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能列舉出來幾大茶類在歷史上出現的先後次序
眾所周知,我國是個茶葉大國,茶葉是華夏民族日常生活中第一部分。無論是茶葉的製作還是茶文化,在世界上是歷史最為悠久的。我國的茶葉按照茶性的分類可以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烏龍茶)、紅茶等,喝了這么久茶,你知道哪種茶類是最早出現的呢?
青茶(烏龍茶)的起源——1000多年歷史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及全發酵茶,品種較多,是中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中國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於1725年(清雍正年間)前後。烏龍茶的葯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 健美茶」。
烏龍茶起源於福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烏龍茶的形成與發展,首先要溯源北苑茶。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以後最為著名的茶葉,歷史上介紹北苑茶產制和煮飲的著作就有十多種。北苑是福建建甌鳳凰山周圍的地區,在唐末已產茶。
② 紅茶如何發酵
紅茶是以適宜的茶樹新牙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一系列工藝過程精製而成的茶。萎凋是紅茶初制的重要工藝,紅茶在初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因其干茶沖泡後的茶湯和葉底色呈紅色而得名。
紅茶品種主要有:祁紅、霍紅、滇紅、越紅、泉城紅、泉城綠、蘇紅、川紅、英紅等,尤以祁門紅茶最為著名。
③ 發酵茶酒可以申請專利嗎
一、外觀設計專利申請(6個月-8個月) 外觀設計專利申請,需准備好產品的六個面的外觀視圖,並填寫《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書》連同外觀設計簡要說明,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申請文件。提交申請後,一個星期左右可以拿到《專利受理通知書》;六個月左右知識產權局發出《授予外觀設計專利權通知書》及《辦理登記手續通知書》;繳納專利登記費及年費後,兩個月左右發證。因此外觀設計專利申請一般在6個月-一年不等,但具體時間要看專利局的審查情況。 二、實用新型專利(10個月-1年) 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都需要撰寫好請求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等專利申請文件一同向專利局提交,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過程最復雜。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是在申請的說明書公開後才進行實質審查,提交提前公開聲明是為了盡快進入實質審查,以縮短專利申請的周期。所以如需縮短申請周期,發明專利申請時最好同時提交《請求提前公開聲明》和《實質審查請求書》兩份文件。 專利申請時間需要多久?實用新型專利申請授權期間一般是1年左右。提交申請後,一個星期左右可以拿《專利受理通知書》;六至八個月左右專利局發出《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通知書》及《辦理登記手續通知書》;繳納專利登記費及年費後,兩個月左右發證。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如果在提出申請之日1個月後辦理「加快審查申請」,順利的話一般大約再過6個月可獲授權。 三、發明專利(2年-3年) 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期間一般是3--5年左右,法律上沒有明確的審批期限限制。提交申請後,一個星期左右可以拿到《專利受理通知書》;進行初步審查階段,審查合格,如果按照提前公開聲明公開所申請專利的說明書,即進入實質審查階段;實審合格即發出《授予發明專利權通知書》及《辦理登記手續通知書》;及時繳納費用後,兩個月左右即發證,這樣發明專利申請流程順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
