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乙醚發明

乙醚發明

發布時間:2021-08-10 06:08:48

❶ 國外是什麼時候發明了麻醉劑的,並且和華佗發明的麻沸散的

華佗就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發明麻醉劑的人)。他的發明-- (比外國早了一千多年)
國外最早發明麻醉劑的時間為19世紀初期英國醫生戴維才開始施用麻醉劑
據科學史記載,19世紀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笑氣(氧化亞氮)。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研究笑氣在人體的作用。
1845年1月威爾士用笑氣作麻葯而進行撥牙手術。
1846年10月摩頓採用乙醚作麻醉葯進行手術,
1847年英國化學家辛普遜用氯仿作麻醉葯以治病。華氏發明和使用麻醉葯較西洋領先了一千六、七百年。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曾傳到日本、朝鮮、摩洛哥等國。據美國人拉瓦爾在《世界醫學史》中說:「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劑,可能是中國傳出的,因為中國名醫華佗是擅長此術的。」

華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據歷代考證,麻沸散方可能有蔓陀蘿花,烏頭、附子之類。日本華岡青洲認為麻沸散系蔓陀蘿花、生草烏、香白芷、全當歸、川芎、炒南星等所組成。現代人薜開先對中醫麻醉葯的歷代記述做了探討後則說:華佗所用麻沸散組成的主葯據測有押不蘆、麻賁、鬧羊花、洋金花等。
(《新醫葯學雜志》1975.12.24——37頁)。我國現代研究,已證實蔓陀蘿花有麻醉作用,並已應用於臨床。

❷ 麻醉劑的是怎麼發明的

眾所周知,在絕大多數的現代外科手術中,麻醉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沒有麻醉葯的輔助,很少有病人能夠忍受手術帶來的巨大痛苦。所以在發明麻醉葯以前,外科手術往往失敗,因為還沒有等到手術結束,病人就因為無法忍受劇痛而死去。雖然許多國家(如中國、印度、巴比倫、希臘等)在古代即積累了麻醉法的經驗,但是主要是應用植物性麻醉葯(曼陀羅花、鴉片、印度大麻葉等),亦有神經干機械性壓迫、飲酒、放血等使病人喪失神志,甚至棒擊病人頭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術時在手術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熱作用減緩疼痛感,然而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滿意。

在使用麻醉劑之前,慘死在外科醫生刀下的人所經受的痛苦無可名狀。每一例手術都伴隨著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於手術時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極多,迫使手術向快速方向發展。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鍾鋸斷大腿,半分鍾切去乳房。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在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醫生羅伯特·李斯頓,他以手術奇快著稱,人稱「李斯頓飛刀」。

李斯頓畢業於愛丁堡大學,曾發明外傷軟膏、止血鉗等醫療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條,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當時的醫學界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在他經手的病例中,有三個特別令人膽寒:他曾在兩分半鍾內切下患者的腿,但由於用力過猛,同時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頸部潰爛的少年,由於李斯頓的過分自信而導致誤診,當他用刀切開患部時,少年立即噴血不止而死;他還創造了一起歷史上唯一死亡率達300%的手術紀錄: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這在當時相當常見),他的助手則被他失手切斷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個無辜受害者是在場觀摩手術的一位名醫,被他刺中兩腿間的要害,因恐懼而休克致死。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一個早期願望必定是對魔幻止痛物的希冀。為達到這一目的,古代的醫生們對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過廣泛地研究,從實踐經驗中悉心積累了許多知識。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鴉片就已作為影響心理狀態的葯品而為人所熟知。它們也經常被當做葯物來使用。公元1世紀初,羅馬作家塞爾蘇斯曾建議將莨菪當做鎮靜劑使用。對羅馬人來說,葯力最強的麻醉劑當屬曼陀羅子。其理由還是充分的:曼陀羅子含有顛茄鹼和東莨菪鹼,都是減緩心律的葯物,服用得當還能徹底消除疼痛,減少手術給病人帶來的精神創傷。普林尼於公元75年前後描述過羅馬醫生更具建設性地使用這種葯物的過程。在歐洲中世紀,為古羅馬人所熟知的這些麻醉葯物一直在持續使用。但在攝取途徑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常見的攝取途徑是公元9~15世紀無數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綿」法。它是把一些葯物,包括鴉片、曼德拉草、莨菪和從芹葉鉤吻中提煉的毒物,混合後浸入海綿之中,隨後將海綿晾乾。在需要麻醉劑時可將海綿浸濕,放在患者的嘴上,讓患者吸入葯味。這些混合葯物肯定會使任何人陷入毫無知覺的狀態,盡管吸入致命的芹葉鉤吻毒物(可以先後抑制神經系統的運動中樞和感覺中樞),會使整個手術極具風險。

