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秋戰國的技術成就有什麼呢
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第一個大動亂、大分裂時期,周天子衰微,諸侯並起,或蠶食鯨吞、或征戰兼並;同時春秋戰國又是個學術興起,科技昌盛的時代,由戰爭孕育出來的諸子百家,有為帝王霸業服務的法家、縱橫家、兵家,也有一心為民的儒家、農家、墨家等等。在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科學技術如同“開了掛”一般向前發展,有的甚至可以說是現代科技的“啟蒙”,那麼就請各位讀者與筆者一起,看看在這個特殊的時代中又有哪些科學技術孕育而生呢?
二、天行有常,順天承運
自古以來,人類對天空的探索就沒停過,明代萬戶,便是我國發起宇航升空、向宇宙發出挑戰的第一人,直到現在,我國依然有大量科研人員為我國航天事業做著貢獻。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就已經興起,雖然沒有技術支持,但日歷演算法的出現、對日食的記錄、陰陽家對五行的解釋,都顯得天與自然已經不是那麼的可怕了,頭頂上那層“華蓋”的神秘面紗被慢慢揭開,終於,我國古代先民不是匍匐在地上,顫抖著向天祈禱,而是積極利用自然,與自然為友了。
❷ 春秋戰國也有黑科技,墨子、魯班都發明過什麼
一、偵查木鳶——德爾塔。在《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就是說「墨子曾花三年造了一個木製的飛鷹,可以在天上飛一天才落下來」,這可不就是相當於現在的偵察機的雛形嘛,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能夠製造出會飛的木製品,是不是很厲害,反正筆者覺得這很厲害。
五、籍車——伽馬。籍車身披鐵皮,一經發動可以發射火球,在關鍵的時候給敵人致命一擊。
可惜後來墨家後繼無人,墨子、魯班的大多技藝都失傳了。
❸ 戰國時期有哪些科技發明
夏代的歷法,是我國最早的歷法。在夏代,農業文明到了很高的程度,考專古發現在夏代已經有屬谷、稻、麥、菽、瓜等多種農產品。傳說禹的大臣儀狄開始造酒,夏王少康又發明了秫酒的釀造方法。夏朝人使用的工具都是以石器為主。夏朝都城出現了車,但還不能確認是人力車還是馬車,因為車轍只有1米寬,和商朝的2米寬車轍不同,商朝已經確認使用馬車了。
天文: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❹ 春秋戰國不乏黑科技,墨子魯班都發明過什麼
墨子的黑科技是小孔成像,流傳至今,而魯班的則是木鵲,並沒有流傳下來。春秋戰國時期可能是整個中國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百家爭鳴的盛況可遇而不可求,而在這眾多的流派之中,有一個流派十分的特殊,相比較其他眾多學派搞理論,這個學派直接上手,而且還真的給他們造出來了不少的東西,甚至於很多是走在時代前端的「高科技」技術,這個學派便是墨家。
在古人還在做夢如何上天的時候,魯班就製作出了能夠飛天的木鵲,讓無生命的物體成功飛天!但是這個並沒有流傳下來。
❺ 春秋是哪一年開始的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說,前770年~前403年),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時期之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歷史大事】 周平王遷都: 公元前770年,因為內亂和犬戎入侵,周平王被迫將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此後的周朝史稱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周室衰微: 平王東遷以後,周室漸漸衰落,首先平王的外祖父申侯引犬戎攻入京師,害死幽王,申侯擁立平王,使平王有弒父之嫌,因而使周天子在諸侯間的威望下降,其次各諸侯國勢力逐漸強大,互相攻伐,最後平王東遷,使周室只有一小塊小地盤,周王室因而衰微,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由於邊境問題與鄭國爭執,周桓王率軍討伐鄭國,鄭庄公不僅敢於領兵抗拒,而且打敗了王師,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說明周王的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只是還保存著天下共主的名義罷了。 齊桓公稱霸: 前685年,齊桓公繼位,以管仲為相,整頓國政,廢除井田制度,按土地的肥瘠,確定賦稅,設鹽、鐵官和鑄錢,增加財政收入,寓兵於農,將基層行政組織和軍事組織合為一體,增加了兵源和作戰能力,迅速成為華夏各國中最富強的國家。然後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多次大會諸侯,幫助或干涉其它國家,抗擊夷狄,終於在周僖王三年(前679年)成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年),齊桓公帶領八個諸侯國的聯軍,以優勢兵力迫使楚國服從他,訂立了召陵之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自此,齊桓公建立了會盟霸主的制度。 宋楚之爭: 齊桓公死後,五公子奪位,齊國內亂不止。