④ 茶葉是怎樣製作出來的
茶葉的製造過程,因各種茶而在程序上有所不同,然而大致上的主要步驟如下 :
一、採摘茶青: 以食指與姆指挾住幼梗的中部,藉兩指的力量將茶葉摘斷,不同的茶採摘部位也就不同,有的采一個頂芽和芽旁的第一片葉子叫一心一葉,有的多采一葉叫一心二葉,也有一心三葉。
二、.日光萎凋: 採摘下來之茶菁須置於日光下曝曬,或利用熱風使茶菁的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因為只有讓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空氣中的氧才能與葉胞內的成分起化學變化,而這個變化就是所謂的「發酵」。如果要製造「不發酵茶」,則直接進行「殺青」,如果要製造「半發酵茶」或「全發酵茶」則進行「萎雕」。
三、室內萎雕及攪拌: 茶青變軟後就搬至室內,稱為室內萎雕。第一次攪拌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發,到了第二次攪拌是為了要讓葉子與葉子間的充分相互磨擦,以促進氧化(即發酵)的進行。
四、炒菁: 茶菁萎雕至適當程度就要用高溫炒菁破壞葉中的酵素活性使其停止發酵,並可除去鮮葉中的臭味。傳統是用鍋子炒,現代化則是用滾筒式殺青機。在台灣喝到的茶大部分都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綠茶才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較香,但蒸青的茶比較綠。
五、揉捻(酵素氧化作用): 將炒菁後的茶葉置入揉捻機中,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就像是把殺青過的茶青拿來像揉面團一般地揉)。由於茶葉受到揉壓,所以會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附著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可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
六、團揉: 又稱為「布揉」。即用布將經過初揉的茶青包成球狀,然後一手提住布巾的頭,一手將布球依同一方向搓揉,使其滾動,如此「布球」就會愈揉愈緊,緊到一個程度後,放置一旁,使其降溫成形。然後再打開將茶青鬆散(稱為「解塊」),加熱後再行包布揉捻,這樣一次又一次,直到揉成需要的外形與茶性。
七、乾燥: 乾燥就是把製作完成的茶青水分蒸發掉。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揉捻過後的茶葉,使其含水份低於百分之四,以利於貯藏與運銷,通常為了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就可以了。
⑤ 花茶屬於發酵茶么
花茶,亦稱熏花茶、香花茶、香片。花茶是以綠茶、紅茶、烏龍茶茶坯及符合食用需求、能夠吐香的鮮花為原料,採用窨制工藝製作而成的茶葉。花茶是集茶味與花香於一體,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鮮靈芬芳的花香。花茶不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葯理作用,有益人體健康。茉莉花茶
窨花茶中之名品。茶中加入茉莉花朵熏制而成,故名。
茉莉花是一種亞熱帶地區的經濟花卉。其祖籍據傳在波斯灣。早在二千年前的漢代,從「絲綢之路」傳入我國。最初在南海地區種植,後逐漸傳向廣州、昆明等地,再普及全國。
茉莉花茶兼有綠茶和茉莉花的香味,製作時將採摘來的大批含苞欲放的鮮花,堆放於清潔場所,入晚待花半開呈虎爪形,吐香正濃時,將其摻入綠茶中窨制,待鮮花萎縮時除去花朵,烘乾茶胚,再用鮮花復窨,如此再三而成。
