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關於實現人生價值的名人事例
1,孔子
一代先師孔子,初時以建立以「仁」治國的完美社會為志。內周遊列國之後,終於沒有容成功,然而它卻是很好的老師,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終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見,只有找到自己的枝頭,生命的意義才能實現。
2,比爾·蓋茨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本是一名外國著名大學的學生,然而當他感覺到大學所教的內容並不適合自己時,便毅然離開學校,從事自己喜愛的電腦設計工作,最終積累了世界上無人能比的巨額財富。
3,喜劇大師卓別林
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年少時因相貌不佳總是成為別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劇生涯中這恰恰成為一種優勢,他主演的無聲喜劇電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不得不說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4,小品王趙本山
趙本山還是一個農民時,有人說他重活幹不了,輕活不願干,光會耍嘴皮子。但他硬是把嘴皮子耍成一門功,最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品大師。
5,漫畫家朱德庸
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25歲紅透寶島,在內地,他的漫畫也非常暢銷。可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問題孩子,並認為自己非常笨。十多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但對圖形很敏感。於是他轉而開始畫畫,最終獲得了成功。
⑵ 在奉獻中體現自我價值的名人事例
一、奉獻一生的諾貝爾
諾貝爾是安全炸葯和無煙火葯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葯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勇於獻身的鮑爾·海斯德
勇於獻身的科學家鮑爾·海斯德是美國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蛇毒葯。他從15歲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體,並逐漸加大劑量與毒性。
這種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場。各種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種新的蛇毒,原來的抗毒物質不能勝任,又要經受一種新的抗毒物質折磨。
他身上先後注射過28種蛇毒。經過危險與痛苦的試驗,終於有了收獲。他一共被毒蛇咬過130次,每次都安然無恙。海斯德對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質進行分析,試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傷的人。
三、叢飛: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
叢飛,原名張崇,1969年10月生於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庄台鎮。初二輟學,後進入某銀行擔任出納,帶薪考入沈陽音樂學院,1992年畢業後到廣州闖盪,兩年後來到深圳。1994年8月應邀參加重慶舉行的一次失學兒童重返校園義演,開始長達11年的慈善資助。
36歲的叢飛,唯一的職務是深圳市義工聯藝術團團長,是一份沒有薪水的社會工作。作為一名職業歌手,叢飛以唱歌為生,但他又是一名五星級義工,10年來他為社會進行公益演出300多場,義工服務時間達到3600多小時。
作為一名著名歌手,叢飛的商演頻繁,本可以過上富裕生活,但他10年來傾其所有,累計捐款捐物300多萬元,資助貴州、湖南、四川等貧困山區178名貧困兒童,自己卻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
先後被授予「中國百名優秀青年志願者」,「深圳市愛心市民」、「深圳市愛心大使」等稱號。2005年4月被診斷為胃癌,進入深圳市人民醫院治療。5月27日在病床上加入中國共產黨。
2006年4月20日晚8時40分病逝,年僅37歲。據悉,叢飛生前立下遺囑捐獻眼角膜,9時35分,深圳眼科專家取走了叢飛的眼角膜,專家說,這將使三個人受益。
叢飛生前曾多次說:「幫助別人是一種快樂,只要給我生命,我就要給別人帶來快樂。」
四、李國安
李國安是北京軍區給水團團長他住在嘴邊的兩句話是「一個共產黨員要上木愧黨,下不愧民,「一個幹部要上不愧部隊,下不愧士兵」他為部隊打井為老百姓打井,將800里邊防變成了有水的鋼鐵長城,為內蒙古的改革開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甘將生命化清泉,多少年來顧不上家顧不上老母、顧不上妻兒.但他是一個有情有義、有血有肉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李國安說:「我深深懂得沒有國就沒有家」盡管付出很多但他「無怨人悔」。
五、留取丹心照汗青
德祐元年,蒙古鐵騎如摧枯拉朽直逼臨安。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起兵勤王,並將全部家產拿出來充作軍費。其友人勸他說:「你以這萬余烏合之眾,去抵擋元朝三路大軍,何異於驅群羊而搏猛虎。」
