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楔形文字是誰發明的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復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餘。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卧。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准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起源】
1.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徵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乾後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畫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網路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像,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於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㈡ 楔形文字的發明者是
答案C
公元前4000年代末,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㈢ 楔形文字發明者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楔形文字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銅時代的蘇美爾人用泥板通過圖畫的形式記錄賬目。漸漸的這些符號演化為表意符號,至於那些無法描繪的東西則用任意指定的辦法來表達。而且蘇美爾人還用它來表示聲音,幾個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個復雜的詞或短語,這就使得許多符號都成為多餘。楔形字原來是從上而下直行書寫,後來改為從左而右橫行書寫,於是全部楔形符號轉了90°,從直立變成橫卧。由於右手執筆,從左而右橫寫,楔形筆畫的粗的一頭在左,細的一頭(釘尾)在右。蘇美爾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經過巴比倫人、亞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為一種半音節文字。在字母發展史上有所貢獻。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其「准確含義」只能根據上下內容來確定,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更難以掌握。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起源】
1.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徵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乾後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畫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樣起源的一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謎。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兩世紀。長期以來有下列兩種觀點盛行。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網路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
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
㈣ 楔形文字是誰創造的
在亞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是一大片被這兩條河流沖擊而形成的肥沃平原?根據現有的歷史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有記載的7000年的文明史,就是從這塊土地上開始的?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了人類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城市文明?
最早的文字和最早的城市文明都是蘇美爾人創造的?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蘇美爾人生活的地方已經出現許多城市國家?他們的建築業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並創造了楔形文字?
這個民族本身就是個謎?據史料記載:蘇美爾人的外貌特徵是圓頭顱?直鼻樑,不留須發?而現代西亞居民多是濃發大鬍子?人們至今也沒有搞清楚,蘇美爾人是在什麼時間?從什麼地方進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
㈤ 楔形文字的創造者是
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
㈥ 哪個國家最早發明了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取的,叫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這個名稱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外在特徵,其實楔形文字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經歷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發展過程。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即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征戰,統治者為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征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發音符號比表意符號又進了一步,一是符號的數目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還可以表達圖形符號無法表達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及詞格、詞首、詞尾等文法和語法結構。這樣表達的語句的意思就更加確切。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文字體系逐漸完備。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符號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終創立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元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准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元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
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匯、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並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㈦ 楔形文字是古代哪個國家發明的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
(7)楔形文字的創造時間擴展閱讀 :
西方爭論
傳統的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這是較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種網路全書大都持這一觀點。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認為楔形文字的起源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系,前蘇聯科學院編的《世界通史》就持這一觀點。
該書在論述楔形文字的發明時寫道:「兩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創造。公元前第4千紀中葉,蘇美爾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較有條理的通訊,於是,這種文字的胚胎遂變成真正的文字。」
上述兩種觀點長期並存,相持不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學家卻提出了一個爆炸性的觀點,認為楔形文字起源於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號超新星的爆發,從而引起世界學術界對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輪爭論。
這一觀點起源於一個蘇美爾學專家的假設。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即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
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論證了這一假設的合理性。他認為,米查諾斯基所說的這顆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發的船帆座×號超新星,這是人類歷史上能記憶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
這顆星在今天只能勉強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在兩河的水面上拉開了一條長長的光帶。可以想像,這種神秘的自然現象給早期人類帶來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
他們對這顆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話和宗教,關於這顆星的圖畫就演變成了最初的文字。專家們果然發現,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兩個字是「星」和「神」,而這兩個字驚人地相似。
㈧ 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是什麼時間產生的
捷姆迷連特·那色時期(約前3100~前2800),蘇美爾人的文字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蘇美爾語的楔形文字。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原始文字時期」,文字運用更加廣泛。在經濟文書中,男奴稱尼塔庫爾,意為外邦的男人;女奴稱姆魯斯·庫爾,意為外邦的女人,這說明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還有幾類人在經濟文書中也經常提到,例如,恩(最高祭司、統治者)、恩·薩爾(最高女祭司)、格爾·薩布(商人首領)、圖格·迪(首席法官)、帕·蘇爾(指揮官)等。顯而易見,這些人是高居於平民之上的氏族貴族或官吏。在兩河流域南部,這時期已經形成了數十個的奴隸制城邦,主要有埃利都、烏爾、烏魯克、拉伽什、烏瑪、蘇魯帕克、尼普爾、基什、西帕爾等。
㈨ 楔形文字是由什麼人創造的,是打開什麼奧妙的鑰匙
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 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學科—亞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