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代創造數學的故事300

古代創造數學的故事300

發布時間:2021-08-10 16:13:24

Ⅰ 數學家們的故事(大約300字)

祖沖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個管理朝廷建築的長官。祖沖之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從小就讀了不少書,人家都稱贊他是個博學的青年。他特別愛好研究數學,也喜歡研究天文歷法,經常觀測太陽和星球運行的情況,並且做了詳細記錄。 宋孝武帝聽到他的名氣,派他到一個專門研究學術的官署「華林學省」工作。他對做官並沒有興趣,但是在那裡,可以更加專心研究數學、天文了。 我國歷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並且根據研究天文的結果來制定歷法。到了宋朝的時候,歷法已經有很大進步,但是祖沖之認為還不夠精確。他根據他長期觀察的結果,創制出一部新的歷法,叫做「大明歷」(「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號)。這種歷法測定的每一回歸年(也就是兩年冬至點之間的時間)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測定月亮環行一周的天數,跟現代科學測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見它的精確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沖之請求宋孝武帝頒布新歷,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議。那時候,有一個皇帝寵幸的大臣戴法興出來反對,認為祖沖之擅自改變古歷,是離經叛道的行為。 祖沖之當場用他研究的數據回駁了戴法興。戴法興依仗皇帝寵幸他,蠻橫地說:「歷法是古人制定的,後代的人不應該改動。」祖沖之一點也不害怕。他嚴肅地說:「你如果有事實根據,就只管拿出來辯論。不要拿空話嚇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幫助戴法興,找了一些懂得歷法的人跟祖沖之辯論,也一個個被祖沖之駁倒了。但是宋孝武帝還是不肯頒布新歷。直到祖沖之死了十年之後,他創制的大明歷才得到推行。 盡管當時社會十分動亂不安,但是祖沖之還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學。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數學方面。他曾經對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作了注釋,又編寫一本《綴術》。他的最傑出貢獻是求得相當精確的圓周率。經過長期的艱苦研究,他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最早把圓周率數值推算到七位數字以上的科學家。 祖沖之在科學發明上是個多面手,他造過一種指南車,隨便車子怎樣轉彎,車上的銅人總是指著南方;他又造過「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試航過,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還利用水力轉動石磨,舂米碾穀子,叫做「水碓磨」。 祖沖之晚年的時候,掌握宋朝禁衛軍的蕭道成滅了宋朝。

Ⅱ 數學名人故事300字

說起數學家中最出名的天才,那一定是高斯。
關於高斯的故事,最廣為流傳的是「5050」。老師本來想用一道難題,讓全班的同學安靜一節課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兩分鍾就說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別和100、99、98結對子相加,就得到50個101,最後輕易就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050。
你知道嗎?小高斯在三歲時,就已經學會計算了。有一天他觀看父親在計算幫工們的工錢,當他父親念叨了半天總算報出總數時,身邊傳來微小的聲音,「爸爸!算錯了,應該是這樣……」父親驚異地再算一次,果然是算錯了。雖然沒有人教過他,但小高斯靠平日的觀察,自己學會了計算。
小高斯家裡很窮,冬天,爸爸總是要他早早地上床睡覺,好節省燃油。可是高斯很喜歡看書,每次都帶著一棵蕪菁(像蘿卜的一種植物)。他把中心挖空,塞進棉布卷當燈芯,淋上油脂點火看書,一直到累了才鑽入被窩睡覺。
高斯的進步很快,不久之後,老師就沒什麼東西可以教他了。後來,高斯進了高一級學校,可數學老師看了他的作業後,告訴他以後不必上數學課了。
值得一提的是,高斯不光數學好,語文也非常棒,當他18歲時,為自己將來到底是繼續研究古典文學還是數學而苦惱,正在這時,他解決了一個困擾數學家兩千多年之久的問題「尺規作正十七邊形」,於是,他決定繼續讀數學系。
有一個比喻說得非常好。如果我們把18世紀的數學家想像為一系列的高山峻嶺,那麼最後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巔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紀的數學家想像為一條條江河,那麼其源頭就是高斯。
人們一直把高斯的成功歸功於他的「天才」,他自己卻說:「假如別人和我一樣深刻和持續地思考數學真理,他們會作出同樣的發現。」

