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吳寬的生平簡介
吳寬生於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會試、廷試獲第一,為明朝蘇州第二位狀元。後入翰林,授修撰。曾侍皇太子朱佑樘,秩滿進宮為右諭德。成化二十三年(1487)憲宗駕崩,皇太子即位,年號「弘治」,是為孝宗。吳寬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弘治八年(1495)升吏部右侍郞,時丁繼母憂,吳寬守孝歸家。吏部員缺,孝宗命虛位待之,待吳寬守喪三年,讓其出任詹事府詹事,入直東閣,專典誥敕,並侍從皇太子朱厚照。
弘治十六年(1503)升禮部尚書。他雖眾望所歸,謝遷曾兩次薦舉他入內閣,但終未能入內閣。《明史·吳寬傳》有記載:「時詞臣望重者,寬為最,謝遷次之。遷既入閣,嘗為劉健言,欲引寬共政,健固不從。及遷引退,舉寬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為之惜,而寬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
吳寬七十歲時,多次因病請辭,都被慰留,後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七月十日(8月19日) 卒於禮部尚書任上,卒後謚文定,贈太子太保,葬於木瀆西花園山。明孝宗破格封贈了他的兩個兒子,授長子奭中書舍人,補次子奐國子生。事見《明史》卷一八四本傳。
『貳』 歷史上有哪些改變歷史發展方向的偶然事件
是誤解嗎
二戰最後,記者詢問日本首相,日本會怎麼回答波茨坦聲明中無條件投降的要求時,他回答說「Mokusatsu」,也許他想說的是「沒有評論」。但這是個多意詞,所以被翻譯成「我們無視宣言」。於是10天後他們收到了原子彈。
流星
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對基督教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據說他在一場戰斗中抬頭望向天空時看到了十字架,於是他成了基督徒。後世的地質學家認為他實際看到的可能是一顆流星,它製造了一種交叉的幻覺,被君士坦丁大帝誤認為是「上帝的啟示」。
泰坦尼克
根據倖存者回憶,大衛.布萊爾是泰坦尼克號的大副,他在輪班時將望遠鏡鎖在了自己的儲物櫃中。而接替他的人沒找到鑰匙。如果拿到望遠鏡,也許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事了。
拿破崙
拿破崙是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和軍事領袖。但差一點我們就可能不知道曾有過這個人。因為他出生在科西嘉島,而這個地方在他出生前3個月才成為法國領土。換句話說,拿破崙早生3個月,他就不是法國人了。自然也不會成為法國的領袖
『叄』 吳寬困學多草書,其書從真行來,故落筆不苟什麼意思
這話不難理解,意思是說吳寬在草書方面比較刻苦,而他的草書有深厚的楷書、行書功底,所以他的草書落筆並不是那種隨便草率的。
『肆』 吳寬與明朝狀元之間有什麼故事
吳寬生有異質,當秀才時,遍讀《左傳》、《史記》、《漢書》及唐宋諸大家之文,以文德修養而聞名遠近。由於愛好古文而鄙薄時文,鄉試屢敗。30歲才以貢進太學,學官張汝弼試其才學後,連聲稱道:「天下亦有如此貢生乎?」成化八年,會試、殿試俱第一。
吳寬取狀元後,初授修撰。孝宗為太子時,入宮侍讀。孝宗登基(1488)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弘治八年(1495)擢為吏部右侍郎。因繼母去世離職服喪。孝宗特命虛位以待。服除,轉吏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仍侍武宗於東宮。宦官多不願太子接近儒臣,數移事間講讀。吳寬率同僚上疏:「東宮講學,寒暑風雨則止,朔望令節則止,一年不過數月,一月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數刻。是進講之時少,輟講之日多,豈容復以他事妨誦讀。」孝宗嘉納之。
