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用色素的介紹
12食用色素,是色素的一種,即能被人適量食用的可使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顏色的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也同食用香精一樣,分為天然和人工合成兩種。
2. 食用色素是用什麼東西做的
食用色素分為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兩種。天然色素主要從植物組織中提取,也包括來自動物體內微生物的一些色素。人工合成色素是指用人工化學合成方法所製造的有機色素。在添加色素的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只佔不足20%,其餘均為合成色素。
3. 什麼是食用色素
某些合成色素致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於在食品中使用合成色素會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提出了疑問。與此同時,大量的研究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體提供營養物質,某些合成色素甚至會危害人體健康。
前蘇聯在1968—1970年曾對莧菜紅這種食用色素進行了長期動物試驗,結果發現致癌率高達22%。美、英等國的科研人員在做過相關的研究後也發現,不僅是莧菜紅,許多其它的合成色素也對人體有傷害作用,可能導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等,有些色素在人體內可能轉換成致癌物質。科研人員說,合成色素是以煤焦油為原料製成的,通稱煤焦色素或苯胺色素,對人體有害。危害包括一般毒性、致瀉性、致突性(基因突變)與致癌作用。
特別是偶氮化合物類合成色素的致癌作用更明顯。偶氮化合物在體內分解,可形成丙種芳香胺化合物,芳香胺在體內經過代謝活動後與靶細胞作用而可能引起癌腫。此外,許多食用合成色素除本身或其代謝物有毒外,在生產過程中還可能混入砷和鉛。過去用於人造奶油著色的奶油黃,早已被證實可以導致人和動物患上肝癌,而其它種類的合成色素如橙黃能導致皮下肉瘤、肝癌、腸癌和惡性淋巴癌等。
我國限制使用合成色素
我國對在食品中添加合成色素也有嚴格的限制:凡是肉類及其加工品、魚類及其加工品、醋、醬油、腐乳等調味品、水果及其製品、乳類及乳製品、嬰兒食品、餅干、糕點都不能使用人工合成色素。只有汽水、冷飲食品、糖果、配製酒和果汁露可以少量使用,一般不得超過1/10000。
目前我國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6個品種,即莧菜紅、胭脂紅、檸檬黃、日落黃、靛藍和亮藍。雖然對這6種食用合成色素的危害性仍然沒有定論,但它們沒有任何營養價值,對人體健康也沒有任何幫助,能不食用就盡量不要食用。
事實上,在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我國食品中合成色素的超標、超范圍使用現象屢禁不止,大家在購買食品時一定要小心,不要過分追求食品的色澤。
有
天然色素正在替代合成色素
與人們對合成色素的危害性認識越來越深入相對應的是,天然色素越來越受到重視。
與合成色素截然不同的是,食用天然色素不僅沒有毒性,有的還有一定的營養,甚至一定的葯理作用。目前,開發研製天然色素,利用天然色素代替人工合成色素已經成為食品、化妝品行業的發展趨勢。
據報道,在日本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有97種,占據了90%的市場份額。我國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也有48種。
不過,由於天然色素成分復雜,加工過程中結構可能改變,或混入雜質,所以也不能盲目認為它是絕對純凈無害的。不過,應該肯定的一點是,現代化的生產、管理、分析試驗、工藝改進等措施可以將合成色素、天然色素的不利影響降到可安全使用的程度。只要使用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時都按照國家的法規嚴格執行,色素帶給人們的將是歡樂和愉悅,我們的世界將變得更加美麗
4. 食用色素的研究發展
