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早的復合裝甲是誰發明的
復合裝甲是現代坦克上的一種主要裝甲,替代了早期的單一材質的鋼制裝甲,現代意義上的復合裝甲一種是早期蘇聯在T-62上裝備的,一種是英國在70年代研發的喬巴姆裝甲,以至於現在一說復合裝甲都會以為是英國首先發明的。實際上,從公開的材料上可以看出,所謂復合裝甲就是在兩塊鋼制裝甲中間安放一層高硬度陶瓷或其他高硬度材料,以應付高速穿甲彈的打擊,如果只從這種復合裝甲的組合形式看,冷兵器時代已經有了復合裝甲的雛形。冷兵器時代,高速穿甲彈可以看作是弩矢或是弓箭,裝甲可以是士兵軍官所穿的盔甲,弓箭和弩矢的早期只是簡單的木頭,一頭削尖,就是最簡單的箭矢,防禦一方只需要簡單的木盾就可以防護下來,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青銅,鐵質箭頭的發明,要求防禦一方採取更有效的方法,於是布甲,棉甲,皮甲,鐵甲等就逐一出現。
冷兵器時代工藝畢竟相對落後,鎧甲的製作也不可能保證每個士兵都能裝備,所以在中國唐宋時期,大規模出現了紙甲,這種鎧甲可以說是最早的復合裝甲,用皮革在十數層紙張兩邊組合而成,有實驗表明這種紙甲重量輕,製作相對簡單,甚至到了清朝還有裝備,而且在中遠距離上對箭矢的防護不比鐵甲差。
到了熱兵器時代,隨著後裝滑膛槍和線膛槍,以及定裝彈的出現,普通的鎧甲退出了歷史舞台,單兵的防護直到凱夫拉材料的發明才解決了單兵的防護問題。比較代表性的就是美國的攔截者和龍鱗甲,這兩者都可以說是現代比較成熟和知名的單兵復合裝甲。所以,現在一說到復合裝甲,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坦克,在聯想的就是單兵防彈衣,而實際上在中國的抗日時期就出現了土製的復合裝甲。
由於明中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在加上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是中國的國防工業只能滿足於簡單的槍支彈葯和一些小口徑火炮的生產,更不要說單兵防護了,做為70後,80後的軍迷應該都看過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吧,還記得在影片最後,攻打日本據點時的情景嗎,張嘎子點燃了日本炮樓,民兵隊長身披棉被吧張嘎子接了回來,那個民兵隊長身上的棉被可就是土製的復合裝甲啊,兩層棉被中間加上泥土,這不是最簡單的復合裝甲是什麼。
所以,看見國外的先進東西不要那麼吹捧,看看咱們的老祖宗的發明吧,也許在這里就能找到那些東西的原型
『貳』 被蘇聯俘虜後穿甲彈科學家劉志憲是怎樣回中國的
被蘇聯俘虜後穿甲彈科學家劉志憲是怎樣回中國的?