文天祥說:「我最恨的就是國家一旦有急難,徵召天下之兵,而無一人一騎入關。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准備以身相徇,就是為了使天下的忠臣義士因此能聞風而起。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這樣才可能保住江山社稷。」
可是,經過多年艱苦的抵抗奮戰,文天祥最終還是兵敗被俘。元朝大將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在厓山繼續抵抗的張士傑,他堅決拒絕。 元朝皇帝忽必烈「既壯其節,又愛其才」,希望說服文天祥叛宋降元。他召文天祥上殿,對文天祥說:「你若能像對宋朝一樣對我,就立即以你為中書宰相。」
文天祥說:「我文天祥為大宋狀元宰相,宋亡,我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說:「汝不為宰相,則為樞密。」文天祥昂然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
⑶ 關於實現自我價值的名人例子
實現自我價值的名人例子:
一、李連傑
1982年,電影《少林寺》上映之後,萬人空巷,一票難求,一角錢的票價,票房竟然過億。年僅17歲、初登銀幕的男主角李連傑聲名鵲起,一炮而紅。他出演的覺遠和尚機智英武、武藝高強,成了青少年崇拜的偶像。許多男孩子剃了光頭,心懷武俠夢,去少林寺學習武術。
但由於目的不明,動機不純,不懂得武術的真正涵義,不但武術沒有學成,反而讓不少孩子自恃武藝了得,沉迷於打架斗毆,淪落為街頭混混。巨大的成功讓李連傑成了一代功夫明星,他被成功的光環包圍著,也為自己的成功欣喜著。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安的心緒在他心中萌發,特別是回想起《少林寺》對一代青少年造成的負面影響,他非常痛心,早已沒有了當年成功的喜悅,反而憂心忡忡。他做客央視電視節目時公開表示,由於誤導了一些青少年,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不好的影響,所以後悔當年接拍《少林寺》。
他說:「其實,我30歲以後就開始自責,當初為什麼要拍這部戲,我又誤導了多少青少年學武?他們明明都沒弄清武術是什麼……就是有這樣的事發生,我才自責。」他感到無比愧疚,眼含淚花表示歉意。
二、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
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三、達芬奇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
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四、司馬光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
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五、狄更斯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
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⑷ 慢慢實現個人價值的事例
姚明:籃球運動員 頒獎詞:他用高超的體育技能,在一個強手如林的國家運動項目中佔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夢想,更成為中國人的驕傲。他出色的表現和隨時聽從祖國召喚的愛國精神,使他帶給人們的思考已經遠遠超過了體育本身。對祖國的情感,對現在的把握和對未來的期待,都將使他成為中國體育和NBA的歷史人物。 楊利偉: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 那一刻當我們仰望星空,或許會感覺到他注視地球的目光。他承載著中華民族飛天的夢想,他象徵著中國走向太空的成功。作為中華飛天第一人,作為中國航天人的傑出代表,他的名字註定要被歷史銘記。成就這光彩人生的,是他訓練中堅韌執著,飛天時的從容鎮定,成功後的理智平和。而這也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精神,這精神開啟了中國人的太空時代,還將成就我們民族更多更美好的夢想。 鍾南山:醫生 面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他說:「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表現出他的人生准則和職業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陳忠和:中國女排教練 他帶領女排贏得了久違的勝利,而他的貢獻不僅僅在於一座闊別了17年的獎杯,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對人生不幸坎坷的生活態度融入到體育事業中,他不僅在教女排姑娘們怎樣打球,更在引導女排如何面對人生榮辱,他使女排真正感受到什麼是體育的魅力,他使女排和他一樣,無論面對成功還是失敗總能面帶微笑。這種微笑出自內心,也因此更加動人。
⑸ 關於實踐創造價值的例子
這個很簡單抄,向大家眾襲所周知的發明家愛迪生,他就是一個實踐創造價值的典範,當他發明燈泡的時候,當他尋找燈泡的燈絲使用哪種材料最適合的時候,他就是通過千百次的實踐,千百次的試驗,千百次的摸索,當然也承擔了千百次的失敗,但不管怎樣,他的實踐最終使他創造出他所想要的價值。
⑹ 在平凡中創造奇跡 創造價值的名人事例
1、鑿壁偷光
漢朝元帝時的匡衡,從小喜好讀書。可是家裡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學讀書呢?他只好白天幹活,晚上自己學習。家裡沒有錢買燈油,怎麼辦呢?
