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學,醫學,建築....
鼓:
傳說公元前3500年中國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獸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達米亞的蘇默人製成了一人高的圓鼓,鼓身還繪有圖畫。後來有了小銅鼓和大銅鼓。15世紀騎兵用的大銅鼓,17世紀時開始為樂團採用。1692年蒲塞爾為「仙後」所作的配樂中就用上了。這種鼓現在叫定音鼓,19世紀有了低音大鼓。鼓聲可使節拍鮮明,粗獷有力。公元前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定音鼓。
2、二進位制:
相傳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發明了二進位制。《周易》就是五經之一的《易經》,它是我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周易》相傳是由約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畫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辭,並經過孔丘修訂而成為《易經》。當代的電子計算機用的不是十進制而是二進制。二進制是誰發明的?《周易》中的「易數」用的就是二進制。換句話說就是伏羲發明了二進制,伏羲就是神農。傳說神農嘗百草才有五穀,我國才有原始農業。伏羲對我國社會的進步可謂大矣!我國北京的先農壇就是為了祭奠神農(即伏羲)而建造的,這里表達炎黃子孫對他的敬佩之情。
3、繩索:
公元前2800年,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創造麻繩的技術。我國人民開始用大麻纖維制繩。到公元紀元開始時,用大麻纖維已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地區的主要制繩材料。1775年,英國發明家馬虛發明制繩機,結束了手工制繩的時代。從1950年開始用人造纖維製造繩索,直徑約2毫米的馬尼拉繩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會折斷,而同樣粗的尼龍繩則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養魚法:
公元前2500年中國人已經懂得養魚。那時我國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魚卵,把它養大食用。1960―1970年代,歐美才用人工養殖蛙魚等魚類。英國等西歐國家現在每年由養魚場生產淡水養魚約有10萬噸。
6、赤道式天文儀:
公元前2400年,中國人發明了赤道式天文儀。
7、十進計數制:
中國人於公元前14世紀,發明了十進計數制。在現代科學中是十分重要的,歐洲人正式採用它的最早時間的證據,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發現的,而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的商朝,便已經採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紀的甲骨文中,見有中國人用十進制記述了「547天」的實例。
太陽風暴——最早發現的太陽黑子
有星孛入於北斗——彗星的觀測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記錄
日月星辰——陰陽合歷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歷法著作——《太初歷》
土圭測日影
星隕如雨——流星群的觀測
演示天體視運動的儀器——渾天儀
我國最古老的記時儀器——壺漏
大地測量——子午線的測定
歷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氣歷》
科苑奇葩——郭守敬發明和研製的天文儀器
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郭守敬的《授時歷》
周公觀景——天文台的設置
我國最早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
精推細算——《九章算術》
運籌帷幄——零與籌算
十進制記數法
中國剩餘定理——大衍求一術
祖沖之和圓周率
賈憲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術
朱世傑和他的《四元玉鑒》
雙假設法——盈不足術
級數與垛積術的應用
中國——算盤的故鄉
磁石的魔力——指南針的發明
《墨經》與第一運動定律
被中香爐與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傾角
測量工具——游標卡尺
投影
幻燈——走馬燈
神秘的倒影
奇異的鏡子——透光鏡
2. 求歷史文最好是唐穿架空也好,爽一點的文,發明創造改變科技進程的
唐朝好男人 滿意望採納
3. 中國歷史上的偉大發明
1、蔡倫紙。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5、麻沸散。麻沸散傳說是華佗創制的用於外科手術的麻醉葯。《後漢書·華佗傳》載:「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抽割積聚(腫塊)。」
4.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發明是什麼
最典型的就是四大發明了,造福了全人類。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此外,還有中央集權制和科舉制度。
5. 請你簡要寫一篇文章介紹.請你簡要說明該項發明的歷史,發明者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望採納
6. 有關中國古代發明的故事
魯班其人
魯班,姓公輸,名般,魯國人,由於「般」和「班」同音,古時通用,因此人們常稱他為魯班。魯班大約生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後。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歷史時期。當時,城邑建築和水利工種都有了相當的規模,鐵器已經逐步推廣到各個社會生產領域,大大推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產的發展為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日趨沒落,奴隸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奴隸主控制的官府手工業被沖破了,很多手工業奴隸獲得了解放,於是獨立的個體手工業者出現了。據說魯班就是這個時期得到解放的奴隸工匠,並且因此有了遊走各地、到處做工的自由。
鋸的發明
大家可能還熟記著小學課本中的那篇關於魯班發明鋸的文章吧。傳說,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很大的任務——建築一座大宮殿。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緊。魯班的徒弟們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當時還沒有鋸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實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們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還是遠遠不夠,耽誤了工程的進度。那個年代,完成不了奴隸主的任務是要受重罰的,魯班心裡非常著急,就親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時候,他偶爾拉了一把長在山上的一種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劃破了。魯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為什麼這樣鋒利?他把草折下來細心觀察,發現草的兩邊都長有許多小細齒,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齒劃破的。既然小草的齒可以劃破我的手,那帶有很多小齒的鐵條應該可以鋸斷大樹吧。於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屬工匠的幫助下,魯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鋸——一把帶有許多小齒的鐵條。他用這個簡陋的鋸去鋸樹,果然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從這個故事都可以得到這樣的一個啟發:實踐出真知,鑽研出智慧。
