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三國時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呢
三分天下其實只是諸葛亮提出來的而已,曹操一方的想法是一統天下,次一點的孫權一方,提出的想法也是全據長江,進伐益州,與北方的曹操爭雄,伺機而動一統天下,這兩方根本沒有什麼三分天下的概念,就整個歷史進程來看,諸葛亮頂多算一個攪局者。
至於諸葛亮,那就是像魯迅先生說的一樣,被神話的近乎妖了,什麼神機妙算算無遺策等等,由他親自帶兵出征的戰爭,稱得上全勝的可以說只有南征七擒孟獲而已,至於六齣祁山基本上是無功無反,未得魏寸土,看人的眼光甚至不如劉備,像他發明的什麼「木牛流馬」,據史學家考證就是山東人以前經常用的獨輪車而已,就算是以現在的科技都沒辦法造出用動機,更何況那個時候了,可以說諸葛亮值得讓人稱道的還是忠君愛國,至於他在軍事經濟政治等等方面的表現,沒有了劉備壓陣,他的表現可以說乏善可陳。
㈡ 三分天下的戰略的提出
一、諸葛亮的《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對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或「草廬對」。
二、魯肅的「三分天下大計」
建安五年,魯肅經周瑜推薦投靠東吳。孫權約見魯肅後與其合榻對飲並對他說:「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答:「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又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三、甘寧的「二分天下大計」
甘寧脫離黃祖投靠孫權後頗受孫權看重,便向孫權獻計:「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為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三國志·吳書·甘寧傳》)。 .
㈢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概念的人
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概念的是魯肅,魯肅提出了「三分天下大計」。
簡介:
建安五年,魯肅經周瑜推薦投靠東吳。孫權約見魯肅後與其合榻對飲並對他說:「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魯肅答:「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孫權又說:「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國志·吳書·魯肅傳》)。
㈣ 諸葛亮所說的三分天下指後來的那三個國家
諸葛亮所說的三分天下指後來的魏蜀吳三個國家。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完成統一。
1、蜀漢,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
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2、魏國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後世史家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3、吳國,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於曹魏,並受封吳王。
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後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台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台灣。
㈤ 傲世三國三分天下涪城打不過
你打三天都讓它發展了起來,你當然打不過,我那時找馬,找霹靂,升武將都耽誤了一小時,到最後總是它兵太多,打不過,所以你只有迅速攻下城,至於你兵不夠,那就看你的技術來不讓兵死那麼多了,建議讓武將學會分身
㈥ 三分天下的概念究竟是誰提出來的
在真正的歷史當中,第一一個提出“三分天下”這個概念的實際上是東吳的魯肅。而在《三國演義》當中,第一個提出“三分天下”這個概念的則是蜀漢的諸葛亮。
其實不管是魯肅還是諸葛亮,在三國時期應該都算得上是頂級的人物,當然小說當中所描寫的和真正的歷史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差別的,所以大家平時在看小說的時候,一定要區分真正的歷史以及小說,千萬不可把這二者混為一談。
㈦ 三國時候是誰提出了三分天下
三國志卷五十四*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文中的「肅」即魯肅,表字子敬;「權」即孫權。魯肅與孫權的這番對話比較接近「三分天下」的預言。而此時,諸葛亮還「高卧隆中、笑傲風月」呢。
㈧ 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故事
劉備初露鋒芒,但經常寄人籬下,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他雖有關羽、張飛等虎將,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謀臣,幫自己出謀劃策。公元207年,劉備駐扎在新野,謀士徐庶向他推薦了隱居的奇才諸葛亮。於是劉備親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登門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話「三顧茅廬」。
在劉備第二次去卧龍庄求見諸葛亮不遇後,曾留下一封書信。在信中劉備表達了自己「久慕高名」,但「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的誠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後,劉備希望諸葛亮可以出山輔佐,
「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並說自己要「齋戒熏沐」後再來拜訪,其思賢若渴的心情躍然紙上。身為皇叔能如此禮賢下士,可以說仁至義盡了。正是感於劉備的赤誠之心,諸葛亮才同意出山輔佐劉備打天下。
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號卧龍先生,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少年時父母雙亡,逐隨叔父避亂荊州,隱居躬耕於南陽隆中,常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他身高八尺,容貌甚偉,而且博覽群書,對時勢有其獨到見解,很多人都認為他非同常人,其智謀亦為大家所公認。
在答應劉備出山之際,諸葛亮好似一位預言家,在隆中就給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以及劉備如何成就霸業,預言將來必是三分天下。他說,曹操地廣人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可與為援而不可圖」,劉表、劉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荊、益為根據地。然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遇到時機,再分兩路大軍北伐,最後完成統一全國的事業。
不過,雖然答應劉備出山,但諸葛亮並非世俗中人,對於滾滾紅塵中的名利都看得極淡。他囑付弟弟諸葛均說:「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
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來諸葛亮臨終前在給後主劉禪上表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這就是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輔佐劉備並非為了功名利祿,為了人前顯貴,光宗耀祖,而是為了順應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輝映在三國的歷史中,也讓今人贊嘆不已。
(8)三分天下發明擴展閱讀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合東吳孫權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終因積勞成疾,
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㈨ 提問: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誰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和隆中對裡面最早提出,但三國志中說是魯肅最早提出,三國志比較真實
㈩ 三國演義三分天下講的是什麼 概述
三分天下指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並且互相牽制的局面。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東漢結束。次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10)三分天下發明擴展閱讀
三分天下的歷史事件
赤壁之戰
經過赤壁之戰,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戰役。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向關西(潼關或函谷關以西地區)方面發展勢力。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得以向益州地區進軍。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進一步穩固,便向嶺南地區擴張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