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任伯年畫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C8%CE%B2%AE%C4%EA%B5%C4%BB%AD
⑵ 任伯年畫過年畫沒有
真的沒有畫過年畫。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他的傑出藝術成就受到世人矚目。
任頤初名潤,字小樓,後字伯年,。生於鴉片戰爭的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卒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聲顯赫的畫家。少時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繪畫。十來歲時,一次家中來客,坐了片刻就告辭了,父親回來問是誰來,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紙來,把來訪者畫出,父親看了,便知是誰了。這說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寫真畫技巧。
任伯年曾在十幾歲青年時期,在太平天國的軍中「掌大旗」,當時軍旗較大, 「戰時麾之,以為前驅」。直到天京淪陷,任伯年才回家鄉,後至上海隨任熊、任薰學畫。以後長期在上海以賣畫為生。任伯年為人率真,不修邊幅,學畫時近30歲,畫多而名聲漸大,但其身心深受鴉片之害,損傷元氣,這也是他年僅56歲就過早去世的原因。
藝術特色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工細的仕女畫近費曉樓,誇張奇偉的人物畫法陳洪綬,裝飾性強的街頭描則學自任董,後練習鉛筆速寫,變得較為奔逸,晚年吸收華(岩)筆意,更加簡逸靈活。傳神作品如《三友圖》、《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謂神形畢露。
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
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任伯年的山水畫創作不多,早年師法石濤,中年以後兼取明代沈周、丁雲鵬 、藍瑛、並上追元代吳鎮、王蒙、以縱肆、勁真的筆法見長。
19世紀80年代是任伯年創作的鼎盛時期,創作題材上范圍擴大了,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用隱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數量很多,但從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沒有超出80年代,但藝術手法上則更加熟練,大膽、概括,特別是花鳥畫,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作品流傳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繪畫創作,留下了數以千計的遺作,是歷史上少見的多產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為光緒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個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陳小蓬斗梅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光緒三年(1877)作《五十六歲仲英寫像》、《雀屏圖》。光緒七年(1881)作《牡丹雙雞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漁歸圖》,收入《陸氏藏畫集》;仿《宣和芭蕉圖》,收入《南畫大成》。次年作《人物冊》,收入《南畫大成》。十一年(1885)作《壯心不已圖》、《墨筆人物山水冊》、為外祖趙德昌夫婦寫像。
任伯年現存作品,大多收藏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內。民間及港、台私人手裡也留有一些他的作品。
作品行情 任伯年作品在他在世時即廣為流傳,解放前畫店、地攤多有出售。解放後則較少出售,多由國家收購,歸各地博物館收藏。80年代後民間收藏部分流入香港,台灣、美國、尤以香港為最多。
⑶ 吳昌碩、虛谷、任伯年、蒲畫被稱為______。
清末海派四傑
清末民初,繼「揚州八怪」之後,出現了中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後一個畫派——海上畫派。海派畫家群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是中國古典繪畫向現代繪畫過渡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他們既秉承傳統,又接近現實生活,善於將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結合起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寫意水墨與強烈的色彩融為一體,形成雅俗共賞的新畫風,同時加進了新興時代的商業性的市民趣味。
⑷ 如何對任伯年的《富貴長壽》進行藝術評價
·作品名稱:【 富貴長壽】
·作 者: 任伯年(清)
任伯年(1840—1896),
名頤,字伯年,號小樓,浙江山陰人,後到上海,三十年中以賣畫為生。擅長人物、花鳥畫,是晚清海上畫派的主要代表。任伯年最突出的成就在花鳥畫方面。取法徐渭、陳淳、華岩等人,博採諸家,自成風格,且傳統功力極深。無論工筆寫意,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無一不精。他的筆墨灑脫傳神,色彩妍麗悅目。由於他注重觀察,因此他筆下的花鳥,造型准確,曲盡其態;田園瓜豆,真實可愛,充滿生機。他的傳世作品較多,《野塘雨後》、《芭蕉綉球》等皆為名作,給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從畫史上講,他的人物畫更為突出,對當時及後世畫壇影響頗巨。《故土難忘》、《蘇武牧羊》採用寫實手法,意境凄涼,表現出他憂時傷國
