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南大學西方經濟學考研,復慣用書
關於東大我無話可說。不過如果是復習的話,其實不用那麼死板。作者的闡述方向和布置可能不大一樣,但是習題還是有一定共通性的,我個人建議是有對比性的學習,我看的是保羅·塞繆爾森的。你可以上東大的研究生網看看,也可以試著聯系東大的前輩們,至於聯系方式,你要考研的智商不會想不到吧?
同為考研大軍的一員,祝你好運!
㈡ 我們大學學經濟學用塞繆爾森的書。。但我喜歡曼昆的書。要是我自學看曼昆的書跟得上老師的教學嗎
塞繆爾的書偏向理論話,而曼昆的書是偏向通俗易懂,且幽默,吸引讀者,他能用比較較簡單的方式表達一個深理論的東西,我也喜歡曼昆的書。
㈢ 求:薩繆爾遜的《經濟學》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電子書
我有薩繆爾遜的《經濟學》第17版(中文)、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第3版(中英),都是PDF格式,文件太大,我直接加你QQ。
㈣ 一道英語選擇題,謝謝大家指教,。答案選的是A,為何不行B C謝謝
答:我查了一下burn out的用法:
burn out
(1) 燒盡,燒光; 燒毀
(2) 用火驅趕 [迫使] 出來
They were ~ed out (of house and home).
他們遭受火災被燒得無家可歸
(3)[~ oneself]燒盡; 耗盡精力
The fire ~ed itself out.
那場火熄滅了
(4) 燒斷
The light bulb has ~ed out.
燈泡 (鎢絲) 燒斷了
(5)<引擎等>燒壞
(6) <火箭> 燃[用]完燃料
(7) <熱忱、精力等> 耗盡; 疲憊不堪
顯然本題屬於第一義,可惜沒有例句,及物?不及物,光憑漢語意思,不能判斷。
需要再查別的詞典:
burn out
1. To stop burning from lack of fuel.
燒盡,燒光:因缺乏燃料而停止燃燒
2. To wear out or make or become inoperative as a result of heat or friction:
燒壞:因為熱或摩擦而耗盡或變得不能工作:
The short circuit burned out the fuse.
短路燒壞了導線
3. To cause (a property owner or a resident) to have to evacuate the premises because of fire:
燒掉…的家,燒火把…趕出:因為火災而使得(財產所有者或居民)不得不疏散財產或從地產中撤離:
The shopkeeper was burned out by arsonists.
店主被縱火犯逐出商店
4. To make or become exhausted, especially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stress:
使疲憊不堪:使變得或變得精疲力盡,尤指因長期地壓迫:
「Hours are long, stress is high, and many recruits drop out or burn out」(&b{Robert J. Samuelson})
「時間長,壓力大,許多新會員已棄權或疲倦不堪」(羅伯特J.塞繆爾森)
The leaves of the old tree ......... at last.
A.burned out B were burned out C. will be burned out
答: 英語的句子,應該表達一個意思,而且是有實際意義的事,也就是現實生活中會有人這么說,這么與的句子。
此句的意思似乎是:
那棵老樹的葉子最後終於燒光了。
不知道誰對這棵老樹這么恨!也不知道這棵老樹有多少樹葉,會讓人說:終於燒完了?
這棵老樹是豎著的還是倒下了?其葉子是在樹上呢還是掉下來了?不解這謎啊!
是天火自燃還是人為被燒呢?
光從burn out來看,不及物(A)和及物(B)都是可以的。
我只是想說,這種題句,本身有問題,沒有做的必要!
