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工冷光是誰發明的
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 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 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2. 誰發明的「冷」這個詞,或有何典故
倉頡復造字的傳說
中國的制文字傳說最早是倉頡創造的,自從有了文字,人類才開始真正進入文明時代。倉頡造字開創了我國文字的先河,是中華文明史的源頭,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重要標志。岐山縣城南三華里處倉頡廟中的一通石碑,就記錄了倉頡造字的傳說。
據考證,倉頡,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頡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頡」。
=====================================
至於冷這個字有什麼典故,其實很難說拉。畢竟現在的字形、字意和字音都和最早的甲古文什麼的相差甚大。
冷〈形〉
(形聲。從仌,冰,令聲。本義:涼)
3. 冷笑話是誰發明的
冷笑話,即失敗笑話,是指笑話本身因為無聊、諧音字、翻譯、或省去主語、不同邏輯、斷語或特殊內容等問題,或由於表演者語氣或表情等原因,導致一個笑話不能達到好笑的目的,較難引人發笑而成冷場,不過並不代表笑話本身沉悶,這也是幽默的一種表現。而現在聽到冷笑話大多會會心微笑,有時作出雙臂抱緊的動作表示:「好冷啊!」或與冷語意相關的說話與表現,如打冷顫、溫度、空調或炎熱天氣等等。
據說冷笑話一詞起源於這樣一個經典的冷笑話: 小企鵝有一天問他奶奶,「奶奶,奶奶,我是不是一隻企鵝啊?」「是啊,你當然是企鵝。」小企鵝又問爸爸,「爸爸爸爸,我是不是一隻企鵝啊?」「是啊,你是企鵝啊,怎麼了?」 「可是,可是我怎覺得那麼冷呢?」
還有一個版本: 一隻北極熊孤單地呆在冰上發呆,實在無聊就開始拔自己的毛玩,一根……兩根……三根……最後拔得一根不剩,他突然大叫:「好冷啊!!」然後一隻企鵝也開始一根根拔自己的毛……最後拔的一根不剩,他對著北極熊說:「果然很冷!!」這種笑話人們聽了都會說一句:好冷啊。然後慢慢的,「冷笑話」這個詞就形成了。
至於誰發明的無從考究。
4. 是誰發明了冷壓縮機
哈里森是澳抄大利亞《基朗廣告報》的老闆,在一次用醚清洗鉛字時,他發現醚塗在金屬上有強烈的冷卻作用。醚是一種沸點很低的液體,它很容易發生揮發吸熱現象。哈里森經過研究,使用了醚和壓力泵,於1851年研製出了第一台人工製冷壓縮機,並把它使用在一家肉類冷凍加工廠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的一家釀酒廠。從此,這種製冷機具有了工業價值。
5. 冷氣是誰發明的
冷氣機的發明皆因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遇刺而引發
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本港若干中小學校實行不開冷氣,名為「無冷氣日」,以節省能源。
冷氣機是怎樣發明的呢?原來與一位總統遇刺有關。一八八一年七月二日,美國第二十任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在華盛頓車站等火車,打算前往馬薩諸塞州母校威廉斯學院,不料登車前遇刺,身中兩槍,一槍射中手臂,一槍射中背後,情況嚴重。雖送院搶救,但時值炎夏,院內悶熱非常,醫生認為,只有降低室內溫度,手術才可以進行。美國政府於是把「降溫」任務交給一位名叫謝多的工程師。謝多曾在礦山工作,知道空氣經過壓縮會放出熱量,那麼,如果把經過壓縮的空氣還原,理論上,當會吸收熱量。他反覆進行實驗,證實了將壓縮空氣還原,就能使附近的氣溫下降。於是在總統的病房旁邊安裝了一台空氣壓縮機,使房內氣溫由三十七度攝氏降至二十五度攝氏,使手術得以進行。可惜那時尚未發明X光,子彈無法找到,總統延至九月十九日因血液中毒逝世。
世界上第一台冷氣機就是這樣發明的,經多方改良,冷氣機成為大受歡迎的電器。
6. 冷兵器是誰發明的
北宋初的兵器研製家便利用這種燃爆效應,製成最初的火器。由於史家記載的 . 請問火藥是誰發明的? . 從使用冷兵器階段向使用火器階段過渡。 查看原帖>>
滿意請採納
7. 冷笑話是誰發明的
冷笑話復最初起源於論壇里,具體哪制個論壇記不得了,可能是天涯。。。第一個意義上的冷笑話是北極熊拔毛的, 一隻北極熊孤單地呆在冰上發呆,實在無聊就開始拔自己的毛玩,一根……兩根……三根……最後拔得一根不剩,他突然大叫:「好冷啊!!」然後一隻企鵝也開始一根根拔自己的毛……最後拔的一根不剩,他對著北極熊說:「果然很冷!!」這種笑話人們聽了都會說一句:好冷啊。然後慢慢的,「冷笑話」這個詞就形成了。
8. 世上最早的冷庫是誰發明的