發展歷史人類為食品著色的發展歷程大致可概括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與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並用--更加安全、穩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自1856年英國人W.H.Perkins合成第一個人工染料苯胺紫後,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艷、穩定性強、易於復配、價廉等優點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隨著化學合成色素及其生產技術在我國的傳入,食品行業中也開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進行相應的產品生產。20世紀初,毒理學和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原先曾允許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數種類對人體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後果,這一點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在食用天然色素資源的開發、生產技術、工藝、裝備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種、產量、質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國的科研工作者還在積極研究和開發茶色素、美人蕉花色素、茄子皮色素、紅苷藍色素、番茄紅素、枸杞子紅色素、板栗殼棕色素、牽牛花色素、花生衣色素、山楂紅色素、血紅素、雞冠花紅色素、灰白毛莓紅色素等。
天然食用色素的功能性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認識,如類胡蘿卜素類的天然色素可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並具有保持上皮細胞健全、維持正常視覺、提高免疫力的多種生理功能;紅曲米粉作為天然著色劑,其中含有降血壓的Lovastatin.黃酮類天然色素具有軟化血管、增強血管彈性的功能,紅曲降血脂產品已經打入國內外市場。用超臨界萃取法精製辣椒紅、葉綠素和天然β-胡蘿卜素的微膠囊化工作正在深入。如人們正在研究開發的種類有:五味子紅色素、紫蘇色素、火棘色素、蘿卜色素、山楂色素、落葵紅色素、黑加侖色素、茶色素、柿皮色素、龍葵色素等,其中不少種類顯現出良好勢頭,如浙江的烏飯樹葉藍黑色素含量最高達18.7%,且易溶於水,耐光耐熱性能好;雲南西雙版納的花色素為水溶性紅色素,染著性極強;櫧樹果殼中棕色素含量很高,在pH8~11之間棕色無明顯變化,著色力強而穩定;海南島的仙人掌果實含有大量紫紅色素,屬甜菜類化合物,極具開發利用價值。灰白毛莓(俗稱烏泡)漿果中紅色素含量最高者(鮮果中花青苷含量為0.525%);商陸漿果中甜菜苷含量比甜菜還高75%,並且這種植物塊根是傳統的中葯。
天然食用色素的研究與開發,還存在兩大難題:一是缺乏具有商業利用價值的色素資源;其二就是天然食用色素本身的穩定性問題。這樣就導致了天然食用色素價格昂貴,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其在應用上的普及。
天然食用色素的最大特點是安全性高,市場巨大,國內從事研究、開發的單位也日益增多。有關天然食用色素的新資源、新品種及生產新技術的報道和專利每年都有幾十篇。特別是在尋找色素新資源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發現了一些好的苗頭,如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天然色素。
