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野草創造與

野草創造與

發布時間:2021-08-10 14:24:32

Ⅰ 誰有《野草》的創作背景

《野草》簡介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
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
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為魯迅。

本書於於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
《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
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
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
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
「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為「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
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
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
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
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
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為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
《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
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
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托知己,舐皮
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本書中《雪》、《風箏》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Ⅱ 簡析《野草》的藝術特點

通過象徵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圍,構成象徵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緒,通過編造幻想中的真實與想像糾纏的故事,構成象徵的世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哲學,完全用非常荒誕的現實中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故事」,傳達或暗示自己的旨意。

選擇准確、鮮明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且精緻邈綿、餘味無窮。語言豐富多采,具有中國民族的氣派。

魯迅除創造性地運用了中國現代語言之外,又藉助許多中國古代文學語言、佛經及外國文學的詞彙,以及重詞、疊句、偶句、反語、雙關語和象徵性的語言,來表達他的生活態度、認識,來加深散文詩的意境。

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2)野草創造與擴展閱讀:

《野草》主題思想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一貫的戰斗精神的;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特定時期的內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詩具體而言,絕大多數都同時交織著這兩種情緒,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

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Ⅲ 魯迅的《野草》 賞析

賞析:

《野草》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詩集,《野草.題辭》是《野草》這本散文詩集的序。《野草》這本散文詩集寫了近三年,《題辭》是最後一篇。既是序言,又是總結。

《野草.題辭》寫於1927年4月26日,這時正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後的第14天。這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是魯迅世界觀發生偉大質變的關鍵時刻。魯迅先生從進化論轉向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論,從苦悶、彷徨中走了出來,決心去迎接新的戰斗。

在寫《題辭》的二十天之後,北京的友人約稿,魯迅先生說:「你要我的稿子,實在是一個問題,因為我現在無話可說。」在完成《題辭》寫作後一個多月,魯迅對他的朋友說:「這里言論界之暗,實在過於北京……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因此,《題辭》是全集中最晦澀難懂的。這正是不能說、不敢說的困境,導致本文文字表面意思模糊不清,歧義叢生,極度依賴內在語,讓讀者自行體會。

當年9月,魯迅在廣州作的《怎麼寫》一文中,曾描繪過他在廈門時的這種心情:我靠了石欄遠眺,聽得自己的心音,四遠還彷彿有無量悲哀,苦惱,零落,死滅,都雜入這寂靜中,使它變成葯酒,加色,加味,加香。

這時,我曾經想要寫,但是不能寫,無從寫。這也就是我所謂『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便是魯迅寫《題辭》的時代背景和心境。

回首過去,這一段路已走過,向命運、時代、現實抗爭過,這抗爭恰恰證明了自己曾經的生活和戰斗,因此,作者面對這已經過去的生命歷程,有「大歡喜」。這是一種豁達的正視過去,告別過去,勇敢地邁開步伐走向未來的態度。

最後一句話,則是一種決心的表露:《野草》的生存就是為了滅亡,它的滅亡就是魯迅所渴望的一種與舊世界的決絕!

(3)野草創造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徵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徵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徵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

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 《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於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

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屍》《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在此前後,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

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Ⅳ 野草中的散文詩創造了大量的什麼樣的意境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亭,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魯迅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後與《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魯迅是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之一。
魯迅一生的著作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共16本有:《熱風》;《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1926);《而已集》(1927);《三閑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調集》(1932——1933);《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面。

採納吧~~~~~~~~~~·

Ⅳ 《野草》題辭創作於哪一年

1927年4月26日

《野草》 題辭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

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

刈,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

且無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

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

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於廣州之白雲樓上

Ⅵ 魯迅寫《野草》的創作動機

野草是魯迅為自己寫的唯一一集文章,其他文字都是為別人寫的。裡面有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果看不下去魯迅雜文,看野草是了解魯迅很好很快的方式。但是最好找一本研究魯迅的權威的書作為解讀,不然太難看懂了。

Ⅶ 魯迅《野草》的藝術特徵

《野草》的藝術哲學表現於魯迅在散文詩創作上,堅持著一種共生、互補、融化、創造的美學觀。《野草》是魯迅在融化中西文化之長基礎上的一種獨具匠心的創造。
《野草》里的象徵藝術主要有四種類型:
(一)藉助於一些奇突的象徵性形象的創造來完成,如《復仇》中全身裸露和看客永遠對峙的青年男女,《頹敗線的顫動》中垂老的女人,《這樣的戰士》中堅執投槍的戰士,都不是寫實的,而有著怪誕、變形、誇張的特點。
(二)藉助於眼前自然景觀的象徵性描繪,如《秋夜》中棗樹、花草、小青蟲與星空的對立。《雪》中江南和朔方雪景的對襯,《好的故事》中那倒映在清澈河水中的山陰路上的美景,這些瑰麗的自然景觀都是工筆結合著寫意法繪出,帶有象徵寓意色彩。
(三)藉助於幻境,特別是夢境的象徵性描寫,《野草》中有七篇是專寫夢境的,如《影的告別》、《死火》、《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 墓碣文 》、《頹敗線的顫動》、《死後》,造境的奇詭、怪誕前無古人,有一種陰森神秘的氣氛。如果縱觀《野草》,從某種意義上說,魯迅是從《秋夜》入夢,至末篇《一覺》清醒,做了一個很長的「秋夜夢」。
(四)藉助於象徵性的寓言故事的創造,如《立論》、《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這些寓言幽默潑辣,意味雋永。