Ⅲ 數學家的故事200/300字

有一天,陳景潤吃中飯的時候,摸摸腦袋,哎呀,頭發太長了,應該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見了,還當他是個姑娘呢。於是,他放下飯碗,就跑到理發店去了。
理發店裡人很多,大家挨著次序理發。陳景潤拿的牌子是三十八號的小牌子。他想:輪到我還早著哩。時間是多麼寶貴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費掉。他趕忙走出理發店,找了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然後從口袋裡掏出個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來。他背了一會,忽然想起上午讀外文的時候,有個地方沒看懂。不懂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弄懂,這是陳景潤的脾氣。他看了看手錶,才十二點半。他想:先到圖書館去查一查,再回來理發還來得及,站起來就走了。誰知道,他走了不多久,就輪到他理發了。理發員叔叔大聲地叫:「三十八號!誰是三十八號?快來理發!」你想想,陳景潤正在圖書館里看書,他能聽見理發員叔叔喊三十八號嗎?
過了好些時間,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把不懂的東西弄懂了,這才高高興興地往理發店走去。可是他路過外文閱覽室,有各式各樣的新書,可好看啦。又跑進去看起書來了,一直看到太陽下山了,他才想起理發的事兒來。他一摸口袋,那張三十八號的小牌子還好好地躺著哩。但是他來到理發店還有啥用呢,這個號碼早已過時了。
陳景潤進了圖書館,真好比掉進了蜜糖罐,怎麼也捨不得離開。可不,又有一天,陳景潤吃了早飯,帶上兩個饅頭,一塊鹹菜,到圖書館去了。
陳景潤在圖書館里,找到了一個最安靜的地方,認認真真地看起書來。他一直看到中午,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從口袋裡掏出一隻饅頭來,一面啃著,一面還在看書。
「丁零零……」下班的鈴聲響了,管理員大聲地喊:「下班了,請大家離開圖書館!」人家都走了,可是陳景潤根本沒聽見,還是一個勁地在看書吶。
管理員以為大家都離開圖書館了,就把圖書館的大門鎖上,回家去了。
時間悄悄地過去,天漸漸地黑下來。陳景潤朝窗外一看,心裡說:今天的天氣真怪!一會兒陽光燦爛,一會兒天又陰啦。他拉了一下電燈的開關線,又坐下來看書。看著看著,忽然,他站了起來。原來,他看了一天書,開竅了。現在,他要趕回宿捨去,把昨天沒做完的那道題目,繼續做下去。
陳景潤把書收拾好,就往外走去。圖書館里靜悄悄的,沒有一點兒聲音。哎,管理員上哪兒去了呢?來看書的人怎麼一個也沒了呢?陳景潤看了一下手錶,啊,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他推推大門,大門鎖著;他朝門外大聲喊叫:「請開門!請開門!」可是沒有人回答。
要是在平時,陳景潤就會走回座位,繼續看書,一直看到第二天早上。可是,今天不行啊!他要趕回宿舍,做那道沒有做完的題目呢!
他走到電話機旁邊,給辦公室打電話。可是沒人來接,只有嘟嘟的聲音。他又撥了幾次號碼,還是沒有人來接。怎麼辦呢?這時候,他想起了黨委書記,馬上給黨委書記撥了電話。
「陳景潤?」黨委書記接到電話,感到很奇怪。他問清楚是怎麼一回事,高興得不得了,笑著說:「陳景潤!陳景潤!你辛苦了,你真是個好同志。」
黨委書記馬上派了幾個同志,去找圖書館的管理員。圖書館的大門打開了,陳景潤向管理員說:「對不起!對不起!謝謝,謝謝!」他一邊說一邊跑下樓梯,回到了自己的宿舍。
他打開燈,馬上做起那道題目起來。

Ⅳ 數學名人小故事 300急用 新一點

數學名人小故事-康托爾
由於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為「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採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秘的無窮宣戰。他靠著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厘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後來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通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沖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終於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進精神病醫院。
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終於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贊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誇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1777~1855)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長大後他成為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他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則稱呼他為「數學王子」。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的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Ⅳ 三篇數學家的小故事(300字以下)

數學家故事一:

有一次正在看店的華羅庚在計算一道數學題,來了一位女士想買棉花,當她問華羅庚多少錢時,他完全沉醉於做題中,沒有聽見對方說的話,當他把答案算完隨口說了一個數字,而女士以為他說的是棉花的價格,尖叫道:「怎麼這么貴?」。

這時華羅庚才知道有人過來買棉花,當華羅庚把棉花賣給女士後才發現剛才自己的算題的草紙被婦女帶走了,這可把華羅庚急壞了,不顧一切的去追那位女士,最終還是被他追上了,華羅庚不好意思地說:「阿姨,請……請把草紙還給我」,那婦女生氣地說:「這可是我花錢買的,可不是你送的」。

