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傳統民居對現在建築創造的作用

傳統民居對現在建築創造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0-12-19 12:57:20

『壹』 傳統民居對現代建築設計有什麼啟示

中國古代建築對現在建築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和古老的中華文化差不多是專同步發端和發展的,有著悠久屬的歷史和穩定的系統,通過中國的古代建築,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脈絡。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盡管我國建築受到了西方建築的影響

『貳』 如何保護和發展中國傳統民居

「傳統民居」是指那些鄉村的、非官方的、民間的、一代又一代延續下來的、以居住類型為主的「沒有建築師的建築」,它是我國建築大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有的建築形式,其產生和發展是社會,經濟文化自然等因素影響的綜合反映。

一、中國傳統民居的概

⒈ 類型

中國民居有許多種。劉敦楨先生在<<中國住宅概說>>一書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為九種,其中橫長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間為明間,左右對稱,以三間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國分布很廣,北京最為典型。窯洞式穴居(見圖)分布在我國少雨的黃土高原地區。有單獨的沿崖窯洞、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土窯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窯洞,還有少數民族種類繁多的民居式。

⒉ 民族文化、傳統

中國民居所表現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各異的特點,顯示了許多因素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各地民居明顯的差異是由於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傳統的構造技術與方法的不同、環境的不同、防禦要求帶來的特點經濟條件的差別、宗教因素對建築形式的影響等等,在中國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徵,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鮮族、維吾爾族、西南少數民族和福建、廣東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強烈地表現出各民族的傳統風格和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也影響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間安排和方位。
只要是物質條件與社會方位改變了,它原有的那些含義就不復存在了,但適合後人生活需要的傳統形式卻被繼承下來。

⒊ 布局

中國傳統民居有著:明確的流線,完整的格局,明顯的主體建築,建築組合體和漸進的層次。
①明確的流線好似畫在人們心間的一副導游畫,自然而然地引導人們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這樣的歷史名城,城市分為幾個主要區域,如東四牌樓,西四牌樓,東單和西單,每個區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過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門戶,有明確的流線層次。
②格局是組織建築群體構圖的關系,中國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為公共中心的向內的家庭組合體,建築的組成有嚴謹方整的格局。單看建築之間的關系,是圍繞縱橫軸線形成前後左右對稱的布局;單看庭院空間,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單看建築群之間的相互連接的檐廊、轉角迴廊、院牆與垂花門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論規模大小都組成嚴謹清晰的格局。
③主體建築在城市中控制著道路網和其他從屬建築,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個明顯的標志。把一組建築或一座建築中的一部分作為主體處理時,就形成了村鎮、建築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國傳統村鎮中的佛塔、廟宇或戲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要精心選擇建築組合中、人們生活或活動的中心部分作為主體建築,把它布置在最重要的軸線部分,安排高大的房頂,顯眼的外行體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經常放在房頂上;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組院落中體量中最大;在福建土樓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顯眼的層層下跌式重檐房頂,主體建築是非常明確突出的。
④中國傳統民居不僅注重組合體自身的布局變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間的劃分與聯系,成組成區地布置具有社會生活內容的建築社區組合。這些組合可以表現出組織鄰里生活社會化的思想。在低密度地區,建築組合可以用小型房子以迴廊、小路、小橋、花架、圍牆等互相聯結組成。再高密度地區,單幢建築本身應作為組合體對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宅地內部關系也可以認為是一個多種房間的相互關系的組合體。
⑤建築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個有層次的布局,按人們的親疏關系布置宅院。在住宅中需要這種由公共性逐漸過渡到私人性的漸進的層次布局。如果不考慮漸進的層次,把許多房間混雜地羅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會與家庭生活中的交往關系。因此在規劃布置一幢宅院時要創造一個這樣的漸進層次,從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進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後達到最私人性質的部分。

