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馬式建築風格特點介紹
羅馬式建築是什麼?羅馬式建築曾經風靡全球,是全球最經典的建築之一。羅馬式建築最早是源自於古羅馬的,古羅馬的建築風格是非常的特別的,它的外牆非常的堅固。古羅馬建築群中曾經有一個建築在打戰中被毀,但是依舊保留著建築最原始的模樣,這足以說明羅馬式建築是非常堅固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羅馬式建築的風格和定義。
風格特點:
羅馬式建築在歐洲幾乎隨處可見,且各有其神采特色與地方情調。如果要從這么豐富多彩的建築世界中,找出羅馬式建築的一系列明顯特徵,那麼必須先找到它們的共同點:第一點,羅馬式建築的基本典型是教堂,就像神殿之於古希臘藝術。
在那個宗教信仰強烈的時代,教堂會成為主要建築是在自然不過的了,而且教堂還是當時最富有、最有學問、設備最好且無所不在的機構。第二點則是技術處理方面,羅馬式建築的設計與建造都以拱頂為主,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
第三點,羅馬式建築的美學觀點,就是建築物巨大、繁復,強調明暗對照法(讓光線從寥若晨星的小孔照射進來),但建築的裝飾則簡單粗陋。
第四點,藝術形式有著主次關系:建築居於主導地位,而其他的藝術活動,如繪畫、雕塑、鑲嵌藝術等,則居於附屬地位。第三點與第四點已經成為認識當時建築的最明顯特徵,而最關鍵、特別的則是建築的屋頂,從屋頂的特點來看,中世紀的匠師與工人們創造出一個建築體系,或者說,他們創造了一種風格。
羅馬式半圓形的拱券結構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羅馬風建築還常採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羅馬風建築的另一個創新是鍾樓組合到教堂建築中。從這時起在西方無論是市鎮還是鄉村,鍾塔都是當地最顯著的建築。
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羅馬式建築的窗戶很小而且離地面較高,採光少,裡面光線昏暗,使其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
門窗上方均為半圓形。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以上,就是羅馬式建築的介紹。羅馬式建築是屬於歐洲風格建築的,是在18到19世紀之間流行起來的,現在羅馬式建築也是非常的流行和出名的。但是羅馬式建築的技術已經流失了,現在的建築設計師很難根據以前的技術設計出羅馬式建築的房屋。古羅馬是一個信仰宗教的國家,所以古羅馬的建築大多數都是以宗教為主的,所以很多教堂的設計採用的都是羅馬式設計。
❷ 古羅馬建築藝術與羅馬式建築藝術的區別,並舉例說明
1古代羅馬建築是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築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築的一種發展。以建築的對稱、宏偉而文明世界,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舉例:一個傳奇性建築就是斗獸場------------整個建築分為四層,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築,每個拱門兩側有石柱支撐。第四層有壁住裝飾,正對著四個半徑處有四扇大拱門,是登上斗獸場內部看台迴廊的入口。斗獸場內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的席位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在斗獸場的內部復原圖上,可以看出這個工程的浩大和壯觀。但今天人們所能見到的已無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來支撐看台的隔牆盡管破敗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讓人為往日的輝煌嘖嘖稱奇。
2羅馬式藝術即公元七、八世紀以後,在西歐興起的藝術。羅馬式藝術在十一世紀成熟,十二世紀達到巔峰,可說是當時「泛歐洲」的藝術潮流,其影響力延續至十三世紀。羅馬式藝術的風格主要表現在教堂的建築,以及裝飾教堂的雕刻作品。透過中世紀修道院的組織,創造出新的教堂建築型式,從而激發了新的建築技術與藝術風格, 羅馬式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在歐洲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將哥特式藝術以前的所有藝術都稱之為「羅馬式」,或者指在13世紀以前凡是與地中海藝術傳統有關的東西。舉例:法國奧頓教堂浮雕群,工藝品《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
❸ 羅馬式的建築
其典型特徵是拉丁十字布局,交錯拱頂,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窗洞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窗戶較小,內部空間的氣氛陰暗而神秘。在門楣中心(門上方楣和拱間的部分)通常有取材於〈舊約〉,襯以異物和動物形象以及裝飾浮雕,拉文納的中心式建築樣式被仿效。 隨著建築的發展,中廳越來越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推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成的平面,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建築的著名實例。始建於1063年,它繼承了古羅馬長方形會堂的形式,逼供年切運用了傳統的科林斯式柱式,不設立中庭,外牆用磨光的大力士貼面,逐層用修長纖巧的柱子和連拱裝飾,使建築的外部與內部一樣華美。
羅馬式藝術中教堂建築依然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形式基本上延續了羅馬時期的風格。但是,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是有說不同的。高牆塔樓的結構是羅馬式建築的顯著特徵。通常外牆是比較簡朴,早起的教堂建築更是如此。
就建築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其外部的裝飾。主立面中的小圓柱加一排排的連拱是一種獨特的井然有序是結構,彷彿是音樂節奏的淋漓盡致的展示,既傳達出莊重肅穆的氛圍,又有變化有致的情調。
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的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最博得人們注意的當然是比薩斜塔。此塔高54.5米,是1173年動工建造的。遺憾的是,建築師未能看到塔的落成就去世了,事實上一直要到14世紀的下半葉,人們才能看到此塔的獨特身影。整個鍾樓是圓形的,雅緻的入口正面是層層敞開的拱廊。