據說,齊桓公的五個兒子互相戰爭,箭矢射到了齊桓公的屍體上,都沒有人顧及。南方的楚國興起,消滅了其北方的幾個小國之後將矛頭指向中原。宋襄公以抵抗楚國進攻為名試圖再次大會諸侯以成為霸主,但宋國實力威望不足。宋襄公十五年(前638年),宋楚兩軍交戰於泓水。楚軍渡河時宋大司馬子魚建議宋襄公「半渡擊之」,宋襄公稱趁敵渡河時攻擊是為不仁不義拒絕建議;楚軍渡河後子魚建議趁楚軍列陣混亂之時攻擊,宋襄公再次以不仁不義為由拒絕。楚軍列陣完畢後發起攻擊,宋軍大敗,宋襄公大腿中箭,次年因傷重而死。楚國稱雄一時,楚莊王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晉國的強盛: 在北方的晉國,與周室同宗。晉獻公寵信愛姬,使國政大亂。前636年,晉獻公子重耳在秦穆公派出的軍隊護送下繼承晉國君位,是為晉文公。他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取信於民,安定王室,友好秦國,在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年),楚軍包圍宋國都城商丘。次年初,晉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霸主。 秦穆公稱霸西戎: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謀求向東方發展,被晉所阻。崤一戰,秦全軍覆沒,轉而向西,吞並了一些戎狄部族,稱霸西戎。 楚國問鼎中原: 楚國在城濮之戰後,向東發展,滅了許多小國,勢力南到今雲南,北達黃河。楚莊王改革內政,平息暴亂,興修水利,國力更為強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詢問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輕重,意在滅周自立,此即「問鼎」一詞的來源。周定王十年(前597年),楚與晉會戰於邲(今河南武陟東南),大勝。不久又進兵圍宋,晉人不敢去救,於是中原各小國紛紛歸向於楚,楚人稱霸中原。 晉楚大戰: 後來晉楚兩國再度爆發兩次大規模戰役(前576年的鄢陵之戰、前557年的湛阪之戰),雖皆以晉國獲勝收場,但楚國在中原地區仍與晉國保持勢均力敵的態勢。 弭兵會盟: 連續不斷的戰爭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也引起中小國家的厭倦,加以晉楚兩大國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吃掉對方。於是由宋發起,於周簡王七年(前579年)和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年),舉行了兩次「弭兵」會盟,此後戰爭大大減少。 吳越雄霸東南: 當中原諸侯爭霸接近尾聲時,地處江浙的吳、越開始發展。吳王闔閭重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以伍子胥為大將,統兵伐楚。吳軍攻進楚都郢,伍子胥為父兄報仇,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吳軍揮師南進伐越。越王勾踐率兵迎戰,越大夫靈姑浮一戈擊中闔閭,闔閭因傷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興兵敗越。勾踐求和,賄賂吳臣伯嚭並送給吳王珍寶和美女西施,自己親自為夫差牽馬。吳王拒絕了伍子胥聯齊滅越的建議,接受越國求和,轉兵向北進擊,大敗齊軍,成為小霸。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消滅吳國,夫差羞憤自殺。勾踐北上與齊晉會盟於徐,成為最後一個霸主。 三家分晉: 在晉文公回晉即位的時候,有不少隨從隨他回國,結果這些人漸漸在晉國成為貴族,而晉國的國政亦落入這些貴族(智、趙、韓、魏、范、中山)的手上。前455年,晉國貴族只餘下智、趙、韓、魏四家。智氏出兵攻趙氏,並脅迫魏韓兩氏出兵。戰事持續兩年,後趙氏游說魏韓兩家倒戈,滅智氏,瓜分智地並把持晉國國政。前438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幽公僅余絳、曲沃兩地。前403年周威烈王冊立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即為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統計】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四十三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政治】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實際上和一個中等諸侯國地位相近。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持續不斷,小國被吞並。各國內部,卿大夫勢力強大,動亂時有發生,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春秋》和《左傳》中記載的弒君事件達43起之多,主要集中在春秋前期,這也反映了西周東周交替時權力的急劇變化。 