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抽象勞動創造價值,具體勞動保存或轉移價值
咱們分兩個方面來理解一下:
具體勞動是你具體的行為,你在做什麼,比方說,我是種地的,我的具體勞動就是種地,沒錯吧?
抽象勞動是什麼?是把n多行業的具體勞動歸納起來,統稱為一個詞:干(莫想歪少年),至於干什麼,每個人所做的事情是不相同的,但都在付出努力,這叫抽象勞動。
——手動割——
理解了這個,我們回看一下你問的問題:具體勞動保存或轉移價值?
這就好比方說,我是個裁縫,我做的這個具體的活,是要把布變成衣服,在這個過程裡面,我需要用到的東西是:布、線、針等。當隨著布和線一點點消耗,衣服做好了。
說白了,布跟線用光了,價值就沒有了,但它們本身價值去哪了呢,去衣服裡面了,對吧,所以在縫衣服(具體勞動)中,布和線「轉移」了自身的價值去了衣服里(准確的來說是布和線的交換價值轉移成了衣服的使用價值,當然不理解也沒有關系)。
價值轉移好了之後呢,這個衣服不管你放10年,20年,100年,你之後都可以拿出來穿(只要它使用壽命沒有到),而不是說這個衣服我上身穿一次它就憑空消失(你說游戲里的附魔裝備我也沒辦法),所以勞動過程讓生產資料發生了價值轉移到產品,同時保存了價值。
——手動割——
接下來咱們講講抽象勞動創造價值(這里的價值應該定義為使用價值):
不管你干什麼,只要是幹活,就會有結果,而這個結果沒有你的勞動行為,也不會從無到有的,結果是你用你自己本身勞動創造出來的,不是憑空產生的。
所以說,我們在消耗自身勞動力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中,把「自身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這個東西,加在了結果(產品)上,一塊布,一根針,幾根線,經過我們的勞動,變成了一件可以穿的衣服。如果沒有勞動,那永遠只是一塊布,一根針和幾根線而已了。
而一件衣服比一塊布,一根針,幾根線有用多了,這個額外的使用價值是從哪裡來的呢,是靠勞動創造出來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都一樣,只要合理利用生產資料,通過勞動行為,而生產出對人有用的產品,這裡面的所有勞動,都是會創造價值的。
——手動割——
理論有點繞,我盡我所能給你講簡單些,希望可以幫到你。
B. 勞動力自身的價值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 能否舉個例子
政治經濟學里,價值的定義: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版力的耗費(抽象權勞動)。
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的同時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
根據勞動的二重性: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勞動力成為商品,其自身的價值當然就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
回復樓上的評論: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價值,而這種有用物品只有是勞動產品並作為商品時它才具有價值。
勞動創造價值,是基於你把勞動創造的產品作為商品時,它就具有價值,故才說這個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商品交換實際上也是生產者間相互交換勞動的關系。例如,你拿你做筆的勞動換別人做包子的勞動。
煩請多讀幾遍商品經濟與價值規律那一章節,再來發言吧
C.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到底是啥意思
因為具體勞動是直接生產商品的不同性質和不同形式的勞動,是直接作用於實體內的勞動,是可以容觀察的勞動,它把勞動資料的使用價值轉移到新產生的商品中;而抽象勞動是指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抽象勞動沒有質的差別,只有量的差別。抽象勞動是價值的源泉,但抽象勞動不等於價值,抽象勞動只有凝結到商品中才能形成價值。
(3)抽象勞動再創造擴展閱讀:
在政治經濟學中,價值被定義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腦和體力的消耗(抽象勞動)。
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理論的同時,確立了勞動二元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
根據勞動的二重性: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抽象勞動是商品的唯一價值來源。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勞動成為一種商品,勞動本身的價值當然是由抽象勞動創造的。
D. 為什麼抽象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答案盡量簡短,在此謝過)
所謂抽象勞動是指來腦力勞自動,簡單說即是智慧財富,要創新只要通過智慧思考,才有靈感,才有創新的突發點,才能得到價值創造,無論是怎麼樣的物質勞動都是不可能得到創新靈感和動力的,只有人類的思考才會有創新的存在,所以說抽象勞動是價值創造的唯一源泉。
E. 抽象勞動創造的新價值大於勞動力價值
正確答案:ABCE
F. 商品的全部價值由雇傭工人的抽象勞動創造。對嗎
具體勞動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不是唯一源泉。是因為具體勞動轉移了原材料的價值。抽象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唯一就是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原材料的價值是由生產原材料的抽象勞動創造的,通過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轉移到產品中去,形成使用價值,為什麼不是形成價值請參考價值定義。
G. 為什麼說抽象勞動創造價值,最好舉個例子
與抽象勞動相對的,是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的是具體的商品,創造的是使用回價答值。
抽象勞動,體力與腦力的耗費,通俗地說,花了功夫,以天然的時間來衡量,是可以比較的。這就是價值。
舉例,純手工做一雙布鞋,假設需要一天,你覺得這雙鞋子,該值多少錢呢?
H. 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為什麼勞動力的價值是藉助於抽象勞動再創造出來而增殖的呢
具體勞動看得見,我們所能想到的每種勞動(幹活,動腦子等等)都是具體勞動,也就是實際上發生的勞動都是具體勞動。
當然,在馬克思的經濟學中,勞動還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在家政公司中進行的家務勞動就是具體勞動,而媽媽(或你自己哦)在家中做家務,就不算是勞動,呵呵。
抽象勞動的定義說: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這是一個抽象出來的概念。你不妨想一下,各種各樣的勞動林林總總,從他們中找出勞動的共同點,就是耗費了人的智力、體力,於是我們就試圖用這些給勞動定個量,定個性,以耗費的智力體力來把勞動統一起來,成為所謂的無差別人類勞動。
在改革開放以前,農村有「工」的概念,或者叫「工分」。就是一個人干多少活,然後記多少分(婦女做一天工就比男人記的分少),然後再按工分多少分配產品。這里的工分在思維上能大概反映這一點。所以說以前人們說「你做了多少工啊?」就是再說你創造了多少「無差別人類勞動」,也就是價值!
當然,用工分來衡量勞動的事件最終失敗了,人類也很難真正在實踐中衡量「無差別人類勞動」,但是在哲學上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抽象勞動」的存在。
實際上,在商品市場上,貨幣表示的價值就是商品中凝結的無差別人類勞動,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商品值多少錢,就是創造一件商品所耗費的人類的智力、體力,也就是抽象勞動。
這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理論,它是建立在「勞動創造價值」這一基礎上的,與西方經濟學的理論是有很大分歧的。
個人見解而已,很多東西(比如說工分的比喻)並沒有得到老師或別人的認可,只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能會有謬誤和淺薄之處,還希望大家多多探討,多多指教。
參考資料:高中政治課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I. 誰能給我解釋一下「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到底是啥意思
具體勞動是指具體的勞動行為,實用價值是指商品能夠作為某種用途來使用,抽象勞動是指做專事的屬行為特點或者說是腦力勞動,商品的價值是指貨幣價值或附加價值.
在這里是在對比兩種不同的創造能力所獲得的結果,旨在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勞動才是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