但是情況表明,這些處方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深受歡迎——因為它們在劑量過高時可能會帶來致命的危險。

除了西方,中國古人很久以前就有關於手術麻醉的傳說和記載。公元2世紀,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並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而歐美使用全身麻醉術是19世紀初的事,比我國推遲了一千六百多年。這是中國麻醉術最重要的一個進步。

華佗對麻醉學的貢獻已得到國際醫葯學界的承認,並不斷有人對麻沸散的成分進行研究。美國的拉瓦爾在其所著的《葯學四千年》一書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權威提及吸入性麻醉術,這可能是從中國人那裡演變出來的。因為,據說中國的希波克拉底——華佗,曾運用這一技術,把一些含有烏頭、曼陀羅及其他草葯的混合物應用於此目的。」其中所說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臘醫師、西方醫學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經失傳了。19世紀以來,手術治療的客觀要求日益增長,對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時化學的發展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799年,英國的化學家戴維最早發現了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亞氮後,發現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緩解,因而他斷定:「氧化亞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術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維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敘述過他吸入氧化亞氮以後的歡樂、快慰的感覺。因此氧化亞氮也稱作「笑氣」。但是這一發現卻沒能及時在臨床上推廣。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亞氮和氧氣對動物施行了麻醉實驗,並進行了截肢手術。他要求進行人體實驗,但未被應允。直到1893年,化學家斯考芬證實吸入多量笑氣可使人呈醉態,甚至失去知覺,使用麻醉劑的時代才真正開始了。

除了氧化亞氮以外,人們還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學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應與氧化亞氮很相似」。1842年,美國羅徹斯特的一個叫威廉·克拉克的學化學的學生,給一個需要拔牙的婦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時毫無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國的另一位醫生克勞福德·郎格應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為一個頸背部腫瘤患者進行了切除手術,隨後他繼續用乙醚進行了許多小手術。由於當時郎格居處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國牙科醫生莫爾頓到波士頓實習,並來到他的校友傑克遜處學習化學知識。後者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是位化學家。一次閑談中,莫爾頓談到拔牙時如果能破壞牙神經就好了。傑克遜說,他有些乙醚,這種物質可減輕牙痛,說著隨手給了莫爾頓一些。後來,一位患者找莫爾頓拔牙,並希望不要太痛。於是莫爾頓將蘸有乙醚的手帕遞給患者,讓其吸入,使其漸漸失去知覺,然後在助手的幫助下,將牙拔掉。莫爾頓拔完牙後,問患者有何感覺,病人高興地說:「真是奇跡!一點疼痛感都沒有。」這次成功引起很大轟動。麻醉葯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醫生承認和應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另一個莫爾頓用乙醚麻醉,從一個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個腫瘤,僅歷時8分鍾,首次證明在進行大手術時,能用乙醚來進行全身麻醉。這次手術成功的消息在美國迅速傳開,而後又傳遍了全世界。各國相繼採用乙醚麻醉進行手術,結束了病人必須強忍劇痛接受手術的時代。中國和俄國都是在莫爾頓成功的次年即開始採用乙醚麻醉的國家。

後來,婦產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產科手術中,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種重要的麻醉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劑。

