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檢波器的基本組成其作用
檢波(detection) 廣義的檢波通常稱為解調,是調制的逆過程,即從已調波提取調制信號的過程。對調幅波來說是從它的振幅變化提取調制信號的過程;對調頻波 ,是從它的頻率變化提取調制信號的過程;對調相波,是從它的相位變化提取調制信號的過程。狹義的檢波是指從調幅波的包絡提取調制信號的過程。有時把這種檢波稱為包絡檢波或幅度檢波。圖1-20-21表示出了這種檢波的原理:先讓調幅波經過檢波器(通常是晶體二極體),從而得到依調幅波包絡變化的脈動電流,再經過一個低通濾波器濾去高頻成分,就得到反映調幅波包絡的調制信號。
調幅波的解調即是從調幅信號中取出調制信號的過程,通常稱為檢波。調幅波解調方法有二極體包絡檢波器、同步檢波器。不論哪種振幅調制信號,都可採用相乘器和低通濾波器組成的同步檢波電路進行解調。但是, 普通調幅信號來說,它的載波分量被抑制掉,可以直接利用非線性器件實現相乘作用,得到所需的解調電壓,而不必另加同步信號,通常將這種振幅檢波器稱為包絡檢波器。目前應用最廣的是二極體包絡檢波器,而在集成電路中,主要採用三極體射極包絡檢波器。同步檢波,又稱相干檢波,主要用來解調雙邊帶和單邊帶調制信號,它有兩種實現電路。一種由相乘器和低通濾波器組成,另一種直接採用二極體包絡檢波。
『貳』 誰發明了地震儀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地動儀。
地震儀
現代地震儀最重要的發展是應用地震檢波器組合。這種組合,有些由幾百個地震儀組成,都連接到一個單獨的中心記錄器上。通過對不同地點產生的地震波圖的進行比較,研究者可以確定震中位置
『叄』 誰最早發明了能告知人們哪兒發生地震的儀器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儀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自然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他於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觀測和記錄地震的儀器棗候風地動儀。曾記錄了公元138年3月1日發生在離現今河南洛陽千里之外的甘肅隴西地震。
近代的地震儀在1880年才製成,它的原理和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基本相似,但是時間卻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儀發展很快,有各種類型,靈敏度很高,並已實現了無線遙測、數字化記錄等。
中國第一個地震觀測台是1930年由著名地震學家李善邦主持建立的,位置在北京鷲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奮斗,中國地震台由一個發展到幾百個,已擁有全國基本台網,大地震速報台網,都可以由地震儀記錄下來,並報送到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使中國地震觀測技術處於世界前列。
(3)檢波器發明擴展閱讀:
構造:
世界最早地震儀是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是銅鑄的,形狀像一個酒樽,四周有八個龍頭,龍頭對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個方向。
龍嘴是活動的,各自都銜著一顆小銅球,每一個龍頭下面,有一個張大了嘴的銅蛤蟆,儀器的內部中央有一根銅質「懸垂擺」,柱旁有八條通道,稱為「八道,還有巧妙的機關。
由於地動儀只是記錄了地震的大致方向,而非記錄地震波,所以相當於是驗震器,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張衡發明的地震儀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測報地震的歷史。對此,長期以來中外科學家一直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它是利用慣性原理設計製成的,能探測地震波的主沖方向。
『肆』 誰知道礦石檢波器為什麼能檢波呢
礦石檢波器作用同2AP類檢波二極體.