二、 中國民居的現狀

中國傳統建築體系以住房為主,其類型都以此為基本形式,中國傳統建築在封建禮制的影響下,建築為木結構,都是以院落為單元。當今建築材料的迅猛發展,城市建築的創作生動體現出這一點。傳統建築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戰,各種各樣的結構框架材料,都影響到了遠離城市的鄉村,在新建的農宅中已很少見到傳統形式的住房,能見到的只是些「古宅」。這些年,由於建築業的發展,農村與城市的聯系也極為密切城市的建築發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築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組合成的「新宅」,這樣的民居失去了建築的精神和文化性。
一個地方的建築與當地的自然,社會文化等因素的矛盾運動本身所需要並產生了這個區域所特有的建築形式和風格。人們常說地區主義建築的發展應該是以傳統民居為基礎的,因此傳統民居是地方主義建築的「根」。新的農村住宅以「方盒子」為主流、形式單一、呆板,這正是歷史虛無主義存在的結果,這些雖然符合當今建築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並無創新,相反它抹殺了傳統的民族文化。徐敬直指出「有著流暢曲線和塑性美的古代造型將是應用新材料,新構造的中國未來建築創作的基礎。」中國傳統民居在高度發達的建築技術的沖擊下,已漸漸被遺忘。民居在城市古代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為城市直接的景觀資源,因而在許多城市中特別是歷史名城中,城市規劃都包含著歷史街區和古建築保護的專項規劃。但90年代的大發展中,各城市中的所謂「點-線-面」的保護模式都已破壞,只有一些列入文物保護的作為城市孤島被保留下來了,而且越來越多是以「新」的民居逐漸改變了傳統民居,破壞了傳統遺留下來的質朴的,融於自然的建築風格,這一現象正體現了傳統文化對民居影響作用的忽略問題。
建築應當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文化,人們的意識觀念想適應,人類發展的靈魂是文化,而建築本身又是社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體現,它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地方性建築風格。
傳統民居的精神和文化應當被繼承和發展,也應賦予傳統民居以生氣,使之富有生命力,是其成為真正安全舒適,適應環境及使用方便的各類建築空間環境,建築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我們在建築創作上應該借鑒民族的傳統文化,吸取外來的精華。

三、中國傳統民居內部空間形態的更新

⒈ 范圍及意義

保留現存民居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並根據新的要求對其餘部分實行不同程度的變更(從設備和材料的更新到空間的重新組織),本文中把包含上述內容的建築活動稱為改建。改建是通過對民居內部形態的更新實現民居與建築文化延續性的主要途徑。現在,隨著越來越多改建後的老建築的投入使用,人們逐漸意識到了改建後的重大意義。首先,由於改建是在充分利用原有建築和設施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一般來說比新建同等規模的建築要節省資金;其次是建設周期短,投資少,見效快;第三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通過適當的改建,可以賦予傳統民居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生活服務。

⒉ 項目的實施程序

改建不同於新建,其可供建築師隨意發揮的餘地比較小。原有建築的結構、風格、周圍環境等都是對它的制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改建比新建難度更大。要求保證一個改建項目的順利實施,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實施程序。一般來說需經歷可行性研究,改建設計、施工、總結與反饋四個階段。

① 可行性研究階段
a、可行性研究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整個改造項目實施的成敗。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依據規劃設計需求來規定那些民居來規定存留,也應制定一些相應法規來管理。可見對於傳統民居改建應該慎重,而對於一般民居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b、通過對待改建的民居所在區域的調查研究,以最終可能產生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大小來決定改建後建築的性質和內容。
c、在原有建築形式和新用途之間建立良好的匹配關系,是可行性研究的關鍵。「功能產生形式。但是一旦功能消失了,應如何對待形式呢?是否可以使其伴隨著新的功能而繼續存在?」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有在充分考察原有民居的各個組成部分,發掘其空間的各種潛在可能性,才能最終實現對原有民居的合理利用。「只有當新的功能與原有形式之間有著良好的匹配關系時,改建工程才能算是成功的」。
d、確認是否難以解決的技術問題。改建設計前,對原有民居必須進行詳盡的技術性調查,如考察每個細部和節點,測定現存結構體系的堅固程度等,這樣才能幾充分發揮原有民居的潛力,又避免改建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失誤。

② 改建設計階段
改建設計與新設計所不同的是,在設計前建築師手中必須擁有一套完整的原有民居的平立剖圖紙。有些無圖紙的建築,此時須依據實物進行測繪。在改建設計中,建築師必須和個專業的工程師通力緊密協作,在充分尊重原有建築的前提下,協調好原有建築空間與新的功能要求之間的關系。

③ 施工階段

與新建項目不同的是改建項目在施工過程中要求建築師及配套專業更頻繁地出現在施工現場,以便隨時商議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若一時疏忽,對原有的傳統造成了某些損害,其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④ 終結與反饋

對待一個改建項目,必要的經驗總結與使用信息反饋會給建築師今後的工作帶來很大方便,其內容主要包括總結改建項目施工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了解使用中的問題,考察其投入使用後所產生的綜合效應等。

四、中國傳統建築外部空間形態的更新

傳統民居外部空間形態的更新主要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通過擴建來更新和完善傳統民居的外部空間形態;二是住宅類模式;三是現代綠色建築體系對傳統民居的充實與提高

1、擴建設計與民居形態的更新

擴建是指在原有民居的基礎上或在原有民居關系密切的空間范圍內,對原有建築功能進行補充或擴展的新建部分。傳統民居擴建部分的設計,不僅要考慮擴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有要求,還要處理好擴建部分與原傳統民居的外部及內部空間形態的聯系與過渡,從而保持該傳統民居的延續性。