沒有人會相信這一如今已傾斜了四米多的鍾樓是有意讓其傾斜的,而且一旦體會到在攀登到294級台階時人被拖往一側的奇特感覺時,對於這一建築的驚訝只會是有增無減的。16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在塔上所作的著名實驗不過是傳說而已,難以確證,卻為鍾樓增添了更多的談資。 羅馬式建築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❹ 羅馬式建築風格特點
羅馬式建抄築外觀巨大、襲繁復,但裝飾簡單大方。最特別的是建築的屋頂,羅馬式風格建築的設計都是一拱頂為主,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在羅馬式繁華的教堂藝術風格之中又有最典型的兩種:倫巴第(Lombarda)和諾曼底(Normanna) 。還有義大利米蘭的sant'ambrogio大教堂,它是典型倫巴第風格。它是第一個使用拱肋來加強交叉拱頂的教堂。倫巴第風格的建築給人很強的節奏感。而諾曼底風格的教堂又要比倫巴第風格的教堂顯得更加精緻優雅,最著名的就是英國Durham的Cathedral大教堂。說到羅馬式建築不得不提到雕塑。教堂雕塑也是十分典型的,其在教堂建築中是畫龍點睛的一筆。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認為藝術不應該獨立存在,每種藝術都得以自身的手段和方式為建築所創造。在這樣的觀念下。雕塑、繪畫都是臣服建築這個主體。常常運用杏型結構既然是宗教建築,怎麼能少了著名的耶穌受難象呢?
❺ 羅馬式建築和哥特式建築有哪些區別
哥特式建築和羅馬式建築的區別
羅馬建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著名的羅馬式建築有:義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而哥特式建,則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有一部分影響到了世俗建築。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等。
這兩種建築的不僅起源和流行的時間不同,其各自的特點風格上的也有很大的差異。羅馬式建築的典型特點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但窗口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可以形成鮮明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然而隨著羅馬建築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才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從某種程度來說,我認為哥特式建築是羅馬式建築的產物。羅馬式建築的主要辨別特點:首先,在技術處理方面,羅馬式建築的設計與建造都以拱頂為主,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其次,羅馬式建築的美學觀點,就是建築物巨大,強調明暗對照法,可內部裝飾則較簡單粗陋。此外,藝術形式也有著主次關系:建築居於主導地位,而其他的藝術活動,如繪畫、雕塑、鑲嵌藝術等,則居於附屬地位。尤其是後兩點已經成為識別羅馬式建築的最明顯特徵。
❻ 羅馬式建築與哥特式建築的區別
一、起源不同
1、哥特式建築(或譯作哥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峰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是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起源於12世紀的法國,持續至16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哥德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
2、羅馬式建築起源於10-12世紀,是歐洲基督教地區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羅馬式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為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似羅馬建築等。
二、建築特點不同
1、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戶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
其中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築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2、羅馬式建築常採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羅馬風建築窗戶很小而且離地面較高,採光少,裡面光線昏暗,使其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門窗上方均為半圓形。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三、代表性的建築不同
1、哥特式建築代表作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等。
2、羅馬式建築代表作有西斯廷禮拜堂、聖彼得大教堂、圓形競技場、萬神殿、納沃納廣場、特萊維噴泉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羅馬式建築、網路-哥特式建築
❼ 羅馬式建築與哥特式建築在樣式與風格上的差異
哥特式建築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於法國,13~15世紀流行於歐洲的一種建築風格。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
哥特式建築主要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等建築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題,使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有機整體。
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http://www.happycampus.com.cn/pages/2004/11/02/D153617.html
羅馬式建築
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准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
