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什麼國家的,是什麼之父
俄國(前蘇聯)科學家(1857.9.5~1935.9.19 )
好像是多級火箭之父,這個拿不準!
❷ 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的概述
1903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寫成的《利用火箭裝置研究宇宙空間》一書,在宇宙航行方面具有開拓性。他推論出在不考慮空氣動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況下計算火箭在發動機工作期間獲得速度增量的公式,即
V=v0ln(m0/mk)
式中V為速度增量,v0為噴流相對火箭的速度,m0和mk分別為發動機工作開始和結束時的火箭質量。速度增量稱為理想速度或特徵速度。用這個公式可以近似地估計火箭需要攜帶的推進劑的數量以及發動機參數對理想速度的影響。
當火箭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計算理想速度則須利用相對論的原理,相應的公式是:
V=[1-(mk/m0)^(2v0/c)]/[1+(mk/m0)^(2v0/c)]
式中c=299792.458m/s,為光速。這個公式稱為阿克萊公式,又稱廣義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 ,只有以接近光速的星際航行,相對論效應不可忽略時才會用到它。
❸ 齊奧爾科夫斯基憑什麼被稱為「航天之父」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決不會永遠躺 在這個搖籃里,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
間。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地穿過大氣層,然 後再去征服太陽空間。」前蘇聯科學家齊奧爾 科夫斯基(1857〜1935年)曾經這樣為我們預 言。現在,他的預言已經開始實現。
在人類航天歷史上,有三位科學家的名字將被永遠銘記,他們是:蘇聯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和德國的赫爾曼·奧伯特。齊奧爾科夫斯基是現代宇宙航行學的奠基人,被稱為航天之父。他最先論證了利用火箭進行星際交通、製造人造地球衛星和近地軌道站的可能性,指出發展宇航和製造火箭的合理途徑,找到了火箭和液體發動機結構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術解決方案。他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里。"
❹ 齊奧爾科夫斯基是誰
1857年9月17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於俄國梁贊州的伊熱夫斯基村。父親是護林員,母親出身工匠之家,家境貧寒,兒時過著艱辛的生活。更不幸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10歲時患上嚴重的猩紅熱病,雙耳失聰,尚未讀完小學就不得不輟學在家。在父母的輔導下,他靠頑強的毅力自學了小學和初中課程,並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14歲時,他從物理書中獲得知識,嘗試著做風箱扇風推動的車模型,做紙袋充氫氣飛行,繪制想像中的飛行器草圖。
1873年,16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懷著強烈的渴望,隻身到莫斯科開始3年的求學生涯。由於耳聾無法進入學校讀書,只能每天到圖書館自學。他不論寒暑,早出晚歸,整天泡在圖書館刻苦攻讀,靠父親寄錢維持起碼的生活,3年竟學完了大學理科的課程。在求學期間,他對星際航行產生了濃厚興趣,自己動手製造金屬飛行器,開始研究有關火箭飛行的問題。他後來回憶說:「我很少系統地學習過,只讀過使我產生興趣的和自認為重要的一些書。可以說,我一面學習,一面創造,盡管也經常耽誤學習和創造失敗。我也很難准確回憶起我是怎樣開始計算有關火箭的問題。對我來說,第一顆太空飛行思想的種子是由著名的儒勒·凡爾納的幻想小說播下的,它使我在頭腦里形成了確定的方向,我開始把它作為一種嚴肅的活動。」
1879年,齊奧爾科夫斯基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取得中學教師的資格。他一邊在波羅沃斯克中學教數學和物理,一邊獨立研究星際航行問題。他對宇航的研究傾注了全部熱情,把課余時間都投在了沒有引力的世界,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這一時期的筆記本里,畫有太陽系的天文圖,描繪了能懸掛在太空的「紡錘形塔」和「人造圈」,這可能就是他關於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的最早構想。1883年,他寫出了《自由空間》論文手稿,指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太空旅行工具的動力的可能性,在地球之外人類受到失重的考驗,火箭能在太空中飛行,還繪出了一幅征服太空的火箭發動機原理圖。1887年,他應邀去莫斯科作了關於金屬飛行器的學術講演,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一些科學家的關注。