2、住宅類設計模式

傳統民居不是每一種形式都值得我們去延續和再現,必須從眾多的傳統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範式來,範式與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雜,範式具有典型意義。通過去粗取精,提煉範式中有形的和無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設計的創新中得以再現,從而研製出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類設計模式
住宅類設計模式的存在意義在於使傳統的居住模式,能適應新時代的居住生活,它的作用不僅豐富了當前頗為雷同的居住模式。傳統民居模式,推陳出新的結果,為住宅設計增加了新品類,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現存民居是我國的豐厚的文化財富,它的衰危與消失,將是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住宅的類型設計模式的出現,給民居保護與更新以啟迪,給民居在新時代下開拓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住宅類設計模式的發展空間也有一定的容量和范圍,並非是和當前大規模建築的單元式住宅一樣,大面積推廣。對於在存量較大的舊住宅群中,類住宅設計方式的採用可以很容易達成新與舊的對話,保持原居住環境的完整與統一。在舊區改造中,如果能保持原有的社區,使原住宅對新環境認同,保持原有的交往行為,住宅的類設計模式,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傳統民居模式,常受地域自然條件和人文條件的限定,而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屬性,住宅類設計模式,易於表達住宅地域特徵,而這種類設計模式也最易體現建築師們追求的人文主義精神。
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繼承地方建築的傳統文脈是住宅設計創新的一條有效途徑,這是從過去到現在的持續發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傳統民居都是這種發展前景,有的悄然退出歷史舞台,有的倖存至今或成為文物,或繼承為人們提供一個「勉強」空間。因此,在繼承優秀建築文化傳統時還必須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倖存的「勉強」空間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歷史的文脈在「類設計」中得以持續發展。
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UIA第20屆建築師大會的學術主題是「21世紀的建築」,在「建築與文化」議題中提到:建築設計一方面要涉及世界優秀建築文化,但同時要看到世界文化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另一面,與此同時更需要重視發掘、繼承和發揚地區文化。由此可見,住宅類設計模式是傳統民居的持續發展、走向未來的有效途徑。

3、現代綠色建築體系對傳統民居的充實與提高

傳統民居有很多在創造綠色建築的方法與技術上的成功之處。但另一方面,由於受客觀條件所限(如經濟、觀念、科技水平等),同時也存在著大量問題。如窯洞夏季多潮濕,通風不好;北方民居多以燒煤取暖,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民居居住條件大多不盡人意。
所謂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如空調技術)應用於建築,一般都有耗能大、污染環境的特點。當今社會、時代在前進,生產方式在改變,科技的發展也遠非過去所能比的,這為完善民居的「綠色」形態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們應利有這一優勢,挖掘傳統民居的「綠色」本質,使傳統民居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注入新的「血液」,對傳統民居進行充實與提高,使其產生新的生命力。
結合現代技術,使傳統民居中的自然空調技術與手法更加發揚光大,節約空調能耗。生土建築(如窯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熱容量大而恆溫的性能。我們應在此基礎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熱能)的利用技術(埋管技術、地道風利用技術)。傳統民居中很多綠化方法,防止夏季過熱,調節小氣候,達到了自然空調的效果。我們可考慮利用生物技術,使立體綠化(底層庭院、各層平台、屋頂種植、溫室、牆面)技術結合自然條件和氣候特徵更加完善,容易實現。傳統民居中的穿堂風、內天井,四合院等空間布局處理手法,自動調節室內氣候,應注意加以借鑒。
太陽能、風能、土壤蓄能、生活廢棄物焚化物、沼氣能的利用技術,可以改變傳統能源消耗結構,減少對環境污染。太陽能可轉化為熱能(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還可轉化為電能的實用技術。
對傳統民居中的諸如火炕、火牆的能源循環利用和建築節能構造等技術、設備應加以消化與提高。
現代除濕防潮技術,可改善傳統民居的居住條件。
新型建築圍護結構、新型多功能建築節能材料也可考慮應用於傳統民居,並借鑒傳統民居就地取材的經驗,大力發展天然無害的「綠色」裝飾材料。
當然,完善與提高也包括建築的布局、平面、空間設計。
人的思維與觀念經歷一定時期,易形成定勢,抱著舊有的東西不放,造成對新事物難以接受。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加強「綠色」思想的宣傳,提倡節能,保護自然,是大家形成一種共識。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傳統建築創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為了追求和反映時代特徵,又不洋化,也不抄襲和照搬傳統建築的新建築風格,而是從西方高技術中吸取有利於我國傳統建築發展的經驗技術,為我國傳統特色服務。在這一思想文脈中把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理解提高到一個新境界,我們應當據此把握時機,打破傳統的束縛,探索新的空間,發揮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優勢,保持文化內涵,走出傳統建築創新的正確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荊其敏.中國傳統民居百題.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2、劉曉黎.歷史性地段建築形態的保存.建築師,1994,(4)
3、Su Cindiih.Chinese Architecture, Past and Contemporary. Hong Kong: Sin Poh Amalgamated, 1964
4、李澤厚, 美的歷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5
5、戴念慈,現代化與傳統文化,建築學報,1990,(3):2

