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共產黨建立新型人民軍隊的重要開端是什麼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起義。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是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1)共產黨創造壯族中國早晚分裂擴展閱讀:
南昌起義歷史背景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
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
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㈡ 國民革命期間,國民黨和共產黨分裂的原因是什麼
一:階級利益。
「中國共產黨承認無產階級專政,
直到階級斗爭結束,
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
分,
」
②
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廣大無產階級勞動著的利益。
「鏟除私有
財產制度。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社會」
,它的民主革命綱領「消除內亂。打倒
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
③
。
其綱領明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想要達到的目標——反資本主義反帝國主義的。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這是孫中山在創立同盟會時提
出的十六字方針。
推翻清政府的目的就是想要創立有利於民族資產階級生存與發
展的一個政府,這僅僅只是對於資產階級而言的,
「國民」的定義在這里僅僅局
限於民族資產階級。
而後來蔣介石上台,
國民黨更是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
利益,這與共產黨的階級利益自然就有很尖銳的沖突。
2
二:力量對比
在與國民黨合作北伐中,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思想,也擴大了自己的隊伍。
同時,
工農革命運動的迅猛發展,
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中共領導的省港大罷
工以及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等活動,
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中共的革命熱
忱。
農民運動的蓬勃開展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農民階級的影響,
進一步擴大共產
黨的階級基礎。
「中國共產黨留在國民黨內,
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
必
須保持自己原有的組織和嚴格集中的領導機構。
」
④
可看到,共產黨黨內合作的
原則就是維護自身獨立性,
並期望通過合作壯大自己。
因此在中共力量擴大後,
、
國共之間關於決策方向的爭論也就越來越大。
共產黨力量壯大,
影響了一批國民黨左派分子,
這對於國民黨掌權派來說是絕對
不可忍受的。
國民黨內部很大部分人士推崇國民黨一黨專政,
共產黨的存在直接
威脅他的這一提倡。
尤其是在共產黨開始推行自己的主張和政策後,
破壞了最初
的國民黨改組默契和國共默契。迅速形成了國民黨內部分裂和國共分裂。
㈢ 中國共產黨對張國濤分裂黨是怎麼處理的
在張國燾兵強馬壯的時候,脫離接觸堅持北上。留下部分部隊和幹部,繼續做工作。
當張國燾兵敗川南窮途末路的時候,歡迎率紅四方面軍回歸陝北加入中央紅軍和政府。
組織思想和組織路線的深度批判和整頓,免去張國燾對紅四方面軍的領導權,實際剝奪張國燾對黨政的領導權。
命令紅四方面軍2萬余殘部以打通國際線路的名義西進,進入馬家軍腹地河西走廊後又命令原地駐軍「建立根據地」,終在十幾萬馬家軍完成集結後,被圍困消滅。
定性紅四方面軍執行張國燾路線分裂紅軍擅自西征導致全軍覆沒,由此進一步在政治上徹底消除了張國燾勢力。
㈣ 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土地政策為什麼會發生變化
1、 大革命時期:
(1)湘鄂贛三省都成立了省農民協會,其中湖南農民運動發展最為迅猛.(2)農民在農會領導下,紛紛起來打倒土豪劣紳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階級的政權和武裝,建立農民的政權和武裝,做到「一切權力歸農會」.(3)為支援北伐奠定群眾基礎.
2、 土地革命(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1)含義: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現農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蔣介石發動圍剿,中共在根據地開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礙生產力發展;②是農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國民主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③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才能調動農民革命和生產積極性,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取得戰勝敵人的最基本條件.
(4)區域:革命根據地
(5)政策(主要內容):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
(6)土地革命路線:①內容: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據:國內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即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矛盾).
(7)作用(意義):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保衛勝利果實,農民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調動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貧農、雇農、中農、富農、中小工商業者).
3、「雙減雙交」政策(抗日戰爭時期)
(1)背景:①國民黨政策由對外轉向對內,由抗日轉向反共;1939年初,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確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動方針,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對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盪」, 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內容: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
(3)實質:承認地主對土地財產的所有權,同時保證農民的承佃權,即限制封建剝削.
(4)制定的依據: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即由中國人民與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變為中日民族矛盾;②國內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
(5)作用(意義):①有利於減輕農民的負擔,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②有利於聯合地主階級一致抗日,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6)與1931年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對地主土地所有權的處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實際時間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戰爭勝利發展,1947年中共召開全國土地會議.