匡衡沒有向困難屈服,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牆壁上鑿了個小洞,借鄰居家照射過來的微弱燈光看書學習。他勤奮刻苦,學到了許多知識,後來做了宰相。
2、馬雲堅持不懈學習
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
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3、奧托·瓦拉郝的故事
奧托·瓦拉郝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就極富傳奇色彩。瓦拉郝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這樣的評語:「瓦拉郝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美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課瓦拉郝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是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不可造就之才。」
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用的品質,建議他試學化學。
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郝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才生」。最終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4、海倫·凱勒為夢想堅持不懈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
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
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5、戰勝殘疾的巴雷尼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
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 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⑺ 創造無限價值的名人事跡
事例一:桑蘭
桑蘭,著名體操運動員,被譽為中國的「跳馬王」。但,這是在1998年7月21日之前,那是在美國紐約,第四屆友好運動會的體操賽場。只是一次賽前訓練,只是一次偶然,桑蘭的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但她依然「著名」,甚至更為「著名」。讓桑蘭「著名」的,是她的精神,她的毅力,是她永遠燦爛的微笑。17歲的花季,即使受傷的花朵依然美麗。
桑蘭的傷勢異常嚴重:第五-七頸椎呈開放性、粉碎性骨折,75%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覺。美國的送護人員十分盡職:從長島拿騷縣醫療中心,到紐約市區最著名的蒙賽耐康復中心,醫療專家們拿出了最佳的治療方案,使用了最好的葯品。
世人對桑蘭極為關切:當地聞知此事的美國有關官員和普通百姓絡繹不絕地前去探視,鮮花堆滿了桑蘭的病房;中國體操協會委託的監護人謝曉虹女士日夜守候,在桑蘭最痛苦的時候緊握住她的手;祖國人民更傾注了無盡的親情和關愛,十二億份遙遠的祝福飛越大洋彼岸……
但表現最出色的還是桑蘭:從她蘇醒過來以後,她就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從她重新面對公眾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遠浮現著燦爛的微笑。17歲的小姑娘,17歲的純真的讓人慨嘆的微笑,征服了美國,征服了中國,征服了世界……十個月後,傷情基本穩定的桑蘭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這是一個更為漫長而艱苦的歷程。
桑蘭挺住了。她忍受著極大的痛苦與送護人員積極配合,由截癱可能引起的泌尿系統和呼吸系統感染、壓瘡、脊柱側變等並發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糾正,體位性低血壓已經緩解,名個關節保持著良好的活動度,肌肉力量開始恢復,輪椅已能自己搖出很遠;桑蘭的生活自理能力大為提高,她可以自己穿脫衣服、襪子和鞋,可以獨立進食、洗臉、刷牙、洗澡,正在學習英語,可以操作電腦,可以完成從輪椅到床的轉換……
當然,實際上她完成的是角色的轉換。她不再是一個體操運動員,甚至她也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她是一個19歲的永遠微笑的姑娘,是一個與常人一樣對新生活充滿渴望和希冀的活力四溢的年青生命。