1891年,他從理論上研究了星際航行問題,進一步明確指出只有火箭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這時發生了兩件令齊奧爾科夫斯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件是鄰居的草屋失火,將齊奧爾科夫斯基家的圖書、工具、模型和手稿焚毀,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另一件是他的才華和正直受到嫉妒,未能再去莫斯科工作,給他的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難。1892年,他憤然離開波羅沃斯克城,舉家遷居卡盧加小鎮。在那裡他仍然是一邊在中學教物理,一邊潛心於他的研究實驗工作。1893年,他發表了科幻小說《在月球上》,兩年後又出版了《關於地球和天空的幻想及萬有引力效應》一書,提出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他不僅利用學校破舊的物理實驗室做小蒸汽機噴氣實驗;而且還在自家的房頂上用廢棄的鐵筒製成一個「風洞」,用這種簡陋的送風機來測定空氣的阻力,獲得有關火箭和航天原理的數據,為他創立航天理論打下了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幾乎涉及到實現太空飛行從火箭燃料選擇到人如何克服失重影響的各種課題,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898年,他完成了《利用噴氣裝置研究宇宙空間》的經典論文。這篇論文凝結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幾經周折,這一劃時代著作5年後才在莫斯科的《科學評論》雜志上發表。隨後,他又在《航空報告》雜志上陸續發表了幾篇關於火箭和太空飛行的論文,奠定了航天學的理論基礎。這些確立了齊奧爾科夫斯基作為航天理論奠基者的地位。
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的《利用噴氣裝置研究宇宙空間》,為人類飛向太空開辟了道路。在這本科學著作中,他論證了火箭作為星際航行工具的可能性,推導出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這個方程後來被命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它引出了火箭質量比,即火箭起飛前的質量與火箭所攜帶燃料耗盡後的質量之比的概念,還首次提出了火箭推進劑比沖的概念。質量比越大,比沖越高,火箭性能就越好。因此,火箭質量比和推進劑比沖對於利用火箭實現太空飛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還推算出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首次明確提出液體火箭是實現星際航行的理想工具。這標志著火箭飛行理論的真正開端,是航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經過長達7年的艱苦努力,1911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又完成了《火箭與太空探索》的研究論著,更加豐富了他的航天理論。在此書以連載形式發表的前言中,他寫道:「開始必須有理想、幻想甚至神話,接著便進行科學計算。這樣,最後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有關宇宙航行的著作便屬於創造性階段。」確實如此,齊奧爾科夫斯基進一步描繪了宇宙飛船發射和飛行,超重對航天員的影響,人在太空中的失重效應,登天觀看地球的迷人景象等。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嚴格的科學計算基礎上,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創造才能,揭示了利用火箭探索太空的基本原理。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擔任中學教員的十分艱難的日子裡,他大約寫了130篇論文,但只自費發表了近50篇,還不被人們所理解。俄國十月革命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受到信任和重視,而且逐步有了較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的關於征服宇宙空間的思想也迅速傳播開來。他在以後的18年時間里,寫了《飛往宇宙空間的火箭》、《宇宙飛船》等450篇手稿,繼續闡述他關於星際航行的認識和思想。特別是1929年完成的《宇宙火箭列車》,對多級火箭作了詳細的理論論證,證明了化學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能夠達到宇宙速度。1930年發表的《致航天學家》和1932年發表的《達到同溫層》著作,則進一步論證了火箭推進劑的性能和對火箭的各種設計要求。他晚年寫成的《宇宙火箭工作》一文,則系統地總結了他在火箭和航天學領域的工作和成績,論及了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太空基地、星際航行的幾乎所有問題,為航天學的創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這篇自述的文章中說:「在我工作和研究過程中,我發表了利用類似於火箭的反作用裝置實現太空飛行的理論。基於已被檢驗的數據推導表明,人類進入太空甚至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移民都是可能的。也許當我的思想獲得應用,人類不僅在地球表面上活動,而且飛到宇宙空間時,上百年已經過去了。」這一預言不是已經並正在變成現實嗎!