(2)原因:①社會主要矛盾決定.解放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國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勢的要求.即徹底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滿足解放區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調動廣大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支援解放戰爭.
(3)區域:解放區
(4)政策內容: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從根本上消滅封建勢力.
(6)土地改革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7)作用(意義):①解放區無地少地農民分得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②農民的支持,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5、土地改革(建國初期,實際時間是1950-1952年)
(1)背景原因: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廣大新解放區還沒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2)政策內容: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與以往不同的是保護富農經濟.
(3)特點:實行保存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4)實質:廢除舊的封建生產關系,解放並發展農村生產力.
(5)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6)作用:①使得全國基本完成了土改;②徹底廢除了數千年的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③使廣大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翻了身;④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7)建國後的土地改革同以往的土地改革相比有什麼特點?
①范圍不同:以往是在根據地或解放區;這次是在全國范圍內進行.②目的不同:以往是激發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贏得革命的勝利;這次是在革命勝利後為解放農村生產力,恢復經濟和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③對富農政策不同:以往是限制和打擊富農經濟;這次採取了保護富農經濟,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④結果及影響不同:以前是局部廢除農村中的封建生產關系或限制封建剝削;建國後的土地改革徹底廢除了在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使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為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和國家工業化開辟了道路.
6、農業合作化(三大改造時期,1953-1956年)
(1)背景:國民經濟恢復,國家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總任務.
(2)原因:分散、落後的小農經濟束縛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難以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
(3)方針:積極發展,穩步前進的方針.
(4)原則:自願互利的原則.
(5)方法:典型示範,逐步推進.
(6)步驟: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以後,步伐加快,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高潮.
(7)作用:基本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基本實現了向生產資料公有制轉變,土地由農民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有利於實現社會主義.
(8)1949—1956年,我國農村經濟形勢(或生產關系)的變化趨勢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7、人民公社化(十年建設時期,實際時間1958-1978年)
(1)政策:小社並大社(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2)特點:一大二公(一「大」指規模大;二「公」指公有化程度高)
(3)影響:沒有考慮我國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客觀水平,違背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8、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以來)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1)背景:①經濟體制改革開始,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②過去的人民公社體制,脫離了我國農村的生產力水平較低的國情,不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一億多農民未解決溫飽問題.
(2)政策:初期——放寬政策,休養生息,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後期——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廢除「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舊體制.
(3)含義: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農業生產基本上變為分戶經營,自負盈虧.農業生產的東西,「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4)實質: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前提下的經濟體制改革.
(5)最大的特點:適應了當時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符合我國國情.
(6)地位: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形式.
(7)點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主要實現形式.主要生產資料仍歸集體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集體和家庭有分有合.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
(8)作用:①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②農村改革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發展(即朝「三化」發展).
(9)建國後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經歷了四個步驟: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9、中共四大土地政策的演變的史實及認識
(一)史實:
中國共產黨依據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社會矛盾的變化,制定了符合當時革命和建設實際的土地政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產生了重大作用.
1.反封建的土地政策:
(1)1931年春,毛澤東總結土地革命的經驗,制定了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國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我國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被徹底廢除了.
2.抗日的土地政策: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建立公有制的土地政策:1953年,為適應工業化要求,黨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採取「自願互利」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走合作化道路,將農村包括土地在內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4.改革開放的土地政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00年,中共中央決定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延長30年.
(二)認識:
1.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體現了立足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理和工作方法.
2、中共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調整政策,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興衰成敗關繫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
4.農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
5.搞好農業發展和農村工作,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它體現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的原則.
6.國家決定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再延長30年,是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具體表現.
7.中央召開有關會議,研究部署農業和農村問題,體現了政府行使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國家職能.