在解決天然食用色素穩定性差方面,人們也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例如將甜菜紅與茶色素結合使其穩定性大大提高;類胡蘿卜素為油溶性色素,耐熱性強而耐光性差,當與VC、VE或天然抗氧化劑合用時,能較大程度地增強其耐光性;用明礬、酒石酸鈉、磷酸等作穩定劑,與蒽醌類天然色素並用,可防止顏色變化;葉綠素通過用銅取代鎂,再製成鈉或鉀鹽,則變成了非常穩定的綠色素;採用微膠囊化技術提高天然色素穩定性,另外還可利用生物技術,改變天然食用色素的色調,擴大其應用范圍,如梔子系列色素的研究與開發,梔子黃色素為水溶性的亮黃色,由於其成分中含有臭蟻醛配糖體,它與伯氨基物質反應,生成色素中間體,當改變pH、溫度和氧氣條件時,可獲得青、藍、紅等色調,從而獲得梔子藍、梔子青、梔子紅等新色素,由此還可以調配成其他色調,這樣就擴大了天然食用色素的應用范圍,從而為天然食用色素的應用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
發展展望在人們「回歸自然」的呼聲中及隨著對天然食用色素的某些生理活性作用的逐步發現,天然食用色素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和喜愛,特別是功能性天然色素,由於其來源天然、安全、並兼有某種生理功能,更成為天然食用色素的發展大趨勢。
在發展功能性天然色素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天然色素實用化研究。多數生產出來的天然色素都是原料型的,不適合直接加到食品中著色,且天然食用色素在應用方面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需要著色的食品系統的性質;
(2)若食品系統為兩相或多相系統(如水油兩相),就需要弄清楚哪一相需要著色;
(3)生產食品時所應用的加工方法;
(4)所用的食品包裝;
(5)包裝好的食品的儲存條件;
(6)天然色素的性質。
這需要研究生產復配型天然色素,通過復配使新的復配產品在顏色、劑型、穩定性、pH、某種食品應用的適用性上達到一種新的高度,最終完全滿足某種食品的使用需要,從而使天然色素的應用更加方便、廣泛。
5. 食用色素是怎麼做出來的呀有沒有味道啊自己可以做嗎
食品的色彩是食品感觀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在製作食品時常使用一種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目前使用的食用色素有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兩大類。在1850年英國人發明第一種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們都是用天然色素來著色。早在公元10世紀以前,古人就開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給食品著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顛的阿利克撒人,當時他們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後,美洲的托爾鐵克人與阿芒特克族人相繼從雌性胭脂蟲中提取胭脂蟲紅,用於食品著色。我國自古就有將紅曲米釀酒、醬肉、制紅腸等習慣。西南一帶用黃飯花、江南一帶用烏飯樹葉搗汁染糯米飯食用。
合成食用色素(合成色素)由於成本低廉,色澤鮮艷,著色力強,對光、熱、氧氣和pH穩定,但它有一個大缺點,即具毒性(包括毒性、致瀉性和致癌性)。這些毒性源於合成色素中的砷、鉛、銅、苯酚、苯胺、乙醚、氯化物和硫酸鹽,它們對人體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我國1982年公布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准》,其中規定了只能使用5種合成色素,並定出了最大使用量,如合成色素的純色素含量不得低於85~99%,1公斤合成色素中砷的含量應在1毫克以下,鉛在10毫克以下,銅在20毫克以下,每100克色素中,苯酚不應超過5毫克,苯胺不應超過4毫克,各種氯化物不應超過0.5%等,這些規定是為了限制色素中的雜質,以減少對人體的毒害。
目前我國允許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莧菜紅、胭脂紅、檸檬黃、日落黃和靛藍。它們分別用於果味水、果味粉、果子露、汽水、配製酒、紅綠絲、罐頭,以及糕點表面上彩等。這些合成色素的確把食品表面裝扮的格外惹人喜愛,但是,它們禁止用於下列食品:肉類及其加工品(包括內臟加工品)、魚類及其加工品、水果及其製品(包括果汁、果脯、果醬、果子凍和釀造果酒)、調味品、嬰幼兒食品、餅乾等大幅度下降。在國際上,自美國1976年禁止使用合成色素莧菜紅之後,就逐步重視對天然色素的開發和應用。