眾所周知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到了成熟的季節,要求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荔枝。唐玄宗為了討美人歡心,派快馬將荔枝從產地廣東、四川日夜不停運送到西安。
然而四川到西安有千里之遙,需三天才能送達。廣東到西安有三千多里,需七天才能送達。鮮荔枝難以保存,「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色香味盡去矣。」楊貴妃依然不樂。
唐玄宗召見大學士羊望,吩咐羊望解決這個難題。
羊望領命後,三日閉門不出,冥思苦想,終得一法:製作了一個雙層木箱,木箱夾層中填充滿棉花、羊毛。將藏在地窖的寒冰和新鮮荔枝一起放入木箱中運輸。荔枝到達西安後,色香味俱全,楊貴妃嘗著鮮美清涼的荔枝,嫣然而笑。
著名詩人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至今荔枝中仍有一個品種叫做妃子笑,是由此而得名的。據《世界製冷通史》記載,唐朝羊望的荔枝保鮮箱為當今冷庫雛形,是世界上最早的冷庫。
小羊人冷庫公司的董事長羊帝安就是冷庫鼻祖羊望第四十九代後人。
9. 「冷戰」是誰首次發明的
--------冷戰(1945年至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冷戰(英語: Cold War, 俄語: 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 1945年—1990年)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
-------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此外,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10.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冷兵器是什麼是誰最先發明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出期,工具和兵器是不可分的,隨著社會的復雜化以及工藝的進步,工具很自然地因用途的不同而有了形形色色的改變,兵器於是在此時產生了較為明確的定義;它與獵具、工具所不同的是:兵器專門意指人與人武力斗爭的器具,扮演著令人又敬又怕的矛盾角色,千載之下,常生「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感嘆。到目前為止,人類似乎仍脫離不了戰爭,古代的刀劍卻已然脫離了戰場(軍用刀除外),盡管如此,與生俱來的狩獵本能,仍使我們對刀劍有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情,或許,這也是尊崇古人生命力的一種表現吧,促使我們不時回顧,並從中得到啟發。為了與後來的槍炮火箭等產生熱能的火器有所區分,一般將兵器分為分熱兵器和冷兵器兩種,本文只針對冷兵器-特別是刀和劍的部份來加以簡單的介紹,並將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大略區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
殷商之前,由於使料及實物的缺乏,我們對當時的戰爭型態與兵器的運用方式仍少有了解,因此直至目前為止的研究一般均以殷商為起點,並將我國早期的戰爭型態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則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逐漸轉為以騎兵主導戰場;從對戰爭型態的了解,我們可以知道刀劍在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對刀劍的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商朝的步兵單位采十進位制,稱「什」(戰車甲士則以三人為一單位),此制延續至周初,之後以五人為一基本的編制單位,稱「伍」,每五個「伍」(即二十五人)形成一個方陣,稱「兩」,「兩」即是最基本的戰術編組,在每一伍中,成員彼此熟悉,平時一起下田勞動,戰時互相呼應支援,這是生死與共的緊密關系,也形成了軍隊牢不可破的基礎。伍並不單憑個人的技藝或體能,它是一個組織化的武裝力量,個人發揮手中兵器的最大效能,而達到最高的整體戰力;按「司馬法」所言:「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短兵在前,長兵在後,分別是:戈手、戟手、矛手、殳手、弓手,其中戈和戟、矛和殳是可以互換的,前四人所持的兵器足以互相支援,戈最短而殳最長,最後的弓手以前四人為縱深,可以不斷地以箭射遠,同時指揮全伍,這些步卒根據現有的戰國圖案,是都佩有銅劍的,可在近身肉搏時用以刺殺敵人。