引用摘抄。請提煉總結。
㈤ 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處理民族問題
第一,在政治方針路線上,堅持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道路和國家統一。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礎,也是前提。
第二,在和諧民族關系的構建上,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觀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原則。
第三,在法律制度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依法治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
第四,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民族工作的主題。這是由中國各民族的歷史方位所決定的。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各民族的共同奮斗、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需要,也是民族發展進步的需要。
第五,在共同精神理念的建構上,要堅持打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礎。中國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園,同處一國,
(5)共產黨創造壯族中國早晚分裂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主要體現在:
一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源頭」、是根基。否定這個源頭和根基,諸如黨的民族政策、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等就無從談起,也就是說這個根基守不住,如同多米諾骨牌,其他的政策體系也將就此崩坍。
二是我們黨選擇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味著這項制度體現的是國家意志,標志著我們的民族工作進入了法治化軌道,在其實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權利。
三是強調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統一和自治、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兩個結合」。團結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
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礎。民族區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區域因素,民族區域自治不是某個民族獨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個民族獨有的地方。
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法律上的體現,既保障了自治地方和少數民族合法權益,也為民族事務治理提供了法律遵循。
㈥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的各自結局,包括中共一大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的各自結局各不相同,中共早期黨員的人生道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矢志不渝地捍衛信仰;第二種是對信仰產生懷疑,游移不定;第三種是背叛信仰,站在正義的對立面。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13人之後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
一、矢志不渝地捍衛信仰(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鄧恩銘、何叔衡)
1、毛澤東、董必武,後來成為中共領袖、歷史巨人。
2、何叔衡血灑疆場,壯烈犧牲;鄧恩銘、陳潭秋慘遭殺害,英勇就義。
二、對信仰產生懷疑,游移不定(李漢俊、李達)
1、李漢俊
李漢俊是中共一大代表,後來血染刑場,被敵人所害。但此時他已不是中共黨員。
二大後,李漢俊與張國燾和陳獨秀發生矛盾,就漸漸脫離了黨的活動。李漢俊不在黨組織中活動,但並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敗後,他利用「合法」職位,掩護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人士,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12月17日下午,李漢俊在寓所被新上台的桂系軍閥胡宗鐸抓走,在未審訊的情況下,當晚被槍決。
2、李達
1920年李達啟程回國,很快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共同成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
1922年,李達攜家返湘,同毛澤東等合作辦湖南自修大學去了。李的這次返湘,既有毛澤東所邀,也因他與陳獨秀和張國燾的矛盾所致。是年,李達憤然宣布脫黨,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錯誤」。
1949年12月,毛澤東作為歷史見證人,劉少奇作為介紹人,李達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三、背叛信仰,站在正義的對立面(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包惠僧、劉仁靜)
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背棄信仰,叛變投敵;包惠僧、劉仁靜歷經曲折,迷途知返。
1、二號巨奸陳公博
以參加中共一大為轉折點,陳公博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熱情急劇下降,以至於在幾個月時間內,對共產主義學說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後來竟產生出國留學的念頭,以逃脫黨的工作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1925年4月,陳公博從美國回到廣州,隨即加入國民黨,再度登上政治舞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公博與已叛國投敵的汪精衛、周佛海狼狽為奸。1946年4月12日,陳公博被以「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罪判處死刑。
2、投機能手周佛海
中共一大閉幕後,周佛海准備同楊淑慧結婚。後因楊父反對,他帶著楊淑慧於1921年11月再度前往日本就讀。返回日本後,他實際上與黨組織脫離了關系,不再從事黨的任何工作。
不久,他應邀來到廣州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同時兼任廣東大學教授。隨著地位的變化,他與黨的離心傾向日益加重,並散布對黨的不滿情緒。
中共廣州支部負責人對他進行了耐心批評和教育,幫助他認識錯誤。但他毫無悔改之意,後來竟公開聲明與共產黨脫離關系。中共中央為純潔黨的組織,准其脫黨。從此,周佛海走向了反共反人民的道路,成為國民黨右派營壘中的干將和蔣介石的心腹。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周佛海基於抗日必敗的論調,與汪精衛出於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主張而「物以類聚」了。周佛海抱著強烈的政治野心投靠汪精衛,奉汪精衛為「精神領袖」。
1946年11月7日,國民黨南京高等法院判處周佛海死刑。由於蔣介石念其為重慶方面做過「貢獻」,出面干預,才被減為無期徒刑,保住了腦袋。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因心臟病發作暴死在南京老虎橋監獄。
3、分裂元兇張國燾
在中共一大上,張國燾被選為中央組織主任,後來由於激烈反對黨的國共合作戰略,並在黨內組織小集團,受到中共中央的尖銳批評。