『叄』 破蘇聯坦克的穿甲彈的科學家
扯淡的路攤小說
新型穿甲彈的研製,就算再戰爭環境下極度趕進度也不可能少於一年,再加上測試、生產組織、發配前線。。。。
另外珍寶島戰役,我軍根本沒能擊破蘇聯的復合裝甲,全靠集中火力擊斷履帶,才俘獲一輛,運回研究後進行山寨
『肆』 新型穿甲彈的誕生
「1200米內可擊穿美製M1坦克和前蘇聯制T-72坦克。有了這種炮彈,老式反裝甲火炮可以獲得新生。」
31歲的張新征指著自己設計的炮彈圖紙說。
張新征是葫蘆島市的一名普通青年工人,他設計了一種叫「穿破甲復合反裝甲炮彈」的炮彈,正在申請專利。
『伍』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是哪國發明的
蘇聯最早裝備 1962年量產的T-62坦克就裝備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因為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最適合於用在滑膛炮上 T-62是最早使用滑膛炮的坦克
『陸』 二戰時期的穿甲彈問題
普通穿甲彈AP,屬於尖頭彈,對付垂直裝甲很有效,但是對付傾斜裝甲的時候,會顯得力不從心,因為會產生跳彈。
而被帽穿甲彈,一般是APC,但是二戰當中蘇德都很少有純粹的APC,美軍有使用該彈種,東線一般是APBC(空帽穿甲彈,以蘇聯為代表)和APCBC(空心被帽穿甲彈,以德國為代表)。
被帽穿甲彈屬於鈍頭彈,在鈍頭外面加了一個被帽,多半來說是空心的,有利於鈍頭彈的飛行,同時在對付傾角較小(一般以30°傾角為准)的裝甲時會產生轉正效應,它在命中傾斜裝甲後,被帽損毀,但是貼附於裝甲表面,更利於鈍頭彈對裝甲的破壞,同時也不容易產生跳彈。
德軍的全口徑彈基本全部是APCBC就是因為德國發現了該彈種在對付小傾角的裝甲時候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蘇軍開始是使用尖頭的AP,但是後來也發明了APBC並投入使用,也是同樣的原理。純粹的APC美軍用得多,但是由於其被帽不是空心的,發現效果不是很理想,後來也改成了APCBC。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重型坦克,相應地研製出碳化鎢彈芯的次口徑超速穿甲彈和用於錐膛炮發射的可變形穿甲彈,由於減輕彈重,提高初速,增加了著靶比動能,提高了穿甲威力。由於重型坦克殺上戰場,裝甲厚度達到150-200毫米。面對這樣的"硬骨頭",鈍頭和被帽裝甲彈都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所謂次口徑,是指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
『柒』 蘇聯在二戰時期有過被帽穿甲彈么
被帽穿甲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的重要彈葯,從二戰開始廣泛運用於各種反裝甲火炮和坦克炮,其成本和製造工藝相對簡單,而且實戰效果良好。有坦克的各國都有裝備。
『捌』 穿甲彈什麼時候發明
一戰發明坦克。二戰使用坦克。對應的 二戰期間有了穿甲彈
『玖』 穿甲彈-穿甲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蘇制分裝彈葯的穿甲性能開始時領先於同期歐美整裝彈葯,而且長徑比也大於同期的整裝彈葯!他的最先應用是前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後研製的115和125毫米桿式穿甲彈,分別應用與於T62和T72坦克上。
前蘇聯115毫米穿甲彈長徑比13.1、德國120毫米DM13穿甲彈長徑比12、美國XM735穿甲彈的長徑比8-9。目前各國主要裝備的是第四代穿甲彈,長徑比大多在20-30之間,代表的有美國M900型105毫米彈M829E2型120毫米彈;德國DM43/53型120毫米彈;
中國的DTW2-105MM,DTW-125MM,及PZL-120MM毫米彈。各國的長徑比超過30的穿甲彈已經試裝或少量進入部隊服役,普遍的穿深已經達到700-800MM以上。
中國也相應的開發了新一代的120及125MM毫米的大威力穿甲彈。俄羅斯的3BM-31型125穿甲彈的長徑比也達到了29。彈芯的辨證關系其實是這樣的:動能穿甲模式中,穿甲厚度由動能/截面積決定,當然還有一些參數諸如相對硬度等。次口徑,彈芯化的根本目的是減小截面積。因為大口徑炮的動能大,小口徑炮的動能小。