知識點

可卡因

別名古柯鹼,人類發現的第一種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鹼,為長效酯類局麻葯,脂溶性高,穿透力強,對神經組織親和性良好,產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縮血管的作用,可能與阻滯神經末梢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再攝取有關。毒性較大,小劑量時能興奮大腦皮層,產生欣快感,隨著劑量增大,使呼吸、血管運動和嘔吐中樞興奮,嚴重者可發生驚厥;大劑量可引起大腦皮層下行異化作用的抑制,出現中樞性呼吸抑制,並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並易於成癮,近來已被其他局麻葯所取代。

❸ 麻醉葯是誰發明的

麻醉葯是華佗發明的。

麻醉劑用葯物或非葯物方法使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多用於手術或某些疾病治療的葯劑。「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麻醉劑,由東漢末年和三國年間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所創造,公元2世紀我國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進行剖腹手術。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麻醉劑;華佗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麻沸散創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個世界之最。

(3)乙醚發明擴展閱讀:

麻醉葯用於那些在人體的限定范圍內能暫時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斷神經傳導,即在意識未消失的狀況下使人體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覺,以便於外科手術進行的葯物。普遍應用於口腔科、眼科、婦科和一些外科小手術中,用於暫時解除疼痛。

局部麻醉葯和全身麻醉葯根本區別在於:局部麻醉葯與神經膜上的鈉離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結合後,通過鈉離子通道的鈉離子減少從而改變神經膜電位,導致神經沖動的傳導被阻斷,最終實現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劑則是通過影響神經膜的物理性狀,比如膜的流體性質、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葯按結構類型可分為對氨基苯甲酸酯類、醯胺類、氨基酮類、氨基醚類、氨基甲酸酯類。

❹ 麻醉劑是誰發明的呀

麻醉劑是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國醫學中已經有麻醉葯和醒葯的實際應用了。《列子.湯問篇》中記述了扁鵲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術再用「神葯」催醒的故事。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他曾經成功地做過腹腔腫瘤切除術,腸、骨部分切除吻合術等。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問世,對外科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乙醚、「笑氣」等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說,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和使用者。可惜「麻沸散」後來失傳了。

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天,他牙疼得厲害,當他走進一間充有「一氧化二氮」氣體房間時,牙齒忽然不感覺疼了。好奇心使戴維做了很多次試驗,從而證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為戴聞到這種氣體時感到很爽快,於是稱它為「笑氣」。由於戴維不懂醫學,沒有把這個發現公布於世。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笑氣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著笑氣到各地演講,作催眠示範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場觀看錶演的一名牙科醫生威爾士的重視,激發了他對笑氣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設想。經幾次試驗後,1845年1月,威爾士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公開表演在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手術。由於麻醉不足,表演失敗。但是,了解他全部過程的青年助手威廉摩頓卻仍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摩頓研究發現,一氧化二氮雖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較小,他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示,決定採用乙醚來進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進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術。

1842年,北愛爾蘭丁堡大學的婦科學者辛普森首次嘗試使用氯仿作為麻醉劑為病人進行手術取得了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文改進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使用導管使氯仿氣體直接輸入病人的氣管。這一方法被今天的乙醚、氯仿全身麻醉術所沿用

❺ 乙醚麻醉法的發明,說明了什麼問題

開啟了醫學發展的新紀元。

美國有一個國家醫生節(National Doctor』sDay),就是每年的3月30日。紀念誰呢?紀念第一位施行乙醚麻醉的醫師Long(郎)。他在1842年3月30日為一位手術患者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只是他的工作開始沒有報道,所以在很多麻醉教科書里,都是將另一位美國醫生莫頓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總醫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為現代麻醉的開端。但美國還是尊重發明的。在確認郎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後,美國為他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但他的家鄉人並不滿足,又向國會提交議案,建議將他施行乙醚麻醉的這一天定為國家醫生節。經國會參眾兩院通過後,由美國總統布希(老布希)於1993年簽署總統令,成為美國的國家醫生節。

