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在哪一年發明了吉他
吉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三千年前古埃及的耐法爾,古巴比倫和古波斯的各種古彈撥樂器。考古學家找到的最古老的類似現代吉他的樂器,是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北部的古赫梯人城門遺址上的「赫梯吉他」。8字型內彎的琴體決定了吉他屬樂器特有的聲音共鳴和樂器特點,這也成為吉他與其它彈撥樂器的最顯著特點。 在十三世紀的西班牙,由波斯語逐漸演化成的西班牙語吉他一詞就已經形成,在當時種類繁多的樂器中,已經出現了「摩爾吉他」和「拉丁吉他」。其中摩爾吉他琴體為橢圓形背部鼓起,使用金屬弦,演奏風格比較粗獷;拉丁吉他琴體為與現代吉他類似的8字型平底結構,使用羊腸弦,風格典雅。 文藝復興時期是吉他的鼎盛時期。十六世紀四對復弦的吉他和它的近親——用手指彈奏的比維拉琴,在演奏與創作方面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吉他和比維拉琴不僅深受民眾喜愛,而且還常常成為宮廷樂器。當時的吉他、比維拉大師有米蘭、納樂瓦埃斯、穆達拉,以及十七世紀時五組復弦的巴洛克吉他時代大師桑斯、科爾貝塔、維賽等。他們的許多作品現在仍是現代古典吉他曲目中的不朽財富。當時吉他、比維拉琴等樂器所使用的記譜方法還不是現在的五線譜,而是用橫線來代表各弦,用數字或字母表示音位和指法,與現在民謠吉他中使用的六線譜類似的圖示記譜法。 當時著名的魯特琴大道蘭和魏斯等人的作品經後人改編,在今天的古典吉他曲目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偉大的巴洛克音樂集大成者巴赫所創作的不朽作品如大提琴、小提琴組曲、奏鳴曲的吉他改編曲,在古典吉他曲具有不朽的價值。十八世紀後期魯特琴和比維拉琴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五對復弦和其後出現的六對復弦吉他也漸漸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1800年前後,全新的六根單弦的吉他以其清晰的和聲及調弦方便等優點很快得到了幾乎全歐洲的青睞,古典吉他的黃金時代終於到來了。 十九世紀初,活躍在當時吉他音樂中心巴黎、維也納還有倫敦的最著名的吉他大師有索爾,阿瓜多,朱利亞尼,卡羅利,和卡爾卡西。其中索爾和朱利亞尼除了是吉他大師外還是出色的音樂家,他們以傑出的才華為六弦古典吉他創作了包括協奏曲在內的第一批大型曲目,為六弦吉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索爾在創作上承襲海頓、莫扎特的古典音樂傳統,除寫作歌劇、舞劇音樂外,還為吉他創作了包括系統的練習曲、教程在內的大量優秀作品,被音樂評論家稱為「吉他音樂的貝多芬」。 十九世紀後期著名的吉他音有樂家考斯特、默茨、卡諾、雷岡第等,他們為吉他創作的很多優秀作品都成為了十九世紀吉他音樂的經典。吉他能在二十世紀蓬勃發展並達到前所未有的輝煌,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近代吉他之父」泰雷加對吉他從製做、樂器性能、演奏技術直至曲目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和革新。泰雷加和他的老師阿爾卡斯一直致力於與吉他製作家托雷斯合作,並最終生產出了琴體擴大、音量增大、樂器性能明顯改善的現代古典吉他。
滿意請採納
『貳』 平均律古典吉他創始人
王鎖人
『叄』 古典吉他十大名曲最先由誰提出,是哪十個
古典吉他十大名曲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不統一總在變,但基本還是吉他愛好都能接收的;一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二愛的羅曼史,三阿拉伯風格隨想曲,四月光,五淚,六《魔笛》變奏與主題,七阿斯圖里亞斯傳奇,八阿狄麗達,九大教堂,十偉大的獨奏。現代又有新的十大名曲,旋律沒有老好聽,但演奏技巧難點新加了:大霍塔、阿梅利亞的遺言、恰空、西班牙小夜曲、拉利亞的祭典、櫻花變奏曲等等
『肆』 中國古典吉他創始人是誰