天然食用色素大部分取自於植物,部分取自動物和礦物。在〃綠色運動〃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天然食用色素的發展前景更加看好。並且世界各國相繼制定法規,淘汰大部分有毒的化學合成色素。目前,「天然、營養、多功能」已成為天然食用色素的發展方向。
天然色素直接來自動植物,除藤黃外,其餘對人體無毒害。但國家對每一種天然食用色素也都規定了最大使用量,以策安全。目前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有姜黃素、紅花黃色素、辣椒紅素、蟲膠色素、紅曲米、醬色、甜菜紅、葉綠素銅鈉鹽和β—胡蘿卜素。其中醬色(也稱糖色)的使用要引起注意。醬色是將蔗糖醬和麥芽糖醬在160~180℃高溫下加熱3小時,使之焦糖化,再加鹼中和而成。焦糖本身沒有毒,但如在製作過程中加入銨鹽,使焦糖中有含氮的雜環化合物4—甲基味唑,這種物質有強烈的致驚厥作用,若含量過大,對人體有害。因此我國規定只允許使用不加銨鹽製作的醬色。
天然色素能用於上述合成色素可使用的所有食品種類。因此認為,為了給食品添加色素,最好選用天然色素,即使成本提高,消費者還是樂意接受的。在天然色素中,有兩種與日常飲食關系較密切。一是β—胡蘿卜素,它是人類食品的正常成份之一,又是一種必需營養素,用作食品添加劑,不僅無害,反有益處。家庭自製奶油蛋糕時,以它著色,兩全齊美。二是紅曲米,它是我國傳統使用的天然色素之一,主要用於製作紅腐乳和紅香腸。由於它對蛋白質著色好,耐熱性也好,一般家庭可用它製作熟肉製品。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趨向充分利用天然色素,凡是對熱、光、氧化作用穩定,又不容易受金屬離子或其他化合物質影響的天然色素,只要對人體確無危害,應當設法提取,為我所用。這樣就可以彌補天然色素顏色不夠鮮艷和色素濃度較低的不足。
飲食方面作用
[編輯本段]
對食物感官性狀進行美化,比如增添誘人的顏色,使食物看起來更加有食慾。
適宜人群
[編輯本段]
一般人群盡量少食。
使用注意事項
[編輯本段]
如果在固體食物中添加人工合成色素,人們不易發現其比例是否適當,因而易對人體造成過量食用所帶來的危害。在液體飲品中添加,可以用肉眼發現其濃度的大小,色澤過艷則不宜飲用。
6. 食用色素的簡介
食品的色彩是食品感觀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在製作食品時常使用一種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使用的食用色素有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兩大類。在1850年英國人發明第一種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們都是用天然色素來著色。早在公元10世紀以前,古人就開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給食品著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顛的阿利克撒人,當時他們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後,美洲的托爾鐵克人與阿芒特克族人相繼從雌性胭脂蟲中提取胭脂蟲紅,用於食品著色。我國自古就有將紅曲米釀酒、醬肉、制紅腸等習慣。西南一帶用黃飯花、江南一帶用烏飯樹葉搗汁染糯米飯食用。食品著色和改善食品色澤的食品添加劑。有天然和合成之分。天然食用色素是直接從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對人體一般來說是無害,如紅曲、葉綠素、姜黃素、胡蘿卜素、莧菜和糖色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用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為原料製成的,故又稱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如合成莧菜紅、胭脂紅及檸檬黃等等。這些人工合成的色素因易誘發中毒、瀉泄甚至癌症,對人體有害,故不能多用或盡量不用。
