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理學全新的創造

理學全新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8-11 01:56:27

Ⅰ 理學又被稱為新儒學,它新在何處,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理學,因理學家主要討論的內容為義理、天命之學,故稱為理學,又名為道學。理學是融合釋、道二教部分教義與傳統儒學的新思想體系。
理學又稱道學。理學的出現,承擔了重建儒學價值體系的職能,通過對理論挑戰和現實問題的創造性回應,古典儒學通過理學而得以復興。可以說,宋明理學對漢代以後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一個新的反省,並通過這種反省致力於儒學的復興。理學直接承繼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時理學思想體系也有選擇性的吸收揚棄了魏晉玄學、道教以及一些佛教的思想。理學能夠在宋以後獲得這樣的發展,正是因為它站在儒家的立場上,批判地吸取了不同思想的營養。

Ⅱ 理學的發展歷史

理學是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由於這個特殊的性質,所以人們習慣於稱呼理學為「宋明理學」 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形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化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為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發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的同時,也同時改換了先秦元典儒學的積極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頹廢,因而就其後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極的一面。 易傳之講天道誠體,回歸論語孟子之講仁與心性,最後才落於大學以講格物窮理。至宋室南渡,儒學為三系:程明道開胡五峰之湖湘之學,程伊川開朱子之學,陸象山則直承孟子而開出心學一派。湖湘之學受朱子貶壓,一傳而衰,故南宋以後,只有朱陸二系傳續不絕,而元明之時,朱學且進居正統之位。及明中葉,王陽明承陸象山而盛唱心學,創立致良知教,王學遂遍天下。至明末劉蕺山,則又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宋、明六百年之學術,亦到此結穴,而完成了發展之使命。 宋明儒者上承先秦儒家而開顯的「生命的學問」。一、由主觀面的縱的實踐,要求與天道,天德合而為一,這是成就生命之「質」的統一高明;二、由客觀面的橫的實踐,要求與天下民物通而為一,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廣大博厚(聯屬家國天下而為一體,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高明以配天,博厚以配地,兩面合起來,人之高貴庄嚴和充實飽滿,即可獲得真實之完成。 宋明儒學,似乎又可歸結為本體與工夫兩大問題。其中追問道德實踐成聖、成賢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觀的根據,是屬於「本體」的問題。追問道德實踐成聖、成賢所以可能的內在主觀的根據,則是屬於「工夫」的問題。 從本質上說,宋明儒者最大的貢獻,是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孔子講仁,孟子講心性,中庸易傳議天道誠體,都蘊含著,而且顯發出「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大義,這是一種極其平正,而又極其高明的形上智慧。 宋明理學作為一種新的思想體系,無疑具有多方面的內容。但從總體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個主要的特點: (一)思辨化的儒學 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思辨性。佛教傳人中國以後,其所具有的 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發展。但相對而言,儒家的應變總體上是滯後的。在唐一代,儒家學者中的有識之士如韓愈、李翱等,雖然意識到儒學面臨著佛道二教尤其是外來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卻沒有辦法改進儒家的這種現狀。 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學,他們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尋找能夠用來構築哲學形上學的因素,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以哲學形上學作基礎的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二)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儒學 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理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或者儒學復興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回復聖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 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元典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三)融合佛老的儒學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融合佛老的特點。宋明理學的融合佛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借鑒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觀和本體論,建構儒家的哲學理論基礎;其二是借鑒佛老傳法的法統,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家的「道統」;其三則是把佛老的禁慾主義說教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一個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論主張。後者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其消極的層面成為一些有識之士對於理學集中批判的焦點所在。 宋明理學家們雖然對佛老都進行了批判,但佛教在當時對儒家學者的影響要遠遠超過道教,故儒家理論斗爭的重點也是佛教而不是道教。同時理學在這場批判吸收外來文化而捍衛本土儒家價值的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最終引出的結果卻是耐人尋味的:他們批判佛教的形式,卻把其精髓納入到儒學內部,使佛教才真正地成為中國文化本身的一部分。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程曾同學於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著作被後人合編為 《河南程氏遺書》。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慾,存天理」,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志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背景:南宋時,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准。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人們應該通過「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朱熹還把理推及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范。朱熹學說的出現,標志著理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扶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准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同時,它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和文化發展,也有巨大的負面影響。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反映出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記得採納啊

