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最早的蠶,是誰發明的
中國紡織發明者---嫘祖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嫘祖是中國的蠶神、紡織神。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世本》上說:「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纍祖,生青陽及昌意。」郝懿行說:「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晉語》雲: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大戴禮.帝繋篇>作嫘祖。<路史.後記五>雲:「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蠶,故又曰先蠶。王瓘《軒轅本記》「帝周遊行時,元妃嫘祖死於道,帝祭之以為祖神。」
《史記·封禪書》也說: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鑒外記》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集說詮真》曰:為蠶祈福,謂之先蠶。據李賢註:《漢日儀》曰:春蠶生而皇後親桑於菀中。祭蠶神日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齊始祀黃帝元妃螺祖為先蠶神,以與婦女相合。嗣後道教;民間皆以其為蠶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鹽亭縣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廟,據說崇奉的人特別多,香火尤盛。
新鄭自古有養蠶的歷史。在春秋時期這里,漫山遍野都是桑樹。鄭國的三位大夫因為祭祀山神毀了桑林,被鄭相子產罷免官職,奪去封邑。在新鄭北關故宮遺址附近,有目前現存的中國最早的巢絲遺址。
嫘祖紀念地有:風後嶺東麓半山腰的嫘祖娘娘洞、辛店鎮的娘娘廟、新鄭市區的黃帝故里嫘祖殿等。
㈡ 我國養蠶技術起源於哪個朝代
夏代以前已存在蠶的家養,從桑樹害蟲中選育出家蠶,創造了養蠶技術。
商代設有「女蠶」,為典蠶之官。甲骨卜辭中以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
宋代蠶事趨於完善,生產過程分為:浴蠶、下蠶、喂蠶、一眠、二眠、三眠、分箔、採桑、大起、捉績、上簇、炙箔、下族、擇繭、窖繭等。
㈢ 誰是最早養蠶人
最早養蠶人是嫘祖。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
《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㈣ 是誰發明了養蠶嫘祖還是嫫母
肯定是嫘祖.相傳嫫母是第一個發現製作鏡子的人.
很高興為你解答,願能幫到你.
㈤ 歷史上養蠶術是嫘祖發明的嗎
不是養蠶之術是東南沿海的地區技術。
㈥ 蠶是誰發明的
有一個叫黃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個部落九黎族打敗了。為了慶祝勝利,黃帝族的首領黃帝就舉行了一次盛大的慶功會。當人們正在興高采烈、慶祝勝利的時候,忽然看見一位美麗的姑娘,身上粘著一張馬皮飄飄然自天而降。她手裡捧著兩束絲,一束顏色黃得象金子,一束顏色白得似銀子,前來獻給黃帝。這位獻絲的姑娘,就是傳說中的「蠶神」。黃帝見了這樣稀罕的東西,大為稱賞,就叫人把它織成絹子。織成的絹子又輕又軟,好象天上的行雲,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簡直沒法同它相比。黃帝的元妃嫘祖,就親自養蠶,並把養蠶的方法教給人民。這個神話只是古代人們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主觀上的幻想。其實從發現野蠶到把它馴化飼養,是我國古代廣大勞動群眾長期實踐的結果,自然不是「蠶神」賦與的,也不能算作某一個人的功勞。
傳說二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綉服的文明社會。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陝西省黃陵縣境內的橋山,在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四川省鹽亭縣有嫘祖陵,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
㈦ 發明養蠶繅絲的是誰
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 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㈧ 誰發明了養蠶繅絲
傳說黃帝戰勝了凶惡的蚩尤,由小姑娘變成的蠶神便親自手捧著兩束潔白的絲,前來敬獻給黃帝,向他表示祝賀,黃帝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漂亮而希罕的東西,現在一見,高興得不行,忙吩咐皇後嫘祖,叫她用這絲來織絹。嫘祖是位心靈手巧的女人,沒多久,她就織了一幅又輕又軟的絹。隨後,她又用絹給黃帝做了一套禮服和一頂禮帽;黃帝則把剩下的絹賜給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後來,嫘祖親自養育起蠶來,黃帝還下令讓他的臣民種植桑樹。就這樣,蠶種不斷地滋生繁衍,越來越多,遍及我們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一直傳到現代。 