Ⅷ 《野草》的散文詩的文體特點、思想內容、創作方法

《野草》的生命哲學
復雜的人生哲學,是魯迅出於改造國民性思想而對於麻木國民一種憤激批判情緒的升華與概括。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文學家對生命哲學的傾訴並不等於哲學家、政治家的哲學理論的闡發。它沒有理論哲學的系統性與嚴密性。
《野草》的象徵藝術
象徵主義是十九世紀末在法國首先興起的頹廢主義文藝思潮的一個主要流派,強調的是關於「真」「美」世界的虛幻的聯想,形成某些「意象」,把客觀世界看著主觀世界的「象徵」,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色彩。但是,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卻有許多可取之處。這樣的新穎獨特的表現手法,被擅於「拿來」的魯迅所吸收,形成了魯迅所特具的象徵主義。也就是說,魯迅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對西方出現的象徵主義進行解剖,在個別地方取其可用的某些手法。
魯迅很早就接觸過西方象徵主義文學思潮。2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學等院校講課,又講過並翻譯了日本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裡面就介紹和提倡廣義上的象徵主義。魯迅還接受了波特萊爾、屠格涅夫的一些象徵主義散文詩的影響。80年代初發現了他在1919年發表的一組小散文詩,可以說在五四新文學發生時期,魯迅創造新的現代散文詩的文體意識,是非常自覺的。魯迅自覺而不留痕跡地借鑒西方散文詩的藝術方法,吸收中國寓言或短小散文傳統的營養,不僅使他的這本薄薄的《野草》,成為中國現代散文詩的開山性的珍貴果實,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個藝術珍品,也是迄今為止中國現代象徵主義散文詩中一座難以超越的喜瑪拉雅山峰。
《野草》的審美性
《野草》是一本獨特的現代主義著作。它既有散文的形式,又有詩的靈魂,其中包含了諸如現實主義、表現主義、荒誕以及怪誕等多種藝術手法,而象徵手法的運用尤使《野草》大放異彩。象徵必須有「象」,《野草》正是以各種具有物質感的意象,賦予作品以鮮明的象徵主義色彩,從而獨特地表現出某種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種哲理性的思考。象徵手法的成功運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夠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煉、耐人尋味的藝術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野草本是綠色的,可從魯迅的智慧里,你能看懂她血般的鮮艷。
野草原是柔弱的,可從魯迅的描摩中,你能感受他至剛的性情

Ⅸ 魯迅《野草》賞析

《野草》區別於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徵,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徵性。不滿足於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1、韌性戰斗的哲學,主要是指對於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採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於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於五四以後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

《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於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於「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斗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抒發和贊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2、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鬥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並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

(9)野草創造與擴展閱讀

作者魯迅生活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北京,處於極度苦悶中的魯迅當時心境很頹唐,但對理想的追求仍未幻滅,這部詩集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統一戰線分化以後,繼續戰斗,卻又感到孤獨、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進的思想感情。

詩集內容形式多樣、想像豐富、構思奇特、語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樂性,成功地運用了象徵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詩集以獨語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詩性的想像與升華,深化了中國散文詩的藝術和思想意境。

Ⅹ 魯迅的《野草》全文

魯迅的《野草》全文如下: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曾經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直至於死亡而朽腐。

我以這一叢野草, 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於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

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 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

文章評價

《野草》各篇主要描寫了北洋軍閥政府統治下的社會狀態,以及對革命力量的熱烈呼喚,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對國民劣根性不留情面的批評,和對自我嚴格的解剖等;其中也涵蓋著生與死、愛與恨、夢與醒、友與仇、過去與未來、光明與黑暗、愛者與不愛者、沉默與開口、希望與絕望、愛撫與復仇、眷念與決絕等一系列對立統一、激烈斗爭又在斗爭中融合的概念和形象。

與《朝花夕拾》「閑話」風格截然不同的散文詩集《野草》則呈現了另一種「魯迅風」。在《野草》里,魯迅的筆下,湧出了夢的朦朧、沉重和詭異,鬼魂的陰森與神秘;神幻的場景,荒誕的情節;不可確定的模糊意念,難以理解的反常感覺;

瑰麗、冷艷的色彩,奇突的想像,濃郁的詩情……這些「奇峻的變異」一大原因是語言的特殊——來自於日常生活用語的變異,集華麗與艱澀於一身。另一方面的原因則是《野草》的變異的文體:明顯的表現了散文的詩化、小說化(《頹敗線的顫動》)、戲劇化(《過客》)。

《野草》總的藝術特徵是內斂的抒情傾向,它所表露的是靈魂的『真」與「深」,是對於「人」自身存在困境的自覺體驗與突圍。魯迅在這里借鑒吸收並成功地運用了象徵主義手法,但比同時期李金發的硬性移植顯然更加自主自如。

因而也取得了藝術表現手法探索上的極大成功。《野草》以表現主題的不確定性,幾乎包含了魯迅情緒、性格甚至整個內心世界的各個側面,它更是啟蒙時期的文化批判者魯迅向啟蒙時期後的戰斗者轉折過渡階段的心靈史。

閱讀全文

與野草創造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