華羅庚急壞了,於是他說:「要不這樣吧!我花錢把它買下來」。正在華羅庚伸手掏錢之時,那婦女好像是被這孩子感動了吧!不僅沒要錢還把草紙還給了華羅庚。這時的華羅庚才微微舒了口氣。回家後,又開始計算起數學題來……

數學家故事二: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

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數學家故事三: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於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麼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後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數學家故事四:

在當年的金壇,華羅庚最喜歡去的地方,還是燈節、船會、廟會等場所,凡是這些熱鬧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東有座青龍山,山上有個廟。每逢廟會,廟中的「菩薩:」便頭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綠綠,騎著高頭大馬進城來。

一路上,人們見到「菩薩」就磕頭行禮,祈求幸福。華羅庚伸直脖子,望著雙手合十的「菩薩」,心裡暗自琢磨:「『菩薩』果真萬能嗎?」當廟會散了,人們也陸續回家,華羅庚卻跟著「菩薩」去了青龍山,想探個究竟,看一看「菩薩」的真面目。

數學家故事五:

關於高斯的故事,最廣為流傳的是「5050」。老師本來想用一道難題,讓全班的同學安靜一節課的時間,卻沒有想到小高斯只用了一兩分鍾就說出了答案。他把1、2、3……分別和100、99、98結對子相加,就得到50個101,最後輕易就算出從1加到100的和是5050。

數學家故事六:

一次在希爾伯特的討論班上,一個年輕人報告,其中用了一個很漂亮的定理,希爾伯特說:「這真是一個妙不可言的定理呀,是誰發現的?」那個年輕人茫然的站了很久,對希爾伯特說:「是你……」

數學家故事七:

科布爾是上個世紀美國的院士,做代數幾何,一度很有影響。據稱,他有無窮多個博士論文的題目:當你證明了一個2維的情況的時候,他叫下一個博士生去證明3維的情況,然後叫下個博士生去做4維的。

後來有個叫傑拉爾德·赫夫的博士,不但做了5維的情況,而且對一般的n也解決了。這就讓科布爾的未來的無窮個博士無所事事了。科布爾很憤怒。

Ⅵ 數學家的故事(要簡短,300字以內)急用!!!!

1、華羅庚

華羅庚特別愛動腦,對於一些別人看來司空見慣的事,往往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問題。

有一次,他同別人一塊去城郊玩耍,見一座荒墳旁有石人石馬,就問比他大的同伴:「這些石人石馬有多重?」同伴回答說:「這怎麼能知道呢。」華羅庚卻不甘心,沉思片刻,說:「以後總會有方法知道的。」

2、畢達哥拉斯

傳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他認為每一個都該懂些幾何。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勤勉的窮人,他想教他學習幾何,因此對此人建議:如果這人能學懂一個定理,那麼他就給他一塊錢幣。

這個人看在錢份上就和他學幾何了,可是過了一個時期,這學生對幾何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反而要求畢達哥拉斯教快一些,並且建議:如果老師多教一個定理,他就給一個錢幣。不需要多少時間,畢達哥拉斯把他以前給那學生的錢全部收回了。

3、歐拉

瑞士數學家歐拉早年曾受過良好的神學教育,成為數學家後在俄國宮廷供職。有一次,俄國女皇邀請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訪問她的宮廷。狄德羅試圖通過使朝臣改信無神論來證明他是值得被邀請的。女皇厭倦了,她命令歐拉去讓這位哲學家閉嘴。

於是,狄德羅被告知,一個有學問的數學家用代數證明了上帝的存在,要是他想聽的話,這位數學家將當著所有朝臣的面給出這個證明。狄德羅高興地接受了挑戰。第二天,在宮廷上,歐拉朝狄德羅走去,用一種非常肯定的聲調一本正經地說:「先生,,因此上帝存在。請回答!」對狄德羅來說,這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他困惑得不知說什麼好。

周圍的人報以縱聲大笑,使這個可憐的人覺得受了羞辱。他請求女皇答應他立即返回法國,女皇神態自若地答應了。就這樣,一個偉大的數學家用欺騙的手段「戰勝」了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4、高斯

高斯7歲那年開始上學,老師布置了一道題,1+2+3······這樣從1一直加到100等於多少。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師布特納並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確答案:"你一定是算錯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堅定,說出答案就是5050。