從20世紀30年代起,齊奧爾科夫斯基已不再是個人摸索和孤軍奮戰,而是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成立了專門機構,培養出了一批火箭專家,專門研究他所開創的火箭和太空飛行問題。1932年,蘇聯政府為表彰齊奧爾科夫斯基為促進航天科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授予他勞動紅旗勛章。1934年還選他為噴氣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把火箭推進劑質量與無推進劑時的火箭質量之比值命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數值。1935年9月19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卡盧加逝世,享年78歲。
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人們看到航天已經不再是神秘而被嘲諷為「怪人」的幻想,人類不僅頻繁地到太空活動甚至登臨月球漫步,而且正在向著一個更遠的目標進軍。這就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933年「五一」勞動節向公眾發表的廣播講演中所期望的未來:「40年來,我一直從事有關火箭原理的研究。我始終都堅定地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將可能飛向火星。盡管時代在變,但星際航行的理想總要繼續下去。今天我確信,你們之中將有人到星際中航行。」
❺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對火箭有什麼貢獻
1857年9月17日,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國梁贊省伊山夫斯克村的小村莊,父親是一個守林人。他小時候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事情都想弄個明白。但不幸的是,9歲那年他患猩紅熱病,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幾乎完全喪失了聽覺。這使他不能繼續上學,只能靠母親教他學一些簡單的知識。兩年後,母親又因病去世。但是,他絲毫也沒有氣餒,逆境培養了他頑強拼搏的意志。從14歲開始,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利用父親僅有的幾本自然科學書籍,進行艱難而又刻苦的自學,把書本作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助手,漸漸地嘗到了掌握知識的樂趣。16歲時,強烈的求知慾促使他離開家鄉,去莫斯科尋找學習的機會。他上不起正規的學校,只好住在一位貧苦的洗衣婦家中,每天早晨去魯勉柴夫斯基博物院的公共圖書館讀書。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圖書館里像海綿吸水一樣,廢寢忘食地攻讀,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以驚人的毅力,先後自學了物理、數學、微積分、高等代數、解析幾何、球面三角學,以及他最感興趣的航空科學,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充實了他的大腦。
為了生計,他回到家鄉,參加了招收教師的考核,校長對他淵博的知識深表佩服,聘任他為縣初級技術學校的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還繼續堅持自學。他始終不忘小時候母親給他買的那個氫氣球,一撒手就飛上了天空。對,應當發明一種可以飛到大氣層外面的飛行器。母親的氫氣球,成了鼓舞他大膽設想和忘我實驗的動力。於是他大膽設想了一種金屬飛船飛上藍天的情景,並寫成文章寄到莫斯科,這引起了著名物理學家斯托列夫的高度重視,特請他到莫斯科做了專場報告和講演。
正當齊奧爾科夫斯基從莫斯科回來的第二天,他的家遭到火災,圖書、儀器、模型和手稿全部化為灰燼。這突然的打擊,使他病了好長時間。但他堅忍不拔,病好後,又開始了新的奮斗。有人說他是「瘋子」、「空想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毫不在意,他針鋒相對地回答說:「沒有瘋子的空想,是飛不上天空的!」他在研究金屬飛船時,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開始的思索、幻想、推想,到後來的科學計算,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1883年,他在《自由空間》一文中提出了宇宙飛船的設計方案。1895年出版了《關於地球與天空的夢想》。在研究飛船如何飛上天空的同時,他還注意到火箭問題,並著手對宇宙飛船的動力進行了研究。1896年他開始寫最重要的論文《用噴氣裝置探索宇宙空間》,論述了航天飛行中使用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問題,包括熱傳導、導航設備、空氣摩擦升溫和燃料等。1903年,完成了《利用火箭儀器研究宇宙空間》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火箭運動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這篇論文在火箭科學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929年發表的《火箭列車》的論文,又首次提出多級火箭的設想,後來還提出建立星際站的大膽設想。這些都對人類航天事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為此,他被譽為「火箭之父」、「宇宙航行之父」。