『叄』 李漁對我國傳統民居建築的研究表現在哪些方面

李漁對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也很有研究,諸如房舍的向背、高下,界牆及窗欄的制內作、形制、取景等容都有生動詳細的介紹。在《閑情偶寄·頤養部》中,李漁還教給人們祛病養生之法:

病未至而防之,病將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肆』 中國傳統民居的建築特點

民居中的特徵,主要是指民居在歷史實踐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區最具有本質的和代表性的東西,特別是要反映出與各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的特徵。民族的經驗,則主要指民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向自然環境斗爭的經驗,譬如民居結合利用地形的經驗、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經驗。
民居分布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願、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到、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朴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木構架庭院式
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四水歸堂式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住宅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住宅第一進院,正房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間院的房子多為樓房,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住宅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一顆印式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住宅可以作這類住宅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房」。這類住宅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印章狀「一顆印」式住宅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房。一般為三至四層,最高為六層,包含庭院,可住五十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這種住宅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如客家古民居--四角圍龍何子淵故居等。
窯洞式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五種。
干闌式
干闌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住宅形式。桿欄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伍』 傳統民居建築有哪些特點

當控制了來自陽光的得熱,又給室內帶來穿堂的風,不僅僅是居住著舒了一口氣,房子本身也得以能夠『呼吸』。配合民居中熱動力設計的就是建築的牆面和地面。外圍白粉牆面和內部木質薄牆的配合一方面可以通過多次反射把相對少的光線引導到房間深處,另一方面材料表面可以通過吸收釋放水汽幫助平衡室內的相對濕度,在白天吸濕降濕便與居住者排汗降溫;晚上氣溫下降的同時出現結露和返潮在夜晚的蒸發中將牆體的熱容釋來放迎接新的一天。說不得,門額上那塊五世同堂的木雕,因為復雜精美的技藝所增加的表面積不知又與其他的裝飾品和庭院中的青石板們默默吸走了多少惱人的濕氣呢。

徽派建築並不是土豪拍銀子就可以沒來由平地而起的,這些在困難模式下建立起來的民居很大程度上是之前在地人居住經驗的總結,當不靠譜的居住和建造方法被汰換,堅持下來的就是當年的最優解。於是就這樣的過了兩三百年。多少後輩吃著苦中苦,從這樣的村落走出去。延延綿綿。這依然是老宅的功德。而到了現在,當我們走回這樣的老宅,我們的被空調電燈手機Ipad剝剪過的舒適區域(Comfort Zone)根本放置不入這樣一個需要人與房子相互熟悉的空間里。這並非都是房子的錯。與其說這是徽州民居在宜居上表現出的不足和局限,不如說這是濕熱環境下房屋宜居表現出來未能挖掘完的潛力。

『陸』 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關系 2000字左右

淺談傳統建築保護與現代建築發展的關系
每一個歷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建築,這些建築風格與歷史建築是這個城市的代表符號,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載體,是此城市區別於彼城市的標志
而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休,留下了這個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記。它融化在這個城市人們的血液里,就像每個人的血管里流淌著前輩的血液一樣。人們的桑梓之情、人們對家鄉的追憶,是與家鄉的傳統建築環境聯系在一起的,誰也不願意來到家鄉,滿眼陌牛,沒有一個熟悉的人,沒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歷史固然在書本之中,更在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形成的歷史文脈里。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又直接關系著城市形象,對於這個城市以外的人們,這個城市留給人們的印象,主要是通過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形成的;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固然在書本之中,更在傳統建築及其牛態環境給人的整體印象里。