另有一則故事說:黃帝戰勝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聯盟,大家一致推選黃帝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一天,黃帝把他的大臣還有皇後嫘祖召集到一塊兒,對他們說:「以前,戰爭不斷,咱們無力發展生產,更談不上製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們要種植五穀,製造工具,縫做衣裳。這種五穀、造工具的事,由我負責,這縫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於則,你們三人也幫著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聰明又能乾的皇後。她聽了黃帝的話,馬上應道:「請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讓大家都有衣服穿!」隨後,她便吩咐那輔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體負責做帽子;伯余,你具體負責做衣服;於則,你具體負責做鞋。我帶著人剝樹皮,紡麻網,加工皮毛,為你們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體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腳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於過度勞累,嫘祖卻病倒了,好幾天什麼東西也吃不下。守護在她身邊的侍女,想盡各種辦法,為她做了可口的飯菜,而她見了,總是搖搖頭,不想吃,黃帝和大臣們見嫘祖日漸消瘦,很是著急,但也沒有辦法。 後來,侍女們悄悄商量說:「這里的飯菜也許是太沒味道了,所以,皇後娘娘不願意吃。咱們為什麼不能上山去給她採摘點新鮮果子吃呢,也許她會喜歡吃的。」商量好了以後,第二天一早,她們留下一個在家看護嫘祖,其餘的人都上了山。她們走遍了山山嶺嶺,跑遍了溝溝岔岔,但採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澀,沒有一種覺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們很沮喪:咳,折騰了整整一天,什麼果子也沒找到,這可怎麼是好呢?大家垂頭喪氣地准備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溝里找水喝的侍女高聲喊叫起來:「快來看哪,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們隨著她的喊聲跑了過去。她們驚異地發現,在河溝旁有一片桑樹林,桑樹上結滿了雪白色的小果。她們以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歡呼著採摘起來。她們太高興了,竟忘了品嘗。等到拿回宮去用嘴一咬,才知道這小白果根本咬不動,而且什麼滋味也沒有。侍女們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誰也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從這幾位侍女面前走過,見此情形,忙問發生了什麼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說了一遍。共鼓一聽隨口說道:「咬不動有什麼關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動了嗎!」侍女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便忙拿來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進水裡,燒著火煮起來。可是,煮了好一陣子,還是咬不動。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細木棍,便在罐里亂攪起來。攪了一陣,攪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來。誰知,木棍上纏繞著許多許多像頭發那樣粗細的白絲線。 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強撐著讓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細瞅著罐里連著罐外、罐外連著木棍的白絲線,笑了,說:「姑娘們,這果子雖然不能吃,卻可以派大用場。如果用這細絲織成布,那做出來的衣服準保又舒服又漂亮。」說來也怪,嫘祖見了白絲線,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讓侍女們領著來到了那片桑樹林。經過觀察發現,那白果子並不是樹上結出來的。它是一條蠕蠕而動的蟲子口中吐出的細絲繞織而成的。嫘祖給這蟲於取名為「蠶」,給它織成的白果於取名為「繭」。自此以後,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做衣就在嫘祖的領導下開始了。後人為了紀念嫘祖的功績,尊稱她為「先蠶娘娘」。有的地方還建廟祭祀她。 這些美麗而動聽的傳說,雖然不足以作為養蠶、繅絲、織綢、制衣起源的論據,但它卻至少說明,我國最早是用野蠶絲織造絲綢的,後來才改用家蠶絲。絲綢的出現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約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原始的蠶絲利用技術。 關於這一點,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尚書?禹貢》中便說:在大禹統治中國時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產,確定貢賦的。當時的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東至山東半島,南到江淮流域,都種桑出絲。他們的貢賦,除了絲之外,還有用竹筐裝著的綵綢。