春秋時期,中國五等爵,大國稱公、侯,小國稱伯、子、男,而吳、越、楚、徐、巴、蜀、義渠皆蠻夷之邦,故不用中國之禮,自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並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郡縣之間沒有隸屬關系,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經濟】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開始使用,但為普及(戰國時期開始普及推廣),,春秋時期除使用塊煉鐵外,還掌握了冶煉生鐵的先進技術。鐵器的使用使大規模開墾荒地成為可能,促進了私田的發展,同時也為手工業提供了銳利的工具,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的發展,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揮出它的功能。在青銅冶鑄方面發明了錯金、錯銀、嵌紅銅等新工藝。侯馬大批鑄造陶范的出土,顯示出這一時期青銅冶鑄業和采礦業的規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已經大量使用貨幣。金屬貨幣的流通,促進了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系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由於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於城中的「肆」里,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後期,越國的谷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徵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徵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徵收已很普遍。秦國於簡公七年(前408年)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並據以徵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徵收「頭會」(人口稅)。 【文化】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型。在春秋這個轉型期,盡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生著影響。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學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 【宗教】 春秋時期並沒有一種廣泛流行的宗教,因為道教是從漢代才開始出現的,佛教也是在西漢時期傳入中國的。不過,春秋時期也可能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原始宗教。 【藝術】 春秋時代的藝術,主要是青銅器上面的雕刻。著名的三足羊首鼎就是春秋時代的青銅藝術品。1923年,在新鄭市出土了大量春秋時代的青銅鼎、爵,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相比之下工藝已經大大發展。青銅器上的紋飾也很講究。 【科技】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杠桿原理。這是最早的杠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春秋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徵,以曾國和楚國、徐國的青銅器為代表。 【哲學思想】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 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編輯本段]【三】史書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過了孔子的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一書的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王安石甚至說《春秋》是「斷爛朝報」。亦是儒家經典之一。 在中國上古時期,春季和秋季是諸侯朝覲王室的時節。另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都是一年四季中發生的大事,因此「春秋」是史書的統稱。而魯國史書的正式名稱就是《春秋》。傳統上認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魯國史官的集體作品。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簡練,事件的記載很簡略,但242年間諸侯攻伐、盟會、篡弒及祭祀、災異禮俗等,都有記載。它所記魯國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確,所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證《春秋》並非古人憑空虛撰,可以定為信史。