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觀察身邊的小細節,科學家發明了什麼
觀察身邊的小細節,科學家喬治.德梅斯特拉發明了尼龍搭扣
瑞士工程師喬治*德梅斯特拉在樹林中散步,看見自己的褲腳和他那條狗的身上沾著許多刺果。回到家以後,他把這些刺果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它們有數以百計的小鉤,能扣住任何有環形的物體。於是,他創造出一種紡織尼龍的方法,使一塊遍布無數小鉤的織品,能粘住另一塊遍布無數小環的紡織品。他將這種奇特的粘合產品命名為「威鉤」,也就是當今取代拉鏈、紐扣、按扣和鏈扣的尼龍搭扣。
❷ 一種小的細節上的發明,我想到了,但該如何去檢索之前有沒有人已經發現並申請專利了
登陸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上進入檢索,點上方的專利檢索與查詢,然後選「專利檢索與服務系統(公眾部分)」進入專利與服務檢索系統,選上方的「專利檢索」,這時你可以輸入你想檢索的專利名稱或內容進行檢索了,如有問題可以聯系本人。
❸ 怎樣發明東西呢請有發明經驗的高手教教。
我是一名小學抄生,也是班裡的襲發明高手!我給你提幾條建議吧,希望你能採納。
想發明東西,是要細心觀察生活,特別是一些很小很小的細節。(一般的發名家,都要具備這一點不難做到的條件!)
可是,如果你光想了,但沒有去繼續研究下去的花,是不會有用的。這就要看你的耐心和恆心了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一定要堅持研究下去哦!
雖然我是個孩子,但我希望我的一點小經驗能幫助一名大人。加油,我相信這樣一位與我一樣愛發明的大人(*^__^*)
❹ 抓住細小細節而發明的發明家事例
愛迪生發明燈泡
❺ 關於科學家從生活中的小事發明 發現的故事
一次,愛迪生一人在靜靜的實驗室里研究改進在紙帶上列印符號的電報機。這時版,電報機內的權一種單調的聲音吸引了他。在試圖排作這種聲音時,愛迪生出乎意料地發現,這是紙帶在小軸壓力下發出的聲音。在改變小軸的壓力時,聲調的高度也隨之變化。這就使他產生了一個念頭:藉助運動載體上深度不同的溝道來記錄和回收聲音。
無獨有偶,愛迪生在另一次試驗電話的時候,發現傳話筒里的膜板,隨話聲而震動。他找了一根針,堅立在膜板上,用手輕輕按著上端,然後對膜板講話。實驗證明,聲音愈高,顫動愈快;聲間低,顫動就慢。這個發現,更奠定了發明留聲機的決心。
---------------------------------------------------------------------
牛頓由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瓦特由開水壺的壺蓋冒氣而發明了蒸汽機。
-------------------------------------------------------------------
❻ 有關細節的名人事例
1、上海地鐵一號、二號線故事:
上海地鐵一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設計師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營,才發現其中有那麼多的細節被二號線忽略了。結果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5、曹劌論戰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魯庄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
魯庄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庄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庄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
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庄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庄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❼ 為了觀察更為微小的細節科學家又發明了什麼
放大鏡 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包括細胞膜,細胞壁等
❽ 科學家根據動物發明了什麼,細節
科學家根據蒼蠅嗅覺特別靈敏發明了小型氣體分析儀
蒼蠅與小型氣體分析儀
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❾ 列舉幾個名人因為注重細節而成功的故事
亡於鐵釘的帝國
國王查理三世和公爵准備拚死一戰,這場戰斗將決定誰統治英國。進行戰斗的當天早上,查理派一個馬夫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快點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我前幾天給國王全軍的馬都釘了掌,現在我得找點兒鐵片來。」
「我等不及了。」馬夫不耐煩地叫道。
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鐵匠本准備砸釘子將最後一個馬掌釘好的,但在馬夫的催促下,只好將馬掌掛在蹄子下。
兩軍交鋒了,查理國王就在軍隊的陣中,他沖鋒陷陣,指揮士兵迎戰敵人。遠遠地,他看見在戰場另一頭自己的幾個士兵退卻了。如果別人看見他們這樣,也會後退的,所以查理快速沖向那個缺口,召喚士兵調頭戰斗。他還沒走到一半,那隻掛著的馬掌掉了,戰馬跌翻在地,查理也被掀在地上。國王還沒有抓住韁繩,驚恐的畜生就跳起來逃走了。查理環顧四周,他的士兵紛紛轉身撤退,公爵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馬!」他喊道,「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一匹馬。」
英國國王理查二世與里奇伯爵准備決一死戰,決定誰來統治英國。決戰當天,理查派馬夫去准備戰馬,馬夫讓鐵匠給國王的戰馬打掌。鐵匠說:「我早幾天給軍隊的戰馬全部打了馬掌,馬掌和釘子都用光了,要重新打。」馬夫不耐煩地說:「我等不及了,你有什麼就用什麼吧!」於是,鐵匠找來4個舊馬掌和一些釘子。可最後一隻馬掌只打了兩枚釘子,馬夫又等不及了,認為兩枚釘子應該能夠掛住馬掌,就牽走了馬。結果在戰場上,理查的馬掉了一隻馬掌,戰馬失足把理查掀翻在地。理查被裡奇伯爵活捉,他的王國也隨之崩潰。後來,人們評價說:細節決定成敗,帝國亡於鐵釘。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於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勤奮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無數與勤奮有關的事例歷來為人們稱道,車胤「螢入疏囊」是勤奮;孫康「雪映窗紗」是勤奮;匡衡「鑿壁偷學」是勤奮;蘇秦「懸梁刺股」是勤奮;祖逖「聞雞起舞」也是勤奮,勤奮使他們最終都成就了一番偉業。
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 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樑上,只要一打磕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裡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牆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成語「囊螢映雪」和「鑿壁偷光」所講的就是這幾個故事。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於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聖」。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於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後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