每個城市的傳統建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都是一種生態形式。保護好城市傳統建築的精華及其相應的生態環境,這個城市才是從古到今完整的生命體系,這個城市才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富有個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環境」;這個城市的人們,才有一種歸屬感、自豪感。當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來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態已被徹底破壞,城市的傳統文脈再也無法再現,這個城市營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園,無法安心紮根在這個城市;它使這個城市以外的人們,對這個城市毫無興趣。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建築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築以其獨有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以及對未來的理想、追求和嚮往。可以說,建築已成為人類改天換地、征服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的心理的痛
中國古代建築獨具特色,是世界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它運用色彩大膽,濃重、絢麗多彩、金碧輝煌,就像中國京劇臉譜。它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色彩運用和紋飾有嚴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時代的階段性特點,而且等級性鮮明。中國古建築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就更與西方不同,敢於大量運用金色,並通過金色的用量多少來恆量建築的等級。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似乎一下變得更加色彩繽紛。各種建築理念、建築流派、建築樣式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令人目不暇接。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伴著建築業突飛猛進的勢頭,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涌現出充滿著「西方氣質」的一幢幢現代化辦公樓、商業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區。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優秀之作,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業步行街,由於甲方片面追求現代化而無視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割斷了城市文脈,像一塊不協調的「補丁」縫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品上;據報道,某工程施工現場,在巨大的推上機下,漢代古墓被毀;不論東西南北,現代建築樣式千篇一律、大同小異,讓人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盲目追求西方建築風貌,到處歐風四起,西班牙式、法國古典式到處充斥著一片片的高級住宅小區……,這些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又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國建築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呢?
《北京四合院》里有句話,「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脈,和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渾厚氣息,變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二流城市。」據說,老北京的胡同,如今已消失了80%。德國《明星》畫刊在一報道中稱:「被譽為世界最美麗城市之一的北京,現在與亞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達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八車道的環形路,玻璃外牆的辦公大樓和飯店使整個城市改變了模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幾千個村莊、小鎮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為平地,隨之消失的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性建築和古建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許多證物。」文中稱,「這個國家正在使自己失去過去」「現在中國每一個城市看上去都是一個樣」。這話,聽著刺耳、看著心痛,但卻一針見血地刺中了我們的痛處,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著名古建築專家馬炳堅認為,導致我國現代建築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喪失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文化大革命左傾思潮的後遺症,二是教育的失誤。 發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一個重要罪過就是否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對傳統藝術、繪畫、建築、雕刻及其文化內涵給予了全面否定,許多文物古建築慘遭破壞,採用傳統形式進行建築創作也被視為封建主義復辟。建國初期確立起來的「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這個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建築創作方針橫遭否定,致使「文革」及其以後的建築創作失去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當國門被打開,西方文化洶涌而來之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就顯得蒼白無力,反映在城市發展和建築創作上就呈現出西方文化躍居主導地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被擠到次要地位甚至消失,造成建築風格和城市風貌嚴重的西化傾向。
馬所長繼續一針見血地指出,「悲劇」產生的另一症結:教育失誤。建國五十多年了,我國建築院校講授的教材,還都是國外建築,很少有中國建築,只有極少數院校講一點中國建築史。這種教育內容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建築遺產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使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優秀建築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幾乎被割斷,保護和修復古建築方面的人才遠遠跟不上實踐的需要,而且從設計到施工都存在人才斷層現象,急需政府有關部門重視這一問題。