她現在是中國最著名的學府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數學、語文、英語……花季中的蓓蕾在迫不及待地接受著人類文化知識的灌溉;她有著人天性中的善良,將社會各界贈給她的價值百萬元的各種康復器械和殘疾人生活用品,又全部轉贈給北京博愛醫院和更需要、更困難的殘疾患者。
她是人道主義的慈善大使,以殘疾之軀奔波於祖國各地,在上海點燃中國第五屆殘疾人運動會的火炬,在深圳與施瓦辛格先生一起為智殘兒童募捐,她的事跡感染著人們,一個服刑人員給她來信,一位不務正業的青年到病床前看望她,她都熱情回信和接待……
19歲的桑蘭,人生的美麗畫卷剛剛展開。她曾經跌倒過,她正在站起來。
中國的一位著名作家問過:永遠有多遠?19歲的桑蘭用她的人生經歷如此回答:生命永遠,微笑永遠……
事例二:貝多芬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晚上,在音樂名城維也納,一個歷史性的偉大時刻,銘刻在音樂藝術的輝煌史冊上。在這座講究禮儀的藝術之城,就是皇族駕臨,人們也不過行三次鼓掌禮,而在這個晚上,如果不是警察的出面干涉,也許這個掌聲會有十次、二十次…
這是一個何等恢宏壯偉的場面!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難忘的時刻!在這里,一部不朽的音樂傑作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樂壇上。
羅曼·羅蘭用激動的筆觸寫道:「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然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給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了我們」。
是的,當人們從這震撼寰宇的音響中蘇醒過來,當人們從這歡樂之聲的轟鳴中站立起來,片刻沉默之後的暴發,竟壯觀得使皇族駕臨的威重禮儀暗然失色。人們狂熱地歡呼鼓掌,涕淚交流地湧上舞台,向這位為人類鑄造出如此驚人的藝術傑作的大師奔去…
但是,有誰想像得到,這位偉大作品的作者,這位在音樂世界中創造了一座又一座英雄群峰的作曲家貝多芬,此刻卻背向狂熱的觀眾毫無所聞。當女低音歌唱家翁格爾拉著他的手轉過身時,他不是聽到,而是「看到」了聽眾強烈爆發的熱情。
雙耳失聰的作曲家激動得當場暈倒了…從這個驚心動魄的首演之夜開始,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向著無限的空間與時間擴展著、延續著,以至於許多音樂藝術家竟然也急不擇詞地對這部巨作加以熱情的贊美。
舒曼說:「我從來沒有象對這首交響曲那樣入了迷。」
事例三:巴雷尼
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
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從那以後,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
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
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⑻ 實現人生價值的事例
1、孔子
一代先復師孔子,初時以建立以制「仁」治國的完美社會為志。周遊列國之後,終於沒有成功,然而它卻是很好的老師,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終成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見,只有找到自己的枝頭,生命的意義才能實現。
2、比爾·蓋茨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本是一名外國著名大學的學生,然而當他感覺到大學所教的內容並不適合自己時,便毅然離開學校,從事自己喜愛的電腦設計工作,最終積累了世界上無人能比的巨額財富。
3、喜劇大師卓別林
一代喜劇大師卓別林,年少時因相貌不佳總是成為別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劇生涯中這恰恰成為一種優勢,他主演的無聲喜劇電影達到了無聲勝有聲的境界。這不得不說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4、小品王趙本山
趙本山還是一個農民時,有人說他重活幹不了,輕活不願干,光會耍嘴皮子。但他硬是把嘴皮子耍成一門功,最終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品大師。
5、漫畫家朱德庸
台灣著名漫畫家朱德庸25歲紅透寶島,在內地,他的漫畫也非常暢銷。可小時候的他卻是一個問題孩子,並認為自己非常笨。十多歲以後,他發現自己對文字反應遲鈍,但對圖形很敏感。於是他轉而開始畫畫,最終獲得了成功。
⑼ 關於認清自身價值的名人事例
張朝陽在讀博士後時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張信哲參加唱歌比賽發現自己很有音樂天賦.
楊坤去歌廳K歌發現自己有音樂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