Ⅲ 程朱理學怎麼束縛了創造意識

程朱理抄學的核心是「理」,要把握「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到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其最終目的在於融會貫通而明「理」,而並非是對客觀規律和真理的探索,所以它壓制人們的思想,影響人們的創造意識,其實就是文化專制,而在古代社會任何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都是因為它對鞏固統治起著作用(當時是鞏固封建統治),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學已經成為人們求取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以之尋求聖賢學問的精神,更不用說創造意識了。

Ⅳ 什麼是理學理學的形成背景有哪些

理學是宋明時期中國哲學的主要代表形態,由於這個特殊的性質,所以人們習慣於稱呼理學為「宋明理學」
理學是儒學的一種歷史形態,是繼魏晉把儒學玄學化改造之後,對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學是對隋唐以來逐漸走向沒落的儒學的一種強有力的復興。這個復興儒學的運動,由隋唐之際的王通發其先聲,由唐代中期以後的韓(愈)李(翱)柳(宗元)諸人繼其後續,而至兩宋時期蔚為大觀,形成一場聲勢浩大、波瀾壯闊而又影響久遠的儒學運動。宋明理學是當時中國有抱負有思想的學術群體對現實社會問題以及外來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戰的一種積極回應,他們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礎上,對佛道二教展開為一種與孟子「辟楊墨」相類似的所謂「闢佛老」的文化攻勢,力求解決漢末以來中國社會極為嚴重的信仰危機和道德危機。
宋明理學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有思想有見識的中國人在思考和解決現實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中所生發出來的哲學智慧,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後半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走勢,現代的中國人仍然不得不面對由它所造成的社會及文化後果。然而也正是這個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應佛老而使儒學重新走上正統地位的同時,也同時改換了先秦元典儒學的積極精神,把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引向萎靡和頹廢,因而就其後果而言,其智慧的思辨也具有消極的一面。
易傳之講天道誠體,回歸論語孟子之講仁與心性,最後才落於大學以講格物窮理。至宋室南渡,儒學為三系:程明道開胡五峰之湖湘之學,程伊川開朱子之學,陸象山則直承孟子而開出心學一派。湖湘之學受朱子貶壓,一傳而衰,故南宋以後,只有朱陸二系傳續不絕,而元明之時,朱學且進居正統之位。及明中葉,王陽明承陸象山而盛唱心學,創立致良知教,王學遂遍天下。至明末劉蕺山,則又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宋、明六百年之學術,亦到此結穴,而完成了發展之使命。
宋明儒者上承先秦儒家而開顯的「生命的學問」。一、由主觀面的縱的實踐,要求與天道,天德合而為一,這是成就生命之「質」的統一高明;二、由客觀面的橫的實踐,要求與天下民物通而為一,這是成就生命之「量」的廣大博厚(聯屬家國天下而為一體,與天地萬物為一體)。高明以配天,博厚以配地,兩面合起來,人之高貴庄嚴和充實飽滿,即可獲得真實之完成。
宋明儒學,似乎又可歸結為本體與工夫兩大問題。其中追問道德實踐成聖、成賢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觀的根據,是屬於「本體」的問題。追問道德實踐成聖、成賢所以可能的內在主觀的根據,則是屬於「工夫」的問題。
從本質上說,宋明儒者最大的貢獻,是復活了先秦儒家的形上智慧。孔子講仁,孟子講心性,中庸易傳議天道誠體,都蘊含著,而且顯發出「天道性命相貫通」的大義,這是一種極其平正,而又極其高明的形上智慧。
宋明理學作為一種新的思想體系,無疑具有多方面的內容。但從總體上看,它至少有以下三個主要的特點:
(一)思辨化的儒學
與先秦、漢唐儒學不同,宋明理學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的思辨性。佛教傳人中國以後,其所具有的 哲學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國的知識分子,也刺激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發展。但相對而言,儒家的應變總體上是滯後的。在唐一代,儒家學者中的有識之士如韓愈、李翱等,雖然意識到儒學面臨著佛道二教尤其是外來佛教在文化上的嚴重挑戰,但在實際的行動上卻沒有辦法改進儒家的這種現狀。
理學家們為了建立儒家的形上學,他們一方面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傳統儒學尋找能夠用來構築哲學形上學的因素,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終於變成以哲學形上學作基礎的哲學理論體系。就此而言,它體現著宋明理學家們融合創造的哲學智慧。
(二)以倫理道德為核心的儒學
從儒學自身發展來看,理學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或者儒學復興運動,它所強調的義理之學,是對於漢唐儒學的一種反動,表現出一種想要擯棄漢唐訓詁之學而直接面向經典、回復聖人之道的氣勢,頗有一點「文藝復興」的味道。 理學家所強調的義理,就其內容而言,與漢代董氏的儒學相比,其重點不在政治哲學上,而在倫理道德上;與先秦的元典儒學相比,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於哲學的表達。宋明理學家在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邏輯層次的哲學范疇和理論結構,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三)融合佛老的儒學
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融合佛老的特點。宋明理學的融合佛老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是借鑒吸收佛道二教的宇宙觀和本體論,建構儒家的哲學理論基礎;其二是借鑒佛老傳法的法統,創立儒家學說的傳道體系,即儒家的「道統」;其三則是把佛老的禁慾主義說教吸收進來,把它作為理學的一個基本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德論主張。後者在明清時期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其消極的層面成為一些有識之士對於理學集中批判的焦點所在。
宋明理學家們雖然對佛老都進行了批判,但佛教在當時對儒家學者的影響要遠遠超過道教,故儒家理論斗爭的重點也是佛教而不是道教。同時理學在這場批判吸收外來文化而捍衛本土儒家價值的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最終引出的結果卻是耐人尋味的:他們批判佛教的形式,卻把其精髓納入到儒學內部,使佛教才真正地成為中國文化本身的一部分。
程朱理學是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和南宋理學家朱熹思想的合稱。程曾同學於北宋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著作被後人合編為 《河南程氏遺書》。他們把「理」或「天理」視作哲學的最高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准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主靜」,強調「正心誠意」;程頤「主敬」,強調「格物致知」。在人性論上,二程主張「去人慾,存天理」,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加系統化。二程學說的出現,標志著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
背景:南宋時,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緻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
他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根本和本體,太極本身包含了理與氣,理在先,氣在後。太極之理是一切理的綜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時空,是「萬善」的道德標准。在人性論上,朱熹認為人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前者源於太極之理,是絕對的善;後者則有清濁之分,善惡之別。人們應該通過「居敬」、「窮理」來變化氣質。朱熹還把理推及人類社會歷史,認為「三綱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們應當「去人慾,存天理」,自覺遵守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規范。朱熹學說的出現,標志著理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歷代統治者多將二程和朱熹的理學思想扶為官方統治思想,程朱理學也因此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准和識理踐履的主要內容。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少人把程朱理學視為獵取功名的敲門磚,他們死抱一字一義的說教,致使理學發展越來越脫離實際,成為於世無補的空言,成為束縛人們手腳的教條,成為「以理殺人」的工具,從而反映出它的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Ⅳ 理學的創始人