1935年9月19日,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知識和成果使人們實現了征服月球、征服太空、征服宇宙的願望和理想。
❻ 大家認為火箭是蘇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發明。但是中國早就有放流星的像焰火那樣的游戲了
都是大國主義在作祟 作為高科技的產物 樓主敢游戲而之
❼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誰一生有何作為
1857年9月17日,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在俄國梁贊省伊山夫斯克村的小村莊,父親是一個守林人。他小時候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事情都想弄個明白。但不幸的是,9歲那年他患猩紅熱病,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幾乎完全喪失了聽覺。這使他不能繼續上學,只能靠母親教他學一些簡單的知識。兩年後,母親又因病去世。但是,他絲毫也沒有氣餒,逆境培養了他頑強拼搏的意志。從14歲開始,齊奧爾科夫斯基就利用父親僅有的幾本自然科學書籍,進行艱難而又刻苦的自學,把書本作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和助手,漸漸地嘗到了掌握知識的樂趣。16歲時,強烈的求知慾促使他離開家鄉,去莫斯科尋找學習的機會。他上不起正規的學校,只好住在一位貧苦的洗衣婦家中,每天早晨去魯勉柴夫斯基博物院的公共圖書館讀書。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圖書館里像海綿吸水一樣,廢寢忘食地攻讀,在短短的3年時間里,以驚人的毅力,先後自學了物理、數學、微積分、高等代數、解析幾何、球面三角學,以及他最感興趣的航空科學,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充實了他的大腦。
為了生計,他回到家鄉,參加了招收教師的考核,校長對他淵博的知識深表佩服,聘任他為縣初級技術學校的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還繼續堅持自學。他始終不忘小時候母親給他買的那個氫氣球,一撒手就飛上了天空。對,應當發明一種可以飛到大氣層外面的飛行器。母親的氫氣球,成了鼓舞他大膽設想和忘我實驗的動力。於是他大膽設想了一種金屬飛船飛上藍天的情景,並寫成文章寄到莫斯科,這引起了著名物理學家斯托列夫的高度重視,特請他到莫斯科做了專場報告和講演。
正當齊奧爾科夫斯基從莫斯科回來的第二天,他的家遭到火災,圖書、儀器、模型和手稿全部化為灰燼。這突然的打擊,使他病了好長時間。但他堅忍不拔,病好後,又開始了新的奮斗。有人說他是「瘋子」、「空想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毫不在意,他針鋒相對地回答說:「沒有瘋子的空想,是飛不上天空的!」他在研究金屬飛船時,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開始的思索、幻想、推想,到後來的科學計算,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1883年,他在《自由空間》一文中提出了宇宙飛船的設計方案。1895年出版了《關於地球與天空的夢想》。在研究飛船如何飛上天空的同時,他還注意到火箭問題,並著手對宇宙飛船的動力進行了研究。1896年他開始寫最重要的論文《用噴氣裝置探索宇宙空間》,論述了航天飛行中使用火箭發動機的理論問題,包括熱傳導、導航設備、空氣摩擦升溫和燃料等。1903年,完成了《利用火箭儀器研究宇宙空間》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火箭運動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這篇論文在火箭科學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1929年發表的《火箭列車》的論文,又首次提出多級火箭的設想,後來還提出建立星際站的大膽設想。這些都對人類航天事業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為此,他被譽為「火箭之父」、「宇宙航行之父」。
1935年9月19日,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雖然「走」了,但他留下的知識和成果使人們實現了征服月球、征服太空、征服宇宙的願望和理想。
❽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生平簡介