礦石檢波器曾經是每台收音機必須的裝備,比電子管更老的古董。但現在已經不多見了。現在可說是希罕之物。如果想製作一台完全復古的礦石收音機,則可以自製一個礦石檢波器。這里提供三種礦石檢波器的製作方法。
自製方鉛礦檢波器
這是最正宗的礦石檢波器。製作這種檢波器,首先就要製作出人造方鉛礦(輝鉛)。這里需要的材料是純鉛、硫磺粉和一個試管。
首先要准備好鉛屑,為此要把純鉛用小刀刮碎或用大銼刀銼成鉛屑。把鉛屑和硫磺粉混合,比例大體為:鉛屑20-30克,硫磺粉5-8克。如果沒有天平也可以將它們按照相同的體積混合。把混合後的粉末倒入玻璃試管中用木棒輕輕搗勻,然後在酒精燈或煤氣爐等的微火上把試管加熱。請注意:這需要在無人的室內進行。試管在最初加熱時要離火焰遠一些,等硫磺熔化後才可以將試管移進火焰,當混合粉末閃光而且灼熱時,就將試管拿開,保持垂直的位置使它慢慢冷凝。
只有將試管打破,才可以將晶體取出。
這種晶體很像鐵渣,它敲碎的地方有發亮的顆粒狀表面,晶體這個純凈的表面有很好的檢波效果。
晶體的製作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可以多試幾次。
晶體很愛干凈,請仔細洗手後再拿晶體,或者乾脆使用鑷子。
底座可以用任何絕緣材料,橡皮好找且便於加工。它的長度為37-40mm,寬度為12-15mm,厚度為3-5mm。
用直徑1-1.5mm的銅絲繞成杯狀(直徑由使用的晶體直徑而定),接到其中一個插腳上,將一塊用錫箔裹住下方的晶體緊緊裝入杯中。
轉臂的製作大家自己挖掘,不難。
彈簧絲製作並不困難,用琴弦鋼絲在粗釘子上繞成,它和晶體表面接觸部分應當非常尖銳。可以將鋼絲頭敲扁,再用剪刀剪成尖頭。
自製氧化銅檢波器
取一段直徑3-5毫米,長度為20-30毫米的銅絲,用細砂紙擦的發亮,然後放到酒精噴燈上燒得發紅,於是銅絲上就形成了氧化層,迅速將銅絲放入氨液中。然後將銅絲的一端5-6毫米的一段刮光,再把一根細銅絲(可以用導線)繞在刮光的一端,再拿一根細銅絲繞到沒刮光的一段,這樣檢波器就做成了。
這種檢波器比較便於製作,但所需要的材料不常找到。在學校的實驗室中製作是很方便的,如果你是學生且與管理實驗室的老師關系很好的話。
一次製作一個好的檢波器往往辦不到,可以多做幾只使用。如果做的多還可以送給周圍的無線電愛好者。這種檢波器在50年代的蘇聯非常盛行。但它的效果不如方鉛礦晶體檢波器和下面要介紹的石墨檢波器好。
自製石墨檢波器
這種檢波器不知是誰發明的,也許就是我爺爺。我是在他的一本本子中發現這種檢波器的。
它製作非常簡單,效果也非常好。製作材料有:一段普通鉛筆芯(長15-20毫米)和一個保險刀片(未生銹)組成。歡迎到xiexiaohu.51.net/smjbq.gif查看裝配圖。
這種檢波器工作很好,製作簡單,只有一個毛病:靈敏點不好找,此外,必須要經常削鉛筆芯。
礦石檢波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製作礦石收音機。它能調台、能用很響的聲音收聽強力電台,還有線圈等,可以說是礦石機中的專業機了。用線圈的不同節點粗調諧,可變電容細調諧。在看慣了專業機器後,做一個最簡單、基礎的收音機還是很有意思的。礦石機不僅是業余愛好者的傑作,蘇聯工業還生產過各種各樣的礦石機,比如「共青團員」等。現在一台工廠生產的礦石機比晶體管收音機珍貴的多。
蘇聯曾一度流行一種紅鋅礦晶體檢波器,是尼日哥羅得城無線電實驗室得研究員洛謝夫想出得一種用特殊方法加工後得紅鋅礦晶體檢波器,它能產生振盪和一定程度得放大。我沒有詳細技術資料。
『伍』 無線電是怎麼發明的
門鈴聲急促地響起來。古雷姆夫人放下手中的活計,急忙穿過客廳跑去開門。她以為一定是鄰居威廉遜太太來了,可是推開房門一看,門外空無一人,只有仲秋的陽光懶洋洋地照射在泛黃的草坪上……
明明是門鈴響了,怎麼會沒有人呢?「真是怪事!」她只好回到書房去。隔了一會兒,鈴聲又響起來,古雷姆夫人不大情願地又去了一趟,結果還是撲了個空。這回她可有點生氣了,她沖出房門,一切還是靜悄悄的,然而回頭一看,她驚呆了。
門鈴又一次響起來,她惶然地伸手去按按鈕,可按鈕根本不聽她的使喚,你按時它不響,你不按它偏響。
「馬可尼,馬可尼,我的孩子,快來呀!門鈴出毛病了!」古雷姆夫人大聲向兒子求助。
這時,從樓上跑下來一個小夥子,他個頭中等,20歲左右,穿著一身工作服,手裡拿著一個帶按鈕的木盒子,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凝視著母親。聽了母親的述說,小夥子笑哈哈地樂個不停。一時間,古雷姆夫人被弄得糊里糊塗。
原來,這位名叫馬可尼的小夥子,正在做無線電信號傳送的實驗。他把門鈴設計成信號接收裝置,手中的木盒子就是信號發送裝置。