如果發射同口徑的炮彈,對於大口徑炮來說是很不劃算的。一部分動能沒有加到穿甲威力上去。比如IS-2的122毫米炮,炮口動能是虎/豹主炮的2~3倍,超過同時代的任何坦克炮。
但是由於戰爭時期一直只有同口徑彈,所以穿甲威力也只和和虎豹次口徑彈的威力差不多至於用高密度和高硬度金屬做彈芯,目的就是防止折斷和碎裂。其實越細越易折斷早期的次口徑彈,由於材料的原因,彈徑與口徑的比例是很高的,而現在美式貧鈾彈,彈徑30毫米,與120毫米的比例是1:4。至於次口徑減小了動能的損失,那隻是相對的,而且往往不起作用。
動能的衰減速率固然和截面積成正比,但是和彈重也成一定的反比例關系。而次口徑化,是要犧牲相當一部分彈重的,彈芯式的炮彈基本上犧牲了2/3的彈重。
經過多年的發展,早期的次口徑脫殼穿甲彈已經演變成了今天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這種彈的彈芯外形近似長箭,彈身細長,直徑20-30毫米,長經比超過20:1,彈芯尾部有尾翼,可保持飛行中的穩定性和射擊精度。這種近似長箭的外形不僅可減小飛行阻力、保持速度,而且在和裝甲撞擊時作用面小、沖擊力大,可有效的增加穿甲深度。
由於直徑遠遠小於火炮口徑,因此必須在彈芯上套一個彈帶才能由火炮發射,彈帶的作用是密閉炮膛,並增大彈丸的受力面積,使彈丸獲得高炮口初速。目前西方的炮口初速已經達到了1700米/秒左右,這相當於5倍的音速,彈帶的外邊包裹著一層薄薄的銅箍,在彈丸飛出炮管的過程中銅箍會和炮管發生摩擦,在彈丸飛出炮管後,彈帶受空氣阻力的作用而分裂、脫落,剩下的箭形彈芯則保持高速繼續飛行。
由於完全靠動能破壞裝甲,所以彈芯的動能和材料硬度便成了最重要的性能指標。為了穿過坦克裝甲,彈丸的硬度必須夠高,這樣才能在「硬碰硬」的過程中占優勢,動能越大,穿甲威力越大。
『拾』 穿甲彈有什麼歷史
穿甲彈早在十九世紀便已在戰場廝殺,當時,它主要對付裝甲戰船,用得還不普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面世,裝甲彈才風風火火沖進戰場,其性能也有了很大改進?這期間裝甲彈是一種適口徑穿甲彈,即穿甲主體的直徑與穿甲彈彈體的口徑相同?這類穿甲彈又叫普通穿甲彈?
根據穿甲彈的彈頭不同,通常人們還把普通穿甲彈分為尖頭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被帽穿甲彈?前兩種穿甲彈主要用來對付均質裝甲,而後一種由於在彈頭上加有風帽和被帽,因而穿甲能力強,可用來對付表面經硬化處理的非均質裝甲?
普通穿甲彈一般在彈體內裝少量炸葯,以提高穿透裝甲後的殺傷和燃燒作用?不裝炸葯的又稱實心穿甲彈,裝炸葯較多的稱半穿甲彈或穿甲爆破彈,裝有燃燒劑(燃燒合金)的稱穿甲燃燒彈?普通穿甲彈由彈丸和發射裝葯組成?彈丸有風帽?被帽?彈體?炸葯?彈底引信和曳光管?
風帽用於減小飛行阻力?被帽用於保護彈體頭部穿甲時不受破壞,並可防止跳彈?彈體用優質合金鋼製造,經熱處理使頭部硬度略高於尾部,以改善穿甲性能?曳光管用於顯示彈道?
100毫米普通穿甲彈彈丸全長不超過3.9倍口徑,初速900米/秒左右,在1000米距離上可擊穿110~160毫米/30°的裝甲?1000米處的速度損失是初速的11%~17%?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重型坦克殺上戰場,裝甲厚度達到150-200毫米?面對這樣的"硬骨頭",鈍頭和被帽裝甲彈都顯得無能為力,於是便出現了一種次口徑超穿甲彈?所謂次口徑,是指穿甲主體的直徑小於彈徑?
這種次口徑超速穿甲彈的彈體內,有一個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彈芯?由於穿甲彈是依靠彈丸的動能來穿透裝甲的,因而當彈丸以高速撞擊裝甲時,強度高而直徑細小的彈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裝甲的很小面積上,從而一舉把「烏龜殼」穿透?
後來,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裝甲增厚,於是便出現了威力更強的超速穿甲彈?這種彈按其穩定方式的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彈丸自身旋轉穩定的,另一種是藉助於裝在彈體上的尾翼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