古典吉他不是中國的,好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中國人敢說古典吉他是他創始的,謝謝
『伍』 古典吉他的發展歷史
古典吉他的發展歷史
吉他是世界上最受人們歡迎的樂器之一,它的種類和流派有很多:有風格典雅的古典吉他,有熱情奔放的佛拉門哥吉他,有輕松瀟灑的民謠伴唱吉他,有現代氣息的電吉他,有熱帶風情的夏威夷吉他,這些種類里,藝術性最高的是古典吉他。
古典吉他的歷史可以說比小提琴、鋼琴還要悠久。請看古典吉他發展歷史的圖表(圖1)。最上面是公元前1500年(圖1-1)和公元前1400年也就是距離現在約3500年前(圖1-2)的兩種彈撥樂器,它們是波斯王朝時期的樂器。第三行(圖1-3)是公元初期,也就是距離現在大約2000年前希臘的彈撥樂器。下一行是公元400年間羅馬的彈撥樂器(圖1-4)。再往下是公元1200年,也就是13世紀時候的一種名叫吉他拉的彈撥樂器。左邊是摩爾風格的吉他拉(圖1-5),右邊是拉丁風格的吉他拉(圖1-6)。下一行是公元1500年間也就是16世紀的吉他,左邊是一種維衛拉琴(圖1-7),右邊是當時的四組復弦吉他(圖1-8)。再往下是公元1600年,即17世紀時期的五組復弦吉他 (圖1-9)。下一行是公元1700年的六組復弦吉他(圖1-10)。再下一行是公元1750-1800也就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流行的六弦單弦吉他(圖1-11)。下邊是1880—1900年也就是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西班牙吉他製作大師多列士所做的古典吉他(圖1-12),可以說多列士吉他是現代古典吉他最初原型。最下面是現代普遍使用的六弦古典吉他(圖1-13)。最右邊的三組圖片是另外一族彈撥樂器的發展歷史圖表。最上面是公元前1500年的一種烏德琴 (圖1-14)。中間的是公元初期的又一代烏德琴(圖1-15)。最下面是16世紀曾經在歐洲風靡一時的魯特琴(又稱作詩琴)(圖1-16)。它如今很少在舞台上見到,但仍有個別的古典吉他演奏家彈魯特琴。最著名的是英國的朱里安·布里姆。他的音樂會經常是上半場表演魯特琴,下半場彈古典吉他。1990年曾來華訪問的美國專家威廉·馬休斯也是古典吉他兼魯特琴演奏家。帥 軍
『陸』 古典吉他的始創認識誰
這個網站是吉他音樂史,耐心看看,有你的答案:
http://lxblueboy.spaces.live.com/
下面也是相關內容:
吉他的history
1.從古希臘齊特琴(Kithara)及吉他之語源學說(Etymology)中研究得來。
2.部分學者推論認為吉他是從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
及安娜多利亞(Anatolia)發現的長頸魯特琴(Lute)所演變而來。
3. 另一部分學者研究發現吉他是由阿拉伯傳入歐洲,因為在埃及發現平扁琴背之哥普魯特琴(Coptic Lute),或可認為是吉他的前身。由於以上大部分均為推論,且早期音樂文獻多半失散,以至於在缺乏直接證據的狀況下,目前對於吉他真正的起源尚未形成定論,只能從非古典吉他及其他音樂歷史文獻中尋找可靠而相關的蛛絲馬跡。
在中世紀文學中出現和吉他有關的樂器名稱,法國稱之為Giterne,英國則是gitarer。法國諾曼底公爵(Duke of Normandy)所擁有樂師名單中,有赫特馬(Jean Hautmar)彈奏Guiterre Latine及拉貝(Richard Labbe)彈奏Guiterre Moresche等古吉他琴族樂器之記載。馬肅(Guillaume de Machaut)亦列出Morache et Guiternes為魯特琴族之一。由於當時古吉他琴族中的拉丁吉他Guitarra Latina,吉他Guiterne及摩爾吉他uiterreMoresche等音量不能和魯特琴相抗衡,因此在歐洲大陸吉他無法廣為流傳,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出現了比維拉琴(Vihuela)及四弦吉他(Four-Course Guitar)之後,吉他的地位才開始奠定了雛形。
一般稱古典吉他為西班牙吉他,因為從16世紀以後,比維拉琴及四弦吉他首先在伊比利半島上萌芽發展,隨後才發展成巴羅克時期五弦吉他,六弦吉他,最後六弦吉他亦在西班牙境內孕育出吉他第一黃金時期,到了現代古典吉他大師塞戈維亞(Andres Segovia)手中,更進一步將古典吉他藝術推廣到歐洲之外的亞洲及美洲,形成古典吉他史上的第二黃金期。在古典吉他的演變時期中,雖然也正是音樂史上巴羅克、古典、浪漫時期,器樂己成為主流;然而當時吉他卻因為無法和交響樂團整體音量匹敵,加上其本