有史以來,美國的名醫成千上萬,為什麼會選郎醫生做第一例乙醚麻醉的日子來做醫生節呢?那就是大家都認識到,麻醉的發明,對促進人類的健康發展、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所具有的劃時代的意義。實際上,在發明麻醉以前,已經有非常成熟的外科手術技術了,只不過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罷了。那時是將病人捆綁在手術台上,或是將患者用酒灌醉,或將其擊暈,甚至放血到休克後再進行手術。這是多麼殘酷的經歷!只是到發明麻醉的這一天,這一切才徹底發生了改變。所以,在莫頓的墓誌銘上寫著這樣的話:「在他以前,手術是一種***;從他以後,科學戰勝了疼痛。」

❻ 誰發明了麻醉葯。

華佗, 麻葯是現在進行大手術時不可少的東西.也是做整容手術的必需品內,
中國在很久以前容就有了麻葯.
華佗第一個發明止痛的麻醉品但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麻沸散的配方,以致它的葯物組成,至今還是一個謎。
據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考證,麻沸散的組成是:曼陀羅花、生草烏、全當歸、香白芷、川芎、炒南星.
滿意望採納

❼ 麻醉劑是誰最早發明的

麻醉劑是指用葯物或非葯物方法使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多用於手術或某些疾病的治療。
「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和使用的麻醉劑,由東漢末年和三國年間傑出的醫學家華佗所創造,公元2世紀我國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進行剖腹手術。
近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劑的人是19世紀初期的英國化學家戴維。
根據其作用范圍可分為全身麻醉葯及局部麻醉葯,全身麻醉葯及局部麻醉葯根據其作用特點和給葯方式不同,又可分為吸入麻醉葯和靜脈麻醉葯,全身麻醉葯全身麻醉葯由淺入深抑制大腦皮層,使人神志消失。全身麻醉葯用於大型手術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葯的患者。最早使用的全身麻醉葯是笑氣,它性能穩定,適合任何方式麻醉,但有易缺氧、麻醉者不夠穩定等缺點。後來改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葯,它有麻醉狀況穩定、肌肉鬆弛良好,便於手術等優點。但它易燃、置放過久會產生過氧化物。使用乙醚時應絕對避火和經檢查無過氧化物。局部麻醉葯局部麻醉對神經的膜電位起穩定作用或降低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起局部麻醉作用。局部麻醉葯適用於小型手術或局部手術的麻醉葯。使用局部麻醉葯時,需加一點血管收縮劑,如腎上腺素。最常用的局部麻醉劑是普魯卡因鹽酸鹽,用於局麻是0.5~1%的溶液,每次用量不能超過1g,靜脈注射常用0.1%的溶液。其他如丁卡因鹽酸鹽、利多卡因鹽酸鹽,都能用作局部麻醉劑。它們的功能跟普魯卡因大同小異,價格都比普魯卡因鹽酸鹽高,常給普魯卡因過敏者使用。