的感情。他的人物畫也表現現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社會階級矛盾,《關河一望蕭索》、《倒騎驢圖》、《鍾馗》等用象徵手法,針對現實,諷刺時弊;《八仙祝壽圖》則是通過誇張手法,表現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任伯年是我國近代繪畫史上傑出的畫家,徐悲鴻說他是「仇十洲之後,中國畫家第一人。」英國《畫家》雜志認為:「任伯年的藝術造詣與西方梵高相若,在十九世紀中為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
任伯年,1840年生,1896年卒,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他的傑出藝術成就受到世人矚目。
任頤初名潤,字小樓,後字伯年,。生於鴉片戰爭的清道光十九年(1840年),卒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任聲鶴是民間畫像師,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已是名聲顯赫的畫家。少時受家庭的薰染,已能繪畫。十來歲時,一次家中來客,坐了片刻就告辭了,父親回來問是誰來,伯年答不上姓名,便拿起紙來,把來訪者畫出,父親看了,便知是誰了。這說明任伯年幼年就掌握了寫真畫技巧。
任伯年曾在十幾歲青年時期,在太平天國的軍中「掌大旗」,當時軍旗較大, 「戰時麾之,以為前驅」。直到天京淪陷,任伯年才回家鄉,後至上海隨任熊、任薰學畫。以後長期在上海以賣畫為生。任伯年為人率真,不修邊幅,學畫時近30歲,畫多而名聲漸大,但其身心深受鴉片之害,損傷元氣,這也是他年僅56歲就過早去世的原因。
藝術特色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任熊等人。工細的仕女畫近費曉樓,誇張奇偉的人物畫法陳洪綬,裝飾性強的街頭描則學自任董,後練習鉛筆速寫,變得較為奔逸,晚年吸收華(岩)筆意,更加簡逸靈活。傳神作品如《三友圖》、《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謂神形畢露。
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
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任伯年的山水畫創作不多,早年師法石濤,中年以後兼取明代沈周、丁雲鵬 、藍瑛、並上追元代吳鎮、王蒙、以縱肆、勁真的筆法見長。
19世紀80年代是任伯年創作的鼎盛時期,創作題材上范圍擴大了,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用隱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數量很多,但從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沒有超出80年代,但藝術手法上則更加熟練,大膽、概括,特別是花鳥畫,達到「爐火純青」的佳境。
作品流傳 任伯年二十多年的繪畫創作,留下了數以千計的遺作,是歷史上少見的多產作家。最早的作品是同治四年作的,最晚的作品為光緒乙未年冬十月,去世的前一個月作的。重要作品如同治七年(1868)仿《陳小蓬斗梅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光緒三年(1877)作《五十六歲仲英寫像》、《雀屏圖》。光緒七年(1881)作《牡丹雙雞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漁歸圖》,收入《陸氏藏畫集》;仿《宣和芭蕉圖》,收入《南畫大成》。次年作《人物冊》,收入《南畫大成》。十一年(1885)作《壯心不已圖》、《墨筆人物山水冊》、為外祖趙德昌夫婦寫像。
任伯年現存作品,大多收藏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內。民間及港、台私人手裡也留有一些他的作品。
作品行情 任伯年作品在他在世時即廣為流傳,解放前畫店、地攤多有出售。解放後則較少出售,多由國家收購,歸各地博物館收藏。80年代後民間收藏部分流入香港,台灣、美國、尤以香港為最多。
香港的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大拍賣行從1986年開始每年都拍賣任伯年畫作,八十年代末半島拍賣行和協聯古玩拍賣公司也加入拍賣行列,但拍賣較少。1986年5月第一次由蘇富比拍賣的《人物冊》就達到16萬港元的高價,位列最高層次,以後有所降低,但保持在5-10萬港無。1988年有大突破,達到70多萬港元,但小立軸價格較低,不如冊頁。1990年拍賣的兩幅較大的立軸中,一幅38萬港元,一幅24萬港元,算是較高的。1991年價格又有重大突進,一幅《鍾馗》立軸達93萬港元,這是目前任伯年作品的較高價格。
⑸ 任伯年是那個時期的畫家
任伯年(1840—1896),清末畫家。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名頤,字伯年,別號山陰道上行者、壽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陰航塢山(今杭州市蕭山區)人。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長、任渭長、任預)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豐富了中國畫的內涵。
現在參考價格,不同的作品、時代、贈與等方式存在,只能大體市場估價在3-5萬一平尺,好些的在8-12萬,精品30萬上下。參考,可追問
⑹ 任伯年書畫的藝術價值
時下,「海派」一詞可謂深入人心。藝術市場上,從「海上三任」到吳昌碩、虛谷,這些名字個個如雷貫耳。尤其任伯年這一海派巨擘,更是從來就不缺乏「粉絲」。任伯年的作品基本是最早進入藝術市場的,但隨著多年來的市場沉浮,當人們一次次質疑中國古代書畫家欠缺造型能力,流連於油畫那精準優雅的線條的時候;當人們熟知當代藝術已如何屢創天價而對中國傳統藝術失掉興趣的時候,這位久違了的大師——任伯年及其作品給了藏家以信心。管中窺豹,我們只看一例:
1997年任伯年的巨幅工筆人物畫《華祝三多圖》拍賣時的落槌價為240萬元;僅僅8年之後,還是這件作品,在中貿聖佳10周年拍賣會上以2860萬元高價成交;又過了6年,在2011年西泠春拍中這件《華祝三多圖》以一億六千多萬元的高價成交。與那些單件作品早已驚爆拍場的國畫家相比,這個價位可謂姍姍來遲,卻也實至名歸。就讓我們由此進入任伯年的藝術世界吧!
