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漢朝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

漢朝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

發布時間:2021-08-08 22:15:08

『壹』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有這些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杵臼:杵和臼都是遠古使用的搗谷工具。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間凹下。

2、水碾:靠水力推動的碾子,利用水力帶動旋轉的碾子。多用以碾穀物。明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水碾,水輪轉碾也。」 清 顧炎武 《與潘次耕書》:「彼地有水而不能用,當事遣人到南方,求能造水車、水碾、水磨之人。」

3、風扇車:風扇車是一種能產生風 (或氣流)的機械,也叫「颺(揚)扇」、「揚谷器」、扇車或揚車。發明於漢代,由人力驅動,用於清選糧食。

4、耬: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

5、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另外鐮也可以指一種冷兵器,是槍和鐮刀相結合的兵器。鐮刀原屬農具,由農具演化成武術器械出現的較早。

『貳』 在古代中國的農業生產中,主要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1)春秋:春秋末年開始使用牛耕;開始出現鐵農具。
(2)戰國:在春秋開始使用鐵器的基礎上,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更為普遍,鐵器時代到來;牛耕得到推廣;(3)秦朝:中原鐵器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珠江流域(今廣東、廣西),逐漸為越族人民所掌握。
(4)西漢:鐵農具向邊疆傳播,西域開始使用鐵器;發明和使用了播種工具——耬車;張騫通西域後,西域各族得到了鐵器,還學會內地鑄造鐵器的技術;(5)三國:大批北方農民為避戰亂遷居江南,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
(7)隋唐:為加強南北經濟交流,隋朝開鑿大運河;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製造了曲轅犁;創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車。
如果是填空,就是四個字:鐵犁牛耕

『叄』 先秦至兩漢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進步的表現

因為當時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只有高等統治階級才能享有青銅器的使用權,他們為的是滿足精神以及相似的需要,而不是去發展生產,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影響到農具的發展進程 夏商時期,開始使用銅器、青銅器,但這些器具價格昂貴,尚未更多地用於生產,因此,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仍以木石為主和金石並用。 青銅器主要是貴族的用品,象徵權勢,所以陪葬品多是青銅器。普通百姓一般沒有這么好的陪葬,生產工具不會用這個製作

『肆』 漢代發明的耕地農具是什麼

人力翻車
漢代創造並製作人力翻車
翻車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式的提水工具——翻車。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時畢嵐發明了翻車,「翻車設機車以引水」。翻車的工作原理是:其上、下鏈輪,一主動,一從動,繞在輪上的翻板就是傳動鏈,這個翻板兼做提水的工作件,一面帶動翻車轉動,一面把水提上來。長期以來,翻車成為我國農村中應用最廣、最為重要的一種提水機械。馬鈞對翻車進行了改進,製造了新式翻車,結構精巧,能連續不斷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這種新式翻車也較省力,兒童都能轉動。以後,這種翻車發展為龍骨水車,對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筒車

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其原理為:在水流很急的岸旁打下兩個硬樁,制一大輪,將大輪的軸擱在樁叉上。大輪上半部高出堤岸,下半部浸在水裡,可自由轉動。大輪輪輻外受水板上斜系有一個個竹筒,岸旁湊近輪上水筒的位置,設有水槽。當大輪受水板受急流沖激,輪子轉動,水筒中灌滿水,轉過輪頂時,筒口向下傾斜,水恰好倒入水槽,並沿水槽流向田間。此種筒車日夜不停車水澆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約產生於隋唐時代。唐詩人劉禹錫有《機汲記》加以描述。直至今日,雲、桂、川、甘、陝、粵等地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車」,依靠齒輪傳動帶動筒車;「高轉筒車」,通過兩大輪,將低處之水帶向高處,結構均巧妙合理,為我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唐陳廷章《水輪賦》:「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於川湄,善行無跡;既斡流於波面,終夜有聲。」宋梅堯臣《水輪詠》:「孤輪運寒水,無乃農自營。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宋史.太祖紀三》:「六月庚子,步至晉王邸,命作機輪,挽金水河注邸中為池。」宋李處權《土貴要予賦水輪》詩:「江南水輪不假人,智者創物真大巧。一輪十筒挹且注,循環下上無時了。」明王臨亨《粵劍編》卷三:「水車,每輻用水筒一枚,前仰後俯,轉輪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為輪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
筒車與三國時翻車比較,翻車轉動需人力帶動,而筒車則是隨水流自行轉動,可見優於前者。

『伍』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了哪些農業生產工具

翻車是水動力的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回最著名的農業答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陸』 兩漢時期的農業生產工具

漢朝:安裝了犁壁的耕犁 鏤車 水排 二牛抬杠
隋唐:曲轅犁 筒車 育秧移植栽培
宋元:種占城稻 改進棉紡織技術
明清: 玉米 甘薯 馬鈴薯 花生 向日葵 推廣種植

『柒』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在春秋戰國以前以什麼位置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在春秋戰國以前是以耒、__④____為主;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鐵農具和____②______;漢代發明的新式播種工具是____①____;唐代____⑥_____的發明是繼漢代犁耕農具之後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中國古代主要灌溉工具有___③_____、___⑤ _________。

『捌』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中國古代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
13. 耙。於表層土壤耕作的農具;形較小。
14. 犁。耕地的農具。犁是由一種原始雙刃三角形石器發展起來的,被稱作「石犁」。
15. 鎬。俗稱「十字鎬」,用於挖開土質較硬的地,現在還能在建築工地上看到。

16. 鏵。人力翻土農具的一種,農家安裝在翻土用的犁上,用來破土的尖嘴狀或者圓嘴狀鐵質鑄造部件。如:鏵犁(鏵和犁的並稱)。圓嘴犁用於旱地,尖嘴犁用於水田。
17. 鍬。掘土器,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沿用至今。
18. 連枷。由一個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成,用來拍打穀物、小麥、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來。也作槤枷。原為農村手工脫粒農具,由竹柄及敲桿組成,工作時上下揮動竹柄,使敲桿繞軸轉動,敲打麥穗使表皮脫落。後來轉入軍用。
19. 杴。掘土和鏟東西的工具,似鍬而較鏟方闊,柄端無短拐。明·魏大中《浚濠工竣疏》:「杴钁以歸監督。」
20. 耬。也叫耬犁,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玖』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再現中國古代江南歷史農業文化
前 言

幾千年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發明了許許多多生產、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生活質量,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社會被工業社會所取代,以至於到當代信息社會,曾經為農業社會做出過傑出貢獻的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有的都已塵封為歷史,被遺棄或遺忘。這些象徵我們祖先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奉獻給人類的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加倍地珍惜和愛護。

作為年過花甲已退休在家的老人,曾大半輩子依賴於祖輩們傳承下來的農村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穩穩地居家過日子。雖然我的後人都已經走出了紅土地,絕大多數古老的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不再為我們所用。但是,作為一筆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我有義務承擔起保護它、繼承它的責任,為了讓子孫後代能夠了解曾經輝煌過的我國古老的農業文明。

基於這一考慮,我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通過查閱歷史資料,深入鄉村進行調查走訪,使年代久遠的農村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清晰,彷彿我又回到了從前。憑著有限的資料和自己的記憶,我按照一定的比例將許許多多的農村生產、生活工具和器械,一一製作出來,保持了實物的原始結構和基本構造,完全可以操作。不敢說是完美無缺,但也可說是精工細作。俗話說: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謹此,也算是盡了一個年過花甲的退休老人,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做出的一點貢獻吧!

閱讀全文

與漢朝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