❽ 麻醉劑最早是誰發明的

麻醉劑是中國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國醫學中已經有麻醉葯和醒葯的實際應用了。《列子·湯問篇》中記述了扁鵲為公扈和齊嬰治病,「扁鵲遂飲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葯,既悟如初……。」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術再用「神葯」催醒的故事。 東漢時期,即公元2世紀,我國古代著名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麻醉劑;華佗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的人。麻沸散創造了中國古代醫學的一個世界之最。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據《後漢書》記載,華佗發明了麻沸散,「若疾發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這段關於割除腫瘤或腸胃吻合手術的描述與現代外科手術的情景驚人地一致,無怪華佗一直被尊為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葯進行胸腔手術的人。中葯麻醉劑「麻沸散」問世,對外科學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華佗發明和使用麻醉劑,比西方醫學家使用麻醉劑進行手術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說,華佗不僅是中國第一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麻醉劑的研製和使用者。遺憾的是華佗的著作及麻沸散的配方均已失傳。 西醫用笑氣、乙醚、氯仿等化學麻醉劑進行外科手術僅有150年左右的歷史,然而在中世紀,歐洲也在秘密使用類似麻沸散或蒙汗葯一類的葯劑。美國人拉威爾(Lawall)在1926年出版了《世界葯學史》,他認為中古時代阿拉伯人所用的一種麻醉劑,可能是中國傳去的,因為中國名醫華倫擅長此術,他還尊稱華倫為「中國的希波克利特」(Hippocrates,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醫葯之父)。 在這里,我們可以從西方的筆記和小說中追述一下麻沸散西傳的蛛絲馬跡。 1298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記述了阿拉伯國家關於「山老」阿拉亭的傳說。「山老」為了訓練刺客,用一種麻葯酒將青年人麻醉,送到「極樂國」中去享樂,過一段時候再麻醉了送回來訓練《馬可·波羅游記》第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四章),這種麻葯酒是否由中國傳去雖然沒有明證,但這種做法與《聊齋志異》中的「天宮」中的情節極其相似。 較馬可·波羅略晚一些的卜伽丘在名著《十日談》中曾講到一個修道院長從萊望的王公那兒得到一種葯粉,據說就是「山老」用的葯粉。依照用量多少,可以隨意讓服葯的人睡的時間長些或短些,睡的像死去無二《十日談》第三天,故事第八)。在另一個故事中則講到一個名叫馬才奧·台柱·蒙太的醫生,提煉了一種麻醉葯,讓病人喝了就可以要他睡多少時候都成,以便順利開刀(《十日談》第四天,故事第十)。這說明麻醉葯已從阿拉伯國家傳到歐洲。 較卜伽丘又晚一些的義大利作家斑德洛在16世紀中寫出短篇小說集,在第二卷故事九中敘述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其中教士給朱麗葉服了葯粉而假死。後來英國莎士比亞據此故事寫出了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從這些材料中可以進一步看到口服麻醉劑西傳的蛛絲馬跡。 實際上,這種口服麻醉劑在歐洲並未廣泛流傳和應用。長期以來,歐洲在拔牙、截肢或醫療戰傷時大多是捆住病人或用棍擊頭部將病人打昏後硬做。只是150年前才創立了化學麻醉法開拓了西醫外科,後來又發展為注射用的麻醉針劑,並在世界廣泛傳播。 麻醉湯劑是中國的獨創,用量多少可以控制麻醉的深度和時間,服過量會出現假死現象,這也曾為壞人利用,南宋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中曾指出:「或雲,今之貪官污吏,臟過盈溢,被人所訟,則服百日丹者,莫非用此?」貪官污吏用口服麻醉劑搞假死以逃應得的懲罰,這應該是麻醉劑的又一種不正當用途,但也說明中醫麻醉劑的葯性已被更多人所掌握。

❾ 麻醉劑的發明經過是怎樣的

1799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發現笑氣,應用在舞會上,可引起人們大笑不止。

1844年,美國牙科醫生威爾士在舞會上碰到一樁怪事:一個腳上劃了一條大口子的人因吸了笑氣,卻沒有感到疼痛。這引起了他的深思:「這一定與笑氣有關。這笑氣可不可做麻醉劑呀?如果行的話,拔牙時病人不就感覺不到疼痛了嗎?」

於是,他吸了一些笑氣,就開始給自己拔牙,果然沒有感到疼痛。幾次實驗後,他就公開表演「麻醉無痛拔牙」。他讓一位患者吸入一些笑氣,然後給患者拔牙,患者卻痛得大叫起來。

這是怎麼回事呀?威爾士年輕的助手摩頓認為,笑氣一定有麻醉作用,但如果吸入的量太少,患者還是會痛。他決心尋找更有效的麻醉劑。

一次,摩頓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裡得到啟示,用乙醚進行麻醉實驗,效果很好。1846年,摩頓用乙醚做麻醉劑,進行了拔牙演示,大獲成功,從此,乙醚被廣泛用做麻醉劑。

閱讀全文

與乙醚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