天然色素多由天然呈色的植物製取。這些呈色的植物組分,皮、殼、葉、渣等往往以此作綜合利用。也有由動物製取的,如紫膠色素(胭脂蟲色素),還有由微生物製取的,如紅曲色素。製取方法除焦糖色系以糖類物質在高溫下加熱焦化而得外,多以水或相關溶液抽提,再進一步精製,濃縮乾燥而成。也有將呈色植物組分經乾燥,粉碎直接應用的。還有通過組織培養等生物技術方法來製取的。有以人工化學合成的方法,製取在化學結構上與天然完全相同的色素(nature-identical colours)如β-胡蘿卜素,其安全性比一般合成色素為強。
由動、植物組織以及礦物中提取的微生物色素、植物性色素及礦物性色素等天然色素,其中可供食用者稱為天然食用色素。廣泛用於葯品食品中,允許使用的有蟲膠色素、紅花黃色素、甜菜紅、辣椒紅素、紅曲米、姜黃、β-胡蘿卜素、葉綠酸銅鈉鹽、醬色等。在選用食用色素時,其色、味、嗅應該力求與天然物或習慣相協調。
7. 食用色素的制備
介紹:
以植物和水果皮為原料,可制備許多種有用的食用色素,可作各種食品的著色劑,如果醬、果汁、果凍、果酒、汽水、飲料及糕點等,同時也可作為化妝品或營養添加劑的著色劑。制備這些上述原料豐富,價格低廉,食用色素用途廣泛,隨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食品及日化工業的高速發展,產品有供不應求的趨勢。幾種制備食用色素的技術:
姜黃色素的制備:
姜黃或黃玉米皮可作為姜黃色制備的原料,而以姜黃歷史較早。
1.試劑
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工藝流程
姜黃→(預處理)→姜黃粉→(提取)→濾液→(回收乙醇)→剩餘物→(濃縮)→濃縮膠狀→(冷卻)→產品
3.操作步驟
(1)預處理:將姜黃洗凈,除去霉爛物和異色不幹凈物後,晾乾後用粉碎機粉碎成粉狀。
(2)提取:將姜黃粉倒入陶瓷缸中,加入4倍體積的70%的乙醇,攪拌5分鍾後,靜置浸泡過夜。次日過濾出上清液備用,濾渣再按同法浸泡3次,前二次濾液放入搪瓷桶中進行澄清,後2次清液可作為下一批姜黃的提取浸泡液使用。
(3)回收乙醇:將上述澄清的濾液,倒入蒸餾瓶中,加熱回收乙醇,等乙醇回收完畢後,將剩餘物倒入鍋中。
(4)濃縮、冷卻:將以上鍋中的姜黃提取物,在攪拌下加熱濃縮成膠體,冷卻至室溫即得產品。用時用1/3的乙醇溶化即可使用。
黑豆皮紅色素的制備:
黑豆皮可用於提取紅色素,提取後的黑豆仍可加工食品。
1.試劑
(1)鹽酸:見「血紅素的制備」。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2)檸檬酸:見「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提取」。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3)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工藝流程
黑豆→(浸提)→提取液→(濃縮)→紅色液體→(除雜質)→透明紅色素
3.操作步驟
(1)浸提:選取干凈的黑豆倒入陶瓷缸中,加入1.5倍體積的70%乙醇,在室溫下攪拌提取5~6小時,然後濾出黑豆(供食用),收集濾液。
(2)濃縮、乾燥:將上述濾液減壓濃縮後,離心分離除去沉澱物,收集紅色離心液。
(3)除雜質:把以上離心液倒入搪瓷桶中,攪拌下用1:1的鹽酸調節PH值至2.0,靜置後,用離心機除去雜質,收集透明紅色液體,即為產品。
4.工藝流程
黑豆→(提取)→濾液→(濃縮)→600色素值液體→(除雜物)→透明紅色色素
5.操作步驟
(1)提取:將干凈的黑豆倒入鐵鍋內,加入1.5倍體積的清水,煮沸後,過濾,除去黑豆(供加工食品),收集濾液。
(2)濃縮:將以上濾液移入減壓濃縮鍋中,減壓濃縮至原體積的1/3時,用離心機除去沉澱,收集600色素值的液體。
(3)除雜物:將以上600色素值液體,攪拌下用檸檬酸調節PH值至5.0左右,靜置後用離心機除去雜物,得到透明的紅色素產品。
葡萄皮色素的制備:
紫色葡萄的皮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紅色素,釀酒後的葡萄皮渣,可用於提取葡萄色素產品。
1.試劑
(1)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檸檬酸:見「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的提取」。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3)酒石酸:學名2、3-二羥基丁二酸。酒石酸以酸性鉀鹽的形式存在於葡萄內,它難溶於水和乙醇,所以在用葡萄汁釀酒過程中便成沉澱析出,這種沉澱稱酒石,酒石酸的名稱便由此而來。它的熔點170℃。這里用於調節PH值,選用化學純試劑。