然而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它在文字上難免有論脫增竄之類的問題。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穀梁喜《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列入儒家經典。現《春秋》原文一般合編入《左傳》作為「經」,《左傳》新增內容作為「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為春秋作傳者共5家: 《左氏傳》30卷; 《公羊傳》11卷; 《穀梁傳》11篇; 《鄒氏傳》11卷; 《夾氏傳》11卷。 其中後兩種已經不存。公羊傳和穀梁傳成書於西漢初年,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所寫,稱為今文。左傳有兩種,一種出於孔子舊居的牆壁之中,使用秦朝以前的古代字體寫的,稱為古文;一種是從戰國時期的荀卿流傳下來的。 公羊傳和穀梁傳與左傳有很大的不同。公羊傳和穀梁傳講「微言大義」,希望試圖闡述清楚孔子的本意(作者認為《春秋》是孔子所作),有人認為有些內容有牽強附會的嫌疑。左傳以史實為主,補充了《春秋》中沒有記錄的大事,一些紀錄和《春秋》有出入,有人認為左傳的史料價值大於公羊傳和穀梁傳。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政治學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貴君輕」,反對兼並戰。 墨家:墨子, 主要思想:「人定勝天」。 【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 東周前期又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全國性大分裂形成的時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晉」作為春秋時代的結束和戰國時代的開始。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建立了東周王朝。但此時周已衰弱到了極點,統治范圍方圓不足六百里,各諸侯國紛紛割據稱雄,不再朝見周王,其統率諸侯的權利也是名存實亡。此間,全國共分為一百四十多個大小諸侯國,而其中以楚國、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秦國為大。 楚國: 楚國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個國家,它在周初曾參加了武王伐紂的戰爭,後得到周的封號,居楚地丹陽(今湖北姊歸縣)。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號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一些戰事。通過戰爭,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並逐步成為春秋前期中國南方的主要強國之一。 齊國: 齊國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謀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滅商有功被封為齊侯,同時周統治者賜予齊國一種特權——可以討伐有罪的諸侯,憑借這項特權,齊國在西周時期已發展成為東方的大國。春秋年間,齊國出現了一位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齊桓公。他依靠謀士管仲整頓國政,設各種官吏,各司其職,並分全國為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此十五鄉即為農鄉,鄉中之人在和平時專心務農,戰時當兵。如此幾年之間,齊國國富民強,到公元前679年,齊國已稱霸北方。後來,齊國又於前567年消滅了東夷大國——萊,使之土地擴大了一倍以上,成為真正數一數二的大國。 晉國: 晉國原處於戎狄游牧地區,東周初期,晉獻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絳(山西翼城縣),開始了晉國的霸業。晉國先後消滅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諸侯國,統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獻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獻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遊列國,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故而他回國後便立即著手整頓政事,他與大臣們君臣一心,先後兩次率晉、秦、宋、齊四國聯軍南擊楚國,佔領了南方的大片領土。晉軍南征促使華夏文明進一步流傳到長江以南地區,加快了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後期,晉國的統治出現危機,並最終分裂成韓、趙、魏等幾個獨立的諸侯國家,史稱「三家分晉」。 吳國: 吳國是春秋中前期發展起來的新興諸侯國家,它本是楚國的屬國,但隨著後來的強大逐漸脫離了楚國的統治。前506年,吳國大舉進攻楚國。