每個人的成功都是有著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的。魯班工藝的不斷進步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幫忙。魯班出身於世代工匠的家庭,從小就跟隨家人參加過許多土木建築工程勞動,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班母」與「班妻」
你知道嗎:彈墨線用的小鉤又被稱為「班母」,刨木料時頂住木頭的卡口又叫做「班妻」,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魯班的母親和妻子也都從事生產勞動,並對魯班有很大的幫助。據說「班母」的由來是這樣的:魯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線的時候,原來是由他母親拉住墨線頭的。後來經過多次實驗,母子倆在墨線頭上拴了一個小鉤,放線的時候,用小鉤鉤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線,一個人操作就行了。從此,彈墨線不用再請母親幫忙了。後世木工便把這個小鉤取名為「班母」,以紀念這個創造。「班妻」的由來傳說是因為魯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著木料,後來才改用卡口的緣故。
講述一個小插曲,根據《玉屑》上的記述:魯班成年累月在外給人蓋房,雨淋日曬,十分辛苦。他的妻子雲氏就動腦筋做了一把傘,讓魯班出門做工的時候帶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傘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見,魯班家庭還是對魯班有很大的影響的。
魯班的其他發明
魯班一生的發明創造很多。在《事物紺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記載。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發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魯班創造的,所以又名魯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鑽子,以及鑿子、鏟子等工具,傳說也都是魯班發明的。
據《世本》上記載,石磨也是魯班發明的。磨,最初叫石豈(wei),漢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麥、豆等加工成面的機械。人類進入農業社會以來,去掉穀物殼皮、破碎豆麥就成為人們日常的煩瑣勞作。早期採用的方法是用石頭把穀物壓碎或者碾碎,後來人們又把穀物放在石臼裡面用杵來春搗。這雖然是古代糧食加工工具的一大進步,但是仍然比較費時費力。接著,人們又發現與搗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傳說魯班在勞動人民智慧的啟示下,用兩塊比較堅硬的圓石,各鑿成密布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米面磨成粉了。這就是兩千多年以來我國各地廣泛使用的磨。磨的發明把杵臼的上下運動改變做旋轉運動,使杵臼的間歇工作變成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魯班究竟怎樣發明磨的真實情況已經無從查考,但是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後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有石輾棒和石制研磨盤。龍山文化時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經有了杵臼。因此,到魯班的時代發明磨,是有可能的。
魯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師」,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外面不露痕跡,機關設在裡面,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在《墨子.魯問篇》還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據傳說,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後世有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候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清朝的黃履庄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探索過。現在看來,說木鳥可以飛三天,木車木馬可以自動跑得不見蹤影,未免過於誇張,帶有神話色彩。但是這也說明魯班的技巧在當時確是相當傑出的。作為我們後人,在要實現前人的美好夢想時,也要考慮當時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實際能力,避免受一些虛無飄渺的傳說所誤導,耽誤自己的大好前程。
據說,魯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詣。據《墨子.公輸篇》記述,魯班曾經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戰用的「鉤強」(又名「鉤拒」),在戰爭中都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後來他受了墨子的影響,不再製作這類戰爭的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造福於人民。
出身於世代工匠家庭的魯班在建築和雕刻方面的貢獻也很多。《述異記》上說,魯班刻制過立體的石質九州地圖。《列子.新論.知人篇》中關於魯班雕刻鳳凰的故事,更表現了他不怕譏諷、刻苦鑽研的精神。故事說,魯班想雕刻一隻鳳凰,還沒有雕成,就受到別人的譏笑,但是他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終於刻出了神態逼真、栩栩如生的鳳凰。那些曾經譏笑過他的人,終於不得不佩服魯班的高超技藝和頑強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來,人們世世代代傳頌著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人們為了表達對他的熱愛和敬仰,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魯班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事實上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象徵
7. 求一篇歷史文!!