弘治十六年進禮部尚書。成化、弘治年間翰林聲望最重者吳寬、謝遷二人。但遷入閣十年,號稱賢相,而寬則逗留終不獲入閣,時人頗不平。謝遷曾數次舉薦吳寬入閣,但首輔劉健始終不同意。而吳寬卻處之泰然,多次引病辭官未果,後竟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謚文定。
吳寬為人仁義厚道。自少至老,人不見其過舉,不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扶貧濟困,救人危難。昔日同年賀解元,在京患病,吳寬將其接至府邸,晨夕守護。賀不幸去世,寬為其服喪一月。又有鄉人死於京城,家貧,其子向別人借錢葬父。吳寬聞之,心中惻然。亟命還所貸,自己出錢為其買棺材,眾皆樂助,使其得以喪歸。
吳寬為文不事雕琢,體裁俱存。外若簡淡而意味雋永。紓徐則有歐之態,老成則有韓之格。為詩用事渾然天成,不見痕跡,一洗近世纖新之習。吳寬兼工書法,最好蘇學,自編《匏庵集》七十卷行世。
『伍』 關於吳寬有哪些生平事跡
吳寬,直隸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字原博,號匏庵。生於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卒子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狀元。累官至禮部尚書。吳寬生有異質,當秀才時,遍讀《左傳》、《史記》、《漢書》及唐宋諸大家之文,以文德修養而聞名遠近。由於愛好古文而鄙薄時文,鄉試屢敗。30歲才以貢進太學,學官張汝弼試其才學後,連聲稱道:「天下亦有如此貢生乎?」成化八年,會試、殿試俱第一。吳寬取狀元後,初授修撰。孝宗為太子時,入宮侍讀。孝宗登基(1488)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弘治八年(1495)擢為吏部右侍郎。因繼母去世離職服喪。孝宗特命虛位以待。服除,轉吏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仍侍武宗於東宮。宦官多不願太子接近儒臣,數移事間講讀。吳寬率同僚上疏:「東宮講學,寒暑風雨則止,朔望令節則止,一年不過數月,一月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數刻。是進講之時少,輟講之日多,豈容復以他事妨誦讀。」孝宗嘉納之。弘治十六年進禮部尚書。成化、弘治年間翰林聲望最重者吳寬、謝遷二人。但遷入閣十年,號稱賢相,而寬則逗留終不獲入閣,時人頗不平。謝遷曾數次舉薦吳寬入閣,但首輔劉健始終不同意。而吳寬卻處之泰然,多次引病辭官未果,後竟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謚文定。吳寬為人仁義厚道。自少至老,人不見其過舉,不為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扶貧濟困,救人危難。昔日同年賀解元,在京患病,吳寬將其接至府邸,晨夕守護。賀不幸去世,寬為其服喪一月。又有鄉人死於京城,家貧,其子向別人借錢葬父。吳寬聞之,心中惻然。亟命還所貸,自己出錢為其買棺材,眾皆樂助,使其得以喪歸。吳寬為文不事雕琢,體裁俱存。外若簡淡而意味雋永。紓徐則有歐之態,老成則有韓之格。為詩用事渾然天成,不見痕跡,一洗近世纖新之習。吳寬兼工書法,最好蘇學,自編《匏庵集》七十卷行世。
『陸』 王鏊和吳寬兩個人有哪些交集
作為吳門文化的奠基者和領袖,王鏊與吳寬一樣,在游於仕宦、躋身台閣的同時,大力倡導古文,提攜鄉邦後進,如祝允明、文徵明等,而不遺餘力,因此在吳中都享有極高的威望。