因為選擇題句,首先是優秀的句子,不是隨手造出來的人工考句。
它不僅檢查學生的英語水平,更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工具,學習的材料。好的題句,是要讓學生背下來的。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在生活中運用。
看不出此題句來源於生活。
㈤ 經濟學的書籍
非課程內:
《國富論》
《經濟學原理》曼昆,入門推薦,你看這本是最適合的了
《經濟學》塞繆爾森
課程內的:
《微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看完曼昆版的經濟學原理這兩門課絕對高分)
《會計學》
《國際貿易》
《政治經濟學》
《財政學》
等等
㈥ 保羅薩繆爾森寫經濟學的目的
寫經濟學著作的目的無非兩個,一個展示自己在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鞏固貨提高自己在這一領域的地位。主要表現在經濟學相關的期刊雜志社發表一些論文;另一個是傳播經濟學知識。塞繆爾森編寫的經濟學是一本教材,都是基本的經濟學知識。顯然是第二個目的!!!
㈦ 古代科學:"西方與東方"
1:邁進文化經濟時代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四大文明古國是指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這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18世紀中葉西方工業革命之前,在唐、宋、元、明以至清帝國早期,中國的盛世社會大約經歷了一千多年。據一位歐洲學者研究,唐貞觀年間中國的GDP是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三,明永樂年間是全世界的50%,到1800年還佔26.7%(現在美國也只佔26%)。那時的中國已進入世界經濟強國之列,經濟強盛帶來了文化發展。中國文化的成就,在當時世界上所有文明當中處於巔峰狀態。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已有3個消亡,惟獨中華文明這個不落的太陽,經歷數千年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中國歷史悠久,文化遺產和文物極其豐富,為發展文化經濟提供了先天的條件,出於「如今創造財富的主要手段是將文化資源轉變成需要付錢的個人經歷和娛樂」的論斷,中國發展文化經濟具有非常的優勢。
人類歷史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從後工業時代到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之後必然是文化經濟時代。進入21世紀,著名經濟學家塞繆爾森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文化經濟學」。 按塞繆爾森的定義,人類的本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響。全球各地的經濟市場都與各地在歷史、社會結構、心理、宗教和政治狀況方面的獨特性相適應,這些因素影響著人們工作、消費、投資、儲蓄和冒險的意願。步入文化經濟時代標志著人類文明發展進入新階段。
文化經濟可以說是滿足人們休閑需要的經濟以及實物經濟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經濟。所謂文化經濟,理解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直接提供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如演出業、旅遊休閑業、傳媒業等,即通常所謂的文化產業;二是提供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物質產品的產業,如裝潢裝飾、形象設計、文化旅遊、工藝美術品業等。文化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又都產生著廣泛的影響。
發展文化經濟是廣東建設文化大省的需要。在新形勢下,廣東出現的國際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說明要著力人的素質和教育科技水平,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文化與經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並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廣東必須增強文化發展意識,大力推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把文化發展戰略作為增創發展新優勢的基礎性戰略,推進文化大省建設,要把比較優勢轉為依靠文化「內源」力量的競爭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經濟和文化產業,全面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發展水平,藉助優勢文化平台,全面提升廣東的綜合競爭力,支撐和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省,廣東先行一步進行探索,激發了文化生產的內部活力,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文化產業產值占經濟總產值比重居全國第一。 隨著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產業結構也不斷優化升級。目前,以動畫卡通、網路游戲、手機游戲等為代表的動漫遊戲產業,已成為廣東文化產業中的新興支柱力量。以廣州為中心的珠三角地區的網游和動漫業發展迅猛。廣州網路游戲動漫產業基地,作為4個國家級網游動漫產業發展基地之一橫空出世,規劃入駐動漫及網游企業500家。