馬可尼把母親請到樓上,這是他的小小實驗室,小長桌是他的實驗工作台,上面擺著一台收發報裝置。他一按手中的按鈕,很快就從樓下客廳門外傳來一陣陣鈴聲。樓上、樓下並沒有任何導線相連,這使略懂一些物理知識的馬可尼的母親,也感到吃驚了。
這就是馬可尼第一次實現了無線電信號傳送,他被後人譽為「無線電通訊之父」。馬可尼1874年4月25日出生於義大利帕多瓦城,在著名的帕多瓦大學學習物理。馬可尼在學生時代,德國物理學家赫茲用自己設計的傑出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同時還向人類表明電是可以無線傳播的。雖然,在赫茲的實驗裝置中,電的發射源和接收源之間的距離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卻啟發人們,用電進行無線通訊是可能的。
用電進行無線通訊的關鍵,是擴大赫茲實驗裝置中電的發射源和接收源的距離。在赫茲實驗的鼓舞下,物理學家們開始了擴大電波傳播距離的研究,不久,法國物理學家布冉利研製的金屬屑玻璃管電波接收器,在140米以外的地方,探測到了電磁波。
法國布冉利的上述實驗,引起了英國物理學家洛奇的興趣,他改進了布冉利裝置。成功地在800米外,接收到了用摩爾斯電碼發送來的信號。
1894年元旦,年僅37歲的赫茲不幸逝世。這時,20歲的馬可尼正在歐拉巴聖地度假。當他看到自己的老師、帕多瓦大學物理學教授里奇悼念赫茲的祭文時,深受感動。許多有線電報的行家和物理學家對赫茲實驗有助於未來的無線電報的研究,寄予厚望,奧古斯特·里奇教授就是一個代表。他對熱心實驗研究的馬可尼說:「如果人類能夠利用電磁波的話,那麼電報就會飛越太空。總有一天,不用導線的通訊就會成為現實。」
里奇老師的一番話,使馬可尼完全投入到無線電報研究上來了,用電磁波傳遞訊息,已成了年輕的馬可尼的科學理想。
假期還沒有結束,馬可尼就回到帕多瓦附近父親的庄園的小閣樓里,專心地搞實驗。這位年輕人經歷了許多次失敗,父親常常嘲笑他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家」,可是母親從他屢敗屢戰的實驗上,絲毫也看不出他的氣餒。
馬可尼刻苦攻讀了赫茲、布冉利等人的電學著作,同時找來當時所能找到的實驗設備和儀器:多路火花放電器、感應線圈、摩爾斯電報鍵和金屬屑檢波器。馬可尼首先實現了無線電室內傳送信號,使電鈴響了起來。
到了這一年的秋天,馬可尼在小閣樓的實驗室與2.7千米的山丘之間,成功地進行了通信實驗,實驗的進展使馬可尼萬分高興。由於父親的堅決反對,馬可尼缺少繼續做無線電實驗的經費,他寫信給義大利郵政部長要求予以資助。一個22歲的小夥子搞起了稀奇古怪的玩意,還要求政府的資助,這太古怪了,短視的義大利政府對這位無名發明家的發現,置之不理。
父親的冷嘲熱諷,郵政部的置之不理,都不能改變馬可尼的決心。最後。在母親的支持下,馬可尼到英國找舅舅幫忙去了。幸運的馬可尼很快得到英國郵電部門普利普斯總工程師的支持和幫助。1896年,馬可尼的發明取得了英國政府的專利。在普利普斯總工程師的支持下,無線電通訊實驗十分順利。1897年,他在南威爾士越過布里斯托爾海峽,至索美塞得丘陵高地之間,進行通訊實驗表演,收發報之間的距離已達15千米以上。
普利普斯十分欣賞馬可尼的才幹,他幽默地說:「人人都認識雞蛋,但是,只有馬可尼把雞蛋立了起來。」這時,馬可尼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1897年5月間,馬可尼的無線電通訊實現了從海岸到船隻等活動目標之間的通訊實用化。同年,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在倫敦成立,馬可尼兼任董事長。
第一台投入商業使用的無線電1897年,馬可尼成了歐洲的知名人物,義大利政府盛情邀請馬可尼回國,不久他回國為義大利建立了一座陸上電報通訊電台。1898年,馬可尼無線電裝置正式投入商業性使用,成功地為《每日快報》報道了有關金斯湯帆船比賽的情況。
在19世紀的最後幾天,馬可尼的無線電信號第一次跨越了100千米的長距離。無線電傳播的距離到底有多長,馬可尼關心,電纜電報公司更關心。19世紀下半葉,全球性的電纜通信網路基本建成,無線電業務的迅速擴大必然對電纜電報公司造成威脅。當馬可尼提出讓電波從歐洲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的誓言時,卻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
電纜電報公司的業務競爭就不必說了,來自科學界的善意規勸更有代表性。物理學家認為,光是直線傳播的,不可能繞過地球表面的曲面,拐彎到達美洲。想要實現橫跨大西洋,必須有一面和它面積差不多的反射鏡。如果沒有它,電波將像光線一樣離開地球無影無蹤。一些數學家也錯誤地從理論上證明,無線電波的長距離傳送,是根本不可能的。諸如此類的反對意見,沒有動搖馬可尼的決心。