一直以來日本國內始終存在著兩種歷史觀之爭,其中日本右翼勢力從不肯反省歷史,並執意為日本過去的侵略戰爭翻案的態度和行為已經多次激起亞洲鄰國的反感和抗議。日本本國部分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也在右翼勢力的屢屢篡改下變得面目全非。但在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不斷抗議之後,日本右翼歪曲歷史事實、美化侵略戰爭的行為仍然有增無減,現在又在日本政府的允許下,公然刪改了教科書中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這樣的手段和行為更加引人深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日本當地媒體披露修改內容多達563處
據日本當地媒體披露,這本名為《詳說日本史》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由在日本擁有眾多讀者的「山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日本文部省是在去年收到這部教科書的樣書後審查合格,批准出版社從今年春季的新學期開始正式發行此書。但其後不久,「山川出版社」提出了修改書中包括描述南京大屠殺受害人數在內的多達563處內容。
修改前,這本教科書中對南京大屠殺有如下表述:「日軍在佔領南京的一個多月時間里,一直實施燒殺搶掠的暴行(南京事件),而且殺害了眾多中國普通居民(包括婦女和兒童)及俘虜。關於犧牲者人數,據說多達數萬乃至40萬……」然而,在經過文部省批准修訂後,這部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記載和描述卻變得「簡潔」很多,並將大屠殺遇難者的具體人數刪改為「許多中國人」。
「山川出版社」的有關人員表示,他們之所以進行修改,主要是因為國內「民眾」中出現了批評聲音。而這些所謂的批評聲音則主要來自於日本國內的一些右翼分子,他們聲稱經「研究」發現日軍在「南京事件」中並沒有對當地平民實施有組織的屠殺行為。
本報前駐日本記者駱為龍篡改教科書從未停止過
「二十多年了,日本對於中小學歷史教科書的各種篡改從未停止過。」曾經作為北京日報駐日本記者,在上個世紀最早揭露日本修改教科書事件的現任中華日本學會副會長駱為龍先生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於日本再次刪改南京大屠殺遇難人數的事實並不感到意外和驚訝。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否認侵華歷史一直是日本右翼勢力所熱衷的活動。據駱為龍介紹,近年來日本右翼以講學、出書、作報告的形式,有組織散布錯誤歷史觀的行為有增無減。他們曾公然表示「盧溝橋事變是中方製造的」、「中國人先打第一槍,日本毫無侵略中國的意圖」,甚至謊稱「南京大屠殺的數字是胡編的」,「當時有120多名新聞記者、攝影師隨軍入城」,但「誰也沒看見屠殺」,企圖以此否認日本侵華的戰爭歷史罪責。
而對於日本教科書此番進行刪改的內容,駱為龍認為「南京大屠殺是日軍不可抹煞的用血寫成的事實,大屠殺的遇難人數在30萬人以上是具有可靠根據的」。其中1938年1月17日,日本當時的外相廣田在發給日本駐美大使館的電報中就曾公開表示「在南京,不少於30萬人的中國平民遭殺戮,很多是極具殘暴血腥的兇殺」。另據南京政府對於屠殺後屍體掩埋的調查和取證,證實約有34萬南京市民在屠殺中喪生。
學者彭家聲、張進山多種因素導致篡改不斷發生
從小泉內閣不顧國際輿論,去年三次參拜靖國神社,到日本屢屢發生的篡改歷史教科書事件,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日本在戰爭結束了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在仍然不忘向本國青年和世界宣傳廣島、長崎遭受原子彈轟炸慘狀的今天,卻仍然有一部分人不願面對那段真實的歷史,甚至採取各種手段迴避和美化由於自己的侵略給亞洲鄰國所帶來的痛苦和傷害。
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家聲昨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是一個特別強調愛國心與民族主義的國家,作為二戰戰敗國的歷史在許多日本人心裡都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而日本的右翼勢力則正是利用了這種有些極端的民族性,對歷史進行歪曲,對侵略進行美化。」