在戰爭中,吳國五戰五捷攻破了楚國兩百年經營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資。這場吳楚大戰是春秋時期的第一大戰事,戰爭的結果使楚國受到空前的創傷,而吳國則漸漸取代了楚國的位置成為南方大國。 越國: 越國與吳國相同,都是楚的屬國,但越的興起比吳還要晚一些,直至允常執政時期,越主才始稱為王。在此之後,越王在楚的舊臣文種和范蠡的協助下,擊退來犯的吳國。後吳王夫差任又用吳子胥為將,大勝越國,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踐並不甘心失敗,他住於薪柴之中,並每日嘗一次苦膽,以示不忘國仇。經過幾年的准備,越王勾踐於公元前473年滅吳,成為繼吳之後的又一個南方大國。 秦國: 在幾大強國中,秦國並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秦成為春秋時期發展最快的國家。在秦穆公執政期間,曾任用謀臣百里奚,使秦國強盛一時。但秦國地處中原之北,與戎狄、羌等北方諸族混居,故華夏諸侯一直以秦為戎狄國,禁止其會盟中原,而這卻給了秦一個良好的發展機會,到後來戰國時期,秦才能以強大的實力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紛紛兼並其他小國,其中以楚、齊等大國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國家以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統治的的時代。至此,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代便告一段落,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割據時代——戰國。
❻ 春秋戰國有哪些工具的發明與設計詳細點,多講講~!謝啦~!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杠桿原理。這是最早的杠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專耕在春秋時期得到屬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建築中最早的瓦當
❼ 誰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偉大發明
司南
❽ 春秋戰國時期的科技
天文歷法方面:魯國的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當時我國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西方早一百六十年。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甘石星經》。
物理學方面:《墨經》中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敘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其中關於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醫學方面:著名的醫生扁鵲發明望、聞、問、切四診法,被稱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斷法,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沿用。 突出的主要就這些,還有那時候的煉鐵煉鋼技術,只不過對現在來說,意義就不大了,只不過那時候比較強罷了,還有那時候魯班傳下的技術
❾ 春秋的科學
」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移」。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旦是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墨子》一書記述了類似秤的杠桿原理。這是最早的杠桿原理理論。
鐵器和牛耕在春秋時期得到推廣,推動了歷史的發展。
在天文學、物理學、醫學方面,春秋時期的中國在世界上處於領先水平。
「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但適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中國傳統農業在春秋時期才開始形成。春秋時期的人們發明了以前沒有的鐵犁鏵、鐵鋤、連枷、石磨等新農具。
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鑄造也是這一時代的特徵,以曾國和楚國、徐國的青銅器為代表。
❿ 春秋戰國時期,扁鵲是發明了什麼
扁鵲
中文名稱: 扁鵲
又名: 秦越人
性別: 男
所屬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生卒年: 公元前407—310
姓名:扁鵲
國家或者地區:中國
學科:醫學家
發明創造:《內經》和《外經》
生平簡介