2.工藝流程
葡萄皮渣→(抽提)→濾液→(濃縮)→濃縮液→(乾燥)→食用色素
3.操作步驟
(1)抽提:將葡萄皮渣清洗干凈,放入陶瓷缸中,加入1.5倍體積的70%乙醇,以及適量檸檬酸(或酒石酸),攪拌均勻,使PH值至3.0左右,攪拌提取4~5小時,然後過濾,收集濾液。
(2)濃縮、乾燥:將以上濾液減壓濃縮成膠狀物,然後噴霧乾燥即得到食用色素。
4.工藝說明
葡萄皮色素在PH值為3.0時呈紅色,在PH值為4時,則呈紫色。其穩定性隨PH值的降低而增加,因此,此種色素可作為高級酸性食品的色素,可應用於果凍、果醬、果汁飲料等著色,其特點是著色力強,效果好。用量一般為0.1%~0.3%左右。
柑桔皮色素的制備:
選用柑桔皮可提取柑桔皮色素,原料來源方便,價廉。
1.試劑
乙醇見「凝血酶的提取」。這里用作溶劑,選用工業乙醇。
2.工藝流程
柑桔皮→(預處理)→柑桔皮漿狀物→(提取)→濾液→(濃縮)→濃縮色素
3.操作步驟
(1)預處理:柑桔皮色素在柑桔果皮細胞中結合牢固,因此,必須先將果皮冰凍後粉碎,破壞其細胞壁,製成糊狀物,倒入陶瓷缸中。
(2)提取:在陶瓷缸中加入同體積的乙醇,攪拌均勻後,浸泡48小時,過濾除去濾渣,收集濾液。
(3)濃縮:將以上濾液在減壓條件下濃縮,即得到天然濃縮色素。
桔皮濃縮色素可作各種食品如果醬、果汁著色劑。也可作化妝品或營養添加劑的著色劑。
設備:
陶瓷缸2口
鐵鍋2口
減壓濃縮裝置1套
搪瓷桶2隻
粉碎機1台
攪拌器1台
離心機1台
乾燥器1個
溫度計2支
PH試紙(1~14)2本
8. 如何製作天然色素
一、需要的材料:
火龍果,烤箱,粉碎機。
二、做法:
1、火龍果吃完後,把皮留著,取貼近果肉的內層果皮,最外層削去丟掉。
2、把削好的內層果皮切成細條,放入100度的烤箱內(中層),選擇風扇功能,直到完全脫水風干為止。
3、把徹底風干好的果皮放入粉碎機打成細粉末即可。
9. 食用色素的用途。
食品的色彩是食品感觀品質的一個重要因素。人們在製作食品時常使用一種食品添加劑——食用色素。使用的食用色素有天然食用色素和合成食用色素兩大類。在1850年英國人發明第一種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們都是用天然色素來著色。早在公元10世紀以前,古人就開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給食品著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顛的阿利克撒人,當時他們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後,美洲的托爾鐵克人與阿芒特克族人相繼從雌性胭脂蟲中提取胭脂蟲紅,用於食品著色。我國自古就有將紅曲米釀酒、醬肉、制紅腸等習慣。西南一帶用黃飯花、江南一帶用烏飯樹葉搗汁染糯米飯食用。食品著色和改善食品色澤的食品添加劑。有天然和合成之分。天然使用色素是直接從動植物組織中提取的色素,對人體一般來說是無害,如紅曲、叫綠素、姜黃素、胡蘿卜素、莧菜和糖色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工合成食用色素,是用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為原料製成的,故又稱煤焦油色素或苯胺色素,如合成莧菜紅、胭脂紅及檸檬黃等等。這些人工合成的色素因易誘發中毒、瀉泄甚至癌症,對人體有害,故不能多用或盡量不用。
10. 食用色素是怎麼做的
有天然的有人造的
人造的就是從一些通過化學反應變成的,不過合格的食物的色素都是符合服用標準的,所以不需要太擔心。通常這樣的食用色素會比較便宜,成本低。
天然的多數是從一些植物比如用植物的花來提煉的,不過這樣的色素每一批地顏色都可能會有些微的不同,因為每一批的花的素質就算經過挑選也不會和上一批的完全一樣。
通常食用色素是沒有味道的,所以不怕會影響食物的味道。
食用色素班蘭葉(pandan leaf) 攪碎後,取它的汁,就可以了。
這個是綠色的,還帶有獨特的香味,不過它的香味並不會很大幅度的影響糕點的調味,所以是不用擔心的。
這個可以直接摻入製造包點的面團或者甚至是月餅的陷,當然出來的效果是綠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