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美術創造生活

美術創造生活

發布時間:2021-08-11 00:54:57

1. 美術與生活有什麼樣的關系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生活是什麼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遊、休息等等。藝術是什麼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並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例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中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總之用藝術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其目的是:從宏觀上說,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從微觀上說,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滿著藝術

在生活中,到處都是藝術。從視覺上,我們看到藍藍海洋之寬闊、小河流水之細膩、花兒盛開之美麗、春風撫柳之溫心;從聽覺上,我們聽到驚濤拍岸、高山流水、鳥兒爭鳴;從嗅覺上,我們嗅到花兒的清香、從味覺上、我們嘗到酸甜苦辣;從肢體上,我們感覺到冷熱溫涼、粗糙光滑;我們從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當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過喜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過太空;世界太大了,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太多了,可這不等於我們不了解喜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為書本、電視去過哪個地方,所以我們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書本、電視那裡尋找,一定能找到的,這樣藝術的資源就更加豐富了,就能為創造更好的藝術做好鋪墊。

生活不全是藝術

現實生活不全是藝術。怎麼說呢?藝術的形成是需要選擇、需要取捨的,而不是純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說沙子裡面有金子,但沙子並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金子必須經過提煉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如果把金子比做藝術的話,那麼沙子就是自然,我們要想獲取金子,就必須要具備獲取金子的工具,還要有篩選、分離、冶煉、提純一整套技術。我們要掌握藝術就要具備獲取藝術的工具和技術,達到技術熟練、精湛,知道怎麼去選擇,怎麼去取捨,從而創造出更優秀的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

藝術中到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藝術來源生活,生活來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書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米芾的飄逸,如春風拂柳,婀娜多姿;顏真卿的粗獷,如彪形大漢,威猛魁悟;趙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豐韻挺拔;弘一的空靈,如禪房入座,清新幽靜等等,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來述說藝術家心靈的。

藝術高於生活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捨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藝術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並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花兒的開放、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高山的聳立,通過認知,產生感悟,花兒為誰開放?鳥兒為誰歌唱?江河為誰奔騰?高山為誰聳立?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把這些情感轉換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使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別忘了結合自己的專業,自己的事情多數還是要自己來做。^^
參考資料:http://mjhgzs.51.net/swgs19.htm

2. 美術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眾所周知,產生於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的美術現象和美術作品,一開始就是就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認識需要而出現的。因此,美術可為人們學習生活、掌握經驗提供一貫「窗口」,使人們認識許多真實、具體、廣泛的生活圖景和各方面的知識。具體地說它可以滿足人們的認識需要。

例如,觀賞我國古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可使人們通過畫中所描繪以橋為中心的兩岸的車船運輸、商業貿易活動、以及城門內外的街道、店鋪、車水馬龍繁榮熱鬧的景象,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態。觀賞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可使人們通過畫中象徵真理的耶穌和象徵邪惡的猶大之間的戲劇沖突,認識人物不同的內心世界、精神境界。民間美術或民間工藝來說。而青銅玉器、陝北剪紙或編織藝術等,就既是藝術活動,還是生產活動。還有當今電腦美術與現代工藝,又是另一種生活的經驗、高科技的審美文化知識與技能活動。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美術的審美本質決定了它對人們有著美化人的心靈、美化生活的意義與作用。因此,通過這種教育活動,可升華人的感情,凈化人的靈魂,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以及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生活。」

眾所周知,美術的社會意義與作用主要不是藉助於理性的啟示,而是著重是以「美」起真。我們就拿中學課本中的美術欣賞學習來,日觀賞印度的佛教美術作品,其欣賞的過程就是神聖與凈化的過程,又是一種審美享受的過稱。這是因為宗教是人性的另一種表現的異化,是主觀審美對客觀對象的理想,在欣賞中,由於審美的介入,人的的本質得到了肯定與贊揚。人們是通過審美的欣賞活動,從感情的角度反映了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中國現代美學家們幾乎都十分強調審美、藝術的獨立性。王國維肯定地說,哲學和藝術是「天下最神聖、最尊貴而無與當世之用者」,「願今後之哲學美術家,毋忘其天職,而失其獨立之位置」。