王鏊和吳寬二人還曾合作《行楷合璧》扇面七言詩,二人經常一起聯吟作文,觀賞字畫,作跋題辭,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交誼。王鏊晚年由京城乞歸鄉里,閑居蘇州16年,成為蘇州文人雅集的核心人物。兩人的詩文書法對吳門文化產生了影響很大。
二人合作的《行楷合璧扇面》,由吳寬和王鏊分別書寫了他們的自作詩,無上款,可能是他們平日雅集時所作。雖然是一件小小的扇面,但卻向人們展示了當年吳門藝苑盟主的生活片段。
『柒』 框架的近視眼鏡及隱形眼鏡都是哪國人在哪一年發明的呢
好問題等我去找找啊
1、義大利人發明了眼鏡
第一副真正的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的比薩,那是1286年的事了,它的發明者大概是一位玻璃工匠。1300年,這種「眼睛小圓片」在威尼斯時興起來,顧客們紛紛跑到玻璃工匠那裡定購。但那時工匠只會磨製凸透鏡——那是給遠視眼戴的。給近視眼戴的凹透鏡,一直到1400年左右才問世。
歷史學家們花了大量的心血,列出了長長一列可能是眼鏡發明者的名單,其中也包括比薩那位玻璃工匠。有些人說那位發明者是英國人,另一些人說是荷蘭人,也有人說是個德國人。1800年,佛羅倫薩市民們在一座教堂里豎起了一塊紀念碑,來紀念這位發明家。
其他與眼鏡的發明有關的觀點:
(1)13世紀末,眼鏡曾先在義大利出現,是由英國培根首先在威尼斯製成。
(2)義大利著名旅遊家馬可· 波羅在元大都等地看到中國人戴有眼鏡。他在游記中寫到: 「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 「中國的老年人看小字時戴眼鏡」。
(3)從1300年開始,眼鏡出現在義大利的威尼斯,有人考證說,真正的眼鏡的發明者是一個名叫薩爾沃·德格里阿買提的佛羅倫薩人。
(4)眼鏡的發明在13世紀初葉,發明者可能是宋朝的一位獄官。劉祁所著的《歸潛志》記載,墨鏡是用煙晶製造的,一般只有衙門的官大人們才能戴,不是為了遮擋刺眼的陽光,而是在聽取供詞時,不讓別人看他的反應。
(5)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13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
(6)15世紀一份名為《眼鏡是不是古代發明》的文獻記錄,眼鏡是一名叫亞歷山大德羅·斯皮納(ALESSANDRO SPINA)的僧侶科學家發明的。
(7)古老的巴比倫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發現了一些透鏡的放大功能。現知最古老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廢墟中發現的。這塊透鏡用水晶石磨成。
(8)中國早在紀元前就已經有人戴水晶鏡片,用來治療眼炎和遮蔽陽光。
(9)古羅馬皇帝尼諾觀察過各種寶石。但他只是透過寶石來觀看五彩繽紛的奇異世界,並不為了提高視力。
(10)宋朝趙希鵠所撰《洞天清錄》記:「老人不辨細書,用雲愛雲逮掩目則明」。趙希鵠的紀錄比義大利的相關文獻早了半個世紀。但也有史學家認為上述文字是在明朝(公元1368-16 44年)才由後人添上去的。
(11)明末清初趙翼著《陔余叢考》33卷有眼鏡一則,說《劉瀾暇日記》:「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增廣尚友錄》記:史沆是宋眉山人,曾舉進士。《劉瀾暇日記》寫於宋理宗時(1240年)。
(12)《辭源》記載,眼鏡的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明代中葉,明吳寬有《謝人送西域眼鏡》詩,清趙翼《甌北詩鈔》有《初用眼鏡》:「相傳宣德年,來自番舶駕,內府賜老臣,貴值兼金價。」
(13)眼鏡起源於印度,元朝時由蒙古傳入中
2德國人發明了隱型眼鏡
1887年,德國的菲克(A.E.Fick,費克,有人稱其為瑞士人,不排除他是生活在德國的瑞士人的可能性)製造了第一個隱形眼鏡,但並不成功。德國的玻璃工藝師繆勒(F.A.Muller)吹製成玻璃鏡片,放入眼內用於保護病人有病的眼。