對任伯年的介紹,不能不從「海上三任」的另兩位,任熊和任薰弟兄說起。任氏弟兄的繪畫取法唐宋與明代陳洪綬。他們都能將已有的藝術技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相結合,並對原有的藝術傳統有所突破,這也成為明清人物畫創作由積弱而漸趨發展的開端。花鳥山水方面,二人也多有相似之處,尤以小寫意見長,風格活潑清麗而又能古雅脫俗。「二任」對任伯年藝術的成長和影響是巨大並且關鍵的。關於任伯年在上海與任熊的相遇,人們說法不一。徐悲鴻在《任伯年評傳》中有詳細記載,故事大略如此:
伯年當時約十五六歲,為謀食,自畫摺扇而假書渭長款出售。一天恰巧在街上遇到了任渭長。渭長看畫得還不錯,心竊生疑,便問這是誰的作品,小伯年說是任渭長所畫。又問任渭長是他什麼人?伯年答是爺叔。任渭長又追問說你究竟認識任渭長嗎,伯年驚慌不敢應答。渭長這才說明自己便是任渭長,伯年羞愧得無地自容,默然良久不作一聲。渭長又問他這些畫是誰所繪,伯年答是自己畫的。渭長見少年有才,便帶幼小的伯年共赴蘇州(一說寧波),跟其弟弟任阜長學畫。隨後伯年在任薰(任阜長)處才逐漸學得國畫正宗,並潛心精進,終得青出於藍。
有人研究發現,任伯年在上海與任熊相遇並跟隨其到任薰處相隨習畫,各版本敘述中的時間似與史實不合,這里不論。但僅從任伯年的繪畫作品中所反映出的藝術特點來看,他的確受到任氏弟兄巨大的影響,同時他還從二者那裡繼承了許多早期「海派」畫家的優良傳統,並有所創新。這也是任伯年終能得出藍之譽的關鍵。
關於「海派」藝術的介紹,理論界的說法大致如下:中國繪畫到了清末,以北京為中心的四王畫派走向衰落。與此同時,上海的海派開始興起。19世紀中葉,上海經濟迅速發展,商業的發展使上海出現了新的繪畫市場,並吸引了江浙一帶的畫家,逐漸形成了「海派」畫家群體。「海派」善於把詩、書、畫一體的文人畫傳統與民間美術傳統相結合,又從古代金石藝術中吸取養分,描寫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將明清以來的大寫意水墨畫技巧和強烈的色彩相結合,形成了雅俗共賞的新風格。「海派」主要畫家有前期的張熊、朱熊、任熊,人稱「三熊」,任熊、任薰和任頤又合稱「海上三任」(也有與任熊之子任預合稱「四任」的),晚期則以吳昌碩為主要代表。另外,未定居上海的畫家趙之謙和虛谷也被視為海派名家。
任伯年自幼在其父的教導之下就已經開始了人像寫真的學習,並且很快便掌握人像繪畫的技法特點,從小打下的繪畫基礎讓他在後來學畫道路上的跋涉顯得輕松而又自如。自從得受任渭長、任阜長弟兄親授之後,任伯年的畫藝更是突飛猛進。任伯年少年時所學的寫真之法使他之後的人物畫創作具有了他人所不具備的優勢,即在充分塑造人物形象外部特徵的同時,更能通過他的特殊觀察而生動鮮活地表現所描繪人物的神情特點和精神境界。這方面以寫真法創作的人物畫代表作品有1873年作的《葛仲華像》、1877年的《飯石先生像》、1880年的《張益三像》、1885年的《趙德昌夫婦像》等等,而筆者認為最能代表任伯年寫真人物畫巔峰成就的作品則是他1892年為好友吳昌碩所做的《蕉陰納涼圖》。
寫真畫法之外,任伯年人物畫創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對筆意線條的趣味性運用。眾所周知,傳統人物畫有所謂「十八描」的繪畫程式,畫人以不同筆法、質感的線條描繪對象,而任伯年的代表性技法就是「釘頭鼠尾描」。在任伯年較工整的作品中,幾乎都能看到「釘頭鼠尾描」的影子。這種具有強烈特點的繪畫技法讓任伯年的作品在各種點線的交織組合下產生出一種特殊的韻律和美感,也成為他繪畫的一種代表性特點。