康斯坦丁·愛德華多維奇·齊奧爾科夫斯基Tsiolkovski,Konstantin Eardovich, 1857.9.17~1935.9.19 俄國和蘇聯科學家,現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1857年9月17日生於俄國伊熱夫斯科耶鎮(今屬梁贊州)。童年因聽覺幾乎完全喪失輟學,14歲以後主要靠自學,讀完中學和大學數理課程。1880年開始在卡盧加省博羅夫斯克縣立學校任教並開始研究工作。研究課題有:金屬氣球(飛艇)、流線型飛機、氣墊火車和星際火箭的基本原理等。
1903年發表了世界上第一部噴氣運動理論著作《利用噴氣工具研究宇宙空間》,提出了液體推進劑火箭的構思和原理圖,並推導出在不考慮空氣動力和地球引力的理想情況下,計算火箭在發動機工作期間獲得速度增量的公式,為研究火箭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奠定了理論基礎。十月革命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在研究噴氣飛行原理方面卓有建樹:提出了燃氣渦輪發動機方案,解決了航天器在行星表面著陸的理論問題,研究大氣層對火箭飛行的影響,首次探討從火箭到人造地球衛星的諸問題。齊奧爾科夫斯基一生撰寫了730多篇論著。1932年蘇聯政府授予他勞動紅旗勛章。1935年9月19日在卡盧加逝世。
❾ 齊奧爾科夫斯基在火箭原理的研究中有哪些功績
1857年9月17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出生於俄國梁贊州的伊熱夫斯基村。父親是護林員,母親出身工匠之家,家境貧寒,兒時過著艱辛的生活。更不幸的是,齊奧爾科夫斯基10歲時患上嚴重的猩紅熱病,雙耳失聰,尚未讀完小學就不得不輟學在家。在父母的輔導下,他靠頑強的毅力自學了小學和初中課程,並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14歲時,他從物理書中獲得知識,嘗試著做風箱扇風推動的車模型,做紙袋充氫氣飛行,繪制想像中的飛行器草圖。
1873年,16歲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懷著強烈的渴望,隻身到莫斯科開始3年的求學生涯。由於耳聾無法進入學校讀書,只能每天到圖書館自學。他不論寒暑,早出晚歸,整天泡在圖書館刻苦攻讀,靠父親寄錢維持起碼的生活,3年竟學完了大學理科的課程。在求學期間,他對星際航行產生了濃厚興趣,自己動手製造金屬飛行器,開始研究有關火箭飛行的問題。他後來回憶說:「我很少系統地學習過,只讀過使我產生興趣的和自認為重要的一些書。可以說,我一面學習,一面創造,盡管也經常耽誤學習和創造失敗。我也很難准確回憶起我是怎樣開始計算有關火箭的問題。對我來說,第一顆太空飛行思想的種子是由著名的儒勒.凡爾納的幻想小說播下的,它使我在頭腦里形成了確定的方向,我開始把它作為一種嚴肅的活動。」
1879年,齊奧爾科夫斯基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取得中學教師的資格。他一邊在波羅沃斯克中學教數學和物理,一邊獨立研究星際航行問題。他對宇航的研究傾注了全部熱情,把課余時間都投在了沒有引力的世界,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這一時期的筆記本里,畫有太陽系的天文圖,描繪了能懸掛在太空的「紡錘形塔」和「人造圈」,這可能就是他關於人造衛星和空間站的最早構想。1883年,他寫出了《自由空間》論文手稿,指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太空旅行工具的動力的可能性,在地球之外人類受到失重的考驗,火箭能在太空中飛行,還繪出了一幅征服太空的火箭發動機原理圖。1887年,他應邀去莫斯科作了關於金屬飛行器的學術講演,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一些科學家的關注。1891年,他從理論上研究了星際航行問題,進一步明確指出只有火箭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這時發生了兩件令齊奧爾科夫斯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件是鄰居的草屋失火,將齊奧爾科夫斯基家的圖書、工具、模型和手稿焚毀,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另一件是他的才華和正直受到嫉妒,未能再去莫斯科工作,給他的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難。1892年,他憤然離開波羅沃斯克城,舉家遷居卡盧加小鎮。在那裡他仍然是一邊在中學教物理,一邊潛心於他的研究實驗工作。1893年,他發表了科幻小說《在月球上》,兩年後又出版了《關於地球和天空的幻想及萬有引力效應》一書,提出了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他不僅利用學校破舊的物理實驗室做小蒸汽機噴氣實驗;而且還在自家的房頂上用廢棄的鐵筒製成一個「風洞」,用這種簡陋的送風機來測定空氣的阻力,獲得有關火箭和航天原理的數據,為他創立航天理論打下了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幾乎涉及到實現太空飛行從火箭燃料選擇到人如何克服失重影響的各種課題,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898年,他完成了《利用噴氣裝置研究宇宙空間)的經典論文。這篇論文凝結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幾經周折,這一劃時代著作5年後才在莫斯科的《科學評論》雜志上發表。隨後,他又在《航空報告》雜志上陸續發表了幾篇關於火箭和太空飛行的論文,奠定了航天學的理論基礎。這些確立了齊奧爾科夫斯基作為航天理論奠基者的地位。