相傳早在宋代時,我國即發明了茉莉花茶的窨制。現茉莉花茶的生產,已遍布閩、浙、蘇、川、粵等地,其中以福建產茉莉花茶最為著名,遠銷海外。蘇州窨制茉莉花茶亦負盛名,其中香氣最佳者為蘇州「伏花」茉莉。茉莉花每年分三期開放。第一期為初夏時節盛開,乏為「頭花」或「霉花」;第二期於暑期伏天盛開,是為「伏花」或「夏花」,用伏花窨制的茉莉花茶,其品質最為清香宜人;第三期則為入秋後盛開的「秋花」。
吳中勝跡—蘇州「虎丘」一帶,歷來是茉莉遍地,花農眾多。蘇州茉莉花茶以產於虎丘的伏花為窨制原料的「伏花茉莉」茶,為花茶中之上品。
茉莉花茶香氣馥郁芬芳,滋味鮮爽甘美。其葯理作用具有使平滑肌收縮,降低血壓,長發、潤燥、生津、香肌等。如用茉莉花十餘朵,沸水沖泡代茶飲,則有理氣和中、芳香化濕之功效,對治療慢性痢疾和慢性結腸炎亦有效。
⑥ 茶葉如何發酵
不同的茶葉有不同的加工過程和加工方法以及加工標准,以福建安溪鐵觀音為例,加工過程如下:
1、採摘(又叫采青):分為手工採摘和機械採摘
2、萎調(又叫曬青):分為日光萎調和室內萎調
3、搖青發酵:茶青通過搖青機或手工攪拌的摩擦運動,擦破葉緣細胞,從而促進酶促氧化作用,使鮮葉發生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通過搖、涼(即動、靜)反復進行4-5次,歷時8-10小時,使葉子由硬變軟("活來死去"),古稱為"消青",這達到"綠葉紅鑲邊"。
4、殺青(炒青)定型:就是以高濕來破壞酵素的活性,抑制茶葉繼續發酵,以免使得氣味完全散失 而保有半發酵茶類特有的香味。
5、揉捻加工:經5-8分鍾的持續揉、捻、抿,使葉片捲成條索,破碎葉細胞,擠出體汁,使其粘附於葉表,沖泡時易溶於水,增濃茶湯。
6、人工解決:碳火乾燥烘焙是烏龍茶開成獨特滋味的關鍵。其一般火功的要求是:低溫慢焙,高級茶溫度宜低,時間宜短,低級茶溫度宜高,時間宜長。
7、揀剔:分為機械揀剔和手工揀剔。主要是除去粗老畸形的茶釁,揀出茶子、茶梗。
樓主可以看到,第3步實際上就是氧化發酵,使用搖青機,其過程是:搖青、靜置、再搖青、再靜置......循環進行;在搖青機發明以前,就是攤葉、搖青、再攤葉、再搖青......循環進行。每一個循環的搖青力度、時間和靜置(攤葉)的時間、厚度都不一樣,這要考慮到茶葉品種、季節、氣候、鮮葉老嫩、曬青程度等因素。再加上茶師的手摸和鼻嗅,掌握得法,就能加工出好的鐵觀音了。
⑦ 半發酵的茶是什麼茶
半發酵的茶類為烏龍茶,半發酵的茶葉有:安溪鐵觀音、大紅袍、凍頂烏龍、鳳凰單叢、東方美人茶、金萱茶、永春佛手茶、漳平水仙、武夷水仙、武夷肉桂、嶺頭單叢、文山包種。
茶葉的發酵程度:
1.不發酵茶-綠茶
綠茶就是不經過發酵過程的茶,因為不發酵,因此氣味天然、清香爽口、茶色翠綠。
中國生產綠茶的范圍極為廣泛,河南、貴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蘇、四川、陝西(陝南)、湖南、湖北、廣西、福建是我國的綠茶主產省份。
其中最為出色的莫過於西湖龍井和太湖碧螺春,當然還有黃山毛峰。
2.輕發酵茶-黃茶
黃茶屬輕發酵茶類,加工工藝近似綠茶,只是在乾燥過程的前或後,增加一道「悶黃」的工藝,促使其多酚葉綠素等物質部份氧化。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湖南嶽陽為中國黃茶之鄉。
黃茶按茶葉嫩度可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著名的有湖南的君山銀針、安徽的霍山黃茶、四川的蒙頂黃茶等。
3.輕發酵茶-白茶
嚴格意義上來說,白茶,屬輕發酵茶,是中國茶農創制的傳統名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指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
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
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蕉城天山、松溪、建陽、雲南景谷等地。
白茶因茶樹品種、原料(鮮葉)採摘的標准不同,主要品種分為:首日芽、天山白、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貢眉)。
⑧ 普洱茶發酵屬於哪種技術求答案