高斯是這樣算的:1+100=101,2+99=101······50+51=101。從1加到100有50組這樣的數,所以50X101=5050。布特納對他刮目相看。

5、阿基米德

國王做了一頂金王冠,他懷疑工匠用銀子偷換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鑒定它是不是純金制的,且不能損壞王冠。阿基米德捧著這頂王冠整天苦苦思索。阿基米德洗澡,隨著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從桶邊溢出,阿基米德看到這個現象,頭腦中像閃過一道閃電,「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塊金塊和一塊重量相等的銀塊,分別放入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中,發現銀塊排出的水多得多。於是阿基米德拿了與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塊,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測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滿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樣,問題就解決了。

隨著進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體力學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誕生了。

Ⅶ 數學家的故事300字~~399,謝謝。幫一下忙。

1,高斯(1777—1855年)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在童年時代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天才.年僅三歲,就學會了算術,八歲因發現等差數列求和公式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欽佩.大學二年級時得出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法,並給出了可用尺規作圖的正多邊形的條件.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1799年以代數基本定理的四個漂亮證明獲博士學位.高斯的數學成就遍及各個領域,在數學許多方面的貢獻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並在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都有傑出的貢獻.1801年發表的《算術研究》是數學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著作之一,它開辟了數論研究的全新時代.非歐幾里得幾何是高斯的又一重大發現,他的遺稿表明,他是非歐幾何的創立者之一.高斯致力於天文學研究前後約20年,在這領域內的偉大著作之一是1809年發表的《天體運動理論》.高斯對物理學也有傑出貢獻,麥克斯韋稱高斯的磁學研究改造了整個科學.高斯的一生中,還培養了不少傑出的數學家.

2,蘇菲婭•柯瓦列夫斯卡婭
蘇菲婭出生在沙皇俄國立陶宛邊界的一座貴族庄園里,他父親是退役的炮兵團團長.她很小就對數學很痴迷,經常對著牆壁上的數學公式和符號,一看就是好半天,原來,她房間里的糊牆紙是用高等數學的講義做成的.蘇菲婭14歲時便能夠獨立推導出三角公式,被稱為「新巴斯卡」.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菲婭逐漸長大成人,她對數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但那時正處於沙皇時代,婦女是不允許注冊高等學校學習的.而她的父親又一心想讓她像別的貴族姑娘一樣,步人社交界,對她想學數學的心願橫加阻攔.於是,蘇菲婭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年輕的古生物學家柯瓦列夫斯基「假結婚」,來到德國的海德爾堡.但在那裡,婦女聽課要有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認可才行.經過努力,她被允許旁聽基礎課.在此期間,她勤奮好學,掌握了深奧的數學知識,轟動了整個海德爾堡,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可她只被允許聽了三個學期的課,便不得不離開了那裡.蘇菲婭深造心切,又慕名前往柏林工學院,打算去聽著名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的課.但遺憾的是,柏林的大學不允許婦女聽教授的課,蘇菲婭到處吃閉門羹,最後,只好抱一線希望登門到維爾斯特拉斯家求教.維爾斯特拉斯(1815—1899)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他接見了蘇菲婭,並向他提了一些超橢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都很新穎,沒想到這位貌不驚人的女青年,解題技巧嫻熟,思維方法獨特,給老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維爾斯特拉斯破例答應蘇菲婭每星期日在家裡給她上課,每周還另抽一日到她的寓所登門授課.這樣,蘇菲婭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了4年.她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樣的學習,對我整個數學生涯影響至深,它最終決定了我以後的科學研究方向.」 蘇菲婭得到了維爾斯特拉斯的鼓勵和指點.更加有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她經過了4年的刻苦努力.寫出了三篇出色的論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史無前例的開創性工作.1874年,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推薦下,24歲的蘇菲婭榮獲了德國第一流學府——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女數學家. 獲得博士學位的蘇菲婭,懷若一顆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國,可俄國還是同她出國之前一樣黑暗.她在祖國無法立足,只好又回到柏林.她根據維爾斯特拉斯的建議,研究光線在晶體中的折線問題.在1883年奧德賽科學大會上,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作了報告.可命運偏偏與她作對,當年春天.她丈夫因破產而自殺.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肝腸寸斷.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四天不吃不喝,第五天昏迷過去.不幸的遭遇,並沒有打跨蘇菲婭的鬥志,第六天蘇醒過後又開始頑強的工作.在瑞典數學家米達•列佛勒的幫助下,經過一番周折,蘇菲婭才得以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講師,但當地報紙公然對她攻擊:「一個女人當教授是有害和不愉快的現象——甚至,可以說那種人是一個怪物.」但蘇菲婭無所畏懼,像男人那樣走上了講台.以生動的講課,贏得了學生的熱愛,擊敗了「男人樣樣勝過女人」的偏見.一年後,她被正式聘為高等分析教授,後來又兼聘為力學教授.蘇菲婭在瑞典的任期滿了,她一心想回國任教,可沒能成功,只好在國外繼續任教. 1891年,蘇菲婭患肺炎因誤診導致病情惡化,與世長辭.她為爭取婦女的自由斗爭做出了艱苦努力,是婦女攀登科學高峰的光輝榜樣.