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審美活動的過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或審美的發現、藝術的構思、情感的表達。因為我們在創作活動中,「不僅是單純的美術技法,而是藝術情感的表達來實現審美的價值。」„

美術欣賞具有調節精神與情緒的節奏,豐富學習內容能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還能進化我們的生活。如:學習書籍裝幀到為自己裝飾筆記本與作業本,從學習服裝設計地沒自己裝扮衣服,從學習環境藝術到沒自己美化居室等等。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表現。

人們掌握美術這一交流手段,在交際活動中能夠增強自身的群體意識和認同感。這種群體意識與認同感通過美術的中介活動,便反映為人類情感的共同性或人類精神的感召力。人一旦進入此境,便踏上了通往他人、通往群體、通往社會乃至通往全人類心靈的道路。正如瑞士心理學家容格所說:「只有在藝術中,人們才理解到一種能允許所有人去交流他們情感的韻律,從而使人結合成一個整體。」…所以藝術又被幽默地稱為調節人際關系的特殊處方

3. 美術與生活的關系

美術和生活息息相關,常言到:畫如生活,生活如畫。我們生活就有美術,美術也是為了展現生活,只是每種畫都有自己展現生活的一種方法。

4. 美術創作與現實生活是什麼關系

如果是單純的抬起筆來畫點什麼,最終效果一定不好。但是,如果是通過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會激發出創作靈感的作品,其意義就遠不同胡亂畫的,那或許可以反映出畫者的心境與所要表達的。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5. 為什麼說美術作品創作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

兩個原因,具體如下:

1、創作藝術作品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和創作靈感,但任何藝術的基礎都來源於生活。即使是非常豐富的主觀想像,也來源於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離開生活的藝術無異於空中樓閣,無異於痴人說夢。而且,對生活的洞察力越強,對生活的體會越深刻,創作的藝術作品越成功。

2、藝術來源於生活,但任何藝術都不是對生活的簡單記載。刻錄或者描述。藝術要高於生活,是指藝術作品是作者對來源於生活的素材和體驗的再創造。在藝術作品中,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點或幾點生發開來,賦予了自己的創作思想和人生體驗。在藝術作品中,蘊含了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情緒、感受和理想。

(5)美術創造生活擴展閱讀: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是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評論家、作家,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一書中提出的藝術創作的觀點。

雖然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在藝術作品創作中更講究個人的主觀感受,在作品中著力渲染個人的主觀意念,涌現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不同藝術流派,但是,「藝術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的理念永遠不會過時。

藝術素材來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藝術家篩選,再創造,這個升華的過程就是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具體含義大體意思是這樣的:沒有生活原形或者現象就沒有藝術創作的源頭和靈感。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所有點滴小事或者發生過的事是藝術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而作家通過藝術手段的加工,精煉的語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節排列、渲染、誇張集中矛盾等故事情節的等等描繪,就使一本小說或者是其他的文學作品更加的生動,耐人尋味。所以說,藝術來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6. 怎麼寫《美術與生活》論文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生活是什麼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種田、吃飯、旅遊、休息等等。藝術是什麼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並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例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用繪畫中去表現梅蘭竹菊,用書法去表現陰晴圓缺。總之用藝術詮釋自然、生活之規律。其目的是:從宏觀上說,使人們了解自然、認識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協調發展。從微觀上說,達到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滿著藝術