身之特殊風格,與樂團樂器之配置有所隔閡,因此成為一獨奏樂器。
至於六弦吉他的出現,雖然大部分學者均相信是在法國以及義大利所開始,但卻沒有任何當代文獻證明是由誰最早開始製作。反而有一位德國的小提琴與吉他制琴家雅寇·奧古斯特。奧圖(Jacob Augustus Otto)自稱是他在接受了德勒司登的樂團指揮紐曼先生(Herr Neumann)的一張六弦吉他訂單之後,特別為
他所設計製造的。這似乎表示六弦吉他是在德國首先出現的,但是有件事絕對不能忽略,這位制琴師奧圖早年均在義大利學習制琴,很有可能當時他就已經在學習過程中見過這種吉他的雛形了。至於西班牙採用六弦吉他的起源,雖然沒有書面的記載,但一般相信大約在1820年左右,因為著名的西班牙吉他作曲家兼演奏家阿瓜多(Dionisio Aguado)為六弦吉他所寫的教本於1825年在馬德里出版,足以證明在此之前,六弦吉他已經有部分人開始使用,所以才會需要這樣的教本。 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六弦吉他的發展也逐漸產生一些較為常見的特徵,例如由於琴身上下較寬部分又加寬了些,使得曲線更為明顯;琴橋固定琴弦的方式是將弦纏在本制插梢上,再插入琴橋上預先挖好的六個小孔中加以固定,取代
了這之前直接纏繞在琴橋上的設計;到了19世紀早期,在琴橋又加上了狹長的骨片或象牙片,作為下弦枕。此外,指板也繼續延伸到音孔旁。雖然無法查證何時開始採用這種設計,但可以將其歸功於一位德籍制琴家喬治·史道弗(George Staufer),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後來移民至美國紐約,並成為美國制琴工業先驅的著名制琴師馬汀(Christian Friedrich Martin)的老師。馬汀後來在美國研究發展出本土的鋼
弦吉他,也就是現在流行音樂界所廣為使用的民謠吉他鼻祖,有別於當時在歐洲仍採用的羊腸弦吉他。
19世紀早期,吉他形狀漸漸改變發展成接近現代吉他的外觀:金屬弦紐取代木製紐頭;挖空的音孔取代玫瑰紋飾的音孔;琴橋提高了;扁平的背板變成標准形式;第十二琴格對准琴頸和音箱聯結處,此外,華麗的裝飾也幾乎完全消失了。 在這名家輩出的時代,必須提到這位被稱為近代吉他製作之父的著名人物,西班牙制琴師安東尼奧·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 Jurado, 1817~1892)。他所設計出的吉他新形式,可說是凌駕於在這之前所有形態的吉他。他將弦長定為65公分,琴身內部構造以響孔為起點,在音箱內部配置有七根扇形力木,並將原本較為窄小的琴身擴大,這種設計大大地提高吉他的音響效果,引起各著名制琴師的仿效,成為現代古典吉他的製作典範。19世紀早期,吉他形狀漸漸改變發展成接近現代吉他的外觀:金屬弦紐取代木製紐頭;挖空的音孔取代玫瑰紋飾的音孔;琴橋提高了;扁平的背板變成標准形式;第十二琴格對准琴頸和音箱聯結處,此外,華麗的裝飾也幾乎完全消失了。 在這名家輩出的時代,必須提到這位被稱為近代吉他製作之父的著名人物,西班牙制琴師安東尼奧·托雷斯(Antonio de Torres Jurado, 1817~1892)。他所設計出的吉他新形式,可說是凌駕於在這之前所有形態的吉他。他將弦長定為65公分,琴身內部構造以響孔為起點,在音箱內部配置有七根扇形力木,並將原本較為窄小的琴身擴大,這種設計大大地提高吉他的音響效果,引起各著名制琴師的仿效,成為現代古典吉他的製作典範。
『柒』 世界十大古典吉他名曲是哪些
世界十大古典吉他名曲為:
1. 《愛的羅曼史》
它幾乎成了「吉他」的代名詞,旋律優美,是流行最廣的一首吉他曲;
2.《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
近代吉他之父泰雷加的作品,是吉他「輪指」技巧的代表作。
3.《阿斯圖利亞斯的傳奇》
原來是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斯的鋼琴曲,被改編成吉他曲後效果反而更加出色。
4.《阿拉伯風格綺想曲》
也是泰雷加的作品,旋律頗具東方色彩,流傳很廣。
5.《偉大的獨奏》
氣魄宏大,讓人感覺吉他就是一個管弦樂團!
