雷達是怎樣發明的
雷達的出現,是由於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和德國交戰時,英國急需一種能探測空中金屬物體的雷達(技術)能在反空襲戰中幫助搜尋德國飛機。二戰期間,雷達就已經出現了地對空、空對地(搜索)轟炸、空對空(截擊)火控、敵我識別功能的雷達技術。
二戰以後,雷達發展了單脈沖角度跟蹤、脈沖多普勒信號處理、合成孔徑和脈沖壓縮的高解析度、結合敵我識別的組合系統、結合計算機的自動火控系統、地形迴避和地形跟隨、無源或有源的相位陣列、頻率捷變、多目標探測與跟蹤等新的雷達體制。
後來隨著微電子等各個領域科學進步,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其內涵和研究內容都在不斷地拓展。雷達的探測手段已經由從前的只有雷達一種探測器發展到了紅外光、紫外光、激光以及其他光學探測手段融合協作。
(5)雷達發明的重要性擴展閱讀
回顧雷達的發展歷史,米波雷達曾在二戰前後佔主流地位。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米波雷達不能准確測高、威力覆蓋不連續、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缺陷逐漸凸顯出來。
微波雷達以其高精度、更好的抗干擾能力逐漸取代米波雷達,成為骨乾雷達。但是,隱身飛機出現後,逐漸被淘汰的米波雷達重新進入雷達專家的視野:它能避開隱形飛機的隱身波段,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天然優勢。
㈥ 雷達和衛星通信出現的意義
郭敦榮回答:
雷達是在飛機發明出現以後的事。人類發明應用了飛機以後,人類像似長了翅膀功能拓展能在天空飛翔了,行進的速度快了,交通方式多了,為人類帶來了諸多方便,但在單只有飛機的情況下,飛機飛到了哪裡難經知曉,會給飛機的飛行帶來一些隱患,實是美中不足;人類發明了飛機拓展了在空中飛的功能,相比之下人類在視力聽力的功能與此不相適應,趕不上飛行的要求,於是雷達應運產生,彌補了這方面的缺失,至此飛機才有了實用價值,形成了完備的現代空中交通系統。有了雷達飛機才能安全飛行;在人類社會國家尚未達到更高級的情況下,戰爭時有發生,飛機就用於了戰爭,而雷達在戰爭的雙方也就都有運用,從而構成了現代戰爭組成部分。
衛星通信是飛機與雷達的拓展和提升,其功能提升的全面、深刻怎樣評價溢美都不為過,衛星通信這已不僅是單純的通信能力的問題了,而且在工業、農業、交通、教育、國防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巨大作用,沒有衛星通信就不能成為現代國家。
㈦ 雷達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出現,一些國家在抵禦它的進攻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難。為此,有的科學家開始研製一種遠距離尋找飛機的儀器,這就是後來的雷達。
不過,雷達的發明可以追溯到19世紀。1887年,德國科學家赫茲在證實電磁波的存在時,就已發現電磁波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金屬物會被反射回來,就如同用鏡子可以反射光一樣。這實質上就是雷達的工作原理。不過,當時赫茲並沒有想到利用這一原理來進行無線電通訊試驗時,通信突然中斷了,幾分鍾後又恢復了正常。這種現象連續幾次出現,起初他以為是機器出現了故障,經檢查,一切正常。於是,他觀察了外部的情況,發現一艘輪船正通過兩艘軍艦之間,等船駛過後,兩艦之間的通訊又恢復了正常。波波夫憑著自己敏銳的感覺,立刻意識到,就是這只船在經過兩艦之間時擋住了無線電波。他由此想到,如果在海上航線上設置無線電通訊設備,就可以利用電波探測到海上目標。但令人遺憾的是,他沒有將此想法付諸實踐。直到1922年,美國科學家根據波波夫的設想,在海上航道兩側安裝了電磁波發射機和接收機,當有船隻經過時,通過電波馬上就可以測出。這就等於在海上設置了 一道看不見的警戒線。不過這種裝置仍然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雷達。
1935年,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國家物理研究所無線電研究室主任沃特森·瓦特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射波的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雷達。這台雷達能發出1.5厘米的微波,因為微波比中波、短波的方向性都要好,遇到障礙後反射回的能量大,所以探測空中飛行的飛機性能好。為了安全和方便,當時稱這種雷達為CH系統。經過幾次改進後,1938年,CH系統才正式安裝在泰晤士河口附近;這個200公里長的雷達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希特勒造成極大的威脅。隨後,英國海軍又將雷達安裝在軍艦上,這些雷達在海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雷達不僅運用在軍事上,還可用來探測天氣,查找地下20米深處的古墓、空洞、蟻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雷達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
1842年多普勒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應的多普勒式雷達。
㈧ 雷達的發明有什麼影響
雷達作為一種無線電探測和定位技術是在發現了電磁波以後發明的。1865年麥克斯韋枉理論上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88年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這一預言。1897年俄國利學家亞力山大·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1859—1905)與同事雷布分別在「阿非利加號」和「歐羅巴號」巡洋艦上進行無線電通訊實驗時,發現電磁波遇到金屬時產生反射的現象。波波夫預言了這種現象將在軍事上有著廣泛的用途,遺憾的是並沒有引起重視。1922年義大利電氣工程師威廉·馬可尼再述了這一思想,此後美國海軍的科學工作者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他們首先在實驗室研製了收發分離連續波的雷達裝置。1935年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沃森·瓦特(1892—1937)完成了論文《用雷達的方法探測飛機》,當此論文送至英國空軍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人們已經意識到空襲的威脅,因此作者利用反射脈沖的反射來偵察飛機的思想立刻引起了重視。1936年4月,第一台脈沖式雷達裝置問世,它利用重復頻率為28.3赫茲的5微秒的脈沖,可探測4公里以內的目標。到20世紀30年代末,雷達就被廣泛地應用在防空襲報警系統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