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則早有了「絲」、「桑」、「帛」等字樣,這表明,絲綢的織造,在那時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這些古代的文獻記載,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證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曾發現一個用某種工具切割開來的蠶繭,它的樣於很像半個花生殼。1958年,在遠離西陰村幾千里之遙的浙江吳興錢三漾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竟發掘到一些絲織品,其中有絹片、絲帶、絲線籌。這些絲織品織製得還相當不錯呢!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工作者還發現,有的青銅器上還粘附著織造精美的細絹。由此可以斷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國的蠶桑絲織事業便興起了。 那麼,是誰最早創造這一技術的呢?不用說,那是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嫘祖不過是當時勞動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們都是靠打獵、採集野果和撿鳥蛋來維持生活。有一次採摘桑椹時,有人順手把野蠶結的繭摘了回來。他把繭放在嘴裡咀嚼著,繭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來。「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極了。」嚼繭的人心裡說。他實在捨不得扔掉這美味,就像現在的人們嚼口香糖一樣,不停地一個勁地咀嚼。終於什麼滋味也沒有了,他才戀戀不舍地把它吐了出來。由於唾液的浸潤和牙齒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堅韌的繭殼已經變得又松又軟。因此,當他把繭殼從口中取出來,用手一撕扯,繭殼便成了一小團散亂的絲纖維。這奇怪的現象給了人們很大的啟發,他們便上山摘來野蠶繭,放到鍋里煮,然後用木棍攪和。於是,白白的細絲便被抽取了出來。再往後,他們又開始飼養家蠶,用家蠶結的繭來繅絲織綢,製作衣裳。 最初的絲線盡管非常粗糙,但卻為後來利用蠶絲線開了一個大大的好頭。當你現在身穿輕盈飄逸舒適的絲綢服裝時,你該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開創之功吧?
㈨ 傳說中國古時養蠶是誰發明的
在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鹽亭縣境內)嫘村山一戶人家。姑娘長大後每天都要外出採集野果來奉養體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處的野果採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來奉養二老呢?生活的艱難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樹下傷心地哭起來,哭聲是那樣哀婉、凄涼,使遠近的飛禽走獸都感動地流下了淚水。這哭聲震動了天廷。玉皇大帝撥開雲霧向下一看,見一個十四五歲的孝女哭得死去活來,便發了善心,把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天蟲。馬頭娘看見姑娘悲傷的樣子,便將桑果落在她的嘴邊,姑娘舔舔嘴邊又酸又甜。便吃了一點,覺得沒什麼異樣,就采了許多帶回家給二老吃,老人吃後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個陽光明媚的夏天,姑娘發現樹上的天蟲不斷地吐著絲,做繭子,在陽光下產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麗,出於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裡,用手把絲拉出來,這絲又有韌性。她索性像天蟲那樣,編成一塊塊小綢子,連成一大塊給父母披在身上,熱天涼爽、冬天溫暖,於是為天蟲取名為蠶,捉回家喂養。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蠶的生產規律和繅絲織綢技藝,並將這些毫無保留地教給當地的人們。從此人們結束了"茹毛飲血,衣其羽毛"原始衣著,進入了錦衣綉服的文明社會。
據史書記載,嫘祖為黃帝正妃,她首先馴養家蠶、創造蠶絲業而被人們奉為「先蠶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長和西蜀聰明首領時,發展農桑、經貿,安邦治國有方而深受人民愛戴,嫁黃帝為正妃後,「旨定農桑,法制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聯合炎帝,戰勝蚩尤,統一華夏,從此被人們尊為「萬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隨黃帝南巡死於衡山,遵其遺囑葬於故鄉鹽亭縣青龍山上。
嫘祖被後人推崇為我國養蠶取絲的創始人。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時尊她為先蠶。北宋的《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將嫘祖發明的養蠶取絲系統化,說西陵氏勸養蠶、育蠶種、親自採桑制絲,開創了絲織事業,從此,嫘祖被當作是上古時勞動婦女養蠶取絲的始祖,被古代黃帝供奉為蠶神。以後,每到植桑養蠶時間,人們紛紜設祭壇祭祀先蠶,以求風調雨順,桑壯蠶肥。同時也用來祭奠嫘祖這一偉大的發明創造。
陝西省黃陵縣境內的橋山,在祭奠黃帝陵的盛大典禮中,有祭祀嫘祖的紀念活動。
四川省鹽亭縣有嫘祖陵,當地人每年正月初八過蠶年,以二月初十為嫘祖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