青銅的使用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人類進入了青銅器時期,在中國也不例外;由於銅加入了鉛和錫之後形成青銅合金,硬度高而熔點低,容易加工,逐漸取代了石器,人類的工具從此進入以金屬為主要素材的階段。依據<考工記>的記載,戰國時期的工匠以累積了足夠的經驗,能充分的掌握冶煉青銅的技術,按照器具不同的用途,合金中的銅與鉛、錫比例也有所不同,「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齊金而錫居二,謂之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斧斤、戈戟要求一定的硬度與韌度,而大刃則硬度更高,但韌度稍差一些,<考工記>上所提出的比例,經過現代科學的驗證,是相當正確的。還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青銅器氧化後常常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氧化層,對器體反倒有保護的功用,雖經千年的埋藏,仍大致完好;而鐵器除了極少數經過表面處理的,往往銹蝕殆盡,使得我們在考證出土的文物時相當困難,這是如今對唐宋兵器的了解遠不如戰國兵器的原因。
青銅刀劍的發展
青銅的特點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證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頗為原始,單刃曲背,若作為攻擊性武器的話,恐怕稍嫌單薄脆弱了些,事實上,當時的刀作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還大於護身,真正作為兵器的,應該是長於刺擊的劍。早期的青銅劍約在商朝即已大致成形,最初僅長十餘公分,直脊雙刃,劍身扁闊,柄以木片夾束,亦無劍格,而後發展出固定的形制,除了兩段收束的劍身外,並有了格、莖、箍、首的完整握柄,長度在四十公分之內,劍柄以絲麻筋皮等物纏繞,方便持握,主要以木作鞘;在未來的千年間,這種劍的造型逐步邁向成熟,並作為步兵的基本武器而活躍於戰場上。青銅劍的盛行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形態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商代到春秋之時,正式的戰爭以車戰為主,接戰的范圍、迴旋的空間較大,因此戰車上的「士」較常用的武是戈或矛,劍只在近戰或肉搏時使用,而劍能刺能砍、兩面開刃的特點以當時的條件來說,的確具有優勢,隨著鍛冶技術的發展,劍的長度逐漸增長到五、六十公分,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期。
吳越的名劍
春秋時期,互為世仇的吳越兩國卻同以鑄劍精良聞名於當世,我們由現存的實物可以充分證明此點,其技術之精湛、工藝之華美,可稱舉世無匹,尤其是劍身的表面處理,不但具有神秘華麗的花紋,在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寒光四射、鋒銳如新,這種處理技術至今仍然是個謎。此時,鋼鐵制的兵器也登上了舞台,或許對於青銅兵器的鍛冶技術已累積了足夠的知識,又或許摺疊鋼的技術本來就承襲自打造青銅兵器的經驗,無論如何,這個時期的鋼鐵兵器,其水準的確領先了全世界一大截,著名的鑄劍大師如:歐冶子、干將等人,鏈就一批千古名劍:干將、莫邪、湛盧、巨闕、純鉤、龍淵、太阿、工布、魚腸等,即使實物不存,它們的赫赫威名仍令我們心馳神往;『吳越春秋』中記載薛燭評純鉤劍:「光乎如屈陽之華,沉沉如如芙蓉始生於湖,其文如列星之行,其光如水之溢塘,」此外,太阿劍「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工布劍「文若流水不絕」,以及:龜文、縵理、列星、溢水、冰釋、高山、深淵、水波、珠衽、流泉等等形容,均是指劍身上的摺疊花紋而言,當我們看到古代刀劍上的花紋時,才能體會古人所言實非虛語。
秦朝的長劍
戰國後期的秦國已經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同時劍的型制也有變化,長度曾加到一百公分左右,劍身狹長,表面經過仔細地研磨,並有一曾鉻鹽氧化物,顯現著烏黑的光澤,能防蝕防銹,陝西秦墓出土的諸多長劍幾乎有如新制,而其他兵器如:鈹、矛、殳、鏃等也都是應用此法。這種長度的青銅劍在以往是不可想像的,由於青銅硬而脆的性質,過長的劍極易折斷,因此劍的長度歷來是受到限制的,秦代的長劍硬度一如經過處理的中碳鋼,卻能具有這種長度,出土之後頗令人不敢置信,經過學者的研究,發現其劍身有規律地作多段的收束,劍身寬度逐段變窄,而厚度則作比例性的加大,使其物理性能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據說兵馬俑出土時有過大量碎片壓住青銅長劍的實例,移開碎片後,長劍立即反彈恢復原狀,可見這種青銅劍韌性之優良;此時可說是青銅兵器的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
http://hi..com/redrum/blog/item/a8854c3496756c4a241f1479.html
有詳細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