1888年,菲克和法國的卡特(E.Kalt,法國人卡爾特)試驗用玻璃製成的鏡片來矯正視力,但因很不舒服,不能付諸推廣。
到了1937年第一副隱形眼鏡終於誕生了--雖然它們有些硬。透明的塑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取代了玻璃材料,使隱形眼鏡的更具實用性。莫倫(Mulien)和奧布賴(Obring)用這種材料製成了第一副硬質的隱形眼鏡。
1948年,美國視光師凱文·托赫(Kevin Tuohy)首創了一種被稱為Microlens 的小鏡片,它的直徑僅覆蓋角膜,甚至比角膜更小,厚度較薄,可以較為舒適地戴上一整天,自此一種能在臨床推廣並作為矯正患眼屈光不正的隱形眼鏡才算是真正誕生。
「軟鏡」是捷克斯洛伐克高分子化學家奧托·威特勒(Otto Wichterle)1963年研製的,當年他研製了聚甲基丙烯酸羥乙酯(PHEMA)材料,同時開發了這種材料製成的軟性隱形眼鏡。
1971年,博士倫公司軟鏡的專利技術獲得美國FDA自由銷售的許可,隱形眼鏡從而迅即普及。
『捌』 吳寬的後代分布在哪裡
薛雪,經學大師章太炎,潘虹,農牧專家沈驪英,南北朝書畫家張僧繇,散文家歸有光,兩彈元勛王淦昌 等、何怡貞;明代畫家沈周,建築家,書法家吳寬、鄒韜奮),傳奇名妓陳圓圓,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闔閭,兩院院士中、蘇州七君子(沈鈞儒,「曲聖」魏良輔,美術教育家、金曾豪、柳如是,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得主蕭芳芳,「吳中四傑」楊基,唐代詩人陸龜蒙、石四箴、趙古泥,政治家伍子胥,醫學家葉桂,、楊絳,奧運冠軍陳艷青,滿意記得五星原創採納喲、張羽、政治家翁同和、畫家,醫學和婦產科專家王淑貞、古文學學家吳大澄、軍事家孫武、王鑒、胡淑琴、賽金花,化學家張青蓮、錢謙益、顧長衛,朱棣文,金聖嘆,吳健雄、張士誠,三國天文學家陸績,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唐代詩人、軍事家許洞,史學家顧頡剛,植物學家何澤瑛,著名獨立電影導演糜熙昭,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張軍,蘇州籍院士人數有近百位、董小宛、金石學家,著名主持人朱迅、元末明初的巨富沈萬三;鑄劍大師干將,仲雍、王鏊,書畫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章乃器、明故宮設計者蒯祥,吳秀波、況鍾春秋時期吳地始祖 泰伯、唐伯虎,現代文學家和教育家葉聖陶、沈冰、劉嘉玲,文學家馮夢龍,清代詩人吳梅村,陳法蓉、高啟、李玉,兩晉文學家陸機,出版家毛晉,經學家惠棟、仇英、王翚,明末清初光學家孫雲球,祝你生活愉快!以上回答來自問問團隊【江蘇衛視-單個兒】,影視明星潘迎紫、祝枝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 親、鑒賞家顧況、何建明、蘇童,何澤慧,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偃,婁東畫派四王(王時敏,政治家姚廣孝、王造時、申時行、李公僕,當代作家陸文夫,清代帝師,後晉商業家竇禹鈞(五子登科典故),前NBA球星姚明(祖籍),物理學家李政道,刺綉大師沈壽、文學家范仲淹及范成大、王一梅,「草聖」張旭、彭大恩、吳靜鈺(祖籍)、孫晉芳、顧鼎臣、汪涵、孫過庭,倪虹潔,外交家洪鈞、徐賁、沈驥英,雕塑家楊惠之;漢代文學家嚴忌,建築學家顧添籟、油畫家顏文梁,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徐禎卿、沙千里、顧乃勤,中國資本主義改良代表人物王韜,沈德潛,韓雪、文徵明、程小青、朱紈、陸探微、吳國大將陸遜及其子陸抗、史良,近代民主人士柳亞子、王原祁)文學批評家毛宗崗, 宋代政治家,莫邪,如果有疑問可以追問
『玖』 吳寬的相關文獻