在生活中,到處都是藝術。從視覺上,我們看到藍藍海洋之寬闊、小河流水之細膩、花兒盛開之美麗、春風撫柳之溫心;從聽覺上,我們聽到驚濤拍岸、高山流水、鳥兒爭鳴;從嗅覺上,我們嗅到花兒的清香、從味覺上、我們嘗到酸甜苦辣;從肢體上,我們感覺到冷熱溫涼、粗糙光滑;我們從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藝術無處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當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過喜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過太空;世界太大了,我們沒有去過的地方太多了,可這不等於我們不了解喜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為書本、電視去過哪個地方,所以我們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書本、電視那裡尋找,一定能找到的,這樣藝術的資源就更加豐富了,就能為創造更好的藝術做好鋪墊。

生活不全是藝術

現實生活不全是藝術。怎麼說呢?藝術的形成是需要選擇、需要取捨的,而不是純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說沙子裡面有金子,但沙子並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金子必須經過提煉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如果把金子比做藝術的話,那麼沙子就是自然,我們要想獲取金子,就必須要具備獲取金子的工具,還要有篩選、分離、冶煉、提純一整套技術。我們要掌握藝術就要具備獲取藝術的工具和技術,達到技術熟練、精湛,知道怎麼去選擇,怎麼去取捨,從而創造出更優秀的藝術。

藝術來源於生活

藝術中到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藝術來源生活,生活來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態的,自然是變化無窮的,因此,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的。在書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開,風和日麗;米芾的飄逸,如春風拂柳,婀娜多姿;顏真卿的粗獷,如彪形大漢,威猛魁悟;趙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豐韻挺拔;弘一的空靈,如禪房入座,清新幽靜等等,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來述說藝術家心靈的。

藝術高於生活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藝術是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運用到藝術中去,反過來又充實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新的享受。作為藝術的表現方法,決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復生活,而是有取捨地提取生活中的精華。在這個提取過程中,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的時代不同、內容的不同、環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產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這些不同,才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審視、品味作品,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他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活給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藝術盡情地表現自然,表現生活,並使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我們在自然、生活中體驗到花兒的開放、鳥兒的歌唱、江河的奔騰、高山的聳立,通過認知,產生感悟,花兒為誰開放?鳥兒為誰歌唱?江河為誰奔騰?高山為誰聳立?抒發我們對自然、生活的情感;把這些情感轉換成其他的藝術形式,如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等,使我們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7. 為什麼美術創作源於生活但是又高於生活