「經濟因素也是導致日本遲遲不願面對現實,甚至篡改歷史的重要原因。」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張進山研究員分析認為,在二戰結束後,由於大部分日本人民渴望得到持久和平,日本的政治、法律和外部環境都迫使日本不得不放棄侵略戰爭作為向外發展的手段,從而使日本走向了和平的方向。然而隨著日本戰後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一下躍居世界陣容中的強勢地位,日本國民中一部分人又開始滋長起一種民族優越感,更希望通過經濟的強勢來謀求在國際社會中更高的政治地位。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少數日本右翼分子利用日本國民的心理變化,企圖沖開缺口,把民族情緒和青年一代引上歧途。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而隨著上個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破滅,日本經濟開始由原來的蒸蒸日上變為走下坡路,經濟的衰退、失業率和犯罪率的增加不僅使日本民眾追尋優越感的美夢破滅,更令他們再次感到了迷惘和彷徨。而與此相對應的則是日本政壇不斷地重新分化組合,右翼勢力、民族主義再次抬頭。直至今天,日本經濟陷入低迷的困境已經過了十多個年頭,但經濟依然低迷,難有起色;信誓旦旦要再創經濟輝煌的小泉內閣由於執政不力,支持率一再出現「滑坡」。在這樣的情形下,人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今天的篡改教科書與前一段時間小泉三度參拜靖國神社的背景如出一轍,日本政府的用意無非是欲藉此來「安內」,以轉移日本民眾對本國經濟以及政壇發展的關注視線。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日本篡改教科書是有步驟的
日本的教科書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今天早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修改教科書的問題在戰後以來一直在有步驟地循序漸進地發展,按照日本教科書編纂體例,日本的教科書是每四年修改一次,從上世紀50年代用墨汁抹掉侵略歷史部分、到80年代將侵略中國公然改成「進入」中國,並使教科書問題變成一個國際問題,再到90年代後公然稱南京大屠殺屬於虛構,要求刪除關於屠殺的內容,企圖抹煞歷史的真相。「日本總是通過各種手段極力縮小和淡化侵略歷史,修改教科書的問題將來還會愈演愈烈。」朱成山館長對此表示憂心,盡管每次日本的教科書的修改涉及到侵略歷史的部分都會遭到來自全世界尤其是日本周邊國家的強烈抗議,但在此問題上日本絲毫沒有收斂。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南京大屠殺事實不容篡改
數字反應規模,一個含糊其詞的的「許多」給人造成的誤解不言而喻。朱成山館長介紹說,對於南京大屠殺的實際數字,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已經作出認定死難者人數為20萬以上,並鄭重補充這個數字不包括屍體拋江和以掩埋等方式殺害的人數。中國南京法庭也認定過南京大屠殺中死難者人數為34萬,1951年9月,日本政府已經接受並承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法庭分別對南京大屠殺判決的結果。二戰後,中國政府還曾組織大量學者經過認真核實與實地考證,確定南京大屠殺中被殘害的中國民眾人數為「30多萬」人。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內,一組組日軍屠殺南京百姓的地點與死亡統計數據更是鐵證如山,1937年12月15日,漢中門外屠殺2000餘人;1937年12月15日,魚雷營、寶塔橋屠殺30000餘人;1937年12月16日,中山碼頭屠殺5000餘人;1937年12月18日,草鞋峽集體屠殺57000餘人……「數字不容置疑,國際社會早有定論。」朱成山館長說,全然否定南京大屠殺,連日本人都不會相信,別有用心的教科書編纂者只有極力淡化歷史,數字越少越好,越模糊越好
8. 初中歷史所有出現過的發明和著作
發明奶粉
奶粉是將牛奶除去水分後製成的粉末,它適宜保存。
根據義大利馬可·波羅在游記內中的記容述,中國元朝的蒙古騎兵曾攜帶過一種奶粉食品,是蒙古大將慧元對它進行了巧妙的乾燥處理,做成了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作為軍需物質。長途行軍時。奶粉便於攜帶。食用時取半鎊左右放入隨身攜帶的皮囊中,加入水掛在馬背上通過馬奔跑時產生的震動。使其溶解成粥狀從而食用。在作戰時在馬背上能迅速補充體力,所以蒙古騎兵才那樣強悍使敵人聞風喪膽。在長途行軍和沙漠作戰缺少糧草時,依靠這種方法能生存達幾個月之久。是奶粉成就了成吉思汗的大業所以才起國號元封聰明的人叫慧聰。因此中國是發明奶粉最早的國家,慧元是世界上最早的奶粉品牌!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人類最早使用奶粉的文字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