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姓秦,名越人,齊國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對中醫葯學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貢獻。扁鵲年輕時虛心好學,刻苦鑽研醫術。他把積累的醫療經驗,用於平民百姓,周遊列國,到各地行醫,為民解除痛苦。由於扁鵲醫道高明,為百姓治好了許多疾病,趙國勞動人民送他「扁鵲」稱號。扁鵲,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名醫。
扁鵲看病行醫有「六不治」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的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的不治。扁鵲在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創造總結出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按脈搏)的診斷疾病的方法。在這四診法中,扁鵲尤擅長望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的切脈技術高超,名揚天下。
扁鵲(活動期公元前4世紀初)中國戰國時期的醫學家。學醫於長桑君。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的四診法。他遍游各地行醫,擅長各科,在趙國為「帶下醫」(婦科),至周國為「耳目痹醫」(五官科),入秦國則為「小兒醫」(兒科),醫名甚著。後因醫治秦武王病,被秦國太醫令李醯妨忌殺害。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戰國策.卷四秦二》里載有他的傳記和病案,並推崇為脈學的倡導者。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但均已失佚。
濟南郊區鵲山西麓有扁鵲墓,墓前石碑署「春秋盧醫扁鵲墓」,並有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整字樣。
扁鵲雲游各國,為君侯看病,也為百姓除疾,名揚天下。他的技術十分全面,無所不通。在邯鄲聽說當地尊重婦女,便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在洛陽,因為那裡很尊重老人,他就做了專治老年病的醫生。秦國人最愛兒童,他又在那裡做了兒科大夫,不論在哪裡,都是聲名大振。
一天,晉國的大夫趙簡子病了。五日五夜不省人事,大家十分駭怕,扁鵲看了以後說,他血脈正常,沒什麼可怕的,不超過三天一定會醒。後來過了兩天半,他果然蘇醒了。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見到那裡的百姓都在進行祈福消災的儀式,就問是誰病了,宮中術士說,太子死了已有半日了。扁鵲問明了詳細情況,認為太子患的只是一種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屍厥」症,鼻息微弱,像死去一樣,便親去察看診治。他讓弟子磨研針石,刺百會穴,又做了葯力能入體五分的熨葯,用八減方的葯混合使用之後,太子竟然坐了起來,和常人無異。繼續調補陰陽,兩天以後,太子完全恢復了健康。從此,天下人傳言扁鵲能「起死回生」,但扁鵲卻否認說,他並不能救活死人,只不過能把應當活的人的病治癒罷了。
還有一次,扁鵲來到了齊國,齊桓公知道他聲望很大,便宴請扁鵲,他見到齊桓公以後說:「君王有病,就在肌膚之間,不治會加重的。」齊桓公不相信,還很不高興。5天後,扁鵲再去見他,說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脈,不治會加深的。」齊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悅了。又過了5天,扁鵲又見到齊桓公時說,「病已到腸胃,不治會更重」,齊桓公十分生氣,他並不喜歡別人說他有病。5天又過去了,這次,扁鵲一見到齊桓公,就趕快避開了,齊桓公十分納悶,就派人去問,扁鵲說:「病在肌膚之間時,可用熨葯治癒;在血脈,可用針刺、砭石的方法達到治療效果;在腸胃裡時,藉助酒的力量也能達到;可病到了骨髓,就無法治療了,現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無能為力了。」果然,5天後,齊桓侯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鵲,而他已經走了。不久,齊桓公就這樣死了。
可見,扁鵲的望診技術出神入化,真是「望而知之謂之神」的神醫了。在中醫的診斷方法里,望診在四診當中居於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奧,要達到一望即知的神奇能力更是非同尋常。這三個例子都是非常有名的醫學故事,「起死回生」、「諱疾忌醫」的成語也出於此。相傳扁鵲名聲過大,因為受到秦國太醫李謐嫉妒而被其害死了。
中醫學的一部經典之作《難經》相傳為秦越人所作,但從內容上看應該是《黃帝內經》成書以後問世的作品,成書於漢代。其內容深奧,是中醫學不可多得的理論著作之一。因此,古人將該書託名秦越人所著,也表示扁鵲在人們心目中佔有很高的地位,借其名以示書的重要性,也表達了人們對他的尊敬與懷念。
扁鵲姓秦名越人。勃海郡■(今河北任丘,一說今山東省內)人。約生活於公
元前5世紀。中醫學。
扁鵲少年時期在故里做過舍長,即旅店的主人。當時在他的旅舍里有一位長
住的旅客長桑君,他倆過往甚密,感情融洽。長期交往以後,長桑君終於對扁鵲
說:「我掌握著一些秘方驗方,現在我已年老,想把這些醫術及秘方傳授予你,