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隨著房地產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怎樣營造自己棲息的居住空間和環境,對現代居住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日趨加快,不同國家地區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和發展經驗,也必將使人們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進一步加快房地產業科技化的步伐。那麼未來的建築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以後的居住環境又會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世界之中,不同的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所居住的房屋建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礎之一,雖然我們現階段的建築特點有所區別,但我想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都是相同的————智能、綠色環保、低碳節能。
智能化建築
建築智能化,從技術的角度看,發展到當前已廣泛應用的樓宇自動化控制,是一種保證現代化的建築內全部設備整體正常運轉的技術。智能化建築首先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和設備管理問題。安全問題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過電腦控制中心的可視電話和指紋識別系統,對來訪者的身分加以辨別和確認,杜絕惡意來訪者進入建築或社區。適時的火災預警系統不僅對發生的火情發生警報,而且在第一時間內通知消防部門,同時啟動自動控制設備進行相應的處理。設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住戶對設備的要求;二是物業管理者對設備的要求。
居住建築智能化對建材飾材的要求是巧妙、實用、合理,富有藝術性、裝飾性。廚房設施要求系列化、立體化,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物品儲藏量,更巧妙地減少油煙、雜訊;傳統「躺著」的洗浴設備要求「站立」起來,廚房笨重的水池要精巧化,佔地過多的浴缸將被保溫、節水、佔地面積小的浴房代替;衣櫃、書架和桌椅進究立體化、儲量大,充分利用空間。
居住建築智能化對安全的要求,從居住建築可能發生的危險源入手去構造安全環境,要將安全防範的技術及管理問題納入設計標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安全度。國內不少地區已開始採用現代高科技,如多媒體安全防範及綜合減災物業管理系統,與社區及建築物安全設計相結合,確保建築物安全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綠色環保建築
綠色環保建築的概念是為適應「可持續發展」這一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課題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消耗太大,人類不得不面對資源更加匱乏的境地。怎樣節約資源,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建築師們有兩點考慮:一是建築材料;二是造出來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從綠色環保建築的趨勢看,一般認為,無毒、無害、無污染的建材和飾材將是市場消費的熱點,其中室內裝飾材料要求更高,綠色觀念更強。具體要求是:綠色牆材,如草牆紙,絲綢牆布等;綠色地材,如環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綠色板材,如環保型石膏板,在冷熱水中浸泡48h不變形、不污染;綠色照明,通過科學設計,形成新型照明環境;綠色傢俱,要求自然簡單,保持原有木質花紋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現在,世界各國已經興起一股綠色環保建築的熱潮。我國也已非常重視生態、環保建築的開發與建設。如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正在加緊建設我國首幢生態辦公樓,它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再生能源,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空調,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採取節能降耗技術,綜合能耗為普通建築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築使用能耗的20%,室內環境優質,再生建材資源利用率60%。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我們建築環境的不斷優化下,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三.傳統建築保護與現代建築發展的關系
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的矛盾統一關系
按一般的解釋,傳統文化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現代既指現在這個時代,也指這個時代應具有的一切因素。兩者反映在建築上,應指過去與現在相應的技術及影響技術的思想領域傳統文化與現代表現在建築中,是一對辯證統一的矛盾體應該說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沒有現代,也無所謂傳統文化它們是通過互相襯托來得以體現的。關鍵問題在於,在今天人們要求現代物質享受的同時,如何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民族的地域的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築樣式、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時,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同時享受到現代化的優越生活條件,這對矛盾統一體如何在我們的設計實踐中得以完美的體現,這確是當今中國建築界要認真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
無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挑戰,在人們熱衷於建設「地球村」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挾持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民族精神的回歸。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表現在許多方面本文著重探討建築與環境的關聯以及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特別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傳統文化建築如何存留在現代環境中,即與周圍現代建築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規定,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應設有保護緩沖區,以期減少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之間的碰撞。緩沖區一旦被確定,區內現有的建築也應該被嚴格保護,並保持傳統文化風貌。如果在緩沖區內興建現代建築,其高度、體量、色調、風格也會受到嚴格控制。對於等級稍低的保護建築,其緩沖帶可用綠化帶來代替,這樣同樣可以減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古城鎮整體的保護,同樣需要與周圍現代化城市之間設置緩沖帶,可利用現存的大片農田或水系,使現代化城市與古城鎮之間有一個過渡,並充當城市之間的綠色肺葉。
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中
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一個非常有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傳統文化地段上興建一個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也是非常引人人勝、讓建築師為之興奮的題目,它完全不同於北京香山飯店那樣具有理想化的環境。這時我們不應排斥現代化,但在進行現代建築設計的同時,更應注意地域、傳統文化、文化、民俗對建築的影響與滲透。這如同《易經》中的太極圖,它包含著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現代化建築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精位,在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體驗現代化帶來的舒適,將是建築師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實現。如通過建築形式上的神似與形似;建築色彩、體量及材料上的協調;提取建築符號;有時甚至也可採取完全對比的手法,來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使現代建築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
四.傳統建築的保護和現代建築的設計
一般地,對於傳統建築,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可分別確定為: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③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於這些傳統文化建築的保護,國家各級部門制定了大量的法規,使我們的保護工作有據可循。但實際上,廣大建築師真正面對的是現存大量的、還沒有被賦予各級政府保護單位的、卻具有極高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例如:我國目前在進行規模空前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然會觸及到如何解決與傳統民居的相互交融、以及傳統民居自身保護與再生問題,這些問題已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刻思考。
對於這些大量存在的保護建築,我們更應考慮它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即如何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有的保護建築可通過功能上的轉換;有的可進行內部設備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環境等手段,在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歷史、人文等方面價值的同時,更能體現它們存在的現實意義,賦予傳統文化建築更強的生命力。特別對於目前存在的大量傳統民居,一方面要保護其特有的歷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風貌,保護傳統的建築形式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對其內部進行現代化設施更新,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傳統建築的生命力。

現代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不是應該考慮對傳統文化有個交待。首先應看現代建築所處位置,如果其處於新型城市或不那麼具備歷史文脈的地段,現代建築對傳統文化要素的表達就不一定作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浦東是上海近幾年開發的城市新區,這里的建築爭奇斗艷,盡顯現代建築風采。但如果能表現出中國建築特有的氣質,則會使其具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如位於東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廈被許多人所稱道,不僅僅因為它具有優美、現代及超俗的氣質,還可以讓人隱約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建築的神韻。
應該說中國古典建築是很真實的,它的建築表皮和結構形式是完全統一的,就連我們所稱道的建築裝飾部件其實也具有某種實用價值,這就非常不同於西方建築。中國古典建築有許多內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體會,並把其神韻通過某種手段表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追求,應是一種自然流露,讓人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我們強調不能一概地否認傳統文化,但也不能死抱傳統文化停步不前,我們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東西,在此基礎上思考怎樣創造有自己特點的東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東西,而應該為我所用,中國的東西就是中國的,為什麼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麼手段來表達民族的精神,卻是值得每一位建築師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五.給我們的啟示

城市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承擔著塑造城市形象、傳遞歷史文脈、提升市民精神、拉動經濟騰飛的重任,城市形象又以其文化個性為依託。而一個城市的文化個性,不是人為臆造出來的,是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城市越有個性,就越有存在的價值。
保護傳統建築與生態環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動城市經濟騰飛。在為市民造就良好城市環境的同時,良好城市環境也造就出高素質的市民和良好的社會風氣。歷史文脈完整體現了,城市個性形象確立了,遊客自然紛至沓來,旅遊業自然興旺,財源自然滾滾而至。經濟效益由良好的城市形象派生而出。為此,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中國古代建築反映了歷代文化的內涵及其深厚的哲學思想,而當代建築,通常體現的是一種時代飛速發展的標志。如今,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路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首先,應對建築風格比較典型、完整的古建築群,設立特殊保護區域,對其進行修復、加固和保護。其次,在規劃建設現代建築體系時,應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古建築特點等情況,從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築物,從而實現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