3,女數學家諾德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發布第一號法令,把猶太人比作「惡魔」,叫囂著要粉碎「惡魔的權利」.不久,哥廷根大學接到命令,要學校辭退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純猶太血統的人.在被驅趕的學者中,有一名婦女叫愛米•諾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這所大學的教授,時年5l歲.她主持的講座被迫停止,就連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這位學術上很有造詣的女性,面對困境,卻心地坦然,因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里,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解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為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諾德熱愛數學教育事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她終生未婚,卻有許許多多「孩子」.她與學生交往密切,和藹可親,人們親切地把她周圍的學生稱為「諾德的孩子們」.我國代數學家曾炯之就是諾德「孩子」們中的一個.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諾德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在美國,她同樣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同樣有她的「孩子們」.1934年9月,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不幸的是,諾德在美國工作不到兩年,便死於外科手術,終年53歲.她的逝世,令很多數學同僚無限悲痛.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悼文說:「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婦女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性數學天才.」

4,歐幾里德
我們現在學習的幾何學,是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公無前330—前275)創立的。他在公元前300年編寫的《幾何原本》,2000多年來都被看作學習幾何的標准課本,所以稱歐幾里德為幾何之父。歐幾里德生於雅典,接受了希臘古典數學及各種科學文化,30歲就成了有名的學者。應當時埃及國王的邀請,他客居亞歷山大城,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研究。古希臘的數學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曾經出過一些幾何學著作,但都是討論某一方面的問題,內容不夠系統。歐幾里德匯集了前人的成果,採用前所未有的獨特編寫方式,先提出定義、公理、公設,然後由簡到繁地證明了一系列定理,討論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還討論了整數、分數、比例等等,終於完成了《幾何原本》這部巨著。《原本》問世後,它的手抄本流傳了1800多年。1482年印刷發行以後,重版了大約一千版次,還被譯為世界各主要語種。13世紀時曾傳入中國,不久就失傳了,1607年重新翻譯了前六卷,1857年又翻譯了後九卷。歐幾里德善於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他在人的身影與高正好相等的時刻,測量了金字塔影的長度,解決了當時無人能解的金字塔高度的大難題。他說:「此時塔影的長度就是金字塔的高度。」歐幾里德是位溫良敦厚的教育家。歐幾里得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反對在做學問時投機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對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風。盡管歐幾里德簡化了他的幾何學,國王(托勒密王)還是不理解,希望找一條學習幾何的捷徑。歐幾里德說:「在幾何學里,大家只能走一條路,沒有專為國王鋪設的大道。」這句話成為千古傳誦的學習箴言。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問他,學會幾何學有什麼好處?他幽默地對僕人說:「給他三個錢幣,因為他想從學習中獲取實利。」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5,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6■巨星的隕落 :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在橫過馬路時,被一輛急駛而來的自行車撞倒,後腦著地,釀成意外的重傷。雪上加霜,身體本來就不大好的陳景潤,受到了幾乎致命的創傷。他從醫院里出來,蒼白的臉上,有時泛著讓人憂郁的青灰色,不久,終於誘發了帕金森氏綜合症。

Ⅷ 古代感人的故事300子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溫馨提示: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

1796年的一天,德國歌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很有數學天賦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
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青年做著做著,感到越來越吃力。開始,他還想,也許導師見我每天的題目都做的很順利,這次特意給我增加難度吧。但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第三道題竟毫無進展。青年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現有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有什麼幫助。
困難激起了青年的鬥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
終於,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
見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通宵,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
導師接過青年的作業一看,當即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當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個通宵才做出來。」導師請青年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的面做一個正17邊形。
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個正17邊形。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
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難時,我們往往能夠做得更好!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國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英國的一個窮教師家裡。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家去世了。年幼的艾米莉和姐姐夏綠蒂,一同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每天,姐姐都要到有錢的人家去當家庭教師,她就在家裡做家務。艾米莉非常喜歡文學。爸爸的書,她早就反反復復地看過幾遍了,她多想能有些新書啊!可是家裡窮,沒有錢讓她去買書。她只好到處向人家借。為了看到更多的書,她抓緊一切時間:做菜時,一手炒菜,一手端書;到市場上去買東西,也往不了帶上心愛的書,有好幾次她險些撞上了馬車。