1931年4月,張國燾進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擔任該根據地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在這里,他積極推行王明「左」傾路線,大搞肅反擴大化,錯整了不少好同志。在長征期間,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抗日方針,妄圖用武力挾持黨中央,分裂紅軍。
1938年4月4日即清明節前一天,張國燾以陝甘寧邊區政府代主席的身份去陝西祭掃黃帝陵。正值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蔣鼎文也在拜祭。祭畢,他便一頭鑽進蔣鼎文的轎車去了西安。
自此,張國燾投入了蔣介石的懷抱,死心塌地地在國民黨營壘里幹了長達十年的特務勾當。
1948年冬,隨著國民黨政權的垮台,張國燾已無利用的價值,被國民黨當局踢出局,他只好攜帶家眷逃到台灣。
4、落伍之人包惠僧
中共一大後的頭幾年,包惠僧先是在上海參與編輯《勞動周刊》,後來歷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支部主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長。
1924年,他奉黨組織之命加入國民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清黨」,包惠僧被清洗了出來。此後,他輾轉於湖北老家、江蘇、上海等地避難。不久,他因看不到中國共產黨的前途,便脫離了共產黨。
1949年11月,包惠僧回到北京。周恩來與包惠僧作了長談,並將他安排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後分配到內務部研究室任研究員,不久在國務院參事室任參事。「文革」中,包惠僧受到沖擊。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腹主動脈瘤破裂大量失血而離開人世。
5、托派分子劉仁靜
中共一大閉幕後,劉仁靜回到北京。1926年,劉仁靜受黨中央派遣,再度赴莫斯科,進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學習。學習期間,蘇共爆發了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尖銳斗爭。斗爭的結果,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並被驅逐出境。得知這一消息後,劉仁靜十分震驚,且與托氏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1929年12月29日,黨中央在《紅旗》上刊出《給劉仁靜的一封公開信》,限他三日內說清問題。可劉仁靜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最終自行脫黨被除名。劉仁靜一心要當托派的首領,自稱「中國托派天字第一號人物」,在托派組織里搞得烏煙瘴氣。
1948年,他跑到南京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員。上海解放不久,劉仁靜來到北京。劉少奇親自找到他,嚴厲地批評了他的錯誤,責其進行深刻反省。劉仁靜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四、英年早逝(王盡美)
王盡美是濟南代表。1921年6月,王盡美接到一大通知後,乘輪船到上海。
一大結束後,他與瞿秋白、鄧恩銘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參加了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會議,並會見了列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盡美帶病到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8月19日,年僅27歲的王盡美因肺病逝世。
(6)共產黨創造壯族中國早晚分裂擴展閱讀
中共一大的歷史意義
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綱領是:
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聯合共產國際。綱領明確提出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並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
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
㈦ 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經歷了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19~1927)
這一階段被稱為「大革命」時期:1919年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2)第二階段(1927~1937)
這一階段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紅軍長征。
3)第三階段(1937~1945)
這一階段被稱為「抗日戰爭」時期:以「七七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八年全面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
4)第四階段(1945~1949)
這一階段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得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7)共產黨創造壯族中國早晚分裂擴展閱讀:
推翻「三座大山」評點毛澤東一生功績:
回望歷史,毛澤東的偉大,正是他用事實證明,中國人的富裕幸福,只能靠自強自力,通過自強奮斗取得成功。毛澤東和他的自信自強奮斗史,已化為中華民族新的文化符號和精神圖騰。
他點燃了中國人的理想激情,毛澤東的一生,都是在演繹著一個偉大的「中國夢」,演繹著一部人類歷史上閃耀今古的「東方傳奇」。
他為人民謀幸福,團結人民浴血奮斗,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領導中國人民創建了人們當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國,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
他接手的中國,是一個百年積貧積弱,國家滿目瘡痍,連一枚小鐵釘一盒火柴都要靠進口,人民飢寒交迫的落後的農業大國。當他撒手人寰的時候,留給世界的卻是一個衛星上天,「核武」在手,現代工業體系完整,人民生活面貌煥然一新。
最後連西方世界的「盟主」都曾前往他的書房拜訪的令世界尊敬的東方大國。毛澤東以人民當家做主,國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集體利益至上。人人崇尚奉獻,比工作、比學習、比思想、比風格,人們的精神面貌積極樂觀,整個社會蓬勃向上。
精神的豐滿,信仰的堅實,使得人民群眾在艱苦奮斗建設新中國大廈的勞動中,還爭相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以吃苦奉獻為榮,以勞動創造為樂。
因為人民熱愛國家,熱愛集體。因為人民相信共產黨,相信人民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和政府,的確值得人民信賴。人民對國家,對生活,對未來始終充滿了信心。
㈧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起義
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義。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
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
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在廣州領導工人、農民和革命士兵舉行的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起義。
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3、秋收起義
秋收起義是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
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是中共黨史軍史上的三大起義之一。中國人民革命史開始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
三大起義的影響:
1、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2、廣州起義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
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
3、秋收起義
開創了根據地建設與發展模式。在部隊到達井岡山以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主持下,開始了革命根據地建設的探索。
通過不斷的實踐,為了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培養並壯大革命的力量,共產黨開始探索新的革命根據地發展模式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結果。
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以及革命根據地結合在一起的根據地建設模式,在日後我黨的發展與壯大過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㈨ 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哪四個階段的斗爭
1、第一階段(1919~1927)這一階段被稱為「大革命」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擁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1924年國民黨「一大」後,國民黨與共產黨實現第一次合作,促成1926年開始的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大革命宣告失敗。
2、第二階段(1927~1937)這一階段被稱為「土地革命」時期。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後,確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開辟了以井岡山為代表的無數農村革命根據地,並成功粉碎國民黨數次「圍剿」。1933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紅軍長征。
在此期間,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中共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戰;而國民黨為了穩固政權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最終導致國土淪喪。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3、第三階段(1937~1945)這一階段被稱為「抗日戰爭」時期。
以「七七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進入了艱苦卓絕的八年全面抗戰時期。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代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獨立,極大地提高了國際地位。中國在此後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
4、第四階段(1945~1949)這一階段被稱為「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共進行重慶談判,簽訂關於和平建國問題的協定(即「《雙十協定》」)。1946年,蔣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
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戰爭最終獲得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9)共產黨創造壯族中國早晚分裂擴展閱讀: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國人民推
(9)共產黨創造壯族中國早晚分裂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著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能夠在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斗爭中起決定性作用,是黨在抗戰中的強大影響力、巨大貢獻和舉足輕重的實力所決定的,是歷史的評判和人民的公認。中國共產黨積極投身於抗日的洪流中,帶領全國人民英勇抗戰,發揮了抗戰的先鋒模範和中流砥柱作用。
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力地促進了全國抗戰的開展。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下,中華民族空前覺醒,這是中國共產黨政治領導作用的巨大成功。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統一戰線隨時都會破裂。
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戰、團結、進步的旗幟,與國民黨的妥協、分裂、倒退傾向進行了堅決斗爭,迫使國民黨不至於和不敢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分裂出來,從而鞏固了統一戰線,使全國抗戰得以堅持。抗戰末期,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蓬勃發展。
為了團結全民族和集中全國力量以粉碎日寇的新進攻,並准備對日反攻,中共中央採取「拉蔣抗日」的方針。為此,黨決定同國民黨重開談判,千方百計地使國民黨蔣介石留在統一戰線內,直至抗戰勝利。歷史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是堅持、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中堅力量。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當時全國人民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典範,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成功實踐。
黨把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融入到根據地的建設中,在根據地按照「三三」制原則,實行民主政治,發揮人民在民主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廣大人民抗日救國的政治熱情,這與國民黨政府在國統區推行一黨專制、不給人民任何民主權利形成鮮明對照。
黨在根據地努力從事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在抗戰最艱苦的年代,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實行卓有成效的精兵簡政,減輕了人民的賦稅負擔,得到人民的擁護。中國共產黨還致力於根據地先進文化建設,即建設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抗戰時期的根據地建設是黨執政的初步實踐,為黨的執政積累了經驗,同時也向全國人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光明前景,
增強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黨和抗日根據地成為團結全國人民抗戰的中心和走向民主進步、建立新中國的旗幟,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㈩ 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是什麼事件
南昌起義 八一南昌起義網路名片
八一南昌起義,常簡稱南昌起義或者八一起義,又稱南昌起事、國民黨稱南昌暴動、南昌兵變,是指1927年8月1日於中國江西省南昌,由中國共產黨勢力的軍隊針對中國國民黨的分共政策而發起的武裝反抗事件。
由周恩來、譚平山、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中共人士和賀龍領導。賀龍在事件後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當中還有第20軍的蘇聯軍事顧問庫馬寧。
主要發起人
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朱德等人