有人說普洱茶是屬於後發酵茶,無論是生茶還是熟茶在良好的條件下,都能夠通過數年至數十年的後熟作用。那呢?無可厚非的說普洱茶屬於最原始的發酵技術,與現今的發酵工程有很大差距。技術創新除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發明了一種渥堆即快速人丁發酵方法外,基本上沒有大的突破。而這種渥堆方法的出現,也只限於普洱茶熟茶的製作范疇。普洱茶傳統制茶的主流現今稱之的生茶,即自然發酵的普洱茶仍屬於最原始的發酵技術。對於,主要有以下三點說法:
普洱茶從發酵形式上劃分,屬於固態發酵;從發酵工藝流程上劃分,屬於連續發酵;從發酵過程中對氧的不同需求劃分,可分為:先是有氧發酵,後是厭氧發酵。
1、固態發酵普洱茶獨特的發酵方式
發酵食品中,採用固態發酵方法的產品很多。現在熟知的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等。但這些發酵食品基本都破壞了發酵底物,它們更多的注重固態發酵後的衍生物即蒸餾酒液。因此,這種發酵方法對發酵底物改變很大,幾乎是摧毀性的,可謂一場革命。
呢?它也屬於固態發酵,可它卻一直與發酵底物榮辱與共。極少對發酵底物外形進行破壞。這就使普洱茶的固態發酵與其它很多發酵食品的固態發酵有一個本質上的區別:酒類產品的固態發酵最終脫離了發酵底物的原形,對發酵底物的結局可以忽略不記。但普洱茶則始終與發酵底物相互依存,其所有的發酵過程都是在保留普洱茶原始架構下進行。因此,當我們細心觀察一個陳年的普洱茶餅時,除了感覺到茶葉顏色的變化,幾乎看不到茶葉條索,包括內涵物質的變化。換句話說,普洱茶的同態發酵是靜悄悄的、漸進式的一場變革,而非發酵底物的一場革命。
2、連續發酵普洱茶最具魅力的發酵流程
雲南自古對普洱茶的製作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即爺爺制茶,孫子賣茶。這個習俗實際上告訴我們,普洱茶的陳化過程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而這個陳化過程就是連續發酵的過程。也正因為這個連續發酵,普洱茶才有越陳越香的美譽。
習慣上把這個過程比喻為丑小鴨向白天鵝的轉變。一餅新製作出來的普洱茶,其苦澀味較重,但是存放至一定的年份,比如二十年以上,其苦澀味消失,換來的是一種甘甜、一種陳香或一種令人心清氣爽的別樣體驗。如果能夠品嘗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上的陳年普洱茶,其品嘗後的感受更是難於用語言表述。這都是普洱茶的連續發酵最具魅力的發酵流程所至。
普洱茶的連續發酵也創造了兩種奇跡:一是造就了越陳越香的品質;二是連續發酵的時間可延續一百年以上。我們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仍保留完好無缺的萬壽龍團(普洱茶)和普洱茶膏上就可證明這點。
3、有氧發酵向厭氧發酵的轉化原始發酵最科學的方法
普洱茶是延續千年製作工藝的茶品。雖然上世紀七十年代,雲南的科技工作者發明了渥堆發酵這一快速發酵方法。但傳統的制茶方法(即現代人稱之的生茶)仍是普洱茶製作的豐流。而且,普洱茶的極品基本部來自於這部分產品。呢?而傳統的制茶方法最大的優點是將普洱茶的發酵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有氧發酵。主要體現在普洱榮初制階段,即曬青階段。它包括①茶葉揉摘,②脫水,③回軟,④殺青,⑤揉捻,⑥曬干。⑦復揉,⑧分揀等。在這個階段,茶葉中原有的葉綠素酶(chlorophyllase)將葉綠素水解生成植醇和脫植基葉綠素,並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催化作用下,氧化形成不穩定的鄰一苯醌類化合物,然後再進一步通過非酶催化的氧化反應,出現難得的褐變現象。
第二階段為厭氧發酵階段。普洱茶在初制加工之後(曬青毛茶),必須將其緊壓成型,即團、餅、沱、磚等,這樣做的目的,不僅便於後續的持續發酵,也是連接發酵的延續。普洱茶界習慣上稱謂的後發酵就是指普洱茶在緊壓成型後的長期陳化過程。
關於就簡介到這,希望本文的講解對想了解這一知識的朋友有所幫助,現在的普洱熟茶都是經過渥堆發酵的。茶葉有分是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這三種,建議大家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相對應茶葉。提醒胃不好的茶友,不要選擇普洱生茶而是要選擇具有養胃、暖胃功效的熟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