『柒』 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藝術特色

一、我國傳統民復居建築所採用的的材制料大多為木材,採用穿斗結構構築。也採用石材、轉、圖、蔑、竹,因此形成了石木結構、磚木結構、磚石結構、土木等構築方式。
二、我國傳統民居建築形式與功能統一。比如「椽」在建築中既是主要是的承重結構,同時也具有很好的裝飾性;再比如大家都恨熟悉的斗拱結構,更是形式與功能完美結合的典範。
三、傳統民居多為斜屋頂、山牆組成。
四、講究房前屋後的布置。
傳統建築可以按很多方式分類個有特色。以上純屬個人感悟希望對你有幫助。同時也歡迎探討。

『捌』 傳統民居的現代價值

一、中國傳統民居概述

1、中國傳統民居的歷史

中國傳統民居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先秦發展到本世紀楚,其基本特點始終是以木構架為結構主體,以單體建築為構成單元。盡管隨著歷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但總體而言,住宅的這種格調變化沒有太大的突破,從而形成不同於西方傳統住宅的獨特體系,傳統民居的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顯露出中國的思想內涵。

2、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分類及布局

中國地域遼闊,粗略統計民居形式不下四十餘種。概約地劃分為七大類,即:庭院式民居、窯洞式民居、

干闌式民居、氈房和帳房、藏族民居(如圖二)、維吾爾族民居及其他特殊類型民居。庭院式民居這種應用最為普遍,是漢族、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長期採用的民居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所謂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單間組成的條狀單幢住房為基本單位(一般為三間一幢),周回布置,組成院落,成為一種室內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間形態。由於氣候、傳統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體表現上又可分成三種,即合院式、廳井式、組群式。

3、傳統民居存在的意義;

建築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不斷的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寶貴的現實遺產中,不斷發掘它對今天發展的積極一面,並且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作為今天設計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道路來。在繼承優秀建築文化傳統時候必須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倖存的「勉強」空間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歷史的文脈得以繼續發展。

二、本土傳統民居的可繼承性研究

1、強地域性的可繼承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強地域性的體現。在平坦的塬面上,人們無沖溝可借利用,而木材資源又非常匱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創造了最具特點的潛掩於地下的窯洞村落。這種以下沉式四合院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戶與戶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點式布置。這種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進村莊,方看到家家戶戶掩於地下,構成了黃土高原最為獨特的地下村莊,如洛陽邙山區的冢頭村、三門峽市宜村鄉、靈寶市的西章村等。(如圖三)民間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為下沉式窯洞村落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從平面布置上分有直進型、曲尺型、回轉型三種。下沉式窯洞村落具有獨特的景觀: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經由院落進到窯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間序列。處於地面,人的視野十分開闊,步入坡道視野受到約束,再進到院落便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空間充滿了明暗、虛實、節奏的對比變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間感也十分強烈,院落內不僅設有照壁,而且種植果木花卉,加之還用磚石等材料裝飾窯洞洞口,從而使小環境變得幽靜宜人。①

2、強生態性的可繼承

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如圖四)。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卧山前溪邊的青牛。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西遞、宏村的村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強地域性的體現。②

3、強景觀性的可繼承

四川古建築無論是處在丘陵、山地,還是處在平原、河谷,對環境都十分重視,建築與環境達到了相互諧和與共融(如圖五)。建築以環境為依託,以環境為背景,根據自然條件將建築融入環境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環境觀,體現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濃厚的環境意識。無論城市、鄉鎮,或是寺觀、住宅,其選址都十分注重環境。布局自由、靈活多變。川內大部地區氣候多雨、炎熱,因此建築空間處理開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設敞口廳、花罩隔斷,內外空間交融,空間層次豐富。庭院常種樹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園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階綠,階前柳色青」的詩情畫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則用竹林、樹木為界面,在房前圍合室外空間,形成院壩。這種以室外空間為中心的布置原則,其實是一種景觀意識的反映。③

4、強倫理性的可繼承

理解住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類型、中國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倫理道德的內容,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而糟粕與精華並存,需繼承掌握不同地區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顯現它的有用和美觀之外,還有著一種社會倫理的性質。就我們漢族的情形來說吧,一家民居,大部分為幾個房屋,在名稱上也有爭芳(或正廳),有偏房,有前房,有後房(如圖六)。有的還有附帶房室,如廚房、用人房以及倉庫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間里,誰住正房,誰住偏房誰在後房,……大都有一定的講究,不能隨意紊亂的。有的還有一定禁忌,如女兒的閨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隨便進入。外來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這種住宅上的安排,倫理色彩是相當濃厚的。這種居室的倫理意義安排,少數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誰住正房(或正堂),誰住偏房或樓房的上下,各民族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倫理邏輯加以安排,決不容許錯亂。總之,人們可以從民居內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這些居民乃至於這個民族的家族倫理觀念和准則。中國建築文化是禮與樂相統一的文化,是禮與樂(首先是訴諸情感的藝術與審美)的統一,是內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肅整的倫理、發人深思的自然哲學與外在的令人心靈愉悅的情感形式的和諧,是天理與人慾的同時滿足。