藝術創作是來源於生活,但是又從生活中總結的,所以它又高於生活

8. 民間美術對於日常生活和藝術創造有何價值

民間美術能夠融入到教學中,滲透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為民間美術的發展提供較高的平台,從而為民間美術的傳承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針對民間美術教學的開展,國家教育部門也有明確的規定。「美術課程標准」中提到了讓更多的學生喜歡傳統的美術藝術,培養學生更加豐富的審美氣質。尤其是一些當地的民間美術形式,學校應該加大開發力度,進行校本課程的制定,讓學生了解和熱愛家鄉珍貴的美術藝術。在學生的美術教學中,將點滴的傳統文化滲入其中,利用現代的教學方法和觀念,拓展學生的創造思維。作為學校來說,應該給傳統美術資源合理的生存空間,給予民間美術課程一定的重視度,將其作為對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進行教學的開展,幫助學生接觸更多關於民間美術內容與方法的知識,讓學生感受民間美術的藝術力與生命力,為民間美術的可持續發展鋪路搭橋。
民間美術教學開展的價值
民間美術即具備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兼備了較高的審美價值。不同的藝術形式和美術作品都各具特徵,蘊含了豐富的審美情趣,在教學實踐中其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不容置疑的。
第一,民間美術教育的實施可以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及品鑒的能力。民間美術不僅僅是單一的美術形態,雖然其色彩、結構與造型都具有一定的中國元素,但也蘊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尤其是少數民族美術中的紋飾圖案,對圖騰的崇拜,對和諧的探索更充滿文化思考。農村地區民間的剪窗花,通過簡單的動植物的形象刻畫,來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盼。可見,民間美術的意識形態蘊藏了無盡的知識,同時也傳達了無數的信息。只要為學生打開一扇藝術的窗戶,才能幫助學生挖掘美術教育中的興趣所在,才能讓學生對民間美術有更深的認識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第二,民間美術教育的開展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世上任何一門藝術都離不開創造,創造是藝術生命的動力。民間美術的發展其實就是藝術創造力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它又反哺於對人才的培養。藝術創造離不開創造思維的拓展,顯然民間美術教育的優勢在於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並且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民間美術是汲取了傳統文化精髓的產物,可以引發學生研究與探討的興趣,自主的進行觀察與認知。所以,在教育實踐中挖掘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創作激情,鼓勵學生自信的進行藝術創作的探索,這無疑是對學生藝術創造力的開拓。
第三,民間美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民間美術教育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契合現代的教學理念進行科學的教學開展。現代的美術教育理念認為實踐能力與基礎技能同等重要,實踐使學生藝術能力升華。所以,在實踐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創新,還要幫助學生構建整合知識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全面人才的培養目的。由於民間美術形式的內涵是豐富的,藝術形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知識需要我們不斷的開發。這樣一來,學生在教學實踐中不僅通過雙手來體驗了不同藝術種類的差別,而且還需要進行觀察與思考,來豐富和體驗藝術內涵,讓學生不斷的進行實踐的探索,呈現民間美術寶貴的藝術價值。
結語
民間美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重要的內容,體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不斷推進,學校已經成為挖掘、保護和傳承民間美術的重地。民間美術結合學校資源進行美術教育,即是對民間傳統的美術內容是一種傳承,又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開展是一次新鮮的嘗試。顯然,民間美術教學的課程設置,開闊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挖掘民間美術的綜合價值,有意識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是將來我們進行美術教育工作的內容之一,也是教學工作者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孜孜不倦追求的偉大目標。