經過長達兩年的對實驗裝置的改進,無線電收發裝置靈敏度逐步提高,抗干擾性能增強了,發射機波長調諧裝置研製成功了,天線高度日益提高了。1901年在英屬牙買加的康沃爾,一座高達52米的電波發射塔竣工。隨即,馬可尼趕往加拿大的紐芬蘭,用幾只巨大的風箏把接收天線升到122米的高度,萬事俱備了。
預定的發報時間到了。馬可尼望著天空鉛灰色的浮雲,期待著,他彷彿看到電磁波從康沃爾出發,正向紐芬蘭飛來,然而,接收機靜靜地停在那裡。
調諧,匹配,去干擾……成功了。1901年12月12日,一組摩爾斯電碼中的「三點短碼」代表「S」字母,飛越了2000多千米,人類第一次實現了跨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訊。望著譯電員譯好的電文,27歲的馬可尼流出了喜悅的熱淚。
美洲轟動了,歐洲轟動了,世界轟動了。從此,馬可尼的無線電事業,在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不僅各國建立了陸上電台,成百艘行駛在各大洋的郵船,也紛紛採用馬可尼無線電裝置。
馬可尼並沒有製造一面和大西洋一樣大的鏡子,富蘭克林的電波為什麼到達了美洲呢?後來人們才知道,這面「鏡子」自然界早就有了,它就是包裹著整個地球的大氣電離層。它像鏡子反射光線一樣,把無線電波反射到了美洲大陸。
1933年10月一天晚上,在美國科學家歡迎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馬可尼的宴會上,馬可尼即席表演環球無線電通訊,發出無線電SSS信號,經世界六大電台接轉後再回到原地,電報繞地球一周,僅用了33秒鍾!
1937年7月20日馬可尼病逝。為了紀念他對人類的貢獻,國際海上無線電協會代表50多個國家,一致通過把馬可尼的誕生日命名為「世界海上無線電服務日」。
知識點
無線電
無線電是指在自由空間(包括空氣和真空)傳播的電磁波,是其中的一個有限頻帶,上限頻率在300GHz(吉赫茲),下限頻率較不統一, 在各種射頻規范書, 常見的有3KHz~300GHz(ITU-國際電信聯盟規定),9KHz~300GHz,10KHz~300GHz。無線電技術的原理在於,導體中電流強弱的改變會產生無線電波。利用這一現象,通過調制可將信息載入於無線電波之上。當電波通過空間傳播到達收信端,電波引起的電磁場變化又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通過調節將信息從電流變化中提取出來,就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陸』 示波器最早是由誰發明的
1909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Karl Ferdinand Braun於1897年發明世界上第一台陰極射線管示波器,至今許多德國人仍稱CRT為布朗管(Braun Tube)。
根據IEEE的文獻記載1972年英國的Nicolet公司發明了第一台的數字示波器(DSO),到了1996年惠普科技(安捷倫科技前身)發明了全球第一台混合信號示波器(MSO),
『柒』 如何製作一個簡易的檢波器
將調幅波信號連接到一個高速二極體,二極體的另一端使用電容濾波,輸出的電壓信號就是檢出的信號。利用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能完成檢波。
『捌』 檢波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檢波器的作用是從高頻調幅波中取出單向包絡信號,然後用濾波電路濾除高頻載波分量,使低頻有用信號純凈,所以檢波電路通常包含非線性元器件和濾波器兩部分;檢波要使用非線性元器件,常用的有二極體和三極體。
『玖』 無線電的發明者是誰
1894年,20歲的馬可尼從雜志上讀到,赫茲在實驗室里做過電磁波傳送試驗之後斷然否版認了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可能權。他並沒有迷信權威,而是認為利用電磁波跨越空間傳送通訊將遠遠優於通過電線傳輸。
為了證實自己的設想,馬可尼開始搜集資料進行試驗。結果,馬可尼成功地看到了赫茲所觀察到的現象。第二年,電波信號已經可以發射2.7千米了。這一成功使馬可尼心中產生了一個使無線電網路布滿全球的夢想。
為增大信號接收距離,馬可尼研製了檢波器。他還自製了一個更大的電感線圈,並接上了天線,以使信號傳到更遠的距離。經過試驗,信號傳到了1.6千米以外的地方。就這樣,馬可尼發明了自己的無線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