隨著對任伯年繪畫技法的深入感受,我們發現任氏人物畫的審美內核並不單純在造型、設色、筆墨描繪等外觀之上,而是他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文人性繪畫傳統和生活化審美傾向的融匯和結合,這種結合主要是通過他所描繪的人物畫題材體現出來。比如大型組畫《群仙祝壽圖》、造型繁多的《鍾馗圖》、《風塵三俠》等等。任伯年的作品並沒有因為繪畫題材的世俗化傾向而流於表面或低俗,他在這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繪畫題材中所努力探尋和追求的其實是更為高級純潔的藝術性和雅俗共賞的文化傳承之包含性。我想,這一點,才是我們今天欣賞和評價任伯年人物畫創作所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吧。
今人關於任伯年的認識,大多在其人物畫和花鳥畫的創作上,其兩者的成熟也基本上是同時的。任伯年的花鳥畫創作整體的風格是畫法工寫兼長,造型生動傳神,筆墨清新雅緻,賦色明麗潤澤,寓巧思變化於常形常態,尤能把握描繪對象瞬間的形態。這樣的風格對當時的「海派」繪畫是一個融匯和總結,但同時他也在很多地方跳出了「海派」的范圍。
任伯年學習借鑒的花鳥畫傳統除了宋元的代表性畫家及明代陳老蓮之外,明代至清初的青藤、白陽、八大等人對水墨花卉的發展是另一路,此外還有惲南田沒骨花卉及「海派」其他代表畫家如朱熊、張熊、王禮、周閑、陸恢、胡公壽等風格。中國畫創作難免會受程式化因素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繪畫傳承的特有元素,程式化更像是一把雙刃劍。它對於畫家的作用取決於畫家對它的運用。能夠在原有的技法程式基礎上創造出新的特色和風格,從而不斷充實和改造傳統藝術的資源庫,這樣的藝術家才是成功和有建樹的。任伯年的花鳥畫正是在充分尊重這些前人藝術風格、筆墨程式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筆墨特點和習慣,形成了他所獨具的藝術表現和追求。尤其在對禽鳥動物等的藝術表現上,任伯年筆下的形象結合了他對人物默記的方法,他同時還利用鉛筆寫生等方法來幫助完成對形象的觀察和記憶。因此,他的畫風不同於任熊、任薰,也不同於早期「海派」的其他前輩,包括同樣享有盛名的吳昌碩、虛谷等人。任伯年花鳥作品中所流露出來的藝術性、趣味性、裝飾性以及筆墨的運用,對用水、用色、用粉的創造性發揮超越時流,這都讓他成為當時海上畫壇的標志性存在。這些探索和創新最終使任伯年的花鳥畫擺脫了當時所謂「海派」繪畫的藝術局限,並指向於他自己藝術世界的豐富與完善。
難怪徐悲鴻先生會在他的《任伯年評傳》中完整地記錄了他在巴黎學畫時的老師達仰先生在看到任伯年作品後欣然寫下的評語:
多麼活潑的天機,在這些鮮明的水彩畫里,多麼微妙的和諧,在這些如此密緻的彩色中,由於一種如此清新的趣味,一種意到筆隨的手法——並且只用最簡單的方術——那樣從容的表現了如許多的物事,難道不是一位大藝術家的作品么?任伯年真是一位大師!