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承孫中山的蘭花革命起義,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八一南昌起義的背景
1927年3月,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不合作,所謂「寧漢分裂」。江西南昌則在武漢和南京之間。由於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一方面解聘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
[編輯本段]八一南昌起義的目的
起義的目的是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喚醒廣大中國人民,表明中國共產黨要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並不是要通過南昌起義這樣的一種起義方式來奪取國民黨的政權,共產黨的目的是聯合願意革命的國民黨左派,揮師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二次北伐,實行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編輯本段]八一南昌起義的經過
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於7月12日進行改組,停止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領導。下旬,決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並聯合以張發奎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實行土地革命,恢復革命根據地,然後舉行新的北伐。 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聶榮臻、葉挺等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但發現張發奎同汪精衛勾結很緊,並在第二方面軍中開始迫害共產黨人。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依靠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實行在南昌暴動」。據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第10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為團長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隊一部,共2萬餘人。從7月25日起,第11、第20軍分別在葉挺、賀龍指揮下,陸續由九江、塗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導加緊進行起義的准備工作。 此時,國民黨武漢政府的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第3軍主力位於樟樹、吉安、萬安地區,第9軍主力位於進賢、臨川地區,第6軍主力正經萍鄉向南昌開進;第二方面軍的其餘部隊位於九江地區;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軍警備團和第3、第6、第9軍各一部共3000餘人駐守。中共前委決定趕在援兵到來之前,於8月1日舉行起義。 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 起義成功後,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於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左派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發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種種罪行,表達了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和繼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斗爭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鄧演達、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賀龍、林祖涵(伯渠)、葉挺、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並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所屬第11軍(轄第24、第25、第10師),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餘人。 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劃經瑞金、尋鄔(今尋烏)進入廣東省,先攻佔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後再攻取廣州。起義軍進至進賢縣時,第10師師長蔡廷鍇驅逐在該師工作的共產黨員,率部折向贛東北,脫離起義軍。由於起義軍撤離南昌比較倉促,部隊未經整頓,加上酷暑遠征,部隊減員較多,7日到達臨川時,總兵力約1.3萬人。 起義軍在臨川休息3天,繼續南進。8月25日,先頭到達瑞金縣壬田以北地區。這時,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錢大鈞部9000人,由贛州進至會昌、瑞金地區,並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義軍南下;調黃紹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於都)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前委決定乘錢、黃兩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實施各個擊破。當日,起義軍向壬田守軍發動進攻,殲其一部,於26日攻佔瑞金縣城。接著,集中兵力進攻會昌的錢大鈞部主力,激戰至30日,攻佔會昌縣城。兩戰殲錢大鈞部6000人,繳獲槍2500餘支(挺)。起義軍傷亡近2000人。9月初,起義軍一部在會昌西北的洛口地區,擊退黃紹竑部的進攻。 會昌戰斗後,起義軍陸續折返瑞金,改道東進,經福建省長汀、上杭,沿汀江、韓江南下。9月22日,第11軍第25師佔領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主力繼續南進,於23日佔領潮安(今潮州)、汕頭。在此期間,李濟深令錢大鈞殘部牽制第25師,令黃紹竑部經豐順進攻潮安,令陳濟棠、薛岳部3個師1.5萬餘人組成東路軍,由河源東進,尋起義軍主力決戰。 根據上述情況,中共前委決定,第20軍新建的第3師隨革命委員會駐守潮汕地區,集中主力6500餘人迎擊東進之敵。9月28日,起義軍主力在揭陽縣山湖(玉湖)附近地區同東路軍遭遇,將其擊潰,繼向湯坑(今豐順市)推進,在汾水村地區與敵再次激戰,至30日,起義軍傷亡2000餘人,無力再戰,遂向揭陽撤退。是日晚,黃紹竑部攻佔潮安。10月3日,起義軍主力在流沙(今普寧市)與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繼續向海豐、陸豐地區撤退,在經過流沙西南鍾潭村附近的蓮花山時,再次遭到東路軍的截擊,激戰不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領導人分散轉移,余部1300餘人進入海陸豐地區。駐守三河壩的第25師,在給錢大鈞部以重大殺傷後,向潮安轉移,10月5日在饒平縣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師一部會合。 此後,這兩支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閩粵贛湘邊,最後保存起義軍約800人,參加了湘南起義,並於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合。
八一南昌起義的意義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並為創建人民軍隊打好堅定的基礎。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由此可知,我國的建黨節非常的特別,我們應該要重視,不要讓其他國家奪走了我們的「專利」 成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