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哈雷」是什麼,怎麼由來的
哈雷概念
哈雷所表述的內涵——自由、個性、獨立、進取、品位。
哈雷的發源地在美國,哈雷摩托車的成長濃縮了自1903年美國一個世紀以來品牌的發展歷程。它創造了一個將機器和人性融合為一體的精神象徵,並深刻地影響了其目標消費群的生活方式、價值觀、衣著打扮,哈雷-戴維森標志,是當今世界上最多地被其目標群紋在身上的品牌之一,同樣,它的品牌忠誠度也是最高的。在美國有兩大哈雷聚會活動,東、西部各有一個,期間有各種極速比賽,他們使用航空燃料,在1英里的賽道內挑戰極限。
哈雷個性
玩哈雷的一般是那種收入比較穩定,能夠選擇生活的,而不是被生活所選擇的人。哈雷提升的是玩機械性能的質量和絕無僅有的個性。在國外,一般玩得起哈雷的都是經濟實力非常強的人,有錢、有閑的富人階層,因為一輛好的哈雷摩托幾乎比一輛好的轎車還要昂貴。
不過,還有一幫執著的哈雷流浪漢迷,也許除了一輛哈雷摩托車,就一無所有,但為了一種信仰和理念,他們可以不要工作,任何東西都能舍棄.
回想在87年時X自主拍攝音樂錄象帶時,動用的50人哈雷摩托車隊的陣仗,無怪乎會被人說"這幫傢伙真有錢"了.
但事實上,他們應該屬於前述類型中的後者吧!
哈雷機車
一般來說,我們指的"哈雷機車"是CUSTOM系的MOTO,也就是說是純定製型摩托.這意味著每一輛車都體現了車主獨特的個性與極致的品位.
哈雷與搖滾
60年代,西方產生的嬉皮士,他們以怪異的發型、破牛仔褲、紋身、搖滾樂、作為標志,喜歡騎著哈雷摩托呼嘯而過,喜歡居無定所四處流浪。而一九六九年在美國紐約州的一間農場舉行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則是嬉皮士最盛大的慶典,整整三天三夜,五十萬青年冒著滂沱大雨在泥濘中參加這個露天搖滾音樂大派對,這種公社化的大聚會把嬉皮士的理想「愛與和平」表現到了極致。
自此,人們便把哈雷機車與搖滾以一種暗示性的表達方式聯系在了一起.盡管現在嬉皮士早已銷聲匿跡,玩哈雷機車的也不僅僅是些"憤怒的青年",但六十年代後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總是把這兩個詞悄然畫上一個等號.
B. 哈雷是誰發現的
哈雷哈雷是英國的天文學家,為了紀念他於是把那顆彗星就命名為哈雷彗星
C. 哈雷摩托是什麼時候誕生的
最初的哈雷是在1903年由21歲的威廉·哈雷和20歲的阿瑟·戴維森在一間小木屋裡「攢」出來的,並以兩個人的姓氏命名為「哈雷—戴維森」。這之後,哈雷從新英格蘭地區開始發展,1912年第一次出口日本,一直擁有穩定的顧客群,現在已經銷售到200多個國家。近年來美國經濟滑坡,消費能力大減,哈雷的年銷量卻以15.7%的比例增長,2001年的純利潤超過4億美元,訂單已經排到了2005年。
D. 哈雷慧星我國最早發現者是誰
C.魯國的天文學家
我國對哈雷彗星曾做過最早的記載.史書《春秋》中曾有:公元前613年,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彗星)入於北斗."現代天文學家根據它的軌道和時間判斷此星孛即哈雷彗星.