文化與經濟互動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保證。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化與經濟的關系逐漸深化、提升。 它們之間的相互融合,使文化與經濟成為一體化,即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文化與經濟互動提升了人們的消費品位,學習教育、旅遊娛樂等文化消費的比例大增,休閑享受型、高新科技產品的消費逐漸成為新熱點。文化與經濟之間的確存在著一種互動的關系。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有文化改造和與時俱進的意識,使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都能獲得有效的文化支撐。
張德江書記曾作此論斷:新世紀的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文化經濟,並要求充分發揮文化力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先進、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後、腐朽的文化阻礙社會發展。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nbsp; 十六大並提出「發展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並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這是我們黨在文化建設認識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中國文化的復興有賴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上層建築的不斷完善。在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以引進技術為主來獲取技術創新,中國連續幾年取得了每年經濟增長9.3%的成績。盡管中國在2005年的人均GDP還只是1700美元左右,但是,中國把大量資源投入到文化建設中,初步建立了一個常年提供大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體系,實施了以四大重點工程為骨乾的公共文化基礎建設,大大縮短了城鄉文化發展差距,僅電視人口覆蓋率2004年就達到95%以上。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1000 ~3000美元之間、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0%~40%,是文化消費快速增長的時期。一個社會的文化是較為穩定的,但它卻可能在相對穩定的文化條件下,既經歷經濟高速成長期又經歷停滯期。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的停滯、變革與復興離不開對文化沖突與文化變遷。
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十一世紀是以文化內容為主導的新經濟時代,依託信息技術而發展起來的文化產業正逐步成為主流產業。例如韓國的天堂游戲公司的年生產收入約1000多億韓幣,利潤率高達35%,利潤比最大的企業三星電子還要多。 文化產業就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文化產業市場廣闊,消費群體眾多,基本屬於「無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無煙產業、朝陽產業。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顯示,文化產業是可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完全可以成為支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日本2001年文化產業總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8.3%, 成為僅次於製造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2002年日本推銷到美國的動畫片及相關產品的總收入高達43.6億美元,日本動畫片對美出口收入是鋼鐵出口收入的4倍。 美國的文化娛樂業年收入 4000億美元, 成為美國第二大產業及第一大出口產業。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樹立以人為本、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文化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已滲透到可持續發展、綠色GDP、環保產業等經濟發展領域。文化建設實際上是人心的建設,是經濟發展中人文精神的建設,是對經濟發展的哲學、邏輯和人道的關懷。一個工業項目要上馬或者一個地下礦藏要開挖等等的經濟行為,首先要做的應該是人文關懷的論證,而不是經濟收益的數據論證。最重要的依據應該是人本關懷的,而不僅是經濟利潤的。
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中一個重要因素。文化對生產力的發展及其走向,對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關於「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的論述,從新世紀新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 建設和諧文化要注重文化本身的和諧,比如消除城鄉文化差別、協調城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重視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免費或優惠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加強面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文化服務,豐富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完善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制度等等。