⑺ 任伯年創造了什麼新畫風
任伯年的繪畫發軔於民間藝術,他重視繼承傳統,融匯諸家之長,吸收了西畫的速寫、設色諸法,形成自己豐姿多采、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豐富了中國畫的內涵。
任伯年的花鳥畫更富有創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筆見長,「仿北宋人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老蓮派。後吸取惲壽平的沒骨法,陳淳、徐渭、朱耷的寫意法,筆墨趨於簡逸放縱,設色明凈淡雅,形成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的格調,這種畫法,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近、現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⑻ 清任伯年荷花鴛鴦圖的簡介
設色,絹本,立軸,尺幅:138×42厘米。
」徐悲鴻則將任伯年「定之為仇十洲以後中國畫家第一人」(《任伯年評傳》),任伯年在近代繪畫史上的傑出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他的畫風新穎生動,風姿多彩,長於設色,於花鳥、人物、山水無所不能,無所不精。以個人成就而言,他的花鳥畫最具特色,但從歷史角度來衡量,則他的人物畫成就更大,這是因為在清末人物畫普遍弱化的歷史環境中,任伯年顯得尤為突出。
任伯年精於寫像,是一位傑出的肖像畫家。他的人物畫早年師法蕭雲從、陳洪綬、費曉樓等人,造型誇張奇偉,勾勒靈動,形神畢肖。他的山水畫創作不多,但以筆法見長,自具特色。他的花鳥畫更具創造性,富有巧趣。他早年以工筆花鳥見長,仿北宋人畫法,純以焦墨鉤骨,賦色肥厚,近陳老蓮一派。後來吸收了惲壽平的沒骨畫法以及陳淳、徐渭的寫意畫法和西洋繪畫的技巧,將數者融合為一而又有所變化,形成了兼工帶寫、明快溫馨、簡逸放縱的筆調,開辟了花鳥畫的新天地,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雖然由於任伯年出身貧寒,讀書不多,故與吳昌碩、齊白石相比,畫作中蘊涵的文思較乏,缺少一絲畫外餘音,但就筆法、墨法、結構、色彩而言,任畫技巧更為豐富,足資後世借鑒。
此幀任伯年的《荷花鴛鴦圖》寫鴛鴦游戲於荷田之中,荷葉碩大如盆,素雅的白蓮花散發著幽香。畫面以青綠色調為主,清新可人。因系畫於熟絹之上,又以用水見長,故色彩交融明快自然,富於生氣。筆與筆之間的留白,起到了透氣和清醒視覺的作用,斑駁迷離,實非功力深至不能輕達此境。鴛鴦的造型古奧生動,運筆凌利,細節處收拾穩當,簡練傳神,均是彰顯出任伯年獨特而高超的繪畫技藝之處。
⑼ 任伯年在近代中國人物畫的地位
任伯年是我國近代傑出畫家,在「四任」(任伯年、任阜長、任渭長、任預)之中,成就最為突出,是海上畫派中的佼佼者。就任伯年的個人藝術造詣來看,花鳥畫的本領比較高,若以當時畫壇的情況而言,他的人物影響比較大,原因是當時畫人物畫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這樣造詣,自然推至旁首。 他善於學習民間繪畫和西洋水彩、素描的技法,加強中國畫寫實成分,把工筆與寫意、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畫法、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起來。他的主要成就在人物畫和花鳥畫。徐悲鴻說他是仇十洲之後,中國畫家第一人,並為他作了評傳,該評傳及信札手卷(27×312.5cm)上海朵雲軒今年春拍以79.2萬元成交。王雪濤說他用色非常講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來沒有一個及得過他。英國《畫家》雜志認為:任伯年的藝術造詣與西方梵高相若,在19世紀中為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
⑽ 任伯年《三友圖》的創作歷程
《三友圖》任伯年作於光緒甲申(1884)年,畫中的3人席地而坐,背後左側有一圓榻一畫筒,畫筒里樹有書卷畫軸,榻上也堆著數卷,寥寥數筆把背景描繪得顯露無疑。畫中中間坐著的一人為曾鳳寄,左向坐的人為朱錦堂,右向者為任伯年自己。
他善於學習民間繪畫和西洋水彩、素描的技法,加強中國畫寫實成分,把工筆與寫意、中國傳統畫法與西洋畫法、文人畫與民間繪畫結合起來。他的主要成就在人物畫和花鳥畫。徐悲鴻說他是仇十洲之後,中國畫家第一人,並為他作了評傳,該評傳及信札手卷(27×312.5cm)上海朵雲軒今年春拍以79.2萬元成交。王雪濤說他用色非常講究,尤其是用粉,近百年來沒有一個及得過他。英國《畫家》雜志認為:任伯年的藝術造詣與西方梵高相若,在19世紀中為最具有創造性的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