三、現代本土民居的設計

1、城市住宅的設計開發

1.1現在城市設計的弊端

社會發展至今,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的環境質量。單一的物質功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整體追求,品質低下、居住擁擠、單調枯燥的住宅環境已為人們所厭倦。另外大多的住宅都沒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沒有注重對傳統民居的繼承和發展。古和今的脫節是現代城市住宅的特點之一。從市場對住房的需求來看。人們更嚮往功能型和舒適型住宅。而視覺景觀環境質量是功能型和舒適型住宅在心理、精神需求方面的重要體現。城市樓層住宅由於用地限制,又遠離自然,以及因防盜、通風、管理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現有的居住模式一一封閉、不便及視覺環境不佳。現代住宅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提升城市住宅的環境品味。營造健康文明的住區環境。

1.2結合傳統民居可繼承性提出解決弊端的方法

優秀的城市設計,應該有清晰自然的歷史發展脈絡,有昨天與今天天衣無縫的銜接方法,它不泥古,也不用先去無情的拆毀真古董然後再去臆造似是而非的假古董,不會只摘取某些古代建築片斷和零亂的符號去拼接「古都風貌」。當然也不會簡單地模仿外部世界的現成樣式,以炫耀的方式偽裝「新潮時尚」。城市的形態可能會在某些時段中變化較快,但必然有穩定的內在的文化力量,在始終決定著城市的形態保持文化記憶的延續性,增加城市與生活其間的人們的親合度,使外在形式不致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民族特色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特色之間銜接得過於突兀乖張,以至整體形象缺乏「文化之手」的整合力,張揚零亂,而從根本上破壞並阻滯了城市的正常生長。中國悠久漫長的建築史的精神內涵,是人工和自然的因地、因時、因材制宜的完美應和。特別是中國民居所映射出的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人工建築與自然生態的親和性,是建築樣態的典範。一個好的城市就是一部好的大書,切割、肢解、塗鴉,進而毀棄,都是極不負責任的。④

2、鄉土住宅的設計開發

2.1現在鄉土住宅的設計弊端

農村與城市的聯系也極為密切,城市的建築發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築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鄉土民居失去了建築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國的地方傳統建築的形式沒有得到合理的繼承和發展。

2.2結合傳統民居可繼承性提出解決弊端的方法

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悠久,人們對傳統很重視。民間的民居也留下許多因地制宜、純朴典雅,有著強烈地域風土特點的傳統作法值得挖掘學習和借鑒。貝聿明的香山飯店設計吸取了中國江南園林建築的處理手法,把建築空間、室內空間與自然融為一體,典雅樸素。它不取宮廷氣派,而要中國傳統的詩情畫意。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改變,新的環境建設項目要以解決現代功能要求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則很難成功。要認識到傳統不是一種固定的形式,是一種精神,對傳統要實質地運用,體現傳統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傳統樣式。

四、總結

從古民居建築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窺見中國民居建築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國民居建築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結合,但仍以漢文化為主體,是漢文化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吉林民居發展了自己的建築布局特點,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滿族的「城鎮大型住宅」;族建築平面布置是前後長兩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則採用農村地主大院的傳統方式,其境內眾多的建築布局的形成和發展與它當時的人文、經濟狀況是相契合的。

古民居為古城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繼承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對現代建築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並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總之古民居建築,內容很豐富,建築構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時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們為了生活需要,而發揮了巨大的智慧和創造性。它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如氣候、材料資源等,都是決定建築形式變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經濟條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經濟力量強,則房屋構造裝修也隨之而講究,如經濟條件改變,則建築標准也隨之變化。

傳統民居的精神和文化應當被繼承和發展,也應賦於傳統民居以生氣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為真正安全舒適,適應環境及使用方便的各類建築空間環境,建築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我們在建築創作上應該借鑒民族的傳統文化,吸取外來的精華。今後對於新的住宅建築,也不能在各地統一使用一種固定的標准設計。應結合當地的固有經驗,繼承民族的,傳統的,鄉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

『玖』 中國傳統民居的類型及特點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建東西廂房。

這種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閱讀全文

與傳統民居對現在建築創造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專業技術人員知識產權著作權 瀏覽:829
馬鞍山李群 瀏覽:440
創造101之無敵導師 瀏覽:170
關於公司知識產權的內控管理制度 瀏覽:72
矛盾糾紛專項排查工作方案 瀏覽:103
法國發明家巴耶爾首創 瀏覽:561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