我國物質消費市場發展極快,反襯出精神消費,文化享受的落後。事實上精神空虛,知識貧乏的民族不可能有太大發展。「培養一個暴發戶只需一場戰爭,而培養一個貴族卻需要三代的努力」。政府應努力豐富人們的文化需求,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並駕齊驅。 例如,以「廣州之夜」、「假日文化周」等百場藝術精品演出品牌為平台,共演出2272場次,票房收入1227萬元,既提升了廣州的文化品位,又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是發展文化經濟的有效嘗試。
專家視點
促進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
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視,文化活動也是一種經濟活動。 旅遊文化是以一般文化內在價值為依據, 以行、吃、住、游、娛等要素為依託,以旅遊主體、旅遊客體、旅遊個體和旅遊研究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 在旅遊活動過程中已形成的觀念形態及其外在表現的總和。旅遊文化是傳統文化和旅遊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是旅遊經濟的一個分支。以文化為主題的旅遊活動稱之為文化旅遊。據資料統計:在美國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數十億美元花在文化旅遊上。
旅遊的經濟效益是從「文化」中獲得的。文化產業是以文化價值為基本經濟價值來源,從事文化產品創造、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的總稱。文化旅遊業也是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文化旅遊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旅遊熱點。有研究顯示,當人均收入水平達到1000美元左右時,文化旅遊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將高起;當人均收入水平達到3000美元左右時,文化產品需求的彈性將急劇升高。2004年,我國人均GDP約1270美元,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計算,我國人均GDP將在不遠的將來突破3000美元。可以預見,文化產品的需求將在此期間迅速擴大,文化產業完全有條件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
廣州大學城中特色的校園建築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只有包含文化內涵的旅遊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廣東以文化旅遊業為地方經濟的龍頭產業或支柱產業,把旅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努力提高旅遊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旅遊文化應立足於本地的文化傳統和特色。廣東文化旅遊資源相當豐富,廣東省旅遊局局長鄭通揚把嶺南文化歸納為五種風情:廣府風、客家情、潮汕韻、南海潮、百越神,每一種都各具特色,富有吸引力。廣東旅遊大打文的西關風情很有味道,深圳的歡樂谷非常刺激,珠海的海濱風光特別浪漫,佛山武術之鄉聞名天下,丹霞地貌世間一絕,食在廣州無可替代…… 「文化旅遊」正是對廣東旅遊文化的准確定位,「文化」牌將使廣東更多旅遊景點走出深閨。廣州市荔灣區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一灣春水綠,兩岸荔枝紅」的千年名勝荔枝灣,深受王侯將相、文人墨客的青睞,「荔灣」也由此而得名。……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實行「一口通商」,清代的十三行產生了四個家族為代表的買辦階層,十三夷館和沙面等地還聚集了大批洋商、傳教士、西醫,荔灣成了中西文化的交匯地。商業的繁榮又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使西關在推動嶺南建築藝術、飲食文化、書畫藝術、粵劇曲藝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為嶺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經濟和文化的互動帶動了廣州社會、經濟發展。通過荔灣區所獨有的「西關文化」,你可以感受到廣州的2000多年歷史和開放與兼容、重商與務實,開拓與創新。
依託旅遊資源優勢,突出本地文化旅遊特色,也就是依託歷史文化底蘊,突出嶺南文化特色,是廣東、廣州文化旅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在文化旅遊發展戰略中應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要「精」,確保產品質量和產品的永續利用;將道德規范、保護意識融入文化旅遊活動中,提高遊客思想覺悟,保護文化旅遊資源;在發展旅遊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我們要發揮文明古國的優勢,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產業,把文化需求轉為市場的機制,大力發展文化經濟。21世紀將是全世界從經濟高溫的時代轉向文化高熱的嶄新時代,要求我們用現代技術和手段改造、引領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與再生;用科學發展觀去引導文化旅遊資源的有理有度開發,使文化旅遊業在文化經濟時代得以更好的發展。
2:古希臘有著燦爛輝煌的科學文化成就,它是近代科學的發源地,而古希臘的奴隸制度對科學文化的興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奴隸制政治是科學文化興起的決定因素,奴隸制經濟是科學文化興起的物質基礎,古希臘神話是科學文化興起的思想源泉.最後闡述了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並做了簡要的分析.