你要保守秘密,不可外傳。」扁鵲當即拜長桑君為師,並繼承其醫術,終於成為
一代名醫,先秦時期醫家的傑出代表。扁鵲成名後,周遊各國,為人治病。由於
其醫術高明,又常為君主看病,受到當時秦國太醫令李醯的嫉妒,後被李派的刺
客刺殺身亡。
扁鵲具有高明的醫術。他的行醫事跡及醫學成就,可以反映出先秦時期的醫
葯水平和醫葯特點。先秦不少著作載有扁鵲的事跡,本文主要取材於《史記·扁
鵲列傳》。
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中醫總結的四
診: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當時扁鵲稱它們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這
些診斷技術,充分地體現在史書所記載他的一些治病的案例中。他精於望色,通
過望色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後。如他晉見齊桓侯時,通過望診判斷出桓侯
有病,但是病情尚淺,病位還只是在體表腠理的部位。他勸齊桓侯接受治療,如
不治則病情將會加深。桓侯因自我感覺良好,拒絕治療。不久,扁鵲再度晉見桓
侯時,指出其病情已加重,病位已進展到血脈,再次勸說其接受治療,以免病情
更加發展。桓侯仍然拒絕治療,心中不悅,認為扁鵲在炫耀自己,並以此牟利。
當扁鵲第三次晉見他時,認為病情已惡化,病位進入到內部腸胃,如不及時治療,
終將難治。桓侯仍不予理睬。最後一次,扁鵲通過望診,判斷桓侯病情危重,已
進入到骨髓深處,病入膏肓,無法救治。果然不出所料,齊桓侯不久即發病,終
於不治而死。此病例說明扁鵲當時已經能很好應用望診,而且診斷水平相當高。
扁鵲的切脈診斷法也很突出,具有較高水平。《史記史記》稱贊扁鵲是最早應用
脈診於臨床的醫生。先秦時期,中醫的脈診是三部九候診法,即在診病時,須按
切全身包括頭頸部、上肢、下肢及軀體的脈。扁鵲脈診及其理論可從虢太子這一
病例的診斷中體現出來。當時虢太子已昏迷不醒,扁鵲通過脈診判斷為「屍蹶」。
他認為患者的陰陽脈失調,陽脈下陷,陰脈上沖,也即陰陽脈不調和,導致全身
脈象出現紊亂,故患者表現如死狀。其實,患者並未真正死亡,除脈診外,他還
觀察到患者鼻翼微動。結合切摸,他發現兩大腿的體表仍然溫暖,因而敢於下此
判斷。扁鵲是我國歷史上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並且提出了相應的脈
診理論。
在治療方面,扁鵲能熟練運用綜合治療的方法。其中,從治療虢太子一例,
他所用的方法有■砥石,即針刺法,還有熱熨法和服湯葯法等。綜合療法為扁鵲
行醫時的主要治療措施。
先秦時期,在臨證中,醫學尚未明確分科。盡管《周禮》中已有獸醫、食醫、
疾醫和瘍醫之分,但這僅僅是在宮廷中的設置。獸醫、食醫、瘍醫分別管理牲畜
疾病、宮廷飲食調配和以刀剪割切的外科等事項。除此以外的其他病證,都屬疾
醫的范疇。扁鵲是一位能兼治各科疾病的多面手,齊桓侯、虢太子等案例,都說
明他是內科方面的能手。扁鵲還能根據當地的需要,隨俗為變地開展醫療活動。
當他游歷到秦國時(今陝西咸陽一帶),就專治小兒疾病;當他雲游到邯鄲(當時
為趙國都城)時,又主要診視婦科病證;而當他到雒陽(當時是周國的首都,今為
河南洛陽)時,便主要從事老年人病證的治療,多醫治耳、眼等五官病證。據記
載,扁鵲還精於外科手術,而且應用了葯物麻醉來進行手術。
扁鵲在自己的醫療生涯中,不僅表現出高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表現出高
尚的醫德。他謙虛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如他治好虢太子的屍蹶證後,虢君十分
感激,大家也都稱贊他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說,這是患者並沒有
死,我只不過能使他重病消除、回復他原來的狀態而已,並沒有「起死回生」的
本領。
扁鵲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從齊桓侯這個案例來看,他之所以多次勸說及早
治療,就寓有防病於未然的思想。他認為對疾病只要預先採取措施,把疾病消滅
在初起階段,是完全可以治好的。他曾頗有感觸地指出:客觀存在的疾病種類很
多,但醫生卻苦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太少。因此,他很注重疾病的預防。
先秦時期,巫術有一定市場,並且已經成為醫學科學發展的絆腳石。扁鵲對
巫術深惡痛絕,認為醫術和巫術勢不兩立。他的這些醫療道德思想,在《史記》
中概括歸納為六條戒律,稱為「六不治」。這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
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病情嚴重到「形羸不能服葯、藏氣不定」等。
這是他治病的信條,由此也反映出他高尚的醫療品德。
扁鵲無私地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門徒,他的徒弟子陽、子豹、子越等人都是
有所成就的人。後來在漢代出現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書,有人認為是根據扁
鵲的醫術,尤其是關於脈診知識而整理成書的,並且署名扁鵲(秦越人)所著。近
代還有人認為他的學說影響深遠,形成了扁鵲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