E. 哈雷彗星第一個發現者是誰
有記載的哈雷彗星的第一個發現者是公元前1057年的中國人,在《尚書》中記載了周武王伐紂時,「有星孛於野」,這個星就是76年回歸一次的哈雷彗星。
具體來說,可能是伐紂大軍(才3000人)中的副統帥姜尚(又稱呂望,即武聖姜太公)。
至於沒有記載的,那就更早了,很可能是300多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剛剛成為人的南方古猿。
F. 第一輛哈雷摩托是誰製造的
1903年,21歲的威廉·哈雷、20歲的阿瑟·戴維森、18歲的比利·戴維森3個年輕人,以天不怕地不怕的虎虎生氣,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密爾沃斯市郊的一個小木里,冒險創辦起了「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製造公司」。
G. 哈雷摩托的歷史
哈雷傳奇式的發展總是和特定的歷史環境聯系在一起。1905年的獨立日,一位車手騎著哈雷摩托贏得了芝加哥市舉辦的車賽。從此,哈雷的銷量漸漸上升,生產規模漸漸擴大,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也有了自己的分銷處,同時開始生產警用摩托。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哈雷抓住時機,以戰場為市場,生產了約2萬輛軍用摩托,獲得了可觀的利潤。1918年,一戰停戰協議簽訂的第二天,盟軍下士羅依·霍爾茨就是騎著一輛哈雷,第一個進入德國的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哈雷又一次搭上了軍火工業的快車,開始躍進式的發展。到二戰結束時,哈雷共生產了9萬輛WLA型軍用摩托。哈雷摩托與美軍朝夕相處,已經成為這些軍人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當他們回到祖國,再次見到熟悉的哈雷摩托,內心的激動是不難想像的。哈雷寄託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激情,他們也成為哈雷最忠實的支持者。
從創立之初,哈雷一直致力於在機械、外觀等各方面改進、創新,不斷提高哈雷的品質,並通過開發多種服務項目,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哈雷摩托既有幾萬美元的高檔型,也有幾千美元的低檔型,還提供租賃服務,所以誰都消費得起。除了摩托車,哈雷還為車迷開發了各種二線產品:帽子、頭巾、內衣、襪子、夾克衫、靴子、錢包、打火機等各類服飾,讓哈雷迷們可以從頭到腳、從里到外全副武裝。
9·11」後,哈雷迷們的呼嘯又有了新的含義。不少人身上的刺青多了一面美國國旗,車後座上也往往插一兩面星條旗迎風飄揚。「9·11」後的每一個節日,美國政府為安全起見,都會勸告國民不要聚集。哈雷迷們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不但要為哈雷100周年舉行大規模的活動,而且活動要從今年7月開始持續14個月,以一副滿不在乎的昂揚姿態面對恐怖主義。文章開頭提到的摩托車隊,就是他們紀念活動的序幕。現在,哈雷已經正式開始了路上展示活動,全球的哈雷迷們紛紛集中到悉尼、東京等10個城市,齊齊把自己心愛的摩托車開到路上,就像是流動的哈雷博物館。明年,哈雷迷們還要從美國的西北、西南、中南和東北四個方向分四路駕車駛向哈雷的家鄉密爾沃基,於2003年8月27日集合,開始為期3天的盛大的慶祝活動。1993年,哈雷90周年慶典時有10萬人參加,1998年95周年時有14萬人參加,明年的慶典預計約有20萬人參加。
H. 哈雷摩托發展史
哈雷傳奇式的發展總是和特定的歷史環境聯系在一起。1905年的獨立日,一位車手騎著哈雷摩托贏得了芝加哥市舉辦的車賽。從此,哈雷的銷量漸漸上升,生產規模漸漸擴大,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也有了自己的分銷處,同時開始生產警用摩托。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哈雷抓住時機,以戰場為市場,生產了約2萬輛軍用摩托,獲得了可觀的利潤。1918年,一戰停戰協議簽訂的第二天,盟軍下士羅依·霍爾茨就是騎著一輛哈雷,第一個進入德國的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哈雷又一次搭上了軍火工業的快車,開始躍進式的發展。到二戰結束時,哈雷共生產了9萬輛WLA型軍用摩托。哈雷摩托與美軍朝夕相處,已經成為這些軍人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當他們回到祖國,再次見到熟悉的哈雷摩托,內心的激動是不難想像的。哈雷寄託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激情,他們也成為哈雷最忠實的支持者。