宋元明清時期的哲學思潮。又稱道學。它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落,但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代。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 程顥 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范疇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理學是北宋以後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理論表現,是中國古代哲學長期發展的結果,特別是批判佛、道哲學的直接產物。理學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它持續時間很長,社會影響很大,討論的問題也十分廣泛。 研究內容 概括說來,理學討論的問題主要有:①本體論問題,即世界的本原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理學家雖然有不同的回答,但都否認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張載提出氣本論哲學,認為太虛之氣是萬物的本原。二程建立「天即理」的理本論哲學,認為觀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為「本」,氣為「具」的學說。②心性論問題,即人性的來源和心、性、情的關系問題。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和心統性情的學說,認為天地之性來源於太虛之氣。程顥提出了心即天以及性無內外的命題,把心、性、天統一起來。程頤則提出性即理的命題,把性說成形而上之理。朱熹認為心之本體即是性,是未發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發之和 ;性和情是體用關系,而心是「主宰」。③認識論問題 ,即認識的來源和認識方法問題 。張載首先提出「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兩種知識,並提倡窮理盡性之學,成為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問題。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學說;朱熹提出「即物窮理」的系統方法; 理學流派 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邵雍的象數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明中期則有王守仁的陽明學等等。盡管這些學派具有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特點,但按其基本觀點和影響來分,主要有兩大派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 朱熹 程朱理學;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陸王心學。 歷史作用 作為地主階級新的思想理論體系,理學一度對當時社會的發展起過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學方面的發展,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大進步。對於日本、朝鮮的歷史發展,理學也曾發生相當大的影響。但是,理學在強化封建禮教 、維護宗法等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不斷發展,愈益起著消極乃至反動的作用。 說明:宋明時期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包括以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和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主觀唯心主義。前者認為『理』是永恆的、先於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實體,世界萬物只能由『理』派生。後者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認為主觀意識是派生世界萬物的本原。也叫道學或宋學。

閱讀全文

與理學全新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