9. 談談美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並舉例說明

老師:「什麼是美術?美術學了有什麼好處啊?」這是我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十多年來每新學期來第一堂課眾多學生要問我的一個問題,不論小學生、初中生或者高中學生,他們開始都認為美術就是畫畫,而美術其他的就不知道了,下面就這個問題我談談我在這十幾年教學中的一些膚淺認識和理解。
美術的范圍非常廣泛。從大的方面說,它可以大體分成觀賞性藝術和實用性藝術兩種類型。從觀賞性藝術來講,它主要包括繪畫和雕塑兩大類。而繪畫,由於它使用的物質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等畫種。雕塑也有圓雕和浮雕等多種形式,所用材料則有石、木、泥、石膏、青銅等。實用性藝術同樣包括兩大類:工藝美術和建築。目前,國內外對工藝美術這個概念的理解雖有不同的看法,但按照通常的說法,工藝美術包括了傳統手工藝品、現代工業美術和商業美術三大部分。傳統手工藝品如玉雕、象牙雕刻、漆器、金屬工藝品等;現代工業美術(或稱「工業設計」)包括一切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適用而美觀的生活用品,以及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機械的造型和色彩設計;現代商業美術主要是指商品標志、包裝裝潢和商業廣告等。建築之所以也屬於美術的范圍,那是由建築本身包含的技術科學和藝術的兩重性所決定的。任何一座建築物總是以具有某種空間形體的物質結構矗立在大地上的,這就必然有一個造型是否美觀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建築和雕塑一樣是一種非常具體的造型藝術。通常指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在空間開展的、表態的、訴之於人們視覺的一種藝術。十七世紀歐洲開始使用這 一名稱時 ,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繪畫、雕刻、文學、音樂等。我「五四」前後開始普遍應用這一名詞時,也具有相當於整個藝術的涵義。例如魯迅在一九一三年解釋「美術」一詞時寫道:「美術為詞……譯自英之愛忒。愛忒雲者,原出希臘,其誼為藝。隨後不久,我國另以「藝術」,一詞翻譯「愛忒」,「美術」一詞便成為專指繪畫等視覺藝術的名稱了。
美術是藝術的種類之一,它和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美術創造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而鮮明的標志之一。在現代社會,美術更是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滿足著人們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如室內設計:各種風格、服飾藝術:松糕鞋、雕塑:玉海廣場的玉字造型等。從這些美術作品中可以看出,美術要利用各種物質材料創造立體的或平面的視覺形象,作為人們之間交流審美信息的手段,所以美術又稱為"造型藝術"。他的種類主要有繪畫、建築、雕塑、工藝美術。
從本質上來看,美術是一種精神意識創造的產品。周代的《盂鼎》記錄著周王賞賜給奴隸主土地、奴隸的銘文,它包含著象徵奴隸主統治權力的觀念盂鑄此鼎以紀念,實際是宣揚自己的奴隸制特權,並表示忠於周王和紀念祖先。羅丹的《思》塑造了一個非常年輕、秀美的女性頭像,她低著頭,那憂郁而凝視的目光,禁閉的雙唇,表現出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彷彿陷入無法擺脫社會束縛的沉思,周圍縈繞著夢想的氣氛,不具形的「思想」在靜止的"物質"中吐放出來,就像羅丹自己說的:「形體表達內在的精神」,「一切都是思想」。由此可見,美術的本質就是一種意識形態,是通過服務於某些中介環節而從屬於社會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美術還是一種人類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的產物,它體現著社會的和個人的審美觀念和理想。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本身並沒有什麼「美」與「不美」的界限,就像色彩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一樣。事物和色彩之所以有「美」與「不美」的區別,都是在和人的「社會生活」發生關聯之後才顯現出來的,所以,「美」與「不美」是「人」自己的生活觀念及價值取向的一種標准,特別是作為「社會人」的一種意識反映。人在進行「審美」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對對象的「形象」聯想,創作者在作品中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因而藝術作品已經不再是對象的簡單模仿和復制,總是帶著作者強烈的審美情趣。
如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形象地再現了抗日戰士英勇戰斗、寧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無疑能激發起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熱情。公益招貼畫《維系生命的泉——糧食》以鮮明、醒目的形象突出揭示了「珍惜糧食」的含義,教育和提醒著人們 注意養成勤儉、節約的品質和作風。通過形象的感染與激發效能,啟發觀者的意識與情意活動,從而達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這就是美術在社會中起著教育功能的作用。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美術的「素材」取自於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的"素材"本是分散的,藝術家把這些分散的「素材」集中起來,用自己的「構思」去「豐富」它,用自己的「構圖」來提煉它,使現實生活的某個斷面更加典型,呈現出來的畫面、形象都以典型化了的特點而打動欣賞者。反過來說,欣賞者在這些典型的作品中之所以能夠被「打動」,就是因為可以從中更清晰地認識到「生活」的本質。這是美術在社會中起著讓人們有認識功能的作用。
美術作為一門視覺藝術,以其作品的靜態性、可視性、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性為主要特點而區別於其他藝術。在現代生活中,美術作用不僅存在於展廳和博物館,它的作用更滲透到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美術教育不是單純教授「圖畫」、不是簡單的「塗鴉」,而是學習者通過這一視覺教育的方式,在社會大環境中、在整個人類的發展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認識事物的一種意識形態。在這種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體會用視覺的認知方式,另一方面在過程中體驗自我的價值,反過來這種意識形態又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因此,美術教育具有審美、實用、教育、認識和傳播交流等社會功能,盡管各類功能側重不同,但都以審美性實現其效用,通過審美發揮其社會功能卻是一致的。因此美術教育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述,只有充分認知了美術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將美術教育這一教育形式做好。但是,我認為,目前在我國對基礎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認識到它的重要作用,並真正在教育中發揮其作用。

閱讀全文

與美術創造生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