從創立之初,哈雷一直致力於在機械、外觀等各方面改進、創新,不斷提高哈雷的品質,並通過開發多種服務項目,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I. 哈雷摩托的發展歷程
哈雷的產生
哈雷傳奇式的發展總是和特定的歷史環境聯系在一起。1905年的獨立日,
哈雷摩托(圖2)
一位車手騎著哈雷摩托贏得了芝加哥市舉辦的車賽。從此,哈雷的銷量漸漸上升,生產規模漸漸擴大,有了穩定的銷售渠道,也有了自己的分銷處,同時開始生產警用摩托。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哈雷抓住時機,以戰場為市場,生產了約2萬輛軍用摩托,獲得了可觀的利潤。1918年,一戰停戰協議簽訂的第二天,盟軍下士羅依·霍爾茨就是騎著一輛哈雷,第一個進入德國的領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哈雷又一次搭上了軍火工業的快車,開始躍進式的發展。到二戰結束時,哈雷共生產了9萬輛WLA型軍用摩托。哈雷摩托與美軍朝夕相處,已經成為這些軍人生命中揮之不去的一部分。當他們回到祖國,再次見到熟悉的哈雷摩托,內心的激動是不難想像的。哈雷寄託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激情,他們也成為哈雷最忠實的支持者。
從創立之初,哈雷一直致力於在機械、外觀等各方面改進、創新,不斷提高哈雷的品質,並通過開發多種服務項目,提高品牌的附加值。
哈雷的性能
從創業初期起,哈雷戴維森就傾向於發展其功能強大的引擎,而不贊成極端的改變。Knucklehead, Panhead, Shovelhead和Evolution引擎都有著摩托車公司傳統的烙印,它們已經深深地銘刻在摩托車愛好者的心中。雙凸輪(Twin Cam)88和雙凸輪(Twin Cam)88B引擎已經在公司的口碑中佔有一席之地;而漂亮的V-Rod摩托車中強大的Revolution®引擎正引領著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走上從未經歷過的旅途。Harley-Davidson摩托車產品線包括:Sportster®、Dyna®、 Softail和Touring。每個系列又包括眾多的型號。因此,從傳奇的883cc Sportster運動者型,到裝備最新1690cc引擎的Touring 經典大型旅行車型,哈雷戴維森摩托車能夠為每一位騎手提供一款適合他的車型。
哈雷戴維森不僅生產摩托車,還生產6000多種部件和配件。此外,哈雷戴維森還擁有一系列摩托車服飾及多樣化商品。哈雷的「MotorClothes®服飾」包括服裝、鞋、服飾配件、騎行裝備、個人物品、家庭用品、玩具、收藏品或特許商品之外的各種小紀念品。[1]
哈雷戴維森亞洲
哈雷戴維森第一次進入亞洲市場的時間可追溯到1912年哈雷向日本出口摩托車。
日本是哈雷在美國經銷商網路外開拓的第一個海外市場。1992年,哈雷於新加坡開設第一家授權經銷店;1995年,哈雷在香港開設第一家授權經銷店;1999年,哈雷進入韓國和印度尼西亞市場;2005年,哈雷正式進入中國。2006年,哈雷在泰國的第一家授權經銷店開業。2008年,哈雷的亞洲代表處落戶上海。台灣第一家授權經銷店開業,並重新進入馬來西亞市場。
目前哈雷戴維森亞洲公司的營銷網路覆蓋1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澳大利亞、汶萊、關島、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大中國區(包括香港和台灣),擁有約30家授權經銷店。
位於上海的亞洲代表處負責區域內的銷售與市場營銷,發展、管理和指導經銷商,加強區域內的銷售業績,為經銷商提供支持。通過與政府的長期對話及對車主和經銷商進行培訓,培育高端休閑的摩托車文化和生活方式。並不斷在區域內進行市場調研,開拓新的市場。亞洲是哈雷全球增長最為迅速的一個市場,區域內每個市場的經銷商網路都在不斷增長。中國作為主要長期發展的戰略市場,將引領亞洲的網路增長。
哈雷戴維森中國
哈雷戴維森於1995年於香港開設了授權經銷店。哈雷戴維森於2005年4月成立上海辦事處,正式進入中國內地。目前指定授權經銷商網點分布在北京,上海,青島,溫州,大連,成都,蘇州,武漢,唐山,重慶,天津和長沙十二大城市,還在六地分別成立了哈雷車主會。哈雷戴維森正不遺餘力地引領中國休閑摩托車市場的發展,將象徵著自由大道、原始動力和美好時光的哈雷戴維森獨特的安全駕乘體驗帶給中國的摩托車愛好者。通過授權經銷商,哈雷戴維森為中國的摩托車愛好者提供經過認證的美國製造的高檔哈雷戴維森摩托車——Touring(巡航)、 Softail(軟尾)、Dyna(戴納)和Sportster(運動者)五個車系,引領摩托車服飾時尚的哈雷戴維森MotorClothes®摩托車服飾及相關產品和售後服務。