有一次,艾米莉洗完衣服,開始做午餐了,她把麵包送進烤箱烘烤,自己就在一邊看書。這是一本新借來的小說,書中一個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完全沉浸在悲哀之中,根本忘記了烤箱中的麵包。這是,姐姐回來了,一進門,感覺有股什麼怪味道,就喊了聲:「艾米莉,什麼東西烤糊了?」艾米莉此時正傷心地擦著眼淚,沒有聽到姐姐的叫聲。夏綠蒂到處聞聞,發現烤箱正開著,那味道正是從那兒傳來的。她趕緊跑過去關了電閘,然後端起烤得黑糊糊的麵包,遞到艾米莉眼前。艾米莉吃了一驚,抬起頭,紅紅的眼睛望著姐姐:「這是什麼?是那可憐的小女孩的午餐嗎?她一直都吃這種黑麵包……」夏綠蒂知道,妹妹看書又看呆了,便笑著說:「不,這是我們幾個可憐的小女孩的午餐!」艾米莉這才想起,麵包早就該取出來了。

艾米莉就是這樣利用每一分每一秒,一個心思看書,琢磨,就這樣看了許多好書。後來,她開始寫作。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終於寫出了一部文明世界的作品——《呼嘯山莊》。

Ⅸ 數學小故事300字

工作到最後一天的華羅庚(1910—1985)
1985年6月12日,在東京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75歲的華羅庚教授用流利的英語,作了十分精彩的報告。當他講完最後一句話,人還在熱烈鼓掌時,他的身子歪倒了。
華羅庚,喜歡數學,而且非常聰明。可惜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他不得不退學去當店員,一邊工作,一邊自學。18歲時,他又染上傷寒病,與死神搏鬥半年,雖然活了下來,但卻留下終身殘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歲的華羅庚寫了一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發表在上海《科學》雜志上。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從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數學才華,便問周圍的人,「他是哪國留學的?在哪個大學任教?」當他知道華羅庚原來是一個19歲的小店員時,很受感動,主動把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華羅庚在清華四年中,在熊慶來教授的指導下,刻苦學習,一連發表了十幾篇論文,後來又被派到英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他對數論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
抗日戰爭時期,華羅庚白天在西南聯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研究。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華羅庚寫出了20多篇論文和厚厚的一本書《堆壘素數論》。他特別注意理論聯系實際,1958年以後,他走遍了20多個省市自治區,動員群眾把優選法用於農業生產。記者在一次采訪時問他:「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後一天。」他的確為科學辛勞工作到最後一天,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萬能大師——萊布尼茨

Ⅹ 五篇數學名人小故事300字左右 急用!!!!!!!!!! 請求大家幫助

華羅庚勤奮成才
小時候,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輟學之後,他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且也懂得用功讀書,他從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50頁從老師那兒摘抄來的《微積分》開始,勤奮自學,踏上了通往數學大師的路。

華羅庚輟學期間,幫父親打理小店鋪。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裡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台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裡串門,埋頭在家裡讀書。

白天,華羅庚就幫助他的父親在小雜貨店裡幹活與站櫃台。顧客來了,幫助他父親做生意,打算盤,記賬。顧客走了,就又埋頭看書或演算習題。有時入了迷,竟然忘記了接待顧客。時間久了,父親很生氣,乾脆把華羅庚演算的一大堆草稿紙拿來就撕,撕完扔到大街上。有時甚至把他的算草紙往火爐里扔。每逢遇到這種時候,華羅庚總是拚命的抱住他視之如命的算草紙,不讓他的父親燒掉。

華羅庚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華羅庚和全世界無數的傑出人才一樣,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他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與阻力。不斷前進,這倒反而鍛煉了他。沒有時間,養成了他早起,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善於心算的習慣。沒有書,養成了他勤於動手,勤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伽羅華生於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己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老師也給他很大幫助。老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義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裡,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並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鑽研《幾何原本》。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傑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餘",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鑽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並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麼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麼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閱讀全文

與古代創造數學的故事3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