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的《利用噴氣裝置研究宇宙空間》,為人類飛向太空開辟了道路。在這本科學著作中,他論證了火箭作為星際航行工具的可能性,推導出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方程。這個方程後來被命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它引出了火箭質量比,即火箭起飛前的質量與火箭所攜帶燃料耗盡後的質量之比的概念,還首次提出了火箭推進劑比沖的概念。質量比越大,比沖越高,火箭性能就越好。因此,火箭質量比和推進劑比沖對於利用火箭實現太空飛行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他還推算出火箭要克服地球引力所需的最小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首次明確提出液體火箭是實現星際航行的理想工具。這標志著火箭飛行理論的真正開端,是航天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經過長達7年的艱苦努力,1911年,齊奧爾科夫斯基又完成了《火箭與太空探索》的研究論著,更加豐富了他的航天理論。在此書以連載形式發表的前言中,他寫道:「開始必須有理想、幻想甚至神話,接著便進行科學計算。這樣,最後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有關宇宙航行的著作便屬於創造性階段。」確實如此,齊奧爾科夫斯基進一步描繪了宇宙飛船發射和飛行,超重對航天員的影響,人在太空中的失重效應,登天觀看地球的迷人景象等。所有這些都建立在嚴格的科學計算基礎上,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創造才能,揭示了利用火箭探索太空的基本原理。
在齊奧爾科夫斯基擔任中學教員的十分艱難的日子裡,他大約寫了130篇論文,但只自費發表了近50篇,還不被人們所理解。俄國十月革命後,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研究工作受到信任和重視,而且逐步有了較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他的關於征服宇宙空間的思想也迅速傳播開來。他在印歲以後的18年時間里,寫了《飛往宇宙空間的火箭》、《宇宙飛船》等450篇手稿,繼續闡述他關於星際航行的認識和思想。特別是1929年完成的《宇宙火箭列車》,對多級火箭作了詳細的理論論證,證明了化學推進劑的火箭發動機能夠達到宇宙速度。1930年發表的《致航天學家》和1932年發表的《達到同溫層》著作,則進一步論證了火箭推進劑的性能和對火箭的各種設計要求。他晚年寫成的《宇宙火箭工作》一文,則系統地總結了他在火箭和航天學領域的工作和成績,論及了火箭、人造衛星、載人飛船、太空基地、星際航行的幾乎所有問題,為航天學的創立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在這篇自述的文章中說:「在我工作和研究過程中,我發表了利用類似於火箭的反作用裝置實現太空飛行的理論。基於已被檢驗的數據推導表明,人類進入太空甚至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移民都是可能的。也許當我的思想獲得應用,人類不僅在地球表面上活動,而且飛到宇宙空間時,上百年已經過去了。」這一預言不是已經並正在變成現實嗎!
從20世紀30年代起,齊奧爾科夫斯基已不再是個人摸索和孤軍奮戰,而是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聖彼得堡)成立了專門機構,培養出了一批火箭專家,專門研究他所開創的火箭和太空飛行問題。1932年,蘇聯政府為表彰齊奧爾科夫斯基為促進航天科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授予他勞動紅旗勛章。1934年還選他為噴氣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把火箭推進劑質量與無推進劑時的火箭質量之比值命名為齊奧爾科夫斯基數值。1935年9月19日,齊奧爾科夫斯基在卡盧加逝世,享年78歲。
現在,一個世紀過去了。人們看到航天已經不再是神秘而被嘲諷為「怪人」的幻想,人類不僅頻繁地到太空活動甚至登臨月球漫步,而且正在向著一個更遠的目標進軍。這就是齊奧爾科夫斯基在1933年「五一」勞動節向公眾發表的廣播講演中所期望的未來:「40年來,我一直從事有關火箭原理的研究。我始終都堅定地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將可能飛向火星。盡管時代在變,但星際航行的理想總要繼續下去。今天我確信,你們之中將有人到星際中航行。」
❿ 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根據火箭原理提出了什麼設想
20世紀初,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最早提出利用火箭來探索高層大氣和宇宙空間的設想和設計原理。但是第一個進行實驗的則是美國人戈達德。1926年,他成功地發射了一枚自己研製的液體燃料推進火箭,飛行時間為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