編輯本段
哈雷車主會
1983 年,哈雷戴維森成立了哈雷車主會
(Harley Owners Group) 以滿足騎手們分享激情和展示自豪的渴望。1985 年,49 家地方分會在全美生根發芽,總會員達到 60,000 人;迅速發展的勢頭一直持續到上世紀 90 年代,1991 年,第一次歐洲 H.O.G. 集會在英格蘭切爾滕納姆舉辦,H.O.G. 正式成為國際性的組織,擁有 685 家地方分會和151,600 名全球會員;隨後,H.O.G.發展到亞洲,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吉隆坡都成立了新的分會; 1999 年,全球會員數量突破 50 萬大關,地方分會近1,160 個;而現在,超過 1,100,000 的會員人數和1,400家分會讓H.O.G.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由生產廠商贊助的摩托車組織,而且它的規模還在不斷成長。
中國哈雷車主會 (H.O.G China)
目前在中國,哈雷車主會已經擁有了北京,上海,青島,成都,溫州,大連六個分支機構,隊伍不斷在壯大、哈雷精神傳承了一代又一代。
2006年10月,北京哈雷車主會宣告成立,這是H.O.G®(哈雷車主會)在中國內地的第一家分會。
2008年4月18日,哈雷戴維森亞洲公司上海代表處正式升級為亞洲代表處,哈雷上海車主會也宣告成立。
2008年9月16日,正值哈雷戴維森成立105周年。23位中國哈雷車主組成的中國哈雷代表團也參加了105周年的慶祝盛會。
2009年4月23日至26日,哈雷戴維森開啟麗江體驗騎行周。來自全國各地的60多名哈雷車迷聚首麗江古城,共享逍遙騎行樂趣。
2009年4月30日至5月2日,哈雷戴維森中國首屆H.O.G.車主騎行薈萃泰山。全國各地的近百名哈雷摩托車主穿戴著炫酷的裝備,駕駛著款式各異的哈雷摩托齊聚五嶽之首,感受哈雷車主會大家庭的快樂氣氛。
2009年10月4日至5日,哈雷上海車主會和哈雷北京車主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太平湖組織了2009哈雷戴維森中國車主黃山騎行活動,逾250人參加了本次騎行。
2010年2010年1月23日,為慶祝「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倒計時100天,哈雷戴維森上海車主會自發組織了「為世博加油」的盛大騎行活動,積極響應世博會的號召,表達對上海舉辦世博會的熱烈支持和良好祝願。
2010年5月1日至3日,哈雷戴維森中國第二屆車主騎行活動在北方著名港口城市秦皇島舉行。逾20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騎行景象空前盛大。
2011年10月3日至5日,「有朋自遠方來,眾樂樂騎聚青島」——哈雷戴維森中國第三屆車主騎行暨新品上市會在青島舉行。
2012年9月26日-9月30日,「舞風花雪月,緣中美友誼」——哈雷戴維森中國第四屆車主騎行活動在雲南大理舉行。逾300人參加了本次活動,盡享中國西南的旖旎風光。
2013年5月11日,以「自由征程·110周年」為主題的哈雷戴維森中國第五屆全國車主騎行活動在風景如畫的千島湖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近千名哈雷戴維森車主及愛好者齊聚千島湖,由五百餘輛哈雷戴維森摩托車組成的車隊浩浩盪盪地環湖巡遊,以空前的盛況慶祝哈雷戴維森品牌創立110周年。本次活動的參與人數和摩托車數均創下哈雷戴維森中國全國騎行活動的新紀錄。
J. 哈雷戴維森始於哪一年
最初的哈雷是在1903年由21歲的威廉·哈雷和20歲的阿瑟·戴維森在一間小木屋裡「攢」出來的,並以兩個人的姓氏命名為「哈雷·戴維森」。如今哈雷摩托已經行銷到200多個國家。盡管經濟蕭條,哈雷仍以年銷量15.7%的比例增長,2001年的純利潤超過4億美元,哈雷的訂單已經排到了2004年。 哈雷車金屬的質感、優美的線條和令人迷惑的顏色搭配以及電鍍和黑漆的對比,甚至那燙人的排氣管、震耳欲聾卻「如音樂般」的轟鳴聲,無一不符合一個男人在夢中對力量和自由的物化的想像。 哈雷最大的特點是力求個性的張揚,所以它建立了接單後生產營銷系統。哈雷公司一般是確定訂單以後,再根據顧客的個人喜好量身定做個人專屬哈雷車。這與同樣百年的美國汽車經典福特截然相反,創始人亨利·福特堅持「讓一輛汽車和另一輛汽車一模一樣」。