吳寬,字原博,長洲人。以文行有聲諸生間。成化八年,會試、廷試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東宮,秩滿進右諭德。孝宗即位,以舊學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
弘治八年擢吏部右侍郎。丁繼母憂,吏部員缺,命虛位待之。服滿還任,轉左,改掌詹事府,入東閣,專典誥敕,仍侍武宗東宮。宦豎多不欲太子近儒臣,數移事間講讀。寬率其僚上疏曰:「東宮講學,寒暑風雨則止,朔望令節則止,一年不過數月,一月不過數日,一日不過數刻。是進講之時少,輟講之日多,豈容復以他事妨誦讀。古人八歲就傅,即居宿於外,欲離近習,親正人耳。庶民且然,矧太子天下本哉?」帝嘉納之。
十六年進禮部尚書,余如故。先是,孝庄錢太後崩,廷議孝肅周太後萬歲後,並葬裕陵,祔睿廟,禮皆如適。至是,孝肅崩,將祔廟,帝終以並祔為疑,下禮官集議。寬言《魯頌·閟宮》、《春秋》考仲子之宮皆別廟,漢、唐亦然。會大臣亦多主別廟,帝乃從之。時詞臣望重者,寬為最,謝遷次之。遷既入閣,嘗為劉健言,欲引寬共政,健固不從。他日又曰:「吳公科第、年齒、聞望皆先於遷,遷實自愧,豈有私於吳公耶。」及遷引退,舉寬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為之惜,而寬甚安之,曰:「吾初望不及此也。」年七十,數引疾,輒慰留,竟卒於官。贈太子太保,謚文定。授長子奭中書舍人,補次子奐國子生,異數也。
寬行履高潔,不為激矯,而自守以正。於書無不讀,詩文有典則,兼工書法。有田數頃,嘗以周親故之貧者。友人賀恩疾,遷至邸,旦夕視之。恩死,為衣素一月。 吳寬,應試南畿時,同寓有施煥伯者中榜,逮鹿嗚宴罷,煥伯出曰:「吾意兄策皋搞之騎,遵崇化之途矣。」寬曰:「同行無疏伴。」其有養如此。〕吳原博寬未第時,已有能詩名。成化壬辰春,李西涯省墓湖南,時未始識也。蕭海釣文明為致一詩曰:「京華旅食變風霜,天上空瞻白玉堂。短刺未曾通姓字,大篇時復見文章。神遊汗漫瀛洲遠,春夢依稀玉樹長。忽報先生有行色,詩成獨立到斜陽。」西涯陛辭日,見考官彭敷五為誦此詩,戲謂之曰:「場屋中有此人不可不收。」敷五問其名,曰:「予亦聞之矣。」已而果得原博為第一。
李西涯赴吳原博飲,席上用擊鼓催花令,戲成一詩曰:「擊鼓當筵四座驚,花枝絡繹往來輕。鼓翻急雨山頭腳,花鬧狂峰葉底聲。上苑枯榮元有數,東君去住本無情。未誇刻燭多才思,一遍須教八韻成。」
館閣諸公同集吳寬邸賞菊,即席聯句,陸簡倡雲:「醉愛寒香佛紫貂,」陳譎雲:「玉堂風采宴官僚。」李傑雲:「肯孤晚歲花神約,」王鏊雲:「須伏今朝酒聖澆。」寬雲:「風雨尚懷前會阻,」李東陽雲:「雪霜猶喜後時凋。」林瀚雲:「不知陶徑孤吟處?」謝鐸雲:「零落何人許見招?」
吳原博《雪後入朝》詩雲:「天門晴雪映朝冠,步澀頻扶白玉闌。為語後人須把滑,正憂高處不勝寒。飢烏隔竹餐應盡,馴象當庭踏又殘。莫向都人誇瑞兆,近郊或恐有袁安。」
『拾』 請教明·吳寬《易安居士畫像題辭》這首詩的翻譯以及寓意,創作背景等,詳細分析一下這首詩,非常謝謝
金石姻緣翰墨芬,
文簫夫婦盡能文。
西風庭院秋如水,
人比黃花瘦幾分。
好詩啊!情景入勝!情感交融!
<金石姻緣翰墨芬>
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即金石姻緣!
李清照的詩文絕對是翰墨芬芳啊!
<文簫夫婦盡能文>
文簫wén xiāo
傳奇中的人名。傳說唐大和年間﹐書生文簫中秋日游鍾陵西山游帷觀﹐遇見一美麗少女﹐口吟:"若能相伴陟仙壇﹐應得文簫駕彩鸞。自有綉襦兼甲帳﹐瓊台不怕雪霜寒。"雙方相互愛慕﹐忽有仙童到來宣布天判:"吳彩鸞以私慾而泄天機﹐謫為民妻一紀。"兩人遂成夫婦﹐後來雙雙騎虎仙去。見唐裴鉶《傳奇.文簫》。
此句是談夫妻二人都能寫文章詩句!有才啊!
<西風庭院秋如水>
李清照詩雲: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人比黃花瘦幾分>
同上詩句: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