6.《魔笛主題變奏曲》
根據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的一段改編的變奏曲,在那個年代是吉他的「高難度技巧」的代名詞。
7.《月光》
西班牙作曲家索爾寫的一首清新的吉他小品。
8.《大教堂》
著名作曲家巴里奧斯的代表作之一,第三樂章體現了音樂性和技巧性。
9.《雨滴》
形象地描繪了雨後的場景,很好運用了「滑音」等吉他特有的技巧。
10.《大霍塔》
匯集了吉他的各種演奏技法,以難度大著稱。
(7)古典吉他創造擴展閱讀:
古典吉他原名古典六弦琴,因定型於古典主義時期而得名。古典吉他以獨奏為主、兼顧一定量的重奏、協奏等,主要用於演奏古典樂曲,兼顧一定量的現代經典樂曲,細膩而多變的音色,豐富的多聲部和聲演奏能力,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民族的音樂都能詮釋自如。
古典吉他從演奏姿勢到手指觸弦都有嚴格要求,技巧精深,是吉他家族中藝術性最高,最具代表意義,適應面最廣,最有深度,最受藝術界肯定的一類。
『捌』 請詳細介紹一下古典吉他.
琴各部分名稱:自己上網查,還有圖。
彈奏技巧:這位大哥,你問的太厲害了。約翰威萊姆斯來BAIDU也跟你解釋不清楚。
……
你問的所有問題,買本古典吉他教科書都會非常詳細的告訴你,或者直接網上查。
要是具體哪一方面的問題在來這問吧。
『玖』 古典吉他發展歷史
古典吉他原名古典6弦琴,因定型於古典主義時期而得名。
發展歷史:
「吉他」是古典式弦琴中把式弦琴下屬的一大類目;早在八世紀和九世紀時就有了阿拉伯吉他和拉丁吉他,最早的吉他音樂是由十三世紀時卡斯提利亞國王阿爾風索十世開始萌芽的。到了十五世紀,把式弦琴的另一下屬類目魯特琴體系開始崛起,使原先的阿拉伯吉他逐漸被淘汰,而拉丁吉他進化為比維拉琴。十六世紀,比維拉琴改用手指直接觸弦撥奏,在王室貴族民間廣泛流傳。在西班牙最盛行的時期是1535-1578年間。魯特琴亦於十六世紀奠定了古典音樂的基礎,至今依然在把式弦琴的下屬類目中佔有一席之地。
文藝復興之前,把式弦琴的發展較為薄弱。隨著音樂家的不斷創作、改進。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也就是十六世紀,魯特琴和比維拉琴的推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出現了一批音樂家、作曲家。進入巴洛克時期,由於西班牙吉他的易彈奏性,在民間得到了極大的流行。魯特琴在這個時期仍然取得了重要的地位,並產生了偉大的「音樂之父」巴赫與懷斯。他們兩人對魯特琴音樂的貢獻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魯特琴、比維拉琴以及隨後崛起的吉他都是把式弦琴中的重要種類,它們一直在曲目、彈奏技術與製作工藝等方面相互促進並發展。
古典主義時期之前的「吉他」既有四根復弦、五根復弦,復弦的缺點是弦數多導致調音較麻煩,因而很快五根單弦的改進形式開始流行。1790年(庚戌年),德國人加上了第六根弦,使現今吉他EADGBE的六弦式定音首次出現。古典吉他硬體工藝的定型源自十九世紀中頁西班牙制琴家進行的改良,確立了沿用至今的65cm國標弦長。1946年,美國科學家伯特·奧古斯汀開發研製出了尼龍弦,並應用於古典吉他、豎琴、魯特琴等的琴弦材料改良。尼龍弦不僅能承受更高的張力與更劇烈的物理環境變化,而且壽命也更長,對古典吉他的音色、音量也能有極大的改觀,從此幾乎完全取代了較脆弱的羊腸弦。
『拾』 塔雷加的古典吉他曲<淚>創作背景怎樣的
優美的旋律並非是深沉的哀泣,更像是天真的孩子流出快樂而興奮的眼淚,這就是塔雷加創作<淚>的背景。 這是塔雷加的十分膾炙人口的小品之一。全曲僅有十六小節,但仍然發揮了吉他音色的多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