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復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
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復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
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 ,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復雜的拱券體繫上。
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 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
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 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
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 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
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 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庄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
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
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 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
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 、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里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❽ 論古希臘建築和古羅馬建築的不同與羅馬風建築和哥特式建築的不同之間的異同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風格的特點主要是和諧、完美、崇高。早期的建築是木構架結
構,以後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從木構過渡到石樑柱結構。型制脫胎於貴族宮殿的正
廳以狹面為正面並形成三角形山牆。為保護牆面而形成柱廊。古希臘建築形式主要以柱
式為主,
早期較粗大但已有一定的智識和技能
.石牆有三類一是亂
石砌牆法二是條石砌
槍法三是多邊石砌牆法
;海賚聶克時期形成柱樑式建築結構簡單化、直線化自然的把發
圈、拱頂、園頂復雜性,由是消滅。希臘房屋構造以簡單和諧為原則且對光的幻影有深
的研究並發展創造了三大柱有:
多立克(象徵男性)、愛奧尼克(象徵女性)、科林斯
(象徵有錢人)
。其三大柱式因此希臘的藝術演變有三階段——宏偉、精美、對稱。
古羅馬建築:
而古羅馬建築式樣則是在古希臘的基礎上加以改進。除了古希臘那三種柱
式之外還還衍生出了自己的式樣塔斯乾式柱和組合式柱式。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
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一般以厚實的磚石牆、半圓形拱券、逐層挑出
的門框裝飾和交叉拱頂結構為主要特點。
發展曷脫洛利亞人的圈拱頂圓頂形成混合式建
築。最顯著高僅砌牆的材料是石和三合土。
古希臘建築
建築的配置與環境緊密結合,採用幾何性對稱性和直交網格為控制因素。
富有雕塑性表達明晰的結構內外廊以及創造的三大柱式對世界建築的影響深遠。
古羅馬建築
:它們常以嚴格的軸線為基礎來組織,並賦予軸線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性以及
其對室內空間的拓展和多樣化的使用,這與其積極的外部空間相呼應。古羅馬使用了古
典柱式,卻用了一種根本上創新的方式使它賦予了一種在空間上整合的新型環境的特
征。羅馬廟宇森林柱子發展為深的門廊而內殿成為了一個與進壇同寬的統一空間,其行
式對日後的教堂影響深遠。
第二個問題
羅馬風建築中,巴西利卡式建築尤為多見,它的隧道式拱很有代表性。而通過演化,它又成了四方平頂拱,這是我們熟悉的一種羅馬風建築特點。然後又演化成了羅馬穹頂,這就是雛形了。到了諾曼底建築時期,略帶尖頂的圓尖頂拱出現了,隨後就是標準的各塔式骨架尖頂拱。骨架起力的支撐作用,頂部是尖的。
異:這兩種建築形式中,異處顯然更多。羅馬式建築方頂而低矮,光線也少,比如哈德良皇帝時期的萬神廟,只有屋頂的一個窗戶。而哥特式建築倡導「離上帝更近」,高度上是一個飛躍。而對於大面積的彩色玻璃來說,這是一個難點,因為高牆不能靠大塊玻璃支撐。於是飛扶壁出現了。扶壁在羅馬建築中也有所應用(可見建築是相同的),但它緊貼牆壁,且給人感覺沉重,而飛扶壁直接將屋頂的重力轉移到了地面,也營造了輕盈的感覺。
❾ 羅馬式建築的特點
羅馬式建築在歐洲幾乎隨處可見,且各有其神采特色與地方情調。如果要從這么豐富多彩的建築世界中,找出羅馬式建築的一系列明顯特徵,那麼必須先找到它們的共同點:
第一點,羅馬式建築的基本典型是教堂,就像神殿之於古希臘藝術。在那個宗教信仰強烈的時代,教堂會成為主要建築是在自然不過的了,而且教堂還是當時最富有、最有學問、設備最好且無所不在的機構。
第二點則是技術處理方面,羅馬式建築的設計與建造都以拱頂為主,以石頭的曲線結構來覆蓋空間。
第三點,羅馬式建築的美學觀點,就是建築物巨大、繁復,強調明暗對照法(讓光線從寥若晨星的小孔照射進來),但建築的裝飾則簡單粗陋。
第四點,藝術形式有著主次關系:建築居於主導地位,而其他的藝術活動,如繪畫、雕塑、鑲嵌藝術等,則居於附屬地位。
第三點與第四點已經成為認識當時建築的最明顯特徵,而最關鍵、特別的則是建築的屋頂,從屋頂的特點來看,中世紀的匠師與工人們創造出一個建築體系,或者說,他們創造了一種風格。羅馬式半圓形的拱券結構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
羅馬風建築還常採用扶壁和肋骨拱來平衡拱頂的橫推力,羅馬風建築的另一個創新是鍾樓組合到教堂建築中。從這時起在西方無論是市鎮還是鄉村,鍾塔都是當地最顯著的建築。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
羅馬式建築的窗戶很小而且離地面較高,採光少,裡面光線昏暗,使其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門窗上方均為半圓形。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