3:阿拉伯的早期歷史已無史料可證。公元6世紀伊斯蘭教興起後,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人們開始了一系列征戰,於7世紀中期建立起了包括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朗和埃及在內的廣大地域的奴隸制的伍麥葉帝國。近一個世紀後阿拔斯帝國取而代之,勢力更為強盛,地域進一步擴張,社會向封建制過渡,古代阿拉伯進入全盛時期。13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終為蒙古人所滅。
原初科學技術的後來居上。古代阿拉伯文化落後,征戰之初,阿拉伯人對一切非伊斯蘭文化採取敵視態度,說什麼「凡是《古蘭經》上沒有的,都是不應當保留的;凡是《古蘭經》上已有的,都是不必要保留的。」與外界廣泛接觸後他們很快就糾正了這種偏見,按穆斯林「聖訓」: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的教導,以無比的熱情學習和吸收一切先進的文化,特別是科學技術。如751年阿拉伯人在一次戰斗中大敗中國唐朝軍隊,他們優待俘虜的中國軍中工匠,對之倍加重用。由此學會了中國先進的造紙、絲織和其他許多技術。伍麥葉帝國時,官方就開始組織學者翻譯從拜占庭帝國搜求到的古希臘著作。阿拔斯帝國於830年在首都巴格達創立著名的「智慧館」,這是一個國家科研機構、編譯機構,也是一個國家圖書館,集中了大批專家學者在此工作。這樣經過了約100年的努力,阿拉伯成為了一個學術氣氛相當濃厚的國家,原初科學技術水平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科技史上的特殊貢獻。阿拉伯人不僅在不很長的時期內迅速發展了自己的科學技術,而且還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貢獻:(1)溝通東西方原初科學文化。阿拉伯帝國地處歐、亞、非三大洲的接壤處,而且對外商貿活動頻繁,這方便了他們同時接觸東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阿拉伯也因而成了溝通東西方的橋梁。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絲織等先進技術是經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的。中國、印度的醫葯學也轉經阿拉伯,對西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阿拉伯人也將西方的以及他們自己的科技成果帶到了中國。如元代時阿拉伯一些天文學家和醫生來到中國,帶來了包括托勒密著作在內的原初科學書籍多種,還有天文儀器、阿拉伯葯物等。(2)保存古希臘學術典籍。羅馬人沒能繼承古希臘的學術傳統。進入中世紀後,古希臘的原初科學和文化在歐洲幾乎湮滅,大量典籍殆盡。所幸由於阿拉伯人致力於搜集和翻譯這些典籍,因而得以保存。後來歐洲人正是從阿拉伯人那裡重新發現古希臘的學術,這對近代自然科學的誕生起到了難以估量的影響作用。(3)原初科學成就。阿拉伯人的數學和天文學是源自希臘和印度,在吸收和消化後他們很快取得了可觀的成績。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學大全》、古印度的《太陽悉檀多》等名著均被譯成阿拉伯文,有的還被多次翻譯。阿拉伯人的數學和天文學研究結合緊密,花拉子密(?~850)、白塔尼 (?~929)和奈綏爾丁(1201~1274)等都是阿拉伯著名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花拉子密以研究代數學和編制天文表著稱,白塔尼和奈綏爾丁在天文觀測和球面三角學的研究上多有建樹。有的阿拉伯天文學家還能不囿於成見,對托勒密的本輪-均輪地心說提出質疑,後來哥自尼創立日心說時曾受過阿拉伯人的啟發。古代阿拉伯學者還悉心研究過靜力學和光學等物理現象,並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比如區分物質的質量和重量,正確解釋太陽和月亮在接近地平線上時看起來要比在空中大些的原因等等。古代阿拉伯的醫學是在廣泛吸收了希臘、印度、中國、波斯等國的醫學知識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拉齊(865~925)的《醫學大成》是一部內容豐富的醫學網路全書,以後被譯成拉丁文和英文長期流傳於歐洲。繼其後的有被譽為「醫學之王」的伊本。西那(980~1037)的名著《醫典》,後來被歐洲許多大學作為醫學教科書。阿拉伯學者中還有人對當時歐洲權威的蓋侖學說提出懷疑和批評,可惜未受到重視。
總之,新人階段萌發的文明意識在奴隸社會已經形成了它完整的形態並催生出了嶄新的原初科學技術,人們的生產能力大大提高了。這是主體程序內化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內在需要。然而,意識形態的進步並不能一定會使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的提高,歐洲的中世紀的封建意識形態就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
㈧ 斯托爾帕-薩繆爾遜定理
勞動的收入會提高,而資本的收入相對下降。因為勞動的成本提高了。
㈨ 經濟學(自學)
我是經濟專業的~~
我們學校課程的設置,是先學的 政治經濟學、然後學 微觀經濟學 再是 宏觀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是一門以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闡明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分配的規律。 簡單來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
還有就是西方經濟學就是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如果是初學的話,我的建議是:樓主可以看一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比較簡單。
或者是塞繆爾森的《經濟學》都是非常經典的經濟學著作。
梁小民編的經濟學著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